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总结

中考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总结

中考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总结
中考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总结

中考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总结:为了帮助大家扎实的复习备战中考,查字典地理网小编整理了中考地理备考经验介绍,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复习!

要在中考中取得的好成绩,首先要从基础抓起,既抓好七、八年级的教学环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我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兴趣,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应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气候时,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

②是基础,难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紧扣课本,认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③是地图。让学生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喜欢地图。

二、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①填、写结合,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②练、测并重,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

忆。

九年级的复习环节,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最重要环节。我们分两个阶段,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一、春节前,也就是九年级上学期,集中全力复习教材。首先是理清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有的考,有的不考。学生在复习时我们首先把握课本的整体脉络,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框架,构建复习的整体概念。将中考的知识点制成完备的知识题纲,以便学生方便的掌握这些。春节后,就是九年级下学期,以做模拟题为主。加强读图、用图能力方面的训练。结合中考指导,查漏补缺。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复习中要重视读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基本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形地势等一定要牢固掌握。读图的同时还要把基本知识点与图形有机地结合,提高从地图、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参照中考指导对考点内容和要求做全面、大致地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在初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对于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要了解清楚,这样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备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当年的《九江市地理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把握知识和能力要求,使复习有的放矢。

2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倡导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人地关系等实际问题。复习时以课本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主,做题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3宏观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地理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

4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严谨。课上用规范性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用规范性地理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包括规范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5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有用地理,留心观察,提出问题,关注身边及国家大事。

6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触及较多。如在去年中考中就涉及到了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造成的问题。我们还通过搜集资料,专门分析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二、中考前的五月份,我们结合历年中考阅卷分析和学生的反馈,认真分析地理答题失分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前指导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3、审题时不善于抓住语

4、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5、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6、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

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努力做到: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找出,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比如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2、仔细读图,看清图示。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

3、、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在答题时要注意对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一定要准确,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

4、全卷分成两次答题,先易后难。做完后认真检查,尽量避免失分。另外我们平时经常鼓励学生,还对不同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做了针对性引导。

总结:中考地理备考经验介绍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中考时取得好的成绩,步入自己心目中的院校!

中考备考实战经验分享

2019年中考备考实战经验分享 2019年中考备考实战经验分享 在中考中,一些考得出色的同学堪称“状元”或“高人”。他们的经验之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些想法和说法的真理性,可供我们考试时借鉴。现撷其30则,以飨正在紧张备考的同学们。 实战经验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实战经验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实战经验三、知识的运用。 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战经验四、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实战经验五、“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实战经验六、基础,还是基础。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实战经验七、要“死”去“活”来。 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其它科目也一样,都需要“死”去“活”来。实战经验八、“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梳理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为界。(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记忆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2020届历史中考备考举措及备考经验

2020届历史中考备考举措及备考经验 一、备考计划 1.重视集体备课,落实集体教研,保证复习计划高质高量完成。 2.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标,特别要认真研究好最新版也就是2019版考试说明;保证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3.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会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习能力。 4.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要加强记忆。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6.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后进生来说,要多关注,多谈心,多鼓励。耐心地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帮助其树立信心,稍有进步,及时表扬。 7.通过课堂上达标检测、听写、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8.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前言、课堂讨论、知识延伸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讲到、练到,课后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9.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10.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认真思考,敢于发言,做好笔记;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1.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及时对小组进行评价,加大预习检查力度。 二、具体复习步骤 1.第一轮: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以2019年版《云南省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为基准,准备好六册历史教材,把每个历史事件、每个知识点设计成题,用做填空题的方式,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再结合重点历史知识点的背诵,力争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整个初中历史的概况和历史框架。 2.第二轮:五华区二模结束后,我校初三历史复习进入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主要以《中考滚动复习法火线100天》作为主要的使用教辅,把本校历史组教师自行编制的《高新二中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作为辅助,达到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目标。 3.第三轮:在中考冲刺阶段,又一次回归教材,查缺补漏,中间阶段辅之以历年中考真题训练,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分析材料、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中考做好心理准备和做题习惯训练准备。

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解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19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19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解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

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解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解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会考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4、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 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南北回归线约在23.5°S-23.5°N之间。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亚洲是面积最大的。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15、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七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019年历史中考复习经验总结

2019年历史中考复习经验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明确教学与复习方向 在初三学年工作一开始,我们就针对七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个调研,主要目的是总结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可以看书,可以突击学习,在思想上对历史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导致学习行动上滞后。反映在:一方面:没有及时吸收相关知识点,吸收了也没有巩固消化;另一方面:复习时不够专心,对拥有的复习材料没有充分利用。2、学生的学科能力尤其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学

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学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3、学生审题不认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核,导致答题出现失误。同时答题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点。 二、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地制定计划。 我们在新的考试方案和《中考说明》出来之前,已经先计划好新课传授、复习任务、复习检测、任务调整等复习工作分别需要多少机动时间。等新的《中考说明》出来后,再比对出新增加、删除的内容,作出针对性调整。这样做就避免了前松后紧甚至来不及等现象的出现。具体操作时,结合学情、校情制订出具体的计划。主要是第一轮复习就是世界近现代史的新课教学;第二轮复习中国史; 第三轮复习着重在《复习指南》和《学习报》的落实。 三、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落实到位。 从我校校情来看,学生的学习时间

相对较长一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的增强,限制了知识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于是我们根据校情与学情做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要夯实基础知识,要突出重点,拓宽深化。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在初三复习中,特别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决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同时要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对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根据三维目标所要求的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突破。课堂教学要抓落实、学生人头要抓落实、复习过程要抓落实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历史事件的信息。在讲解与复习和过程中,要抓住事件的主线索,理清脉络,使教学变得井然有序、有章有法、使学生复习更容易接受,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光学 声波 波的存在 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折射现象特点: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类型 特点 矫正方法 近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前 戴凹透镜 远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后 戴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特点 像的位置 应用举例 与物体在 像距 u →∞ 缩成一点(实像) 异侧 v=f 测量焦距 u >2f 倒、缩小、实像 异侧 f <u <2f 照相机 u=2f 倒、等大、实像 异侧 v=2f / f <u <2f 倒、放大、实像 异侧 v >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平行光源 u <f 正立、放大、虚像 同侧 / 放大镜 1、波 2、光的传播 种类 3、光的反射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镜面 反射 反射面 光线特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面 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 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杂乱散漫。 透镜 4 、光的折射 名称 形状 性质 特点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起会聚作用,有实焦点 能成实像和虚像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有虚焦点 只能成虚 像 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靠 水或玻璃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力学 1、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任意选择, 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a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b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 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 直线运动 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 )。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初中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站得高,看得远”;“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月食”;“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地球仪 (1) 经纬线和经纬度 ①经线与经度: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②纬线与纬度: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纬线 (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经纬线的特点: ①经纬网判断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 ),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 );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 ),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 ②注意:(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经度少于20度在 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 为东半球,W 为西半球。 ④注意: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区”,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三、识图: (1)特殊纬线:①赤道、②北回归线、 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⑥热带、⑦北寒带、 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 (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日本1 自主学习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组成。 2.日本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3.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 4.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它其实是座火山。 5.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合作探究 日本火山、地震知识探讨: 1.读课本P16图7.7,想一想: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答:日本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第一节日本2 自主学习 1.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个资源小国。 2.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需求越来越多,国内供应不足,于是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 3.日本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 _工业制成品_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4.近年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欧洲、美国、东亚和 东南亚地区。 5.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其传统服装是和服。 6.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西方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简答题 读课本,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名称和工业区分布的特点 答: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京滨工业区。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第二节东南亚1 自主学习 1.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2.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带。 3.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__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_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是这里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5. 泰国、越南、和缅甸_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6.泰国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7. 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8.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9. 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合作探究 1.试分析东南亚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答:有利影响: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不利影响:雨季降水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旱季降水少,气温高,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第二节东南亚2 自主学习 1.中南半岛地势特点:_西北_高、_东南_低。 2.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多南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_的特点。 3.在中南半岛上众多河流都自北向南流,河流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注入_太平_洋和_印度_洋。 4.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5.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是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6.东南亚具有典型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中,人文景观主要有: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花园城市_新加坡_、泰国曼谷的_水上市场_;自然景观有:越南的下龙湾、印度尼西亚的_巴厘岛_。具有“火山国”之称的国家是_印度尼西亚_。 7.近年来,_泰国_、_印度尼西亚_等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收入已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简答题 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是什么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中考历史备考方案历史中考备考心得

中考历史备考方案历史中考备考心得 优质、高效、科学地安排好中考历史学科的复习,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中考历史备考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一、努力作好中考历史的教学工作 1、深度挖掘教材 今年中考历史标准有些许调整,相比而言,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新中考说明,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说明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中考历史。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我们力

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早晚自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有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中考历史备考方案二、备考计划 教学进度 1、20XX年9月----20XX年3月中旬,完成初三年级所学内容; 2、20XX年3月中旬----4月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 3、20XX年5月中旬前,完成第二轮复习; 4、20XX年升学考试前,完成第三轮总复习。 5、复习计划及措施 第一学期教学进度依原计划完成九年级两本课本的历史教学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中考总复习,基本上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夯实基础。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热学: 1.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压强: 1.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

2018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中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其中,20°W以西到160°E 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 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自转) 绕什么转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地球运动(公转) 绕什么转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中考历史 质量分析经验交流材料

中招历史质量分析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来自官渡中学,很高兴今天能代表我们学校历史组在此与全县的历史老师一起交流和学习,今天我主要谈谈我们学校在毕业班历史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集体备课,开好教研活动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教研活动,相关领导经常参加指导教研活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备课组的力量,资源共享,精细分工,合作共赢。同学科教师听课、评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扎实复习,打好基础 我们学校的现状是,历史成绩全靠初三这一年提高。初一初二把历史当副科,学生的基础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三复习最重要的就是力求系统全面,打好基础。在复习基础知识之前,我们首先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视程度,纠正学生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由于复习阶段焦虑忙乱等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太重视,会出现复习效率低下的现象,甚至越复习错误越多。我们让学生明白,基础不牢,成绩注定无法提高。因为历史成绩差距不甚大,关键在于谁更细致更准确。准确无误地拿在手里的分数才是自己的,写错了和不会写,在分数上并没有区别,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打好基础,勤于检查、严格把关。 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依据课本,每课、每单元进行全面复习。我们全体教师按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分工合作梳理知识点,老师强调每课的基础知识,理清每课的基本线索、史实和概念, 让学生看目录、看提示、看正文、看图表、看资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每课的大事年表,抓线索、抓重点。课堂上先读背,再默写,矫正,力争达到人人过关。这个把关的环节,老师把重点放在优等生,其他学生分组让组长把关。 三、专题复习,归纳比较纵横联系 专题复习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打破时空的分界,实现知识的重组,把局部的,

最新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最新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1、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①像与物等大 ②平面镜成像为虚像 ③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 ④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到镜面的距离垂直 6、光的折射规律:①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③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7、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c = 3×108 m/s 8、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9、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近视眼矫正应佩带凹透镜,远视眼矫正应佩带凸透镜 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4、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非晶体熔点: 温度不断上升。 15、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16、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③沸腾是在一定温度

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精编版)

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 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世界地理(一) 10、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1、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2、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13、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14、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15、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6、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17、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18、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导语】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但如果滴水不停的滴,就会变成一个水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亚洲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 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二)欧洲西部

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 3、欧洲西部主要为发达国家,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畜牲业发达。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 (三)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平均海拔、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四)日本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峰为富士山,是一座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九年级历史经验交流

九年级历史经验交流 《关于中考历史复习方法的探究》 学校:四十一中学 教师:刘冬梅 2017年4月6日

关于中考历史复习方法的探究 学校:四十一中学教师:刘冬梅2017年的中考即将来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如何帮助学生做好中考复习的最后冲刺,提高中考成绩,是每一位历史老师应有的责任。 历史学科有着与其它的学科不同的特殊特点:其一是文字学科,有着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记忆;其二是时间少,任务重。我们不可能挤时间去占用了其它学科的时间;其三,历史分值少,学生家长重视有限。再加上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有限,远远落后于一些窗口学校。鉴于此种情况,为了让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能力,又能激发兴趣,并且在中考时考出优异的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历史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率。下面我就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课,谈谈自己在优化历史复习方法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深入钻研考纲,领会精神,有的放矢 2017年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对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自大纲一公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便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不能放松,因为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 如:在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时,我先出示本单元包含的三个课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再结合2017年考试说明对本单元的要求,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繁荣稳定、冲击、瓦解为线索,利用教学案辅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及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难点,利用单元知识点建构单元知识体系,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拟定复习计划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拟定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最后还要留下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综合练习。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三、注重思想教育,情感导航,爱学乐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