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

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准备时期

我国最早出版的专著是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作者认为高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组织管理的现象及其规律”,并把它落实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上。

陶曾骈主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一书开辟了高教管理的另一领域。作者提出高教管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管理和高校管理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一书在确认高教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基础上,对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高教管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队高教事业的行政管理和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全部管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初创时期

198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认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初创时期研究工作严谨、活跃的特点。余立、陶曾骈、王瑞庆、邸鸿勋、魏贻通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第二节学科理论体系与科学方法论

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论

1.思维发展的“两条道路”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的基本要求。

(1)思维的发展必须从获得完整的表象开始。

(2)理论思维构成逻辑体系必须从最抽象的范畴开始,即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通过中介范畴。

(4)理论思维所构成的体系的逻辑终点是概念的实践应用。

第三节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与本书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很多同志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对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的管理,又包括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和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的高等学校的管理。

二、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高等教育系统是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现实存在。(2)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

(3)高等教育系统概念蕴含着高等教育管理学全部主要概念的丰富性。

三、逻辑的终点:高等教育的管理活动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终点只能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与方法上,即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管理活动和方法上。

四、高等教育的管理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1)系统与环境的矛盾和计划活动。

(2)个体质与系统质的矛盾与领导活动。

(3)系统的目的与系统变化规律的偏高、矛盾和控制活动。

五、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有:①高等教育系统论②高等教育目的论③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④高等教育管理规律论⑤高等教育原则论⑥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与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概述

一、中世纪大学在管理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相对一致的目标,不但将不同个体、群体结合在一起,而且为激励个体行为、协调和保护个群体利益提供了重要基础。

(2)一定的内部权力、权威、规则和规范保证了教学与学术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

(3)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他们需要与环境顺利地进行经常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于是协调大学与社会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优厚的待遇、高质量的教学以及有关的资质认定制度,为大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显示出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二、近代高等教育管理

17、18世纪是欧美大学的“冰河期”。

美洲殖民地大学的管理模式是牛津和日内瓦模式兼容幷蓄的产物。18世纪耶鲁大学则以一个包括校外人员和一批牧师组成的董事会独辟一种管理模式。

19世纪初的柏林大学以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而成为

世界各国相仿效的对象。

欧美近代学位制度是从中世纪学位制度演变而来的。

英国高等教育权力分配的传统模式是“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人员的适度影响的结合”。

美国高等教育基本是地方化官僚控制模式。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

(1)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当代的变化:①联邦政府一改过去放权的做法,成立了内阁级的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某种程度和形式的管理。②高等学校内部加强了行政、学术方面的管理。

(2)从总体上看,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大致有这样一些带共性的特征:①均权化。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呈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趋势。②高校内部实行分权、分级管理,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立法化,学术与行政的决策依靠专家小组。③建立多种咨询、协调和评估机构,注意改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注意吸收社会力量与高等学校管理。

第二节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目前,我国高中后的教育基本由四部分组成:学术性为主的大学本科与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国家不承认其学历的两年教育。

2.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计划体制保持基本稳定,在权限范围上表现为:

(1)所有高等院校由政府举办,教育经费基本来自政府拨款。

(2)高等学校的设立、结构、布局全部纳入国家事业发展计划。(3)高等学校主要领导人由政府任命。学校管人员和教师具体和国家公务员同等地位。

(4)学校的系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等长期执行政府指令计划。

(5)学校的基本建设和经费使用须按国家下达的计划执行。

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显著特点使其周期性波动。有学者认为经济环境的波动是高等教育周期波动的主导因素。

我国历史上高等学校的系曾先后实行以下管理体制规定:

(1)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领导全系工作,对校长负责。

(2)系务委员会负责制——系主任主持系务委员会和系的经常工作,重大问题提交系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实施。

(3)系党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系主任主持系的经常性工作,重大问题提交党总支委员会讨论决定,报学校党委会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高等教育系统

第一节高等教育系统概述

一、高等教育系统的概念

1.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重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有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包括管理高校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

2.高等教育系统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3.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4.高等教育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系统。

二、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

1.高等教育行政系统

高等教育系统的只能:

(1)通过规划与立法协调、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使之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相适应,并确保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应有地位。

(2)通过经费筹措及拨款,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后顾之忧,并体现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

(3)通过评估与监督,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质量。

(4)通过协调与指导,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配合。

2.高等教育实施系统

第二节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高等教育活动主体

包括:高等教育行政主体、高等学校经营主体、高等学校办学主体、高等学校教学主体、高等学校学习主体。

二、高等教育主体的实践活动

三、高等教育主体活动的条件

四、高等教育活动客体

第三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第四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一、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特性

1.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

2.高等教育系统的关联性

3.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性

4.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性

5.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二、高等教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体质同系统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其高等教育系统的系统质。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处的环境对高等教育系统所提出的要求,反映在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要素上,即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期望,期望是由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2)高等教育系统的个体质。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成员对社会角色的认识。、

(3)高等教育系统的个体质和系统质的统一。高等教育系统的个体质和系统质的统一是高等教育系统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等教育领域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是整个高等教育共作的核心,一切高教活动都是围绕高等教育的目的而展开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鉴作用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马克思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人的科学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高等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它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高等教育必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期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各级各类

高级专门人才。

不同的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也是制约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层次、类型和规格。

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也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各具特色。

总之,高等教育目的受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体系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目的、实

施途径三个方面。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接班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的目标包括:

1.培养方向。一般指该专业培养人时所瞄准的未来职业门类。

2.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

3.规范与要求。即对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

五、高等教育的工具性目的

高等教育的工具性目的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服务的,另一类是间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服务的,或者说是其保障作用的。

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有: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

和科学训练。

1.教学目标:①促进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②促进学生学习能

力的发展;③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感的形成。

2.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一支政治过硬、数

量足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富有献身精神、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

3. 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建成科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大力扶持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使之成为国际领先学科的生长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高等教育管理的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首先指明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依据是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

2. 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

就是有意识的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关系和可资利用的高等教育资源,以适应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3. 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

培养人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的实质性目的,对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关系和资源的协调构成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

二、高等教育管理概念体系

1.宏观高等教育管理

宏观高等教育管理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高等教育行政的含义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行政是国家的一种专业性行政,不同于一级政府的“一般行政”或“普通行政”。

(2)高等教育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3)高等教育行政活动的客体是各类高等教育事业和所属高等教育机构。

(4)高等教育行政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目的,保障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5)高等教育行政的作用在于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法》和有关法规、教育政策来规范高等教育行为,通过有关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高等教育活动有组织有体系地展开,经济而有效地运行,保证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2.微观高等教育管理

微观高等教育管理是指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高等学校依据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学校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有效地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培养各级高层次专门人才得目的的过程。

微观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高等学校后勤管理。

3.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与微观高等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

①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与微观高等教育管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两个概念内部也是相互联系的。

②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③在技术层面上宏观高等教育管理和微观高等教育管理也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④高等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学校本身的自主权,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其矛盾的焦点在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的问题。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即协调高等教育系统有限的资源

投入与高效益地实现高等教育总目标的矛盾。

二、冲突的类型及依据。

类型:认知性冲突、感情性冲突、利益性冲突

产生的原因:“人”的个性、有限的资源争夺、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角色冲突、追逐权力,组织的变动,组织风气不佳。

三、冲突的协调与解决

(1)认知性冲突的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和化解形成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使组织成员和冲突各方在观点上达成一致,或者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2)感情型冲突的协调

(3)利益型冲突的协调

在解决这种矛盾时应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教育领导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高等教育管理应协调的三对矛盾

1.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类矛盾运动的表现方式:①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工资福利、提级晋升、表彰奖励、教育经费分配以及学术观点等方面。②个人与整体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为系统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时。③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对高等教育投资少与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目标、政府包揽过多与的矛盾。高等教育缺乏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矛盾。

2.解决三类矛盾的办法

①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中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②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中个人目标同整体目标之间的矛盾。③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目标与环境条件之间

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矛盾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每一矛盾系列的解决都关系到其它矛盾的解决。

第三节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性

一、高等教育的管理行为

1.管理方格理论——两种行为的组合理论

2.高等教育管理的行为类型:一是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系列行为,

二是与关心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

3.高等教育管理的行为领域

(1)行政领导者的行为

(2)其他人的发展

(3)集体中领导者所具有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表现在:

1.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特殊性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4.高等教育管理资源的特殊性

5.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第六章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

一、基本规律提出的依据

高等教育理一开始就提出两个目标:一是为使个体同整体相适应,用系统整体的特性去整合各个体的性质和目标,以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目标。二是为了实现系统的最大值,要求把具有一定功能行为的个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综合成系统最大“结合力”功能的目标。这两个目标的矛盾运动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

第一“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规律。

第二“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规

律。

二、第一“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

1.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

表现在: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性,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性,三、技术性,高等教育管理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一般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2.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属性

包涵两层含义:一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政治性。

3.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高等教育管理的两个目标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是一对矛盾;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又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环节上,根本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

三、第二“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

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在于如果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就会影响系统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紊乱和能量的消耗。

其统一在于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封闭性还是高等教育管理开放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诸环节上。

四.评定基本规律的准则

1.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2.基本规律的必然性

3.基本规律的普遍性

4.基本应引申出高等教育原则和原则体系。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几个矛盾范畴

一、集权与分权

1.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必须相互补充

2.集权和分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个人与组织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个人和组织既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两者所构成矛盾从本质上说是利益于责任或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反映。

三、稳定与改革

1.稳定与改革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标志着管理体制全面的、根本性的变化。

2.稳定和改革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包含了经济效益,不能完全脱离了经济效益来谈社会效益。

2.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

第七章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

根据中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各种有关的教育管理原则表述为四大类:

(1)传统经验抽象型

(2)领导方法抽象型

(3)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移植型

(4)现代管理一级二级原理降格型

我们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确立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依据

1.现代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

2.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3.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系统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

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

特征:(1)组织目标不具体明确

(2)组织技术往往不清楚,而且未被很好的理解。

(3)参与者流动性大

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

政治分析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带来启示:(1)在对公共形式的机构研究方面,政治学描述了决策的结构、过程和方法。

(2)政治学关心过程影响结果的方式,以及结果又如何反过来帮助形成新的过程和结构。

(3)政治学研究权利和权威的分配。

(4)政治学还关注伦理道德的理论问题。

第三节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高效性原则

在分析高等教育办学效益时,有两点学要注意:一是在一定的周期内,高等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和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很难精确衡量;二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字量化。

有学者提出了测量教育管理效率的下列基本内容。

(1)用人效益。指成员潜能发挥程度,具体考察现有人力、在用人力、实际有效使用人力。计算有效人数与实际人数的比率。(2)经济效益。指投资的实际经济价值,投入与产出、有用耗费与无用耗费、有用效果与无用效果。

(3)时间效益。指时间运筹的有效利用率;法定工作时间与实际有效利用的工作时间。

(4)办事效率。管理机构处理公务的实际成效;已办的与应办的;

正确处理的与处理不当的;未办公务中由客观因素导致件数与由主管因素导致的件数的比率。

(5)整体综合效益。指教育管理的社会效果,社会承认、满足的程度等。

二、整体性原则系统

高等教育管理整体性原则既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又受制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目的。

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系统原理为整体性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执行情况的民主化、评定决策执行结果的民主化。

四、动态性原则

在动态性原则下,高等教育管理必然重视改革旧体制、旧方法。

五、导向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导向性原则的提出主要依据高等教育管理“第一‘两重性’规律”提出。

1.传统的导向

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指大学本身的,也指更大范围的社会系统。2.现行制度的导向

其一是现行政治制度的导向

高等教育管理的导向性原则,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价值观、利益观纷争的政治系统的评判准则。

第八章高等教育计划

第一节高等教育计划的概述

一、高等计划的概念

1.进行预测是计划工作的基础

2.选定工作目标是计划工作的前提

3.决策是计划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高等教育计划的特点

1.高等教育计划的普遍性

2.高等教育计划的指导性

3.高等教育计划的首位性

4.高等教育计划的渗透性

三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程序

1.确定目标及优先顺序

2.预测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

3.提出与选择行动方案

4.提出实施方案的有关政策

四、高等教育计划的评价

计划评价的一般方法有:程序性分析方法和效率性分析方法1.程序性分析法

程序性分析法主要是评价和分析计划编制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及区分成功计划和不成功计划的综合特征,其基本标准是叙述性的主要包括计划的客观性、结构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2.效率性分析法

利用效率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基于以下几个假定和事实:

第一,高等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生产活动的社会系统,他接受外界多种要素的输入,经过内部的动作过程,产生出高等教育的

效应。

第二,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珍贵而稀少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又是昂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 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讨以下内容: 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教育的场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对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此外还包括4)研究器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鉴定、6)研究文物保护、7)研究文物管理、8)研究队伍建设、9)研究文物收藏、10)研究文物旅游等内容。文物分类有利于文物保管,有利于文物的宣传,有利于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文物学研究的理论 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文化进化论

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学校管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09-05-07 21:45 《学校管理学》模拟试题(第1套) 一、判断题(15分,每题1分)答案 1.错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错 8.对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对 14.错 15.错 1、管理起源于工业时代。 2、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 3、因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所以学校一切事务都必须由校长决定。 4、校园文化的构成,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部分。 5、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是塑造学校形象。 6、学校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学校。 7、以“个体需要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是要满足教师的需要。 8、对教师实行“开发管理”,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9、教师应该努力消除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10、学校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11、“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观点是对的,因为通过“惩罚”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承担造成过失的责任。 12、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就是要管好学校的仪器设备。 13、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14、建立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总务工作人员的消极怠工现象。 15、学校管理的效益取决于投入量的大小,投入越大,效益越好。 二、多项选择题(20分,每题4分)答案

1、管理就是_____。a.一种职能的运转;b.一种用人的技巧;c.一种对错误的惩罚;d.一种系统的优化;e.一种决策的制定。 2、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有_____。a.目标优化模式b.榜样示范模式c.内容优化模式d.方法优化模式 e.管理优化模式3、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_____。a.一种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b.一种由文化主体不断创造、承载和发展的过程。 c.一种不断获得上级表扬和肯定的过程。d.一种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4、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包括_____等。a.为教学服务b.为师生服务c.搞好校园的清洁卫生d.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5、学校管理效益具有_____等特点。a.迟效性b.长效性c.模糊性d.间接性e.多效性 三、概念题(20分,每个4分)答案问题答案1 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2 是指按照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结构合理、责权清楚的协作系统。3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4 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以学校主流文化的要求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特征,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5 是指不但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1、管理 2、学校组织机构 3、学校特色 4、文化整合模式 5、健康四、简述题(15分,每题5分)答案要点问题答案1 (1)、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2)、a.学生的本质特征:无论在其生物属性方面还是在其社会属性方面,都具有发展的不完整性和不成熟性,是一个正在发育、发展着的未成年人群体。b.教师的本质特征:其身份特征是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专业工作者;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他们则充当着互为“主客体”的角色——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对学生实施管理的主体。2 a、引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强德育科研,科研促教)b、德育过程追求“针灸效应”(把握准确度、深度和力度)c、工作过程追求良性互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不是制造逆反)3 a、是一种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b、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不断创造、承载和发展的过程;c、是一种不断获得上级表扬和肯定的过程;d、是一种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1、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人”包括哪些群体他们各具什么本质特征2、简述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3、简述校园文化形成过程的基本特征。五、论述题:试论几种不同的效益观对学校管理实践和效益评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30分)答案要点1、功利主义效益观功利主义效益观,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把教育单纯看作是服务社会的工具,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以这样的效益观评价学校的管理效益,必然导致学校管理实践走向无视人的个性存在,甚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2、极端功利主义效益观这种价值取向片面理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将办学目标片面地建立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基础上,导致办学实践仅仅着眼于“升学率”,导致教育、教学行为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分数。建立在这种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管理效益观,便将学校管理导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其实质,是以所谓的“满足社会需求”取代了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以表面的社会价值取向掩盖着危害社会利益的本质。3、人本主义效益观这种效益观将教育的价值取向建立在促进儿童个性才能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学校管理目标,它在还原

教育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管理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当人类的祖先在共同劳动或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捕捉大的野兽、营造房舍)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就从人群中推举出一个人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大家的行动,这就是管理活动的开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道:“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这都说明,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为社会现象的管理,它具有两大职能:一种是组织生产力的职能,另一种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的职能。在组织生产力方面,管理可以把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马克思认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2〕在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方面,马克思把这种管理职能称作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他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者通过管理来实现其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奴役和剥削,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他说:“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3〕 根据马克思关于管理的两种职能的论述,也可以说明管理具有两重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社会生产关系而存在的。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管理的社会属性的核心是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它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 (二)管理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 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当人们考察任何一种管理行为时,就会发现在每种管理行为的背后都是由特定理论或观念支配着。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的结果。中国古代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严法律民”都反映了各家治国安邦之道。国外的各种管理也是如此。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德鲁克曾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在同一类型的社会制度下,由于该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其管理上也是有差异的。德鲁克在对各国的管理进行研究之后说:“各大国的管理学不尽相同,它受本国传统的强大影响:美国的竞争对手关系的传统,欧洲大陆的重商主义传统,日本的家族传统、‘大家庭’传统,英国的俱乐部传统等。”中国古代管理也有好几派,其中儒家的伦理思想对管理的影响最大,管理者以纲常观念对待人际关系,以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管理的实践中,我们还能觉察出古代传统“人治”管理的痕迹。 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它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学说由萌芽状态演进成茂密的“丛林”。国外有些管理学家认为这是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走向多元化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这简直是一个“真正的疯人院”。各个学派之间都在拼命地攻击对方,从而爆发了方法论的危机。其实每种管理学说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又有某种局限性。美国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斯特曾经试图把各种管理理论溶合到系统思想中来,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报怨说:“现代管理者常常要面对许多伦理规范、而它们之间常常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着的。”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别和冲突导致了各种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三)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他人去行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历年真题

2013年(厦门大学)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1.长信宫灯 2.南通博物苑 3.定陵 4.拓片 5. Paraloid B72 6.热释光断代法 7.大遗址保护 8. 原状陈列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3. 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三、论述题(2选1,100分) 1.中国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的内容及你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 2.博物馆的安全工作。 2013年厦大文博专硕试题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长信宫灯;南通博物苑;定陵;拓片;热释光段代法;大遗址保护;原状陈列) 1.长信宫灯 在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345页有提及但没具体解释,可以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82页 2.南通博物苑 可以参考《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73-78页,或《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389-390,需概括 3.定陵 可以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565-566页 4.拓片 又称“文物传拓技术”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591-560页 5.热释光断代法 可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19-20页 6.大遗址保护 参考书上没有涉及,可参考网络(大遗址保护区,就是人们通常把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保护起来称为大遗址保护区。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原状陈列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706页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可参考吴诗池的《文物学概论》乙编部分,需总结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68-69页,有兴趣的也可以看下宋伯胤的一篇论文《藏品分类》 3.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可参考王惠贞的《文物保护学》357-360页,《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180页也有部

全国年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学原理试题000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主管人员应承担的基本职能是(A) A.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核算、人员配备、控制 C.组织、预测与判断、核算、指导与领导、控制 D.组织、人员配备、预测与判断、指导与领导、控制 2.尼古拉·马基雅维利提出了对管理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管理四原则,它们是(C) A.人员配备、群众认可、领导方法和控制手段 B.领导方法、生存意志、内聚力和控制手段 C.群众认可、内聚力、领导方法和生存意志 D.信息反馈、内聚力、群众认可和领导方法 3.管理学派中,权变理论学派形成的基础是(B) A.人际关系学说 B.经验主义学说 C.管理过程学说 D.社会技术系统学说 4.人员配备时实行公开竞争的前提是(A) A.人才必须能够流动 B.责权利一致 C.用人之长 D.许诺不断培养 5.计划工作的起点是(B) A.确定目标 B.估量机会 C.确定前提 D.设计可抉择方案 6.下列各种预测方法中我国习惯上称之为“专家预测法”的是(C) A.因果法 B.相关分析法 C.德尔菲法 D.先行指标法 7.如果用(4月实际值+5月实际值+6月实际值)÷3做为7月的预测值,这种预测方法属于(B) A.指数滑动平均预测法 B.移动算术平均预测法 C.一元回归预测法 D.外推预测法 8.法国管理顾问格拉丘纳斯提出,当管理宽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主管人员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变化是(C) A.算术级数增加 B.算术级数减少 C.几何级数增加 D.几何级数减少 9.部门划分时最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C) A.按产品划分 B.按人数划分 C.按职能划分 D.按地区划分 10.下面表述中正确的是(B) A.组织结构是组织目标和计划设计的依据 B.现有的预期的组织结构,决定所需主管人员的数目和种类 C.主管人员的种类决定组织目标 D.主管人员的数量是组织计划设计的依据 11.企业组织中车间主任应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是(A) A.技术能力 B.管理能力 C.财务能力 D.安全能力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起源于( C )P3 A.社会化大生产 B.工业化社会 C.人类的共同劳动 D.封建社会 2.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属于( A )P28 A.比较研究法 B.定量分析法 C.历史研究法 D.案例研究法 3.于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 D )P39 A.西蒙 B.韦伯 C.巴贝奇 D.泰勒 4.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B )P46 A.马斯洛 B.梅奥 C.赫兹伯格 D.麦格雷戈 5.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可分为( B )P75 A.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B.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C.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D.平时决策和危机决策 6.关于决策,正确的描述是( A )P78 A.管理就是决策 B.决策就是选择 C.决策就是决定 D.决策就是计划 7.组织的主体是( C )P100 A.技术 B.资产 C.人员 D.信息 8.由最高主管至基层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领导关系而不设职能机构的组织是( C )P119 A.职能制组织 B.直线职能制组织 C.直线制组织 D.事业部制组织 9.不属于 ...管理组织“三定”内容的是( D )P135

A.定职能 B.定机构 C.定编制 D.定岗位 10.人事考评中,因考评对象的某一特征突出,从而淡化甚至掩盖了其他方面的表现,造成考评结果不客观的偏差属于( C )P158 A.主观好恶偏差 B.近因效应偏差 C.晕轮效应偏差 D.暗示效应偏差 11.领导者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中不包括 ...( D )P165 A.传统因素 B.职位因素 C.资历因素 D.才能因素 12.关于人性的假设,X理论建立的基础是( A ?)P175 A.经济人假设 B.自我实现人假设 C.普通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13.在管理方格理论中,表示为任务型领导方式的是( C )P184 A.(1,1) B.(1,9) C.(9,1) D.(5,5) 14.期望理论属于( C ?)P212 A.过程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内容型激励理论 D.自成一体型激励理论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理论是( C )P215 A.期望理论 B.强化理论 C.公平理论 D.行为矫正模型 16.造成沟通对象障碍的原因是( A )P237 A.注意力不集中 B.编码不适当 C.表达不清 D.惰性 17.当协调对象较多、协调范围大、各种思想认识并存的条件下,宜采用的方法是( D )P237 A.建议说明 B.思想教育 C.冷处理或缓冲 D.酝酿协商 18.“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最适合的控制方式是( A )P245 A.前馈控制 B.实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现场控制 19.控制的过程不包括 ...( D )P248 A.确立标准 B.检查实际绩效 C.纠正偏差 D.进行反馈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教高司[1998]33号) 一、总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意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是合格人才为中西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集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发展志趣和特长提供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计划管理 9.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定的,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得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0.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 11.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 12.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山东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8-文博综合

348-文博综合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1.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2.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1.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 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2.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 1

管理学考题

管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 A) A、赫伯特·西蒙 B、彼得·德鲁克 C、弗雷德·费德勒 D、弗里蒙特·卡斯特 2、管理的核心是( C) A、处理组织内部资源的稀缺问题 B、处理与组织外部的关系 C、处理以人为中心的各种关系 D、处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一致性关系 3、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指( B)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4、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 B) A、管理的科学性 B、管理的艺术性 C、管理学的历史性 D、管理学的实用性 5、“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麦格雷戈 B、赫兹伯格 C、梅奥 D、马斯洛 6、一个组织最综合、最长远的目标是(B ) A、战略 B、宗旨 C 、规划D、政策 7、目标管理中,主管对人性的假设是基于(B ) A、X理论 B、Y理论 C、复杂人 D、经济人 8、目标管理中,目标的制定是通过(C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双向沟通 D、单向沟通

9、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 C)首先提出的。 A、戴明 B、孔茨 C、彼得·德鲁克 D、西蒙 10、计划按所涉及的组织活动层次可分为(A ) 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 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 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 11、计划按明确性可划分为(C) 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 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 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 12、计划按所涉及的组织活动内容可分为(B) 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 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 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 13、决策按所涉及的范围和重要程度可分为( B) A、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B 、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 C、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D、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 14、进行决策时,未来状况全部确定,但其结果不能肯定的决策属于( B) A、确定型决策 B 、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定性决策 15、进行决策时,未来状况全部未知的决策属于( C) A、确定型决策 B 、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定性决策 16、组织的日常决策一般属于(C)类型。 A、个体决策 B 、群体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

云南大学考研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云南大学考研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https://www.doczj.com/doc/b11169018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本科目要求考生对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例如,有关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历代著名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法律法规,重要文物遗存及其保护,博物馆的现状,不同时期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国外文博、考古的状况,有关的理论方法等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考古学 120分 文物学概论 90分 文物学概论 9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30分)共15小题,每题2分。 2、判断题(60分)共12小题,每题5分。 3、简答题(60分)共4小题,每题15分。 4、问答题(60分)共2小题,每题30分。 4、论述题(90分)只1题,9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着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 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教育管理学试题库考试

教育管理学试题库考试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2、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3、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4、权变性原则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5、教育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活动。 6、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7、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运用现代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8、德育管理就是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并通过德育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对德育工作的质量评估来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 9、办学理念是校长办学主题思想的概括,是指学校依据一定的主题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目标、育人途径、育人方式系列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 10、教育领导就是教育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组织及成员实现教育目标或教育任务的过程。 11、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12、教育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令人信服的领导技能。 13、校本培训是一种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其核心是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即培训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完全根据本校及本校教师的特点来编制设定,培训者基本上由本校的教师来担任。 二、单项选择 1、教育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美)佩恩《学校行政》1875年,(美)达顿、斯奈登《美国的教育行政》1908年] 2、《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全文仅1200余字,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如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办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教学活动安排多样化——“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有课堂授课也有自习和课外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学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文教政策:“崇儒兴学、兼用佛道”; 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教学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如中央官学规定,14岁到19岁开始入学;每年举行旬考、岁考和毕业考;每年有旬假和长假等放假形式;对教师实

(完整)管理学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总论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 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智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 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智能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 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即使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杰伦。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 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及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能力(概念能力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得思维能力) 5、泰罗:贡献:1工作额定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 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对泰罗的评价:把人当经济人:主要用经济手段进行刺激,局限于基层管理 6、法约尔:贡献:1企业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 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2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评价:一般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补充了泰罗的理论。 7、行为管理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 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二.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1、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管 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表率.奖惩机制.承担责任)4设定工作目标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2、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 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三.全球化与管理 1、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1国际商务知识2文化适应能力3视角转换能力4创新能 力 四.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信息的定义: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2、信息管理工作:1信息的采集(明确采集的目的。界定采集的范围。选择信息源)2 信息的加工(鉴别:a查证法b比较法c佐证法d逻辑法.筛选:a真实性筛选b适用性筛选c 精约性筛选d先进性筛选.排序.初步激活.编写)3信息的储存(准确性问题.安全性问题. 费用问题.方便性问题)4信息的传播(目的更加具体.控制更加严密.时效更加显著)5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传播主题的干扰.传播渠道的干扰.传播客观障碍的存在)6信息的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