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景的古诗词《枫桥夜泊》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枫桥夜泊》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枫桥夜泊》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枫桥夜泊》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枫桥夜泊》阅读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理应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

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

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

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

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以

前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

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

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

道理?”不过经过很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

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

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

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

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

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

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

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

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

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诗意的语言构

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

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

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

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长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

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

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

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

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

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

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

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

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

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

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

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

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解题。“暝”(ming)

“傍晚、夜色”的意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二、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 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

古诗

上学歌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 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 金木水火土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水中都不见。

对韵歌 云对雨, 雪对风。 花对树, 鸟对虫。 山青对水秀, 柳绿对桃红。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轻轻跳 小兔小兔轻轻跳, 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 我就不跟你们好。

说话 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小鸭子说话,嘎嘎,嘎嘎。小花猫说话,喵喵,喵喵。小青蛙说话,呱呱,呱呱。 在一起 小黄鸡,小黑鸡, 欢欢喜喜在一起。 刨刨土,捉捉虫, 青草地上做游戏。 过桥 数学题,三四道, 一排等号像小桥。 做对了,走过桥, 做错了,过不了。 想一想,算一算, 快快乐乐过了桥。

绕口令 四十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四是不是十四, 十四不是四十。 小白兔 小白兔,穿皮袄, 耳朵长,尾巴小。 三瓣嘴,胡子翘, 一动一动总在笑。 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 漂啊漂啊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剪窗花 小剪刀,手中拿, 我学奶奶剪窗花, 剪梅花,剪雪花, 剪对喜鹊叫喳喳。 剪只鸡,剪只鸭, 剪条鲤鱼摇尾巴。 大红鲤鱼谁来抱?哦!再剪一个胖娃娃。月儿弯弯 月儿弯弯挂蓝天, 小溪弯弯出青山, 大河弯弯流入海, 山路弯弯到校园 家 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幼儿园大班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xx大班古诗xx夜泊教案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幼儿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学做小诗人。 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动建议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xx城外xx,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

第三节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 [课例实录] 《唐诗二首》(节选) 师:古诗朗诵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要注意节奏、平仄、重音,更重要的是要融入我们的感情,诵出一种韵律的美,音乐的美。根据刚才所说的古诗朗诵的一些要求,我们来听一段《钱塘湖春行》的范读,看看朗诵者是如何读出这种韵律之美的。 (播放录音:《钱塘湖春行》) 师:同学们齐读这两首诗。 (朗读课文《春望》《钱塘湖春行》) 师:朗读之后,对这两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看。大家会觉得“看”很奇怪。诗不是画,但它却又是一幅画,我想请同学们带着诗情画意,来看这两首诗。我们看一下,这两首诗出现了哪些景物? (学生分别看书) 师:这两首诗中这么多景物,给我们构成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在这两首诗中,共同涉及的景物有哪些。草,花,莺、燕都能够归结为鸟,所以我们归纳出来共同的景物,有花、草、鸟。 师:接下去,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三组共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有什么区别。同学们还是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我们能够从几个方面来想,看看地点、季节有没有不同,还有,诗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钱塘湖春行》是不是早春呢?你看城春草木深,说明什么问题呀,可能到了什么时候了? 生:暮春?晚春? 师:这里一个“深”字能够探究。这个“深”,一个是色彩的深度,一个说明草木长得很茂盛,这是早春达不到的效果。地点最容易看了,一个,应该是在长安那边,对吧?钱塘湖就是西湖,西湖是在哪里呀? 生:杭州,杭州的钱塘湖。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大家有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三组相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地点的区别是什么?地点在哪里? 生:城里边。 师:是城里,什么城呢? 生:长安城。 师:那么《钱塘湖春行》呢?在哪里? 生:西湖边。 师:是杭州。地点不同。再看看季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同步练习B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55分) 1. (5分)请将下面的词语写的又正确又工整。 wēn nuǎn bō wén gān tián mǎi cà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hí wùjiǎn dāo xìng shùxún zhǎ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选词填空 辛幸 ________苦 ________福庆________ 艰________ 3. (5分)选词填空。 仰望俯视扫视 ①站在山顶________山下,只见公路如同一条玉带伸向远方。 ②站在瀑布脚下________,好伟大呀,一条珍珠屏。 ③老师走进教室,________了一下全班同学,就开始上课。 4. (12分)写出字的笔顺。 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12分)辨字组词 烽________ 憧________ 灼________

蜂________ 瞳________ 酌________ 惕________ 础________ 署________ 赐________ 拙________ 暑________ 6. (4分)请将相关的内容连起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 ①《水调歌头》 A 张继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________ ②《忆江南》 B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____ ③《枫桥夜泊》 C苏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 ④《别董大》 D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_ 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E高适 7. (6分)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772~846),字________,晚年又号称________,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________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8. (5分)你知道吗?有关思念亲人友人的诗句。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9. (3分)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天宝十二年(公元年)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家地诗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他地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余首,其中可能还混入了别人地诗.但宋人叶梦得说:“张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地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余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地名字.这首诗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地千古绝唱.他中了进士后,倒没有写出什么好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后来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才使这首诗传诵于众口.我们知道,《全唐诗》收录多位诗人地多首诗歌!诗作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着实不易. 对《枫桥夜泊》诗,曾有诸多疑问.关于这首诗地诗题,就有人产生了怀疑.有人说,如果张继地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地半夜钟声,一定就从岸上寺中发出,为什么他地诗句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中兴间气集》选此诗,题为《夜泊松江》,应是此诗地原题.诗中第一句“乌啼”,有人以为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此句中地“霜满天”,有人说,“霜,不可能满天.” 但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曰:“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杜甫《季秋江村》诗曰“渭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看来,“霜满天”似可理解为“满地是霜地深秋天气”.对第二句地“江枫”也有不同地理解.有人认为,江,指寒山寺大门西侧地江树桥;枫,即枫桥.喻守真编著《唐诗三百首详析》谓,“霜满”、“江枫”,隐指时令为秋.陈新注《唐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同步练习C卷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5题;共115分) 1. (8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高兴________ 兴奋________ (A.xìng B.xīng) 背包________ 背人________ (A.bēi B.bei) 首都________ 都是________ (A.dū B.dōu) 为什么________ 以为________ (A.wéi B.wèi) 2. (6分)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朝zhāo________cháo________ 传chuán________zhuàn________ 好hǎo________hào________ 3. (12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_旗帜一________掌声一________礼花一________宫灯 一________画像一________坦克一________书信一________宝库 一________兰花一________绿洲一________虚惊一________范文 4. (5分)抄写词语 摔跤追逐嬉闹

5. (5分)读课文《出色的老师》,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 6. (6分)根据句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诗句。 在寂静的月夜,忽闻桂花飘香,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____”;当你寄情大自然,看到挺拔苍劲的竹子时,你会高歌“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花蝶相戏时,你的脑海中定会浮现“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诗句。 7.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枫桥愁眠姑苏 8. (3分)写出反义词 月落—________ 愁—________ 城外—________ 9. (4分)形近字组词 啼________ 蹄________ 城________ 诚________ 10.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夜半钟声 ②愁眠 11.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月落 ②客船 12.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愁眠________ 姑苏________ 枫桥________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

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目录(1-6年级)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录 识字 6 识字 7 识字 8 识字 9 识字 10 6 画 7 大小多少 8 小书包 9 日月明 10 升国旗 语文园地五 5 影子 6 比尾巴 7 青蛙写诗 8 雨点儿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语文园地六 9 明天要远足 10 大还是小 11 项链 语文园地七 12 雪地里的小画家 13 乌鸦喝水 14 小蜗牛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 识字 1 春夏秋冬 一年级上册 我上学了 识字 1 识字 2 识字 3 识字 4 识字 5 1 a o e 2 i u y ü w 3 b p m f 4 d t n l 5 g k h 6 j q x 7 z c s 8 zh ch sh r 语文 园地二 9 ai ei ui 10 ao ou iu 11 ie e ü er 12 an en in un n ü 13 ang eng ing ong 语文园地三 1 秋天 2 小小的船 3 江南 4 四季 口语交际: 我们做朋友 语文园地四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课文 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 语文园地二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语文园地三 8静夜思 9夜色 10端午粽 11彩虹 语文园地四 识字 5动物儿歌 6古对今 7操场上 8人之初 口语交际打电话语文园地五课文12古诗两首池上小池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语文园地六 15文具的家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18小猴子下山口语交际 一起做游戏语文园地七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21小壁虎借尾巴语文园 地八 人教版二级语文上册 目录.. 2 课文.. 4 1小蝌蚪找妈妈 . 4 2我是什么 . 8 3植物妈妈有办法 . 11 ○口语交 际: 有趣的动 物 ○语文园地 一 .. 15 ○快乐读书 吧 .. 18 识字 . 19 1 场景歌 ......... . 19 2 树 . 21 3 拍手歌 ......... . 23 14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

《古诗三首之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之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部 编本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 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唐诗三百首之《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二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

二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 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 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 (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 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 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苏教版】2019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第6单元-(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二首——《枫桥夜泊》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二首——《枫桥夜泊》 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北师大版巩固辅导五十二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北师大版巩固辅导 五十二 ?第1题【填空题】 看拼音,写汉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可lián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可怜—______ 残阳—______ 真珠—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看拼音,写汉字。

夏天,荷叶pū______满了整个池塘。【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暮______ 墓______ 渐______ 暂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铺—______ 残阳—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看拼音,写汉字。 夜mù______降临了,城市的灯光都亮起来了。【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看拼音,写汉字。 在茂密的森林里。偶尔传出来几声鸟míng______。【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瑟瑟______可怜______露似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铺pū______ pù______ 露lòu______ lù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阅读诗文《暮江吟》,回答问题

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第13题【问答题】 阅读诗文《暮江吟》,回答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 【解析】: ?第14题【问答题】 阅读诗文《暮江吟》,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 【答案】: 【解析】: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枫桥夜泊》诗词赏析

《枫桥夜泊》诗词赏析 【作品介绍】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原文】 枫桥1夜泊2 月落乌啼3霜满天4,江枫5渔火6对愁眠7。 姑苏8城外寒山寺9,夜半钟声10到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

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关于月亮的诗句——《枫桥夜泊》.doc

关于月亮的诗句——《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作者简介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715-7年至779年(大历末年)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

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枫桥夜泊》简介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 ‘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别董大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别董大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