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河北专接本 政治复习大纲1

2011年河北专接本 政治复习大纲1

2011年河北专接本 政治复习大纲1
2011年河北专接本 政治复习大纲1

2011年河北专接本

之公共课政治

一、《政治》考试说明

? 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

? 2.考试内容:

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45%、50%、5%左右。

? 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

? 4.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 5.题型:

?基本知识性试题60%、能力性40%

客观题:单选(35’)多选(10’)判断(15’)

主观题:论述(20’)、材料分析(20’)

复习点拨

?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

? 1.全面把握: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统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复习的东西有机化,在原理和原理的关联中掌握原理,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把握概念。

? 2.突出重点:重点就是指哲学的考点――基本概念(客观性试题的考点),特别是基本原理(主观性试题的考点)。基本原理正是哲学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载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某些理论难点和疑点,以及已经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

? 3.强化能力:掌握了原理,还要会运用。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概要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

1.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世界是物质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2. 对立统一规律

3. 质量互变规律

4. 真理

1. 认识与实践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 社会的本质

3.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认识实践真理

唯物史观

社会及其基本机构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2. 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5. 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06-09年论述题

0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08: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2.结合17大精神,谈谈如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

07:1.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2.论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意义

06: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试述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哲学常考原理与点题

(一)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2.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3.对立统一规律

(l)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和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拉动内需+对外开放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2.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形成与重要意义。(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用以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4.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和意义。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4)辩证的否定观

(5)否定之否定规律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9)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的统

(10)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3)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5)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7)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

(18)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一、哲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一、关于哲学

(1)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阶级性)

(2)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皆有之,哲学亦人皆有之?)

(3)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学问而非科学)

(4)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

(5)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6)研究对象: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

(7)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哲学党性: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和斗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09单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2)意义:

①理论意义:第一,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2)唯物主义

①主张:

②历史形态:

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

Ⅱ近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旧唯物主义两大缺陷:唯心史观和不懂得辨证法

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是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张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客观唯心主义

(4)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5)一元论和二元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

(1)科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产生条件:社会、阶级条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a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唯物论;b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③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④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⑤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⑥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①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②科学性③革命性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

(2)根据时代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3)二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卓越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最辉煌的成果。

(5)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概念:

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

原理: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

6.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7.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关于物质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3.物质定义的意义:

a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4. 物质的共同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

二、运动

1.定义: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有五种运动形式,其中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4.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复杂运动包含着简单运动

三、静止

1.静止,又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

2. 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机械运动中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量变阶段,性质没变化。

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

(4)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

1.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点:

i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

ii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四、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五、时间和空间

? 1.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

? 2.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 3.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是三维性。

? 4.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

?(2)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

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09单选)

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

(1)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

(3)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

2.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

(2)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立足点和出发点;

(2)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意识

? 1.意识的起源(09单选)

?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 3.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三,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

八、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 1.定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 2.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09单选)

? 3. 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四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

与现实性、本质和现象)

一、联系

? 1.含义: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

? 2.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周围事物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

(2)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方面、部分。

? 3.联系的客观性:①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不能人为割裂\主观臆断强加;③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看问题.

?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 5.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有条件

? 6.联系的整体性: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7.联系观点的意义:①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事物,反对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观点。②把相互区别的事物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地位.

二、发展

? 1.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a新旧事物本质特点决定;b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

级复杂;c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得到了进步阶级和社会

势力的支持。

? 3.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征。③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

? 4.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

察。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 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三、对立统一规律

? 1.对立统一规律a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e贯

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2.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09单选:和谐就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

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3)斗争性是指矛盾

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a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b反之则反是?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引起的,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包含,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④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 5.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

盾。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①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注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要“弹钢琴”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6.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

(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③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④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根据。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②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共性的事物不存在。

第二,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二者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矛盾分析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例题】

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

究矛盾的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质、量、度

? 1.质(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3)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通过与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质(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5)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 2.量(1)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表现为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层次、水平、速度等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2)量具有伸张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事物的量也是多样的(4)认识量是认识的深

化和精确化。

? 3.度(1)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2)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

?(3)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 a.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准则; b.把握适度原则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

(二)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发展的渐进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 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 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和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 2.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1)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第一,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 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态度。(2)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1.内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来展现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上升运动,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过程

?(1)事物发展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不是简单的循环;

(2)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 3.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2)旧事物则比较强大,却不愿退出历史舞台(3)新对旧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反复的曲折过程;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失败或暂时倒退。

?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普遍性:它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2)特殊性①否定形式上,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否定形式;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有着不同否定形式②前进中的复归以及倒退、逆转,如返祖现象、复辟等

? 5.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

?一、实践:含义、本质、特征、形式

?二、认识:本质、形式、发展过程

?三、真理:含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五、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

?六、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八、真理与谬误

?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

(一)实践本质:

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包括a改造自然的活动和b改造社会的活动。

包含两种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实践发展水平标志;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三)实践的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最早出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二、认识

? 1.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 2. 认识中反映和创造的关系:A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反映过程的创造。B反映和创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3.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4.认识的运动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 5.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三、真理

? 1. 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 2.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 3.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人类有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需要不断发展.a在认识深度上,任何真理有待深化b在认识广度上,任何真理都有待扩展。

(3)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4.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5.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 2.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

(2)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3)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4)二者相互渗透

? 4.割裂二者辩证关系,会导致二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五、认识认识的辨证过程

?认识辨证运动表现为两次能动飞跃:实践-认识-实践

?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

?条件(1)必须占有全面的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是实现这次飞跃的途径。

? 2.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即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

?(2)条件: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第二次飞跃意义更重大A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正确性,转化过程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B 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如不回到实践就失去了意义。

? 3.认识运动反复性(a客体复杂b认识过程复杂c主体自身局限)和无限性(客观世界无限发展)

? 4.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的反复和无限性决定(2)背离这一要求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对社会主义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六、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1.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理论(认识)有决定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理论(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a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a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 2.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1)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a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b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c 创新精神,用科学理论作指导,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做出新贡献。

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含义

?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b真理的发展是相对向绝对辩证转化的过程

c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 4.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

八.真理与谬误

?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 2.真理和谬误又有统一性

?第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第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超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

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体现了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实践标准的讨论:(1)感觉?(2)理性?(3)实践?

?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一致②实践特点:a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b

具有直接现实性

? 3. 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和论证真理的手段,它能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以便于从总体上把握实践,并实现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但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 4.实践标准的辩证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都包含有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内

容。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某一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

检验。

【例题】

材料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材料2

1978年5月起,我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被称为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1的观点?

(2)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有何现实意义?

?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观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

第五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三、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

?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人类社会

? 1.含义: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物质运动最高形式。

? 2.与自然关系(1)区别:a盲目+自发—有理性+有意识+自觉;b低级—最高级最复杂(2)联系:a同为物质世界一部分b客观存在合规律运动c社会离不开自然。

? 3.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4.社会的横截面:经济、政治、观念

? 5.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 6.社会发展主体:人民群众

?7.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五种形态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1.社会存在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 2.二者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源+发展+阶级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 4.这一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力(1)含义;(2)基本要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1)生产关系定义(2)三方面

4.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五种)及功能①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②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

(二)社会政治结构

1.社会政治结构即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2.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a由经济结构决定的;b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具有强制作用。

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国家本质(2)国家的职能(3)国体和政体

(三)社会观念结构

1.社会观念结构

2.社会意识构成表现在三个方面

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

? 1.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 2.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1)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

?(2)人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六、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构成社会物质运动形态诸要素的总和。

?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4.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 揭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 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

? 1.它揭示了社会的起源:社会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生产劳动创造了人, 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

? 2.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都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实践过程。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 但又不是唯一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 3.它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都是客观规律, 但又各有特点。

自然规律的实现元须人类参与。而社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 其规律是存在

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表现为一种最终决定人类活动结果的力量。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二、阶级斗争理论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决定a产生b性质c变革(2)反作用a促进b 阻碍

?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决定a产生b性质c变革(2)反作用a适应b不适应

? 4.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1)两对矛盾构成了社会整体,即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

(2)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是社会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制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4)这两对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动力)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首要内容,是衡量社

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3)生产力标志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阶级斗争理论

?1.阶级的起源及其本质

?(1)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

劳动。

?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根本制度的质变过程中,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形态更替

的直接动力。b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 3.社会发展中的革命和改革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基本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社会改革是指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调整和变革。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 1.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3.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3.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1)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倡导者;(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指挥者和组织者;(3)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4)杰出人物同样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第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产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二,杰出人物的作用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 4.反对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1)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创造历史(2)英雄史观的基本形式有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英雄史观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不能透过历史的现象看本质)、社会历史根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和阶级根源(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

? 1.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和观点。

?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3.哲学基础(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理论

?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人的本质

?四、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五、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社会形态理论

? 1.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级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 2.社会形态理论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3.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社会形态都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 4.社会形态理论对于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社会,了解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2)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为我们区分和认识社会形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为我们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 1.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的选择作用。

? 2.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的选择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1)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规律是直接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平均数存在(2)社会规律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值非线性因果关系

(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有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

三、人的本质

?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现实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以社会性同动物区别开来。

(2)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四、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 1.价值是标志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及其程度。

? 2.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人的自我价值,是作为客体的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主体的个人需要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个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主

要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自我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①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获取和享受,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②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是社会性的,它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3)人的价值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包含着个人的自我价值。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主要看他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 3.人的价值的实现(1)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2)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程度还取决于主体的综合素质(3)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程度还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五、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1)必然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必然是自由的限制,也是自由的根据。

(2)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74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 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2)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又是统一的,不能分离

?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1)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来解放的真正开始

a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阶级奠定物质基础;b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为消灭阶级提供精神前提;c通过改革完善自身,摸索向新的社会组织转变的具体形式d逐步消除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e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国际合作,为消灭阶级创造国际环境。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审题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在题干上抓住考点(题眼)的能力。分析题目的能力,即迅速准确地把握题目材料的逻辑线索和考点原理的关系的能力。

?答题的能力,答案切入的角度,答案的展开和丰富、层次感和形式化。

?一般而言的答题步骤和要求:

?①锁定考点――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

?②原理阐述――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

答案。

?③展开分析――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

角度能够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多写话,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份量。

?④简短结论――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

?答题的形式化要求:

?①论点突出――“立片言以居要”,主旨句醒目地写于段落开头。

?②层次分明――适度多分自然段,牵引阅卷人视线切入点,变一目十行为一目一段。

?③轮廓清晰――前有考点原理,中有论证文字,后有基本结论。

?脱离针对性的系统性,难以形成战斗力;而缺乏系统性的针对性,就难免陷入盲目性。只有将针对性和系统性结合起来,才能高效、稳妥、主动地开展复习,立于

不败之地

2010年专接本点睛政治辅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王甲成

2010年4月

1.内容

◆考试形式与结构

◆命题规律

◆复习重点

◆新增考点

◆应试策略

2.形式与试卷内容

基本知识占60%;能力性试题占40%。

闭卷;60分钟;100分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题型:客观题包括单选35分,其中中特16分;多选10分,中特4分;判断15分,中特10分;主观题包括论述题20分,中特10分;材料分析题20分,中特20分。(中特60分)和09年比有很大变化!

原来十二章,现在十章

原来第一、二章加上科学发展观合并为一章

原来第六章分解到原来的第五章和第七章

3.本政治命题规律

1)《考试大纲》新增考点和调整的知识点必将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

2)与《考试大纲》考点相关的社会热点历来都是命题的重点。

3)中央全会、两会精神和内容是考察重点。

4)大题重复考的几率很少,但客观题复现率很高。

一、抓住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掌握三大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

三、关注四大热点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建国六十周年

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熟悉五大常考考点

精髓

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国两制和外交

执政党的建设(重点关注)

四、熟悉五大常考考点

一、抓住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

(完整word版)专科起点本科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专科起点本科(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提高理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表达水平所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大学语文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语文应用表达水平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分析一般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范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提高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一)语文知识部分 语文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三个方面。 1、作家作品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的作者介绍为依据。 (1)记忆56篇课文作者的姓名及其所处时代。 (2)识记56篇课文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华罗庚是现当代著名数学家等。) 2、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为依据。 (1)解释教材中10篇文言散文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2)理解10篇文言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以及被动句式、倒序句式等。

(3)解释24篇现代语体散文中的疑难词语(不包括科技专门术语)。 3、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56篇课文的文体属性和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的文体知识为依据。 (1)依据下列文体术语,识别56篇课文的文体属性: 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 议论文:社论、杂文、演讲稿、文艺专论、文艺评论、语录、奏疏、书信、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说明文: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 记叙文:记事散文、写人散文、游记、传记、寓言。 诗词:古体诗、近体诗、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乐府古题、新乐府。 (2)阅读《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一文,掌握下列知识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定律、民间谚语);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对比法); 驳论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3)阅读《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掌握下列知识点: 整体结构:总分关系式(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关系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定义法、诠释法、比较法、比喻法、图表法、数据法、举例法、引用法。 (4)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掌握下列知识点: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分叙;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社会及其基本结构)模拟试卷3.doc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社会及其基本结构)模拟试卷3 一、单项选择题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C)阶级斗争的问题 (D)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的问题 2 劳动的一般性质指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过程 (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C)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D)人与大自然的斗争 3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总趋势上是前进的 4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富裕程度 5 下列各项主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是( )。(A)唯物史观 (B)机械论观点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形而上学观点 6 杜会历史决定性指的是社会历史的发展( )。 (A)具有客观规律性 (B)由人们的意志所决定 (C)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D)具有绝对必然性

7 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 )。 (A)舆论导向 (B)生产实践 (C)革命理论 (D)文化宣传 8 人类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 (A)具有思想意识 (B)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 (C)能使用语言文字 (D)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9 先进的社会意识所以能掌握群众,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是因为它( )。(A)具有相对独立性 (B)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C)具有历史继承性 (D)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2018年浙江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浙江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统考科目: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核总目标 普通高校“专升本”统考科目《大学语文》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具体分为基础知识(语言知识、文学及实用文知识)和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两大方面。 二、考核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语言知识 (1)能够识记、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作品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字等语言现象及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今译。 (2)能够准确地使用汉字,识记和解释现代作品中的疑难词语(不含科技术语),了解汉语语法规范,掌握准确、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方法。 (3)掌握文言文、现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文学知识 (1)掌握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家的时代、国别、字号、代表作、诗文集名称、文学主张、艺术成就等;代表作品的出处、编著年代、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了解文学史中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详见背诵篇目) 3.实用文知识 掌握基本的实用文体的语言要求及规范的写作格式、写作要求,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十三种公务文书及声明、启事、证明、介绍信、求职信、演讲稿(含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等)、商函、计划(策划书)、总结、调查报告等事务文书。 (二)基础能力

1.阅读能力 (1)了解作品的题材,正确划分作品的段落层次,理解并概括段落大意及作品的主旨。 (2)能准确地分析一篇作品(文学及实用文)的材料、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能联系作品说明常见辞格的修辞作用。 (3)能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分析作品语言的特色,体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2.写作能力 (1)文学写作 基本要求: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字体行款合乎规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2)实用文写作 基本要求: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或情境选择恰当的文种写作,主题鲜明集中、材料准确翔实、结构完整恰当、表达通顺合理。主要文种包括公务文书中的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和事务文书中的声明、启事、证明、介绍信、求职信、演讲稿(含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等)、商函、计划(策划书)、总结、调查报告等。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语言知识约20分,文学知识约10分,实用文知识约10分,阅读约40分,写作约70分(其中实用文写作约20分,文学写作约50分)。 5.题型比例:选择题20分,填空题20分,阅读分析题40分,写作题70分。 四、背诵篇目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秋水》(节选)《庄子》 3.《谏逐客书》李斯 4.《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河北专接本数学考试真题

河北省2011年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选拔考试 《数学(一)》(理工类)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说明:请将答案填写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填在其它位置上无效.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3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填写在其它位置上无效) 1.设函数()1x f x e =-,则[(0)]f f =( ). A .0 B .1 C.1- D.e 2.设210 ()2030x x x f x x x ?-? ,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 A. 0 lim ()2x f x →= B. 0 lim ()1x f x -→=- C. 0 lim ()3x f x + →= D. 0 lim ()3x x f x →= 3.设1234,,,αααα是4个三维向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234,,,αααα中任一个向量均能由其余向量线性表示 B. 1234,,,αααα的秩≤3 C. 1234,,,αααα的秩=3 D. 1234,,,αααα中恰有3个向量能由其余向量线性表示 4.曲线3 (2)2y x =++的拐点是( ). A. (0,2)- B. (2,2)- C. (2,2)- D. (0,10) 5.已知2sin 0x y y -+=,则 00 x y dy dx ==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1 2 6.下列级数发散的是( ).

A. 23 23888-999 +-+L B. 2233111111()()()232323++++++L C. 13+L D. 111133557+++???L 7.微分方程x y dy e dx +=的通解为( ). A.x y C -= B. x y e e C += C. x y e e C -+= D. x y e e C -+= 8.若'()()F x f x =,则 (ln ) (0)f x dx x x >? 为( ). A.()F x C + B. (ln )F x C + C. (ln )f x C + D. 1()f C x + 9.若A 为n 阶方阵,则kA =( ),其中k 为常数. A. kA B. k A C. 2k A D. n k A 10.3 000100010?? ? ? ??? =( ). A. 000000100?? ? ? ??? B. 000100000?? ? ? ??? C. 000000010?? ? ? ??? D. 000000000?? ? ? ??? 二、 填空题 (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20分. 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填写在其它位置上无效) 11.设1 sin 0()00 (1)1x x e x x f x k x x x ?+??++? 在0x =处连续,则k = . 12.经过点(2,5,1)- 且与平面4230x y z -+-=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 13.由sin y x =,直线2 x π =及x 轴所围成的图形绕x 轴旋转所形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是 . 14.幂级数2 1 (2)!(!)n n n x n ∞ =∑的收敛半径为 .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模拟试卷10.doc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模拟试卷10 一、单项选择题 1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对立的根本标志是( )。 (A)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社会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 下列命题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水是万物的本原 (C)观念外化生成世界 (D)建立在科学原子论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 3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 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和方向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5 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内部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农民播种小麦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7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别(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 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9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10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福建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校专升本统一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基本内容,限于本“考试大纲”规定的28篇精读课文,但泛读课文可用作阅读理解的例题材料。具体考试内容包括: 1、语言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现代文不考语言知识; 2、文体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所涉及的古代文体分类及其主要形式特征。现代文不考文体知识; 3、作家作品知识:考核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古代与现代作家作品基本知识; 4、课文阅读分析:考核精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或主旨、主题、主要感情倾向)、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语言修辞等。要求既能从整体上领会掌握课文,又能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论述。 5、文字表达:考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不限文体,但诗歌除外。 二、28篇精读课文的考核要求 (一)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要点: 1、把握并归纳课文的主旨(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曲赋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理解其思想认识意义; 2、领会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艺术表现手法,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小说中的叙事方法、景物和人物描写方法,诗文作品的情景交融、比兴象征等抒情方法,要求能联系课文有关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3、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精彩词句,对其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给出简要说明; 4、识记并理解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反语、用典、借代、暗示、层递、设问、反诘等,并能具体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28篇精读课文具体考核要点: 1、《庄子·养生主(节选)》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河北省专接本考试英语真题

河北省专接本英语考试真题 I . Phonetics (10 points) Direction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of words, there are four underlined letters or letter combinations marked A, B, C and D. Compare the underlined parts and identify the on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in pronunciation.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I. 1. A. taught B. caught C. laughter D. daughter 2. A. beloved B. control C. comb D. bold 3. A. relieve B. believe C. piece D. friend 4. A. cough B. though C. laugh D. enough 5. A. recommend B. send C. dense D. fever 6. A. attention B. evolution C. revolution D. suggestion 7. A. label B. later C. latter D. lazy 8. A. fry B. supply C. laundry D. try 9. A. child B. church C. chest D. chemist 10. A. knock B. knowledge C. kilometer D. knee II. Error-spotting (20 points) Direction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has four underlined parts marked A, B, C and D. Identify the part of the sentence that is incorrect. coach, as well as the fans all over the country, were A B C disappointed at the result of the football match. D soon as I got on the bus, I noticed a strange-looked man A B C sitting in the corner of the bus. D assembly line was redesigned. As a result, not only were A B

2014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4

2014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测试大纲 一、总则 专升本“大学语文”测试旨在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实际水平,以选拔出合格的专科生升入本科段继续学习。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学科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和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三、测试内容 根据指定教材和教学大纲拟订的学习篇目,测试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蒹葭》 1、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2、风、雅、颂、赋、比、兴。 3、《蒹葭》的朦胧意蕴和“温柔敦厚”的美学特色。 (二)《国殇》 1、《楚辞》和《诗经》在文学形式和美学风格上的比较。 2、屈原的悲剧。 3、《国殇》的场面描写和其豪放悲壮的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 (三)《东门行》 1、汉代文学: A、汉赋(代表作家)。 B、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C、《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2、《东门行》的戏剧特色。 (四)《饮酒》 1、如何看待陶渊明之“隐”? 2、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3、《饮酒》一诗“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境界。 (五)《咏怀诗》 1、从阮籍的隐居、醉酒、作诗、长啸、越礼看魏晋的时代风云。 2、分析本诗以实写虚,寄景抒情的手法。 (六)《春江花月夜》 1、唐诗的四个阶段(列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2、《春江花月夜》结构上的特点。 3、《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的境界。

河北省专接本考试真题 2019高等数学一

河北省2019年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选拔考试 《高等数学(一)》(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3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函数)1ln(4)(2-+-=x e x x f 的定义域为( ). A .[]2,2- B.(]2,0 C.[)2,0 D. ()2,2- 2.=??? ??- →x x x 3021lim ( ) A.23 -e B.23e C.6-e D.6e 3.设)(x f 在0x 处可导,若3)()2(lim 000=--+→h h x f h x f h ,则=')(0x f ( ) A .1- B. 0 C. 1 D. 3 4. 广义积分?+∞ =+14 12dx x x ( ) A .0 B. 4π C.2π D. π 5.设矩阵??? ? ??=???? ??--=???? ??=1001,1401,5123E B A ,若()E X B A =-,则X =( ). A . ???? ??-12513 B. ???? ??-12513 C.???? ??--12 513 D.???? ??12513 6.已知)(x f 的一个原函数为x e -,则?='dx x f x )(( ) A.c e xe x x ++-- B.c e xe x x +--- C.c e xe x x ++--- D.c e xe x x +---- 7.过点)1,3,2(0P 且与向量)2,1,1(-=→a 和)1,1,0(-=→b 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 A .111332--=--=--z y x B.1 11332-=--=--z y x C. 111332--=-=--z y x D.111332-=--=-z y x

河北专接本考试大纲:政治

河北专接本考试大纲:政治 导读:本文河北专接本考试大纲:政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河北省2016年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考试大纲 Ⅰ.考试说明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辩证法和历史观部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时事)占40%,能力性试题占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分)、多项选择题(10分)、论述题(18分)和材料分析题(42分)。 Ⅱ.考试内容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理解)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 2.哲学与方法论(掌握) 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说哲学又是方 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专升本语文大纲要求28篇课后答案

养生主 1、"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已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2、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3、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 1、"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真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深入。 2、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来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富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已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答司马谏议疏 1、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这样做,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简洁扼要,靶的集中,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2、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3、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体驳论。论辩双方对事情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文章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大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4、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5、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拨驽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 1、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

(完整版)河北省专接本高数真题合集

河北省2005年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数学(一)(理工类)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其它位置上无效。) 1 在区间[]1,1-上,设函数)(x f 是偶函数,那么)(x f -( ) A 是奇函数 B 是偶函数 C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D 不能被判定奇偶性 2 设0x ,sin 2)(),1()(2 →=+=当x x x x In x a β时,( ) A ()() x βαx 没有极限 B ()x α与()x β是等价无穷小 C ()x α与()x β是同阶无穷小 D ()x α是比()x β高阶的无穷小 3 如果函数)(x f 在点0x 处连续,并且在点0x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x f >0,那么( ) A 0)(0≥x f B 0)(0>x f C 0)(0=x f D 0)(0

04-09河北专接本公共课政治真题

04年河北省专接本考试公共课政治真题2004年专接本考试(政治)试题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儒家哲学 C.印度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是否承认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对立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量变引起质变 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6.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7.理性认识的特点()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8."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这是() A.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二元论观点 9.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上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0.人的本质() A.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是自私自利的 C.在于是有思想.有意识的 D.是纯粹的自然属性 1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辨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2.人工只智能即"机器思维"() A.和人类思维没有联系 B.能超过人类思维 C.能部分代替人类思维 D.能完全代替人类思维

浙江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

【知乎教育集团】2016年浙江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考核总目标 普通高校“专升本”统考科目《大学语文》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具体分为基础知识(语言知识、文学及实用文知识)和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两大方面。 二、考核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语言知识 (1)能够识记、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作品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字等语言现象及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今译。 (2)能够准确地使用汉字,识记和解释现代作品中的疑难词语(不含科技术语),了解汉语语法规范,掌握准确、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方法。 (3)掌握文言文、现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文学知识 (1)掌握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家的时代、国别、字号、代表作、诗文集名称、文学主张、艺术成就

等;代表作品的出处、编著年代、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了解文学史中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详见背诵篇目) 3.实用文知识 掌握基本的实用文体的语言要求及规范的写作格式、写作要求,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十三种公务文书及声明、启事、证明、介绍信、求职信、演讲稿(含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等)、商函、计划(策划书)、总结、调查报告等事务文书。 (二)基础能力 1.阅读能力 (1)了解作品的题材,正确划分作品的段落层次,理解并概括段落大意及作品的主旨。 (2)能准确地分析一篇作品(文学及实用文)的材料、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能联系作品说明常见辞格的修辞作用。 (3)能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分析作品语言的特色,体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2.写作能力 (1)文学写作 基本要求: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