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二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二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二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二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课例背景]

在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情境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它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更加宽泛、细致的开发。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心不在焉,总是随着个人兴趣或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为。还有些学生不仅注意力分散,而且对周围其他学生造成干扰,甚至对数学课堂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延误教学进度,破坏课堂氛围,降低教学效果。经过调查分析,其原因众多,但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缺乏情境创设,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热情。因此,我将“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作为研究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探索研究,希望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因境生趣”,“以境生情”,不仅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了深入推进研究并取得实效,我在数学教研

组的帮助下,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找规律》“一课二上”课例研讨活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探究的图形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稍复杂一些,图形的排列主要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2、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参观老师的新家”为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课标解读:《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在学生一年级下册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找规律的内容,同时,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4、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直观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师:最近老师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表现很好,上课认真,发言积极,字也写得特别端正,为了表扬大家,决定邀请同学们到我的新家玩一玩。

(二)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出示房子图片)在房前你都发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规律?

揭题:同学们已经会找一些像这样重复出现的简单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地学习“找规律”。(板书)

2、师: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家新装了一扇防盗门,可先进了,防盗门上有几组特意设计的密码,只有输入正确密码,才能打开防盗门。

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在练习纸上摆一摆。

3、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

4、小结:给像这样移动的规律取个名称,叫“循环”(板书)。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1、铺地板

(1)师出示地板图并引导: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方案,请小朋友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呢?

(2)学生观察汇报

(3)师小结: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4)师:如果还想铺一行,第5行该怎么铺呢?第六行呢?第七行会与第几行一样呢?每个图形移动几次就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教师出示地砖图案并用卡纸让学生上台演示。

出示全铺后的效果图,引导学生发现循环排列的美。

2、师(课件出示水果图):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帮我解决了问题,就用水果来招待大家。

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

指生汇报,课件演示校对,请生用手势配合。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设计窗帘:老师家的窗帘还是空白的,发挥你们的想像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

1、学生活动;

2、展示。

(五)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这节课,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实施](一次一课片段实录)

经过精心设计,我选取了二年级的部分同学(一半)组成一班,开始了第一次课堂教学,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听课。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最近,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学生表现非常好,学习很认真,上课积极发言,老师想带大家去我的新家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就一起出发。

师:出示房前画面图(请你们观察,在房前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花和气球。

生2:有一条小路。

师;我们不能仅仅限于表面的观察,我们看看气球和花朵是怎么排列的?

生1:气球是黄色在前,红色在后,重复着出现。

生2:那花也是重复着出现。

片段二:创设打房门情境,探索密码规律

师:现在就请我们打开房门一起进入,但是,老师的这道房门是防盗门,需要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出示房锁及前三行密码图)。你们有兴趣来探索第四行密码吗?

生:有!

师:那请你们拿出手中的学具,4人一小组,动手摆一摆,探索第四行的密码。

生:小组合作动手摆,探索密码。很快探索出了密码。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并动画演示横看、竖看的循环规律,掌握规律。

……

片段三:创设铺地板情境,探索地板规律

师:老师的房间还没有铺地板,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方案(出示地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铺地板,有什么规律?

生1:斜着看,第一行是绿色,第二行是蓝色,第三行是红色的,第四行是黄……每一行颜色相同,而且重复出现。

生2:横着看,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的第一个绿正方形移到最后面,然后其它三个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

师:如果我想往下再铺一行(第五行),该怎么铺?

生3:第一个应该是绿色,第二个是蓝色,第三个是红色,第四个是黄色(很困难地说)

生4:第六行是蓝色,红色,黄色,绿色(更显困难)。

师:你是怎样想到的?用什么方法?

生4:无言,陷入沉思。

师:就直接将绿色的移到最后,然后将其它三个向前移动一个位置(显急促)。

生附和教师说。

师:那第七行该怎么铺(指着只有四行的地板图)?并提示:刚才第六行是谁在最前面了?

生5:刚才是绿色排前面,现在将绿色移到最后,其它三个向前移一格。(注:第六行是蓝色在前,蓝色移到最后,第一个应该是红色,即同第三行,这里成了蓝色在第一位)片段四:吃水果游戏,运用规律

师:大家帮我解决这么多问题,我很开心,想用水果来感谢大家(出示水果排放图),这样摆放有什么规律,第四行该怎样摆?

生1:把第三行的桃子移到最后面……

师:注意看看前面的规律!

生(全体):在老师引导下按顺序说出前三行的排列情况后,说出了第四行的排列。

师:用什么规律来想的?

生2:斜着的规律

师:谁能用今天学的循环规律来说一说?

生3:把第三行的最后一个移到最前面,其它三个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教学反思及再教建议]

一上结束后,本人进行了详细说课,在个人深入分析、反思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和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评议研讨。认为本节课在情境创设上取得以下几点成功:一是导入环节创设了以“到我家玩玩”的生活情境,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欲望。二是设计“探索房门密码”的活动情境,将教学活动化,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学生通过真实具体的操作探寻规律,开发学生潜能。同时,教师辅以动画演示循环规律,在动态的情境中,将抽象的规律形象化,加深学生理解。三是“吃水果了”生活情境创设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摸拟的生活情境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肯定优点的同时,重点指出了存在问题:一是全堂课有多处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但没有很好地将零散的情境串联起来,构成连环故事式的情境。建议全堂课以“到老师家做”为线索,设计“探索密码开房门——动手实践铺地板——巩固运用(吃水果、摆一摆等)——自主设计,创造规律”等环节,教学中创设连环故事情境,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二是“铺地板”一环节,是很好的一个情境素材,但因受“探索房门密码规律”时学生表达过多、教师反复强调等因素影响,延误教学时间,导致教师在此环节不敢大胆放手,没有创设动手实践“铺地板”的活动、游戏情境,学生限于视觉观察、空间想象、口头表达,没有形象直观的操作、演示,对规律掌握不够精准,出现错误。建议课前准备充足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摸拟铺地板,

在活动情境中直观、形象而深刻地掌握规律。三是巩固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只出现了“吃水果”一个环节,且情境不够生动、活泼,学生兴趣不高,观察不仔细,出现错误。建议尽量压减少前几个环节的耗时,提高效率,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在吃水果、摆一摆等过程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增设“创造规律”,升华规律。

[再教设计]

在集中评议研讨的基础上,我再次梳理、分析,对教学设计作了如下调整:一是将导入环节的“去老师的新家去玩玩”改为“邀请同学们去老师的新家作客”,并将沿房前的气球、花朵图改为沿途的风景图(木栅栏),以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二是在探索房门密码规律,找一密码之后,增加学生上前排队游戏,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三是将“铺地板”环节通过看、想、说来掌握地板规律改为动手操作,摸拟铺地板,直观、形象地掌握规律。四是将“吃水果”、“摆一摆”的巩固环节设计得更灵活,富有情趣,注重实践。五是增设自主设计,创造规律(为老设计窗帘)环节。

[再次实施](与一上不同的片段摘录)

经过再次精心设计,我又选取了班上的另一部分学生(另一半)组成一个班级,进行第二次开课,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和全体数学教师听课、指导。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特地邀请大家去我的新家做客,大家乐意吗?(微笑、热情)

生:乐意!

师:那就请我们出发吧!

师:随机出示沿途风景图(描述:地上青青的草,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景色多美呀!连路边的木栅栏也是这么漂亮,聪明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争先恐后:我知道!木栅栏是一个红色、一个蓝色,又是一个红色、一个蓝色,这样重复这出现。

……

师:你们还想探索新的规律吗?

生:想!

片段二:创设游戏情境,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师:老师的这道门是防盗门,需要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谁最聪明,最先找到密码,就可以第一个进入老师的家。

探索防盗门密码同一上,随后:

师:现在请同位同学上前来做个排队游戏,看看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好!

生:4名学生上前排队,并按老师的要求循环排列。学生高兴而快乐,且排列正确。

片段三:摸拟铺地板,活动中探索规律

师:老师的一个房间还没有铺好地板呢。出示地板方案图(这是设计师为我设计的一种方案,你们能发现这样铺的规律吗?)

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规律。

师:请大家帮老师铺一铺,好吗?

生:利用手中学具,摸拟铺地板。

师:哪位同学上前来展示一下?

生:多名学生逐一上前摸拟铺地板,师生观察,相机评议。学生顺利铺到了第七行。

片断四:创设生活情境,巩固运用规律

(1)吃水果

师:非常高兴大家来我家做客,更感谢同学们帮我铺好了地板。现在请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下,吃点水果!

师:出示水果图(这样摆放有什么规律?谁能帮老师摆一摆第四行的水果?)

生1:第二行是把第一行最后的香蕉摆在了最前面,其它三种水果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生2:第三行是把第二行最后的桃子摆在了最前面,其它三种水果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生3:我能帮老师摆出第四行水果!把第三行最后的葡萄摆在第四行的最前面,然后是桃子、香蕉、苹果。

(2)摆一摆

师:吃完了水果,现在请大家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激动,越越欲试)。

师:出示例1和“做一做”(现在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自由摆一摆,探索出第四组该怎么摆)

生:自主、合作摆,并上前汇报、讲解。

(3)吃午餐

师:玩了这么久,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你们喜欢吃什么口味的?

生1:我爱吃甜的。

生2:我爱吃酸的。

生3:我爱吃辣的。

师:那你“怕辣不”?

生1:不怕辣。

师: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继续往下说!

生2:辣不怕!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3:辣不怕!

生4:不怕辣!

……

[再次反思]

二次开课后,教研组教师再次开展了集中研讨、评议,与一上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成功,反思不足。与一上比较,二上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导入更加生动、活泼,创设了“去老师新家做客”的生活情境,学生兴趣得到很好地激发。二是在探索防盗门密码后,创设学生排队游戏情境,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排队活动,更深地理解循环规律。三是在“铺地板”环节中,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摸拟铺地板,在活动中探究、运用规律。四是巩固练习创设了很好的生活情境,通过吃水果、摆一摆、吃午餐等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又在情境中参与活动,从而巩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当然,教学总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尽管二上在情境创设上有了更大进步,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不是很强,通常情况下,邀请同学去新家做客,地板应该是铺好了的,这与现实是有一定差异的。其次,情境与情境之间故事情很强,具有连环和延续性,但教师语方表达的趣味性、鼓动性不强,串接不够完美。再次就是教学过程中前几个环节耗时过长,导致为教师设计窗帘这个自主设计,创造规律的情境没有创设,也没有得到落实,是一大遗憾。

在反思了课堂教学的成败之后,更多地是引发我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情境地创设的思考。通过本次“一课二上”课例研究,我对低年级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有了更深地认识:

一、灵活改编教材,创编连环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不仅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而且色彩鲜艳,生动有趣,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合理选择值得探究的可以调动学生情感的数学信息作为情境内容,恰当取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改编,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故事情境,并将零散的情境巧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丰富有趣且具有发展性的连环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连环的情境中,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探索,连环跟进,使学习不断深入。

二、找准活动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追求学习活动化,将游戏引入课堂,找准活动点,并根据学生爱好、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生活实际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体验、探究。在激活课堂氛围的同时,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认知冲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突破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三、充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

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有很多生活素材。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束缚,充分

挖掘生活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畏惧为亲切;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欲望。

总之,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是一项深奥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不断创新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

[存疑和困惑]

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但情境创设活动化、生活化,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学习,需要时间保证,一定程度上会延误教学时间,例如本次的“一课二上”两次教学中,都出现了时间紧张,以致于“自主设计,创造规律”的环节无法实施。那么,如何将情境创设的效果达到最优化,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确保教学任务如期完成,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教学风格——大气亲和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

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

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第30组第2个是();第100组第3个是()。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从一开始学生就表现的很积极,学生都能跟老师做拍手拍肩的游戏,并且能够找出动作的规律。在老师出示了小动物排队的课件好,学生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不但能认真观察,而且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找规律。“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在教师呈现例1的主题图后,学生能够积极观察,小组合作时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相互交流,经历了

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的过程。学生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规律,而且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规律。

本节课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本节课有两次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分别是摆水果找规律活动和自己设计规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印有水果和4×4方格的学习卡,注重学生操作,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不同的伙伴。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思维活跃,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精彩一课《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88页第89页《寻找身体上的秘密》这节课,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认识“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会进行简单的测量的基础上安排的。课堂上,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身体进行测量,得到一拃长、一步长、头长、脚长、双臂伸展的长度等等,并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拳头的一周的长度和脚长差不多,双臂伸展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在他们的年纪身高大约是自己头长的六倍等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在好玩的基础上,还能好用。所以,还要引导孩子利用身体上的尺子来估测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这节综合实践课,不仅仅要让孩子巩固长度单位、掌握一定的测量方法、发现人体中的数学秘密,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的把学过的数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体上的有趣的现象,从数学的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

2、在活得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后,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三、自读教材,开阔视野。

四、联系生活,灵活应用。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带领学生复习了第六单元测量的主要知识点,换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利用学生熟悉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的对话,激发他们对于“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的好奇心。课前,我测量了六个小组的拳头的一周和脚长,让组长汇报,六组数据清楚的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对比数据,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急切的想发现更多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想知道更多的数学秘密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孩子们通力合作,测量出来。需要测量小组长的头长、一拃长、一步长、双臂伸展的长度和身高。为了使测量数据更准确,我把需要测量的身体部位都拍摄成照片,用PPT演示出来,明确每个数据的测量部位。在小组活动前,我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测量组长的数据。

(2)听从组长分配,测量方法要正确,数据要准确。

(3)数据要以厘米为单位,做好记录。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所以这节课的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在汇报中,有个别数据出现错误,例如一拃长学生的汇报数据是16厘米,我应该及时指出,重新让学生测量一下。在测量头长的时候,之前应该让学生用书或直尺把组长的头顶到下巴的距离找准再量。总的来说,课改后的教材对小组合作的要求更多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和分享过程。本节课的所有数据都是学生们亲自动手测量出来的,学生需要自主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数据基本准确。

在得到这些数据后,让学生自己对比数据,发现规律。学生顺利的发现了头长和脚长差不多,双臂伸展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由于学生目前只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对于身高和头长的倍数关系,学生还不能够发现,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个秘密。问学生想不想验证在这个年纪身高大约是头长的6倍,学生们兴趣高涨。我选择了一个班里个子矮和个子最高的同学,用塑料棍验证了一下,学生惊奇地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在他们兴致正浓的时候,我又介绍了人的身高和头长的比例是随着年龄的生长发生变化的。用PPT演示1岁、3岁、6岁、成人的倍数关系,我自己来当模特,让学生来验证成人的身高大约是头长的7倍,还介绍了模特的身高大约是头长的8倍,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有什么用呢?不能让学生空想,教材上的文字很好的介绍了身体上尺子的用处。所以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但是课后我和周校长在交流的时候,他给我的意见是这段文字虽然是书上的,但是由于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不可能每天从家到学校走路来,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最好是设计从食堂到教室这种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例子。这一点上我也十分的同意,虽然教材上的例子很好,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还需加强。之后我像学生介绍永备尺的用处。学生这时候都特别想亲自用永备尺来估测一下,所以我设计了用自己身体的尺子来估测教室的宽度。在试教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这一环节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想法也很多样,有的学生直接用身高测量,趴在地上,有的学生用拳头、一拃等等,为了节约时间,我测量前让学生选择尺子,告诉学生哪种尺子测量更优越。当时测量比较顺利,但是课后我

反思了一下,应该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不同尺子的优缺点,自己选择合适的尺子。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自己的数据,并且会列出算式计算,因为二年级的孩子认知基础有限,得数不需要学生计算出来。最后,我应该给出教室到底有多宽的数据。让孩子感受以下自己估测的是否准确。

最后我结合美术课上画人体的“立七、坐五”,让孩子们利用本节课学到的解释,猜猜画中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然后让孩子们亲手画一画你喜欢的身体上的尺子。本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巩固了测量的知识,又复习了倍数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设计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的关系。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今后我还想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继续努力,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二

[转载]王水丽的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2015-03-17 18:08:35) 转载▼ 分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王水丽的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作者:金陵叙事王水丽老师2014年5月走上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之路。去年6月,她在青岛首次异地执教诺贝尔》(翻转之后的课堂教学),反响良好。此后,在成都、南京、武汉等地,每一次“翻转”都好评如潮。《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以下简称《第八次》)就是她翻转课堂心路的写照。 一、教材分析 《第八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古代苏格兰王子英勇抗击侵略军却屡战屡败。在他几乎丧失信心时,偶然看到蜘蛛在风中结网的场景,从中深受启发,再次振作,终于取得了第八次战斗的胜利,赶跑了侵略军。 全文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 从写作方法来看,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浅显易懂,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表述和完整性,呈现给学生规范化的文本表达。 二、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材料之后应该到达的认知程度,是微课程教学法贯彻让学生学习得以目标管理的理念的产物。达成目标发掘的重要性在于有效提升学习者体验,从而提升学习绩效。 《第八次》教学课时为两课时。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内容)又得“言”(表达)。第一课时定位在得“意”,也就是课文写了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学生应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故事情节展开的三个阶段,即“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基础,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得“言”。本课的故事内容浅显、脉络清晰,表达规范,这样的文本材料适合让学习练习讲故事。因此我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据此,第二课时的达成目标为: 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领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如下: 首先,与新课标中“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保持一致。

《找规律》教学案例

《找规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水彩笔、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摸摸鼻子摸摸耳朵,摸摸鼻子摸摸耳朵……(一生边说边做)(听课的老师学生都笑了。执教教师认真的跟着做起来,其他学生虽然觉得好笑,也跟着做起来。)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的说“我”“我”,教师又叫了一名学生进行展示。) 师:象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小猪笨笨开了一个水果店,为了开业时就吸引更多的顾客,就把水果店周围装饰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

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

找规律公开课教案

找规律 建设中心小学肖燕萍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物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教学课件PPT,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我们的游戏也有数学的知识。现在,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师:请仔细看老师做动作……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 师:谁能接着来?(指名接龙) 师:其他同学会接吗?全班一起接一次吧! 2、师:我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 生:是啊!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生:老师做的动作和念的词都是重复的……有规律的。 师:你真棒!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吧——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

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彩旗、小花、灯笼。 师:那么彩旗,小花,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吗? 2.引导探究:(彩旗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就先来研究彩旗排列的规律。(点击彩旗图) 师: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组彩旗,想一想这组彩旗是怎么排列的。 生:红黄红黄红黄 师:那一红一黄出现了几次? 生:4次。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出现了4次呢?(课件演示一组一组圈起来边演示边说:一次,两次……) 师:像彩旗这样按照一红一黄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了3次或者3次以上,我们就说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课件出示、全班读一读) 师:(课件出示彩旗是按照……)现在全班一起说一说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是按照一红一黄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师引导学生看板书。 师:彩旗排列的规律找到了,那彩花、灯笼又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花和灯笼的规律。 师:接下来请1、2两组的同学寻找彩花排列的规律,3、4两组的同学寻找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投影) 小组合作要求:(教师读) (1)给彩花或灯笼分一分圈一圈。 (2)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好!小组合作开始。 (3).交流反馈:(切换投影仪) 师:谁能说说彩花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师:好!请你代表你们小组上来说说彩花排列的规律。 生:彩花是按照一红一紫的规律排列的。 师:哪个小组再来说一说? 生:彩花是按照一红一紫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 师:嗯!你说的真好。请坐。你们听清楚他的回答了吗?谁能再说一遍彩花排列的规律。

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 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5Section A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be happy. 一、课例分析 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涉及到不同条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合作的思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对话训练能力,以讨论促进思考,以游戏巩固知识,在交流娱乐中理解“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be happy.” 二、教学目标 1.谈论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后果。 2.掌握If…,…will…语言结构 三、学习策略 1.听力练习 2.对话练习 3.观察、讨论、作出判断 四、重点词汇 Wear jeans;consequence ;let in 五、跨学科教育 1.音乐欣赏:“如果高兴你就拍拍手” 2.品德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六、教学步骤 1.Greet and enjoy the English song.“If you are happy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 2.Lead in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Talk about then using“If…,…will…” 3.Go over the new words. 4.Question and answ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5.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s. 6.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7.Games. (Talk about present) 8.Homework. (Do a survey: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lots of money?) 9.Blackboard design. 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Ⅰ.Vocabulary Let in, wear jeans, If you wear jeans, teachers won’t let you in. Ⅱ.Grammar If you come to my party, I’ll be glad. Part 2课堂实录 T: Class begins. S: Stand up. T: Hello everyone. S: Hello teachers. T: Si t down please. Do you like songs? Now let’s enjoy an English song.”If you are happy youknow clap your hands.” S: Good idea! <啪啪啪>

《找规律》教学案例

《找规律》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汤永娟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盒,魔盒里有各种颜色的珠子。它神奇在哪儿呢?只要你说一个变,就能真的变出一个。 (教师和学生互动游戏) 明确:红、蓝、黄;红、蓝、黄,这样3个一组反复出现。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 1.观察情境图,找规律。 提问:仔细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明确:都是有规律地反复排列着。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提问:先看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学习提示: (1)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决后,再阅读书本第59页,看看你想到了其中的几种? 3.集体交流,明确方法。

(1)画图的策略。 (2)列举的策略。 (3)计算的策略。 4.变式练习,优化方法。 谈话:老师总觉得这样一蓝一红的摆放,好像有点儿单调,如果这样摆,更好看了吧!(课件出示蓝花、红花、紫花每3盆一组)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一下第17盆什么颜色? 提问:这么多同学都选用了计算的方法,能说说理由吗?第19盆、第21盆呢? 引导:第17盆、19盆都是根据余数判断的,那21盆没有余数了该怎么判断?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提问: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2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23面彩旗呢? 明确:彩旗每4面一组,所以除以4。 小结四年级开始学习的“找规律”,欣赏大自然中的规律。 2.拓展练习。 提问:请看人行道上的红绿灯,绿灯30秒,红灯20秒,这里有什么规律? 引导:现在开始跳绿灯,爸爸还有2分钟才能到达路口,爸爸到达时会遇到什么灯? 四、创造规律。 1.老师摆,学生找。 谈话:让我们一起用围棋来创造规律,老师先来创造一个。 出示:○●●○●●○●● 提问:你知道是什么规律?第32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2.同桌合作,自主创造。 引导:同桌合作创造规律,相互说说什么规律,并判断第32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3.按要求摆棋子。 启发:如果老师要求第32枚一定得是白子,想一想该设计怎样的规律?

2018--2019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8--2019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为重点,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49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4人,同学们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少数学生在计算速度、正确性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一),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及思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及思路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8页--89页例1、例2、例3,以及课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水彩笔、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生:摸摸鼻子摸摸耳朵,摸摸鼻子摸摸耳朵……(一生边说边做) (听课的老师学生都笑了。执教教师认真的跟着做起来,其他学生虽然觉得好笑,也跟着做起来。)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的说“我”“我”,教师又叫了一名学生进行展示。) 师:象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4756-5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 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48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68%。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公开课《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美通小学教师冯雷鸣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会规律。 1、今天,冯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猜一猜,接下来的图片会是什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谁愿意来说一说?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找规律》,请

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一、新授例1. (一)出示例1 主题图,观察主题图。 1、同学们,规律王国要举办歌舞晚会!请同学们,火眼金睛仔细观察,晚会现场那些事物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呢? 2、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你们找到的这些有规律的事物吧! (二)认识规律,会找规律。 1、请仔细观察小旗的排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如果老师想把小旗分组圈起来,你要这么分组呢? 3、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小旗的规律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出现。 4、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来描述小旗的排列规律呢? 5、那谁来说一说,小旗的规律是什么?(2名指名提问)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旗的规律是? 6、我们再来看看美丽的小花吧!谁发现了小花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生汇报,引导说完整话,指名汇报,齐说,相应板书:一组重复出现)7、我们再来看看,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也有类似的规律吗?别忘记我们

教学课例之二搭纸桥

教学课例之二:《搭纸桥》 [教学设计] 对于《搭纸桥》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着“让每一个孩子从成功起步”的教学理念来展开设计。设计意图有以下三点: 1.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活动中都能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同伴互助,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在纸桥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发现别人设计中的优点,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改进。促使每一个孩子从成功起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2.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发现纸桥承重本领与桥面形状有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制作、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伴互助学习的能力等等。 [教学实录] 师:首先,让我们有请今天的科学小博士。 生1: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桥——卢浦大桥。…… 师:今天我们的小博士讲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非常好,不但流利而且声音响亮。另外啊,俞昊今天介绍的还是我们最近学习的主题——桥。 (出示PPT:桥) 师:钟老师今天啊先要来搭一座桥,我用的是纸这种材料,看好。 (演示搭纸桥) 师:小朋友来预测一下,如果钟老师在上面放上了一些重物,这个纸桥会怎么样呢? 生1:纸桥会倒塌。 师:好,钟老师来测试一下,好不好? 生1:好。 师:(举起一个硬币)我用一个硬币(将硬币放在桥面上),它怎么样啊? 生:倒塌了。

师:真的倒塌了,说明这个纸桥的承重本领怎么样啊? 生:很(低)差。 师:对,很差。那么,钟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搭成一座比较好的纸桥呢? 生:能。 师:有没有自己的设想呀? 生:有的。 师:那么今天,钟老师就请每一个小朋友来做一位桥梁工程师,把你们的设想当场制作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首先听好制作要求。(拿起一张纸)我们用的材料都是这样一张纸,这是第一点噢(手势)。第二点要求(手势),这个纸桥的长度啊,就是这张纸(手指纸的长边)这一边的长度。(手指纸的宽边)千万别搞错了啊!第三点(手势),这个纸桥的宽度,我们就以自己的食指的这个长度(手势指明),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第四点呢(手势),我们制作桥面的时候啊尽量要使它平整一些。(手势5)最后一点呢,制作时间钟老师是规定的,大约五分钟。所以又要保证质量,又要怎么样? 师:速度快。全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开始! (背景音乐响起,学生开始制作纸桥桥面。教师巡视各小组制作情况,及时评价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并让他们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小伙伴。对个别有错误学生提醒,纠错;对制作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指导帮助。) 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有的小组习惯真好,废纸都是随手扔在绿盘子里,习惯非常好噢!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了,没有完成的钟老师再等一会儿。 师:四个小朋友都做好的小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好,那么钟老师请好的小朋友四个人之间可以互相展示一下你们的纸桥作品,好吗?我们再等一会儿。 师:注意桌面的整洁。好,小组长把桌面都放成原来的样子……好的小朋友连超前。 师:好,钟老师要表扬我们大部分的小朋友哦,我们都很能干。在短短的五、六分钟里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 个性在互动的学习中得到张扬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晴朗的星期三上午,第二节是一(1)班的数学课,清脆的铃声刚落地,我已经满面春风地走进了教室,孩子们稚嫩的问好声使我平添了许多信心。于是,我满怀激情的和孩子们进入了角色,开始了本节“找规律”的认知学习。 在优美的情境里,我慢慢的诱导着孩子们感知、理解规律并逐渐向“规律”靠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我的讲解,都急着要动手操作,于是,我们就一起去“创造”规律。为了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先吊吊他们的胃口:“孩子们,通过你们的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不但知道了什么是规律,而且还找到生活中那么多的规律,你们太棒了。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简单的一句话就使孩子们的表现欲望蠢蠢欲动。我又示意他们先在小组里小试牛刀,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大显身手。只听小可爱师亦凡说到:我们穿着带有规律的衣服很漂亮。又闻调皮鬼胡明泽接着发言:我们家的地板铺的很有规律,花纹很好看。还有那胖墩墩的陈鹏的发言更是我感到惊讶,他说:爸爸的大书柜里的书摆放的很有规律,我的书找起来很方便。哎呀,太多了,太好了,没想到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别致的选择,都是如此的让人吃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开始了他们的创造,我走下课堂,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去,不时的被他们的创作所吸引,绊住了我的脚步也绊住了我的目光,真使我大开眼界:色彩鲜艳、造型奇特、图案精美、摆放别致的一条条规律都体现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最后的展示过程中,我还用这样一个“哪一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认为最好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的问题,培养学生互动的学习意识。在孩子们的讨论中,一个个小小设计师带着自己的作品上来进行展示演说: “我是按一个青苹果、两个黄鸭梨、三朵小红花的规律排列的”。 “我是按一个粉红色的正方体、一个黄色的正方形、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一个大红色的圆形的规律排列的。” “我是按两颗红色的五角星、黄色的两朵花、一根绿色的小棒的规律排列的。” …… 通过他们自信的神情,看出了他们真正理解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从中我体会到老师不能画地为牢,要能够创设出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才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反思】 一、经历《找规律》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颇感满意的是教学设计上比较的细腻和全面。既考虑到知识完成的自然和丰满,也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情趣;既突出了数学学习的活动性,也渗透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数学自身的价值;

2020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0年春季学期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为重点,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6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3人,同学们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少数学生在计算速度、正确性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一),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找规律》教案(公开课)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学生能发现图形形状及颜色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认识“重复”并揭题 1. 而且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二、初步感知规律 师:再过两们星期就是六一节了,小朋友们把教室布置得可真漂亮呀!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它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列的。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排列规律吧。 1、课件逐步出示主题图 自学指导 1、观察提问: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2、图中的物品它们是不是乱摆乱放的,是有什么顺序的排列的? 3、如果继续摆下去,应该是什么? (先观察,再组内说一说) 2、 (1)、彩旗 师:会场的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 师:红黄两个一组,你是怎么找出来的?(后面接着也是红黄,跟着学生说接着圈) 师:这里谁在重复?你怎么知道它在重复? 师:是的,红黄两个一组重复排列。

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2)、小花是怎样排列的? (3)、灯笼是怎样排列的? (4)小朋友的队伍是怎样出现的? 3、小结: 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三,应用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学生排列的规律,接下来我们进行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吗? 智力闯关 (一)猜一猜,接下来是谁?(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师: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用? 总结: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二)★背后藏着谁?(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表现很不错,接下来我们来闯第二关。 (三)书中89页练习二十的第一题。 (四)师:划去不符合规律的图形和文字,圈出正确的。 (五)按规律涂色(小小设计师) 师: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是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呢? 1、涂一涂 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纸。看哪个小组创造出来的规律又特别又漂亮。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教学设计steam课例教学设计

《制作小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充分利用沉与浮的知识,延伸到制作小船。 2.理解载重最大与船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能: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船图纸,会画图,并讲述原理。 2.小组合作完成小船的制作,测试。 科学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小船 教学难点:设计小船 教学方法: STEAM课程是融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考量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还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感知船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探究小船制作需要重视的问题,设计小船的图纸,然后将图纸付诸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制作,并测试小船承重。 学习方法: 本课是实践类课程,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实验的学习方法,讨论是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实践的前奏,只有学生才充分认识硬币、纸张是否沉于水特点基础上,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进行小船制作的设计探索,研究纸张承载最大的特性,才能设计相应的小船。制作环节是学生平时实验技能的

综合性应用,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沉与浮的关系,感受载重最大和排水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剪刀,胶带,双面胶,硬币,水槽。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1.出示图片,幻灯片出示货轮,引出制作小船课题。图片中有很多轮船,他们是怎样运送货物的 二、猜测实践,诱发探究 1.实验尝试一:请你猜测一下我们将一元硬币放到水里他会怎么样学生操作,试一试。 2.实验尝试二:如果我们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你再猜猜这张纸会怎么样学生操作试一试。 3.如果我们用这张纸来做一个小船,让这条小船承压更多的硬币,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设计制作,小组合作 材料:双面胶、尺子、一元硬币、5角硬币等材料制作一艘货船(或小船),使其能承受最大的重量。 量化评价:设计,制作,团队协作,展示。 1.设计环节:时间5分钟,小组讨论,协作,设计草图,交流分享5分钟。 2.制作环节:限时15分钟,计时,教师巡查。 四、汇报交流,分享经验 1.测试交流:先介绍,再数数测试。教师总结。

2018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8年春季学期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王文美 2018.2.20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为重点,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们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少数学生在计算速度、正确性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一),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例(模板)教学文案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趣题直接导 入新课学习, 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 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并为后面充分 地探究学习争取了时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道数据较 组1:我们是四个人一组研究的,我们用的方法是列表法。 所以我们得出来结论就是:鸡有3只,兔有5只。 组2: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一鸡 8 7 6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 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师创设 的现实情境,

小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2、请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师巡视,参加讨论,调节并给予适当点评。 (课件出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同学展示画图,另一个同学汇报) 我们画八个圆当作动物的头,把线段当作动 物的腿。这一共有26条腿。我们假设这八只 动物全是鸡,先把每只鸡摆上两条腿。我们 画完了发现只有十六条腿,跟题中说的二十 六条腿还差十条。我们把每只鸡再添上两条 腿换成兔子。那多出来的十条就分完了。我 们的结论是兔有5只,鸡有3只。 组3:我们是用方程解的。(一名板演,一名 汇报)解:设兔有x只,那么就有(8 -x) 只鸡,鸡兔共有26只脚,就是4x+2(8-x) =26 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组4:我们组是用假设的方法。都假设成 了鸡或者兔。(学生板演)如果假设笼子里 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 -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 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 5只兔。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那么也可以 让学生投入 解决问题的 实践活动中 去,自己去研 究、探索、经 历数学学习 的全过程,找 出题中的等 量关系,并列 出相应的方 程组求解,从 而体会到假 设的数学思 想的应用与 解决数学问 题的关系,实 现了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 问题的目的。 让学生享受 快乐的学习 氛围。享受成 功的喜悦!学 会思考,学会 自学,通过思 维训练,使学 生肯学、肯 做、敢做、会 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