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标准

云南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标准

云南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标准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1、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4、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1092-();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10、《建筑幕墙》GB/T 21086-(); 11、《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4】284号); 12、项目编号为()的节能审查意见书及其附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和专家评审意见; 13、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二、建筑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内容: 1 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项目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建筑类型□新建; □改扩建 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 总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 建筑高度m 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设计使用年限年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度结构形式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 空调形式主楼:;裙房: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 (参照GB/T 50378-2014) □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 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2 关键指标设计汇总 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备注用地面积万m2 建筑总面积万m2 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面积比R P1(地下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地下面积比R P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绿地率%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tce/a 单位面积能耗kWh/㎡a ;tce/㎡a 节能率% 可再生能源 及(余热或废 热)回收总量 可再生能源核算标准要求总量kWh/a 设计项目设置总量kWh/a 其 中 可再生能源kWh/a 余热或废热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 建筑总用电量万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建筑总用水量M3/a 非传统水量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主要 能耗 品种及 耗能量 年能耗设计总量(tce) 其 中 电力万kWh/a 其他耗能种类::□燃气;□燃油;□燃煤;□其他热力;万kWh/a 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 建筑 分项 能耗 耗能系统设计年耗能量(tce)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调系统 照明、插座 生活热水系统 新水 厨房炊事系统(燃气) 电梯运输系统 变压器损耗 其他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用地红线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 容积率:;绿地率: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 2.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深圳市实施细则 Detailed rules for application in Shenzhen for civil buildings green design code (征求意见稿) 2017深圳

前言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绿色设计策划;5. 场地与室外环境;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7. 建筑材料;8. 给水排水;9. 暖通空调;10. 建筑电气。 本细则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细则由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管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4) 4绿色设计策划 (5) 4.1一般规定 (5) 4.2策划内容 (5) 5场地与室外环境 (8) 5.1一般规定 (8) 5.2场地要求 (8) 5.3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 5.4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1) 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16) 6.1一般规定 (16) 6.2空间合理利用 (17) 6.3日照与自然采光 (18) 6.4自然通风 (19) 6.5围护结构 (20) 6.6室内声环境 (23) 6.7室内空气质量 (24) 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25) 7建筑材料 (27) 7.1一般规定 (27) 7.2节材 (27) 7.3选材 (30) 8给水排水 (33) 8.1一般规定 (33) 8.2非传统水源利用 (33)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标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 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 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5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 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1.2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 3.1.4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

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oc 50页)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5年9月

前言 本规定依据现行上海市标准《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结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根据上海市建筑工程在绿色建筑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编制。 本规定细化了建筑、结构、给排水、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等各相关专业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明确了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等方面的要求。 本规定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批准。 本规定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本规定的编制单位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车学娅 总则、场地设计、建筑部分:车学娅 结构部分:郑毅敏 给排水部分:归谈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部分:徐桓 建筑电气部分:夏林 本规定主要审查人: 翁浩、张小龙、蔡兹红、瞿革、寿炜炜、马伟骏、徐凤、张伯崙、高小平、邵民杰

目录 1 总则 (1) 2 方案阶段绿色设计 (2) 2.1 一般要求 (2) 2.2 绿色建筑策划书 (2) 2.3 设计图纸 (5) 3 初步设计阶段绿色设计 (7) 3.1 一般要求 (7) 3.2 设计总说明 (7) 3.3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0) 3.4 建筑设计及室内环境 (11) 3.5 结构 (13) 3.6 给水排水 (14) 3.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5) 3.8 建筑电气 (16) 4 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设计 (19) 4.1 一般要求 (19) 4.2 建筑 (19) 4.3 结构 (30) 4.4 给水排水 (33) 4.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38) 4.6 建筑电气 (43)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建筑

一、设计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若2015年之前,则标准版本为2006) 2.《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1/T009-2012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4.《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5.《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 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9.《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0.《建筑幕墙》GB21086-2007 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2008 13.《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 14.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二、工程概况 1.项目用地面积:m2 2.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m2地下:m2 3.是否有旧建筑:有□ 无□ 三、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 建设目标及关键绿色设计指标建设目标成都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国家绿色一(二、三)星/美国LEED认证等 关键绿色设计 指标建筑节能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再循环材料利用比例 一、规划设计技术措施 1.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原有地形地貌的维持、森林及古树的保护、水系的保护以及改 造后必要的生态复原措施。 本项目场地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2.应说明对场地内部危险源的检测结果及避让措施,特别说明土地氡浓度。 本项目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地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应说明避免对周边居住建筑日照产生影响的措施,包括对居住区日照影响分析结果、幕墙的反射比控制 以及避免夜间泛光照明的光污染措施。 对周边日照影响应满足相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条例 本项目对周边日照影响满足《成都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中的相关规定。 4.应说明选址和建筑出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使用人员方便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包括出入口数量、出入 口距离公交站点的距离。 本项目步行出入口结合公交站点分布,且可直达邻里商业中心,减少居民日常活动中机动车的依赖性。 5.应说明场地内的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出入口设置数量及原则、机动车停车组织方式、非机动车停车组织 方式及生态停车场技术措施。 自行车停车距建筑出入口距离不宜超过150m 本项目主要出入口设置在西侧,北侧为后勤通道。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在地下,临街设置少量临时停车。 6.应说明场地内慢行系统规划,包括与红线内各功能空间的联系、红线外公共服务设施的联系、慢行系统 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等。 本项目场地内部设置慢行系统,连接主要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并与景观绿化结合,优化步行系统的舒适性。 7.若建筑中有酒店、公寓、办公等有声环境要求的功能房间时,应说明场地内部及外部的噪声污染源,及 采用的相应隔声、降噪措施和隔震措施,包括规划布局方式等被动式手段以及隔声板等主动式手段。 场地声环境应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 本项目北侧及东侧临市政规划道路,临路房间设置双层中空隔声玻璃。项目场地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 8.应说明项目内场地、道路、城市灯光工程的规划设计,并重点阐述避免光污染的技术措施。 本项目景观照明及城市灯光工程设计避免对周边住宅产生光污染,并通过分时段照明控制进行节能设计。 9.应说明改善项目周边室外热环境的设计措施,包括大体量单体的首层局部架空设计、开放连廊设计、建 筑朝向设计、与周边建筑的间距控制等方面的措施。 区域日均热岛强度不应高于1.5度。地下室以外场地区域应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透水铺装率不宜小于45% 本项目临街设置公共连续的檐廊,硬质铺装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铺装构造。。 10.应说明改善小区室外通风效果的设计措施,包括小区通透设计、建筑朝向设计、建筑间距控制、建筑高 度排列等方面的措施。如果进行了室外通风模拟,应说明主要活动区室外风速分布和静风区面积。 建筑布局不宜形成完全封闭的围合空间 本项目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场地室外通风环境优良,无风速超标区域。 (黑色加粗为必须执行,红色为可选执行,蓝色下划线为执行标准,斜字体为范本) 二、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模板(公共建筑方案及初设)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 (试行) 绿城房地产集团 二零一一年十月 前言 为了更好地践行绿城集团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企业文化理念,引导绿城建筑科技(公共建筑)的绿色健康发展,接轨时代需求,住宅科技部归纳、整合了我国现行的相关绿色建筑评价/认证体系,总结出本《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草案)》。 编写本标准是为了使绿城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城建筑科技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多角度、多层面推进绿城集团对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本标准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借鉴了美国LEED评价标准(2009)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1 总则 1.1 基本规定

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集团内部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制定本标准。 1.1.2 本标准依照我国业内现行的主流评价标准、认证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的评价标识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根据达标情况评定建筑绿色等级;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可适用于工程项目评审工作。 1.1.4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应从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开始。 1.1.5一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1.6某条文要求不适应该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GB50378-2006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GB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介绍 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doc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绿色设计与节能设计专篇·电气(公共建筑)

绿色设计与节能设计专篇·电气(公共建筑) 一、设计依据: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2. 《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J/T 13-118-2010 3.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 229-2010 4.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668-2011 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6.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13 7. 《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DBJ/T13-158-2012 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9. 《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411-2007 10. 《福建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 DBJ/T13-180-2013 1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2007) 12. 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二、设计原则: 2.1. 满足绿色建筑一星评价标准中与本专业相关控制项、一般项的要求。 2.2. 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3. 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能效标准以及电气节能、计量与管理的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4. 合理选择负荷计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 2.5. 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功能完善,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 三、节能设计措施: 3.1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3.1.1 本工程为地上层、地下层的建筑,建筑高度为 m,建筑总面积为㎡。根据负荷计算,设备总容量 kW,需用系数Kx为,计算负荷为 kW,选择台 kVA高效低耗的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荷率分别为 %、 %,变压器装置指标 V A/㎡。另设台 kW自启动闭式水循环风冷柴油发电机组。 3.1.2 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本工程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 m。 3.1.3 三相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对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单相配电的供配电系统,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3.1.4 本工程容量较大的对季节性负荷容量或专用设备(如空调冷冻机、容量较大的X光机等负荷),集中设在专用变压器,以降低变压器损耗。 3.1.5 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采用自动投切装置,要求功率因数保持在0.9以上。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无功功率补偿考虑谐波的影响,采取抑制谐波的措施: 3.1.5.1 安装无源滤波装置(□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无源滤波器) 3.1.5.2 安装有源滤波器装置(□并联有源滤波器□串联有源滤波器□串并联复合型有源滤波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