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信息窗2 我的小发明

每个同学分得的船模盏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小队

每组放

飞飞机

架数占

本小队

总数几

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计划

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假、带分数的认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把许多物体看成单位“1”

基本结构

平均每个活动衣架用多少米

平均

每个

书签

用多

少米

涂一

涂,

你有

什么

怎样把

假分数

4

9

化成

带分数

你能把

2

10

5

15

化成

整数

分数与

除法的

关系

真分

数、假

分数、

带分数

分数的

基本性

质及应

信息窗3

设计科普展板

每块展

板的图

片部分

占整个

展板面

积的几

分之

根据分

数的基

本性质,

你能写

出几个

相等的

分数

分数的基本

性质及应用

本单元学与教的学建议:

1、结合实际,合理选用教学资源。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深入挖掘当地的教学资源。

2、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时是,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重视知识的构建。

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动脑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4、本单元教学建议课时数:8课时。

信息窗一

——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7~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相对与具体关系;

2、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3、通过自主学习,领悟一定的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渗透热爱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铺垫,唤旧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

师: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生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1份就是1/2。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比如:4/5>2/5

生4:我还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能不能举例子说明?(生举例证明)

师:你还想知道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数的其它知识。活动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周又开幕了,我们一起到那里看一看同学们都准备了什么作品参加比赛吧。

问:通过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分数问题?

生:1、每个同学分得船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

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

师:刚才大家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让我们重点研究前两个问题吧,其它问题等课下自行解决。

活动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四人小组进行研究

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学生操作:把学具图分一分

把5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

同样,把四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就是二分之一。

把六架飞机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表示三分之一。

思考:为什么每份都是两架,可是表示出来的份数不一样呢?

生:因为总量不同。

引导概括,得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这个整体可以是一

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

让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我们通常叫做单位“1”

集体交流,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分数?你是怎么得到的?

小结分数的意义: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是几份的数。)

活动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指出图中的单位“1”,并表示出涂色的部分。

图(1)中,一个饼是单位“1”;

图(2)中,整个三角形是单位“1”;

图(3)中,这条线段是单位“1”;

图(4)中,把8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

图(5)中,6根小棒是单位“1”.

教师强调:单位“1”既可以指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指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还可以这样理解:把什么平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比如把15张桌子平均分成5份,单位“1”就是指15张桌子,把全班同学们平均分成10组,单位“1”就是指全班同学,把100克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单位“1”就是指100克巧克力.

2、甲、乙、丙三图重叠在一起,说一说涂色部分占各图的几分之几?

阴影占甲的,乙的,丙的.

3、自主练习1——4题,巩固分数的意义,交流时重点交流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己交流。

作业:

回家帮妈妈整理一下鞋柜,统计并计算:你的鞋子大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妈妈的呢?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用分数表示的事物?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67-86第五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正确建立单位“1”的观念。

2、查漏补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专项训练,使每一学生均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切实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重点和难点:

正确建立单位“1”的观念,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过回忆 梳理旧知

设计意图:让知识以板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梳理旧知这一环节,虽花时不多,但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领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相关的知识。 二、基本练习 适时拓展

设计意图:在习题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组教材,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

1、涂一涂

31 32 4

3

2、说出下面分数表示的意义

(1)一周岁的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站全天的8

5

(2)地球上大约有100

71

的面积被水覆盖。

(3)小红看了一本书的72

(4)桌子的宽大约是

5

2

米。 三、综合练习 张扬个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提示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做相应的题目。旨在用分层练习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练习中去,使其学有所得。 1、谁做的更快些?

小明 小花

2、一个三角形,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底是高的

)()( ,高是底的)

()

( 。 3、(1)1吨煤3个月烧完,平均每个月烧这些煤的

)()( ,平均每个月烧)

()( 吨。 (2)某单位3周烧了20吨煤,平均每个周烧这些煤的)()( ,平均每周少了)

()

( 吨。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43=8(.)=(.)9 107=(.)14=(.)30 2=3(.)=4

(.) 5、下面是小强一天的时间安排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回归生活

123456学习

活动

吃饭

其他

(1)睡眠的时间占一天的几分之几?

(2)吃饭和活动时间共占一天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交流评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信息窗一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P72-7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我2小时做了15

个零件。

我3小时做了20个零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

1、同学们,在课开始前我们先来个比赛好吗?

我这里有两组除法算式,分别由男女同学来完成,请一个同学来做裁判。

出示:A组24÷3= 49÷7= 81÷9= 55÷11=

B组1÷3= 1÷7= 1÷9= 1÷11=

哪个组获胜?你们服气吗?为什么?

两组题有什么不同?

2、那有没有办法让第二组的算式也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知:

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活动一:同学们,你对科学小发明感兴趣吗?你都发明了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情景图,看看他们发明了什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平均每个活动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2、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现在我们先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生:1÷3 生说不同的计算结果。

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了?

生:除不尽

师:我们通过画图来表示一下。

1

3

1米那你觉得一段绳子是这一根绳子的多少?那么这一段是多长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1/3(米)

同学们观察算式与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当我们在计算时得不到整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的结果呢?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重点来研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

活动二: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根据刚才的解题步骤,你能解出来吗?2÷9=?学生操作探索,进一步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操作,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说说你们都是怎样分的?

两种方法:

9

师:观察比较,小组讨论:你能发现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分析,出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用a 表示被除数,用b 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呢?

板书:a ÷b=a/b a ÷b=a

b

师:我们在讲除法的时候强调除数应该怎样?那分数呢? 生:除数不能为0,那么分母也不能为0 板书完整:(b ≠0)

活动三:涂一涂,你有什么发现?

32 4 66 23 5

4 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

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还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带分数。

如37还可以写成3

1

2,读做二又三分之一。

活动四: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方法一:画图。如图:

49=9÷4=241

交流后得出:用分子除以分母,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多层练习,理解规律

1、 4÷5=( )/( ) 5/9=( )÷( )

2、 出示:例3: 7分米是几分之几米?,23分是几分之几时?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分母是哪个,分子是哪个?并说说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时要除以进率。

3、3克=( )/( )千克 37秒=( )/( )分

4、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8= 4÷9= 10÷17= 15÷23= 24÷49= 5、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

3/4 1/7 5/6 11/15 16/27 43/50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9厘米=( )米 47秒=( )分 13分=( )时 5时=( )日

理念:自主练习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规则,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巩固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并通过练习认识真、假分数和带分数。 四: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课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简单评价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情况吗?

理念:此环节应该关注学生回顾反思的水平,争取人人参与。

作业:

在圆圈内分别写上三个适当的数:

分母是8的真分数分母是8的假分数分子是8的真分数

信息窗三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P78-8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2、尝试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理解它与除法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同学们,为了让你们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的活动重,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展示三块展板)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三块展板每块展板文字与图片所占比例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生: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分别占展板的几分之几?

师:大家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表达对图片的直观看法:

21、42或者8

4 师:很好!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个分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猜他们相等。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各展板的图片部分都占整个版面的一半,所以应该相等。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自主探索,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交流。法一:

21

4

2

8

4 引导学生得出:意义不同,大小相等。并得出等式:

21=42=8

4

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

1.师:让我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吧!

⑴请学生看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并如圆涂好颜色,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请你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

⑵核对

⑶你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表示的长度相同,即21=42=8

4

⑷从左往右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分数的大小变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⑸从右向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呢?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呢?

板书:除以

⑹从上面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分数中有什么规律?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⑺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什么呢?

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⑻在这个规律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⑼这个数指什么数(强调不能加)

⑽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会不会变呢?你能联系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吗?

4、学生按汇报的观察顺序分组再观察,这些分数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呢?

得出:

小组讨论,并得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同理得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6、全班再次交流讨论:把两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得出分数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引发思考,最终通过合作,得出规律。

三、梳理比较,加深理解:

1、随意写出一个不为0的分数,应用刚才得出的规律,把它改写成另一个大小相等的分数?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要注意什么事项?

2、这一对相同的数是不是用所有的数都合适呢?完成判断相同的数是0的情况,刚才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乘以或除以0,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小组交流后并汇报:(1)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小数,分数的大小还是不变。

(2)分子和分母都乘以0,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为0;

(3)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除以0,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无法确定,0不能作除数,因为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商和商无法确定。读书。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1、2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3、4题。

五、拓展应用:

从你以前学过的哪些类似的性质和规律?你能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注意用相当于表述。

六、评价反思,全课小结。

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体会、收获。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综合练习P83-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假、带分数的认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2、综合考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把许多物体看成单位“1” 教学过程:

师:你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吗? 活动一:基础练习

独立完成第1、2、4题。 各题设计意图:

第1题:巩固分数的意义。

第2题:考察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第4题:考察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情况。 活动二:综合练习 第6、9题

第6题: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单位“1”是什么,求的分数是什么?

第9题:是结合实际理解分数意义的题目。联系时,首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并进行比较。 活动三:拓展练习

第10、13、14题

第10题:巩固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关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结果“5

1

和“5

1

升”的联系与区别。

第13题:运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为什么都是拿出

3

1

,拿出的水果的数量却不同,深入理解单位“1”的意义。

第14题:借助图形巩固分数的知识。启发学生分两步思考:一时先完成容易看出来的红色和蓝色,

二把剩下的图形进行细分来完成白色和黄色。

活动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能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吗?

师:其实啊,生活中的分数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更多的分数在生活应用。

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够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进一步掌握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有关概念,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和整数或带分数之间的互化。能进行用整数表示的名数和用分数表示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使学生加深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单位“1”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单位“1”的认识、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先小组内交流,整

理,再集体交流。

教师有条理板书。

(详见附页)

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

构建知识的能力。

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商

量每一小块知识的复习

方式:比如选择分数与除

法关系小组可以说一说

分数中的分子、分数线、

分母在除法中分别是被

除数、除号、除数;比如

选择分数与小数有一定

联系的小组,可以说一说

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条件;比如选择分数基本

性质的小组可以说一说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通过小组出

题目的方式来进行复习。

活动二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综合练习。

师:下面大家独立这些题目,并想一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提

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刚才提出

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在集体交流时,教师

引导学生说一说所用到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提出

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

学生数学语言的高度概

哪些知识?

的知识。

括能力。

活动三 综合练习1~9。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通过练习,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查漏补缺。 活动四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收获有体会。 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自由地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这时学生应该可以达到的,然后下功夫,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身对知识体系的建立。

1、分数的意义:分子 A 一份或几份

分数线 平均份 分母 B 若干份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 ÷B=A/B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1

3分数 可化为整数:分子是分母倍数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相等

可化为带分数:分子不是……

4、分数的基本性质:A AM A÷M

= = (M=0) 与商不变的性质联系 B BM B÷M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观察物体”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教材第 2—4 页 课时 1 课时 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 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预习提纲 1、借助实物、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 2、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分组策略。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 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 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 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整体观察二、互动交流 合作探究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 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 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 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 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 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 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 形状是不一 三、总结运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 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 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 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

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P64-P77)备课人:昆仑镇四年级集体备课组 韦翠华仇翠玲张忠圣柏凤芹刘长云杜静丁玲 电话:5772605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⒉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⒊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是第一次正式出现,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作图是本单元的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画正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方法不难理解,但是不易掌握,应考虑在这部分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如何突破。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第二部分学习两种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记住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 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六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课题:垂直与平行(例1:认识平行和垂直) 单位:昆仑中心小学 备课人:刘长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在于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下面一起来看看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全年级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紧紧围绕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数学教学计划,着重围绕“关注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本备课组的研讨主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依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备课组工作安排 这一学期来,本年段备课组根据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准备采

取以下的一系列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本学期采用每周一次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政策法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备课活动、磨课实践。首先集体研讨,由主备人写出教案,并执教。参与听课的老师评课,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改进。对教案进行二度修改。个人执教可根据本班的学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修补,写出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以求最佳效果。 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轮到发言的老师就要把所备的教案提前写出来,集体备课时,发言人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说一说,其余的老师补充,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同时做好记录。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

2020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2) 第1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4) 第2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7)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0) 第3课时:因数与倍数1 (11) 第4课时:因数与倍数3 (15) 第5课时:2、5倍数的特征 (19) 第6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22) 第7课时:质数和合数 (25)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29) 第三单元 (34)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4)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8)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2) 第12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5) 第13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48) 第14课时:整理和复习 (51) 第四单元56 第15课时:分数的意义 (56) 第16课时:分数与除法 (60) 第17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63) 第1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5) 第19课时:最大公因数 (69)

第20课时:约分 (72) 第21课时:最小公倍数 (75) 第22课时:通分 (78) 第23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82) 第24课时:整理和复习 (84) 第五单元 (88) 第25课时:图形的运动1 (88) 第26课时:图形的运动2 (92) 第六单元 (94) 第27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94) 第28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97) 第29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01) 第七单元 (105) 第30课时:统计1 (105) 第31课时:统计3 (108) 第八单元 (111) 第32课时:数学广角 (111)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 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 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 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 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备课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见进度表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主备教师:黄俊林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 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轻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国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採索. (2)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 (3)重视图形分类,鼓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结果.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学期)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5)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 (1)a 与b 的平方差是:a 2 -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 、n+1。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a 2 -b ,非负数是:b 2 ,非正数是:-b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a b (a 、b 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学期备课

一、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四年级三班有学生42人,男25人,女17人。绝大多数的学生已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少而很难向上迈进,后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后进生学习习惯不好,思维不活跃,家庭教育跟不上。总而言之,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前三年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高。四、五、六、七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第二、四、五、六、单元。 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应用题。 四、课时安排 1、用字母表示数————8课时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教案

2016年新人教版五年 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 体备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案编写者:林声果 学案使用者:邓陆光,林声果,义秀云,何丽媛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备课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共包括两个大的知识点: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立体图形,所看到形状图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 数学思想,初步教授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例1,展示了4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景图,并在情景图下面给出了从这4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左、右时,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对与自己方向相反的人或物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不作要求)。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通过例1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例2,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立体图形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三是对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如球。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沟通了立 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整理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整理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活动主题一;《图形的变换》活动主题二;《图案设计》活动主题三;《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 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 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1、挂图;2、方格纸;3、七巧板;4、作图工具 授课时数;约6课时 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 轴对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 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 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 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会画出轴对称图形。 难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探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58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500×3 1000×6 23×2 12×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30是()个十? (2) 300是()个百? 60是()个十?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学生交流,展示问题:

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列式: (1)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口算方法: 师:你怎么口算? 3、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该怎样口算? (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做一做。看谁算的对又快。 2、开火车口算比赛。P60页第1、2两题 3、P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备课计划(最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备课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X班现有XX学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

五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2013-2014学年下学期)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让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在数学集体备课中,我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现将这个学期的数学集体备课做一个阶段总结。 这个学期的集体备课开学初上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在第一次的活动中,我们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的计划,展开了讨论,比如学案的流程,学案的格式,集体备课的时间,每个人承担的任务,如何合理使用集体备课的教材。总体有如下几点。 一、制定制度进行操作 1.固定时间、人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星期二下午三节课后,在各自办公室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记录。 2.安排人员整理,确定了每位老师备课的内容,以及上交时间。负责人进行初审。

3.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我组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根据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主备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时,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组员有备而来,发言踊跃,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4.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拿到学案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5.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备课为课堂服务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仅停在纸上,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还进行了自已的得意教学片段回顾,在集体备课中展现自已的特色,每个数学老师都通过集体备课进行了一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组合方法、迁移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3.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以及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口算并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创设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本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学过程先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试算,然后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了,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两道题再出一些题,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又高了起来,而且出的题也很好。给学生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时数:4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活动主题一:《图形的变换》活动主题二:《图案设计》活动主题三:《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1、挂图;2、方格纸;3、七巧板;4、作图工具 授课时数:约6课时 第一课时(1)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实物图。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2)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