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它有着颠覆常规的梦幻空间,它将成为一座承载梦想的先锋建筑,这座造型奇异的歌剧院,出自一位伊拉克裔女建筑师之手,她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她的设计常常因惊世骇俗而难以实现,她是世界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女建

筑师扎哈·哈迪德。

广州,作为中国华南最大中心城市,最早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广州以其开放、自由、包容的姿态公众于世.在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广州如何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广州歌剧院被寄予了重任.

广州歌剧院选址定于珠江新城这一文化汇聚点和中轴线的节点。基于歌剧院要求具有独特的现代感,并要求成为广东的地方文化基地,设计方案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歌剧院的功能性和逻辑性,但外观和造型平淡中庸缺乏动感,此类方案必会淘汰.广州歌剧院方案设计的挑战是明确的。

2002年11月底,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开始公示。来自国内外的9个设计方案参与角逐。经过甄选,评审从九大方案中初定三大方案,分别是奥地利Coop Himmel blau事务所的“激情火焰”、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和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贵妇面纱”。最终扎哈的“圆润双砾”方案中标。

广州歌剧院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主体建筑——造型自然、粗野,为灰黑色调的“双砾”,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设计既融合了勒·柯布西耶的粗犷主义风格和后现代建筑的隐喻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虽然扎哈把歌剧院比做两块宁静的石头,但极具动感的流线造型仍然可以让人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女人。她在建筑界的顶峰与男人们高谈阔论.她出生于巴格达,阿拉伯血统刚劲热烈,童年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背景.在伦敦生活了20年的扎哈,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直到2004年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她获奖同时并创下两个记录:该奖创立25年以来唯一位获此殊荣获奖的女建筑师,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建筑师。建筑界的两位巨匠库哈斯、矶崎薪对扎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77年扎哈毕业获得AA授予的硕士学位,之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那里她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个性使然,扎哈需要一个更自由的空间施展,她选择离开OMA。但实至今日,她仍与OMA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她与与雷姆·库哈斯仍是很要好的朋友。

1979年扎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独立之后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那些炸烈开的碎片在城市上空横飞,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扎哈的建筑语言逐渐鲜明和彰显出来。

作为一个建筑师,在最初的日子是非常困难的。扎哈在家里埋头苦干,提交设计方案参与竞争。直到1983年,“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中,她获得一等奖,标志着扎哈的崛起。这次竞赛原本在初赛中已落选。因矶崎新的慧眼赏识,使其方案起死回生,从出审淘汰中拣了回来,并在之后一跃获得首奖方案。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虽然“香港之峰俱乐部”最终只停留在方案阶段,但扎哈已经名声远扬,跻身于明星建筑师行列。

扎哈的每次设计都会力创新,达到风格上的不拘一格。这次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更是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特立独行的建筑结构再次引起轰动。

广州歌剧院整个造型的外围护,用悬挑结构和连续墙代替以往盒子建筑的梁柱结构,分不出哪根是梁,哪根是柱,都是倾斜的扭曲的,其最大的倾斜角度竟达30度。传统的柱梁是以传递压力这种关系来完成稳固性。广州歌剧院的折面很多,很难分出主和次的关系,梁和柱子的区分也变得不是很明显了。很多情况下是要靠面与面之间的相互拉扯的作用来对结构整体进行作用.

广州歌剧院结构比鸟巢还要复杂.“大石头”外围护钢结构,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79°,最大为177.5°"小石头"共有37个面,18个转角,5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43.9°,最大为174.1°。

悉尼歌剧院贝壳式的翘面,能够用数学上的数字规律来计算;鸟巢结构异常复杂,但主受力结构层次分明;水立方泡泡表面看似无矩可寻,但每个面亦可复制完成。然而广州歌剧院的塑性形体,无法用数学方式去描述。要将“圆润双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就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广州歌剧院结构比北京的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还要复杂.鸟巢起码有四分之一节点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相同。建造使用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况且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工程师们只能摸索着进行。

悉尼歌剧院是一流的建筑,但不是一流的剧院,法国巴士底大剧院是一流的剧院,但不是一流的建筑。那么广州歌剧院如何成为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者俱佳的优秀剧院? 广州歌剧院观众厅由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联袂设计,

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声学实验室的配合,使广州歌剧院成为一座一流的建筑,也是一流的剧院。中国是世界上正兴建剧院最多的国家,但声学是由国际声学大师设计的,目前仅有国家大剧院和广州歌剧院。广州歌剧院是由全球顶级声学大师,迄今唯一活跃在声学界,并且是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马歇尔设计。马歇尔对广州歌剧院非常重视,他已经75岁了,为了这个项目先后4次前来广州。能够邀请到马歇尔来为歌剧院做声学设计,这其中存在机缘巧合……“双手环抱”式看台,这是马歇尔一个20多年的创想,应用在歌剧院也是全球首次。广州歌剧院不规则的形状正好让它有了用武之地。

2001年11月25日广州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过成功的表演。广州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音乐演奏水平和欣赏水平。在广州建设歌剧院不仅是具有经济实力,也具备了文化氛围。待2008年广州歌剧院建成,广州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地处华南地区的交通中心,扩大同香港中西文化交汇之间的文化交流。广州歌剧院一定会构筑广州城的浪漫地标。

扎哈.哈迪德室内设计风格解析.

扎哈?哈迪德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手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其在当今的建筑学界已经颇具影响,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她在建筑领域的设计成就,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起室内空间设计。本文将视点更多的集中于扎哈?哈 迪德设计的令人瞩目的建筑作品及其室内设计,浅析扎哈对 于当带室内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室内设计;解构;未来流动 1.引言 扎哈哈迪德是现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也无疑是 当今世界住最受人瞩目的明星建筑是之一。她以其激 进的设计风格和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在建筑界赢得 了一席之地。扎哈哈迪德始终一如致力于推动建筑与 城市设计领域向前发展,追求一种梦幻般的,对未来 具有前瞻性的且能够贯穿于建筑设计,室内与家具设 计范畴的美感。近些年来,随着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手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其在当今的建筑学界已经颇具影响。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于扎哈哈迪德的在建筑领域的设计成就,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在室内空间设计,甚至是产品设计。本文将视点更多的集中于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令人瞩目的建筑作品及其室内设计,浅析扎哈对于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室内设计并不是不是在建筑设计之后才开始考虑的,而是与建筑方案同构思的,正如扎哈在设计她的建筑的同时,通过计算机 建立起模型,建立起室内模型。进一步考虑室内空间设计。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阐述扎哈的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 2.解构与破碎 2.1 维特拉消防站﹙如上图﹚ 德国维尔市维特拉家具消防站设计,是扎哈从事建筑以来的第一个建成的作品。这座消防站打破了现代建筑所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信条,表现出的则是“功能追随形式”的建筑理念。消防站的功能要求包括要求停放5辆消防车的车库和为35名消防员的辅助用房,这些辅助用房包括了餐厅,训练房,俱乐部兼会议室以及消防员的更衣室和卫生间。不安定的动感构成了此建筑的基本状态。三个相似三角形的锐角并排在一起,强化着建筑的运动状态。 室内充满动感,很多内壁,顶棚是倾斜的,门市倾斜状的拉门,内部的装饰也是简洁的,楼梯处随意伸出的金属构件,用金属包裹的墙面光滑而简洁。屋顶设计了许多方向性明确的灯带,不仅具有照明作用,也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 置身于这样动态的不安的空间之中,使人们的心理也变得晃动与不安。与消防站这样随时待命,准备外出执行任务的建筑来说,很符合建筑本身的气质与作用。 值得一说的是,这座消防站在开始使用不久后,就被迫停用。原因是内部空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目录 一、扎哈哈迪德 1.简介 2.主要作品 二、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 1.哈迪德的建筑思想 (1)空间的透明性 (2)空间的流动性 2. 哈迪德的空间创造手法 (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 3. 哈迪德的建筑与时尚 三、哈迪德主要作品收集与分析 1. 广州歌剧院 2.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3. 银河SOHO 四、个人启发

一、扎哈哈迪德: 1.简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 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 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 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 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 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2.主要作品: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 (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 (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 (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 ), (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 (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 (8)广州歌剧院 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 (1)伦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餐馆( 1990 ) (2)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 (3)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 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 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 2001 )。 ——————(摘自百度百科)二、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 人们对于“建筑师什么”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不同时期人们对其也有

名人:扎哈·哈迪德采访录

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 哈迪德最庞大的建筑作品——位于罗马的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历经十年终告落成。明年春天,在中国的广州歌剧院、在马赛的一座摩天大楼和在塞维利亚的一个大学图书馆也将分别建成。她是世界建筑界顶尖女设计师。争议也一直和她相伴。哈迪德说:“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筑应当是具有流动性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舞蹈时刻。我只遵循我自己的规则。”2009年7月,一年一度的曼彻斯特国际音乐节正在举行。应音乐节主办方邀请,伊拉克裔天才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曼彻斯特美术馆内的巴赫音乐厅制作了庞大的装置艺术:一个巨大的白色纤维材质曲面体如同旋风般从观众席与表演台之间盘旋而上,直至天花板。主办方特别邀请扎哈.哈迪德聆听了一场在巴赫音乐厅内演奏的钢琴独奏。“事实上,我从小就没什么音乐细胞。小的时候,父母想尽办法求我学钢琴,为此他们不惜诱惑我说可以给我在哈罗德百

货公司买架最高级的钢琴,但我就是不想学。”在此后的小型招待会上,哈迪德说道,在场所有人都笑了。 哈迪德是当今世界最有名的女建筑师,她的作品诡异多变、充满未来主义风格。从她早期为“香港之峰俱乐部”设计的如同炸裂开般的集合体到如今又像生物又像液态的多维造型,她习惯大量使用锐角三角形和各种长弧度的曲线。在她的笔下,位于阿布扎比的海边演绎中心仿佛是从海里升起的巨大生物;而庞大的德国沃尔夫堡的科学中心仿佛是轻轻地悬浮在几根不对称的锥形立柱上;由两个巨大异形体组成的广州歌剧院则好像是被江水不断冲刷而成的两颗沙砾。 “仿佛就是一个面团被随便捏了几下,然后放在烤炉里烤一下。”哈迪德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曾在课堂里向学生们这样介绍她的作品。喜欢她的人赞叹她那扭曲成麻花状的建筑背后隐藏的数学美感;而另外一些人则指责她狂妄,“为什么就连她的设计事务所的网站首页都要张贴她的大幅头像!”哈迪德对那些独特的建筑有自己的解释:“大家都知道我是反对绝对的直角的,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不断地重复更乏味了,所以通常我习惯只是将它当作是一个参照。然后我可以利用对角线来设计我的建筑。对角线两边的角度可以不断变化,这样我就有很多选择来完成我的空间革新,令我的建筑变得柔软、流动起来。”哈迪德在业内成名颇早,但41岁之前,她那些频频获奖的设计方案几乎没有一个被人相中并最终投入建设,当时曾有很多媒体称她为“纸上的建筑师”。但哈迪德认为那段经历对自己帮助很大。“我认为绘画对于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比如说从绘画中我掌握了光线和阴影

浅析扎哈的设计理念.复习过程

浅析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 1.简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和埃利亚·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教席。 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2.扎哈·哈迪德主要设计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

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 广州歌剧院 3.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 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

(1).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2).信仰新视点 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3).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4.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手法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

扎哈 哈迪德 作品赏析

北京银河SOHO商业综合体设计分析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项目名称:银河SOHO 地点: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 建筑类型:集商业办公于一身的大型综合项目 1.建筑特点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北京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这个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将遵循美国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标准(LEED C&S standard),节能环保。 1.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S OHO中国委托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该项目将成为北京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会给北京的天际线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建筑界的女魔头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比男孩还要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当年,伦敦建筑学院的学风相当放任自流,谁也不会教她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她想象力的种子一颗颗萌芽了,使她成为日后最有创意的建筑师和雕塑家。 求学期间,哈迪德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感兴趣。这个流派的作品只采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抽象造型。每天对着这样的前卫艺术,哈迪德突发奇想: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前卫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作者:扎哈?哈迪德 李慧萍 室内设计 1241403010

目录 简介 外部环境 建筑形体造型及艺术效果建筑整体布局 结构概况 单层刚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单层刚架结构的型式 单层刚架结构的支撑系统单层刚架结构的选型及布置

简介 广州歌剧院是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源自“被江水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理念。扎哈作为当今建筑界最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是一位极其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她的思想超越现实,曾经被称为“纸上建筑师”。广州歌剧院总占地面积约42000m2,总建筑面积约70,781m2,包括大剧场36400m2,多功能剧场7400m2,其他配套建筑26100m2。

外部环境 广州歌剧院位于珠江新城J4地块,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国际都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广场的设计秉承了广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与理念,在三个方面丰富并深化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其外部形态独特,就像被珠江冲上沙滩上的两颗宝石,被形象地称为“圆润双砾”。

建筑形体造型及艺术效果 建筑造型力图体现歌剧院建筑的开放、浪漫和雍容华贵。其形 态上,是由一个舒展的弯月形的体形、围绕着由5个花瓣形的墙体组 成的歌剧院主体。钻石形屋面天窗有利于将室内灯光折射向夜空,同时照明设计着重于对整体造型的烘托。夜晚大厅内的灯光透过透明的玻璃和金色的格栅,把歌剧院高雅而热烈的气氛传达给城市的人们,与珠江夜景相互映衬,浪漫且富于诗意。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为了突破它过于圆润的造型,两个贝壳中间设计了一注百米喷泉冲天而起。

浅析扎哈的设计理念.

浅析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 1简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1950 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和埃利亚?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教席。 2004年3月2 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 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 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 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2 ?扎哈?哈迪德主要设计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 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 )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 威尔城(Weil 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 ),奥地 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2 ),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勺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

3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1)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 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 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2) ?信仰新视点 德 国 的维 特 拉 消 防 站 北京地标建筑银河 SOHO 勺设计 广州歌剧院

扎哈。哈迪德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专题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学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解构的想法的影响。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对受到怀疑; 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人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在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运动作另外的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 立体派, 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扎哈·哈迪德 作品有:中国广州歌剧院、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 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 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哈迪德至今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访问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硕士研究生班和各种讲座。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511800346.html,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 作者:王伟俊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 摘要:扎哈·哈迪德是建筑界瞩目的明星建筑家,她以绘画、数字计算机为设计工具,表达她超前、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扎哈在进行实践的同时也一直十分关注建筑创作理论,这使得扎哈的前卫设计理念解构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她的创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总结,同时能够使她保持创作的活力与激情。扎哈在空间造诣上有着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的手法,对于在建筑空间关系研究上产生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手法;设计思想;解构主义 一、扎哈·哈迪德“解构主义”设计理念和思想 (一)“解构主义”的概述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可以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扎哈·哈迪德是世界上著名的女建筑设计师,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她的作品都有解 构理念蕴藏在其中,她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作品风格夸张,却又不失美感,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和丰富的世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二)“解构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 1、“解构主义”的起源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当时苏联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与欧洲有些相近,被欧洲的一些现代艺术所吸引,新的观点在苏联迅速的传播,容纳到它的苏联的艺术中去,一些艺术家将艺术直接引向抽象之路,扎哈·哈迪德的“解构主义” 设计思想由此逐渐产生。 扎哈·哈迪德的“解構主义”设计理念与她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童年时期的扎哈 痴迷于精美繁复的波斯地毯,总是专注的观察地毯的图案。扎哈的父亲送给他一面不对称的镜子,她慢慢地喜欢上了不对称。因此,在她后期的设计中,会大量的运用不对称的手法,是这些作品富有艺术的灵魂。在中学的时候,她学习了数学专业,学会把抽象几何的数学美感融入到设计中,使她的作品有了新的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复杂拓扑、双曲几何、黎曼面理论等数学的精髓。

扎哈.哈迪德室内设计风格解析

扎哈?哈迪德对当代室设计的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手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其在当今的建筑学界已经颇具影响,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她在建筑领域的设计成就,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起室空间设计。本文将视点更多的集中于扎哈?哈 迪德设计的令人瞩目的建筑作品及其室设计,浅析扎哈对于 当带室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室设计;解构;未来流动 1.引言 扎哈哈迪德是现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也无疑是 当今世界住最受人瞩目的明星建筑是之一。她以其激 进的设计风格和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在建筑界赢得 了一席之地。扎哈哈迪德始终一如致力于推动建筑与 城市设计领域向前发展,追求一种梦幻般的,对未来 具有前瞻性的且能够贯穿于建筑设计,室与家具设计畴的美感。近些年来,随着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手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其在当今的建筑学界已经颇具影响。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于扎哈哈迪德的在建筑领域的设计成就,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在室空间设计,甚至是产品设计。本文将视点更多的集中于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令人瞩目的建筑作品及其室设计,浅析扎哈对于当代室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室设计的关系:室设计并不是不是在建筑设计之后才开始考虑的,而是与建筑方案同构思的,正如扎哈在设计她的建筑的同时,通过计算机建 立起模型,建立起室模型。进一步考虑室空间设计。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阐述扎哈的的室设计与建筑设计。 2.解构与破碎 2.1 维特拉消防站﹙如上图﹚ 德国维尔市维特拉家具消防站设计,是扎哈从事建筑以来的第一个建成的作品。这座消防站打破了现代建筑所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信条,表现出的则是“功能追随形式”的建筑理念。消防站的功能要求包括要求停放5辆消防车的车库和为35名消防员的辅助用房,这些辅助用房包括了餐厅,训练房,俱乐部兼会议室以及消防员的更衣室和卫生间。不安定的动感构成了此建筑的基本状态。三个相似三角形的锐角并排在一起,强化着建筑的运动状态。 室充满动感,很多壁,顶棚是倾斜的,门市倾斜状的拉门,部的装饰也是简洁的,楼梯处随意伸出的金属构件,用金属包裹的墙面光滑而简洁。屋顶设计了许多方向性明确的灯带,不仅具有照明作用,也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 置身于这样动态的不安的空间之中,使人们的心理也变得晃动与不安。与消防站这样随时待命,准备外出执行任务的建筑来说,很符合建筑本身的气质与作用。 值得一说的是,这座消防站在开始使用不久后,就被迫停用。原因是部空间

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 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设计师简介: 扎哈·哈迪德是唯一一位得到普里斯克奖的女建筑师。由与她的设计大胆而令 人难以捉摸,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 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 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 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 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 艺展览,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 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 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以及美国 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 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扎 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中 赢得了广泛声誉。她不仅在建筑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在室内装饰和家具创造上也有出色的成绩。 场地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北面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广州塔遥相呼应。与广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 建筑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外形犹如被珠 江水冲刷的灵石, 外形奇特,复杂 多变,充满奇思 妙想。而广州大 剧院的声学设计 大师,全球顶级 声学大师哈罗 德·马歇尔博士, 精心打造了广州 大剧院的声学系 统,使广州大剧 院传递出近乎完 美的视听效果。 广州大剧院在缔

造世界级顶级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将为观众们带来当代艺术的视觉佳肴。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首度合作,正是一次迈向未来文化领域的深度探索,它将为国内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也为充满创造力与实践探索精神的当代文化提供全新的起点。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为了突破它过于圆润的造型,两个贝壳中间设计了一注百米喷泉冲天而起。 设计理念 “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阳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扎哈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变来自于海珠石之说,寓意一对被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呼应,充满了生命力。 特点 剧院采用屋面、墙体一体化结构呈现不规则的折面组合形体,被命名为“三 向斜向交 网格组合 折板式单 层网壳” 的结构体 系。外面 墙形状都 三角形面 板,钢结 构布置、 石材分割, 玻璃分片 都是遵循 这一理念。 钢结构 钢结构为三面斜交折板式网壳, 就有64个面,47个转交,每一个 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在运到现场拼接, 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 中准确三维定位。 玻璃幕墙 玻璃幕墙的结构体系采用点支式,由于每个大面玻璃均为三角形分片节点处,采用了多项可调节的不锈钢铸件链接系统,以适用各种不同链接情况。玻

[扎哈哈迪德作品]扎哈·哈迪德:我的设计生涯

[扎哈哈迪德作品]扎哈·哈迪德:我的设计 生涯 扎哈·哈迪德:我的设计生涯 我出生在伊拉克,在一个很有趣的学校上学。小学的教授很擅长于科学学科,所以我学习的学科也大多数是科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学习艺术。但我的父母却都对艺术非常感兴趣,他们游历了世界的很多地方,妈妈在我很年幼的时候也教我画画。另一件对我很重要的事情,也许是在七岁的时候,我设计了自己的房间,爸妈帮我找木匠做了出来,这是我设计生涯的开端。 结束贝鲁特大学之后,我来到了建筑学会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主席和老师们都很好。那个时候教学的中心理念是要有想法,你必须不断地产生想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我一直把这种想法带到了工作中。我也做一些教学的工作,已经教书三十五年了,这是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教学也教会了我一些东西。通过和这些学生合作,你可以做更多尝试和研究。在伦敦很遗憾的一件事是:没有很多人,既在大学任教,又同时实践。教学的同时去实践,是很重要的。实践和教育永远是互相关联的。 这是我在中国长城,那也是在中国,1981年那次中国之旅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首先那是第一次让我对景观有了些认识,我开始了解它的重要性。在伊拉克,我们的环境非常城市化,欧洲我也经常去的是城市。但是在中国,我发现我非常喜欢景观的艺术。

这次中国之行对我早年的事业转型,非常重要。我之前的作品是非常抽象的,但是这次中国之行后,我的风格有些改变。 这就是当时我们参加活动的照片,在香港。这是一个故事线,可以反映土地的故事,所以绘画和建筑同样的重要,所以这样的山水画或者风景画,会反过来影响到建筑本身。我的意思是,建筑也可以成为环境或风景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后面做的一些项目,都会注意留心土地地貌和风景的形成。我们在亚洲有很多项目,还有新加坡韩国。我觉得在中国的项目都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些项目的规模都很大,而且速度都很快,所以在中国有时候你可以实现,非常创新的想法,还有城市化水平很高。项目主要反映了公众对于空间体验的兴趣,所以我们不仅要建造很好的建筑,也要创造人们可以去享受的空间。如何建立公共空间也非常关键,在每一个项目中,无论是通过雕塑或是,增加或删减,对公共领域的想法。以此,公共空间反过来和城市产生联系。 我就说到这儿。谢谢。 关于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手法: 1.隐喻法:扎哈的工作就是设法在建筑空间内找到当代信息科学和电子科学的规律:以大量的资料相互作用、模拟产生效果。这些都是以强烈且十分有效的造型实现的。“流动感”在她的许多设计方案中表现得十分强烈,产生了一个散发着巨大能量的空间,因显得无“重力”而诱人。似乎是她的大脑的各种神经在同步运转,思维逻辑在不间断的变化着,与网络的大量信息结合在一起,连续闪烁着一样。 2、涉及空间:扎哈设计的空间是对立中的统一。虚与实、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