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单元教案设计(含科学阅读)

2017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单元教案设计(含科学阅读)

2017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单元教案设计(含科学阅读)
2017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单元教案设计(含科学阅读)

【2017教科新版】

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部分《动物》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培养生命是平等的,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

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科学家们喜欢研究动物,他们认真钻研,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们才能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别之处。我们小朋友们也要做一个‘小小科学家’,认真、严谨地上好科学课。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有一些动物朋友们要来和大家打招呼,你们认识它们吗?

课件一一出示小动物图片,学生说名字,老师说主要特征。

狗是和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了。蚂蚁很弱小但是总是一群蚂蚁生活在一起,一群蚂蚁的力量惊人,甚至可以摧毁大树、楼房,可见团结的力量有多大。鱼只能生活在水里。胡蝶最美的地方就是它色彩斑斓的大翅膀了。母鸡其实是鸟,会飞,我们的祖先驯服了它,现在是我们主要的家禽。

2、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小仓鼠图片)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田野,草原,灌木丛。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

仓鼠其实还有个很厉害的本领,它的脸其实是个秘密武器!它吃东西的时候狼吞虎咽,不是仓鼠贪吃,它有两个大脸颊袋,可以把食物装在里面,储存起来,一点点留着,冬天没有食物时再吃。你看看小仓鼠是不是很聪明呀?其实我觉得大家不是要学它的聪明劲,而是要学习它懂得慢慢积累的道理。我们小朋友们要慢慢积累小知识,等长大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脑袋里有无数的知识。

科学家们有所发现的时候都会认真的纪录下来,老师也帮大家做了记录。(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大家也要学习归纳整理总结。

2.接下来,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卡片。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卡片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

(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卡片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以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

求: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①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④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四、总结和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人类也是动物,和其他的动物是平等的,我们研究动物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

日期:

1.能自己运动 6.吃食物

2.有嘴 7.需要空气

3.会长大 8.会繁殖

4.有身体 9.会排泄5.有生命 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有一年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放大镜(每小组1个)、棉签、笔、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如果学生说到校园里,可直接追问:你在校园里见过什么动物?)

2.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可以用“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2

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4.(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看看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

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

①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②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③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放大镜、棉签)

小结: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

(2)找到后观察什么?

①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动物的身体特点、活动情况。

③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①记录的要求: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忘记统计数量。

②记录的地方:学生活动手册。

(4)需要注意什么?

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五、交流研讨

1.小组内部整理寻访到的动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后的活动手册,边介绍边评价)

(1)小组式汇报。

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汇报:

①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我最喜欢的是……它在……

(2)互动式汇报。

猜一猜,我们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如果其他同学猜不出来,汇报者对其进行介绍。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猜不到呢?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改?

(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情况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3.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六、小结

1.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来猜猜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整个三河市呢?整个中国呢?整个地球呢?

3.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

惜它们、保护它们。

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教材选定的是容易得到、行动缓慢、便于观察、学生喜欢的蜗牛。选择蜗牛同时也便于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对一种动物的观察,主要集中在身体结构、应激反应、运动等生物特征方面。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提供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将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满足蜗牛的生存需要。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他们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观察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而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需要教师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并提示观察顺序,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运动,再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经历了蜗牛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满足蜗牛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尝试使用触角、腹足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单的图示画出蜗牛的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探究蜗牛的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在观察活动中保护小动物,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运动方式和应激反应,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能满足生存需要,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蜗牛相关的视频。

2. 分组准备:蜗牛(活体)、培养皿、放大镜、棉签、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探究

1.游戏:猜谜语。

2.提问:大家见过蜗牛吗?关于蜗牛你想知道什么?

3.讲述:看来同学们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来观察一种动物——蜗牛。

二、分层观察,了解外形

1.提问:大家看,这么小个蜗牛,如果我们用眼睛来看,能观察到什么呢?

2.讲述:看不清楚的地方怎么办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个小帮手——放大镜。

3.提问:你们知道怎么使用放大镜吗?(播放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小视频)

4.观察活动:分组观察研究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5.注意事项:

(1)静静地观察,不要随意触碰它。

(2)先用肉眼看,看不清的地方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3)将观察发现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6.汇报交流。

7.归纳小结:蜗牛的身体结构有壳、眼睛、触角、口、腹足。

三、对比观察,感受运动

1.提问:如果动物园开运动会,你们会选择小蜗牛当赛跑运动员吗?为什么呢?

2.观察活动: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蜗牛的运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用肢体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展示。

4.观看视频:播放小朋友爬树和蜗牛爬树视频,谈谈感受。

5.提问: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什么有关?

6.归纳小结:蜗牛的爬行运动与腹足有关,且运动缓慢。

四、尝试接触,了解反应

1.提问:同学们发现了蜗牛这么多的小秘密,想不想和小蜗牛亲密接触一下?

2.观察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观察蜗牛反应。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用肢体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展示。

4.归纳小结:棉签的触碰会让蜗牛发生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反应。

五、交流收获,拓展延伸

1.交流:今天大家像科学家一样仔细地观察了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和反应,你有什么收获?

2.思考:大家看,这里有三种动物和蜗牛非常相似,它们是螺、蛤、蛞蝓,看看它们和蜗牛有什么不一样?

3.讲述:大自然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给了我们聪明的大脑来思考发现,相信大家只要像小蜗牛一样永不放弃,一定会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蜗牛

(班级记录表)

日期:

爬行后会留下黏液

眼 触角

腹足 壳

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以上为《给动物建个“家”》教案,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5.《观察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金鱼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鱼的身体各个部分的特征以及鱼的捕食、鱼的呼吸等特点。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培养喜爱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金鱼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组准备:金鱼、水槽(每小组一个)、鱼食(少量)、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回答)

师:那我要看看谁是咱们班最聪明的孩子,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这种小动物。

没有胳膊没有腿,一生一世不离水。身上穿着黄金甲, 走路摇头又摆尾。

(注:在提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随时的进行回答,直至回答正确为止)师:回答正确,的确是金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和研究金鱼,看看谁能

发现它更多的秘密。

(板书:观察鱼)

二、初步认识金鱼

师:金鱼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实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野生的鲫鱼培育出了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金鱼,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多媒体展示】

师:看到这么多漂亮的、活灵活现的金鱼,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那大家想不想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它呢?(学生回答)

三、观察金鱼

师:今天,老师为每个组的同学们也准备了金鱼,让大家更好的进行观察,老师给大家一点点小小的提示

探索新知1

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

身上长着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金鱼,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写出金鱼的身体各个部分地名称

(1)让学生指出金鱼的头、躯干、尾

(2)金鱼身上长着鱼鳞和鱼鳍

(3)提示孩子按顺序观察,完成课件

2、简单了解鱼的骨骼,鱼的化石

探索新知2

观察鱼是怎么运动的

(1)你会学一学吗?

(2)说出金鱼用鳍和尾巴运动

探索新知3

金鱼呼吸活动的观察

师:在刚才观察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金鱼在不吃食物的时候,嘴巴也在不停的吞咽,那是在干什么呢?(学生汇报)

师追问:①你用什么方法证明金鱼嘴巴不停的吞咽是在呼吸呢?②金鱼不停的喝水,肚子难道不会撑破吗?

师:有了猜测、有了想法,我们要怎样来证明这些猜测和想法呢?(学生回答:做实验)

师:那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观察一下,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了。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到,鱼是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的。

师小结:金鱼嘴不停的吞咽主要是在吸收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当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而体内的废气就会随着水排出体外。

探索新知4

金鱼是怎么吃东西的呢?看到鱼缸里的粪便了吗?从哪里排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呢?

小组长来喂金鱼食物,学生一起观察小鱼是怎样吃食物的?观察鱼缸里的金鱼便便,说一说,便便的样子……

五、我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观察、研究了金鱼,大家表现得非常的出色。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学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

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啊!其实,科学探究不仅能在课堂上来完成,还能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

考考你

学生观察小蚂蚁的身体结构,老师画出小蚂蚁,学生判断画的对错。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解读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 新教材培训研讨会资料四北 京四 esph

目一一录 一二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修订报告(1) 二二相关文献(9) esph 三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框架(科学知识目标)(16) 四二3~6年级上册各单元概述(28) 五二教材前期试教资料(53)

一二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 修订报告 继一二二年级教材送审之后,根据教育部‘小学科学教材修订送审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我们对本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三 通知中明确,这次修订的目的是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具体要求是加强整体设计,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三遵照这一目的和要求,我们此次修订的重点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调整现行教材的框架结构和相关内容,提升和改进教学活动的原有设计三esph 一二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的调整 (一)调整情况 2017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内容标准部分进行了学段划分,突出了大概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学习进阶理论在设计中的地位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编写的教材已经采取了以概念为核心的框架结构,但如何将大单元的结构方式与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更完美地融合,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三我们首先将现行3~6年级本版教材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4个领域的207项学段目标逐一核对,结果显示,两者的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发现了与学段目标不够吻合的部分,例如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13.1-3目标现行教材是在高年段实现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在三年级下册增设 太阳二地球和月球 单元的措施三对个别学段目标的错位,我们进行了单元的拆解或合并,例如 新的生命 分别植入 植物的生长变化 和 动物的一生 , 温度和水的变化 与 溶解 合并为 水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教学集中在了一个单元三至于现行教材中存在个别超出学段目标的部分,则做了删除处理,例如 沉与浮 单元,不再进行浮力的比较,而是指向工程与技术,更名为 船的研究 , 我们的身体 单元主题更明确为 健康生活 三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们达到了如下效果: ?将原3~6年级32个单元减少为28个(3二4年级每册3个单元共计24学时, 5二6年级每册4个单元共计28学时),降低了教材难度,减少了课程容量三?对大部分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原有设计的提升和改进,使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延续性又提高了质量三

2017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

2017年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重点知识整理笔记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教学计划

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教学计划 2017-10-10 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制定工作计划能够让教师的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教学计划 (一) 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 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教学计划 (二)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新教科版(2017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附单元知识点、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 教学进度安排 (6) 第一单元声音 (7) 第1课《听听声音》 (7)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9)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4)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7)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20)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23)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6)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8) 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31) 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31) 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35) 第3课测量肺活量 (40) 第4课一天的食物 (44)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48) 第6课营养要均衡 (53)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7) 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61)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66)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6)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70)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74) 第4课《弹测力计》 (78)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2)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6) 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90) 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5) 教科版(2020)四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 (99) 单元复习资料 (112) 第一单元声音 (112) 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116)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22) 单元测试卷 (130)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130)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 (135)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139)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2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21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2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2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1.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学生分小 组观察, 汇报交 流,猜测 及查阅相 关资料并 回答。 帮助学生 了解蚕幼 虫的外部 特征,还 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 生养成细 致观察的 习惯,提 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 部形态特 征的能 力。

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 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学生猜 测、交流 回答。 学生继续 进行观察 和记录。 为蚕结茧 做准备及 观察蚕吐 丝的过 程。我们 将继续为 蚕的生长 发育做好 积极准 备,并及 时将观察 到的内容 记录下 来。当然, 我们也可 以像观察 蚕这样去 观察饲养 生活中的 其他小动 物。

教科版科学计划2017-2018

双营小学科学实验计划、安排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从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研究与实践,加强科学实验室管理:做到合理管理,合理使用,合理分类、堆放,及时借还,及时打扫等。 二、主要措施 (一)精心准备实验器材,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中最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特别是现在的科学课,在课前,教师更要精心准备大量的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保证正常的实验探究。 (二)加强管理,合理使用。 本学期科学实验室继续加强管理,有借有还。在教学时,首先,及时填好实验通知单和实验名称,以及所需的实验器材。其次,合理实验,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指导。最后,实验做完后要及时放回原处,并做好实验日志的记载工作。 (三)加强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学期我们倡导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科学角,收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提倡“动手做”,让学生真正的参与科学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重视发挥电教手段,优化组合。

科学教学中要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投影、录象、录音等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作的作用。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我们必须把握好过度期的教学,激发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热情,积极倡导有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为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各年级实验计划安排如下: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 序号章 节 实验课题实验类型 所需仪器材料实验 周次 1 1-1 对大树进行 观察和测量演示和分组 放大镜、皮尺 1 2 1-5 观察植物的 叶分组实验 植物的新鲜叶和 落叶、放大镜 3 3 2-2 观察蜗牛分组实验蜗牛、放大镜、 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5 4 2-4 观察蚯蚓分组实验 蚯蚓、培养皿、 放大镜 6 5 2-5 观察蚂蚁分组实验少许面包、少许 白糖、和死掉的 昆虫、放大镜 7 6 2-6 金观察鱼分组实验金鱼,玻璃缸、 滴管、少许使用 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8 7 3-4 它们吸水 吗?演示和分组 纸片、塑料片、 铁片、木片、红 12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质量分 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一、考试结果及分析 (一)考试成绩 1、理实相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重课堂知识的获取,轻科学知识的生活来源。从试卷中看出,不少学生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如在一年级试卷中,很多知识都是生活的常识,学生扣分比较多的题目为选择题,问答题做得情况还行。这反映出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活来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同时从试卷中看到,学生缺少对大自然一些科学现象的留心观察,更没有将课本知识运用到解决自然、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学生重科学概念的教学,轻科学知识原理的推断。这次试题大都是考查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试卷上看,不少学生很少去理解和掌握记忆性内容,所以在判断题上失分比较多。还有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该记的没有记。 3、科学教育之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教师重教学环节的引导,轻学生科学思维、知识运用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考试的结果不难看出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诸

如善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做观察记录、读题、审题、做题、检查等。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二、教学建议及要求 (一)提高教师素养,保障教学环境 加强科学教师专兼职队伍建设,给科学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落实实验场地,配备实验设备,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 (二)改变传统教学,转换教学思维 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进一步深钻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同时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积极研究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把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质疑和对未知问题的探究上,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坚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以问题为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四)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花样 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方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的教学实施。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 (五)学科全融合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共四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篇一】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篇二】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 20xx年春季

、教学进度表

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习题2017

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练习题 一、填一填 1、1879年_________用电点亮了世界第一盏电灯。 2、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______电荷,头发带_____电荷,而且它们相互靠近时会产生_____的现象。 3、摩擦能使______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______。 4、电流只有在______中才能流动。 5、要想让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_______,也就是_______;另一个是要有_______。 6、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源通路叫做_______。 7、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的_____和______。 二、判一判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很少见。 ( ) 2、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不能持续流动。 ( ) 3、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 ) 三、答一答 1、说说你知道的静电现象。 2. 仔细观察,我们能得出结论:。这和的相 互作用相似 2、静电既然存在我们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2点亮小灯泡练习题 一.精彩补白。 1.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池的一端是,称为;另一端是,称为。 2.当电池的这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 3.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的电做实验。 4.你认识下面的物体吗?请写下它们的名称。 5.小灯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请画出一只小灯泡,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二. 6.下图中,电线终端应接在,小灯泡才会亮。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二.发生短路时会产生哪些后果? (1)②(2)。 (3)。 (4) 三.连一连。 石英钟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随身听 电池(直流电)发电站(交流电)

(完整)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

2017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 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 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 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 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 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 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固体、液体、气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着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给物体分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加强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将在反复探究中提高对物体属性的理解。这将为学生以后理解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等主要概念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轻重、颜色、形状、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体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2017-2018学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