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一、名词

1.脑桥小脑三角

2.内侧丘系交叉

3.硬膜外隙

4.大脑动脉环

二、问答思考题

1.脊髓灰质内主要核团的名称,功能。

2.脑干内脑神经核的分类、名称、纤维联系。

3.说明以下纤维束的起点,止点,功能,有否交叉,交叉情况如何?

⑴薄束、楔束⑵脊丘系⑶内侧丘系⑷三叉丘系⑸外侧丘系

4.背侧丘脑的核团分类及名称,特异性中继核团的纤维联系。

5.大脑皮质主要中枢的名称,位置,功能(8个)。

6.内囊的名称,位置,分部,通过的纤维束。

7.分布于端脑的动脉有哪几支?说明其发起、走行、分支、分布情况。

8.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三、填空

1.脊髓表面的六条纵沟是__、__、__、__、__、__。脊神经前根附着于__中,脊神经后根附着于__中。

2.脊髓灰质可分为__、__、__、__、__几部分,脊髓白质分为__、__、__几部分。

3.脑分为六部分:__、__、__、__、__、__。

4.延髓锥体由__构成,橄榄深面藏有__,薄束结节深面有__,楔束结节深面有_,脑桥基底沟内容纳__,菱形窝内面神经丘深面有__和__,听结节深面有__,舌下神经三角深面有__,迷走神经三角深面有__。

5.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有__、__、__、__,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有__、__、__,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有__、__、__。

6.小脑分为两侧膨大的__和中间狭窄的__,后者又可分为__、__、__、__几部分。

7.小脑分为三个叶:__、__、__。

8.小脑核包括:__、__、__、__。

9.原小脑的功能是__,旧小脑的功能是__,新小脑的功能是__。

10.间脑包括5个部分:__、__、__、__、__。

11.每侧的大脑半球以__、__、__三条恒定的沟分为五个叶:__、__、__、__、__。

12.属于额叶的脑回有__、__、__、__,属于颞叶的脑回有__、__、__。

13.基底核包括__、__和__,新纹状体指__和__,旧纹状体指__。

14.侧脑室分为四部分:__、__、__、__,经__与__相通。

15.构成大脑半球髓质的神经纤维可以分3类:__、__、__。

16.大脑半球的连合纤维包括__、__、__。

17.胼胝体分为四部分:__、__、__、__。

18.硬脑膜窦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19.穿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神经自上而下依次是__、__、__、__,经过海绵窦腔内的血管是__,神经是__。

20.颈内动脉的分支包括__、__、__、__、__,椎动脉的分支是__、__,基底动脉的分支包括__、__、__、__、__。

[原创]高中生物必修3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 1.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学习目标】 1.知识: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掌握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书上的实验,了解兴奋的传导。 ※【学习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学习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等 ※【知识梳理】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一)反射 1.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二)结构基础: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1.反射弧 ①感受器分布于皮肤、感觉器官、内脏等处,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作用。 ②传入神经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把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从感受器传到脑或脊髓

的作用。 ③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把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综合,然后把冲动传给传出神经的作用。 ④传出神经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把神经冲动从脑或脊髓传向效应器的作用。 ⑤效应器即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具有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作用。 2.反射过程: 一定的刺激被一定感受器感受到,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经分析综合后将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备注: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反射弧是一种结构名称。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反射弧的各部分是由反射活动连接起来的,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缺少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 1.脑:大脑、脑干、小脑。 2.脊髓。 (二)关系 1.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人脑除了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二)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划分(如图)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以下那一点 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共同作用 E 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 D、中枢性肌松作用 E、 麻醉2、剂量加大一般仍无麻醉作用的药是 C A、硫喷妥钠 B、巴比妥类 C、苯二氮卓类 D、 A+B E、B+C 3、起效快、安全范围大、静脉注射常用于癫痫持续状 态的药是 A A、地西泮 B、三唑仑 C、氟西泮 D、 艾司唑仑E、苯巴比妥钠4、哪一点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用 途 B A、焦虑症 B、精神分裂症 C、 惊厥与癫痫 D、肌肉痉挛 E、麻醉前给药 5、以下那一点是“苯 二氮卓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A A、嗜睡 B、 抑制呼吸 C、支气管哮喘 D、心律失常 E、白细胞减少 6、“苯二氮卓类”药的作用机理是 E A、稳定 神经细胞膜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E、增 强脑内γ-氨基丁酸的作用7、引起巴比妥类药疗效下降的原因 是 C A、本品是药酶抑制剂 B、本品的 化学性质不稳定 C、本品是药酶诱导剂 D、给药方法不正确 E、 给药剂量不正确8、为促进巴比妥类药的排泄,可采取 A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口服硫酸镁导泻 C、静脉滴注硫 酸镁 D、口服大剂量vit C E、肌注阿托品 9、巴比妥类药中毒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C A、肾功能衰竭 B、

心律失常 C、呼吸抑制 D、过敏性休克 E、严重肝损害 10、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是 D A、地西泮 B、丙咪嗪 C、阿米替林 D、氯丙嗪 E 碳酸锂 11、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是 D A、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E、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的作用12、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E A、镇静作用,显效较快 B、用药时可出现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C、抗精神病作用显效慢, D、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呕吐疗效较好 E、对晕动性呕吐疗效最好13、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B A、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使体温降至37度 C、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D、使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E、有阻断外周α受体的作用14、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D A、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B、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出现不随意运动 C、氯丙嗪能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D、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多巴胺治疗E、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中枢抗胆碱药治疗15、以下哪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B A、体位性低血压 B、外周神经炎 C、内分泌紊乱 D、肝损害 E、过敏反应 16、氯丙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什么药抢救 D

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临床医技课使用教材临床医技学 讲授内容神经系统的放射诊断第五篇第二章(页码180-221) 教学时数 2学时授课时间 2007年1月3日3-4节授课人龙玉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讲授法班种年级2003级中医专业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颅脑的影像检查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二、教学分级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2.掌握颅脑CT的正常表现 3.熟悉颅脑常见病的CT表现: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4.了解神经系影像常见英语词汇及征象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颅脑外伤之颅内出血的分类及CT表现。 2.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二)教学难点 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教案续页 一、检查方法(15分钟) (一)头颅平片:外伤 (二)DSA脑血管造影:肿瘤,血管病变 (三)CT扫描:应用广泛 平扫,增强,CTA,MPR,3D CT脑灌注成像 (四)MRI扫描 SE,水抑制,弥散,灌注为目前常用。 MRS能够提供肿瘤或正常脑组织的代谢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五)脊髓造影 常规脊髓造影 CTM MRM 二、正常影像解剖(30分钟,CT/MR图片逐层讲解) (一)颅骨X线正侧位片解剖:颅缝,血管压迹 (二)脑CT/MR解剖:以图片讲解CT/MR常规扫描各层面中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影像解剖,打好阅片基础。 三、脑血管疾病(以CT/MR病例讲解,30分钟) (一)脑梗塞(5分钟) 1.CT表现 超急性期(最初4~6小时):CT检查脑实质密度多无明显异常。当梗塞面积较大时,可见脑皮质密度稍降低,正常脑灰白质分界模糊、消失,脑沟变浅。 急性期:(2~5天):表现为低密度灶,周围脑沟变浅、消失。 亚急性期(1~2周):组织坏死和水肿逐步达到高峰(发病后3~5天),仍表现占位效应;7~10天水肿逐渐消退,一般于2~3周完全吸收,占位效应消失。 慢性期:脑软化灶,其周围脑沟、脑池和脑室扩大,皮质萎缩。

最新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章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章: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根据神经传导的方式,可把突触分为电突触、化学突触两类。 3.神经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始、行程和功能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称为神经传导束(纤维束)。 4.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外面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和无髓两类。 5.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6.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7.脑皮质:在大、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皮质。 8.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分散于白质中称为神经核。 9.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结状结构,称为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两种。 10.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成束,外包被膜,称为神经。 11.网状结构:在脊髓、脑干等处,有由灰、白质混杂交织的结构,称为网状结构。

12.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等连接成环,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以及与它邻接的皮质(岛叶、颞极和眶回后部等)和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群和中脑被盖等)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称为边缘系统。 13.内囊:在端脑内部,居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结构。14.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呈镰状,称大脑镰。15.小脑幕: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称小脑幕。 16.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 18.小脑扁桃: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膨出部,紧贴枕骨大孔。19.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位于大脑半球底部。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六)模拟题

[模拟]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六) 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 关于对乙酰氨基酚正确描述为 A.为非那西丁体内代谢产物 B.口服易吸收 C.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D.过量中毒可致肝坏死 E.长期用药无肾损害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2题: 抗帕金森病药包括以下几类 A.多巴胺受体阻断约 B.拟多巴胺类药 C.胆碱受体激动药 D.胆碱受体阻断药 E.拟胆碱药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 第3题: 氯丙嗪的作用有 A.α受体阻断作用 B.镇吐作用 C.抗抑郁作用 D.抗精神病作用 E.β受体阻断作用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第4题: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是由于 A.直接使血小板聚集 B.减少凝血酶原的形成 C.使机体内肝素的含量增加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 E.减少TXA2的形成 参考答案:DE 答案解析: 第5题: 苯二氮革类体内过程特点有 A.口服及肌肉给药吸收良好 B.口服后约1h达到血药峰浓度 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可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E.主要以原形从肾排出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第6题: 可用于躁狂症的药物是 A.氯丙嗪 B.苯巴比妥 C.氟哌啶醇 D.丙戊酸钠 E.碳酸锂 参考答案:ACE 答案解析: 第7题: 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包括 A.镇痛、镇静 B.镇咳 C.抑制呼吸 D.瞳孔缩小 E.胆道平滑肌痉挛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8题: 氯丙嗪急性中毒时可出现的症状有 A.心电图异常 B.低血压 C.大小便失禁 D.呕吐 E.昏睡 参考答案:ABE 答案解析: 第9题: 解热镇痛抗炎药包括 A.甾体抗炎药 B.水杨酸类 C.苯胺类 D.吡唑酮类 E.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参考答案:BCDE 答案解析: 第10题: 关于苯二氮卓类,正确的叙述有 A.抗焦虑作用的剂量较巴比妥类药物小 B.发挥镇静催眠作用时其安全范围较巴比妥类大 C.副作用较巴比妥类小 D.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E.大量引起麻醉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11题: 苯巴比妥可用于 A.失眠 B.麻醉前给药 C.破伤风

(整理)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第5颈髓平对()( 2.0分) A.第5颈椎 B.第4颈椎 C.第3颈椎 D.第6颈椎 E.无上述情况 2. 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A.是前角中的小型神经元 B.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C.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D.主要参加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 E.以上都不是 3.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起源于()(2.0分) A.后角边缘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中间外侧核 E.脊神经节 4. 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2.0分)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滑车神经

E.展神经 5. 内侧丘系()(2.0分) 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 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 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 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束 6. 皮质脊髓侧束()(2.0分) A.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B.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C.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D.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无上述情况 7. 顶盖前区参与()(2.0分) A.痛觉反射 B.听觉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角膜反射 E.触觉反射 8. 中脑内有()(2.0分) A.红核 B.面神经核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孤束核 E.展神经核 9. 有关网状结构的描述,哪项错误()(2.0分) A.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脊髓也有网状结构 D.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一个重要整合结构 10. 延髓橄榄背外侧的沟内的三对脑神经根由上而下依次是()(2.0分) A.第Ⅷ、IX、X对 B.第X、IX、Ⅷ对 C.第IX、X、XI对 D.第XI、X、IX对 E.第X、XI、XII对 11. 下列核团中,属于脑神经核团的是()(2.0分) A.薄束核 B.楔束核 C.疑核 D.红核 E.黑质 12. 动眼神经副核为()(2.0分)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状结构 2.菱形窝 3.锥体交叉 4.内侧丘系 5.脊髓丘系 6.外侧丘系 7.三叉丘系 8.锥体束 9.小脑扁桃体 10.旧小脑 11.新小脑 12.下丘脑 13.结节垂体束 二、填空题 1.脊髓位于_______内,其上端在______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约平______下缘,其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_____。 2.脊髓全长有两处膨大,即____和____,____位于脊髓的____节段,而____则位于____节段。 3.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沟或裂,它们分别是位于前面正中的深沟称____,后面正中的浅沟为____以及前后外侧面上的__ __和_____,分别有__ __和_____通过。 4.脊髓连接 _ __ 对脊神经。因此,脊髓包含_ __个 _ __,即 _ __ 、_ __、 _ __、 _ __和_ __。 5.临床上第7和第10胸椎骨折可能造成____和____脊髓节段的损伤。 6.在脊髓(胸髓)的横切面上灰质向前、后、外侧突出的部分分别叫做____、____和____,分别是____、____和____神经元胞体的所在地。 7.20世纪50年代Rexed将脊髓分为十个板层,其中RexedⅠ、Ⅱ、Ⅳ板层分别相当于脊髓的____、____和____核。 8.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____、____和____索,三个索中有长距离的上、下行的纤维束;其中后索中主要有____、____。外侧索有____、____、和脊髓小脑前束;前索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及内侧纵束。 9.薄、楔束的纤维是分别来自同侧____节以上和节以下的传导深部感觉的脊神经节细胞的____突进入脊髓转而上行的纤维,薄、楔束上行分别终止于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神经病学]教案_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2008年09月 授课题目: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授课教师:王健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 2004级七年制医学、儿科、检验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脱髓鞘疾病的定义、概念和分类,了解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理、病理,临床分型及预后 2.熟悉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和治疗 3.掌握多发性硬化的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重点:多发性硬化的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多发性硬化的自身免疫机制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概述(时间1分钟) 脱髓鞘疾病(demyelinative diseases)是一大类病因并不相同,临床表现各异,然而具有共同的病理特征的获得性疾病的统称。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髓鞘脱失,而轴突、神经细胞则相对很少受累。

基础知识(时间2分钟) 结构:髓鞘是紧包裹在神经轴突外面的膜成分,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里则是许旺氏细胞。 功能:绝缘、保护;促进钠离子的顺利通过,从而有利于神经冲动的快速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分类(时间2分钟) 一、原发性髓鞘脱失疾病 1、多发性硬化(MS) 2、视神经脊髓炎(Devic病)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4、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AHL) 5、同心圆性硬化(Balo病) 6、谢耳德弥漫性硬化(Schilder病) 二、髓鞘形成障碍(脑白质营养不良) 1、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 2、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k病) 3、嗜苏丹脑白质营养不良(SLD) 4、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 5、佩一梅氏病 6、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变性 7、亚历山大病 8、柯喀内斯综合征

人体解剖学试题-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关于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胞体和神经胶质构成 B.假单极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元 D.传入神经元既是运动神经元 E.神经元包括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2.神经核是指: A.神经元树突的集合 B.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的集合 C.神经元胞体在周围的集合 D.神经元轴突的集合 E.神经元胞体与树突的集合 3.含有假单极神经元的部位是: A.副交感神经节内 B.交感神经节内 C.基底核内 D.脊神经节内 E.螺旋神经节内 4.假单极神经元: A.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 B.位于神经节内

C.存在于所有的脊神经节内 D.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E.属于联络神经元 5.脊髓第8胸节平对: A.第8胸椎水平 B.第5胸椎水平 C.第7胸椎水平 D.第6胸椎水平 E.第10胸椎水平 6.成人脊髓下端平对: A.第一骶椎下缘 B.第四腰椎下缘 C.第三腰椎下缘 D.第一腰椎下缘 E.第十二胸椎下缘 7.对于脊髓的描述下列哪个是正确的? A.有31个节段 B.在颈段大部分有侧角 C.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2腰椎下缘 D.外侧有一条深的正中裂 E.在新生儿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8.脊髓内部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周围 B.各段的灰质均呈“H”形

C.中间带位于前角与后角之间 D.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 E.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 9.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全部骶节中 B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 C.腰2-4节内 D.骶2-4节内 E.骶1-3节内 10.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是: A.中间带外侧核 B.胸核 C.中间带内侧核 D.网状结构 E.骶中间带外侧核 11.关于皮质脊髓侧束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脑桥被盖部 B.位于脊髓的侧索内 C.由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纤维 D.仅位于脊髓的颈胸段 E.损伤时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12.关于薄束与楔束描述正确的是: A.薄束位于楔束的外侧 B.传导同侧躯干、肢体的本体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

镇静催眠药 一、单项选择题 1、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 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 B、排泄加快 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 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 2、安定的催眠作用机制主要是 A、抑制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 B、抑制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的侧支传导冲动至网状结构 C、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D、抑制大脑皮层及边缘系统 E、增强中枢GABA能神经的抑制效应 3、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应 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以上都不对 4、慢效类的药物是 A、司可巴比妥 B、戊巴比妥 C、硫喷妥钠 D、苯巴比妥 E、异戊巴比妥 5、不产生成瘾性的药物是 A、巴比妥类 B、苯二氮类 C、吗啡 D、度冷丁 E、苯妥英钠 6、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的主要作用部位在 A、大脑边缘系统 B、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C、大脑皮层 D、脑干网状结构侧支 E、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7、关于巴比妥类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A、长期应用能产生习惯性,成瘾性 B、短效类主要从肾排泄 C、药物中毒可酸化尿液促进排泄 D、长效类比短效类脂溶性高 E、循环衰竭是该类药物中毒死亡的原因 8、下列哪药无抗惊厥作用? A、乙琥胺 B、水合氯醛 C、硫酸镁 D、安定 E、苯巴比妥 9、关于苯巴比妥用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镇静 B、催眠 C、抗惊厥 D、抗癫痫 E、麻醉 10、苯二氮类与巴比妥类比较,前者没有哪一项作用() A、镇静、催眠 B、抗焦虑 C、麻醉 D、抗惊厥 E、抗癫痫 11、对小儿高热性惊厥无效的药是 A、苯巴比妥 B、安定 C、异戊巴比妥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畸形、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和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和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空洞症

和综合征。 4、综合征:在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和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和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综合征):和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和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 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出血机化)。 3、晚期:经历数月至数年,小病灶有瘢痕修复,大病灶形成囊腔,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突触: 3、运动终板: 4、运动单位: 5、牵张反射 6、脊休克: 7、强化: 8、突触后电位 ; 9、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抑制 二、判断题 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 … 三、选择题 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 B、突触小体中;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 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 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钠离子; B、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试题

第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试题 一、单选题 1.临床最常见的脑炎是() A.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B.肠道病毒性脑炎 C.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腺病毒性脑炎 2.男患,50岁,突发头痛,呕吐,体温40℃,伴躁动,2日后频繁癫痫发作、昏迷,3日后死亡。病理检查脑实质内出血性坏死、细胞核内包涵体。该病为() A.腺病毒性脑炎 B.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C.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灶部位是() A.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 B.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 C.顶叶及枕叶D.丘脑下部 E.脑干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最可能出现的异常是() A.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B.脑脊液压力增高 C.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D.脑电图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E.CT显示颞叶低密度病灶 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可用更昔洛韦治疗 B.可用阿昔洛韦治疗 C.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 D.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颅压等 E.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 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A.乳头多瘤空泡病毒 B.HTLV-1逆转录病毒 C.朊病毒感染 D.HlV病毒 E.巨细胞病毒 7.AIDS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是() A.脑弓形体病 B.新型隐球菌感染 C.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D.分枝杆菌感染 E.李斯特菌感染 8.下列哪项不符合脑囊虫的病变部位分型() A.脑室型 B.蛛网膜型(脑膜型) C.精神型(痴呆型)

D.脊髓型 E.脑实质型 9.吡喹酮或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下列哪项不正确() A.成人总剂量300mg/kg B.应治疗3~4个疗程 C.常规快速加量D.用药后可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E.用药过程须严密监测 二、多选题 10.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病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 A.细菌 B.病毒 C.螺旋体 D.朊蛋白 E.寄生虫1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以下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 B.单纯疱疹病毒是嗜神经DNA病毒 C.成人病例多由HSV-Ⅰ型病毒感染 D.HSV-Ⅱ型病毒感染多见于新生儿或性接触传播 E.本病死亡率低,预后良好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能的临床表现是() A.急性起病、高热,可伴口唇疱疹 B.可出现癫痫发作 C.常见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 D.精神症状较明显 E.可发生智能障碍 1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是() A.蛋白细胞分离 B.可见红细胞 C.细胞数明显增多 D.蛋白含量增高 E.脑压增高 1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最常见的改变是() A.单、双侧顶叶高波幅慢波 B.单、双侧额叶高波幅慢波 C.单、双侧颞叶高波幅慢波 D.单、双侧枕叶高波幅慢波 E.各脑叶高波幅尖波 1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改变是() A.皮质下白质广泛的低密度区 B.颞叶及海马低密度区伴点状高密度C.基底节区多发性低密度灶 D.单、双侧颞叶及海马局灶性低密度区E.可无异常发现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中枢神经系统试题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测试2012 问题1 1 分保存 地西泮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 麻醉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小剂量抗焦虑作用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问题2 1 分保存 临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是 苯二氮卓类 吩噻嗪类 巴比妥类 丁酰苯类 水合氯醛 问题3 1 分保存 下列关于地西泮的不良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治疗量可见困倦等中枢抑制作用 治疗量口服可产生心血管抑制 大剂量常见共济失调等肌张力降低现象 长期服用可产生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 久用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 问题4 1 分保存 小剂量就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是 地西泮 苯妥英钠 氯丙嗪 吗啡 苯巴比妥 问题5 1 分保存 地西泮与苯巴比妥比较其催眠作用的主要特点 是 作用时间长 生效快 不明显缩短快波睡眠 能缩短快波睡眠 能延长快波睡眠 问题6 1 分保存 巴比妥类药物除用于镇静催眠外,还可用于 解热 镇痛 抗惊厥 抗精神分裂症 抗炎 问题7 1 分保存 巴比妥药物急性中毒昏迷患者,下列何种措施 是错误的 大量输液,加速药物排泄 给予碳酸氢钠碱化体液和尿液 给予强效利尿药 中毒早期通过胃管洗胃 给予氯化铵酸化体液和尿液 问题8 1 分保存 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 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精细操作受影响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问题9 1 分保存 对吗啡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尼可刹米 回苏灵 美解眠 咖啡因 山梗菜碱 问题10 1 分保存 治疗偏头痛应选用 咖啡因 麦角胺 阿司匹林 麦角胺+咖啡因 阿司匹林+咖啡因 问题11 1 分保存 治疗新生儿窒息宜选择的呼吸兴奋药是 尼可刹米 山梗菜碱 二甲弗林 甲氯芬酯 咖啡因 问题12 1 分保存 癫痫小发作首选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乙琥胺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问题13 1 分保存 对各型癫痫发作均可应用的药物是 苯妥英钠 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乙琥胺 苯巴比妥 问题14 1 分保存 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是 损害肾脏 损害肝脏,可致肝功衰竭 损害听神经 抑制心脏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问题15 1 分保存 能治疗癫痫发作而无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是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扑米酮 地西泮 以上都不是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十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学习要点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对外环境变化做出即时反应。作用于CNS的药物主要通过影响中枢突触传递的不同环节(如递质、受体、受体后的信号转导等),从而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乙酰胆碱:中枢乙酰胆碱主要参与觉醒、学习、记忆、运动的调节。 2.r-氨基丁酸: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3.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是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 4.去甲肾上腺素:抑制NE、5-HT等的再摄取是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5.多巴胺:中枢存在4条多巴胺通路。①黑质-纹状体通路,减弱该通路的DA功能可导致帕金森病:②中脑-边缘通路,主要调控情绪反应;③中脑-皮层通路,主要参与认知、思想、感觉等过程的调控;④结节-漏斗通路,主要调控垂体激素的分泌。 6.5-羟色胺:参与心血管活动、觉醒-睡眠周期、痛觉、精神情绪和神经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7.组胺:参与饮水、摄食、体温调节、觉醒和激素分泌调节。 8.神经肽:在突触传递过程中起神经调质的作用。 专业术语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神经肽(neuropeptides) 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谷氨酸(glutamate) 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组胺(histamine) r-氨基丁酸(r-butylamino acid) 多巴胺(dopamine)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orepinephrine)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一.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结构是( )。 A.突触B.电化学性突触C. 电突触D.化学性突触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属于神经调质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