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第一节天气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天气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天气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天气学案

第一节天气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天气,它与我们人类关系密切,

2、会正确使用这一术语,会看天气预报;

3、知道为什么要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自主学习

阅读39—40页。自主完成

1.天气是一个地方()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着的。

2.气候是一个地方()天气的平均状况,与天气相比较,气候一般是比较()的。

3.试分析下列词语属于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多云转晴()四季如春()乌云密布()彩霞满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4.认读常用的天气符号。读3-1-6图。

5.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颜色越白,表明云层一般为;绿色表示,蓝色表示。

6、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有、、、和

7、读表3-1-1记忆。

合作学习

阅读古诗中的天气,风向和风力完成。

风向是风的向,风力是指风。判断风向和风力

课堂检测

1、“和风细雨”描述的是()

天气B、气候C、季节D、温度

2、对气候的理解,下面描述气候的是()

阴雨绵绵B、秋高气爽C、风和日丽D、多云转晴

3、天气的特点是()

短时间②长时期③常变化④少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描述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气温②降水③风④云⑤雾等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生活方面②农业生产方面③军事④交通方面⑤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方面⑥商业、旅游活动和休闲娱乐等方面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下面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污染指数大,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优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严重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锋面系统与天气学案

姓名: 班级: 锋面系统与天气 学习目标: 1. 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 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冷锋、暖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通过掌握冷锋、暖锋的形成特征,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冷锋、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预习案 I. 教材助读 一、气团 1、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 、 等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分类:根据气团本身的属性,以及它与经过地区的热力差异,可分为 和 两大类。 二、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 叫锋面(锋区),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叫做锋线,锋线和锋面统称为锋。 2、特点: ① 形状特征:狭窄而倾斜,倒向 气团一侧,锋面的下方是 气团,上方是 气团。 ② 气象要素特征:锋面两侧 、 、 、 等差别大; ③ 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 天气。 3、分类 (1)冷锋 概念:冷锋是指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2)暖锋 概念:暖锋是指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II. 预习自测 有关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B 、冷气团均在锋面以上 C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相差不大 D 、根据锋面的温度,分为冷锋和暖锋 III.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 探究一 比较冷暖气团的相关性质和天气 1、如果一个地区受到冷气团或暖气团的单独控制,一般是什么天气(从气流稳定度考虑)?温度和气压状况如何? 单一冷气团控制: 单一暖气团控制: 2、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探究二 在不同的锋面系统(冷锋、暖锋)的影响下,会出现何种天气现象? 1、 以冷锋为例,从以下内容中进行思考: ① 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上升情况如何(强烈、缓慢)? ② 何为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提示: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如在右图中,A 、B 、C 三点分别代表哪个时间?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③ A 、B 、C 三地中,何处是在单一的气团控制之下,天气如何?何处是在冷暖气团交汇处的控制下,天气如何? 单一气团控制: 冷暖气团交汇处控制: ④ 因此,在冷锋的影响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 冷锋过境前: 冷锋过境时: 冷风过境后: 2、通过对冷锋影响下天气现象的分析,大家依照同样的方法再尝试分析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现象,填

天气与天气预报 教案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主要解决二个问题:第一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第二,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根据学生的直观性思维特点,应在学习前充分收集近天气资料、照片等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可用视频片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的重点是区分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听天气预报。教学难点是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天气的含义、气候的概念,能正确使用于日常生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当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形象记忆法,识记天气预报符号。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辩证和发展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讲解全球各地的动植物感受天气变化前的反应,提问学生我们除了从动植物方面了解天气变化外,还有哪些途径?你们都了解了天气的哪些内容?它和气候是否一样?小组讨论,并做好发言准备。 板书:天气与天气预报 一、天气与气候 概念:特点: 2、新课讲解,以图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天气相关的图片、漫画,结合知识之窗,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其间提醒学生应从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具体程度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加小结,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阴晴、干湿、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时时刻刻都是在变化中,同一时刻不同地区天气差别可能很大。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多年的天气和大气状态的平均情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气候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时段,平均的大气状态。 过渡:我们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那大家能不能辨别呢? 活动一,根据纸片上的文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再进行归类。邀请两个同学各自用纸卡贴到白板上合适的位置。 天气气候 烈日炎炎、狂风暴雨寒冬那月、秋高气爽 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风调雨顺、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风雨交加四季如春、长夏无冬 大雪纷飞、雨过天晴终年炎热、全年湿润 教师点评,天气是具体的天气情况,比如下雨,刮风,天晴等。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大气状态。 活动二,判断诗句(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包含的信息属于气候还是天气的描述。小组讨论后,邀请部分同学判读诗句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分析诸如清明时节等词语包含的时间长短问题,提醒学生根据天气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常见天气系统导学案(答案)

常见天气系统导学案(答案) 一、气团 1.气团的概念: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2.冷气团与暖气团物理性质差异: 3.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1)冷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2)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二、锋面系统 1.锋面的概念:当冷暖两种性质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他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 2.锋区控制下的天气: 由于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随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3.锋面的类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冷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的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有可能会带来雨雪天气。冷锋移动的速度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 (2)暖锋: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暖锋通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因为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所以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 (3)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它就是有准静止锋造成的。 探究一:锋面的特点: 为什么锋面是一个倾斜的交界面?锋面上下、前后空气有何不同? 冷暖气团的温度和密度不同。冷气团冷而重,暖气团暖而轻。当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就会爬升,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并且这个倾斜面是倾向冷气团一侧。

探究二: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天气的影响? 探究三: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天气的影响? 探究四:冷锋与暖锋降水的位置和强度有何不同? 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降水强度大。 暖锋降水集中在锋钱,降水强度小。 探究五:活动(课后第42页) 1、活动材料中描写反映的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 冷锋天气。 2、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前的天气? “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冻合,铁甲如冰……” 3、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时的天气? “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近。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 4、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后的天气?除了描写的天气外,此锋过境后还会出现什么天气?“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 5、根据描写判断,此锋移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 此锋移动的速度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大。

教学案例:天气和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第三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 (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 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 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游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当天的雷雨大风天气导入新课。最近频繁的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梅州也出现了雷雨天气,给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老师来上课时,虽然撑伞,由于风大雨大,还是被淋湿了。天气与气候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课题。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板书]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请大家阅读课本找出这两个概念 [教师讲述]大家找到这两个概念没?请大家齐读,天气开始…… [学生齐读]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阴晴、冷热等状况。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教师讲述]从概念可以看出,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短时间可以是今天、明天、未来几天、甚至同一天大气出现不同的状况。例如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阳光明媚,9点多的时候就下起了大雨,天气时刻在变。而气候较稳定,是多年的天气状况,例如梅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教师讲述]天气与气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来比较区别。从时间上看……从稳定性……描述的词语也不同…… [教师提问]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思考。请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天气是气候在某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锋面与天气教学设计

. 《锋面与天气》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以风、霜、雨、雪等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为载体,联系相应的理论学习,并加以归纳、总结,学为己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理念,注重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读图、析图能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既定的范围展示所学成果,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课前应尽可能全面地将各知识点以不同的形式在学案上体现,学生或讨论、或展示、或交流,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教材分析 整个第二单元的教材,都是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这一主线上的,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之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分达到让学生弄懂析了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了适应课堂容量,学会,我将本节内容分成两节课来讲授,本次说课主要研究锋面系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一些天气、气象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理解的难度可想而知。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让学

生有话说,有事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征。 ;. . 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例分析法和启发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天气预报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 最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小孩们说:“又下雨了,什么时候出太阳啊?我们可想到草地上去玩游戏了。”小杰说:“我回去问问爸爸,他的手机上有天气短信,他明白什么时候太阳会出来。”小莹说:“我也回去问问爷爷,他每天看报纸的时候,都会把天气预报读给我听,只要问问他,就明白什么时候不下雨了。”接着,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说自己要想想方法了解一下改日的天气。从关怀天气到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小孩们探究的爱好越来越浓。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一方面自制PPT课件,另一方面尝试挖掘生活中相关的教育资源,将两者优势互补,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探究天气隐秘的爱好和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看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活动预备 1.体会预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能够明白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 (2)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预备: (1)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味的天气图标”。 (2)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都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1.户外观看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2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典型例题:表示南半球气旋的是() 1.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B.锋面总是向暖气团一侧倾斜 C.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差别不大 D.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出现雨雪、大风天气 2.下列有关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 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 C.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 D.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3.在下述天气系统控制下为晴天的是() A.冷锋天气系统 B.暖锋天气系统 C.低压(气旋)天气系统 D.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 4.下列正确叙述出现降水区域的是() A.暖锋锋前锋后都有降水 B.冷锋锋前锋后都有降水 C.暖锋只有锋后有降水 D.冷锋只有锋后有降水 5.在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方向的是() 6.下图表示“某锋面在某一时段的运动情况示意图”,图中A、B、C均表示同一个城市O,根据

图和以上论述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此图中的锋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请根据你对锋面的了解判断此锋面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锋面形成的降水大多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锋前、锋后)。 (2)请分别写出城市O处于A、B、C三个时刻的天气状况。 A时刻的天气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时刻的天气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时刻的天气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不同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表示某地区反气旋过境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某地区气旋过境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暖锋过境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能是寒潮来临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锋面与天气教学设计

锋面与天气教学设计 物理学院10地理科学梁小云2010944140 一、课题名称:中图版高中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四课时,锋面与天气。 二、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重点探讨锋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是在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分析锋面系统与天气的关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节内容知识比较抽象,许多知识容易混淆,例如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等,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简易天气图,简易分析冷锋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三节寒潮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初步接触过寒潮这样的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对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及天气形势的发展了解不多,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另外,在本单元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能力,这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开展绘图、析图提供了前提。

五、重点,难点 重点:锋面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的现象。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锋面剖析示意图”,学生能读懂简易天气图,从运动的角度分析冷锋形成过程。 2、通过对比锋面两侧气团运动的状况,学生能分辨出冷锋。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一场秋雨一场寒”俗语,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结合“冷锋及其天气”图分析问题,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学生体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天气现象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培养学生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并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2、学生通过了解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建立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社会的观念。 七、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判断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判断 一、锋面系统 1. 锋面的定义 锋面示意图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一般可分为冷锋和暖锋。 2.冷锋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 冷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可分为三种时态:①将来时,冷锋即将过境,目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为晴暖或晴间多云;②现在进行时,冷锋正在过境,一般出现刮风、阴雨和降温天气,③过去时,冷锋已经过境,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明显下降,但天气转晴。 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冷锋雨区在锋后。 3.暖锋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暖锋雨区在锋前。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就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1、冷暖锋判断法 1.平面图判断法。在下面等压线图中, (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如PM;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如PN。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指向锋面PM,而暖气团B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PN。 (3)根据雨区的位置。雨区在锋后(A侧)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侧)的为暖锋。 2.侧视图判断法。在锋面天气侧视图中,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 (1)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3)雨线倾斜方向。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暖气团一侧倾斜,因冷锋是冷气团推动锋面移向暖气团,暖锋相反。 (4)雨区的位置。同上。 例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地区某日气温水平分布模式图”(图中等温线之间的距离相等)。读图回答1~2题。

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3 常见天气系统 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技能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读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联系实际天气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等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及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重点掌握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2)难点:锋面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锋面气旋的形成和判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锋与天气 一、自主阅读,掌握概念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高、低压系统。首先通过阅读课文41页,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1.气团的概念:。 2.气团的分类:、。 3.单一气团对天气有何影响? 4.锋面的概念:。

5.锋线的概念:。 6.锋面附近的天气有何特点? 。 二、讨论分析,掌握重难点。 锋面系统的分类:

三、知识拓展:准静止锋 很少移动或移动缓慢的锋叫准静止锋。它的两侧冷暖气团往往形成"对峙"状态,暖气团前进,为冷气团所阻,暖气团被迫沿锋面上滑,情况与暖锋类似,出现的云系与暖锋云系大致相同。由于准静止锋的坡度比暖锋还小,沿锋面上滑的暖空气可以伸展到距离锋线很远的地方,所以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但是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可能造成"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连阴雨天气。 时间原因特征 昆明准静止锋冬半年南下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贵阳到昆明带连续阴雨绵绵的 天气 江淮准静止锋夏半年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的长期 阴雨绵绵的天气 华南准静止锋 4、5月份大多是由于冷锋减弱演 变而成 华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 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低处,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影响。西部海拔较高处,仍受 西南暖气流控制。冷暖气流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的地带相接触,势均力敌,移动缓慢, 形成了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贵阳经常在静止锋笼罩之下,多阴雨冷湿天气, 因此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而昆明在单一暖气团控制之下,碧空如洗,多晴朗温 暖天气。昆明冬季不冷,夏季因海拔较高而不热,所以被称为四季如春的“春城”。 不过一旦下雨,气温就显著下降,所以又有“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的说法。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 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 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Hg=1013.3HPa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 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4.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 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7.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8.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9.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 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 10.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 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1.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 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2.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初中地理教案【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天气与天气预报】教 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

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