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34.00 KB
- 文档页数:3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成语被邓小平拿来,阐述中国在当时情况下的外交战略方针。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词语解释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
词语解释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
字词翻译韬按捺,柔化,隐藏,丢弃;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成语性质褒义词详细释义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谦卑之意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
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
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
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
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
中国的韬光养晦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无论经济、政治、体制、国策等等,任意一方面变革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因为中国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影响世界的,中国的国策更是一个让所有国家关注的一项。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外交实践来看,这里的韬光养晦实质谦虚谨慎、不多空话、多做实事、不张扬不当头不称霸。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对中国力量和中国的影响力有个实事求是的估计。
有些人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要坚持“韬光养晦”,就不能积极地“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就会影响“韬光养晦”,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消极的看法。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个有机的结合,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我们想要有所作为就应该韬光养晦,也就是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既不可分割,更是不能相互对立的,而应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
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
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
我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这些特征和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有为、主动有为、争取更大作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绝不能示弱”。
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
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
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成语解释“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
《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
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
《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
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
成语典故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
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
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
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作者: 董磊
作者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五队,南京210003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22-24页
主题词: 邓小平 韬光养晦 国际战略
摘要:"韬光养晦"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28字"战略方针的核心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总方针.当前,"韬光养晦"国际战略受到了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质疑".笔者在全面分析"韬光养晦"国际战略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韬光养晦"国际战略符合党的十六大所明确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方针仍然是我国的务实与最佳选择.。
关于“韬光”的误读及其可能的译解作者:杨慧林来源:《读书》2010年第07期“韬光养晦”已经成为一个与中国外交政策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其使用频率颇高,被误读的程度也颇高。
就政治家的外交策略而言,无论怎样理解“韬光养晦”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对外宣传的角度看,关于“韬光养晦”的解释一旦失当,反而会为“中国威胁论”增添一个注脚。
特别是当“韬光养晦”被通译为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隐藏实力、等待时机)的时候,似乎多少会给人一种居心叵测的感觉。
大概是虑及于此,目前新版的《辞海》已经对“韬光养晦”的释义做出调整,以正视听。
但是现代人的《辞海》并不能改变历史留下的典故,有关“韬光养晦”的直接联想恐怕仍然是刘备“后园种菜”的“韬晦之计”,或者杨慎“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的《韬晦术》。
对于西方世界,如此轻易地修改《辞海》甚至可能引起更大的疑心。
其实如果我们回到西方人译解的中国典籍,会发现这一不断被后世所引申的说法本来未必如此。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理雅各(James Legge)为《道德经》第七章所做的一条注释。
《道德经》第七章是讲“天长地久”的原因和“圣人法天”的品质:“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理雅各如实翻译了这段话:Heaven is long-enduring and earth continues long.The reason why heaven and earth are able to endure and continue thus long is because they do not live of, or for, themselves.This is how they are able to continue and endure.Therefore the sage puts his own person last, and yet it is found in the foremost place; he treats his person as if it were foreign to him, and yet that person is preserved. Is it not because he has no personal and private ends, that therefore such ends are realized(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the Texts of Taoism,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Inc.1962,p.52)后来在美国汉学家韩伯禄(RobertG.Henricks)的译文中,“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意思好像更为明了:The Sage … has not self-interest, that he is therefore able to realize his self-interest.(Lao-Tzu Te-Tao Ching, 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tui Text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Robert G. Henrick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p.59)所谓“不自生故能长生”、“后其身而身先”,实际上完全可能与基督教《圣经》“以小为大”、“以末为先”的逻辑相互对应。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内容提要】中国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
中国在确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中国未能公开、充分地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进行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社科委综合学部委员在国际体系转型和重建的今天,中国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国领导人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意义十分重大。
在确立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的同时,我国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也许是为了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的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尚未能公开、充分地展开,而这又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实际上已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一、正本清源:“韬光养晦”的文化蕴含“韬光养晦”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格局发生剧变、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方针。
它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战略的“核心”。
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将“韬光养晦”说成是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的手段;《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收录了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完整表述;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当年《中国军力报告》仍将“韬光养晦”译成“hide capacities and bide time”,即“隐藏能力,等待时机”。
对国家“韬光养晦”的理解摘要:《战国策》曰:“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
”一个大国强国,如果通盘的谋略策略尚未考虑成熟,内部协调尚未一致就急于采取行动,就会让人通过你的言行摸到你的心思,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利于己的后果。
韬光养晦,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成语被邓小平拿来,阐述中国在当时情况下的外交战略方针。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似乎这个成语专门是用来描述中国外交战略的,但早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中日钓鱼事件。
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各种资源进行投资,不论是非洲的矿产还是美洲的油田,到处都有中国的影子。
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中国很有钱,而美国不只一次的“提醒”中国要尽到一个大国的“责任”,我们的回答则几乎千篇一律: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我看来,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
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
全面看待“韬光养晦”外交【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国际社会日益“聚焦”中国的未来走向,中国外交将始终坚持并完整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不骄不躁、不卑不亢,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安宁。
但是中国的韬光养晦却是引来争议不断,如何有效应对现在外交上被动局面,在和平发展(崛起)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得益彰就需要我们全面看待我国的韬光养晦外交。
【关键字】中国外交政策;韬光养晦;全面对待近年来,特别是围绕以南中国海问题为核心的海洋领土主权争端不断激化以来,中国“韬光养晦”外交引发的争议不断。
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已经在事实上放弃了这个外交原则,进入到所谓的后“韬光养晦”外交时代,中国国内则在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还是更应该“有所作为”之间争论不休。
面对争议,我们就要全面看待“韬光养晦”外交。
一、中国外交的发展外交是内政的延续,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二、“韬光养晦”外交的完整内涵中国共产党明白,在力量、时机等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是非常明智、正确的选择。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左右的国际局势提出来的。
“韬光养晦”战略可适当调整了作者:任卫东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7期韬光养晦与针锋相对从外交实践看,韬光养晦主要就是遇事隐忍,强调妥协退让,搁置争议,回避矛盾,不当出头鸟,不与别人硬碰硬。
在冷战后即中国实行韬光养晦后20年的时间里,美国虽然从未放弃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但的确没有将对外战略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
这种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韬光养晦的成功,但其中也另有原因。
首先,冷战结束此后的20年,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重点不在中国。
第一个十年的重点是东欧,第二个十年的重点是中亚和中东。
其次,美国一度迷信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必然带来政治民主化,幻想中国自动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接受美国霸权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操作和控制,从而实现和平演变。
但是,这两个因素目前都已不存在。
事实证明,中国政治制度并没有按照西方的公式演绎,而且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中国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独特发展道路的决心越发坚定,西方政治同盟军在中国的政治空间越来越狭小。
再加上中国增长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的客观挑战,美国在基本完成前两个战略步骤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并充满紧迫感地将主要矛头指向中国。
作为一种战术,韬光养晦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但作为战略方针,韬光养晦也可能会导致我们在战略思想上丧失主动,因此可作适当调整。
必须认识到,有些矛盾是绕不过去的,无法永远回避。
当然,针锋相对绝不意味着轻浮张扬和莽撞行事,而是要勇于在战略思想上保持主动,树立克敌制胜的信心,而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胆识。
和平发展与准备斗争作为新兴国家,中国可以也愿意做到不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去争夺霸权,但问题是,现有的霸权国家就一定不会用发动战争的方式去打断新兴国家的发展进程吗?霸权国家用战争方式消灭对手,维护霸权的鲜活事例在这和平发展的30多年中我们看得还不够多吗?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战争之所以没有降临到中国头上不是因为我们误判了战争的危险性,而主要是因为我们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从而足以遏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