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word版

西方哲学史word版

西方哲学史word版
西方哲学史word版

西方哲学史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希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philos”是爱的意思,“sophia”表达智慧的含义。

“智慧”是指宇宙人生的最深奥最根本的奥秘,是人类生存和安身立命的大学问。它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只有神才真正拥有智慧,人只能“爱智慧”。哲学指的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而去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过程。

真正的哲人是爱智慧者而非智慧者。

真正的智慧和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爱”这个概念,在这里体现了

希腊哲学家的一种反思精神。他们将智慧归之于神,人只不过是一个“爱智慧者”。这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人的智慧的有限性。反思精神体现了人的一种反身性和能动性,也就是反过来考察自己:自己作为一个据说是有智慧的人到底有多少智慧?

因此,哲学就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永远在途中。一般认为哲学的内容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哲学产生于对世界的惊异和对人生的困惑

哲学开始于童年时仰望天穹产生的神秘感。比如:世界究竟是什么?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时间是什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的感觉是不是可靠的?等等。对人生的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而活?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的命运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我为什么不快乐?我为什么不幸福?我为什么不自由?人为什么要死?等等。

三、哲学有什么特点呢?

1、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2、哲学是面向世界和人生整体的。

3、哲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4、哲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5、哲学在宗教与科学之间。

科学是人用自己的认识能力(理性思维)对客观有限的自然事物的认识,形成确定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宗教用情感对超验的、理想的事物的信仰,达到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而它的对象又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宗教的对象,所以是无解的

哲学的优越之处在于:能解决科学知识解决不了的人类精神终极关怀问题和人类社会前进方向问题,还具有宗教所没有的理性的清晰明确性。

6、哲学就是哲学史

四、哲学的用途

1、哲学可以提升人的境界

哲学虽然不实用,但它却能够将自我从狭隘自私封闭的小圈子中提升出来,达到一种崇高伟大的境界。

2、哲学为人生寻求意义

(1)、人生为什么需要意义

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幸福

幸福=快乐+意义

快乐是短暂的愉悦。

(2)、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人生原来无意义。

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人生无意义,就会自杀。

因为人必须活在希望中。

(3)、给人生加个意义

意义是人生的“堤坝”、是人生的“防护栏”

(4)、意义:价值、理想、作用

哲学史就是一座理想的博物馆。学习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哲学家们的思路,更高的目的则是选择和创造我们自己的理想之路。

五、怎样学习哲学史

试着用哲学家本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与哲学家对话。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1.“惊异”和“闲暇”是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希腊有条件吸收各大文明的精华。

3.哲学是城邦的女儿

城邦的民主气氛为哲学诞生提供了自由的土壤。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契约关系和法制规范,使希腊人养成了把抽象原则看得比感性生活更加本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了力图为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寻求统一性规定的思辨性格。

(仔细阅读课本9——11页,并加以总结)

古希腊哲学(爱智慧)是从自然哲学开始的。

“自然”(physics)这个概念不仅是指自然界,也包括精神世界,最初physics的含义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不仅包括物理事物的自然,也包括精神事物的自然。自然哲学本来包含精神哲学,但是后来精神哲学从中独立出来了,构成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早期希腊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是:宇宙统一于何处?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1).泰勒斯的生平

(2).水是世界的本原

(3).万物都充满了神灵(水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2阿拉克西曼德

(1).“本原”或“始基”是哲学的第一个概念,它有开始和基础的意思。按照希腊人的朴素观念,作为开端的本原并不因为是开端就消失不见了,它仍然存在着,并且主宰着整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包含在本原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一是生成的原因问题,亦即使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2).世界的本原是“无定形”,凡事无定形的东西都是万物的始基。“无定形”指无规定、无限制的混沌体。

(3).宇宙生成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形”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复归于“无定形”。

(4).关于“命运”与必然性的思想: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又叫“补偿原则”。

3阿那克西美尼

(1)“气”是世界的本原

(2)宇宙生成论: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都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一)有定形的“数”是万物的本原

1.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数量关系

2.数如何创造万物?

3.一切精神事物也归结为数。

4.数与运动的矛盾。

(二)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的思想

三、赫拉克利特

(鼎盛年约在前

504——前501)

1.生平

2.火本原说

他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因此,“本原”有两层意思:

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他重新回到了无定形,但他找到了一种能自我定形的火,实现了无定性与有定性的统一。这个“活火”里面有生命的原则在里头,生命跟火在古希腊人看来是非常接近的。第一次解决了万物的动力源问题。动力源就在自然的本原里面,那就是活火。

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这就是他提出的逻各斯,这是他的第二个贡献。

可见,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它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不变的同一原则,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

3.逻各斯(logos)

这个词原意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表示“说出的道理”,并且认为正确

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逻各斯在主观上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在客观上被理解为支配万物运动、变化、生灭的普遍的必然规律、法则。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但是,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即事物运动的本性是看不见的。只有思想才能发现它:“思想是

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因此,逻各斯体现为主观理性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4.辩证法的创始人

(1)事物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之中。

(2)对立面的冲突导致和谐。

(3)因经验主体的变化而引起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四、爱利亚派的存在哲学

这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第二大阶段,从始基学说过渡到了爱利亚派的存在学说。他们关心的是我们如何对宇宙整体做一个抽象的规定,关心万物背后的真理。

1.克塞诺分尼(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

(1)克塞诺分尼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神的观念的相对性必然导致荒谬性。

(2)一神论

提出万物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这个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超越人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神是唯一的、不动的、永恒的、全知全能的。

2.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

(1)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在克塞诺芬尼唯一不动的“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而把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称为“非存在”。女神凭借逻各斯告诉他一条真理之路: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

存在的特点: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有定形的。

第五、存在是有限的。

另外一条是意见之路: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为什么是意见?“因为你不能认识非存在,也不能够将他说出来”。非存在的东西本来就没有。

思维和存在同一:

巴门尼德说:“能够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存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能够被表述的,就是能够被思想的,如果不能说,你就不能去思想它。能够被表述的,就是能够被思想的,必然存在。所以,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同一于什么呢?同一于说,同一于逻各斯。思维就是能够说出来的,存在也是能够说出来的,而能够说出来的,就是能够思维的,就是合乎逻各斯的,就是存在的。

(2)真理与意见

“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非存在”由于变动不居所以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述说。因此,知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之路。知识(真理)与意见有着严格的区别: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意见则是因人而异的。众说纷纭的自然哲学不过是“意见之路”,哲学应该走“真理之路”。

(3)巴门尼德对哲学的贡献

第一、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第二、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使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本体论。所谓“本体论”按其本义是关于“存在”的理论(logos),亦即“存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门尼德追问的问题与自然哲学家追问的问题是不同的:自然哲学家追问的是时间上在先的最古老的开端和主宰,也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元素(材料),而巴门尼德所追问的则是逻辑上在先的本质,他称之为“存在”。他关于两条道路的划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与现象,只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3.芝诺(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

芝诺的工作就是运用逻辑论证的方式证明唯一不动的存在是真实的,而运动变化的现象世界是虚假的。他所用的方法是归谬法或反证法,利用矛盾来进行论证。当我们无法对一个正命题进行论证时,就证明它的反命题的矛盾,那正命题就不证自明了。

(1)芝诺反驳“运动”的四个论证

第一、“二分法”:运动的事物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基

琉斯只能无限地接近乌龟,却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第三、“飞箭不动”:飞箭在每一个瞬间必然处在一个静止的点上,所有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故曰飞箭不动。

第四、“运动场”: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2)芝诺否定多的论证

芝诺用“大小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论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自相矛盾。芝诺对多的反驳涉及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矛盾。对运动的反驳恰好揭示了运动本身的自相矛盾性,从而论证了运动的本质。当时的人们之所以接受不了他的这种观点,主要是接受不了这种矛盾。怎样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把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结合起来,让他们不再矛盾,这就是原子论学派所做的事情。

4.麦里梭(鼎盛年约公元前441年)

(1)麦里梭最大的贡献是把存在的有限性修改成了无限性。因为有限的东西会受到限制,就会变成多。

(2)麦里梭试图把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统一起来,他认为即便是多,最后也会归结为一。后来的人就从麦里梭出发,纷纷致力于解构爱利亚派,把一、存在作多和非存在解释,哲学史家们把这种思潮称之为“把巴门尼德的存在和一打碎成了多”。这就是原子论学派。

五、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第三个阶段:古希腊结构自然观。是对始基自然观和存在学说的辩证统一,是在更高阶段对自然哲学的回归。

一、恩培多克勒(约前492——前432)

1.生平

2.四根说

3.爱恨说

4. “同类相知”说

二、阿拉克萨哥拉

1.种子说

2. “奴斯”(nous)说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世间万物都或多或少地彼此包含和相互分有,但使它们如此安排和形成起来的却是一种在宇宙之外、不与所有事物相混杂的动力,这就是“努斯”(nous又译作“心灵”)。

努斯这个概念有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是精神性;第二是理性,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超越感性之上来认识更高层次的本质这样一种能力;第三,它具有意志,能支配一切;第四,他是第一推动者,是一切运动的来源;

第五是它有目的性,把世界安排得有序;第六是努斯有大小,大的努斯是最高的精神,在宇宙之外,小的努斯就是人,人心和努斯是相通的,人心也类似于上帝。但努斯作为一个人格神并不成熟,他只是自然界的动力源,还没有承载价值。

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

在古希腊logos译成理性,nous也译成理性,但它们的来源不一样。Logos是逻辑理性,它来源于说话、语言,通过对于始基和一的不断追求而凸现出的逻各斯精神,其典型代表是巴门尼德。他们试图从逻辑意义上去规范一些范畴,以超越感性。努斯则来源于灵魂、心灵,而灵魂是自发的,所以努斯代表一种自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的冲动,代表对感性的一种超越,不受感性束缚。努斯不是一种逻辑的含义,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含义,超越性的理性就是努斯,往上超升,接近于神,神是最高的努斯。对万物的动因或者说动力源的不断追求,并且一直反思到一种能动的努斯,这就是以阿那克萨哥拉为代表的努斯精神的出现。

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逻各斯精神和以阿那克萨哥拉为代表的努斯精神在他们那里还带有自然哲学的色彩,一旦两者(逻各斯和努斯)完全摆脱自然的束缚,那么它们就凸现了它们本身的内在的丰富性和巨大的能量,他们就演变成了万物的“本质”和万物的“目的”。这就是下一节要讲的精神哲学。

三、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1.生平和著述

2.原子与虚空

3.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

4.影像说

5.社会、伦理思想

6.灵魂观

7.幸福观

8.原子论对哲学的贡献

9.为什么说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结束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

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

智者的兴起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

智者的贡献:

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对哲学的破坏;开创了哲学观点的论辩风气。这种论辩风气把思想的形式当做一种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从而使得任何一种哲学观点如果不能经受得住有效的形式论辩,就不具有真理性。第一次使语言和逻各斯摆脱了对于外部世界的指称作用,而具有了独立性。

1、普罗泰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以感觉为尺度,认为一切主观感受都是真的,否认有共同的知识标准。否认埃利亚学派的唯一性。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一切皆真

2、高尔吉亚

他严格坚持爱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理论上证伪埃利亚学派的基本命题。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

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是假的。

他用三个命题来表达这三层意思: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3)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二、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的生平

2.认识你自己

(1)德尔菲神庙的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意思就是说他是唯一知道自己无知的人,神希望人知道自己的限度。那些自以为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是最无知的。知道自己缺乏知识,才有追求更高知识的目标和冲动。其道德意义是节制。

(2)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心灵为本原的原则。他要求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因为外部世界是人的心灵创造的。所以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3.神学目的论

苏格拉底把目的性引进了努斯,使努斯成了万物的最终目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使用了一种神学目的论的说法。他说自然物本身看起来好像是没有目的的,但是创造万物的神却使它们之间处在某种合乎目的的关系当中,最终体现出神的目的。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时候是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序的,使那些事物相互之间有一种和目的的关系。这是一个理性神,他以善的目标作为一个秩序来统一整个宇宙。

4.美德即知识

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美德(或德性)。什么是美德呢?他有一句格言:“美德即知识”。也就是说,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本性)的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善的概念的知识才能做出善的行为,因为只有“分有”了善的概念的行为才叫善行;而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作出的。所以,“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5.辩证法

苏格拉底对美德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探讨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问答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不断修正意见,最终达到真理的方法被称为“辩证法”或“对话法”。它包括四个环节:“反讽”指在对话过程中通过不断诘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使其陷入“自知自己无知”境地;“归纳”指通过双方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定,逐渐抵达普遍的、真实的真理;“诱导”即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诱导对方回忆潜藏于自己心中的思想,并考察其真伪;“定义”指对所讨论的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概念性的知识。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他把这种通过启发让对方发现自己心中隐藏的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1.柏拉图的生平

2.理念论

(1)理念论的思想渊源

(2)什么是理念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idea或eidos),这个词源于动词“看”,作名词指“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灵魂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理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是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或模型。个别事

物是由于分有或模仿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再次,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3)柏拉图的“理念”与苏格拉底的“定义”的区别:(见课本49页)

(4)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区别:

理念:一——永恒不变——真实的——普遍的——完美的——必然的——知识的对象

事物:多——生灭变化——虚幻的——个别的——有缺陷的——偶然的——感觉的对象

联系: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在柏拉图看来,个别事物正是通过“模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其实在性的。

柏拉图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原则。

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之外一定存在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的、必然的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

(4)“理念世界”的等级:(见课本50页)

3.“善”的理念与神创世界

太阳之喻(“日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

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善”的理念:正如太阳照耀养育了万物,但它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而是万物的看护者;“善”理念养育看护了理智世界,但它却超越了其他理念。“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而善自己却不是本质,而是超越本质的东西,比本质更尊严、更强大。”

4、回忆说

答: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人的灵魂原来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已有关于理念的知识。当人出生的时候,灵魂坠入肉体中,受到肉体欲望的干扰和遮蔽,忘记了已有的知识,所以只有经过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回忆起原有的知识,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在回忆过程中,感觉只起诱导的作用。

5.知识与意见(“线喻”):见书53页

6.洞喻: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内容是这样的:有一群囚徒从出生起就居住在洞穴里,他们被锁链紧紧琐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映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囚徒们只能看到这些晃动的影子,他们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过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有人把他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他得经历一个过程:先看阴影,再看水中映像,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

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是世间万物和真理的源泉。他终于发现,太阳照耀下的外面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哲学意义:从本体论上来说,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认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假相的世界,被称之为“可感世界”;而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被称之为“理念世界”。而本质世界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它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重视思想和理性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在认识论上,洞穴说所比喻的不是认识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正如“洞喻”所示,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是如此,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这就是说,认识并不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而是意识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从而转向理性认识的过程。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象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

7.“灵魂转向说”:(见“洞喻”的认识论意义)

7.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他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如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同和异、动和静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所开创的主观辩证法推向了一个高峰。

范畴:指普遍的、外延无限的哲学概念。

通种论:通:是联系的意思,种:逻辑上把最普遍的概念称为“种”,哲学史上把柏拉图关于这些理念之间关系的研究称作“通种论”。柏拉图意识到相互对立的范畴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他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8.理想国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用国家与个人同构的思想建立国家。

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同样,国家也由三个阶层构成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节制。如果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安分守己,国家就达到了正义。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希腊人的四主德

四、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2.对理念论的批判(见课本57——58页)

3.原因论

(1)四因说:亚里士

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

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指构成这个事物存在的物质材料,动力因是指使这个事物存在的动力来源,目的因是指这个事物存在的目的,形式因则是指使这个事物作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形式、规则和本质。

(2)形式质料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事物存在的四种原因中,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最基本的,因为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统一到形式因中去。从而,任何一个个别事物,如果单纯地加以分析,都可以分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

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是构成了事物存在的物质载体,因此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形式和质料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个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相对于不同的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高一层次的事物是低一层次的事物的形式,又是更高层次的事物的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

(3)四因说和形式质料说都是对事物原因的静态分析,为了说明事物动态的生成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潜能”和“实现”这一对概念。

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实现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潜能和实现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因此,质料是潜在的形式,形式则是现实化了的质料,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4.第一哲学及存在论

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叫做“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科学都割取“存在”的某一方面的性质进行研究,而不管存在本身,应当建立一门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

我们怎样研究存在呢?

我们不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象“白”、“大”、“小”反映的就是事物偶性方面的存在,而象“苏格拉底”、“人”、“动物”反映的就是事物实体方面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偶性存在依赖于实体存在,不能独立存在。但实体却可以独立存在,它不依赖于其他东西而存在。因此实体是首要意义的存在,是“存在本身”。形而上学把“存在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就是把实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体理论就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

5.实体学说

两种实体的学说: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的五条标准:第一条:“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不述说主体”,是从逻辑上讲的,指不充当宾词,而是主词;“不依存主体”,是从哲学上讲的,指不是主体的属性,而是主体本身。第二条:“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这条标准表示,实体是单一的个体。第三条:“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有对立面,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第四条:“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第五条:实体“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最符合这五条标准。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和种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它们基本上符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譬如,它们可以述说实体,而且在表示某一“这个”,也不如第一实体。在一个表述中,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不能作宾词。第二实体既可作主词,也可作宾词,第二实体作宾语时可以表述第一实体的定义,而其他范畴则只能表达实体的性质。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一实体。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的东西实体性愈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虽不深刻但亦有其合理性,它不仅在逻辑学概念理论方面有意义,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将一般与个别割裂,主张一般与个别想结合而存在。但他又认为,第二实体与第

一实体一样,不依存于主体,不存在于主体中。这样他又将一般与个别割裂开了。这说明,亚里士多德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思路是混乱的。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完整版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生了解欧洲文化的英语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程 3、课程学时:32学时 4、学分:2 5、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6、适用专业:英语 7、大纲执笔:英语专业教研室 8、大纲审批:外语系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为以后开专业课提供大量重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对象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全部用英语授课。 了解欧洲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和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 了解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 了解欧洲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将欧洲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学生应准备一些工具书、参考书、选本、译本。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及其《圣经》 中世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七世纪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学说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及其它 五、考试考核办法: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 是:“” 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

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 “是者” “实体 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引论:“中国哲学”辨析 1.中国哲学的“中国” 中国既是一个渐次扩展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概念。讲的是以地理为基础的文化概念的“中国”。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人”的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讲的主要是“中国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的一般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的特殊哲学。讲的是中国的一般哲学。 2.现代的“哲学”概念 哲学是西方的概念。据赫拉克利特所言,毕达戈拉斯第一个使用了philosophia 的名称,并自称philosophos。又,苏格拉底前,有智者(sophia),苏格拉底不 喜欢普罗泰戈拉等人自称为智者,加了“爱”(philem),成了philosophia。 19世纪,日本人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其介 绍到中国。 “中国古来并无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张岱年) 德里达论“哲学”: (1)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系,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的“翻译”转化等等。 (2)当人们试图从严格的意义上去思考什么是哲学时,……从哲学中看到对所谓希腊语中的那个大写逻各斯的承认与臣服,这个逻各斯既是理性、话语、比例关系,又是计算和语言--逻各斯意谓的是这一切--它也指“聚集”:legein,也就是使聚集者。(《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10页) 罗素的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11页) 中译名“哲学”的问题 没有求真就不可能有科学,但是“真”本身并不是任何科学的对象,唯有一种智慧才研究它,那就是希腊人特别地创造出来的那种对于智慧的追求。它的中译名“哲学”虽然也指明了这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大学问,却未能表达出在原文里显示的唯 有希腊哲学才具有的那个对真理的热爱之意。(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2003,2页) 3.“哲学”学科 哲学是西方的学科,无论是作为知识类型还是作为大学的学术建制。 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1914年开始招生,1919年改为哲学系。 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没有哲学一类。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也与所谓的哲学不同。义理之学 义理: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希 二,早期自然哲学 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希希希希希希希自自自自“自”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一,智者学派 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三,苏格拉底 1,认识你自己。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 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 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2,认识论的回忆说 “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