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博士谈经典胎教
- 格式:pdf
- 大小:160.92 KB
- 文档页数:12
心甘情愿被王财贵的传统文化教育洗脑8月21日下午,我有幸在枣阳电大观看了台湾华山书院院长王财贵博士的演讲,心里受到很大震撼。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此句用来形容观看王教授在北师大演讲后的感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场演讲能否震撼百年尚难知晓,但至少已深深震撼了我和在场的百余名教师。
感慨谈到语文教育,王教授倡导“读经教育”,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当下教育缺失的养分,不失为一剂良方。
曾几何时,我们已抛弃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将它们束之高阁,奉为“经典”,却鲜有人问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文化却发生了断裂。
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理解到它们的价值时,才发现它们已悄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临大师相继离去,而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这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啊!“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的孩提时代,若能给予他们传统文化的熏陶,日后必将受益无穷。
反之,假如从小没有学习理解,又怎么会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浩瀚无穷?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从小就阅读老祖宗留下来的书籍,用王教授总结的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身体力行地去学习,让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实践出于我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以及大学时所修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成为老师后竟然把这个习惯移植到了学生身上,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成了我们约定俗成的“班规”。
最近又多了一项《三字经》,孩子们背诵的时候,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也不十分苛刻,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那些反复涌动在脑际的句子终究会发酵、升华,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支撑学生穿越成长的困惑,凝练处世的智慧,促使他们成长为心智健全、坚强从容的人。
就像王教授所说的:“儿童的吸收水平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全部堆存有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王财贵教授与徐健顺教授吟诵对谈录令狐采学清和案:五一期间在王教授读经教育全国城市公益巡回演讲首站山东滨州站,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教授与在山东做吟诵采录的团队在滨州对王教授做了一次吟诵的采录,以下内容为现场采录内容的实录,部分内容稍作处理。
本文未经王教授和徐教授亲自审定。
王财贵教授与徐健顺教授吟诵对谈录(记录:李杰清和;校对:哲萱怀仁)徐健顺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以下简称徐):(吟诵)采访主要是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想请您说一下您这些吟诵是谁教您的,是怎么教的?教的时候他有没有说一些话,比如说规律、理论、或者说价值什么的,这是一个问题,就是来历。
第二个问题就是您这个吟诵,这个人的就是有没有一些规律,或者是老师说过什么?还有第三个问题是您觉得这个吟诵的价值,就是有什么用、有什么功能?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还知道还(有)谁在世,还活着,而又会吟诵的人,就是提供一下线索。
我们一般采访的顺序就是这样,就这么四个问题。
王财贵教授(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以下简称王):一个一个问,还是一个一个答?徐:没有没有,很自由的,很自由的。
王教授您就是随便说,随便说嘛。
随便讲就是,但是我中间可能会问一些,您就随便说就行,主要就是从怎么学的开始。
王:我对吟诵的情感来自于很年轻的时候,算作很早的,说年轻其实也不年轻,已经二十出头。
我对吟诵产生情感,跟我现在在推动读经关系很密切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出来推广读经,以为我是从小读了很多,然后才告诉大家,其实我说因为我是没有读过的。
但是,为什么会推广读经呢?其实一般人也应该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出来推广读经。
因为每个人大概都跟我一样的,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会对自己有一些反省。
像孔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们慢一点嘛,十六七吧,就会反省自己,为什么做什么都不行,学问不行就算了,甚至与人来往的能力也不行,很内向、很害羞。
说到志气、理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大志,那时我自己也相当郁闷,相当自卑。
王财贵传授与徐健顺传授吟诵对谈录清和案:五一时期在王传授读经教导全国城市公益巡回演讲首站山东滨州站,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传授与在山东做吟诵采录的团队在滨州对王传授做了一次吟诵的采录,以下内容为现场采录内容的实录,部分内容稍作处理.本文未经王传授和徐传授亲自核定.王财贵传授与徐健顺传授吟诵对谈录(记载:李杰清和;校订:哲萱怀仁)徐健顺传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以下简称徐):(吟诵)采访主如果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想请您说一下您这些吟诵是谁教您的,是怎么教的?教的时刻他有没有说一些话,比方说纪律.理论.或者说价值什么的,这是一个问题,就是来历.第二个问题就是您这个吟诵,这小我的就是有没有一些纪律,或者是师长教师说过什么?还有第三个问题是您认为这个吟诵的价值,就是有什么用.有什么功效?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还知道还(有)谁活着,还活着,而又会吟诵的人,就是供给一下线索.我们一般采访的次序就是如许,就这么四个问题. 王财贵传授(全球读经教导首倡者,以下简称王):一个一个问,照样一个一个答?徐:没有没有,很自由的,很自由的.王传授您就是随意说,随意说嘛.随意讲就是,但是我中央可能会问一些,您就随意说就行,重要就是从怎么学的开端. 王:我对吟诵的情绪来自于很年青的时刻,算作很早的,说年青其实也不年青,已经二十出头.我对吟诵产生情绪,跟我如今在推进读经关系很亲密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出来推广读经,认为我是从小读了许多,然后才告知大家,其实我说因为我是没有读过的. 但是,为什么会推广读经呢?其实一般人也应当都邑跟我有一样的设法主意,所以每一小我都应当出来推广读经.因为每小我精确都跟我一样的,在十六七岁的时刻会对本身有一些检查.像孔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们慢一点嘛,十六七吧,就会检查本身,为什么做什么都不成,学问不成就算了,甚至与人交往的才能也不成,很内向.很大方.说到志气.幻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大志,那时我本身也相当愁闷,相当自卑. 但是,我又有一种设法主意——那么谁行呢?我们心中必定有一些神往地点,我们神往谁呢?我能得到的信息也很少.但是,我也读过一些文章,尤其黉舍国文课多若干少选一些文章.小学完满是白话文,那些文章也没有作者,是暂时凑的.但是,到了初中以上国文课,每一篇都有作者,我就去查一查,发明这些作者他们不止文章好,并且文章里面所表示出来的这种志气.幻想.品格,所谓前人说的“道德文章”,都很值得尊敬.我就想:为什么他们可以或许如许,我就不成?我就去考核他们为什么可以或许有这些成就?成果我发明:从古到今,上从司马迁.班固,一向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再一向到近代,包含胡适之啦,像这些人,我发明他们都是从三岁五岁,或是六岁七岁开端念书了,而读了几年呢,他们就所谓的“通五经”啊,能作文.能作诗啦. 我就恍然大悟了,其实我小时刻也是六岁开端念书,并且我本身可能也相当愚蠢,我也很用功,因为我是乡间孩子,师长教师讲什么课,我就会什么.我为什么知道我相当愚蠢呢?因为我念书很轻易就拿到全班第一名,全校第一名.所以,我算作愚蠢的,固然是乡间地方,要拿第一名也没那么轻易.不过,我发明了——前人所读的书是有效的书,是一辈子有效的书.而我回想我小时刻五六岁.七八岁所读过的书,到如今十七八岁了,十年今后一无用途,等于零,甚至还有妨害. 因为每想一些工作,想要作文的时刻,小学教材谁人文章就出来了.你假如用那种语气,用那种构造,甚至你引用它,就等于是拉低你的程度.可见,不但是没有效的书,我们读的是有害之书.所以,从那时开端我就认为本身应当尽力一点.当时我家里有的书只有一本——《古文不雅止》,那是我姐姐的奖学金送的.乡间地方那时刻很穷,四.五十年前,台湾也是很穷苦的,所以家里只有一本书《古文不雅止》.本身再去买一本书,我还记得那是我生平买的第一本书,我认为那本书很贵的,是台币四块半,那本书叫《千家诗》,那时刻对于我来讲是很贵的.我就读了《千家诗》跟《古文不雅止》,一向到我师专毕业了.我就开端一向想,老天应当给我一个师长教师,因为我没有师长教师.你看我讲这句话大家听到都认为很平凡,没有师长教师.但是,你想一想从小上学不是有许多师长教师吗?但是我说我都没有师长教师,大家一听就认为对啊,每小我都似乎没有拜过师长教师.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我们如今黉舍的师长教师就不算师长教师,这个太轻微了!并且我是学师范的,我将来是要当师长教师的,将来我的学生精确也不把我当师长教师,你看这不是很轻微吗?所以,我就欲望老天给我一个师长教师.成果我毕业今后分派到台中去教书,派在深山里——可能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好,我是台南人,而是因为我是外埠来的,就欺侮外埠人,把我派到深山里面去教——因为派到深山里面去,我经由山脚下的时刻,看到有小孩子在读唐诗,这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工作,仿佛入了仙境.于是我就打听,小孩子为什么在这里念书,他们说有一个掌牧平易近师长教师,是一位隐者,在教人念书.于是我后来就拜他为师了,掌师长教师. 徐:哦,掌师长教师在这里呢. 王:掌师长教师起首教我读“四书”,所以我正式念书是从这里开端的.后来《四书》读了一半,他又教我读《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我读到个中一句话很有感想,曾国藩说,“念书声出金石,是一乐也.”就是念书声似乎是在吹奏音乐一样,金石就是像鸣锣.敲罄一样的有节拍,铿锵有声,“一乐也”.徐:对,“一乐也”.王:我就问师长教师说,师长教师啊,前人念书声出金石,据说前人念书是吟哦的,我们如今念书不克不及吟哦啦,那师长教师您小时刻有没有如许吟?他说当然是,我们是吟哦的.那就请师长教师吟一吟,师长教师就给我读了一段《岳阳楼记》.徐:也是如许吟哦的?王:对,但照样读的,我要回想一下,记得不大清晰,他只读一小段,他读的那一段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平易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世界之忧而忧,后世界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师长教师吟诵示范),不大准了.他知道我爱好吟诵,就说你陪我漫步,我教你吟诗.他就教吟诗,他教一句我学一句嘛.他说,不成,不成,这个太小器了,因为我们去漫步在河畔,他比方说,就像在黄河畔漫步,他说吟诗要像山水河道一样那么样的天然,要把心中的一股气放出来,不要含着.徐:对,对.王:他说这是一个舒解性格的办法,有时刻念书读累了,你就唱唱诗,可以或许调解调解.我跟他好几回都吟唱吟唱,后来我也学到一些.徐:这位掌师长教师他是哪里人?是台湾人吗?王:他是江苏阜宁人.徐:江苏阜宁?他是从大陆曩昔的?照样?王:从大陆曩昔的.徐:那就是江苏阜宁的调.王:那就是分五言.七言嘛,固然分绝.律,但是律诗就是把绝句唱两次.徐:对,对.王:那平仄呢,就把两联颠倒就好了,所以很简略,学会了七言,其它精确就会了.这是我第一个学吟诵的师长教师.后来到台北,碰到一个写书法的师长教师,他叫作姚梦谷,他是很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我跟我的同伙杜忠诰去拜访他,他也教我们唱,我记得他教两首,杜忠诰师长教师学到一首,就是《满江红》.别的一首是欧阳修的.徐:词是什么?王:词,我想一想,《踏莎行》.别的一首(《满江红•金陵怀古》)我记得很清晰.徐:这位姚师长教师是哪里人?王:他是江苏凤县的,因为我查遍了,它应当是江苏,凤县,凤凰的凤.徐:凤县?江苏凤县的?王:他唱的是词,当时就不知道学多一点.徐:那您给吟诵一下.王:吟诵《满江红》?我先念一遍: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六代奢华,春去也.更无新闻.空怅望.山水形胜,已非畴昔.望族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了解.听夜深.热闹打孤城,春潮急.思旧事.愁如织.怀祖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吟诵示范)徐:异常好,异常好!这首词就是感到很有特点,并且对长短的处理,用气啊,都很有意思.王:不过我稍微增强了一些,我记得姚师长教师他没有这么用力.因为他是教我们嘛,他就在那边哼嘛.他就如许.(吟诵示范)徐:异常好,异常好!王:叫低吟浅唱.徐:对,对,异常好,异常好!这个姚师长教师有没有说过这个词吟的时刻哪些地方要留意啊,有没有说过?王:没有,没有.因为他不是要教我们吟唱.他是随口说一说,然后就唱两首,如许子.假如是我们有就教,像比方我就教掌师长教师,他稍微讲一下气味怎么发啊,平仄也稍微讲一讲.姚师长教师呢是在教书法,谈天时随意唱的,所以其实不是要教我们,所以就没有讲这个方法.徐:这个潮字和鸦字特殊长,比其它字都长.王:对,精确是因为文章的这种意境.徐:对,对对.这确定是如许的.王:比方说我很爱好他的“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徐:对.王:(吟诵示范)听师长教师在唱的时刻他也是沉醉型的,他就有意拉长.徐:异常好!对,有意拉长异常好,处理得异常好.王:衔接到下一句去.(吟诵示范)徐:对对,异常有感到,最后停止呢,如许一收,异常好.您适才说的谁人掌师长教师跟您说过一些怎么样用气啊,您能说一下吗?王:他精确就是说气量气度要爽朗,当然也要按照文章的内容,要有领会,所以他也说听人念书的声音精确就可以知道这小我对文章懂得的深度.徐:对,对,是如许.王:他说你们年青人要有一种坦荡的襟怀胸襟,要像山水河道一样坦荡.徐:就是要把情绪抒发出来.王:掌师长教师教我的是杜甫的《旅夜书怀》,那时刻我精确读到这个,因为掌师长教师除了教我们读“四书”啦,也教我们读一些诗词,读《史记》,读宋明理学,《宋儒学案》.《明儒学案》.杜甫的《旅夜书怀》是“细草轻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寰宇一沙鸥.”(吟诵示范)徐:很好很好,他这个异常尺度.王:很土著,也不克不及说土著,就是地方颜色很浓.徐:对,对,但是很尺度.王:也很雅,并且初听的时刻似乎不是很浓,越唱越久越浓.徐:对对对,吟诵是如许,必定要本身去吟才知道.王:这个是仄起嘛,可以运用到此外埠方去.但是因为文章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唱出来的情绪就不一样.比方说我把它转到《春望》,这个调子都差不久不多,但是有一些会加长.杜甫《春望》“国破江山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狼烟连三月,家信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吟诵示范)徐:这首不是掌师长教师直接教您的,是您本身揣摩出来的?我认为这首比那首好.王:不,越唱越好了,因为平凡也不常唱嘛,所以如今要录像要扮演一下我就要稍微酝酿一下.假如再让我唱一个小时就会更好.(师长教师哈哈笑)本来就如许子啊,因为我们如今已经损掉了一种习惯了,因为前人酝酿起来他就不但进入文章的状态,他也进入到一个情绪状态,并且他进入到一个技巧的状态,熟能生巧嘛,如今技巧陌生,技能陌生,你就是有情绪也发不出来.徐:我们采录了许多老师长教师,读前面一首诗好好的,读下面这一首忽然就泣如雨下,进去得很快.您还能不克不及读两首平起的?王:平起的也就是把第三四句换成第二句嘛.王:掌师长教师教我这一首,我唱七个字的,七绝.七个字的,就是七言诗,张继的《枫桥夜泊》吧.“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吟诵示范)徐:对对对,很对啦.王:很对啦?徐:是是,完整对.王:因为这首我会唱好几个版本,所以我经常都忘了.(张继《枫桥夜泊》吟诵示范)徐:这个也是对的,这个也是对的.王:当然这个才是掌师长教师的.徐:这个是掌师长教师的.前面谁人是?王:前面谁人不知道,因为我太多了.这个我还有几种,也算作吟诗吧,但是不知道谁的,忘却了.似乎是风行歌吧.(张继《枫桥夜泊》吟诵示范)徐:这个应当是唱歌.王:还有像闽南调啊,固然我不是有人教我的,但是我听了认为(很好),这个是歌仔调,用闽南语念出来.(方言读诵示范)(闽南语吟诵示范)徐:这个是谁教您的?王:戏台上都是如许唱的.戏台上有一小我出来了,谁人文士都要吟一首诗.徐:闽南语有三种调,歌仔是第三种?〔王:对,第三种.〕还有南音.还有一种更老的,南音是最广泛的,天籁调什么那些根本上都属于南音体系.其实还有一个体系,还有一个更古的体系.这三个体系,这个歌仔调我们采到的也少.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吟诵示范)徐:异常好,异常好!王:还有一个比较年青的是梁炯辉师长教师.梁炯辉师长教师他在台湾推进“汉学”,就是推进闽南语的读经教授教养,然后他创造一种叫作“念书歌”,就是念书调,用最原始的语音,变成语调谱——就是按照语调,然后就谱成曲,任何人都立时可以作曲.徐:依字行腔.王:那读起来也相当好听,每一首都可以按照如许连忙作曲.比方说我举个例子,王维的《送别》,用闽南语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来岁绿,天孙归不不归?”(闽南语吟诵示范)徐:您说的这段太重要了,从新录一遍.王:我一个一个字.徐:一句一句的.王:(读诵和吟诵示范,兼作讲解.)完整没有变啊,因为闽南语的调子有七个调,所以它的高下差很大,是以只要照着文章念出来,我再把它连起来唱.(闽南语吟诵示范)徐:太好了,太好了!这个梁炯辉梁师长教师现实上做的闽南语的,像我这个通俗话吟诵,就是依字行腔,我们也是如许的,三分钟作曲,立时就可以出来,没问题的.见到什么就是该怎么唱,一样的,道理是完整一样的,您这段太好了!这一段我们做教授教养录像了.依字行腔嘛,因为许多多少人他认为依字行腔就是通俗话嘛,因为我是用通俗话教的,所以当他学传统吟诵的时刻,比方说唐调什么的,他就不知道变更.王:但是我学的梁师长教师这一套,我假如用闽南语念出一首诗,我就会本身作曲了.其实我假如用通俗话(北京话)念一首诗,我就不会作曲了.徐:道理是一样的.王:因为它的变更太少了,只有四个调,我们七个调,还有入声.徐:固然四个调,但是每个调都可以唱哆来咪发嗦拉西叨,如许就多了嘛,我就是如许的,所以我会教他们唱音阶,电脑,叨,电脑~,来,电脑~,咪,电脑~,发,电脑~,就许多电脑,于是就可以作了,如许的.这段太好了,我认为可以合营谁人通俗话的谁人,如许就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传统吟诵完整可以触类旁通的.我们采录只能采录几个嘛,但是里面有那么多的例子怎么办,就是这个办法,就是把梁师长教师的这个……,这个其实不是他创造的,现实就是传统的,现实上就是如许的.您还有没有回想起来其他的?王:其他的是有,但都是我听灌音听来的,比较没有那么有价值,因为就是真人的传授有价值.徐:您能不克不及简略说一下对吟诵的意见,它的功效,古代的进修的功效.王:吟诵的功效其实前人已经讲得很清晰了,“在心为志,化言为诗”,“言之缺少,故长言之;长言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咏歌之;咏歌之缺少,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他有感就形于言,而情绪越丰硕的时刻,通俗的说话就缺少以传达他这个情绪的丰硕,所以要长言,就把说话拉长.那“长言之缺少”呢,“长言”还不敷,“故嗟叹之”,一唱唱得,哎呀真是,如许子.尤其是中国的古代说话还有入声,入声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节拍(节拍感),因为它是一个休止符.那又长言,又有节拍,又嗟叹,并且人到了情绪很丰硕的时刻嗟叹声越来越多,一唱还有三叹.如许一唱三叹不免就要摇头摆脑,摇头摆脑今后还要用手势来暗示,于是叫作手舞,到最后身材要动起来,就如许.所以我们的情绪发于说话,说话发为吟咏,吟咏发为歌颂,歌颂发为跳舞.后来所谓的歌颂.跳舞,所谓的艺术,这些艺术的泉源它是来自于人的情绪,来自于人的赋性.所以我认为好的吟唱其实就是可以或许表达心意的吟唱,而不是做作.所以照理来讲,应当可以说人人会吟唱.而每小我吟唱的方法可以不一样,甚至于一小我唱同一首诗,吟同一首诗,他每一次吟的也可以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当中呢,其实也有相当的一致性,因为人心是同样的.尤其在一个地方它有一种音调,有一种风尚,那就形成一个地方的特点.固然是地方的特点,跟此外埠方不一样,但总和起来,小我的对于地方来讲,其实是覆盖在地方特点中,而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其实是覆盖在全部平易近族当中,那全部平易近族的特点其实就是由人心而发.所以我们听到有人如许吟咏,有人如许唱,不管他是南腔北调,只要唱得好,我们都邑感触感染得到.什么叫唱得好?——合乎心意,从心而发.徐:对对对,是如许.王:诗歌.词赋可以吟诵吟唱,散文的也可以吟.诗歌.词赋是以情为主,散文是以理为主.以理为主的散文,因为作文的人文学程度高,所以固然说理,他作的文章很幽美,并且它天然之间就会表达气味.声韵,它就相似诗了,况且诗本是为了表达情绪,所以读诗的时刻是很轻易,甚至必定要吟唱.那读文章的时刻假如读熟了,并且深有领会,你也天然会“长言之”,会“嗟叹之”.然而,五四活动把中国人念书的精致全体打倒,把中国的念书声忘却了,这是我们中华平易近族的不幸!是以,我们欲望可以或许赶紧恢复!但是百废待兴,所以以我如今推广读经的立场,我是想先把经读起来.假如还不克不及够吟唱,不克不及够用传统办法诵读,那就先按照通俗说话平读.我们发明了有些孩子,尤其越小的孩子,六七岁的孩子,他读读读,读熟了今后,他连读《论语》都开端吟唱起来,孩子会本身唱的.徐:对,是人的一个本性,一个禀赋.王:这没有人教的,他比师长教师还灵光.所以,吟咏.歌颂其实是人的本性.我本来有一个欲望.有一个等待——假如我们读经的风尚推广了,许多孩子都读经了并且都读熟了,其实他还会把吟咏天然发展出来,甚至不须要去倡导.但是,我们中国前人有这么好的传统,为什么不倡导一下?这个倡导也无妨害它新的创作.新的创造.所以,有人像徐传授一样,带一个团队出来采录,我称为“挽救念书声音”,真的是我们这个平易近族在这个时期里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活动.我都很等待念书声赶紧普及于中华大地.我在推广读经的过程当中,对读经的孩子,对读经班,我都如许跟他们说,你假如还没有才能吟诵的时刻,就平平地读下去,也没有关系;假如会一点呢?就把它当作调解;假如会许多了今后呢?全部全体都是吟诵也可以.如今我们是不拘谨的,天然的.但是,我们有一个信念,就是它确定要回来的.这个是人道的必定,汗青的必定.徐:多感谢您的勉励.确定,确定是如许的,我们也是如许.王:有如许的信念.徐:是,是.不只是有信念,并且是我们教吟诵也不是说一会儿就教会了,也不是如许.而是教一点,他也会一点,我们就说会一点就是一点,会两点就是两点,慢慢就如许,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也得读,这是没问题的.只是我们如今想到办法让它变得很简略,是很轻易学到,如许可以或许快一点.王:其实许多私塾好几年来,甚至还没有听过中华吟诵学会的宣导以前,其实都已经在唱诗了,但是是少量的,学几首就唱几首,大家也唱得很愉快,上课前啦,下课后啦,来唱一唱,一路走也一路唱,都异常的天然.快活,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必备的,然后有一种压力,似乎不吟诵就不成.徐:这是将来的目的,但不是如今的事,这是个问题.我还有个问题,就是您在台湾有没有听过经典的吟诵?就是老师长教师的吟诵?当然是经典的,不是诗的(不是诗词).王:是,有,似乎庄世光,一个叫庄世光的潮州人.朱立侠博士(中华吟诵学会副秘书长,以下简称朱.):庄世光,我们有采录的.徐:他是台师大的?朱:不是,他是平易近间的.平易近间的闽南的.王:我只知道他的,还有梁炯辉师长教师那边似乎有采录《诗经》(师长教师与梁炯辉师长教师采录到的闽南语《诗经》吟诵是指周子中老师长教师的.可以网路搜刮“台湾汉学教导协会”网站下载音频.)徐:南老,南怀谨老您听过他读经典吗?王:我没有听过,只有在有一次,是他的学生整顿他的文稿,让他讲齐了,然后个中有一段是他就当场拿起读诗,读几句罢了,也没有特殊就教,所以我对于他的诵读.吟唱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也没有学,这当然也是很惋惜啦.以前没有掌控机遇,当时我接触过许多老师长教师,我二十几岁的时刻是在四十年前,那时刻精确我二十几岁的时刻,四五十岁以上的他们许多都上过私塾,当时就没有采录,我认为很惋惜.徐:如今只有文的吟诵,经典的吟诵是特殊缺的,就是传统的.王:不过假如是闽南语啊,闽南语的在平易近间都还传播许多,有人保管.但是通俗话的我就比较少接触.闽南语如今用起来,要换成通俗话,这蛮难的.音调多要转.徐:对我们是比较大的一个难题.闽南语我们采到的是诗多,文少.尤其是经,因为经的读。
王财贵教授简介
王财贵教授于1949年4月10日出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
现任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鹅湖月刊社编审委员、美国科技教育协会研究员、东海大学人文学系兼任讲师、北京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基会文礼文教基金创始人。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几年来,他得天独厚在台湾、美国、东南亚及大陆演讲1000多场,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风潮,被《中国教育报》总编陶继新称为“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
王财贵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面对子女教育不得不看】2015-01-13 蓁谦学堂这一场演讲,使无数父母痛哭流涕------这一场演讲,使无数儿童一生受益------这一场演讲,将解决您和孩子面对教育的一切问题------这是一场值得一看再看的演讲,十余年长传不衰,身为父母的你,决不能错过------王财贵博士北师大讲座2001年王财贵教师暑期大陆巡回讲座师大学讲演开篇今天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请各位教师,这一辈子务必要记住——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所谓的教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这些“三心二意〞是不需要这么强调的。
我们只是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那样的纯真纯洁,他的品德,我们只要不破坏他,就很好了;本来一个孩子生下来潜能无穷,我们只要不障碍他,就不错了。
有许多教师,有许多家长,一直在残害,在障碍我们的孩子。
所以使我们国家没有人才,从今以后,不要再那么努力了。
不要努力去障碍我们的孩子,千万、千万!拜托、拜托!要怎么样做到愉快轻松的跟小朋友一起成长?我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带,这是六年前的带子。
前几个礼拜,我们播送了一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专题,对牟先生一生为中国文化所作的奉献深感佩服。
牟先生认为,对现在社会弊病的救治,中国传统文化该是一帖良方,但是如何落实呢?现在他的嫡传弟子王财贵,正在推动一项复兴传统文化活动。
从根本上救起我们未来的主人翁。
这个方法不但可以使小朋友学习成绩进步,还可以开发增进儿童的智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请看记者胡春玉、肖瑞华的报道:“这里是台北市中正国小四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他们每天的早自习,都是在读诵四书。
而这里是复兴街的一个社区妈妈的家里,小朋友下课后聚在一起也是在读?老子?、?庄子?、?论语?这些一般人认为深奥难懂的中国经典。
小朋友不但朗朗上口,有的甚至能背整本?老子?,半本?论语?了。
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教学手册》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手册》至于要读什么经,王财贵提供了一份书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当必读;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尤其是七言古诗);古文观止,能全读最好,否则挑重要(不是挑简短的)的背;楚辞、昭明文选等也一样。
再有时间,宋词、元曲也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值得背。
王财贵解释说,花一样时间去背书,且同样都不懂,应该选些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会读到的东西。
如“春眠不觉晓”国文读本一定有,可不教;七言古诗就绝少人会主动去研读,因此必须趁现在就教他背下来。
背文章也是一样,选千古有名的长篇。
一旦长篇大论都会背,将来看到短文,读起来简直易如反掌。
教孩子背书,得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
尽管一路读下去,不要刻意去选容易或难的;也不要管文章合不合现代(王财贵说,都好几千年的文章,说合也不合,说不合却又合,因为时代不同但人性相同。
挑三捡四的,孩子起了分别心,讨价还价,就难教了。
读经教育及其顺序书南文化(王财贵)儿童读经的顺序儿童读经方法读经顺序第一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级:《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级:唐诗、宋词、元曲第四级:《三字经》《千字经》《百家姓》读经四要领 1、及早读,越早越好,最好是十三岁以前。
2、老师读,只是读。
3,大量读,基本标准:一天一百字,一字一百遍。
4,快乐读,前三个都做到了,就快乐了。
从第一级开始读,越读越简单,越读越快乐。
读经教育的三个要点:1,教育的时机,儿童期,十三岁以前。
2,教育的内容,人类最高的文化经典。
3,教育的方法,诵读。
读经的方法有音乐读经、美术读经、文字读经。
三岁的孩子不读经怎么办?要如何教导三岁的孩子,孩子有其个别差异,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可以建议的是:能听能跟能指文能识字能背诵是上好的,其次能听能跟能指就很好了,其次愿意听声而跟念已经了不起,再其次,只要常给他听,不管有无反应,教育的重大效果就已在其中了。
2006年9月28日全球讀經日發佈會王財貴博士演講北京四海经典诵读推广中心主持人冯主任、各位领导、各位教授、各位专家、各位读经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确实是一个特别的日子,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尊重他们的圣人,这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子孙共同的荣耀也是共同的责任。
把9月28定为孔子的生日,是因为国民政府时代,有学者考证出来孔子的夏历生日是八月二十九,但因为国民政府已经采用西历做行政的标准,如果过夏历生日,则与政府行事历不能相配,所以不得已,把两千多年前的那天,换算成西历的日期,是九月二十八,于是就定为九月二十八了。
这个日子,说不准是不准,但也不是随意定的。
有些民间人士,一定要争取采用夏历八月二十九,也甚有道理,但不太可行,除非中国的政府回归夏历,或者可以同时并用中西历法。
现在两岸对于9月28日这个决定,大体上是都接受的,虽然还有一些人感到遗憾,但关系不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象征的意义。
本来在台湾,9月28日这天,政府是定为「孔子诞辰纪念日」,附带的又是「教师节」,教师沾了圣人的光。
而且这一天是全面放假的,所谓全面放假,是老师、学生乃至于所有的公务员都放假的,全社会都沾了圣人的光。
放假当然让老师学生很高兴,公务员很高兴,但是放假不只是让大家休息一天,也是一个尊重的表示,庆贺的表示。
我刚才说:一个政府,一个民族的子孙,对其民族的圣人,给予最大的尊重,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义务。
不过台湾在李登辉时代,却把孔子纪念日兼教师节这天,把「孔子诞辰」的字样抹去了,孔子不孔子无所谓了,而直接称为「教师节」,同时废除了放假的措施。
这一天只是教师节——各种行业都有它的节日啊!有医生节,有护士节,有律师节,有军人节等等。
这代表了什么意思?就是:把「教师」也看成是一种「职业」。
如果政府把教师也看成是各种职业中的一种,我认为,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不幸。
因为教育工作跟普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教师这个行业跟普通的行业是不一样的。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1观看了王财贵教授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讲座,我感触颇深。
原来这个讲座是针对教师家长的,但也在我心中激起共鸣,使我得到一些启发。
讲座主要讲述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观看过程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心潮澎湃,先是讲到我们是当今大量存在的文化侏儒,没有能力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王财贵教授讲中国留学生回答不出外国学生关于《易经》,《老子》,《礼记》等中国经典著作的提问,这些著作在我二十几年人生中几乎都没看过,身边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没有奠定好的基础,我们的身体长大,文化和精神却停滞不前,心灵中没有自己祖国的好的文化信仰,再去学别人的文化就只能全盘接收,学到的大多不是精髓。
可惜我懂的太晚,再去读经已经效果不大,人生观基本形成,但我还愿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使自己心胸宽阔。
在讲到不管是科学还是非科学,都要早一点教。
最重要的时间阶段是0~3岁,超过3岁到6岁机会小一点,13岁以后就基本没用了。
尤其是最后十几分钟王财贵教授告诉我们的关于他教育自己孩子们的经历,让我感到期待,我想等我以后有了小孩一定要给他听古典音乐,听英语,读经给他听,等他会说话了就让他背经,学语文,培养他的智力和记忆力,来补上遗憾。
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2看完了那个讲座之后,我觉得他说得太对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几乎让我们“送”出去多少了,又还剩多少了。
就比如说我们中国的阴阳八卦图,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中的一颗星,可是却成了韩国旗的标志物。
那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可转眼间却上了韩国的国旗。
再如,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国际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可韩国人和日本人却说孔子是他们国家的石祖,他是韩国人、是日本人。
王财贵读经写作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大陆宣讲并建立起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自言以培养圣贤为目的,以全日制读经为手段。
彼时,正是国学热兴起,“读经运动”在中国勃兴之时,王财贵的理论获得大量信众支持。
十年前,读经热进入高潮,全国近百家读经学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批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
如今,最早的一批读经孩子已经成人,他们也成为了这场体制外“教育”的实验品。
那么,近十年的“读经教育”成效如何?最早的这批读经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新京报记者关注读经现象,勾勒出一条以王财贵为主导的读经教育产业链条。
很少有人的念书经历,比济南少年郑惟生更坎坷。
观后感近两天,我看了一个讲座。
讲座的内容就是推展儿童经典背诵的理念。
看完以后,我感慨很深。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对中国的许多名著一无所知。
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介绍,如何回去自学别的国家的文化呢?接着,就带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提倡孩子读经。
经就是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
我现正在学弟子规,他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
弟子规是中国历史悠久,教人做人的书之一。
每大句三个字,朗朗上口,短小精悍,脍炙人口每一部分都存有一个历史故事。
弟子规主要教导人孝顺。
每一小段都有一个有关这一段的内容的故事。
其中: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及勿倔。
父母教导,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
以前我一直没努力做到。
现在听到了古人的教训,真的自己真的就是不必须。
弟子规里的一字一句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短短几百字,概括了一生的哲学。
只要我们回去书法展,回去体悟,回去体会,就可以感觉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观后感近两天,我看看了一个讲座。
讲座的内容就是推展儿童经典背诵的理念。
看完以后,我感慨很深。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王财贵博士谈诗词吟诵(根据2008年初录制的《读经教育百问千答》视频整理)我现在有一个心愿:要恢复读诗的声音,恢复读书的声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王财贵博士主持人:老师,您一直强调诵读古文有很优美的旋律,和唱歌是异曲同工的,都说“说的比唱的好听”,不知道老师唱得怎么样啊,请老师来一段好么?王老师:人类的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情意的,那么在情意深到语言不能表达地时候,就会把语言拉长,如果把语言拉长还不能完全表达,就把语言抑扬,有了旋律,把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吟诵或是歌唱。
吟诵歌唱不能表达的时候就以音乐来烘托,如果还不能表达气氛的时候就手舞足蹈。
语言、吟唱、演奏、读书、朗诵、舞蹈,是从同一种心灵发展出来的,所以诗歌五乐是同根源的。
古人读书是诵读的,读诗则或吟或唱,但是吟和唱也都来自语言,与语言相配。
最原始的吟唱是原声调的加强,后来才有歌曲的编写。
歌曲往往都是为了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来编的。
而经典中有那么多诗歌那么多文章,不能够每一首都去编。
据说孔子彈古琴,对于诗经三百首都配上音乐,所以孔门弟子一面读书就一面唱诗,叫做弦歌不辍。
可见古人读书是很快乐的,读书就是唱歌。
但是自从民国以来,五四时代那一批人,就全部大批特批,就把这一切中国人的风雅全部打倒,让我们现在读书是很枯燥的,所以很可惜。
我现在有一个心愿要恢复读诗的声音,恢复读书的声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現在我鼓励读经界的朋友,如果他的家乡有老一辈人,如果老人还能回想他小时候读书的声音,就爭取录下来。
读书的声音多了,它很有一种自然的韵律,我们孩子可以多听,也可以自己发明一套读书的方法。
我在台湾有一个朋友叫做梁炯辉老师,他跟我一起在提倡汉语教学。
所谓汉语就是用河洛语来读古书。
河洛就是黄河洛水,河洛語就是唐朝時中原的语音,現在稱爲闽南语。
用标准的闽南语读书就是用接近中原的古音来读书,读起来抑扬顿挫,很容易吟唱出來。
现在我就用梁炯辉老师他的吟唱的模式来唱一首唐诗。
王财贵博士谈经典胎教1.胎儿时期就可以教育了请问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就是说在你的意识当中,什么时候你的孩子开始接受教育,你开始有意识的要去教他,你开始想培养他成为一个人才?纵使不是人才,你想要让这个生命不要在你的手上被耽误,能够完成他应该有的人生的内涵。请问你心中认为是从哪一个时段开始?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近一两百年来,全世界都受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家所安排的教育开始年龄是6岁,所以很多家长大概以为一个小孩子6岁才开始接受教育。6岁之前呢,就是让他土生土长,让他自生自灭。现在我们遇到这个问题了,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实要真正把握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有一个回答方法,就是教育应该从可以教育的时候就要开始了,这种没有错。那你问什么时候可以教育?刚才说,国家是以6岁为标准,为什么国家要以6岁为标准呢?因为西方人在所谓的学校的教育里面主要的是教他知识,一个孩子大概在6岁的时候才比较容易用知识的方法教他,这叫做“教育预备说”。其实“教育的预备理论”,只是在知识的教育上说教育。每一个人都知道教育不是从6岁才开始,那么请问几岁?有的人会说3岁,因为上了幼儿园。我们问三岁吗?马上就会警觉到好像不是三岁,一出生就好像开始在接受我们的教育了。不管你有没有教他,他总是在接受你的教育,所以出生就是教育的时机了。再问:难道出生才开始有教育的效果吗?请问各位是不是出生才开始教育?各位说呢,是不是呢?什么时候?胎儿?现在说胎儿就给他教育的人都没有良心。你如果知道胎儿就应该给他教育,如果你的孩子真的从胎儿就接受胎教了,那我恭喜你,你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你的孩子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但是有没有呢?如果没有,你要有无穷的后悔。而且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人生教育最重要的时机,其实在越早的时候。越早的时候就是打基础的时候,你要建一百层的高楼,至少要打一二十层的地下室。你在打地下基础的时候是看不见的。但是那是最重要的时刻。所以今天在座各位如果你还没结婚,或是你刚结婚还没有怀孕,或是你现在正在怀孕中,我很恭喜你。你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做王财贵。中国古人一直提倡胎教,一直到最近我们说:中国人讲的话都不可信。如果中国古人讲的话都不可信,那么现在好了,最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的脑神经医学非常发达,从脑神经医学也可以证明胎儿是可以接受教育的,那你总该相信了吧?西方的生理学是从科学的角度,从脑神经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胎儿的脑神经已经在开始发达,开始接受我们的教育。东方,尤其是中国,他们是从心灵的角度以直觉的方式来建立我们要给胎儿做良好的性情品德的教育。所以东西方这些胎教的理论合起来,就可以让一个人头脑聪明、性情平和、理想高远、才华卓越。要从最可能的地方做起,要从最根本的地方做起。你每错过一步,你将来就麻烦多一分。那么胎教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用哪些教材呢?要用哪一种教法呢?我们认为天下的事都很简单,如果太困难,我们不做也不会对不起我们的孩子。所以假如胎教是很困难的,你就不要做。假如它是很简单的,你就应该做。比如有人告诉你,一个母亲如果性情平和一点,对孩子应该有好处,至少没有坏处嘛。好,要一个母亲性情平和,其实不大容易,所以你可以不必做。为什么,因为这个母亲在少女时代脾气暴躁,结婚后天天吵架,她突然间让她改成性情平和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呀,所以就算了。有人说一个母亲如果喜欢读书,这个孩子应该会比较聪明一点,渺渺茫茫怎么知道呢?但是至少没有坏处呀,你就可以做一做呀。但是要母亲读书也不大容易,根据世界的统计,日本人是喜欢读书的国民,他们每人每年平均读70本书。台湾的国民其实也不错,每人每年平均读0.7本书,刚好相差一百倍。大陆这边我不知道,可能比较好一点吧。那么一个母亲在学校里面不喜欢读书,毕业之后从不拿书,要他怀孕的时候突然开始读书,那是登天之难啦,所以也算了吧。我们做可以做的吧,那么什么可以做的呢?至少依照西方脑神经医学的研究,这个人类的脑神经细胞大概有140亿个,每个脑神经细胞是各个独立的。但是他在接受到世界的信息的时候,这个细胞会长树突,就像树木长树枝一样的突出来。因为细胞与细胞之间虽然独立但是距离很近,所以隔壁如果也长树突就会变成突触,就是树突相接触,突触就变成将来信息沟通的管道。而且如果这个讯息反复刺激,刺激二十遍到三十遍以上,这个管道就建构的非常巩固乃至于一辈子都可以用。所以你的信息刺激如果少,他突触就少。讯息刺激如果反复的次数不够,它就比较虚弱。而如果完全不刺激,他就完全不长,或是长得少的,将来他就容易被淘汰,所以只有长得多以及非常巩固的,这些路线可以留下来作为一生你思考运作的基础,就是聪明的基础。有的脑神经细胞长一两根突触,刺激丰富的可以长到两万根到三万根突触,长两根跟长两万根的这个头脑将来他们的聪明就相差一万倍。那我们怎么给他长这个树突呢?就是讯息的刺激。一个胎儿怎么得到讯息呢?我们人类得到信息的管道只有五种:眼耳鼻舌身。眼睛在胎儿当中是没有什么教育作用的,看不到光线。鼻子闻不到气味,嘴巴尝不到食物。这个身体,皮肤接触不到外界的物体。所以“眼鼻舌身”大概比较难以教育,现在剩下一个耳朵,声音的教育。所以胎儿在三到五个月就有了听觉,有了听觉你就可以从声音给他教育,要用什么声音给他教育呢?这个教材是什么呢?我们要考虑了,丰富的声音总是比粗浅的声音好,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他丰富的成长,还有优雅的声音总是比污染的声音好,因为可以调和他的性情,这是东西方胎教总和起来可以判断出来丰富而优雅的声音(比较有益的)。丰富而优雅的声音在哪里呢?首先是自然的声音,风声雨声、虫鸣鸟叫,无限的神秘、无限的丰富。但是我们已经渐渐的远离自然,还好有人为的智慧的声音,这个人为的智慧的声音,就是天才的音乐作品。什么叫做天才,西方人说上帝在一个人心中发出声音,这个人把上帝的声音记录下来,这就是流传不朽的音乐经典之作,因为人性是一样的,而他是从人性的深处发出来的天地之声,这种声音就是天才的声音。中国古人也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闻”。一个胎儿刚从天地而来,他其实是最接近而且是最能够领受这个天才之声,每一个孩子应该都是天才,或者说我们应该要给予每一个孩子天才的教育。让他在天才的环境中长大,就比较容易成为天才,他不成为天才都很难。假如你用蠢才的方式教他,他要成为天才就非常的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用最好的东西给他,在这么小的时候你怎么给他?非常简单!因为声音只不过空气的音波振动,音波振动只不过你放出声音来,现在科技非常的发达,你可以选择古今中外所有好的音乐作品了,什么叫做好的音乐作品呢?就是那些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必定能流传千古成为古典。所以古典不是只有古老的意思,古老只是古董不是古典。因此你的胎儿应该接受古典的音乐教育,既丰富又优雅,让这个孩子头脑既聪明性情又平和,从孩子到世界来你已经给他一种一辈子幸福的基础了。你的孩子如果出生了,请你也不要太过当心,0到3岁他还有60%到80%的机会,我们人类的头脑发展就好像水泥一样,水泥刚泡好的时候,是柔软的,你怎么捏它,它就成什么形状,你留下记号他就抹灭不掉。但是这个水泥会越来越艰硬,等到他完全艰硬以后,你捏也捏不动,你要留下记号,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应该在他越小的时候给他越良好的教育,让他留下良好的印象,给他良好的刺激,所以0岁到3岁是人类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应该给他听尽世界名曲,古今中外都可以,我们让他听音乐的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其实什么音乐都可以听,什么时候都可以听。所谓这个教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按下CD的“播放”,再按下CD的“重复”,从早听到晚,从晚听到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都是可以听的。因为这么小的时候他其实睡觉跟不睡觉都差不多,在半睡半醒之间,那时他的接受力是最强大的,我们大人如果跟他一起听,我们可以有一个方法,把声音调小一点,大声的时候听的到,小声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你不要认为听不到就没有效果。因为所有的音波都在刺激一个孩子的脑神经,而且依照台湾高雄有一个陈功雄博士的研究,人类普通在工作读书的时候是用左脑,而这个音乐的刺激可以开发右脑,所以你也可以作为你读书工作的背景音乐,会让你左右脑同时平衡的开发,工作比较不会疲惫,效果比较大。所以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从今以后听古典音乐,尤其有小孩子的家庭,千万拜托你把这个流行歌的CD全部收起来,帮你的孩子听音乐,你忍心受苦也都要听。为什么呢?为什么说你忍心受苦呢?因为我们大人如果从前没有受过这种教育,你认为流行歌比较好听,你认为这些古典音乐比较难听,你勿以美为丑,所以我要说是忍心受苦为的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才再把你这些流行歌拿出来,反正你听也没有关系,你已经没救了。我们小孩子还有救,0-3岁是人类听觉奠定良好基础的时候,所有音乐家都告诉我们,要养成一个人的绝对音感要在3岁之内。什么叫做绝对音感?空气中的任何的音波振动的频度,他一听就能够分辩出来他的高低标准音,而且十个手指头弹钢琴,他可以分辨十个音符,清清楚楚,七八种乐器一起演奏,他可以听辩七八种乐器各别的声音,它位置强弱大小全部非常的明白,像这样子的耳朵叫做绝对音感。我们大人都以为我们还听到声音,其实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非常的混淆不清,那你要培养这种强大的听力,在三岁之内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假如你在三岁之内没有的好好培养,大概很难有这种听力了,这是人生的大不幸了!日本有一个音乐家叫做铃木镇一先生,他注意到日本有许多的大人欧依桑、欧巴桑唱卡拉OK唱的不标准,叫做“音痴、音盲”的人他唱的特别的大声,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些人明明唱得这么难听,为什么还唱得那么大声、那么勇敢呢?他根据考查结果,并不是因为他们嘴巴唱不标准,而是他们耳朵就听不标准。他们自以为他们唱得跟刘德华一样标准,所以就唱得非常的尽兴,非常的大声。他又去深入考查调查,为什么这些人声音会听不标准呢?哦,原来是他们在三岁之前是听老祖母唱不标准的儿歌长大的,所以一辈子的耳朵就坏掉了。那有没有改善的方法了?据说有,就拿每一个标准的音,让他听一千遍到三千遍,这个大人大概就可以稍微的纠正过来。你在他耳朵神经发展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最良好的声音来教他?为什么等到长大以后才用一千遍到两千遍的这种纠正、这种方式?谁还有这些精神、谁还有这些力气呢?所以好教的时候尽快教,不要等不好教的时候,你才来受苦,你才来尽力,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假如你孩子超过三岁了呢?也不要太担心,三岁到六岁还有20%的机会。幼儿园一定要天天用古典音乐来做学习的背景,一般人说幼儿园怎么听得懂古典音乐呢?这么高深的音乐!其实幼儿园他们自己唱歌跳舞是用儿歌,因为这是属于技术,人类的技术发展是慢慢的由浅到深的,但是人类听声音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现在很多教育的学者他混淆了这两种教育的理论层次,一种是供他用的,这叫做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