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是科教大省,但技术创新意识、科技人员数量及结构及科技创新投入均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观念、人才、资金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标签:技术创新整合资源集成技术创新

湖北省是全国科技大省,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好,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汇集了一批精英人才。高科技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科研成果数量及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科技创新效果欠佳。

一、湖北省是科技大省,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大省的地位不相符

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大省,2005年省内拥有85所普通高校,56个科研院所,汇集了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和行业学科带头人,其中有52名两院院士,居全国前列。2005年湖北每10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为177人,专利授权量达3860项。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最大光谷基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从武汉“中国光谷”走出的信息产品,目前占据了国内光纤光缆市场50%的份额,“武汉?中国光谷”国内国际享有盛誉。湖北有着雄厚的创新基础,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强,近几年来,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均在700项以上,约有四分之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

但从科研成果数量来看,湖北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从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来看,差距更大。导致湖北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至今,湖北的名牌、拳头产品屈指可数,与先进地区相比形成强烈反差。湖北的家用电器产品发展是产业发展的缩影,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均被外省知名大集团兼并。

高新技术的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总量的比重,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条重要的标志,而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规模和效益上,均与科技大省的地位有差距。目前,湖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了2680家,2007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9.1 %。高新技术年产值超过10亿元只有武钢、神龙、NEC、凯迪、冠捷、邮科院、海尔等15家,86.5%的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等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方面,除激光产业在国内具备优势外,其他高科技产业优势并不明显。

二、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对于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及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当前由于湖北省企业改革尚未完成,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企业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企业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经费普遍不足,更乐于投资扩大规模,而搞有风险的技术开发。从政府和有关部门来看,存在着支持、服务不够的问题。现行体制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急功近利,注重当前经济指标,忽略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对基层和企业创新工作不热情,服务工作不到位。

2、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建设质量不高

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全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机构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5位,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只有13家,占全国总数的4%,远远落后于上海、山东、江苏等省市。

企业技术中心质量不高,缺乏创新能力。从建设水平看,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大多数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二级单位,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多,绝大部分企业技术中心不具有超前3-5年的开发能力。2003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122项,而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所获发明专利早在2002年就达到了1488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中,获得发明专利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4。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整体效应,造成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质量水平不高。

3、科研人员数量、结构及研发的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因素

湖北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据对163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的统计分析,职工总数为67万余人,技术中心总人数为27700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为5689人,占20.5%;专家和博士人数为1244人,占总数的4.5%;博士只有261人,所占技术中心总人数比例不到1%。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造成的条块分割,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体制困难。

湖北科研人员的地域结构和行业结构存在问题。科技人才多集中在武汉市教学、卫生及科研单位。据统计,2006年武汉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84482人,其中高等院校38579人,占总数的45.7%;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1631人,占13.8%;工业企业34272人,占40.5%。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科技人才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研发投入水平偏低。以武汉为例,200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仅有23.9%的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活动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为2.1%,约1/3的企业不到2%,远低于国际上认

为有竞争力的8%的水平。与国内企业海尔集团8.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6.19%的水平相比较,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湖北省科技创新对策分析

1、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的理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但政府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政策、服务及导向作用上。某些地方政府的“越位”行为,导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企业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牢固树立,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次,企业自身也要转变观念,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克服企业长期以来强调“量”的扩张的冲动,将主要资源用于“做强”,即依靠科技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建立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

湖北是科研大省,科技教育基础雄厚,高校、科研机构林立,但科技人才多集中在教学、卫生及科研单位,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逐渐调整人才分布结构,另一方面,要立足现状,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各自优势,形成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集成技术创新的局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联合开发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三方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商品转化率。企业通过内部及外部创新要素集成,能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通过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寻求对技术创新中的关键要素集成,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联合体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形成在湖北目前特定人才结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立足省内,拓展国内及海外创新资源。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区域、行业创新资源。开展国内及国际合作推进企业集成技术创新,大范围、跨领域进行国内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和集成国内及国际性的创新资源。探索与国内及国际产学研机构进行战略联盟。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合作方式,推动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

3、强化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湖北大中型企业虽经过多年发展,但仍然有部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工程技术人员流动频繁,具有研发能力人才的不多。而非国有企业以民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