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0 年版)

一、气管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气管恶性肿瘤(ICD-10: C33 )

行气管肿瘤切除术(ICD-9-CM-3:31.5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气短和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以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其他症状包括气管肿瘤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颈部肿块等。

2.辅助检查:胸部平片,胸部增强CT、纤支镜检查及活

检。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行气管肿瘤切除+ 气管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C33 气管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w 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隐血试验;

(2)凝血功能、血型、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

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

( 3 )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

4 )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视患者耐受情况)

5 )影像学检查:胸部X 线片、胸部CT 增强扫描、

腹部超声或CT 。

2.根据患者

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超声心动图、CTPA 、

心肌核素扫描、Holter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纤维喉镜、头颈部CT 扫描、食管镜(钡餐)等;

3.请麻醉科会诊决定气管插管方式,是否需要行体外循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2.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 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W 6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或行体外循环。

2.术中用药:抗菌药物

3.手术置入物:人工修复材料、止血材料

4.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输血前需行血型鉴定、抗体筛

选和交叉合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应w 15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

( 2 )纤维支气管镜、胸部X 线。

2.根据病情可选择胸部CT 扫描。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十)出院标准。

1.病人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 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术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心脏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需要延长治疗时间。

二、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气管恶性肿瘤(ICD-10: C33 )

行气管肿瘤切除术(ICD-9-CM-3 : 31.5)

患者姓名: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 年龄: ______ 门诊号:_____________ 住院号: _______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w21天

中医肿瘤临床路径

肺癌(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肺癌(肺积)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肺癌临床常见证候:肺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6)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八)治疗方案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减,贞芪固本合剂。 (2)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麦味地黄汤加减,肺瘤平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血府逐瘀汤加减、参七西黄散。 (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清金化痰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肺瘤平膏。 2 .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参芪扶正注射液。 (2)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麦注射液。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复方苦参注射液。 (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痰热清注射液。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注射液。 3 .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止痛贴、胸水贴等)、中药熏洗等外治法。 4 .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电针、温和灸等。 5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灌肠、耳穴贴敷、中频等。 6 .内科基础治疗 7 .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 .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缓解。 2 .病情稳定。 3 .初步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 .合并有脏器转移者,退出本路径。 3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哮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 编码:BNF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修订,2008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风哮 寒哮热哮虚哮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 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X 线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卵巢癌病例分期临床指南

注1:包括肿瘤蔓延至肝脏和脾脏包膜,但不包括脏器实质的受累。注2:脏器实质转移属于IVB期。 表1.卵巢癌、卵管癌和腹膜癌的FIGO分期(2014) 《2014 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二版)》。 一、2014年指南(第二版)与临床处理密切相关的主要更新 (一)手术治疗原则更新

1.大多数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微创手术也可用于在选择的患者进行手术分期和减瘤术,用于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满意的减瘤术,评估复发病灶能否切除等,但必须由有经验的妇科肿瘤医生施行; 2.儿童/年轻患者的手术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保留生育功能者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3.交界性肿瘤是否切除淋巴结不影响总生存率,但大网膜仍需切除并进行腹膜多点活检; 4.复发患者二次减瘤术需满足下列条件:化疗结束一年以上、孤立病灶可以完整切除、无腹水。 (二)化疗原则和方案更新 1.对化疗方案进行重新排序和归类为“腹腔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和“静脉化疗方案”; 2.腹腔化疗方案中紫杉醇静脉点滴的用法可选择超过3小时或24小时静滴;3小时输注方案更方便、更容易耐受且毒性较少,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它跟24小时输注方案疗效相当。 3.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用静脉化疗方案; 4.儿童/年轻患者的IA期和IB期未成熟畸胎瘤、IA期胚胎性肿瘤或IA期卵黄囊瘤可考虑观察或化疗;

5.静脉或腹腔化疗并不能使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获益。 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 (一)总原则 1.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2.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完成手术分期和肿瘤切除,微创手术方式有助于评估初治和复发病人能否达到最大程度减瘤术; 3.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记录详细记录初发和复发病灶累及的范围; 4.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二)初治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手术步骤 1.进入腹腔后,抽吸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 2.对腹膜表面进行全面诊视,可能潜在转移的腹膜组织或粘连组织都要切除或病理活检;如果没有可疑病灶,则需进行腹膜随机活检并至少包括双侧盆腔、双侧结肠旁沟、膈下(也可使用细胞刮片进行膈下细胞学取样和病理学检查); 3.切除子宫和双附件,手术过程必须尽力完整切除肿瘤并避免肿瘤破裂; 4.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在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可考虑行单侧附件切除术;5.切除大网膜;

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ICD-10:C56 02)不伴胸腹水 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ICD-9-CM-3:68.5 /68.7/40.3/47.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Staging Classification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The Third Edition) 1.病史:发现盆腔包块。 2.妇科检查提示。 3.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明显增高或CT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Staging Classification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The Third Edition) 1.手术方式: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

2.手术途径:开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56-02 卵巢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不伴胸腹水。 3.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盆、腹腔超声,胸部X片,心电图,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肿瘤标记物,胃镜,肠镜,腹盆腔CT或MRI,心、肺功能测定,排泄性尿路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门诊患者。 一、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瘾疹(TCD编码为:BW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荨麻疹(ICD-10编码为:L50.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瘾疹(慢性荨麻疹)协作组制定的“瘾疹(慢性荨麻疹) 中医诊疗方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表证 风寒束表证 胃肠湿热证 血虚风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瘾疹(慢性荨麻疹)协作组制定的“瘾疹(慢性荨麻疹) 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瘾疹(慢性荨麻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瘾疹(慢性荨麻疹)的患者。 2.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 接受内科治疗者;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

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急性荨麻疹(病程小于6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过敏原检测、相关免疫学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腹部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 (2)风寒束表证:祛风散寒。 (3)胃肠湿热证:清利湿热。 (4)血虚风盛证:养血息风。 2.外治法 3.针灸疗法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皮疹发作次数减少,瘙痒感减轻,积分减少≥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哮喘等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合并严重感染,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一、2018年指南(第二版)与临床处理密切相关的主要更新 (一)手术治疗原则更新 1. 大多数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微创手术也可用于在选择的患者进行手术分期和减瘤术,用于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满意的减瘤术,评估复发病灶能否切除等,但必须由有经验的妇科肿瘤医生施行; 2. 儿童/年轻患者的手术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保留生育功能者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3. 交界性肿瘤是否切除淋巴结不影响总生存率,但大网膜仍需切除并进行腹膜多点活检; 4. 复发患者二次减瘤术需满足下列条件:化疗结束一年以上、孤立病灶可以完整切除、无腹水。 (二)化疗原则和方案更新 1. 对化疗方案进行重新排序和归类为“腹腔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和“静脉化疗方案”; 2. 腹腔化疗方案中紫杉醇静脉点滴的用法可选择超过3小时或24小时静滴;3小时输注方案更方便、更容易耐受且毒性较少,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它跟24小时输注方案疗效相当。 3. 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用静脉化疗方案; 4. 儿童/年轻患者的IA期和IB期未成熟畸胎瘤、IA期胚胎性肿瘤或IA期卵黄囊瘤可考虑观察或化疗; 5. 静脉或腹腔化疗并不能使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获益。 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 (一)总原则 1.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2.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完成手术分期和肿瘤切除,微创手术方式有助于评估初治和复发病人能否达到最大程度减瘤术; 3. 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记录详细记录初发和复发病灶累及的范围; 4.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二)初治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手术步骤 1.进入腹腔后,抽吸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

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县级医院版) 一、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x00) 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痛、腹胀,自扪及腹部包块; 2.体征:触及附件区包块; 3.辅助检查:盆腔超声,肿瘤标记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或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27.x00卵巢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清肿瘤标记物;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宫颈细胞学筛查及HPV检测;

(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医哮喘病的最新临床路径(最新)

哮喘(哮病)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 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1 卵巢癌临床路径

卵巢癌临床路径 一、卵巢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癌(ICD-10: C56.X00) 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妇产科学(第八版)》(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 ⑴下腹不适或盆腔下坠:可伴胃纳差、恶心、胃部不适 等胃肠道症状。 ⑵腹部膨胀感:卵巢癌即使临床早期也可以出现腹水, 或肿瘤生长超出盆腔在腹部可以摸到肿块。 ⑶压迫症:肿块伴腹水者,除有腹胀外还可引起压迫症状,如横膈抬高可引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悸;由于腹

内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可引起腹壁及下肢水肿;肿瘤压迫膀胱、直肠,可有排尿困难、肛门坠胀及大便改变等。 ⑷疼痛:卵巢恶性肿瘤极少引起疼痛,如发生肿瘤破裂、出血和(或)感染,或由于浸润,压迫邻近脏器,可引起腹痛、腰痛等。 ⑸由于肿瘤的迅速生长,患者营养不良及体力的消耗,患者会呈贫血、消瘦及形成恶液质的体征,此常是卵巢恶性肿瘤的晚期症状。 ⑹月经紊乱及内分泌症状:肿瘤间质成分产生激素或肿瘤破坏双侧卵巢,可导致月经紊乱或阴道流血;功能性卵巢恶性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可产生过多的雌激素,而引起性早熟;睾丸母细胞瘤可产生过多的雄激素而引起男性化的表现,临床上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流血除与卵巢恶性肿瘤本身有关外,还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子宫内膜癌。 ⑺因转移所产生的相应症状:如肺转移而产生干咳、咳血、胸水及呼吸困难;骨转移可产生转移灶局部的剧烈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点;肠道转移者可有大便变形、便血,严重者因发生不可逆的肠梗阻而死亡。 2.体格检查:

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临床路径(徐州)

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骨继发恶性肿瘤(ICD10:C79.500)。 2.无法手术或者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蔚伯,谷铣之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国NCCN头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 2010,中文版)、其他可以获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研究结果、自身经验。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09)等。 1.临床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常见的症状有:癌性骨痛、活动障碍等。 3.辅助检查:X线、CT、MRI、全身骨显像、PET-CT、肿瘤标记物等。 4.有明确癌症病史,影像学符合骨转移典型表现。 5.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骨继发恶性肿瘤(ICD10:C79.500)疾病编码。 2.无法行手术,或患者不愿行手术,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住院日≤4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生化全项 胸部增强CT 肿瘤相关抗原测定C12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测定(SCC) 淋巴细胞免疫分析(NK)、淋巴细胞免疫分析(T) 异常蛋白(TAP)检测 ECT全身骨显像 凝血功能[普诊]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 转移部位MR增强 其它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蔚伯,谷铣之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国NCCN喉癌临床实践指南( 2010,中国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09)等。 (七)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时机。 1.可用放射增敏剂,建议在放疗初期开始使用,直至放疗结束 2.可用放疗防护剂,建议在放疗初期开始使用,直至放疗结束,目前不建议与增敏剂同时使用。 3.可同时用中草药口服和/或中成药调理。

支气管肺癌(全肺切除术)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癌(全肺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肺癌(全肺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癌(ICD-10:C34)。 2.临床分期(UICC 2009)为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 3.临床分期(UICC 2009)为T1-2N0 M0的小细胞肺癌。 4.病变位于主支气管内而无法行支气管袖状切除重建,原发病灶范围广泛或累及肺动脉干等,需行全肺切除术(ICD-9-CM-3:32.59001/32.59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2010年版)》等。 1.高危因素:吸烟指数>400年支,年龄>45岁,肺癌家族史等。 2.临床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刺激性咳嗽、血痰或咯血、胸痛、气促、发热等。 3.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血肿瘤标记物,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等。 4.细胞、组织学等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按照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1.行全肺切除术。 2.应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采样。

非急诊手术治疗前,应当完成全面的治疗计划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临床分期检查),充分评估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并制订手术方案。 手术治疗应当尽可能做到肿瘤和区域淋巴结的完全性切除。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34支气管肺癌疾病编码,拟行全肺切除术。 2.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可以耐受全麻开胸手术,肺功能可以耐受一侧全肺切除。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6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凝血功能、血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肺功能、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 (4)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腹部超声或腹部CT、全身骨扫描、头颅MRI或增强CT。 (6)肿瘤标志物。

卵巢恶性肿瘤考试卷

2014年二季度护理培训考试卷(护师及以上) 姓名:阅卷人: 考试时间:得分: 一、单选题(2分/题,共50分) 1.于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其最常见的结局是:() A. 输卵管妊娠流产 B.输卵管妊娠破裂 C.胚胎可发育至3个月以上 D.易继发盆腔感染 E.最易继发腹腔妊娠 2.急性宫外孕的最主要症状是:() A.短期停经史 B早孕反应 C.突然腹痛 D.阴道不规则流血 E.出现晕厥 3.确诊为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 用升压药物 B. 输血 C. 立即剖腹探查 D. 纠正休克后手术 E. 边抗休克,边开腹手术 4.关于输卵管妊娠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必然有停经史 B. 妊娠试验阴性可排除输卵管妊娠 C. 后穹窿穿刺阴性可排除输卵管妊娠 D. 迟早一定发生内出血,均陷入休克 E. 病程迁延较久者,可因凝固血液与周围器官粘连形成包块 5.输卵管妊娠最常见的原因是:() A. 输卵管发育异常 B. 子宫内膜异位症 C. 慢性输卵管炎 D. 输卵管结扎手术后 E. 宫内节育器放置后 6.异位妊娠常见的着床部位是:() A. 卵巢 B. 输卵管 C. 子宫颈 D. 子宫角 E. 腹腔 7.女,50岁,GOPO,月经不调,经期延长,周期不规则,诊刮,病理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妇检:右附件可及6X4X3CM实质性肿块。 () 8.女,48岁,有慢性肾炎史,自己扪及盆腔肿块,妇检:双附件区均可触及5X6X7X大小质中肿块,腹部移动性浊音(+)()9.卵巢恶性肿瘤5年存活率约() A、20% B、25% C、25%~30% D、20%~25% E、30%~40% 10.关于卵巢浆淮性囊腺瘤哪个不对() A、常为双侧 B、球形 C、大小不等 D、表面光滑 D、 壁薄 11.关于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哪个描述不对() A、多为单侧 B、圆形 C、表面结节状 D、灰白色 E、体积较大 12.畸胎瘤的良恶性取决于() A、肿瘤大小 B、肿瘤质地 C、胚层来源 D、组织分化程度 E、 年龄 13.关于卵巢无性细胞瘤哪个不对() A、对化疗敏感 B、对放疗敏感 C、有淋巴细胞浸润 D、幼女少见 E、老年妇女少见 14.关于卵巢肿瘤蒂扭转哪个不正确() A、瘤蒂长 B、瘤中等大 C、瘤活动好 D、重心偏于一侧 E、与病人改变体位无关 15.对放疗最敏感的卵巢肿瘤() A、颗粒细胞瘤 B、纤维瘤 C、无性细胞瘤 D、内胚窦瘤 E、畸胎 瘤 16.目前妇科恶性肿瘤中对妇女生命威胁最大的是:() A.外阴癌 B.子宫颈癌 C.卵巢癌 D.子宫内膜癌 E.输卵管癌 17.对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是:() A. CA125 B. AFP C. HCG D. CEA E. CA199 1

卵巢癌临床治疗回顾及展望

卵巢癌临床治疗回顾及展望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大量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开展,为卵巢癌的未来治疗可能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但现在临床上依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和放疗辅助治疗。本文通过回顾和结合现阶段最新的临床治疗指南,探讨卵巢癌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卵巢癌的手术预后的改善有所帮助。 标签:卵巢癌;临床治疗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但是临床上以卵巢癌早期诊断最为困难。早期卵巢癌恶性肿瘤的确诊很少,来就诊时约70%已处于晚期,使得卵巢癌成为妇科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同时也促使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学者对卵巢癌治疗方法不断的规范、改进、创新,使得患者的近期生存情况及生存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也加快了我国卵巢癌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的发展脚步。本文就对卵巢癌的临床治疗及新技术给予回顾及展望。 1 卵巢癌的转移 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的转移可分为直接组织侵犯和浸润、种植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每种肿瘤由于其所处部位的生理结构不同及生物学功能的不同,转移途径及转移的方式也各不尽相同。 1.1 卵巢癌盆、腹腔转移主要是肿瘤在盆腹腔内组织、脏器的种植播散,分布状况及原因分析:(1)卵巢癌在腹腔和盆腔内的转移相当广泛,腹腔内腹膜、肠的系膜及浆膜层以及腹腔内其他脏器的表面都会被侵犯,这是因为卵巢癌中特别是卵巢上皮癌中,癌细胞从正常组织上脱落下来,掉入腹腔内循环的腹水中,然后通过腹腔液的循环广泛的将其转移种植到盆腹腔脏器的表面,使得腹水或腹腔液流通及积蓄的地方成为了卵巢癌种植转移的高危区域,这些区域也是开腹探查重点注意检查的地方;(2)卵巢恶性肿瘤在腹腔扩散、种植多是浅表的,多存在于腹腔脏器浆膜表面,多数情况下当腹腔其他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时,即已失去手术机会,但是因为上述原因,对于卵巢恶性肿瘤则是例外,卵巢癌Ⅲ期依然可通过手术用锐分离法剥除种植播散的散在肿瘤,甚至在肠、肝、腹膜等表面也可局部切除,减少瘤体体积,有利于术后化疗消灭残存瘤灶,进一步提高疗效。 1.2 腹腔外转移腹腔外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转移和血行将肿瘤转移到远处。淋巴转移主要是通过卵巢相关的淋巴分布有关,卵巢癌相关的淋巴引流途径可分为3个:(1)上行路线,主要包括腔静脉外侧及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前、外侧及下淋巴结;(2)下行路线,主要包括髂间,髂内及髂外淋巴结;(3)顺着圆韧带将淋巴液流至腹股沟淋巴结和髂外尾部淋巴结。了解淋巴结转移途径及解剖结构,有利于手术治疗中对淋巴结的探查及完整清扫。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x00) 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不特异,常规查体发现; 2.体征:附件区扪及肿物; 3.辅助检查:盆腔超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或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27.x00卵巢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清肿瘤标记物;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宫颈细胞学筛查;

(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上腹部超声,盆腔CT 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23.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路径

恶性肿瘤骨转移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恶性肿瘤骨转移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骨继发恶性肿瘤(ICD10:C79.500)。 2.具有手术治疗指征。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09)等。 1.临床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常见的症状有:癌性骨痛、活动障碍等。 3.辅助检查:X线、CT、MRI、全身骨显像、PET-CT、肿瘤标记物等。 4.有明确癌症病史,影像学符合骨转移典型表现。 5.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骨继发恶性肿瘤(ICD10:C79.500)疾病编码。

2.无手术禁忌,当患者原发肿瘤及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6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肿瘤标记物系列; (3)心电图、胸部CT; (4)肿瘤部位X线片、CT、MRI检查,包括强化或增强扫描; (5)全身骨显像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病情,行必要时行心、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PET-CT检查、病理学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骨转移瘤外科

治疗专家共识》(2009)等。 1.符合骨继发恶性肿瘤需手术治疗者。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脊柱转移瘤可选:椎板切除、椎体部分切除、全脊椎切除、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四肢骨转移瘤可选:病灶刮除、病灶切除术,并根据病情选择固定方式:外固定支架、骨水泥、髓内针、钢板螺钉、关节假体等。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过3小时可加用1次。 (八)手术日。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及手术内植物:脊柱转移瘤可选:椎板切除、椎体部分切除、全脊椎切除、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中医肿瘤临床路径

肺癌(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得患者。 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肺癌(肺积)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肺癌临床常见证候: 肺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小细胞肺癌得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6)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2 .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八)治疗方案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减,贞芪固本合剂。 (2)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麦味地黄汤加减,肺瘤平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血府逐瘀汤加减、参七西黄散。 (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清金化痰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肺瘤平膏。 2 .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卵巢癌的诊断标准

https://www.doczj.com/doc/b94314783.html,/ 卵巢癌的诊断标准 卵巢癌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了解卵巢癌早期诊断能使卵巢癌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提高、生存期延长,卵巢癌患者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其存活率可能达90%左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卵巢癌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卵巢癌的诊断标准(一)早期诊断: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早期无典型症状及体征,故详细询问病史及认真地体检和妇科检查仍极为重要。临床如遇可疑情况都应借助于现代影像学检查和广义的肿瘤标记物检查及早作出诊断。所谓可疑情况可能是较久的卵巢功能障碍,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或泌尿道症状,幼女卵巢增大或绝经后触及卵巢,以及原疑为卵巢瘤的迅速增大,固定,变硬等等。 卵巢癌的诊断标准(二)定位诊断:早期即能触及附件包块者,结合影像检查,定位诊断并不困难。但一些病例原发肿瘤小时即有卵巢外转移而形成盆腔内散在小结节,此时宜选择一些特殊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定性),不应单纯依靠随诊而因循坐误。 卵巢癌的诊断标准(三)定性诊断:虽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但阴道后穹窿吸液涂片检查,子宫直肠陷凹穿刺液检查及腹水细胞学检查仍是简便、易行、快速的基本检查。对可疑病例,腹腔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可以立即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特别是阴道超声扫描可对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边界(波及范围)及内部结构(性质)作出有助于定性的诊断。内分泌检查有助于卵巢性腺间质瘤和部分伴有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卵巢癌的诊断。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如CA125,CEA,SONA,SGA 等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高,而其特异性较差,所以,不能凭单一免疫学检测判断其类型。但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如同时检测CA125,CEA,铁蛋白及组织多肽抗原(TPA),可提高定性诊断的可靠性。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94314783.html,/lca/2015/0720/226094.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