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

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弄清楚圆柱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键。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程与方法: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妙设疑,引导归纳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

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2、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

4、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自学第19页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将手中的圆柱拼一拼.

(2)请学生演示学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提问: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想一想: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会怎么样?

2、课件演示切割拼合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出示问题:

(1) 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3)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4)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3、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课件,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4、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师:如果请你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你打算测哪些数据比较方便,底面

积吗?引导学生说出必要条件:半径或直径,和高

5、运用。

(1)动手实践: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你手里的圆柱体积。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出示例6: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6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4.5平方米,高3米。

(2)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4)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判断:

(1)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的方法。(2)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3)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4)圆柱体体积一定,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5)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6)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36页-37页及练习八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2)数学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经历观察,提出假设和验证得出结论,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4)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 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答下面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S长方形= S正方形= S圆= v长方体= v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师:圆柱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猜一猜这杯水的体积有多少?你有办法用过去所学习的方法求出这些水的体积吗?说说你完

整的想法。是怎样转化的?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3、出示圆柱体模型。问:那么我这个圆柱体体积可以怎么想办法求呢? 3、能否运用上面的方法,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4、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体,如果想准确地计算出这个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2、猜测一下 3、小组合作交流: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呢? 4、小组代表汇报 5、演示操作 6、组织讨论 (1)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追问: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36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四、教学例4。 (1)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 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 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 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

圆锥的体积评课

《圆锥的体积》评课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导学案运用得当。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 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坡头小学程爱芬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坡头小学荆文钧

圆柱的体积教案-说课稿评课稿2008-2009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并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②能力目标: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自我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力 3、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加以运用 难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加以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前复习法,复习迁移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正方体的边长,要求学生算出它们的体积,以此让学生回顾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都是底面积×高。接着,我出示一个圆柱体,问;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推测猜想,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引出猜想 在这一环节,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公式,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先前学过的梨溢水法,即把圆柱放进装有水的长方体水槽中,水面上升的部分即为圆柱的体积。为此,我会对这些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在此提出疑问:那你能把教室外的那根大圆柱的体积也用这个方法求出来吗?由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求圆柱的体积。我适时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并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猜想。

圆柱体和圆锥体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 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 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崔玉荣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圆柱的体积》,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教材简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圆锥做好充分准备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通过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借助教具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⑴、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正确理解、掌握、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了解了用转化的思想去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也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拟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即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让其自行发现、总结公式。同时还准备采用阅读法、实验法和尝试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疑"字。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疑问,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然后利用思考题指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三、说学法

冀教版六下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冀教版六下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这四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圆柱和圆锥》这四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最新资料推荐------------------------------------------------------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 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 1 / 8

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 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 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二、说教法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现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首先,我来说教材,《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一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 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 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与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 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教法上: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适当利用幽默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凝聚力。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法选择上,以动手操作法为主,辅之以引导发现法、 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法指导上:在学法指导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什么叫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揭示学习目标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通过质疑、揭示目标,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 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 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探究设疑,导入新课

圆柱体积说课稿及教学设计说明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一课时《圆柱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三、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积的说课稿

圆柱体积的说课稿 圆柱体积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 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评课稿,欢迎阅读。 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 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 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听完这 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 实在在。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方面:成功之处 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 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 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 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 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 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 1、课堂教学环节如能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立体图形的体 积计算公式,再出示课题进而传授新知识,整堂课的结构应该会更 完整一些。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 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 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 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 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年轻的郭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 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柱的体积》一课,深有感触。这节课真正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的一开始,刘老师复习以前学习 过的一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abh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ah,统一成一个计算公式v=sh。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上杭县实验小学:吴秋菊 一、说教材 (一)教材说明 1、教材地位:《圆柱和圆锥》是《人教版义教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前后联系如图: 圆的周长和面积积积 圆柱、圆锥和球 五年级下学期 六年级上学期 六年级下学期 多棱柱和多棱台 中学几何知识 → → → → → →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由此可见,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内容结构: 本单元内容分三段教学,依次是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球作为选学内容,在此不赘述)。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和复习。计划用9至10课时教学,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例题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材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根据学情和生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要求,又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最好见证。基于此:我对本单元教材作如下处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 2、知道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逐步渗透猜想、归纳、类比、推理、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和圆锥,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后继学习的前提。我所讲的《圆柱的体积》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弄懂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它的底面积乘以高。 二、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要求,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方面。 (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体验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二)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因此我把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我认为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知识,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思维形式也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具准备: 为了使这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我准备了 教学课件、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2.巧设疑问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

小学数学_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五年级下册)》50~5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与创造,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的体积,能够找到圆柱体和长方体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圆柱体学具。学具:火腿切成的圆柱体,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两位好朋友,想知道吗?猜猜他们是谁? 生:(笑着齐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师:有一天早上,小头爸爸为家人买来了早餐,当小头儿子看到袋子中的豆浆时,他突发奇想:袋子里的豆浆有多少毫升呢?请同学们帮帮大头儿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 预设1:可以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把豆浆倒入长方体的容 器里测量,量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豆浆的高,求体积。 预设2:可以导入正方体的容器里测量,求正方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可是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拿来一个圆形的杯子,这个时候豆浆变成圆柱体了,你们还会求它的体积吗?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回顾旧知,铺垫引领 师:利用以前研究问题的知识,思考一下,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师: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公式的?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草图,帮助回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近似长方形,找出它们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见图1) 图1 图1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 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弄清楚圆柱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教 学的关键。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 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 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 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 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 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和一把尺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