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法律法规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从法律法规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从法律法规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北京市地震局罗桂纯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3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性灾害,指定用于避难人员集中进行救援和避难生活,经规划设计配置应急工程设施、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照应急避难要求建设的建筑工程。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实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

现将已出台的法律、法规摘列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自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2月11日国务院令第172号发布,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