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的强制引航制度

论我国的强制引航制度

论我国的强制引航制度
论我国的强制引航制度

论我国的强制引航制度

摘要:船舶的引航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航行、提高了船舶周转速度并维护了航行秩序、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本文除引言及结语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指出了我国引航制度在立法目的、强制引航要求对象以及强制引航下海损责任的归责三方面不合理的规定;第二部分从强制引航的发展历史中分析了以上不合理规定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引用民事法律关系的归责方法探讨了由于引航员过失所造成的海损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的问题。

关键词:强制引航立法目的要求对象海损归责

引言

船舶引航是指由熟悉当地航道、航标、港池、码头、水文、气象等情况,并持有相应适任证书的引航员,按照引航机构的统一调度,在指定的水域(港口或河段)内,为船舶提供安全航行指导,并引领船舶进出港口或河段的服务,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保证船舶安全航行、提高船舶周转速度以及维护航行秩序、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我国对船舶引航的实施及监管主要依据2002年生效的由交通部颁布的《船舶引航管理规定》,该法规在规范船舶引航活动,保障水上人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其在立法目的、强制引航的要求对象以及强制引航下海损责任的归责问题三方面亦有不甚合理之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探讨以上问题以为我国引航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强制引航制度之不合理规定

(一)立法目的值得探讨

《船舶引航管理规定》第一条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如是说,“为规范船舶引航活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水上人命财产安全,适应水上运输和港口生产的需要,制定本规定”。引航在保障水上人命财产安全以及对提高水上运输和提高港口生产之效率的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国际立法上也普遍有关于“强制引航”的规定,然而引航对“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我们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笔者认为,维护国家主权更多的应该是靠外交和军事得以实现,与船舶引航并无关联。国家主权是对外而言的,针对外籍船舶,引航一般发生在该船靠近港口或者临近狭窄河道之时,该船早已进入我国境内,引航是为了使其安全、顺利地通过而不是驱逐其出境以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是故,将引航制度与维护国家主权相联系并不合理。

(二)强制引航的要求对象有失偏颇

《船舶引航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外国籍船舶以及相关部门和法规指定的国内船舶应当申请引航。笔者认为强制引航的要求对象不应该区分国籍而应从某船舶是否能安全地通过或者靠泊、移泊、离泊的角度考虑。

对某船舶要求引航是为了确保其能够快速、安全地在某一特定航道上航行,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并避免因为船舶的搁浅、沉没等事故的发生而堵塞航道,影响港口、航道的经营秩序,这根船舶的国籍并无直接联系。衡量一艘船能否顺利通过某航道不在于其国籍而是船舶本身的大小、驾驶员的对航道熟悉程度以及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因此,我国对外籍船舶一律

要求引航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三)海损责任的归责失于公平

我国相关法律均有如是规定,即在引航情况下,不解除被引船舶的船长驾驶和管理船舶的责任;由于引航员的过失,所发生的海损,引航员当受应得的处分,但不负经济赔偿责任。这就意味着当某船舶被要求强制引航时,因为引航员的过失而导致的海损依然由得船方承担,这显然对船方有失公平。

二、强制引航制度的历史原因分析

引航业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并曾在鸦片战争后的半殖民地时期瓦解。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打破了作为国家主权之一的引航权,如1884年签订的《黄埔条约》除了重申中英、中美条约中所规定的由英美领事自由雇用引航员和决定引航费率外,更进一步赋予法国领事审核引航员资格和签发引航员执照的权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主权完整,完善了关于引航的法律体系,当时为了宣誓主权,所颁发的一系列关于引航的规定都明确强调其立法目的之一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并对外轮一律实行强制引航。[1]

由上文可知,将引航与维护国家主权挂钩,政治、历史方面的原因更主要[2]。然而,现在的中国,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我国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引航与维护国家主权相联系的政治、历史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笔者认为,关于引航制度的立法目的应当回复其本真,从引航的实际效用方面加以确立。

另一方面,强制引航制度的发展历史也进一步证明了现在的中国不应该对所有的外籍船舶一律实行强制引航。当初如此规定更多的是由于历史、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刚刚走出半殖民时期的新中国为了宣誓主权才制定的。而现如今,我国的国情以及追求航运、贸易发展的愿望已经不需要再对所有外国籍船舶实行强制引航了,对强制引航的要求对象应当回归公平,从船舶是否能够安全、高效地通过航道的角度考虑。例如《德国引航法》不区分船舶国籍而一律按照船舶尺度以及船舶船员对港口的熟悉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强制引航。[3]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其做法,比如小型船舶,几乎不可能在引航区内发生海损的则不需要要求其强制引航而不用在乎其国籍;再比如经常停靠于某港口,已对其水文地况相当熟悉的外籍船舶(指船员)也不应该实行强制引航。[4]

三、强制引航下海损责任的归责

(一)责任归属应采用民事归责原则

我国将强制引航中,引航员过失碰撞造成的损害由船舶所有人来承担,是不符合民法中

[1]详见杨静蕾,侯梦雅:《中国强制引航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载于《港口经济》,2012年7

[2]参见叶红军著:《港口法解析》,人民交通出版社,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221页

[3]参见朱珂著:《非强制引航下引航方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4]例如在不来梅港、汉堡港,船长大于90米的船需要强制引航,而1年内6次到港的船则可免于强制引航

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的,对船舶所有人来说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使船舶所有人在进出港口时承担着本不属于自己的风险。

按照民法上的归责原则,责任方或是通过合同关系确定,或是通过侵权关系确定,那么要确定强制引航下由于引航员的过失造成的海损责任就应该先分析引航单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同船舶所有人、港口的法律关系。

(二)引航机构的法律地位

根据《船舶引航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三款,交通部的引航管理职责之一是负责批准引航机构的设置;第六条第二款,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的引航管理职责之一是负责筹建引航机构;第十一条,引航机构的设置方案和引航具体范围,由市级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根据引航业务发展需要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我们可以发现,引航机构的设置是由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负责筹建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经由交通部批准才成立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引航机构并不是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法人,而是港口主管部门下的一个服务单位。

(三)引航机构同船舶所有人的法律关系

引航员自然代表着引航机构行为,其引航过失行为的责任应该由引航机构来承担,所以确定引航机构与船舶所有人的法律关系对确定海损责任十分必要。

有的学者认为在自由申请引航情况下,引航员像其他船员一样是船舶所有人的雇佣人员,引航员的过失责任由船舶所有人承担毋庸置疑;而在强制引航情况下,引航员是港口当局的雇佣人员,其所造成的过失责任应该由其雇主即港口当局承担。

但是根据上文有关于引航机构法律地位的分析以及《船舶引航管理规定》第九条的规定,首先引航机构是港口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其与港口存在雇佣关系应该受到质疑,再则,无论引航是否强制,都是由船舶所有人向引航机构提出申请,然后引航机构指派引航员完成引航工作,因此,引航员与船舶所有人的雇佣关系亦不能成立。应当认为,引航机构作为港口主管部门下的一个服务性单位与船舶所有人签订了服务合同,为其提供引航服务。

(四)海损责任的最终确定

上文提到,引航员作为引航机构的雇佣人员代表引航机构为船舶所有人提供引航服务,所以当引航员过失造成海损时,其责任应该按照引航机构同船舶所有人的合同关系来确定。如果按照纯粹的服务合同,那么船舶所有人提供佣金,而由引航机构提供服务,其过失责任由引航机构承担毋庸置疑,但是,由于交通部、港口主管部门对引航服务的宏观调控,引航服务的佣金与引航服务并不能对等,也即申请引航服务的所作的开支并不能使其将所有责任推给引航机构,理解这一点,我们应当从民法上无因管理的角度去分析。然而,从法理角度,引航员的过失海损完全由船舶所有人来承担是没有道理的,该责任应该通过民事法律归责原则确定由引航机构承担,又因为它所收的佣金较低而相应的再由船舶所有人分担。这是从理论角度考虑的责任分配原则,具体的责任分担则应考虑实务中的合同条款还有引航机构收取的服务费多少。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引航制度的立法目的应该回复本真,从引航的实际效用方面加以确立而

与国家主权的维护并无关系;强制引航的要求对象应当回归公平,从船舶是否能够安全、高效地通过航道的角度考虑而不是对外籍船舶一律要求强制引航;由于引航员的过失而造成的海损责任应当适用民事上的归责原则,按照引航的服务合同由引航员的雇主引航机构承担,考虑到在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引航费用低于合理价,部分责任再转移给船方承担。

参考文献

[1]叶红军著:《港口法解析》,人民交通出版社,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3]杨静蕾,侯梦雅著:《中国强制引航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载于《港口经济》,2012年7月

[4]张欣著:《论强制引航员的责任主体》,载于《珠江水运》,2005年12月版

[5]朱坷著:《非强制引航下引航方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工作方案: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

××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市要确保在××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为推进我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城市管理服务,提升城市品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落实各村(社区)、各有关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我镇发展水平及实际情况,合理订制生活垃圾分类办法。先在公共机构、各企业和学校开展工作,再逐步扩大到全镇范围。 (三)工作目标

××年起,推进全镇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完善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园林废弃物等分流分类收运处理,力争在2020年底前,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全面实施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设施设备,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标准体系,形成切合我镇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二、工作内容 (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体范围及目标 ××年,全镇公共机构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等社团组织。全镇相关企业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包括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实现全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 ××年,巩固强化、稳步推进全镇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强制分类工作,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标准及收运处理要求 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等实施强制分类的主体负责将其产生的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可逐步纳入强制分类的类别,其他垃圾按现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 1、有害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二、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四、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五、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六、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 七、投放暂存。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则,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对不同品种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有害垃圾标志。对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9号)的品种,应按要求设置临时贮存场所。 八、餐厨垃圾可由专人清理,避免混入废餐具、塑料、饮料瓶罐、废纸等不利于后续处理的杂质,并做到“日产日清”。按规定建立台账制度。 九、易腐垃圾应采用密闭专用车辆运送,运输过程中应加强对泄露、遗撒和臭气的控制。 十、根据可回收物的产生数量,设置容器或临时存储空间,实现单独分类、定点投放,必要时可设专人分拣打包。可回收物产生主体可自行运送,也可联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上门收集,进行资源化处理。 十一、动员社会参与。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强化教育,着力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引导公众分类投放。 徐州天画广告有限公司 二0一八年六月六日

强制报告,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93467933.html, 强制报告,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作者: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 据《人民日报》2020年6月19日 05 版报道: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等9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虐待、欺凌、拐卖等9类不法侵害情形,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此举对于持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构建社会综合预防保护体系,有效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还不强,不少孩子遭受侵害后不敢、不愿甚至不知道寻求帮助。这也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多次遭受侵害,有的甚至持续几年时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建立切实有效的强制报告制度,正是针对此类案件预防难、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所采取的特殊措施。这项措施,有助于避免因为发现不及时而导致的严重影响,有利于防止因为证据灭失而让犯罪分子逃避惩罚。同时,强制报告制度的推行,也有助于提高家长以及老师、医护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形成源头预防、及时发现、高效应急、依法惩处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强制报告制度重在“强制”二字。此次下发的《意见》明确了强制报告义务主体、应当报告的情形,对公安机关的查处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建立了制度落实的督促和追责机制。此举有效压实了强制报告的主体责任,不仅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线索,及时完善固定证据,有效惩治违法犯罪,也能让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司法救助,切实维护其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实施,让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有了法定的“侦查哨”。能否激发相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他们担心遭受打击报复的思想顾虑,决定着强制报告制度的执行实效。一方面要组织开展相应培训,促进相关部门和个人充分理解和正确执行这项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加强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支持强制报告制度落实,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此外,在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同步做好涉案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工作,切实保护他们的隱私,避免二次伤害,最大限度减轻不法侵害的影响。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期待更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有关主管部门守土尽责,全社会紧密配合,让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无所遁形,才能为他们在人生的萌芽季节,撑起一方舒枝展叶的晴空。

重磅丨住建部:46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导意见下月将发布附:今年以来垃圾分类政策汇编

重磅丨住建部:46 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导意见下月将发布。附:今年以来垃圾分类政策汇编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下一步要把垃圾分类做好,同样可回收物必须要和现有的废品回收系统衔接起来,没有衔接实际上是没有打通,废品回收利用系统它是一个主渠道,如果这两个没有衔接你做的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专家认为,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发展到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之前我国部分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之前我们垃圾处理的主要矛盾是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足、能力不够、水平不高,分类处理的条件还不成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十几年前,整体上我们国家的垃圾处理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连基本的无害化处理的设施都没有,那你要去推垃圾分类的话,当然就是只能是做表面文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硬件条件。刘建国称,分类处理系统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形成高效顺畅的系统。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均是政府责任。目前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较低、准确率较低,也已经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大部分人不参与,那你最后得到的垃圾还是混合垃圾。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硬件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一些地方分类处理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2016 年,我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了95%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主要就看我们的软件条件,法治化的 水平跟我们全民参与的程度。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分类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都是重前端而轻后端,垃圾分类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无法有效衔接,为了分类而分类的现象严重。最近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企业化操作,将两个系统打通,借助经济杠杆和专业化的力量,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开辟了新思路。2012 年合肥市包河区政府开始试点垃圾分类时,大量的政府补贴都被用于前端分类工作中。合肥市包河区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科科长吴琼:只是采购了一些分类的垃圾桶、垃圾袋,在小区里面投放,主要还是以宣传为主当时。以宣传为主,缺乏激励措施,对于习惯了混扔垃圾的居民来说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合肥市垃圾后端处理设施匮乏,前端分离出来的低价值可再生资源无人问津,最后又被运到垃圾场混合填埋,打击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2016 年包河区决定将垃圾分类和可再生资源回收整体打包,由北京环卫集团运行。设立垃圾智慧分类服务平台,通过扫码积分的形式鼓励居民积极将可再生 资源分类投放。依托北京环卫集团遍布各地的可处理 设施,大量收集来的废弃物得到了合理的回收利用 北京环卫集团安徽项目组运营部负责人吴东杰:比如说纸盒书本报纸什么的,运送到纸厂,然后塑料、轮胎什么的运送到橡胶厂再利用,之后会产生一些微利,我们以积分和奖品的形式来返还给居民。居民代黎:改变了一些生活方式,把垃圾按分类这样放,可以通过积分来兑换一些生活用品。垃圾的分类投放、运输和处理都被整合到了一

河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方案(2018年)

河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方案(2018 年)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河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方案(2018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为加快建设美丽河南、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市县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居民和社会各界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各市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投放习惯、垃圾成分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实施路径,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3.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推进思路创新、技术创新和设备创新,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及覆盖范围,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4.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初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郑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开封、洛阳、焦作、安阳等4个省辖市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其他省辖市城区,以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市县全面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范围和内容 (一)实施区域。2020年底前,在全省所有省辖市城区范围内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鼓励和支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市县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二)主体范围。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区域内的以下主体,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1.公共机构。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 2.相关企业。包括宾馆、饭店、旅游景区、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 (三)强制分类内容及相关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含高校)等公共机构要带头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责

劳动合同协议书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劳动合同协议书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文件编号TT-00-PPS-GGB-USP-UYY-0089

一、建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法学家就开始在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缔约过失责任问题。但对缔约过失责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德国学者耶林。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耶林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他还指出,导致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对无过错的另一方,因为信赖合同的效力所造成的损害负责,当然无过错的一方不能请求赔偿允诺履行的价值损失,即期待利益的损失。 (一)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呼唤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的提出,肯定了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提出了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彼此应负有相互注意和照顾的义务,为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确定了新的义务规则,使人们意识到,缔约阶段并不是法律调整的一块飞地,人与人之间在这个阶段的相互接触,亦应受到法律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耶林的理论提出后,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吸收和借鉴这一理论。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然而《合同法》所调整的是民商事合同关系,并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但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却存着大量的因一方当事人恶意磋商、隐瞒真实情况等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或根本不能履行和不成立的情况存在,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有了损失必须要有人承担,而现行劳动法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现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仅22条,而关于劳动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的条款仅仅体现在劳动法第18条、第97条和原劳动部发布的规章中。《劳动法》第18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97条规

完整word版,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告知书

附件2 编号 xx(区域编号)(xx)(街道编号)(xxxxx)(_单位编号)1 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责任告知书 :(单位全称) 根据《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市府14号令)以及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2017年本市将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为确保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规范落实,进一步明确责任和要求,现将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本区范围内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等产生生活垃圾的,应当切实履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规范配置垃圾分类投放容器,设置公示标牌,引导单位职工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工作,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单位垃圾源头分类实效。 二、根据单位垃圾产生量、产生频率、垃圾组份及区域划分特点,垃圾分类容器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机关、企事业单位 1、办公区域按组设置干垃圾(黑色)、湿垃圾(棕色)、有害垃圾(红色)、可回收物(蓝色)收集容器,容器规格应根据垃圾实际产出量进行自行确定,每只容器容量不小于30升。 2、垃圾分类容器设置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每层办公区域设置1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在分类容器集中摆放点位对应设置垃圾分类标志。 3、食堂和就餐区域按组配置干垃圾(黑色)、湿垃圾(棕色)分类容器,规范设置标识和标志,每只容器容量不小于120升,实行集中收集和分类存放管理。 4、学校、医院生活区域按组配置干垃圾(黑色)、湿垃圾(棕色)、有害垃圾(红色)、可回收物(蓝色)收集容器,根据垃圾产出量,在公共部位合理区域集中按组设置容器,满足日常投放需求,并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存放管理。 5、具备条件的单位因地制宜配置有机垃圾小型生化处理设施或粉碎设备,将经分类分拣后的餐厨垃圾、湿垃圾实行就近就地处理。

试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试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 内容提要 ]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我国《合同法》确定的,旨在保护缔约双方利益而设立的一 项法律制度, 其目的在于通 过对缔约双方之间行为的 审查, 恶意行为,并使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方承担 相应的责任。 面保护缔约人的合法利 益, 一法律制度的由来、定义、 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引言 正常情况下,在合同的成立至履行完毕这一段期间,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 系受《合同法》调整。但在合同的缔约过程中,即在双方接触磋商阶段,因一方当事 人的故意或过失,而使合同未成立,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时,既不能适用违约责 任,也不适宜适用侵权责任,传统的合同法和侵权法都无力对受害人提供周全的救济 手段,使那些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缺少法律责任的约束。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一般消费者缺乏专门知识,以在缔结契约上欠缺 合理正确的判断力,因缔约而遭受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保护这种情况下受损失 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成为我国法律保护的空白。 为谋求对缔约当事人的保护,促进交易安全,我国在 1999 年出台的《合同法》中 第一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一制度。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舶来品,缔约过失责任的 建立,进一步规范了缔约阶段的民事行为,使作为市场主体的合同行为得到进一步规 范。对于有效和全面保护缔约人的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和制度的建立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思想可溯及自罗马法,但首次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德国法学家 耶林。 1861 年,他在《耶林学说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 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赔偿》一文。文中指出, “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 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 防止一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采取 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 以全 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这 构成要件以及与相关责任的区别、我国的适用类形、赔偿等方面进 系统地论述,让读者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的通知》(国管节能〔X〕x号)、《X省市、县(市、区)行政机关生 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X机事发〔X〕x号)、《X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X分类办〔X〕x号)和《X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实施方案》(X分类办〔X〕X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垃圾分类工 作精神,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置,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 示范引领和率先垂范的导向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垃圾分类工作有关法规政策,围绕“活力品质幸福X”, 建立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 化处理,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生 态环境建设。 二、实施范围

各科室(中心)。 三、目标任务 X年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率先实现生 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80%以上;X 年底前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90%以上;2020年底前实 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X年X月—X月) 1.召开工作部署会。在X月底之前召开我局工作部署动员会, 开展垃圾分类业务知识培训,并对各阶段的工作开展部署。层层发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动。 2.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3.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短信平X、微信群、QQ群、宣传栏 等载体宣传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等模式和方法,并制作、编印、张贴和悬挂垃圾分类工作宣传画、展板、横幅、标语,营造浓 厚宣传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X年X月—X月)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试行)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鼓励全院各科室、每位职工能够及时、主动、方便地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或潜在风险,结合卫生部评审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面报告,可增强全院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及时并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病人安全;通过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医院发生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凡医院内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部门、科室、人员均适用。医院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定义 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我院相关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属于自愿报告系统范围,是强制报告系统的补充,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劳动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建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 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法学家就开始在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缔约过失责任问题。但对缔约过失责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德国学者耶林。1861 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 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耶林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 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他还指出,导致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对无过错的另一方,因为信赖合同的效力所造成的损害负责,当然无过错的一方不能请求赔偿允诺履行的价值损失,即期待利益的损失。 (一)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呼唤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的提出,肯定了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提出了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彼此应负有相互注意和照顾的义务,为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确定了新的义务规则,使人们意识到,缔约阶段并不是法律调整的一块飞地,人与人之间在这个阶段的相互接触,亦应受到法律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耶林的理论提出后,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吸收和借鉴这一理论。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然而《合同法》所调整的是民商事合同关系,并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但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却存着大量的因一方当事人恶意磋商、隐瞒真实情况等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或根本不能履行和不成立的情况存在,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有了损失必须要有人承担,而现行劳动法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现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仅22 条,而关于劳动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的条款仅仅体现在劳动法第18条、第97条和原劳动部发布的规章中。《劳动法》第18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97 条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部1995年5月10日发布的《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由于用人单位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赔偿。从上述规定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劳动立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缔约过失责任这一名称,但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持肯定态度的。只不过这种规定是非常不全面的。这些规定只能解决因用人单位的原因签订的无效劳动合同而产生的纠纷。而对于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一方或双方的过错而使劳动合同不能成立并造成他方损失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则完全没有涉及。同 时,由于劳动者的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否承担责任则没有规定。这样就形成了实践中关于劳动合同的真空地带,对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存在缺陷,这与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借鉴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建立劳动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最新).docx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 最新)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国管 节能〔X〕号x ) 《、X省市、县(市、区) 行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X 机事发〔X〕号x) 《、X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 施方案》(X分类办〔X〕号x) 和《X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生活垃 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分类(X办〔X〕号4 ) 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垃圾分类工作 精神,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置,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示范引领和率先 垂范的导向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垃圾分类工作有关法规政策,围绕“活力品质幸福X”,建立生活垃圾综 合管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示 范引领作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实施范围 各科室( 中心 ) 。 三、目标任务

X年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 80%以上 ;X年底前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 集覆盖面达 90%以上 ;2020 年底前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 四、实施步骤 ( 一 ) 前期准备阶段年(X月—X 月) 1.召开工作部署会。在 X 月底之前召开我局工作部署动员会,开展垃圾分类 业务知识培训,并对各阶段的工作开展部署。层层发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 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动。 2.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科 室、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3.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短信平 X、微信群、 QQ群、宣传栏等载体宣传 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等模式和方法,并制作、编印、张贴和悬挂垃圾分类工 作宣传画、展板、横幅、标语,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 二 ) 全面实施阶段年(X月—X 月) 1.配置分类容器。根据我局实际,因地制宜地配备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与集中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二、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四、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五、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六、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 七、投放暂存。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则,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

对不同品种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有. 害垃圾标志。对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9号)的品种,应按要求设置临时贮存场所。 八、餐厨垃圾可由专人清理,避免混入废餐具、塑料、饮料瓶罐、废纸等不利于后续处理的杂质,并做到“日产日清”。按规定建立台账制度。 九、易腐垃圾应采用密闭专用车辆运送,运输过程中应加强对泄露、遗撒和臭气的控制。 十、根据可回收物的产生数量,设置容器或临时存储空间,实现单独分类、定点投放,必要时可设专人分拣打包。可回收物产生主体可自行运送,也可联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上门收集,进行资源化处理。十一、动员社会参与。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强化教育,着力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引导公众分类投放。 XXX广告有限公司 一九年六月六日0二

留守儿童强制报告制度

梁堤头镇第五小学 留守儿童强制报告制度 为及时发现和处置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隐患,梁堤头镇第五小学建 立留守儿童强制报告制度。该制度从强制报告责任单位及人员范围、强制报告事项内容、报告方式及时间、落实报告责任措施等方面做了 细致的规定, 一是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单位及人员范围。 (一)学校全部教师; (二)全校学生、委托监护人和村委联系人等。 二是落实强制报告事项内容。 (一)发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外出流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必须向派出所、学校报告。派出所和学校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属于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教育;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履行留守儿童父母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 (三)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要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福利机构实施救助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派出所、学校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人民政府。 (四)发现留守儿童正在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流浪等情况的,要坚持边报告,边制止,全力确保儿童人身安全。 三是落实报告方式及时间。 个人以口头、电话或者书面形式第一时间向所在学校报告,单位以书面形式向就近派出所报告,同时报告县级公安机关、留守办、教育局等。 四是落实报告责任措施。 (一)由学校校长负责原则,分别督促各有关人员签订承诺书方式落实强制报告责任。 (二)学校要将履行强制报告责任情况纳入单位工作考核、个人实绩考核量化指标。对于未履行强制报告责任的,学校年度不得评先选优,个人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梁堤头镇第五小学 2019年3月

2018——2019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实施方案 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这里小编给大家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龙政办发〔2018〕18号)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的表率示范作用,现就推进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8年10月1日开始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到2018年底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100%,人均垃圾产量“零增长”,各单位有比较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体系,比较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监督制度并积极落实,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二、实施范围 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单位。 三、分类方法 (一)单位日常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

他垃圾三类。对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进行强制分类,不得混入其他垃圾内。有害垃圾由单位定时定点投放,县环卫所负责进行统一收运、处理;可回收物由单位与资源回收市场联系由市场主体收运;其他垃圾按原先收运体系实施。 (二)单位内部建有食堂的,所产生的易腐垃圾由各单位主动对接具有我县餐厨收运特许经营许可的衢州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统一收运。 (三)单位产生的建筑垃圾、大件杂物、枯木等特殊垃圾实行专项分流,由各单位负责收运至相应处理终端。建筑垃圾运至浙江**嘉堰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地址为浙江省**县城南工业园区鼎新路西(3)号;大件杂物运至杂物处理中心(待建);枯木、木材等可燃材料运至城北热电厂;生活垃圾就近运至相应的生活垃圾中转站。 四、工作措施 (一)倡导绿色消费。各单位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持续开展“饮食光盘”、“随身小手帕”、“环保菜篮子”等文明行动,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杜绝浪费粮食和减少纸巾、塑料袋的使用。 (二)推行节俭办公。各单位要提高办公设备使用效率,减少纸质文件印发数量,提倡纸张双面打印。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共用,推行无纸化办公。工作会议不摆放临

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2017年至2019年,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2.14万人,起诉16.11万人。其中,2019年批捕4.76万人,起诉6.29万人,较2017年分别上升40.76%和32.62%。 上面这一组数据源于最高人民检察院于6月1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暴力犯罪大幅上升 强制报告制度出台 《白皮书》显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特点愈发突显。 2017年,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人数居前六位的罪名、人数分别是强奸罪7550人、盗窃罪6445人、故意伤害罪5010人、抢劫罪4918人、寻衅滋事罪4265人、交通肇事罪4014人,六类犯罪占提起公诉总人数的67.84%。 2019年,盗窃、交通肇事犯罪人数明显下降,同期猥亵儿童、聚众斗殴犯罪人数大幅上升,居前六位分别是强奸、寻衅滋事、猥亵儿童、抢劫、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六类犯罪占提起公诉总人数的62.22%,全部为暴力性质犯罪。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谢鹏程介绍,近年来,从检察机关起诉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不仅案件数量一直在高位运行并持续增加,而且大量存在瞒报、迟报甚至不报的情况。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如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等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率先探索实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取得了显著效果,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经验。 在贵州新瑞林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旭梦看来,《意见》出台背景主要有三点:一是现实需要。在我国很多偏远山区,家长外出打工,留守未成年儿童得不到良好照顾,近年来频繁发生未成年人性侵事件。二是时机成熟。《意见》的发布和实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此前强制报告制度曾经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方实行,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国家重视。保护未成年人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之一,因此将强制报告制度用于保护未成年人不仅是保护人权,也是整个依法治国、保护人民利益大框架下的分支。 建立追责激励机制 亮点纷呈操作性强 “在我国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是一项创举,也是检察机关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谢鹏程说。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是起源于罗马法的一项独立的债权制度,它是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缔约一方当事人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而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以违反先合同义务为前提,其赔偿范围以受害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为限,以赔偿损失为主要责任形式。法律设定缔约过失责任,旨在以法定责任形式弥补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调整范围存在前契约义务的漏洞,全面保护缔约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在传统的合同法中,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仅仅存续于合同的成立与履行完毕这一段时间。如果合同关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无所谓违约责任可言。因此,在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缔约时的过失不成立或无效时,如何保护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成为违约责任不能解决的问题。缔约过失责任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产生的。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意义及性质 缔约过失责任,又称先契约责任,有的学者直接称为缔约过失。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未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概念,但国内民法学界通说认为,《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就是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即“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法》第42条也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学习《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 行)》心得体会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虐待、欺凌、拐卖等9类不法侵害情形,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意见》对于持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构建社会综合预防保护体系,及时干预、严厉惩治、有效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受到侵害事件不时见诸媒体,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分别为4.76万人、5.07万人、6.29万人,呈不断上升势头。而预防难、发现难、取证难一直是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这类案件一般发生在家庭、学校、培训机构等内部场所,不易被发现;一些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不少孩子受到侵害后不敢、不愿甚至不知道寻求帮助;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使得家长和受害者还可能瞒报,导致犯罪行为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制止,有的发现时已难以找到证据,严重影响了打击犯罪和救助未成年人的效果。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侵害时要主动报告,是发动社会力量,构建未成年人社会综合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强制报告制度并非首次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对强制报告制度均有明确规定。而《意见》则在它们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为未成年人筑起了一道实实在在的“保护墙”。 一是扎密了笼子。只有覆盖面够广,防范力量足够强,才能扎紧篱笆,织密网眼,避免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牛栏关猫”。《意见》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有报告的义务。这较之以往,大大扩大了强制报告主体的覆盖面。此外,不仅仅是针对9类不法侵害情形,对于疑似情形也要报告,发现和预防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二是长出了“牙齿”。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执行有力,法律才能真正长出“牙齿”,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意见》不仅明确了强制报告归口受理部门为公安机关,有效避免了未成年人保护“九龙治水”、没问题“人人有权”、出了问题“人人无责”的状况。而且,《意见》把“强制”二字落到了实处,强化了责任,加大了监督。许多条款中都规定了法律责任,并明确了制度落实的督促和追责机制。这就让不履行、怠于履行强制报告制度的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切实感受到压力。这种实实在在的责任倒逼,有助于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