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单元高考聚焦

本单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无论从探究改革成败的经验,还是从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的现实意义上看,这部分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从内容的角度上看,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是高考的重点。从命题的角度上看,把中国古代的改革与中国近现代改革进行纵向比较、把中国近现代改革同外国的政治经济改革进行比较等是高考可能选定的基本方式。

单元专题归纳

一、对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的认识

1.出现原因

⑴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各国的变法、改革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⑵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⑶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主要目的: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达到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的目的。

3.作用和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转型。

二、商鞅之死的原因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1.原因

⑴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⑵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

⑶商鞅使用“轻罪重罚”的政策,被打击的奴隶主贵族、官僚士绅,甚至普通平民对商鞅变法颇有微词。

2.启示

⑴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

⑵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

⑶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改革事业。

⑷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⑴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⑵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

⑴对秦国而言

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⑵对后世而言

①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②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四、战国时期改革对春秋时期改革的发展

1.改革内容

⑴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

⑵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封建制。

①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③法治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改革成效

⑴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⑵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单元能力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秦国之所以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对其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工具

C.秦王的个人威望高

D.秦国与各诸侯国关系好

答案 A

解析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经济获得了发展,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答案为A。

2.(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A.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C.贵族世袭特权D.分封制

答案 B

解析王位世袭制从夏建立,到清终止,故不应选B。

3.《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察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题干提供材料的含义是“土地可以买卖”。据此可排除B、D两项,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排除;C项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战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 A

解析提示:正确理解题干中的“人”应是A项“没落贵族”。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5.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答案 A

解析商鞅变法中提到废除井田制,即以法令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私有制。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直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故选A。

6.商鞅变法时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7.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①发展封建经济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③刺激宗室成员立军功的欲望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废除“世卿世禄制”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该制度针对的是宗室成员,因此抓住它是解题的关键。④是推行县制的作用,而①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是奖励耕织的结果。

8.(2009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测试)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战C.重农抑商D.统一度量衡

答案 C

解析 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最深远一词,只有C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

9.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

①轻罪重罚②推行连坐法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④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复合选择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干之意。

10.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答案 C

解析考查学生对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的辨析能力。秦国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观目的就是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增强国力,但这一做法,客观上却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巩固了地主阶级统治。

11.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百年,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答案 D

解析商鞅主张社会变革,故D项为正确答案。

1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记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 A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律严酷,人民不敢触犯法律,故A项为正确答案。

13.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商鞅变法中“不以百姓为事”的措施主要体现在③④中,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④加重了人民所受的的剥削和压迫。

1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答案 C

解析吴起、商鞅进行的变法斗争都取得了成功,但两人的结局说明改革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1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 D

解析法令的基本含义是奖励耕织,这一措施的实施必然会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当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一雅典贵族在梭伦改革前展开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群儒图

请回答:

⑴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各为了实现什么目标?

⑵两幅图片中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⑶两个人的活动有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各自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案:

⑴梭伦:主要是提高平民地位,化解政治危机,稳定社会秩序。商鞅:富国强兵。

⑵展示的都是改革前反对派势力对改革的质疑、反对,主要是因为: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调整,那些拥有财富、地位的人当然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极力为自己的利益辩护。

⑶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化的轨道;而商鞅则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为秦国的霸业奠定的基础。但他们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性,梭伦的方案带有“折中”的色彩,结果贵族和平民都对他不满,后来只好外出游历;商鞅变法则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压迫,遭到权贵的抵制最后被害身死。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

请回答:

⑴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⑵“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⑶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答案:

⑴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⑵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

⑶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

18.(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内容有何特点?根据这一规定,雅典社会中的哪一个阶层的政治地位会大大提高?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政策实施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的规定适应了哪一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

(1)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政治权利。

工商业奴隶主。

(2)打破了旧的贵族的世袭特权。新兴的地主阶级。

(3)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发展。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_1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 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2单元-商鞅变法(含答案)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生产水平。 答案:C 2.《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战胜而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选B项。 答案:B 3.“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故选B项。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答案:B 4.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5.《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商品交流 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 答案:C 6.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 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 ④废分封,行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来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多角度分析变法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 ②通过分组讨论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③通过情景创设与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②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是一场与保守势力斗智斗勇的较量。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手段】以《导学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重要概念】 1、为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为“阡”,横着为“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界限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同时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按照各人所占有土地多少来平均负担。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二十等爵制 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是商鞅变法史开始产生,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后确立。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多

少。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对秦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 秦朝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3、连坐法 商鞅变法过程中,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这是在户籍制的基础上实行的。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 【主干知识】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成长历程:商鞅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出生贵族家庭,热衷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涉政坛:卫鞅最初投身魏国,为丞相公孙痤赏识,被推荐给魏王,可魏王没理睬。 3.大展身手 (1)前提条件: a.秦孝公求贤若渴,到处招揽人才。 b.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提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建议,得到秦孝公同意。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2) 表现: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3)结果:变法功勋卓著,商鞅因此被晋爵赐封。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a.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b.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b.限制商业生产,凡是从事工商业而陷入贫穷的要受到惩罚。 (3)统一度量衡

人民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word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请结合材料,并依据教材内容,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方面思考春秋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 到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和为十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请举例说明。 3、秦国存在机遇和挑战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4、商鞅变法的目的: 性质: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仔细阅读相关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材料分别反应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各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什么作用?并完成表格。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材料四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单元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战国策·秦策三》中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 ①商鞅变法采取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B.改变社会习俗 C.“燔诗书而明法令”D.实行二十等爵制 4.“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商鞅变法法令中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1.相同点 (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事商贾”即做商人,即要考生回答,普通人做商人,对于国家的危害。 抓关键: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重农,由“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知抑商。由此可知,其主要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第(2)问由材料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即可得出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测试试题:单元检测(二)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8·南昌高二检测)“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答案 B 解析“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 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 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 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 答案 C 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本题选C;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3.(2017·黄山高二检测)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答案 C 解析“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连坐法和告奸制度 答案 D 解析秦国实行连坐法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 C 解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效果是增加户口数,从而达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的目的。 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 C 解析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2、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使平民 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说明变法( ) A. 废除了周朝的等级制度 B.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提升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D. 适应了依法治国的需要 3、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賦役的 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 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分封制逐渐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逐渐由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 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于() A. 注重事功的观念 B. 工商皆本的思想 C. 开拓进取的精神 D. 贵族特权的废除 6、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举措被称为“户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历史小剧本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都城咸阳人物:商鞅士兵农民甲,农民乙,农民丙,阿呆,母亲 旁白: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商鞅为获取民心,在咸阳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10两 第一幕咸阳左庶长府内,商鞅低头踱步 士兵:报告大人!南门之木已立三天,尚未有人将其搬至北门口! 商鞅:什么?都三天了,还没有人搬它吗? 士兵:是的,大人。 商鞅:(若有所悟)可能是赏金太低了。传令下去,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50两! 士兵:是,大人。(士兵退下) 商鞅:这回应该有人搬了吧! 第二幕咸阳南门,人们议论纷纷 农民甲:听说有个叫公孙鞅(商鞅)的当了左庶长。 农民乙:是啊,你看,还在这儿放了根木头,说是谁把它搬到北门赏金50两,这谁信啊? 农民丙:城里面的人这几天都在说他,说他好像要变法。 农民乙:那他竖着根木头干什么? 农民甲:不知道。 农民乙:而且这木头似乎我们都扛得动啊! 农民丙:看看再说吧! 旁白: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个结实的小伙子(阿呆),肌肉倒是挺发达,不过呆头呆脑的。 阿呆:娘——娘——!阿呆去把它搬到北门,我想我行的! 母亲:阿呆啊,好好想想,就扛这根木头走段路,会给你50两黄金? 阿呆:啊?这个……那也要去试试嘛!好不好啊?娘——! 母亲:好吧好吧,小心点啊! (阿呆上前,摩拳,擦掌,弯腰,踢腿) 阿呆:呀!哈!我来了!(说完他扛起圆木,一直扛到北门口,人群中一片欢呼) 第三幕左庶长府内,士兵来报 士兵:报告大人,有一人将圆木搬至北门口! 商鞅:哦?快快请来! 士兵:带阿呆——! (士兵下,阿呆上) 阿呆:拜见大人!

商鞅:呵呵,你就是那位勇士?不错,不错!来人啊,赏黄金50两! 旁白:阿呆这回真呆了,眼睛盯着那金灿灿的黄金不放。 阿呆:谢谢大人,谢谢……谢谢…… 商鞅:哈哈哈哈………………! 旁白:商鞅立木赏金的这件事很快就在咸阳城里传开了,老百姓们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咱们左庶长可真讲信用,以后,他让我们干什么,准没错!”就这样,商鞅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变法也得以开展起来。 初三(4)班黎子敬郭烨罗俊颖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变法浪潮席卷各国。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 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B.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 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D.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 2.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内容 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4.《淮南子·要略》记载:“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这表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是 A.保护秦国不受侵犯B.成为霸主以号令诸侯 C.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D.打击秦国的贵族制度 5.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这些规定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

6.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 7.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完成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内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统一度量衡D.独尊儒术 8.中国先秦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因触犯旧势力利益而“人死政废”,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得到了秦国人民支持B.措施具体有效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国君支持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A.奖励耕战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C.建立县制D.限制工商业活动 10.“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 11.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经历了109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其余“六雄”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B.奖励军功C.“废井田,开阡陌”D.什伍连坐 12.下列符合商鞅变法思想的是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不 同 之 处 时代背景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 建制度 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 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性质不同 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 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 盾的变革 特点不同 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 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型的变革 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 着调合、折中的特点 结果 与影响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 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 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 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奠定了基础 相同之处 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 “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例题(2015·山东高考)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审题意] (1)指出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主要指阶级关系、社会阶层的流动。 (2)说明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要从变法的社会背景和措施等方面分析解答。 [抓关键] 材料中的变“世侯世卿之局”“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布衣将相”是关键信息。 [扣知识] 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这一变化有直接关系。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考点阐讲】 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 (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从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或者说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注意新兴地主阶级产生的三个途径和政治经济要求。抓住“破”和“立”两根线索,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是变法的两上要害问题。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从变法内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秦孝当信任、重用商鞅;(4)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 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0.读下图回答: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播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1.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其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变法?(15分) 22、(2010年12月山西四校高三联考43题)(15分) 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

-商鞅变法教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 李海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学情分析 商鞅变法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所以本节课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在巩固学生基础的同时,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这是一种何等的壮举,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其统一天下的100多年以前,秦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已,是谁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虎狼之国呢? (商鞅),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今天复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 情景一:初出茅庐 我叫卫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我就聪明好学,并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我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长大后,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决定追随我偶像李锂脚步来到了魏国,希望魏王能慧眼识珠。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商鞅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 表现: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型的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想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情景二:大展拳脚 我满心欢喜的来到魏国,并屡次上书魏王,结果都不杳无音讯,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我听说秦孝公发布了一个“求贤令”,于是我果断的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接见了我,我们相谈甚欢,最终,他决定重用我:变法。我在做了一些准备之后于公元前356年开始了变法,我对秦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改革,秦国渐渐地由一个边陲小国变成了一个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