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于内部有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点,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图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对于外部圈层的讲授则要重点讲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内部及外部圈层图的阅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实况以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文结合法、提问法、举例法、探究推测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有自己的特点。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和外部圈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师:我们先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我们生活在地表又怎么能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需要我们传说中所说的遁地术才能钻到地下去看个究竟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就目前,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可目前最深的钻井只有12000米,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至今入地无门。那我们要怎么得知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夏天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常将西瓜托在一只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靠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通过地球内部的震动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这种震动就是让我们感到后怕的地震。就拿5·12的地震来说,虽然它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对科学家来说,地震波却可以带来地球的内部信息。(提问)那么,什么是地震波呢?

(板书)地震波(让学生在书上找出并回答教师复述归纳)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提问)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类呢?大家继续看书找出。

生:有横波(S)和纵波(P)。

待学生答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横波、纵波的概念及一些次要特征。

横波: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破坏性较强,引起的主要是左右晃动。

纵波: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破坏性较弱,引起的主要是上下晃动。

(提问)这两种波除了老师补充的特性外还有哪些主要特性呢?主要是速度、通过的介质

方面来看。

生: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但它们的速度都随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提问)很好,结合刚才讲的特点大家想想,在地震的时候,我们是先感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先是上下晃动再是左右,因为纵波引起上下晃动而且速度快,就先到达地面。横波破坏性大,所以损坏建筑物。

(承转)师:很好,大家主要是区分一下横纵波的特性。那么,这两种波与我们地球内部圈层有何关系呢?

(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分析指出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和两个不连续面,使学生知道两个不连续面的名字、深度以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完成读图思考第一问题)

(板书)不连续面—划分依据

师:这两个不连续面正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看到读图思考第一题,思考一下。大家阅读有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内容,并看看有几个圈层、每个圈层有何特点。(老师趁时间画出图的大概轮廓)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

(提问)师:大家看了书已经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哪几层呢?

生:地核、地幔、地壳。

师:很好,这里注意地理上读地壳(qiao)不是读地壳(ke)。大家再看看各层的范围。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在图上标出,再依次讲下三个圈层)

师:我们看看地壳--我们的立足之地,它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我们物理学过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为液体、气体,从前面的图可见,横纵波都可通过地壳且速度变快,所以可以肯定它为固态。它的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而大洋部分较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又可分为两层:上层是硅铝层较轻,

下层是硅镁层较重,大陆地壳中这两层都有,而大洋中硅铝层较薄或缺失。所以大洋地壳薄。这些只需了解。(可画图帮助理解)

我们再看看地幔,它介于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间,是三大圈层的中间层,厚2800多千米。它又可分为上地幔(33-900千米)和下地幔(900-2900千米)两层,呈固态,还是看到前面的图,横纵波都可通过它,因此为固态。在上地幔有个软流层,我们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给人“液体”的印象但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在地质构造学上我们称之为软流圈。

最后看看地核,它的范围从2900千米到6370千米,包括内核(2900-5150千米)和外核(5150-6370千米),我们来结合前面的图推测它的物质状态。

(提问)内外核分别可能是什么状态?

我们看到横波在外核消失了那么它一定不是固态,可能为液态或气态,但由于外核中呈液态的重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多,所以呈液态的可能性大一些。再看内核,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又增大,综合起来,可能呈固态,这样我们完成了读图思考第二题。

师:我们学习了这些圈层结构,对比一下书上的图,是不是少了什么呢?对,就是岩石圈,大家看着书告诉我什么叫做岩石圈。(待学生回答完后,在图上标出)

它不等同于地壳而是包括地壳。

(小结)这是我们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全部内容,为了更直观的记忆,我们用生活中半熟的鸡蛋来类比一下: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里面一些蛋白浆就是我们的软流层,蛋壳和蛋白间的膜和蛋壳合起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承转)我们学习了内部圈层,再来学习外部圈层。大家用一分钟时间看看书。

(提问)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

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首先学习大气圈。它的组成、范围是怎样的?对,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为氧和氮。从图看出,大气圈位于最外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每天呼吸着里面的氧,天气变化也与此有关。

我们再看水圈,它是地表水体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泊水等)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它处在一个循环运动中。我们想想为什么它既连续又不规则呢?连续是说各水体可通过循环运动相互联系在一起,而不规则是说各水体分布不规则,被地形分割开。我们常说地球是颗蓝色的星球,就是因为从高空看下去水圈覆盖着大部分地球。

最后,我们看看生物圈,它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与大气圈、水圈相互联系、渗透。

这三大外部圈层和岩石圈合起来就是地球的四大圈层。我们看图发现它们是几个同心的圈层。

看着活动,大家积极思考。(加以引导补充)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大家重点掌握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特点。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横波(S):速度慢,可通过固态

纵波(P):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三态

2.不连续面—划分依据

莫霍面地下33千米横纵波速度突然增大

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

3.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练习题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练习区·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 ---------轮廓模糊 2.下列事物中,与“天宫—号”空间实验室不属于同—类的是 ( ) A.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 的牙刷 C. 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D. 拖着长尾的哈雷彗星 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4~5题。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 (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 ④⑤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7.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 系 D.地月系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 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 B.观测位置的变化 ( ) C.观测空间的差异 D.观测技术的提高

地球 1 1 5.52 1年23时56分 火星0.11 0.150 3.96 1.9年24时37分 9.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 度 10.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同向性一一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 ( )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行其道,互不干扰 11.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1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 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 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 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 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E F G H S D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完整版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对地球自身的特点的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去分析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会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并说 出地壳、地核、地幔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岩石圈与地壳、地幔的关系。 2、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 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利用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是地震波?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略 过渡: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师: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是通过 A.对地层的钻探 B.对地表岩石的分析 C.对山区断层面的研究 D.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1-5,回答2~4题。 图1-5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 B.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地壳的结构特点是 ①陆地部分,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部分硅铝层缺失 ②地壳的平均厚度,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③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④地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排名前三位的是氧、硅、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L处界面的发现是根据 A.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减少 C.纵波的速度减少,横波消失 D.横波的速度减少,纵波消失 5.下列有关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均匀分布的 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所以也称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大气组成物质中,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7.有关大气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大气层和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所以没有上界 ④大气圈大量削弱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流层中大气稳定,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②两极上空的极光和天空中的流星现象是大气圈保护地球表面的体现 ③电离层破坏严重时会导致短波通信中断 ④“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气温降低的现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关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②水圈中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③水圈中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④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有关水圈对人类及地球环境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圈中的海洋环境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②水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③地球上海洋分布广泛,这是导致地球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之一 ④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地球的形成同步 B.大气圈和水圈中有生物的分布,岩石圈中没有生物的分布 C.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D.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要素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据此回答12~13题。 12.气候要素属哪个圈层的范畴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3.工业所需要的煤、石油等能源主要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 A.岩石、生物 B.土壤、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14.图1-6表示地球圈层结构,据图回答问题。 图1-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组成和状态。 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养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求真求实态度。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地震波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速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问题导航: 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 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 点拨: - 1 - / 3

地球的圈层结构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姓名:安静学校:新郑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7: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来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新课导入:展示天宫一号图片,众所周知,上天容易,下地无门。你认为科学家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有关信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对地震波的研究。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知识:地震波的概念、性质、分类、传播特点以及研究地震波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 (1)地震波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性质能量波:地球内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弹性波: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 (3)分类: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 (4)传播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 总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变化。 巩固练习: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和海上的人分别有什么感受? (5)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可以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还可以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看到这地球的内部不同位置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以此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那么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 (2)不连续面 a.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陆)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b.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1.26和图1.27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 1012千米×140亿≈1.32×1023 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000多亿颗恒星) 4.2光年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结构特征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彗星方向:自东向西 扁长轨道绕日行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 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及答案

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8.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9.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0.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2001年8月4日,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地区 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省东海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11.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变式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 【教学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含答案)

1.3《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五号测量船(约150°E)对其进行同步监测。据此完成1~3题。 1.“嫦娥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总星系 2.卫星发射时,远望五号测量船所在地的地方时为() A.18时59分57秒 B.未到18时59分57秒 C.已过18时59分57秒 D.次日18时59分57秒 3.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A.没有大气层B.有自转运动 C.有公转运动D.存在生命现象 【解析】1选A,2选C,3选D。该题利用“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背景条件,分别考核天体系统、地方时的计算及地球的特殊性等相关知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形成天体系统地月系。北京(东八区)发射时,东经150°(东十区)的地方时应该为20时59分57秒,地球的特殊性是有生命存在。 4.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解析】选A。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 5.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 A.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 B.1月初到3月21日 C.3月21日到7月初 D.1月初到9月23日 【解析】选A。越接近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速度越快,1月初地球到达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6.刚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因为倒时差而不适应,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解析】选B。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因而产生了时差。 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火炬于10月13日上午9:00在中山开始传递。回答7、8题。 7.火炬传递时,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的区时是( ) A.10月13日1点 B.10月13日4点 C.10月13日12点 D.10月12日1点 8.火炬从中山开始传递时,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 )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