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一、终身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思想。它的出现和兴起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一方面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1.终身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

终身教育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潮。它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法国著名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终身教育引论》中,以“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为题论述了推动终身教育产生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是:(1)当今世界的加速变革(2)人口增长(3)科学技术的发展(4)政治的挑战(5)信息化社会的到来(6)闲暇的增加(7)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出现危机(8)伦理道德危机(9)意识形态的危机、信仰与学说的多元化。朗格朗认为,这些问题和需求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将动摇整个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导致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严重失灵,教育不得不寻求新的道路,即终身教育的道路。

总的来说,可以将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终身教育思潮是现代社会急速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

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与不断更新,剧烈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危机,从而适应这些剧烈的变化。所以,对变革的适应是人们终身不断学习的最大驱动力。

(2)终身教育思潮是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弊端的时代诉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一次性的教育已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式。传统学校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等弊端也被大众广为诟病,另一方面,其他校外教育活动如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等兴起,使人们意识到,学校不是唯一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权威性遭到挑战。因此,需要有新的教育体系来弥补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由此产生。

(3)终身教育思潮得益于教育家和国际教育界的积极推动

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得益于以保罗·朗格朗为代表的许多教育思想家的推动,他们大力提倡并著书立说,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会议的形式倡导和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并组织了专门的教育研究委员会,撰写研究报告,大力宣传终身教育思想,同时成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终身教育部,由此推动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

2.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英国针对成人教育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中。1929

年英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系统表述终身教育的观点。此后,终身教育思想在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得到发展。但是,其内涵获得共识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在这次会上,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以《论终身教育》为题进行了大会总结,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此后,终身教育的理论受到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在这次会议上,朗格朗所使用的法文的“终身教育”一词被译成英文“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即“终身融合教育”,后来又简化为“lifelong education”。在此之前,在法国的“终身教育”一词曾意味着“永久教育”或“恒常教育”;在美国曾表示对未受完全日制义务教育者进行补习性质教育,它是一种继续性的教育,但不包含一生不断接受教育的含义,只有60年代后,在有了continuing education一词后,才有了要在一生中不断地继续接受教育的终身教育概念;在英国曾一直使用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这一术语,60年代后才逐渐变为使用“恒常教育”(continuous education)一词;在日本则使用“生涯教育”一词来表示终身教育,意为一生都要接受教育。

朗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引论》(1970)一书中指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终身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对终身教育是这样描述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

由此可看出,终生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包括人从生到死所受到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是终身教育思潮迅速扩展的时期。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会提出把终身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导原则。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列为1970年“国际教育年”的12项重大目标之一。这标志着对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纯粹理论层面开始向实践和政策层面转化。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1970)、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舒瓦茨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1972)等。

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高涨,这一思想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成为构成终身教育思潮的三个关键性概念。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在其1968年出版的《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与早期的终身教育重视教育机构改革的思想不同,学习化社会将视角转向了学习者,它不是要改造一种教育,而是要所造一种社会。终身学习是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终身教育思想相比,终身学习更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意义,从而丰富了终身教育的内涵。

(二)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

1. 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终身教育家认为,现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广泛性,为了更好的迎接这些挑战,就必须不断的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必须成为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终身教育既不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也不能简单的将其等同于成人教育,而是指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接受的一切正规的、非正规的教育。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

终身教育的教育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它应涵盖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个体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好准备。同时,终身教育的任务是使教育对象“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一切有利于形成这种能力的因素都可以被纳入到终身教育之中,成为教育内容,也正基于此,教育方法也不应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应选择灵活的、富有个性的教育方法。

3.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不仅提倡人一生要接受教育,而且认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要接受适合个人需要的教育,强调在教育体系中不仅要实现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纵向一体化,也要实现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横向一体化。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限制,实现了多种教育形式的整合。

4. 建构以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学习化社会

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发展,最终确立了终身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强调教育机构及社会要发挥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将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倡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社会的核心,成为社会生活的方式。社会要为个体的学习创设条件,社会成员也要主动地利用一切条件进行学习。

(三)终身教育思潮的意义

1.赋予“教育”以新的内涵

终身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内涵外延做了全新诠释。在终身教育思想中,改变了教育主要指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传统观念,指出教育应包括多种形式并伴随人的一生。在教育对象上,改变了过去受教育者单指学校中的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观点,在终身教育思想中,“活到老,学到老”,所有人的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的成人。在教育的授受关系中,终身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不仅仅指教师的施教,他更强调的是一种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状态,构建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促动了学校教育的变革

终身教育思潮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于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既然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历程中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因此,重新审视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由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培养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主张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打破了三者之前彼此隔离的状态,学校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为成人教育提供教育服务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

3.推动了教育民主化进程

终身教育思想指出,在受教育的时间维度上,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在教育对象上,教育要面向所有人,因此社会有责任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接受终身教育的保障,即说教育要民主、公平。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赫梅尔指出:“没有终身教育,也许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民主化。”

4.促进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体制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教育需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因此,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除学校教育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四)终身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终身教育思潮作为现代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对我国的教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终身教育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权威官方文件中,是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文件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1995年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998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终身教育思潮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终身教育机构在形式上和教育对象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扩展。主要表现为,学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肩负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间的联系更紧密;远程教育网络的覆盖,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二、教育个性化思潮

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强劲的教育思潮,首先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而后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影响下,各国纷纷采取多种教育改革措施,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一)教育个性化思潮兴起的背景

个性化教育思潮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传统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学校教育是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优长,它是一种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但由于过于强调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的统一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刻板划一。因此导致传统学校教育存在过分地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等弊端,不少教育家在这个时期呼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培养个性自由发展的人,从而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教育个性化思潮。

2.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成熟,受其制约的社会生产展现出诸多负面影响,譬如为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在工厂里将工人像机器一样进行管理,忽视人的尊严和自由;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能源枯竭问题愈演愈烈;机器对人的奴役以及高科技对人

的异化。面对上述种种问题,许多人将追求教育的个性化作为抵制和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由此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发展并受到追捧。

3.现代社会对人才类型需求的改变

随着现代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被调整,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开创性、创造性的人才。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简单地让受教育者掌握已有的知识,而应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这成为教育个性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之一。

4.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人的成长认识越来越深刻。受遗传基因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具有多种差异,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环境也不尽相同,这使得每个人都存在着与他人相异之处。面对各有不同的学生,教育也不能单纯强调整齐划一,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教育对象的潜能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教育个性化思潮的主要观点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教育个性化思潮,其主要的思想渊源来源于众多的教育哲学流派,这些哲学流派主要有“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以及终身教育流派,各流派都从自己的哲学基础出发来诠释教育个性化,由此形成了关于教育个性化的多元观点。下面,就各教育流派中有关教育个性化的观点概括如下:

1.“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个性化观点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分别从消费性意识形态、经济关系结构、文化再生产三个角度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及其教育制度对人的异化。马库塞和哈伯马斯偏重于从消费性意识形态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用财富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不是使人从社会和机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赫尔特?鲍尔斯和塞缪尔?金蒂斯则从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的角度认为,资本主义结构使教育受到扭曲,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以阿普尔为代表的文化资本决定论派,偏重从文化结构决定教育结构的角度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教育制度异化个性的本质。新马克思注意所强调的教育个性化,实质上是被剥削阶级的、被压迫人民的、受歧视种族的“人性”和“个性”的解放。

2.存在主义的教育个性化观点

存在主义的教育个性化观点又可以分为以布伯、贾斯珀斯、马塞尔为代表的有神论存在主义,和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都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弘扬人的主体作用,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要求人们对自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神论存在主义把个性的发展与上帝这个最高“存在”联系在一起;现象学存在主义则把个性的解放依托于个人的主观意志,并把个人与社会、他人绝对对立起来。因此,存在主义的教育个性化观点,事实上是极端个人主义化,是一种脱离社会的、外在于阶级的不可取的思想。

3.人本主义的教育个性化观点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创立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化观点,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无指导”的教育假想,更是把教育个性化的程度推到了至高点。他认为,人是自主的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自由人,所以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无须对其进行指

导’,须给其创设相宜的物质、精神环境,让其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创造,自由地表现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此外,人本主义的教育个性化观点也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如专为穷人和受歧视种族子女需要而设计的“自由学校”运动;以人的自我发展和民主参与为目的的“开放课堂”实践等。

4.“终身教育”论的教育个性化思潮

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的终身教育思潮,及在其基础之上的终身学习思潮,围绕教育个性化问题表达了它们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的主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终身教育将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性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和自我指导的。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决定学什么、如何学,在何时何地学,等等。以其他流派的教育个性化观点相比,终身教育论的教育个性化观点不否定学校存在的必要性,而是主张改造现行学校,取消学校对教育的垄断权,将其纳入终身教育之中,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并持续终身,因此比较现实和理性。

总的来说,“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终身教育思想上的教育个性化观点,尽管各种流派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都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制度对人的异化,并由此出发倡导教育的个性化。

(三)教育个性化思潮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逐步加强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教育个性化思潮自然影响着各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教育个性化成为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1.教育个性化思潮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二战后各国都将“教育个性化”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其中以日本最为典型。教育个性化是日本20世纪 80 年代以来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日本教育的个性化反映了日本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它是针对日本教育自身的弊端,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影响而提出的。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提交的教改报告指出,日本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制度划一和不灵活所派生出来的弊端,其中报告还指出:“重视个性的原则,是此次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因此,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各方面,对照这一原则展开根本性的讨论。”为实现教育个性化这一基本原则, 在教育的目的上, 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程设置上, 在小学至高中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 希望通过综合的、实践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大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鼓励办学的个性化,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2.教育个性化思潮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美国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美国社会也强调,在学校的价值目标上,强调向“共性”倾斜,以满足作为“民族整体”的美国社会的利益、需要和期望,以克服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日趋淡薄的利他主义。美国在教育个性化方面做了如下努力:

(1)丰富教学内容。美国教材的跳跃性较大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材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以思维过程为主, 重视问题的提出、材料的收集、现象的解释、问题的研讨等过程。

(2) 组织个别化教学, 提倡小班授课。美国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不分级别教学”、“个别规定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育学校”等,特别强调实施个别化教学,提倡小班授课。越来越多的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 10~ 15 人的小班授课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 弹性的课程与选修制。美国的学校课程没有全国统一的规定, 各州的规定也较笼统且具有弹性, 并在学校广泛开设了选修课。美国高校把选修课分为两种: 一种是“限定选修”, 它与主修专业或基础必修课有关, 学生要从校方限定的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的学分课程修习;另一种称“自由选修”,学生可依据兴趣或需要从课程目录中任意选择。由此, 学校的必要约束与个人的自由, 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3.教育个性化思潮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影响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各种教育哲学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也相继传入我国。教育个性化思潮也开始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发挥着作用。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人才”;“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受到了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一种倡导的是全面发展教育、和谐教育、个性教育的教育思想。在其指导下所兴起的各种基础教育实验,诸如“愉快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等,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尊重和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教育在各方面存在的过于统一化、单一化的现象还很严重,教育要真正实现个性化、多样化依旧任重道远。

(四)教育个性化思潮的意义

1.教育个性化有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

教育个性化思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对在个体日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思考力、批判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个体发展的总的目标。让儿童从小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实际生活能力,形成一种独立发展、表现个性的机能。

2.教育个性化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机会,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个体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学校里能有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个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它也使得学校的课程设置出现了多样性,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为个体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活动调查报告 题目:改革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班级: 姓名: 时间:2016.12.08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前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把改革开放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016年12月,已是改革开放的第38个年头,改革激荡时代风云,发展铸就历史丰碑。我的家乡位于被著称为“中国酒城”的泸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经济、医疗还是科技方面,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改革开放对教育影响的感觉是最敏感的,所以,本文就以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调查如下: 一、调查地点 泸州市纳溪区**小学、泸州市纳溪区**中学 图1-1 **小学图1-2 **中学 二、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08日 三、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教学旁听、网络资源 四、调查内容 1、改革开放前后当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前几年,正是父辈处于读中小学的时期。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年幼时就得承担绝大多数的家务,对于上学则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以导致经常“逃课”的现象出现,就给家长一种还租不适合读书,或者是读书没有现实意义的观念。当然,由于当时“养儿防老”的观念盛行,导致一个家庭同时有2个甚至多个符合入学年龄的孩子,并且地处农村,家庭经济难以维持众多孩子入学,也造就了当时辍学率高,中小学入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逐渐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视。一部分沿海务工家长逐渐意识到,受教育程度决定他们的劳动强度以及薪酬水平,他们迫切希望自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书笔记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书笔记 工作之余喜欢翻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已看过多遍,但每当再次拿起依然爱不释手,因为读它能给我许多教育的灵感和启示。 1,对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准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福,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教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亲密。 2,关心爱护问题学生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他的一名弟子却染上偷窃的恶习,当其他弟子请求盘圭禅师赶走这名偷窃的弟子时,盘圭禅师却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偷窃者的心灵,也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被盘圭禅师大慈悲的胸怀所感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爱”应该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内容广泛。 主要任务:在统治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导思想意识(“主流文化”)的灌输和规范行为的训导。 有阶级性(政治性),社会适应性,民族特色,整合特色,主体际性 思想政治比较研究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的了解;唯物辩证地评价;超越地批判、借鉴当代:1945~现在 主要表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高校:思想教育指导工作 制约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具体说来,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同时,当代科技革命,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背景、内容与理论指导) 阶段一:(二战结束后~50年代末) 配合恢复战后初期经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反美、反共两种意识形态壁垒分明。阶段二:(60年代初~70年代末) 资本主义国家经历快速增长时期,青少年反叛,不稳定。(1967年,西德学生罢课。)杜威教育价值理念,“价值澄清论”“道德发展阶段论”,教育目标过于一刀切,在于对每个青少年道德发展测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后期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张扬个性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阶段三:(80年代初~至今) 社会背景:“传统回归”,保证完成政治经济上的复兴,重新提倡个人与社会并重的价值观念,倡导适用于资本主义需要的美德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90年代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以反思为主,面向21世纪,迎接竞争与挑战。 当代世界思政的特点和趋势: 一、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 意识形态:一个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阶层、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思想理论依据。具有两重性:阶级性与全人类、全社会性。 意识形态的分歧、差异、对抗,导致“意识形态化”,即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传播灌输本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削弱乃至肃清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 集中表现:各国都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引导发展,化解矛盾,稳定社会。 三、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四、不拘一格的形式与途径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变化

十一五教育成就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教育小孩的十八个经典故事

1、土拨鼠哪去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 “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2、鹅卵石与钻石 “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这是当老师的所听到的学生们的抱怨与质疑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寓言: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 神出现了,神开始说话了:“你们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后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

东师《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全套参考答案.docx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备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 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在国家宋观调控Z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冇纟H.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冇者承担责任。它是符合现代教冇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 2.教育行政体制:教冇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纟R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冇行政机构的组织形 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冇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冇行政权力结构。 3?教育财政-教冇财政(英文为educational finance或financing of education)是指国家备级政府为发 展木国木地区教冇事业而对用于教冇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4.教育政策:所谓教冇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屮央政府、教冇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冇 发展所做岀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5.特色学校: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屮,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 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 6?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木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屮外合作办学机构。 7.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 形成 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T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8.教育变革:教冇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目标无关的新 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 9.综合中学:综合屮学是普通教冇与职业教冇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 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 10?“双元制”学制: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 11.终身教育:终身教冇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冇思想,简单的说终身教冇就是指贯穿人一生 的教冇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冇 12?全民教育:所谓全民教冇,就是教冇对彖的全民化,亦即教冇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部有接受教冇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稈度的教冇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教冇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冇屮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冇Z现状?说出白己的观点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第二、私有化过程屮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來的从教人员。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屮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林美 学号:2009822081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林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林美、200982208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它并非我国独创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其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优化和提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比较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思考 一、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专有,也不是到了近现代才出现的社会活动。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其名称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近现代有,古代也有;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并且这其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只是名称和形式不同而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经验,在理论水平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早在十多年前,当沃恩党内出现埋首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时,邓小平就告诫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多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都要加强,决不能削弱。江泽民通知也强调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着教育工作。 而反观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时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需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来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进行的一系列自我改革和调整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功不可没。并且在当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所以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

读《中国教育改革》有感_1500字

读《中国教育改革》有感_1500字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正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进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挑战,都迫使我们不能不改革。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与目标,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迫切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zhongong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极大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是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据此,正确而全面地阐述这一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就会使改革失去明确的方向,沦为无可无不可得状态。 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近两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及策略等问题,在报刊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分散于发表于各种刊物,给人以浮光掠影,一鳞半爪的知识,虽有不少深刻的见解,却很难让人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目的及其发展策略有全局的把握。而《中国教育改革》一书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科学教育发展观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该书不但对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非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倾向进行了系统的归

纳,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列举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数据为理论阐述提供了恰当、充分的佐证,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从多方位的视野,对改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详实的实证研究,论证严密,有极强的可行性。 本书在内容上有如下特点:书中没有泛泛而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是在着重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意蕴之后,紧紧扣住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观点。如“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去养成”。接着,本书作者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对中国过去25年的教育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对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教育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改革,评述客观、精当。此外,作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中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综合大量文献资料,使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积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对中国教育的顽痼作了深刻的阐述,分析入理,发人深省。如教育观念的落后、

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全解

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学生把多找的钱还给她。一天过去了,没有动静。晚上,他翻来覆去不能能入睡,三元钱不能算多,但是性质非同小可,如不及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二天,她悄悄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钱是多找给你了,你说是不是?”这位学生看看老师温和而又带着几分严峻的面容,低着头红着脸说:“是的。”并且把三元钱交给了老师。 詹校长说,当时她并没有强调钱是学生悄悄拿走的,更没有说钱是学生“偷走的”。学生也没有声明钱不是老师多找的,而是自己悄悄拿走的。 这个学生小学毕业生了中学,又读了中专,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逢过年过节,总是要看望他的詹老师。 这是非常高明的教育艺术。老师没有因为三元钱这件小事而姑息迁就学生,也没有因为教育学生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既没有“顶牛”,也没有因为交回了三元钱而怨恨老师。学生低下的头、涨红的脸说明他对过失的悔悟。师生之间就是这样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捅破中间像片薄纸似的“矛盾”。老师达到了目的——教育学生;学生受到了教育——悔悟过失。 学生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人格尊严,尤其在伙伴面前,他们的人格尊严表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教师在批评、帮助那些有过失行为的学生时,更应该头脑冷静,讲究艺术。其中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批评要个别进行,要给学生留有面子,搭个“梯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己教育自己。 2、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位老师在学生时代曾经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名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女孩,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人注意我。那时,成绩平平的我好想有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到了。下午,我无意问发现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语文试卷带进教室后面的办公室。“如果能实现得到一张考试的试卷,我将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这想法不仅使我耳热心跳。 黄昏时,校园里静悄悄的。可我走在校园里却不像平时那么自然,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猛地撞击我的胸膛。我笨手笨脚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跳进去时地板被踩得很响,我蹲在那憋住气一动也不敢动。良久,发现无异常情况,我才开始找试卷。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第二,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 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 尽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整体中,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管理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的共同责任,只是它们承担的职责各有侧重,范围有所不同。 (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等,都在或鼓励他们一某种方式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这无疑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 二、论述题(共20分) 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在改革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机构设置和清晰的隶属关系,但各机构中的权限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权限高度集中于高层级的行政机构中: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统一,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计划性与统一性,只有高度的统一,才能使计划得以由上而下是实施,垂直式层级制的组织形态,为高度的集权制提供了组织保证。权限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强有力控制,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精金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日益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在变化了的社会关系面前不仅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体制性冲突。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涵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涵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政治觉悟的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人.具体地讲,就是在某一时期内某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理论宣传和鼓动工作等全部实际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并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方面所要达到的一定水平.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这四项要素的相互关系展现为人的思想政治品质结构,其中每一项要素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包括了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目标、政治觉悟教育目标和伦理道德教育目标、甚至心理品质教育目标等诸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由此构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完整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国家一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提法,它们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十分重视道德品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公民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政治品质,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公民教育目标,这是我们在进行比较研究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从政治教育来看,一个较完整的政治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政治认识,培养政治情感,锻炼政治意志,确立政治信念,以及培养思想政治行为习惯等几个环节或步骤,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是由上述各个环节或步骤的具体目标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体包括: ――政治认识提高的目标,是指在对受教育者政治知识的传授和受教育者政治认识的提高方面所设定并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政治情感陶冶的目标,是指在使受教育者形成应有的政治认识相一致的政治情感并改变与应有的政治认识相抵触的政治感情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郭齐家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即使对当代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创造性的生命精神 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首先突出的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按照《易传》的看法,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我们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相天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孔子和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对于当代教育改革有重大启发意义的,这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年轻一代具有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理想是有借鉴与启发意义的。 (二)仁者爱人的宽容精神 孔子教育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 现阶段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发展新型的入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顺利进行。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全球眼光,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地域、民族文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性和与世界性问题利益的关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首先要加强国家主权观的教育。主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坚决抵制西方霸权主义者的“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其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是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纽带,为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的先进文化成果,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与时俱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21世纪这个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其结果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变化,日趋多样化。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它的内容就要求必须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四、加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我国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往往面临着容易流于形式的可能,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走过场,并不能保证其队伍的专业性和高效性,而形式主义总是无法取得实效,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是一种敷衍和损害,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够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重要问题之一,想要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其专业性、理论性和相应的教育能力,否则再完善的理论体系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播。

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 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 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文化经济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