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2016 届毕业生毕业

论文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学生姓名佧迪娜.帕日哈提

学号6051212329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16-3班

指导教师魏磊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摘要

关键词

引言

1.减轻处罚

1.1定义

1.2法条新旧对照

1.3制度的目的

1.4适用

2.免除处罚

2.1定义

2.2种类

2.3法条新旧对照

2.4制度的目的

2.5适用

3.减轻刑罚与免除刑罚

4.区别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的意义

4.1理论意义

4.2社会意义

5.结论

致谢词

参考文献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佧迪娜.帕日哈提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市843300)

摘要:量刑作为刑事审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的具体情节进行裁量,从而对犯罪分子做出减轻刑罚甚至是免除刑罚的规定,其良好的适应了司法实践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原则性。把握好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平衡,是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合理保障。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作为刑法量刑中的具体标准,适应了现代社会刑事案件复杂性的要求,但是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能把握好量刑幅度的问题,减轻处罚和免除触发幅度过大,规范界限不明确仍然是存在的重要问题,不能满足罪责刑相适应这一刑法最高原则的要求,用范围狭窄、幅度限制不足等诸多问题已然成为如今我国刑法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文将着重探讨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的关系,通过区别两者的异同,以希望对今后的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 sentenc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riminal trial,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code, details of crime were discretion, to criminals make reduce sentence or even the provisions of exemption of criminal punishment, the good adapt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need, with flexibility and principle. Grasp the good a mitigated punishment or be exempted from punishment balance is the objective need of the judicial practice, also is th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reasonable protection. Mitigated punishment and exempted from punishment as a sentencing of criminal law in the specific standard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al complexity in criminal cases, but also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can not grasp the range of sentencing and reduce Penalties and free trigger range is too big, specification limits not clear still is existing main problems, can not meet the suiting punishment to crime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criminal law that the supreme principle requirements, with a narrow range, to limit the magnitude of problems such as has already become nowadays our country criminal law reform of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This thesi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 mitigated punishment and exempted from punishment, throug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the hope that has the guiding sense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 future.

关键词:减轻处罚免除处罚量刑

Key words: to reduce the punishment of punishment

引言

在司法实践中,量刑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案件的审理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犯罪事实从而对犯罪分子进行应有的审判,处以适当的处罚。而基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量刑情节分为影响责任刑的情节与影响预防刑的情节。司法机关应当积极适用减轻处罚的规定,对于具有“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以及两个以上减轻处罚情节的被告人,可以下降两个量刑幅度裁量刑罚。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必须免除处罚;对于没有具体的免除处罚情节的被告人,不能直接适用刑法第三十七条免除处罚,根据法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酌情对犯罪分子进行处罚的减轻也是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刑法中,不仅规定了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的一般原则,而且与之相关的还有关于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的具体情节。如何把握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之间的平衡以及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量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两者关系的探讨,从而进一步阐明两者在量刑具体实践中的差别,提高相关机构关于在量刑减轻的幅度上的重视程度,也为今后在量刑中相关处罚上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减轻处罚

我国《刑法》第 63 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本条本款在 2011 年 2 月 25 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第5 条重新修订,其中“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为本次修订新增之规定。法定减轻处罚制度作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其适用都存在具体规则不明确、法官自由裁量范围过大等弊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法制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而对于减轻处罚的量刑幅度也在不断地精确,这虽然给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可是在实践中仍然出现了类似量刑较轻、罚不当刑的问题。因为修正案仅仅明确了在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时,应当在法定刑以下的“下一量刑幅度内”选择宣告刑,但是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关于“法定刑”的确定,即“下一量刑幅度”的基准仍然模糊,在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时也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对此问题的处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无论是在学界或是司法实践阶段各方争议一直不断,由此也带来了司法裁判标准不同,刑法量刑没有统一的界线,罚不当刑的困局。本文将对减轻处罚的定义、种类、修正阶段与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案例来具体说明。

1.1定义

减轻处罚,顾名思义是指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处罚。《刑法》第63 条共含两款规定,其中第一款规定法定减轻处罚制度,第二款规定酌定减轻处罚制度。研究法定减轻处罚制度,应当按照法条规定作为基础。在《刑法》第63条中上半句规定法定减轻处罚制度是专指,犯罪分子在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又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

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判处刑罚,这一规定自1997 年《刑法》颁布实施以来从未有过改变。而下半句为《刑法修正案(八)》的新增规定,对于1997年《刑法》颁布后的具体的补充说明,即减轻处罚也需要有相应的量刑的具体界线。我们可以从《刑法》第一条的规定中判断减轻处罚成立的必要条件,法定减轻处罚在量刑裁判上仍有一定的标准范围,首先是犯罪分子必须具备减轻处罚的基础,需要适用法定减轻处罚制度的情况,犯罪分子应当在符合法律中规定的相应减轻刑罚的相关条件下才能考虑减轻处罚这一实践意义,故法定减轻处罚的情节即为本制度的基础。而在满足这一前提条件后,也需要在范围和幅度上予以说明,也就是关于减轻处罚的“基准”和“幅度”。其中,“基准”是指在具体考虑法定减轻处罚的量刑幅度时,应当在哪种范围情况内部作为起点予以减轻,因此法定减轻处罚的“基准”决定了减轻后刑罚的上限;“幅度”则规制了法定减轻处罚的适用范围,则是具体可以减轻到何种程度,它用来确定减轻处罚后刑罚的下限。由此可以看出,基准和幅度作为刑法中规定减轻处罚幅度的上限和下限,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1.2法条新旧对照

为了寻找现今减轻处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中国刑法的立法渊源中寻求答案,通过相关新旧法条的具体对照,把握目前中国在减轻处罚的量刑幅度上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利于更好的解决。

1.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减轻刑罚制度的开始

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中第26 条,对于刑罚的轻重次序是这样规定的:“刑罚之重轻,依第十七条所列刑罚之次序定之。称从重处罚者,如法定刑为一种以上,就其中次重或最重之刑处罚,如只为一种监禁或者劳役者,则从刑之高度处罚之。称从轻处罚者,如法定刑为一种以上,就其中次轻或最轻之刑处罚。如只为一种监禁或劳役者,则从刑之低度处罚之。称高度低度者,指法定刑二分之一以上为高度,二分之一以下为低度。”而在 27 条中规定了“法定刑范围外减轻处罚”的规则:“犯罪人社会危险性不大,或因其他特殊情形,法院认为依法从重或从轻处罚,嫌其过重者,得于法定刑范围外减轻处罚之,但必须于判决书中说明减轻之理由。”从此我们可以看出,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27条是目前中国现行的减轻处罚制度的法律制度渊源,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对于减轻处罚量刑范围表述与当今的范围并不一样。

2.195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初稿)》——限制减轻底限

在1920年的刑法大纲草案中开创了减轻处罚这一模式,那么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初稿)》则应当看作是对减轻处罚这一制度的完善上开创的又一种新的模式。在第62条规定从轻处罚制度:“所谓从轻,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较轻的刑罚。”第63条则规定减轻处罚制度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最低刑为无期徒刑的,可以减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最低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可以减到七年有期徒刑;最低刑为七年有期徒刑的,可以减到五年有期徒刑;最低刑为五年有期徒刑的,可以减到三年有期徒刑;最低刑为三年有期徒刑的,可以减到一年有期徒刑;最低刑为一年有期徒刑的,可以减到拘役;最低刑为六个月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的,可以免除处罚。”可以看出1957年的刑法草案是在继承了1950年的刑法草案上的继续创新,它对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进行了分设,却在减轻处罚制度上有着相应的独立意义。因为这次划分是以是否突破法定最低刑为标准的制度分设,尽可能的确保了在刑法实践过程中最低限度的执行标准,也同时对7个不同层次的减轻处罚制度有具体的指导措施,这对于中国刑法的量刑幅度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196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修正稿)》—现行模式雏形

196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修正稿)》中对于从轻处罚的规定沿用了1957年刑法草案中的概念:“所谓从轻,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刑罚”,并未做任何修改。但却对减轻处罚制度进行了删改,对当时分设 7个幅度的减轻底限的规定进行了去除。根据高铭暄教授的回忆:后来在第 22 稿的讨论中,大家认为这样对第 63 条的划分太过繁琐、限制太死,就删去了这一划分,在第33 稿中直接写为“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就是 1979 年和 1997 年现行《刑法》中减轻处罚制度具体幅度设置的来源。对7个幅度的减轻底限正是中国目前减轻处罚量刑范围上的缺陷之处,没有了相关明确的标准作为指导,这对于相关的实践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4.1979 年《刑法》—现行模式的正式确立

1979 年《刑法》第 58 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1997 年《刑法》第 62 条完全沿用了上述规定,没有做任何修改。1979 年《刑法》第 59 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第二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1997 年《刑法》第 63 条第一款完全沿用了 1979 年《刑法》第 59 条第一款的规定。这一没有限制减轻刑罚量刑幅度的刑法草案,对于中国长时间的司法实践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积极意义,为现今中国司法实践做出的具体贡献。而目前经过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现行刑法第六十三条分两款对于减轻处罚情节的适用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量刑幅度,可是没有相应的明确的划分界线,仍然是中国目前刑法量刑范围上的不足。

1.3制度的目的

减轻处罚制度的目的仍然在于保障人权,尊重法定量刑的基本原则。我国减轻处罚立法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与我国《刑法》中的从宽量刑情节类似,减轻处罚大多数为多功能量刑情节,简而言之,我国的从宽量刑情节大多数为多功能情节,属于功能选择性情节,但是目前中国的功能选择情节并不完善,在司法的裁定中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法官并不能仅仅了解功能选择的各项情节,重要的是需要法官依据《刑法》的规定在数个功

能情节中进行选择才能最终确定究竟是减轻或是免除,或者仅仅是从轻处罚;量刑情节又分为“应当型”( 命令型) 与“可以型”( 授权型) ,因为从重量刑情节都是单功能情节,所以问题不大,但是,从宽量刑情节大多数为多功能量刑情节,再加上“应当”与“可以”的模糊指示,更让人难以确切地把握,而且法官是如何思维的并无法从外部进行观察,也谈不上监督; ( 3) 竞合的处理方法不明,不但是同类的量刑情节竞合的处理方法不明( 如多个从轻量刑情节或者多个减轻量刑情节如何适用刑罚的问题) ,不同种类的量刑情节的竞合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减轻处罚与从轻、从重处罚的竞合,在适用了减轻处罚之后,是否还允许考虑他的从轻、从重情节) 。易言之,除了首先需要在多功能情节中进行甄别以决定是否适用减轻处罚之外,还需要厘清与其他从轻、从重量刑情节的关系,如果仍然需要考虑其他的从轻量刑情节,则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量刑不均衡的程度; 对于从重量刑情节更是尴尬,“从重”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已经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了; 如果不允许考虑其他的从轻、从重量刑情节,则会导致量刑情节闲置,量刑结果难以反映案件的全貌,更容易引起当事人以及社会上一般人对于量刑公正与否的疑忌; 如此,惟一可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事实甄别并依法确定了所有的量刑情节( 包括减轻、从轻、从重量刑情节) 之后,再全面地进行权衡,最后决定是否适用减轻处罚。但是如此以来,减轻处罚因受制于其他的量刑情节也就失去了其功能与作用,并与立法原意严重不符。

1.4适用

我国《刑法》第63 条第一款规定,减轻处罚应在该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幅判处刑罚;第二款规定犯罪分子虽不具有减轻处罚的情节,但经最高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处以刑罚。虽然这一法条说明了减轻处罚应在符合量刑幅度下进行处罚,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仍然没有具体的标准能够稍加参考,因此有观点认为,此举是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限制,使法律活动成一个理性的活动,减少人为的因素,以保证司法活动的准确、公正。减轻处罚适用的刑期和刑种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定刑以下一格内。目前学界对于减轻处罚的适用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客观依据进行指导说明,作者将对以下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进行分析。

1.“中间线论”。该主张认为从重处罚是:在法定刑的平均刑期以上考虑应判的刑罚;从轻处罚是在法定刑的平均刑期以下考虑应判处的刑罚,但都应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刑罚。这一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之处,它割裂了罪行与案件整体情节的关系,认为罪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立的,这样不仅不利于案情的总体分析,同时在罪行的裁定上也会出现偏差。

2. 认为从重处罚就是在法定刑范围内对犯罪分子适用较重的刑种或较长的刑期,从轻处罚就是在法定刑范围内对犯罪分子适用较轻的刑种或者较短的刑期。第二种说法虽然目前在学界广泛适用,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其在理论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理论中的较轻和较长等都没有具体的参照物进行参照,因此并不能通过明确的限定范围来进行罪行判定的相关说明。

4. 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内选择比没有这个情节的类似犯罪相对重一些的刑种或刑期; 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内选择比没有这个情节的类似犯罪相对轻一些的刑种或刑期。第三种是目前法律界较为完善的一种说法,相对的补充前面两种说法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优势进行继承发扬,所以在目前来说其的存在也比较合理。这一定义概念符合刑法规定的本意,又明确具体,有助于司法人员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

2.免除处罚

免除处罚,又称“免予刑事处分”。对犯罪分子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其刑罚处罚。免除处罚以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在司法实践中,免除处罚总是与减轻处罚一起作为量刑幅度的重要标准,但是在适用范围以及情节的定义上都各有不同。笔者仍将通过对免除处罚相关概念的分析,从而明确免除处罚在法律上的真正意义。

2.1定义

免除处罚,是指对于构成犯罪的人,当其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时,只对犯罪行为人定罪,但免除其刑事处罚。它与中国刑法第十条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以及“无罪释放”截然不同。前者是有罪而免罚;后者是不构成犯罪,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免除处罚指免除刑罚处罚,而不是免除一切处分。刑罚上的免除处罚,即“免予刑事处分”,指对于犯罪情节轻微或有某种特殊情况(如犯罪后自首且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不判处刑罚。其前提是确认犯罪分子有罪,因此虽不判处刑罚,仍可给予其他处分。我国刑法规定了免除处罚的情节,而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也有免除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其情节作了规定。在刑法的相关规定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免除处罚的情节,此外,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上述法条对在具有免除处罚的情节下应进行的相关处理与根据不同案情的具体分析来进行相关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种类

1.具有免除处罚的具体情节

根据相关法条内容,在被告人具有法定的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时,应当免除处罚。在被告人具有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时,原则上也应免除处罚。这其中在中止犯的问题上就会引起关注,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显然,中止犯在犯罪行为中是否具体实施了损害,对于中止犯的量刑具有重要意义。在被告人具有“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时,应当根据情节的性质与内容,决定是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刑法分则针对行贿与介绍贿赂规定了三种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向非国家工作人员等行贿行为的(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第三款;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二款);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第二款)。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要基于对案情本身的整体分析来评判犯罪人是否具有免除处罚的标准。

2.未具有免除处罚的情节

而当被告人没有刑法规定的免除处罚的具体情节时,能否直接根据刑法第37条进行处理就成了目前讨论的重要问题。刑法理论上的通说以及司法解释也认为,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独立的免除刑罚的事由。但是具体从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不足来看,刑法第37条所规定的内容并不是关于免除处罚的独立事由,而仅仅是关于量刑方面的概括性规定。刑法所规定的相关概念都应是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而在37条中的“情节轻微”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由于没有具体的参照对象,因此在量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彼此理解的不同而发生分歧。同时在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而又需要减轻处罚的,只有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才可以减轻处罚;如果可以直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除处罚,也不必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条规定就导致了因为仅仅是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基础不同,而最高院对其的审理态度也不尽相同。如果认为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是独立的免除处罚的事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导致对任何犯罪,可以在不过问罪行轻重的前提下,都可以免除刑事处罚,因而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这也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抵触;导致适用刑罚必然出现不平等现象,因而不符合平等适用刑法的原则。

2.3法条新旧对照

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诞生,减免处罚的思想就可以窥探一二,而现行《刑法》第三十七条中免除处罚的思想更是十分明显。在修订前的刑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分,但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由于对案件不同情况的描述并没有与之相契合的标准,然而在后来37条的修订中也对其并没有加以修正。我国刑法总则第三章"刑罚"第一节"刑罚的种类"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由于法律思想理论的仍然不完善,所以学界目前仍存在着较大争议,对于量刑幅度的具体设置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4制度的目的

我国设置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设置免除处罚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保障人权。对于满足法定免除刑罚的犯罪人来说,免除刑罚保障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免予刑事处罚制度贯彻了刑罚个别化原则、行刑教育性原则、行刑社会化原则和行刑经济性原则而具有相对合理的设置条件,又是我国刑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因其立法设置符合国际轻缓化思潮,契合现代刑罚理念,正确适用免予刑事处罚制度,是预防和减少犯罪、教育和改造犯罪分子,实现我国刑罚目的的有效途径,因而对于犯罪人的相对教育和指导都具有实际意义。

2.5适用

现行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此种情况下"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条件有三,一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这是适用免予刑事处罚的前提条件,也是免予刑事处罚与宣告无罪、不适用刑罚的根本区别。对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就不存在免予刑事处罚的问题。

二是犯罪情节轻微。"这里的情节轻微并非是指《刑法》第13条但书中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况。在具体案件中,尽管其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由于犯罪人人身危险性较小,主观恶意程度不大,对其判处刑罚已无必要。因而从刑罚个别化原则出发,就不需要判处刑罚。"但是犯罪情节轻微的程度目前在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在相关的法条中也没有对此具体的阐述,只有相对模糊的概念。如,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据此,如果被告人属于自首且犯罪较轻,审判人员对此予以认定并决定援引刑法第三十七条给予被告人非刑罚处理,那么"犯罪情节轻微"即指被告人自首且犯罪较轻这一具体量刑情节。因此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认定仍然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件裁定来做出判断。

三是不需要判处刑罚。"不需要判处刑罚"即指从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方面进行考察,即使不采用具体的刑罚惩罚措施,适用免予刑事处罚同样可以达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效果。更深一步讲即根据特定案情,被告人的行为在刑法评价上存在免除处罚的可能性。"不需要"意味着需要审判人员根据特定案件主观认定从而决定不判处刑罚。例如,刑法对于防卫过当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审判人员根据防卫人的具体案情,认为选择适用"免除处罚"较为适当。因此,"不需要判处刑罚"更侧重强调审判人员的主观判断过程。另外,"免予刑事处罚"是"犯罪情节轻微"和"不需要判处刑罚"的逻辑结果,但是并非必然结果,因为其只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而非"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3.减轻刑罚与免除刑罚

轻处罚分为法定减轻处罚和酌定减轻处罚两种,其中法定减轻处罚的适用情节在法律中都明文规定了,都可从上文中找到相关叙述。所以较容易混淆的是酌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要求的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刑诉法中另规定了一种“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非罪形态。

因此,对于减轻处罚的要求,首先要求案件整体没有达到“犯罪情节轻微”的标准,更不用说刑诉中非罪的标准了。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对被告人免除刑事处罚符合刑法发展的趋势。目前,刑法慢慢朝向教育刑转变,刑罚的目的更倾向改造而不是报复。因此刑罚的适用必须严格根据犯罪案件情况和犯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样对司法实践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这一在受贿八万元,判处免于刑事处罚的案例,国土局分管地产市场和交易的副局长罗某、地产市场股长张某某、交易中心主任艾某某在办理双合社区黄山岭土地开发手续时,想入股购地建房。当时商定购地面积为1亩,购地成本费5万元,生地整成熟地3万元,共需8万元。张某某和艾某某两人在与开发商王某美谈妥后立即要交这8万元,王说等全部搞好后一起结账,后因国土资源局干部职工集资建住房,他们三人就不要此地皮了。开发商为达到他们少交土地出让金和规避土地交易税的目的,便将这三人原定的地皮卖掉,并把卖地所得利润中的10.5万

元送给了他们三人,其中罗某得4.5万元,张某某得3万元,艾某某得3万元。但三人经过长时间的考虑,觉得不能要这笔钱,因此,于2012年8月8日,三人将此款以出让金的名目开具票据上缴国土资源局,并上解国库。国土资源局并证实,此笔款是张某某三人主动上缴国库,并且是在被县纪委“双规”前上缴的事实。据说开发商已通过罚款的方式向国家缴纳了300万元,再加上张某某等三人上缴的10.5万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基本上已全部挽回。张某某案发后主动投案,在接受纪检部门调查期间,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是自首。根据1,《刑法》第六十七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十二、关于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问题:在从严惩处受贿犯罪的同时,对于具有自首、立功等情节的,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张某某涉嫌的犯罪较轻且具有自首情节,人民法院对张某某适用免于刑事处罚。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对于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的具体量刑幅度中,要结合犯罪行为对于案件本身的影响程度从而进行相关的分析裁量。

4.区别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的意义

4.1理论意义

区别减轻刑罚和免除刑罚的对于法理层面来说,不仅有利于在立法层面提高对于两者区别的重视曾度,而在量刑幅度上也能够更加精确化。对于中国目前在减免刑罚上的法律制度,立法内容仍然相对抽象,没有具体的可实施意义,无论是在具体的量刑幅度上还是在相关法律含义的解释上,现行法律制度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同时执行程序严苛死板,由于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不健全与法官主观素质较低,导致在一些具体犯罪行为的裁量上缺乏灵活性,法律的程序严苛会导致给实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形成避而不用的不良惰性,与立法的最初本质相违背。而具体区别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在含义上和实践上的区别,不仅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契合同时符合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原则,对于具体的司法实践将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4.2社会意义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减免刑罚仍存在较多困境,如第一,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第二,法定最低刑为管制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如何减轻;第三,减轻处罚幅度限制仍然不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犯罪行为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制订出一套现行有效的减免刑罚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需要,同时也是在新时代下进一步促进我国司法制度完善的必然需求。

5.结论

总而言之,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都作为量刑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法层面上为符合法定减免处罚原则的量刑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对两者具体含义、适用范围等的梳理并进行相关比较,不仅有利于提高民众对于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今后的法制改革也有更深层次的借鉴意义。

致谢词

十分感谢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文章的开题,提纲,到成文都形成了一定的思路。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一遍一遍的审阅,批改,并提出了很多使我论文改进的宝贵意见。我对老师所拥有的丰富的知识感到敬佩,对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志祥,袁宏山. 减轻处罚制度立法再完善之探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J]. 法商研究,2012,01:144-153.

[2]蔡伟文. 减轻处罚情节的甄别提取——以体系建构为视角[J]. 政治与法律,2012,08:144-154.

[3]李翔. 论我国刑法中的减轻处罚——兼评修正后《刑法》第63条第1款[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09:31-36.

[4]李德光. 论特殊情况减轻处罚的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为视角[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25-31.

[5]赵秉志,刘媛媛.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J]. 法学,2010,12:35-45.

[6]冯卫国. 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J]. 政治与法律,2009,02:93-98.

[7]赵灿,包彦. 减轻处罚若干问题探讨[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73-75.

[8]徐立,胡剑波. “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根据与幅度分析[J]. 法商研究,2009,05:114-120.

[9]马凤春. 论“减轻处罚”的幅度[J]. 法治研究,2011,01:80-86.

[10]赵廷光. 论减轻处罚幅度——关于完善《刑法修正案(八)》第5条的立法建议[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02:5-13.

[11]李立众. 修改酌定减轻处罚核准主体之建议[J]. 人民检察,2011,09:64-66.

[12]胡承武. 论减轻处罚的适用困境及其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7:38-40.

[13]陈敏,吴登龙.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酌定减轻处罚的适用[J]. 福建法学,2008,02:59-63.

[14]高庆国. 浅析判前赔偿从轻、减轻处罚制度[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9-82.

[15]保银梅,杨忠海. 对刑罚减轻处罚若干问题的思考[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04:74-77.

[16]张明楷. 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思考[J]. 法律适用,2008,09:4-8.

[17]康泽洲. 论刑罚中减轻处罚量刑档次的适用——以遏制职务犯罪缓刑率偏高为视角[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09:48-49.

[18]华夏. 试论量刑中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情节[J]. 法制与社会,2015,02:264-265.

[19]刘军. 减轻处罚的功能定位与立法模式探析[J]. 法学论坛,2015,03:119-126.

[20]张明楷. 论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J]. 人民检察,2015,07:13-18.

[21]蔡伟文. 减轻处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22]王恩海. “减轻处罚”含义新探——对最高人民法院《答复》的质疑[J]. 政治与法律,2007,04:149-152.

[23]肖松平. 减轻处罚适用中的一个难题及其解决——兼谈刑法第37条的理解和运用[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35-36.

[24]张永红,孙涛. 酌定减轻处罚刍议[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5:99-102.

[25]张明楷. 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J]. 中外法学,2015,05:1306-1323.

[26]黄祥青. 减轻处罚情节的理解与适用[J]. 人民司法,2013,11:31-38.

[27]张波. 减轻处罚的含义新探[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6-22.

[28]赵娟. 特殊减轻处罚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14.

[29]陈雪娇. 既遂或中止:主动排除危险状态行为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0]王辰. 我国法定减轻处罚制度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31]敦宁. 减轻处罚司法适用问题新探[J]. 刑法论丛,2013,02:230-247.

[32]张波. 减轻处罚之“法定刑”含义新探[J]. 法治论丛,2003,06:66-69.

[33]卢勤忠. 论酌定减轻处罚情节的法定化[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04:86-89.

[34]董传羽. 论我国假想防卫的立法构想[D].上海大学,2015.

[35]张万顺. 酌量减轻处罚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6]朱晓军. 减轻处罚若干问题研究[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73-76.

行政执法基本原则

1、合法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1、法律优先。法律、法规、规章存在位阶关系,因而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在适用的时候按照“法律优先”的原则,在同一违法行为当中,如《公路法》对一个违法行为能够全面评价的,不再适用位阶较低的法规及规章。 2、法律保留。也就是说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如路政在许可超限车辆的时候,决定要求申请人提供与申请无关的资料。 2、合理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 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1、公平公正。概括说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面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每一个环节;具体说就是针对一个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中同样申请资格的两个申请人先后申请,办案人员因为前者说话态度不好,而给后申请先行办理如此不妥。 2、平等对待。其基本内涵应当是“相同的案件相同处理、不同的案件不同处理” 如同一程度的违法案件,因为相对人的背景及身份不同给予不同的行政处罚决定。 3、正当裁量。应当符合两点一是目的适当,如在办理公路穿跨越许可的时候,不能要求申请人自来水公司解决单位的偏远驻地自来水问题;二是相关因素,例如某建设项目涉及到民生问题且迫切等待解决,此时应当考虑该相关因素。 4、比例原则。例如公路管理机构作出一项关于民生行政许可,但申请人在实施该许可的时候超越许可范围,但吊销其许可会严重影响到公共利益,故按 照比例原则可以采取其他的处理措施。

刑事案件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

刑事案件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有: 1、未成年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满七十五岁的人过失犯罪。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避险过当。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6、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事案件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的酌定情节有: 1、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坦白。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3、立功。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聋哑人或盲人。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8、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教唆未遂。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当庭自愿认罪。对于当庭自愿认罪的,根据犯罪的性质、罪行的轻重、认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轻处罚,依法认定自首、坦白的除外。 11、退赃、退赔。对于退赃、退赔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赃、退赔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能弥补的程度,退赃、退赔的数额及主动程度等情况,可以减轻处罚。 12、积极赔偿受害人。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等情况,可以减轻处罚。 13、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对于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罪行轻重、谅解的原因以及认罪悔罪的程度等情况,可以减轻处罚。 14、行贿罪中酌定减轻处罚的情节: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5、故意伤害罪中酌定减轻处罚的情节:(1)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

刑法中从轻、减轻、免除、从重处罚的相关规定

刑事处罚 1、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凡是具有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2、从轻、减轻、免除处罚 《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一是从宽处罚原则,即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是排除死刑的适用,对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即使罪行极其严重,也不适用死刑。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决定和影响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有年龄、精神状态、醉酒以及生理疾病等。《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 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自首、立功: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对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对立功的处理原则是: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其他

行政处罚法试卷及标准答案.doc

行政处罚法 二、多项选择 1. 行政处罚法的原则包括ABC A.处罚法定原则 B.公开、公正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2. 行政处罚决定原则的含义包括ABC A. 依据合法 B. 主体合法 C.程序合法 D. 处罚公正 3. 当事人在行政处罚中享有ABCD A. 陈述权、申辩权 B. 听证权 C.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 D.要求行政赔偿权 4. 下列属于行政处罚的是AD A. 警告 B. 罚金 C. 收容教育 D. 责令停产停业 5. 违法行为发生地包括违法行为ABCD A. 着手地 B. 经过地 C 实施地 D. 危害结果发生地 6. ABCD 不予行政处罚。 A.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B.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7. 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裁决行政处罚的范围是ABCD A. 对公民处以50 元以下罚款 B. 警告 C.暂扣许可证或者执照 D.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 元以下罚款 8. 适用简易程序必须ABCD A.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B.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及依据和享有的权利 9.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ABD A.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B.抽样取证 C.将证人传唤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D.先行登记保存证据 10. 行政机关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方式有ABCD A. 直接送达 B.留置送达 C.邮寄送达 D.公告送达 11. 行政机关作出ABD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A. 责令停产停业C.行政拘留 B.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D.较大数额罚款

12.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ABD A.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B.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务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13.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ABCD。 A.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B.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D.受委托组织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14.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ABC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A.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B.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15. 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有AB。 A.依法给予 20 元以下的罚款的B .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C.只要当事人愿意当场交纳D .对边远地区当事人予以处罚的 16. 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政府规章可以设定CD 的行政处罚。 A.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B.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C.一定数量罚款 D .警告 17. 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下列条件BC A.依法成立的事业组织 B.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C.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 者技术鉴定 D.与委托组织有业务联系 18. 下列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处罚BD A. 责令限期改正 B.暂扣驾驶证 C.暂扣物品 D.没收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 19.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ABC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受处罚的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 议。 A.罚款B.警告C.行政拘留 D .劳动教养 20.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应包括ABC A.主体合法 B .有法定依据 C.程序合法 D .过罚相当 21.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行政处罚有(ACD) A.吊销营业执照 B .行政拘留 C.大额罚款 D .责令停产停业 22.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违法行为轻微,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应当依法减轻对当事人的行政处罚 B.行政机关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单据实施处罚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 C.对情节复杂的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由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谈民事诉讼处分原则

谈民事诉讼处分原则 摘要:尽管每个部门法实际上都存在能够反映其基本原理和精神的基本原则,但是否将这些原则抽象出来规定在法律条文中,各国的做法很不相同。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法一般不规定基本原则。例如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首先规定作为诉讼主体的法院和当事人。苏联民事诉讼法则在总则中对基本原则集中作出规定。我国各部门法多将基本原则置于篇首,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的标题为“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其中规定基本原则的条文有12条,处分原则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民事诉讼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则就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自由受法律保护。 处分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进行。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特有的一项原则,是由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和民事权利的性质决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主体为了自己的需要,有权自由处置民事权利,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不干预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处分。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的过程,在民事诉讼中,自应使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仅限于当事人 处分原则是当事人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其他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因而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诉讼代理人也不享有处分权,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事人实施处分行为。 (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任何因强迫、欺诈、利诱或重大误解形成的,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处分行为都是不能成立的。如人民法院已经确认了这样的处分行为的效力,当事人可以主张撤销。

刑法中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和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处罚归纳

刑法中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与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处罚归纳 一、应当从重的情况 1.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29条 2.累犯;65条 3.策动、胁迫、强奸、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和民兵进行武装判乱或武装暴乱的;104条第2款 4.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判乱或武装暴乱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106条 5.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判逃境外的或者在境外判逃的;109条 6.武装掩护走私的;157条 7.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236条 8.猥亵儿童的;237条 9.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的;238条 10.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238条 1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243条 12.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245条 13.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刑迅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致人伤残、死亡的,依故意伤害(杀人)罪从重处罚;247条 14.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体罚虐待,致人伤残、死亡的,依故意伤害(杀人)罪从重处罚;248条 15.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依盗窃罪从重处罚;253条 16.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279条 17.司法工作人员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或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307条 18.缉毒人员或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掩护、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349条 19.引诱、教唆、欺骗或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352条 20.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刑法第六章第七节规定之罪的;356条 21.向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的;364条 22.战时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369条 23.国家工作人员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384条 24.战时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值班、值勤人员执行职务的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的;301条 25.利用、引诱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347条 26.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利用本单位的条件,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361条 二、可以从轻、减轻的情况

行政处罚的原则包括哪些

遇到行政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b511152169.html, 行政处罚的原则包括哪些 行政处罚的原则包括哪些?行政处罚的原则包括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适应违法行为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结合教育原则;民事刑事责任适用原则;申诉和赔偿原则;处罚追究时效原则。下面由赢了网的小编在本文详细介绍。 行政处罚的原则包括以下几项: 一、法定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主要内容是: 1、处罚依据是法定的; 2、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 3、实施处罚的职权是法定的; 4、处罚程序是法定的。

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1、处罚公开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及处罚中的有关内容必须公开。 2、处罚公正原则要求不能违反公正的程序。 3、处罚公平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中必须依法裁判,公平地处罚违法行为人。既不能同等情况给予不同处罚,也不能不同情况给予相同处罚。 三、适应违法行为原则 实施的行政处罚,必须与受罚人的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亦即行政处罚的种类、轻重程度及其减免均应与违法行为相适应。 四、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行为不再罚原则应在四个层面上运作:

1、一行为不再理。行政主体对行为人的第一个处理尚未失去效力时,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第二次处理,除非第二个处理是对第一个处理的补充、更正或者补正。如果第一个处理违法不当,行政主体应当先撤销,再重新处理。如果第一个处理合法正确但未达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信赖保护原则,必须撤销的,应依法给受损失的相对人一定的补偿。 2、一行为不再罚。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依基本法理和法律规则合理推定,如合并处罚、一事多层罚、一事罚多人、一事多行为等情形以外,行政主体应严格遵循一个行为一次处罚的原则。 3、一行为不再同种罚。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不能给予两个以上相同种类的处罚。这主要指一个违法行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的情形,即法理上所称法条竞合或者规范竞合。一旦出现规范竞合,应当允许各个法律条文对应的相关行政主体依据不同理由分别作出处罚。但为体现相对公平和公正,各行政主体不能对行为人采取相同种类的处罚。 4、一行为不得两次以上罚款。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无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构成几个处罚理由,以及由几个行政主体实施处

什么情况下可以减轻处罚

什么情况下可以减轻处罚 ▲一、什么情况下可以减轻处罚 在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况的,可以获得法院减轻处罚: ▲1、应当减轻处罚的人员: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6)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

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可以减轻处罚的人员: (1)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6)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7)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减轻处罚的情况,不仅限于上述情况,在实践中,仍有很多多的情况可以获得减轻处罚的。如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等等。 ▲二、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有什么区别 从轻处罚是在一个量刑或者处罚幅度内,从低线处罚,但总体来说还是在该幅度内,比如某个量刑幅度为3-10年,

论民事诉讼处分原则

姓名方洁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097090421分校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法学教学点开放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苏红霞日期 2011年11 月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关键词 (1) 一,处分原则的理念基础 (1)

(一)主体理念 (1) (二)权利理念 (2) (三)自由理念 (2) (四)契约理念 (2)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2) (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 (3) (二)处分权的客体 (3) (三)处分权的内容 (3) 三,处分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局限 (4) (一)追加当事人 (4) (二)撤诉权的使用 (6) (三)财产保全与移送执行 (6) (四)再审程序启动 (6) 四,完善和充实处分原则 (6) (一)诉讼模式的调整 (6) (二)重构对处分权的限制 (7) (三)完善具体的诉讼制度 (7) 五,处分原则在诉讼中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8) 六,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之我见 [内容摘要]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但是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工作起步晚,经验不足,导致在现阶段的司法实务工作中,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保护,在极端情况下,还出现了司法权“侵犯”私法权的现象。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中所特有的一项原则,是体现民事诉讼本质特征的重要原则,是由民事诉讼的对象即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该原则既是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实现国家司法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当事人据以对抗法院审判权、防止公权侵害的保护原则,该原则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其贯彻实施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处分原则;处分权 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中所特有的一项原则,是体现民事诉讼本质特征的重要原则,是由民事诉讼的对象即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何为处分原则,或者说处分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国内外的学者们却是仁智互见,众说纷纭 一、处分原则的理念基础 (一)主体理念 主体理念是民法理念的首要理念,也是根本理念。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的个体指导自己是一个人格完成的主体,可以喝他人平等地表示意志。主体理念之所以在民法理念中处于根本地位,这是由民法的人法性质决定的。主体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人格关怀。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个人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因而可以超出民法领域甚至法律领域而进入其他领域。可以说,主体理念是形成处分原则的前提。 (二)权利理念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_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内容 1、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了处罚法定原则,它包含三层意思:(1)实施处罚的主体法定。(2)处罚依据法定。(3)处罚程序法定。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了处罚公正、公开原则。结合该法的其他有关规定,处罚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处罚公开原则就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过程及结果必须公开。 《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处罚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不教育单纯处罚是****,但是仅仅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辅助以处罚,让违法者感受到痛苦,就会促使其避免或者减少违法行为。处罚和教育都是手段,在行政处罚中应当灵活掌握。 《行政处罚法》第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据此,在行政处罚的实施中

必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予以保障,行政相对人享有陈述权、申辩权、申请复议权、行政诉讼权、要求行政赔偿的权利以及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些权利的确定是宪法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 行政处罚实施中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一个或者多个行政机关多次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既不符合法理,又会出现重复处罚即“一事二罚”的问题。为了规范行政处罚,防止滥施行政处罚权,《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据此,一事不再罚原则可以界定为:对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与两次以上同类(罚款)处罚。一个行政机关不得对同一个违法行为多次罚款,其他行政机关不得对已经实施罚款的同一个违法行为再次罚款。但是如果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分别按照违反的法律进行处罚,但处罚的结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折算。 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 行政处罚是指有处分权的行政机关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与行政违法相对人之间行政处罚的关系的法律规范。 行政处罚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行政处罚法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广义的行政处罚法泛指一切

量刑情节中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

量刑情节中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不完全版) 应当: 1、未成年犯(14—18),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满75周岁的人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6、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胁从犯,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可以: 1、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坦白可以从轻处罚;其中,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3、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聋哑人或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犯罪预备,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8、犯罪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教唆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量刑情节中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完全版) 1.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 2.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 (1)犯罪较轻且自首的; (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 3.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1)防卫过当;(2)避险过当;(3)胁从犯 4.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造成损害的中止犯 5.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在国外犯罪,已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 6.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1)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2)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向公司、企业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 (3)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 (4)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 (5)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介绍贿赂行为的。 7.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从犯。 8.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1)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2)预备犯。9.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的犯罪;已满75周岁的人过失犯罪。 10.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2)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 (3)未遂犯; (4)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时的教唆犯; (5)自首的; (6)有立功表现的。 11.不得判处死刑的情节: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且未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人。

论当事人处分原则

论当事人处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此规定学理上被归纳为当事人处分原则。当事人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被各国立法和司法所普遍确认和采用,以体现意思自治(自己决定)和程序(主体)自由的法律价值,确保程序公正得以实现,促进程序平等权的行使。民事诉讼模式有当事人主义模式和职权主义模式之对立。早期的民事诉讼法基于保护私法,维护私法秩序的民事诉讼目的,将经济上自由放任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意思自治(私法自治)沿延到民事诉讼领域。“一切诉讼程序任由当事人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决定,国家尽量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只有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加以干预”。①19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日益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民事诉讼法中也日益渗入职权主义的干预因素,但始终未排除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应具有的自由权、平等权、获得公正裁判的权利,同时,当事人处分原则作为法官行使裁判权的中立性和公正性的制约因素,对立统一于民事诉讼过程的始终。本文试图从较开阔的视野,探讨民事诉讼价值论、目的论、民事诉讼行为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讼模式和程序保障与当事人处分原则的关系,并分析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历史进程中当事人处分原则的扩张,提出修改现行《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若干建议,以期当事人处分原则能在民事诉讼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和贯彻。 一民事诉讼价值论与当事人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价值论问题涉及到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私法)的关系和民事诉讼的独立存在价值问题。从权利的救济角度上看,私权的保护经历了一个从自力救济到国家救济的历史过程,但即使在现代法治国家,合理性的自力救济仍未泯灭,民事诉讼只是在私权无法自力救济时,求助于国家强制力保障的制度安排。因此,通说认为:实体法是内容和目的,诉讼法是形式和手段。“程序法是作为实体法的保护法和辅助法而存在的,离开实体法,程序法并无独立的存在价值,不能独立地发挥功能和作用”。②此种处理实体法和诉讼法关系的主导观点被称为“重实体轻程序”倾向问题,并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私法的早期,例如,罗马法都是实体和程序合为一体,甚至作为一个法律规范出现的。著名法学家耶林在考察实体法生成过程中就指出“实体法最初与诉讼法合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松懈了结合的韧带”,③只是到了近代,肇始于1804年《法国民法典》才将实体法与诉讼法分离,但在一些国家民法典,如《瑞士民法典》还可以看到实体法

行政处罚公开方式原则是怎样的

行政处罚公开方式原则是怎样的 行政处罚必须遵循公开原则。公开是指作出行政处罚的规定要公开,就是说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规章,凡是要公民遵守的,就要事先公布,让人民了解,这是一条原则。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行政处罚公开方式原则是怎样的 (一)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1.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6项法定):处罚依据法定、处罚种类法定、处罚主体法定、处罚程序法定、处罚形式法定、处罚职权职责法定。 2.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二)处罚公开、公正、过罚相当原则 1.公开 ①行政处罚的依据要公开;

②实施行政处罚的执法过程要公开(如依法表明执法身份、公开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处罚的事实和理由公开、处罚决定公开等)。 行政处罚必须遵循公开原则。公开是指作出行政处罚的规定要公开,就是说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规章,凡是要公民遵守的,就要事先公布,让人民了解,这是一条原则。其次是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管理,对违法当事人给予什么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是什么要公开,重大的行政处罚要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作出决定;依法举行听证会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外,应当公开举行,要对群众公开、对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允许记者采访报导,这样便于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也有利于对广大公民进行教育。 2.公正 ①要防止偏听偏信; ②要使当事人了解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并给予其申辩的机会; ③要防止自查自断,实行查处分开、审执分开制度。 3.过罚相当(合理性原则、比例法则) 重过重罚、轻过轻罚,准确适用依法从轻、减轻处罚规定,作出的处罚符合设定该处罚的目的,相同情况相同处罚;处罚应

行政处罚的“过罚相当”原则

行政处罚的“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给予的制裁措施;是有处分权的行政机关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与行政违法相对人之间行政处罚的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实施行政处罚为基本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有声誉罚、财产罚、行为罚、人身自由罚等,无论行政机关实施何种处罚,对行政相对人来说,都是其自身权益的减损。因此,实施行政处罚一定要客观、公正,做到过罚相当。 一、过罚相当原则的法规要求 行政处罚的过罚相当原则,就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时,所科罚种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既不过重罚,也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情况。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二款“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明确行政处罚要遵循“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做到适度适当。《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

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要求行政处罚兼具惩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通过处罚既应达到纠正违法行为的目的,也应起到教育违法者及其他公民自觉守法的作用。只有过罚相当,才能真正实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同时,《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违法行为”。在实施行政处罚同时,必须责令改期其违法行为,不是单纯的处罚,不能简单一罚了事。 真正行而有效的监管,不是以处罚案件的多少、处罚数额的多少来评判,而是以引导规范行政相对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形成良好法治秩序为目的。过罚相当原则既是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执法监管部门具体执法行为的客观要求,更是立法本质的内在要求和立法目的的具体体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的天性是逐利,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不够的;对于执法监管部门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必须依法监管,正确行使行政处罚权和自由裁量权,对违法行为施以适度的处罚,既能纠正违法行为,又能使违法者自我反省,同时还能教育其他公民自觉守法。如果处罚过度,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使被处罚者产生抵触心理,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拖延或抗拒执行处罚,无形中增加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成本,也影响行政处罚的公信力。 二、行政处罚不同情形的区分

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公正原则;处罚公开原则。行政处罚公开原则要求增加行政活动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让相对人了解行政处罚的全过程以及处罚的事实,证据、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以确认自己是否违法,以及处罚是否合法。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 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 政行为。行政机关在对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处罚时要遵循什么原则?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详情请看下文。 行政处罚原则: 法定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 体现。主要内容是: 1.处罚依据是法定的; 2.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

3.实施处罚的职权是法定的; 4.处罚程序是法定的。 三公原则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处罚公开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及处罚中的有关内容必须公开。 处罚公正原则要求不能违反公正的程序。 处罚公平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中必须依法裁判,公平地处罚违法行为人。既不能同等情况给予不同处罚,也不能不同情况给予相同处罚。 适应违法行为原则 实施的行政处罚,必须与受罚人的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亦即行政处罚的种类、轻重程度及其减免均应与违法行为相适应。 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行为不再罚原则应在四个层面上运作。 (1)一行为不再理。行政主体对行为人的第一个处理尚未失去效力时,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第二次处理,除非第二个

处理是对第一个处理的补充、更正或者补正。如果第一个处理违法不当,行政主体应当先撤销,再重新处理。如果第一个处理合法正确但未达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信赖保护原则,必须撤销的,应依法给受损失的相对人一定的补偿。 (2)一行为不再罚。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依基本法理和法律规则合理推定,如合并处罚、一事多层罚、一事罚多人、一事多行为等情形以外,行政主体应严格遵循一个行为一次处罚的原则。 (3)一行为不再同种罚。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不能给予两个以上相同种类的处罚。这主要指一个违法行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的情形,即法理上所称法条竞合或者规范竞合。一旦出现规范竞合,应当允许各个法律条文对应的相关行政主体依据不同理由分别作出处罚。但为体现相对公平和公正,各行政主体不能对行为人采取相同种类的处罚。 (4)一行为不得两次以上罚款。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无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构成几个处罚理由,以及由几个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只能给予一次罚款。如果几个行政主体对涉案违法行为都有权罚款,根据效力优先原则,应该是谁先罚款谁有效。 当然,一行为不再罚也不是一个恒定的法律原则,它有以下几个例外: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这些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 (一)处罚法定原则 这项原则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的第三条规定,其具体要求有四:第一,对公民和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第二,行政处罚必须由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的国家机关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设定,并以法定的程序制定、公布;无权的,不得设定;有权的,也不得越权设定;不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第三,实施行政处罚应当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案例《经两级审判维持的行政处罚错在哪里?》);其他机关或者组织必须经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明确的授权或者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委托才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第四,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严格依法定程序进行。 【案例《经两级审判维持的行政处罚错在哪里?》】 基本案情: 1997年10月17日(赶场天)罗某乘坐公交车运两筐仔鸡170只到某地销售。刚下车,工商行政管理所的市场管理人员即要罗某缴付市场管理费,罗称出行时带的钱除购买人乘车的车票外,又没有料到鸡筐占地方也被要求购票,所以身上无钱,待卖鸡后缴付,工商所人员不信,发生争执,"当即责令当事人到工商所接受调查",工商人员都关门走了,让当事人单独坐等数小时(没有吃中饭)其后作了询问笔录,要罗取钱来接受处罚,"最迟不能超过15点半",并将鸡暂扣,罗拒绝在询问笔录及暂扣通知上签字。 罗一去不回。当日下午四点工商所动笔写报告,送往约十公里的县城,经局长审查同意将鸡变卖。下午五点四十分在暂扣清单上注明,"下午五点半处理结束。" 10月20日经办人报请立案,21日批准立案,10月25日呈报处罚意见,26日领导批准同意处罚。10月27日给当事人处罚告知,当事人拒绝签收,10月28日通过邮寄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11月11日核审机构核审同意处罚,当日打印处罚决定书,于11月13日下午三时送达当事人。(应先审核,再报局长批,再告知) 处罚决定书陈述"两箩筐小鸡未按行规(归)市要求摆放在……菜市内出售",认定"出售的小鸡没有畜禽检疫证明,其行为属于《贵州省集贸市场违法违章处罚暂行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属违章行为",并根据该条"对当事人处罚如下:1、责令停止出售未经检疫的家禽。(已变价处理,"责令停止出售"无实际意义)2、处以罚款450元"。 当事人对处罚不服,向县工商局申请复议。12月15日,县工商局复议决定维持工商所原处罚决定。当事人仍然不服,以工商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一审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其起诉:当事人又上访,二审人民法院再次裁定驳回。两审人民法院驳回的理由都是不应将工商局作为被告。当事人改以工商所为被告起诉,98年元月5日一审判决维持工商所行政处罚。98年10月15日,当事人上诉最高人民法院,并提出申诉,同日,最高人民法院致函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请认真接谈,依法处理。1998年12月17日,经县工商局申请县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扣押黑白电视机、电吹风机、洗发液、铁火炉等各种物资,可折价合贰仟余元。存放于工商局,并认为当事人态度不好,给予拘留10天。1998年12月18日,当事人亲属到省政法委反映,政法委致函省工商局,将原印函的"请酌情处理"专门改为"请妥善处理"。随即,反映人持函来到省工商局。听了陈述,看了交来的材料,省工商局立即电话通知: 1、立即通知县局撤销处罚决定; 2、由县工商局与法院联系,请其立即放人(因与工商处罚、申请执行有关); 3、其他问题以后再议,(调卷复查)。经几次催督,方才与法院联系,当事人实际被拘押七天。 本案的主要问题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是查处畜禽检疫问题的执法主体。《贵州省集贸市违法违章处罚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出售未经检疫的畜、禽及其产品的,责令停止出售补检补验,视情节可并处三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进行处罚,而该规定的第五条则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集贸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对集贸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违章行为。 其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对集贸市场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这条规定说明,虽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集贸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依法查处集贸市场中发生的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即法规规定由工商部门查处的有权查处。但集贸市场的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并不是都由工商部门查处,否则就没有必要作第二款规定。法规规定由其它部门查处的工商部门就不能查处,这才叫依法行政。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集贸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为理由,错误地认为可以查处集贸市场的一切违法违章经营行为,是断章取义,不符合规定的本意。

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

浅析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 摘要:比例原则天然的体现了其对自由裁量控制。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范围内,一比例原则作为考量的基点,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相反,多比例原则的漠视,则往往会导致行政相对方随后采取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请求救济,无端增加诉讼成本消耗行政资源。本文从行政处罚中比例原则的实施意义,不足,改进等方面出发,力求行政处罚行为能更公开公正 关键词:比例原则公平行政处罚 一、比例原则 (一)、定义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 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该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当比例。 (二)、广义比例原则的要求: 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只有认定该行为达到相应行政目的或目标是必须或必要的,才能实施。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进行利益衡量,只有通过利益衡量,确认实施该行为可能取得的公益大于可能损害的私益,才能实施。 (三)、比例原则的派生原则 1、适当性原则

又称为妥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并且是正确 的手段。也就是说,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必须是适当的。这个原则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要求。通常认为,即使只有部分有助于目的之达成,即不违反适当性原则。并且这个最低标准不是以客观结果为依据的,而是以措施作出时有权机关是否考虑到相关目的为准。在行政实践中,任何一个措施都或多或少会有助于达成目的,因此本原则实际很少起作用。这也是比例原则”三分法”受到非议的原因所在。[1] 2、必要性原则 又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其是指在前述”适当性”原则已获肯定后,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换言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能给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达成目的的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了。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行为方式,否则必要性原则将没有适用的余地;其二是在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诸方式中,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的一种。可见,必要性原则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 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 3、狭义比例原则 又称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和相适应,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所需要的过度的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