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三章读书笔记

第一节

资本构成的三个基本概念

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的比率;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量的劳动力,同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资本积累的成比例增长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同比例的增长。当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始超过劳动力供给是,劳动力价格,即工人的工资就会提高。

但是,工资的提高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因为:

1)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2)工资的提高没有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他们受剥削的地位。

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线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

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会在某一时刻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

杠杆;

2)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即劳动

生产率提高使得资本有机构成在积累中提高。

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

2)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他以前所雇佣的工人。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1)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

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

2)许多单个资本间有互相吸引的反作用力,单个资本的积聚就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本

来意义的资本集中;

3)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两个杠杆,加速资本集中。

第三节

相对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对过剩的人口的实质: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的生产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这主要表现在:

1)不断变化的资本增值需要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2)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变化需要相对过剩人口;

3)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需要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和工业中心临时事业的工人;

2)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由于过度劳动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资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术,往

往经过多次事业以后,很难再找到正式的工作。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劳动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的后备军也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一)对马克思观点的评价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这一章,论述了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价格,进一步论述了资本积累,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也就是“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然后再把前面已经阐明的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进

行综合考察,指出资本积累必然在一极造成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造成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规律,它揭示了资本积累必然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鸿沟加深,从而造成两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而后者是引起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论述,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武装全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 激励他们去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造成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不断增加,从而相对过剩人口与日剧增。

无产阶级的贫困总是比较而言的。他们和剥削阶级百万富翁比,总是处于贫困之中,二者的鸿沟是显然可见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同前一时期相比也有时下降,这被称之为绝对贫困,但这是有时发生的现象。对于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要具有全局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资本拥有者的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两极分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对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不应该从资本主义制度的个别缺点中去寻找,而应该从资

本主义制度中去寻找,不能仅停留在现象上,而要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

律的基础上把握其本质。

2)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不能只考察现役劳动者的状况,还要考察产

业后备军的状况。

3)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不能只着眼于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

况,还必须把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的贫困状况包括在研究范围内。

4)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应当把经济景气和经济危机时无产阶级的就

业和生活状况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得出科学的判断。

(二)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比较

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持肯定以及赞扬的态度。“理性人”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单位都是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而个体单位在追逐利益最大的化的同时,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导着资源在市场中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认为“私有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产权明确条件下,通过市场的基础作用,就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私有制”是以人类的贪婪作为动力的,这种贪婪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束缚着人类的发展与进取,是人类向高层次发展的最大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反转回来——周期律)。从这点来说,马克思觉察到了比西方经济学理论关于人的理性的更本质的层面,正是从这一层面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西方经济学相反的结论。即资本家的欲望是无穷了,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他必定选择加大对工人的剥削。根据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可以推断出,这种贪婪的最终结果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被激化,无产阶级采取革命的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赢得自由。所以,马克思也由此得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走向灭亡,而无产阶级最终夺取胜利。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时间 D抽象劳动时间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是() A供求规律 B价值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3、马克思称“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指的是() A商品转换为货币 B货币转换为商品 C使用价值转换为价值 D价值转换为使用价值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私有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B价格和价值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D价值和交换价值 7、商品的最本质的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8、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 A使用价值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15、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B、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C.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D.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 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规律 D.竞争规律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4章 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第4章资本积累 一、单选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扩大再生产 B.简单再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生产关系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剩余价值 D.资本家省吃俭用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劳动生产率提高 D.劳动人数增加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C.剥夺生产者 D.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 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 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 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 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 二、多选题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 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D.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 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 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 B.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 C.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 D.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 A.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 B.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 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 D.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 A.流动过剩人口 B.停滞过剩人口 C.潜在过剩人口 D.自然过剩人口 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 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 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 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 D.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

政治经济学300道选择题

18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 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C、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的 解析: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无社会制度属性,应该说,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姓“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 187、2004年中国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对非公有制的方针,其内容是( C ) A、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鼓励、指导和帮助 C、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D、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解析:本题属识记性知识,必须掌握。 188、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D ) A、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B、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教育 C、正确处理速度、比例、结构、效益的关系 D、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发展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关键就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189、当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时( B ) A、绝对地租会消失 B、绝对地租仍然存在 C、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来自于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 D、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来自于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四章资本积累 1关于资本积累再生产的内容. 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一)再生产的特征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政经研究的起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工人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创造全部资本 3、经济关系的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经济形态 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二)再生产的形式 1、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都用于个人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2.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指投资者把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含义: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变化趋势: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而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绝对量有可能会增加,但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却会下降。 4.相对过剩人口含义:就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形成原因;人口过多;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劳动力“蓄水池”(产业后备军);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区别:资本积聚是社会总资本的扩大;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带来的资本扩大的速度比较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 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内容:资本主义的积累包含两极相反的积累,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级分化。 7.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新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8.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含义: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资本增值的运动过程。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论》第一卷P634)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同上P649-650)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 (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比如,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长的步伐会逐渐放缓。这是一般企业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50强企业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规模和名气均较大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指数排名反而比较靠后。这就存在大型民营企业在做大之后如何拥有核

西欧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汇总

西欧早期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此发生剧烈的两级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之一。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到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人积累财富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随着商人侵入手工业领域,小生产者沦为商人、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一旦无力还债,就连同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关系。 (2)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新型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利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利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最为典型。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4、15世纪,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处于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期是主要发展时期。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手工工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等手段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迅速积累的原始的资本。 (1)工业革命前英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整个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在西欧,以英国15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适应当时毛纺织业发展对羊毛的需求,用暴力强占农民的的土地,把耕地变成牧场。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土地的集中,为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沦为农场或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成为受雇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农场的雇佣工人。

考研政治真题知识点透析资本积累

2016考研政治真题知识点透析:资本积累 政治经济学部分在考研政治真题中虽然不会考查材料分析题,但是在选择题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考生要因为没有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十分较多。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学的考查形式和哲学部分是有一定区别的。哲学部分更多的通过材料型题干来考查哲学原理的应用,而政治经济学部分则以识记型题目为主,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识记型题目也不是简单的内容再现,而多以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来命题。资本积累是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历年考研政治真题中曾经命制过题目。如20XX年考研政治第20题。 从内容上来讲,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都是命题的重要考点。考生首先要记住其相应知识点的结论,才能在做题中来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首先,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由此就可以考查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资本积累就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大小的因素,此知识点容易命制选择题,主要由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索菲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对于此知识点考生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前文讲到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也就意味着只要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都是影响资本积累规模大小的,所以考生在做题时只要判断选项是否影响剩余价值的大小,如果影响则为正确选项,否则,则是错误选项。第三是资本积累的后果,关于资本积累的后果要记住三个后果,一个历史趋势,三个后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历史趋势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掌握以上三个知识点就把握了资本积累的核心考点,做题就会迎刃有余。 回顾20XX年真题第20题,题干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考查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资本积累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资本家通常会用于购买不变资本,因此就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而可变资本的比重就会相对减少,说明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由此就造成了工人失业现象加剧,而就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但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失业人口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是有资本积累造成的。这样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2016考研政治精华考点班】没复习好?找萌神任燕翔带你10小时攻克马原、史纲,重点内容深入精讲,知识体系与做题技巧穿插讲授。全程直播,随时互动;快速掌握要点,就在11月2、3、4、5四天10小时一步到位;考研小白的福音,零起点全程无障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经济增长的源泉_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的源泉_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学 报 $3/012.02" 第 卷第 期 . ) !"#$%&’ "( )*+ ,&$)- ./*""’ "( )*+ 0+%)$&’ 0"112))++ "( )*+ 03,303 $年 月 4562#$$) #$$) # 经济增长的源泉* 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 桁 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北京 &"##+)$’
!摘要" 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归根结底 也来源于劳动 积累和资本积累& 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 更进一步看$资 本积累本质上也是 劳动积累的结果$是劳动积累在特殊生产方式%特殊生产形式上的具体表现& 因此 $我们将经济增长 过程还原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并分析它在具体生产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资本积 累从劳动积累中 分化出来$从而实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劳动积累到 资本积累%再到更 高形式上的劳动积累$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劳动积累!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1 / 15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b5E2RGbCAP
!文章编号" )$$*%+,$)-#$$).$"%$$$)%$’
采取了剩余方法计算技术进步! 即经济增长除了来 ’数量的增长外!剩 源于资本"劳动等要素&包括土地一 资本积累" 劳动积累与技 术 余部分全部归之于技术进步$ 进步 但是!技术进步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因素!它仍然 劳动"资本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据 是由劳动和资本要素产生的$这种 (三分法)中用(剩 此!经济增长可以划分劳动积累型"资本积累型"技 余方法)解构经济 增长!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它没 术进步型三种形式# 不仅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增长 有解释生产要素除了数量积累之外的其它积累方 能够带来外延扩大再生产过程!而且! 劳动生产率或 式!即劳动或资本时间上的非同质性&质变’带来经 资本产出率提高还 能够产生内含扩大再生产过程济增长# 除此而外!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之间的交 $ 但 是!在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在时互作用!也具有增长效应&即所谓残差效 应’!这些因 间 上具有同质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资本设备生素同样归结为技术进步! 也是不甚合理的# 产能 力的提高不再体现在劳动积累或资本积累第一!(技术进步) 这 个概念所包含的经济内容 过程之 中! 而是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变是各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将技术进步独立于 化计算在 技术进步之中!因而扩大了技术进 步概念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外而存在! 那么! 技术进 的外延$它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 !##!&"!&#’
p1EanqFDPw
作者简介桁 林"#$男$浙江台州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国务院 关税税则专家咨询委员& 研 !" "($)&究方向是新增长%资本市场与宏观政策&DXDiTa9E3d $)
2 / 15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 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7、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论原始积累的科学含义

论原始积累的科学含义 一、马克思原始积累概念 马克思在《所谓原始积累》中说,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二、原始积累科学含义 由以上马克思的论述可知,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占有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对封建贵族有着人身依附关系。此时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是综合在一起的,这就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如果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拥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另外就是必须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 如果单纯依靠小生产者的分化方法来形成这两个条件,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就必须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而其最初的资本积累形式,即原始积累。因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手段,加速了这两个条件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因而,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而是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以达到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的目的。与此同时,英国王朝还颁布种种血腥法律,用鞭打、烙印、监禁、割耳朵,以至判处死刑等方法,禁止农民流浪,强迫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五、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早期西葡的殖民扩张与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与西北欧的资本主义发展 时间进入16世纪,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为标志,世界各地区由分散逐步走向了统一,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经济联系渐渐深化。西欧国家此时慢慢走入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依靠的正是通过坚船利炮走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逐渐积累起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基础。而率先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西班牙葡萄牙却没有最先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是早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恰恰他们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大量财富却为英国荷兰等西北欧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做了嫁衣。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从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方式讲起。 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主要的探索精力都是向西,却无意间发现了此前几乎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而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更是掀起了大航海时代的高潮。因此,西班牙的主要殖民地都集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同时就是麦哲伦葬身的菲律宾群岛。 西班牙人的殖民方式是野蛮而凶残的。西班牙人通过武力手段,用阴谋暗算的方式,先后击败了美洲的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等,在美洲大陆上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统治。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曾经的印第安人被当做奴隶,用来开采金矿银矿,从事种植园的劳作。而对于原有的印第安人的社会和文化则是完全的破坏,同时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紧密产生密切的认同感。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几乎得不到保存,当地语言在教育系统中很少应用。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国家的受教育阶层(通常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并摈弃土著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导致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更无法保持经济上的长久获益,这也就为西北欧国家的乘虚而入创造了条件。

论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及资本积累对社会主义生活的影响

论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及资本积累对社会主义生活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以及资本积累对社会主义生活有哪些影响。 关键词: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关于资本积累的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来源,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或者说,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也会影响资本的积累,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也就是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大,资本积累的速度就越快。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积累也越多。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价值降低,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表现更大量的剩余产品。这对资本积累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由于消费品价值降低,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在增加他个人消费的情况下,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变为积累基金。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追加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就使再生产规模在物质上更加扩大,扩大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增加积累。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资本积累的量就越大。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劳动资料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数量越多,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价值虽然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的使用价值仍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气和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 第四,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利润率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越多,利润量越大,资本积累也就越多。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会增加。 第五,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越

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个专题测验参考 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计66分)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凡是商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量是根据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个别劳动时间(×)。 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无论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有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6.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7.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是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8.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者对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没有把握的(√)。 9.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 10.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各种形式体力的总和(×)。 1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获取利润最基本的方法(×)。 1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15.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获得50万元的利润后,将所有利润用于各种消费,从而把再生产出来的10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这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家把所赚取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 17.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19.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主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中心内容: ? 1.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2.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急剧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精彩语句 .启示 经济30901 冯慧 200904128

? 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一﹑资本构成的基本概念 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资本的技术构成: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未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 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 本价值构成; 二﹑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1.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工人的工资增加; 假定资本的构成不变,也就是说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量劳动力,同时其他情况不变,那么,工人的生存基金显然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当积累的需要开始超过通常的劳动供给,于是工资提高。 2.工资的提高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因为: 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工资的提高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 3.资本积累规定了工资提高的界限,它要求既不能影响资本家的剩余 价值又不能影响资本积累;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急剧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有力杠杆;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机构成在积累中提高; 二.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1.新的追加资本比以前同量资本吸收较少的工人; 2.完成周转的原有资本再次投入新的周转时,有排斥了一部分雇佣工 人; 二﹑社会资本和单个资本的关系 1.每一单个资本的积累构成社会资本的增长; 2.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家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