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它的

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操是奸雄,那么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操的信息呢?

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丕、植合称“三”。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王。他去世之后,其子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武帝”。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之际氏父子(“三”:操、丕、植)、“建安七子”(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桢、应玚)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

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

3、体裁:《观沧海》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操集》,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容没有联系。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呢?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割据纷争不断,操趁机扩大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操率兵平定袁绍残部,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操,看看他都观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指导朗读

1、齐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xiāo sè哉zāi

2、朗读三注意:一要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读准节奏三要注意读出感情。下面

听录音朗读,巩固字音,划分节奏

3、划分好节奏之后学生随乐朗读,读出节奏以及感情。

四、初读感悟

1、自读解决字词

①临:到达,登上有游览的意思②沧:通“苍”青绿色,沧海即大海。

③澹澹:(水波)荡漾④竦峙:高高地挺立,耸立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⑥洪波:巨大的波浪。⑦星汉:银河。⑧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

极了。⑨以:连词,来。⑩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⑾其:代词,指大海。⑿以:介词,用。

2、再读订正诗文大意:先请一位同学借助文下注释和黑板上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五、研读探究,解决问题

1、同学们,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句?写的是什么事?

14句,先给每句标上序号。登山观海(板书:观沧海),诗中是哪两句告诉了我们登什么山干什么事?(前两句:交代地点和事件——言事点题,直其事)

2、那他都看到了些什么东西呢?请同学们先看3-8句。

(3-8句:所观之景)

3、一起来看看操所观之景都有什么?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4、我们想象一下,诗人登上碣石山,一眼望过去是?浩荡的海水和高耸的山,也就是第三四句所说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板书:海水和山岛)

5、大海宽还是窄?山是低矮的还是高耸的?那这样的景象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大海是:辽阔,高山是:威严,整个海和山构成的是:气势磅礴!

(板书:辽阔威严,气势磅礴)

6、水是动的还是静的?那山呢?静还是动?这个写法叫做:动静结合;山和水通过: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视觉?(板书:动静结合,视觉)

7、远望之后视线一点点的聚焦,看到的是什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板书:树木和百草)

8、丛生和丰茂写出了什么特点?树多草多,长得很茂盛(板书:草树繁茂,欣欣向荣)这个也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而且写得是树木和草的长势是动态还是静态?(板书:静态视觉)

9、眼睛忙着欣赏美景,耳朵闲着没有?听到了什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板书:秋风和洪波)

注意,萧瑟是风吹过树木所发出来的声音。写的是风,闭上眼想象一下:风吹过广大繁茂的丛林发出什么样的声响?吹过大海又掀起了洪波也就是巨大的波浪,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板书:波澜壮阔,气象宏伟)

10、这些景象是动的还是静的?(板书:动态听觉)

11、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都是沧海的(板书:壮丽景象包罗万象)

12、想象一下,你正站在碣石山上,面对这如此磅礴浩瀚宏伟的大海,天边一轮红日正徐徐落下,就好像被大海怎么样了?吞了!由红日联系到明月联系到星辰,都好像是从大海的嘴里落下又升起!这是事实吗?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9-12

句是作者夸的想象,可以概括为(板书: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想象夸,奇特)

13、能容纳吞吐日月星辰,这个大海的胸襟如何啊?(板书:胸襟宽阔)

14、而日月星辰给人类送来温暖、光明、希望,现在它们都是从大海的胸怀里出来的,也就是大海给了人类温暖光明希望!

联系一下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正处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需不需要温暖、光明和希望?而诗人当时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

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结束纷争和战乱,一统天下!没有了战争,老百姓就不用逃难就不用流离失所,过着安定的生活,这对百姓来说是不是一种温暖一种光明一种希望?15、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给人类温暖和希望,操结束战乱给百姓安定的生活、给百姓温暖、光明、希望,在这里谁跟谁是一样的啊?

16、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和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宽阔豪迈的胸襟!要给百姓带来光明、希望,也就要建功立业,结束纷争,平定天下,统一中国!这是一种远大宏伟的政治抱负!

17、赏析到这里,大家知道操想要表现什么表达什么了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知道了么?

18、最后两句老师前面说了,是诗歌的附文是为了和乐而加的,与容无关。

六、小结

1、前面我们说过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通过写诗人观沧海所见之景,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象,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以及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伟大政治抱负。

2、探究写作手法

①在这里操是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在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

②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歌的容,3-8句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9-12句写的是诗人的想象,实景与想象出来的虚景结合叫做:虚实结合。

③在写实景的时候,动态与静态结合也就是:动静结合

④而描写景物调动了眼睛和耳朵来感受,也就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⑤从诗歌的结构看,第一二句是总写,后面的则是分写即采用了总分结构。

这首诗从谋篇布局到容的安排、主题的表现等方面的写作手法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模仿和学习。

3、这首诗所写的容都是诗人观海的所见所感,即“观”字统领了全文。总结: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我们须要了解八个字:所至—所观—所想—所感

七、拓展延伸:议一议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作为文学家的操的智慧和豪迈,也展示了作为政治家的操所胸怀的远大抱负,而《三国演义》中操则是乱世之奸雄,寿《三国志》笔下的操则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閴申、商之法术,该、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眼中的操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课后进行讨论。

八: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并自主学习背诵课文186页《龟虽寿》

最后让我们用豪迈之情朗诵出操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观沧海教学设计公开课

《观沧海》教案 导入: 读以下诗句,划出节奏。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五言)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五言)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言)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七言)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七言)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七言) 总结: 四言诗节奏:二二;五言:二三、二二一;六言:二二二; 七言:二二一二、四三、二二三 请翻到教材14页,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重点)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默读曹操的《观沧海》然后给诗句划出朗读的节奏。 二二节奏: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见课件 诗文解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各种草木长势丰茂繁密。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

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应玚)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

《观沧海》导学案 (县优质课)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之上鉴赏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以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sōu)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閴(qù)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我”眼中的曹操: 二、基础积累 1.朗读诗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萧瑟()沉没()竦峙()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句。 (1)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 ..涌起 ..,洪波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 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 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观沧海 省一等奖优质课

、古代诗歌四首 湖北襄阳襄州古驿一中张海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解题(多媒体显示)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

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

观沧海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一个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

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译)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二、精析课文(析)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茂”重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 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张志伟 授课时间: 12月21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地点:高一1班教室 授课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和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中,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此职位实为虚职,因此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音读 1、听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 字词正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 3、教师诵读指导。 4、学生个别诵读。 (六)意读 1、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2、学生置疑,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3、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 (七)整体感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先整体感知。 1、你能迅速找到全词的过渡句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观沧海》公开课优秀教案

4.《观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2.通过补充资料,品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把握诗歌大意,品析关键词语,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重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他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失败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大家猜猜他是谁? 二、了解古诗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勾结乌桓首领,屡次侵犯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字词疏通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补充词语解释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评析公开课教案《观沧海》

评析公开课教案《观沧海》 《观沧海》 商丘市第十四中学曹老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 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 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3、了解作 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 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

观沧海(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 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观沧海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 含情的名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 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 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 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 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 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 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 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 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 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1/6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 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 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 多美好的 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 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 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 全是实景, 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 草木丰茂的静态景 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 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 图画啊! 问: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 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 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 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 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 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 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 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 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以沧海自比, 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 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 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 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 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6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六)布置作业

公开课教案《观沧海》

公开课教案《观沧海》 一、教材分: 《》这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石竦峙萧瑟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 X X/ X X 如“东临∕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 X X/ X X/ X 或者 ( X X/ X/ X X ) 七言句 X X/ X X/ X X/ X 或者 (X X/ X X/ X/ X X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