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A级: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B级: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包括骶区感觉?C级: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D级: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

?E级: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2011)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2011)最新修订及指南解读 目的:探讨最新版ASIA标准(2011版)的修订之处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通过ASIA标准委员会提供的最新ASIA标准英文版,与上一版的英文版进行逐句逐字对比,找出其中不同之处。并根据上一版标准临床实际的使用情况,对修改之处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共发现新标准较上一版作出15处较大的改动。其中有些为描述方法的改变,有些为了着重强调某些条目,而有些改动则是根本性的修改。 结论:ASIA标准委员会根据上一版标准公布实施10年来世界各国临床康复医师的实践体会,对该标准做了审慎的修改,使之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本次修订将对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和相关科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统一的脊髓损伤功能评定标准对于临床及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正确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首次制定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标准,在1992年9月7 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脊髓损伤学术年会上被国际脊髓学会(ISCoS)确定作为国际标准加 以推荐。该标准先后经过多次修订,为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价提供了一种相对量化的指标 [1-5]。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和国际脊髓损伤学会(ISCOS)等再次对该标准作 出修订。本文拟对该标准的最新修订进行分析和探讨,期为国广大脊髓损伤临床工作者提供 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将最新ASIA标准(2011年)英文版,与上一版(2000年)检查标准的英文版进行逐句 逐字的对比,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上一版标准临床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本次修改之 处的临床意义进分析和解读。 2 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最新ASIA标准(2011年)英文版,与上一版(2000年)检查标准的英文版相 比发生了多处较大的改动。其中较大改动的容达15处。 本次发生较大变化的15处列举如下: 1.明确了ASIA标准的版本问题。 2.对肛门感觉检查提出了标准的检查方法和判定方法。 3.对关键点的描述进行细化与明确化。 4.明确了轻触觉的检查细节。 5.明确了针刺觉的检查细节。 6.对关节运动觉检查提出了细化的标准。 7.对深压觉检查提出了细化的标准。 8.对肌力检查判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更详细的描述。 9.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的检查细节进行明确。 10.对损伤平面的判定方法进行修订。 11.对ASIA残损分级标准进行修订。 12.对ZPP判定方法进行修订和细化。 13.对临床综合征的定义进行全新阐述。 14.提供了网络版学习资料的获取方法。

脊髓损伤分类国际标准

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2010年8月1日 Alan Liao C5 肘关节屈曲肌群:肱二头肌肱肌3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解剖正中位 (无旋转,无屈曲、伸展,内收)。 肘关节处于完全伸展位,前臂处于 完全旋后位,腕关节处于正中位。 检查者体位:支持患者的腕关节。 指令:“弯曲你的肘关节,然后尝试 用你的手去碰你的鼻子。” 动作:患者尝试去做肘关节的完全 屈曲。 Alan Liao

4级和5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解剖正中位(无旋转,无屈曲、伸展,内收)。肘关节90°弯曲,前臂处于完全旋后位。 检查者体位:检查者以手放在患者的前肩,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给患者一个屈曲肘关节的阻力。 指令:“保持你现在的位置,不要让我拉动。” 动作:患者抵抗检查者的阻力,以保持肘关节处于90°屈曲。 Alan Liao 2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前臂放在肚脐下面,肘关节30°屈曲,前臂和腕关节处于正中位,使肩关节屈曲以利于患者能在腹部平面上做肘关节屈曲的动作。 检查者体位:支持患者的手臂。 指令:“弯曲你的肘关节,然后尝试 用你的手去碰你的鼻子。” 动作:患者尝试去做肘关节的完全屈曲。 Alan Liao

0级和1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前 臂放在肚脐下面,肘关节30°屈曲,前 臂和腕关节处于正中位,使肩关节屈曲 以利于患者能在腹部平面上做肘关节屈 曲的动作。 检查者体位:检查者一手支持患者的手 臂,另一手放在肘窝肱二头肌的肌腱 处,可感觉到或者看到肱二头肌的收缩。 指令:“弯曲你的肘关节,然后尝试用你 的手去碰你的鼻子。” 动作:患者尝试去做肘关节的完全屈曲。 Alan Liao C6 腕关节伸展肌群: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3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解剖正中位 (无旋转,无屈曲、伸展,内收)。 肘关节完全伸展,前臂处于完全旋前 位,腕关节屈曲。 检查者体位:检查者用一手支持患者 前臂远端,使患者腕关节有足够的屈 曲用以测试。 指令:“将你的腕关节往上,使手指指 向天花板。” 动作:患者尝试着去充分的伸展腕关 节。 Alan Liao

急性中央性颈脊髓损伤综合征(附30例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917627743.html, 急性中央性颈脊髓损伤综合征(附30例报告) 作者:郭树吕涛翟成磊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4期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 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在各种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中最为常见,其临床特点是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而下肢功能障碍较轻或无,痛觉和温度觉在损伤平面以下消失或减退,但位置觉、振动觉等深感觉存在。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以过伸型多见,绝大多数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且愈后良好。伤前存在发育性或退行性病变及老年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差,证实有致压物或不稳定因素存在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我院自1990~2006年16年间共收治急性中央颈髓损伤30例,现对其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7例,女3例。年龄25~76岁,平均50.5岁。其中35岁以下者16例,30~50岁8例,60岁以上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0 min~15 d。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空坠落伤8例,跌伤3例,打击伤2例。损伤机制:颈椎过伸损伤 26例,屈曲型损伤3例,压缩型1例。 1.2 临床表现上肢型24例,肌力2~4级。四肢型6例,上肢肌力0~3极,下肢肌力3~4级(上肢症状重于下肢)。损伤平面以下痛觉、温觉消失,深感觉、位置觉存在。其中 发生膀胱功能障碍1例。 1.3 影像学检查所有的患者均拍摄正、侧位X片片,除1例枢椎齿状骨折而无移位外,均未骨折、脱位。表现为颈椎侧位曲度不佳,6例椎体间隙变窄,9例椎体不同程度增生,2例椎间隙前方增宽。14例行CT或MRI检查中,10例存在退行性病变,4例为后纵韧带骨化,2例为椎间盘脱出压迫硬脊膜。 1.4 治疗非手术治疗27例。根据伤情采用枕颌牵引或颅骨牵引,6~8周改用颈托保护4周。伤后即开始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激素治疗(如甘露醇和地塞米松),以消除脊髓中央管水肿。根据动物实验证明脊髓水肿可持续2~3周,故脱水剂一般应用2~3周。此外,配以神经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 国际脊髓损伤学会, ISCOS)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第七版前言 本手册内容为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第七版,该标准描述了脊髓损伤的查体方法(称之为国际标准查体方法)及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残损分级。基于世界各国脊髓损伤治疗和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意见、问题和建议,本标准对一些概念和表达进行了澄清和修订。关于ISNCSCI某些问题的澄清已经在最近发表的一些论文中进行详细阐述[13]。另外,所作出的修订也尽可能与InSTeP培训项目保持一致[15]。委员会对修订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主要是考虑到重大修订应有循证学基础。 自上一版ISNCSCI修订以及参考指南出版以来,ASIA开始了一项电子(e)在线培训项目,称之为国际标准化培训e-学习项目(InSTeP)。该项目包括一个6模块的课程,目的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准确和一致的神经学检查[15]。这些模块包括:基础解剖、感觉检查、运动检查、肛门直肠检查、评分、分级、AIS分类以及一个可选模块。另外委员会还开发了儿童脊髓损伤国际标准检查方法(WeeSTeP)和植物神经检查标准e-项目(ASTeP)。建议在检查时同时完成自主神经检查表格,但该检查目前尚不是ISNCSCI检查的一部分。 本版标准澄清的内容包括: 1)对运动和感觉检查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包括运动部分肌力4或5级检查时的体位摆放(原文20-21页)。关于检查更详细的内容见InSTeP项目[15]。 2)对患者运动功能无法检查部分的运动平面确定进行明确(如C5以上或T2-L1)。具体例子见原文27页。 3)当运动和感觉平面以下无运动或感觉功能保留而需要记录部分保留带(ZPP)时,将运动和感觉平面记录在检查表的指定位置(原文32页)。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附录-2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 版,2006) 1.定义 1.1皮节(dermatome) 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或神经根内的感觉神经元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 1.2肌节(myotome) 指受每个脊髓节段神经或神经根内的运动神经元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的一组肌群。 1.3神经平面(neurological level) 、感觉平面( sensorylevel) 和运动平面(motor level) 见插图。 神经平面是指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实际上,感觉、运动检查正常的神经节段在身体两侧常常不一致。因此,在确定神经平面时,要选4 个节段,即右侧感觉和左侧感觉及右侧运动和左侧运动平面来区分。对于两侧正常节段不同的病例,我们极力推荐使用上面的方法对每个节段进行记录,而不采用单一的“平面”,以免造成误解。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运动平面的概念与此相似,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脊髓损伤平面通过如下神经学检查来确定:①检查身体两侧各自28 个皮节的关键感觉点。②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 个肌节的关键肌。 2.神经学检查 2.1感觉检查必查项目 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 个皮节的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 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 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 0 缺失 1 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 2 正常 N T 无法检查 针刺觉检查时常用一次性安全针。轻触觉检查时用棉花。在针刺觉检查时,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 级。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见:表1。

2.2 运动检查必查项目 运动检查的必查项目为检查身体两侧10 对肌节关键肌,左右侧各选一块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而下。肌力分为6 级。 0 完全瘫痪 1 可触及或可见肌肉收缩 2 在无重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3 对抗重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4 在中度阻力下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5 (正常肌力) 对抗完全阻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5* (正常肌力) 在无抑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对抗充分阻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应用上述肌力分级法检查的肌肉(双侧) 见:表1。选择这些肌肉是因为它们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脊髓损伤时更适合于做仰卧位检查。俯卧位是被禁止的。 3. 感觉、运动评分和平面 3.1 感觉评分和感觉平面 每个皮节感觉必查项目有4 种情况: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和左侧轻触觉。如总图所示,把身体每侧的皮节评分相加,即产生 2 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并用感觉评分量化评定感觉功能的变化。此外,通过必查项目可以用于判断神经平面(感觉平面) 、部分保留区和残损分级。 3.2 运动评分和运动平面 必查项目是指各肌节按左、右两侧做运动评分。 3.3 运动平面确定 运动平面(最低正常运动平面在身体的两侧可以不同),应根据肌力至少为3 级的那块关键肌来确定,要求该平面以上的节段支配的关键肌肌力必须是正常的(5 级)。对于那些临床应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无法检查的肌节,如C1 ~C4 、T2 ~L1,及S2 ~S5,运动平面可参考感觉平面来确定。如果这些节段的感觉是正常的,则认为该节段的运动功能正常;如果感觉有损害,则认为运动功能亦有损害。

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Tianjin Med J,Aug2009,Vol37No8 近年来颈脊髓损伤的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央型脊髓损伤(central cord syndrome,CCS)最常见[1]。CCS主要表现为手部、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症状一般不重。由于该病具有一定自限性,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随着对该病确切发病机制深入了解,手术治疗得到广泛应用[2]。自199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共手术治疗CCS患者12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4例中男105例,女19例;年龄26~79岁,平均48.5岁。受伤原因:跌倒颈部损伤41例,重物砸伤12例,坠落伤14例,头部垂直向上碰撞伤8例,挥鞭性损伤49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4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47例;颈椎骨折脱位38例,急性颈间盘突出27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59例。MRI提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信号改变,其中C7/ T1节段14例,C6/7节段38例,C5/6节段22例,C4/5节段17例,C3/4节段10例,多节段脊髓信号改变23例。根据ASIA脊髓损伤运动功能评分(ASIA Motor Score,AMS),详细记录患者AMS评分[3]。所有患者均除外严重心肺功能不良、严重胸腹外伤和脑外伤等疾患,术前再次明确损伤节段并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d。 2讨论 老年患者腹壁肌肉薄弱,且老年患者多有胶原代谢障碍,在补片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更为突出,故高龄是无张力疝修补复发的重要原因[1]。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2岁,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慢性支气管炎、慢性便秘等与腹内压增高有关的疾病,这都是疝复发的重要因素[2]。 复发原因与不规范的手术操作关系极大,从笔者收治的9例复发疝的再次手术中,有以下几点体会:(1)疝囊必需高位游离至内环处,回纳后再置网塞。如高位游离不够,网塞固定实际上是缝在疝囊壁上,当腹内压增加时,网塞易于下滑。本组2例患者再次手术时发现网塞未固定在疝环口的腹横筋膜上,而是缝在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上,其中1例与疝囊壁缝合在一起,网塞连同疝环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一起下滑,笔者认为术中确切找到内环,并在内环处将网塞和坚韧的腹横筋膜固定缝合,是防止网塞下滑引起疝复发的关键。(2)如果疝环较大,可将内环口先缝合数针,使内环口径与网塞口径相匹配,再放入网塞、固定。这样可防止疝内容物从网塞旁脱出。本组有2例患者在术中发现网塞与疝环口之间松弛有缝隙,可容1个手指通过,疝从此缝隙脱出,其中1例为巨大腹股沟斜疝复发,1例为直疝复发,均存在疝环较大的因素。另外,当疝环较大时,并排置入2个或3个网塞,从力学原理来看不如1个锥形网塞承受的腹内压力大,放1个网塞最合理。(3)放置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网片的位置必须正确。本组有1例在术中发现网片大部分卷曲并向上移位,分析其原因可能固定网片时未确切缝在较坚强的组织上,致使固定不牢固;术中还看到网片上有许多线结,推测可能还存在缝合时牵拉张力过大、缝合的组织水肿脆弱,结扎过紧等导致结扎组织切割,结扎脱落失去固定。1例仅有网片下缘少部分裂开卷曲,而大部分网片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分析其原因除了局部缝合固定不确切外,间断缝合过于稀疏造成缝隙过大也是可能因素。有报道指出用连续缝合法固定网片可有效防止疝复发[3-4]。(4)网塞感染导致疝复发,本组2例在术后1和4个月出现伤口线结排异,反复出现并形成慢性窦道,数月后疝复发,术中发现切口形成的窦道一直与网塞底部相通,且有较多的脓性物和坏死组织存留,网塞与网片大部分和周围组织粘连,但部分出现松动移位,疝囊不大,疝出不多。笔者建议用2-0、3-0可吸收缝线(可吸收时间在2~3周以上)缝合各层组织。 参考文献 [1]Valenti G,Baldassarre E,Testa A,et al.Dynamic self-regulating prosthesis(protesi autoregolantesi dinamica):the long-term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s[J].Am Surg,2006,72(3):244-248.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 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84- 85. [3]Reyes-Devesa HE,Martinez-Dejesus F,Martinez-Mier G,et al.A new open anterior tension-free onlay patch technique for in-guinofemoral hernia repair[J].Am J Surg,2005,190(1):118-122. [4]Alimoglu O,Kaya B,Okan I,et al.Hernia:a review of83cases[J]. Hernia,2006,10(1):70-73. (2009-02-06收稿2009-03-17修回) (本文编辑孙东建)作者单位: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朱如森张学利田融孙振辉杜文君崔子健袁建军关键词脊髓损伤外科手术内固定器颈椎 714

医学通用评分分级

首页> 医学常用评分/分级 心功能分级屏气试验临床表现 Ⅰ级30秒以上普通体力劳动、负重、快速步行、上下坡,不感到心慌气喘 Ⅱ级20-30秒能胜任正常活动,但不能跑步或作较用力的工作,否则心慌气喘 Ⅲ级10-20秒必须静坐或卧床休息,轻度体力活动后即出现心慌气喘 Ⅳ级10秒以内不能平卧,端坐呼吸,肺底罗音,任何轻微活动即出现心慌气喘 高血压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的水平,但无器官损害,临床上无心、脑、肾受损的表现 第二期:高血压并有器官损害,但有功能代偿能力,临床上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厚;②眼底动脉普通或局部变窄;③蛋白质或和血浆肌酐浓度升高。 第三期:高血压伴有器官损害,并失代偿,临床上有以下表现之一者: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 心绞痛分级临床表现 无任何体力活动无心绞痛发作 Ⅰ级日常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但快速步行,登楼梯,剧烈活动或长时间快速费力工作或娱乐,出现心绞痛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登楼梯、爬山、餐后散步或登高、寒冷和大风、情绪紧张或睡醒后段时间爱女出现心绞痛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以正常步速,短距离散步或登一段楼梯即出现心绞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诱发心绞痛,静息时也可发作 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0 无呼吸困难症状 Ⅰ能根据需要远行,但是疲劳,不愿步行 Ⅱ步行距离有限制,走一或二条街后需停步休息 Ⅲ短距离走动即出现呼吸困难 Ⅳ静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

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标准 格拉斯哥评分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病人意识和判断预后的方法。评分3~5分,表示有严重脑损害,文献报道其病死率是6~8分的3倍。动态观察评分有助与了解病情变化方向.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评分睁眼言语反应运动反应 1. 不睁眼无反应无反应 2. 疼痛刺激时睁眼不理解、无意识发音去脑强直 3. 呼唤睁眼不确切、不能交谈去皮质状态 4. 自由睁眼可交谈、言语紊乱不上有疼痛躲避反应,但不定向 5. 对答切题能推避疼痛刺激 6 . 听从言语命令运动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评分等级描述 5 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4 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 3 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2 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1 死亡死亡 血气分析临床分级标准血气分析临床分3级: (1)轻度缺氧: PaO 2 6.68~8.00kPa(50~60mmHg),SaO 2 >80%,PaCO 2 <6.67kPa(50mmHg); (2)中度缺氧: PaO 2 4.00~6.67kPa(30~50mmHg),PaCO 2 >7.33kPa(55mmHg); (3)重度缺氧: PaO 2 <4.00kPa(30mmHg),SaO 2 <60%,PaCO 2 >10.00kPa(75mmHg) 临床表现将缺氧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缺氧:球结膜充血,呼吸稍快,血压正常,中枢神经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

脊髓损伤分型

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分级 神经功能分级 (一)Frankel分级: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二)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1)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 (2)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它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A B C D E四川省康复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唐虹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

运动功能。1、上颈段脊髓损伤(C1-4) 此段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故损伤后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延髓甚至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上颈髓损伤时,常有颈枕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c1~2损伤时病人大多立即死亡,C2~4节段内有膈神经中枢,伤后多出现膈肌和其他呼吸肌麻痹,病人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损伤平面以下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不完全瘫痪。 2、下颈段脊髓损伤(C5-8) 此段损伤多引起肋间神经麻痹,膈肌麻痹,四肢瘫痪,双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C8~T1损伤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形手和交感神经节受损的Horner征。 3、胸段脊髓损伤常有根性疼痛,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Te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脊髓休克期中可出现交感神经阻滞综合征,即血管张力丧失,即脉搏徐缓下降,体温随外界的温度而变化,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总体反射。 4、腰骶段脊髓损伤(L1~S2) 按其临床表现分为腰髓、圆锥和马尾损伤三部分。T10以下椎体损伤致脊髓损伤时,表现为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存在,Babinski征阳性;圆锥损伤不引起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及腱反射无改变,肛门反射减低或丧失,肛周包括外阴部呈马鞍型感觉障碍,出现无张力性神经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_第6版

?评价标准?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2006)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 eurological Classif 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国际脊髓学会,ISCoS) 李建军1,2,周红俊1,2,孙迎春1,2,张新1,2,王方永1,2,高峰1,2,周天健1译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康复;评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R493,R651.2,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9771(2008)0720001206 [本文著录格式] 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国际脊髓学会.李建军,周红俊,孙迎春,等译.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93—698. 第6版前言 本手册内容为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六版。1996年该标准第五版公布后,神经学分类标准委员会收到了来自国际社会脊髓损伤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大量意见、问题和建议。本委员会对标准的修订采取慎重的态度,该标准重要的修改均需有循证医学依据。委员会认识到,尽管总会有一些脊髓损伤的病例似乎不适合本标准,但本标准能准确地对大部分病例进行分类。 对现行标准的修订目的是使原标准更加明确,其中两处重要修改值得注意。第一处修改涉及到不完全性运动损伤的定义。在旧版标准的参考手册[11]中,不完全性运动损伤的定义是模糊的。它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定义为“损伤平面以下3个或更多的运动节段”(第52页),未明确是感觉、运动或神经学的平面,以及“运动功能???在运动损伤平面以下多于2个平面”(第52页)。以往的标准认为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定义为损伤平面以下残存3个以上平面。因此,本版标准对此做了修订和解释,定义为不完全性运动损伤的患者,必须为不完全性感觉损伤(鞍区保留)并有肛门括约肌的自主收缩或运动损伤平面以下保留3个以上节段的运动功能。 第二处主要的修改是删除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 TM)。委员会认为,功能评定对更全面地评定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状态很重要。尽管FIM TM是一个很好的功能障碍评定方法,但尚无足够的文献证明FIM优于其他功能障碍评定方法。故委员会认为目前确定FIM进入此标准尚不成熟,况且本标准的目的是神经学分类。委员会认为,在将来有必要建立功能评定系统,那么,它应该是一套独立的脊髓损伤评定标准。 神经学标准委员会欢迎来信提出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或在信度和效度方面提供新的实验数据以进一步使本国际标准更加完善。 ASIA神经学标准委员会主席 Ralph J.Marino,M.D. 2000年7月 2006年1月重印 导言 脊髓是大脑和躯体之间传递运动和感觉信息的主要通路。脊髓中有纵行脊髓传导束(白质),它围绕于中央区域(灰质)。中央区域是大多数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灰质构成相应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元节段。通过相应的节段神经或神经根,感觉神经元的轴突进入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离开脊髓。根据神经根进出椎体经过的椎间孔为神经根排序和命名。例如,两侧的C6神经根(左和右)就是通过C5和C6椎体之间的椎间孔。 每个神经根接受来自相应皮肤区域(称皮节)的感觉信息。同样,每一神经根支配一组肌群,称为肌节。皮节通常代表一块独立且与其他相连的皮肤区域。多数神经根支配一块以上肌肉,大多数肌肉受多个神经根支配。 脊髓损伤(SCI)影响损伤区域的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导。运用本手册所介绍的方法对皮节和肌节进行系统的检查,就能判定脊髓损伤所涉及的脊髓节段。通过上述检查,可确定神经学损害的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评定,这包括神经损伤水平、感觉损伤平面、运动损伤平面(左右侧)、感觉评分(针刺和轻触)、运动评分以及部分保留区的评定。本手册确认了ASIA残损分级,以代替此书先前版本的改良Frankel分级。 本手册首先介绍了常用术语的基本定义。接下来介绍推荐的神经学检查方法,包括感觉和运动两部分。随后介绍感觉和运动评分、ASIA残损分级以及与脊髓损伤有关的临床综合征。最后,为了便于参考,本书附有两张插图对已介绍的分类法进行总结,另外还包括一张实际尺寸的患者记录单以便于复印和记录使用。该记录单可以从亚特兰大ASIA办公室索取。 译者单位: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68;2.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译者简介:李建军(19622),男,山东威海市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脊髓损伤康复、康复管理。 注:本标准在1992年9月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脊髓学会(ISCoS)确定为国际标准加以推荐。本中文译本已得到授权。

脊髓损伤分级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标准) Bodford(1997)评分法(改良Frankel分级法) 神经外科常用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运动 6 - 按吩咐动作

5 - 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 4 - 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3 - 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2 - 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 - 无反应 语言 5 - 正常交谈 4 - 言语错乱 3 - 只能说出(不适当)单词 2 - 只能发音 1 - 无发音 睁眼 4 - 自发睁眼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 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15分)。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儿童(<4岁)GCS评分: 运动 同上。 语言 5 - 微笑,声音定位,注视物体,互动 4 - 哭闹,但可以安慰;不正确的互动 3 - 对安慰异常反应,呻吟 2 - 无法安慰 1 - 无语言反应 睁眼 同上。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评分等级描述 5 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4 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 3 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2 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1 死亡死亡

肌力分级: 评分描述 5 力量正常 4+ 在强负荷下力量轻度下降 4 能够对抗中等负荷 4- 能够对抗轻度负荷 3 能对抗重力完成运动 2 不能对抗重力 1 仅有肌肉收缩,可能只能被触及 0 无任何运动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分级描述 A 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 B 不完全- 仅保留感觉 C 不完全- 仅保留运动(无功能) D 不完全- 保留运动(有功能) E 所有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恢复,但可能有异常反射

颈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颈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随着交通和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由于意外导致的颈脊髓损伤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期死亡率为5.92%。在病程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至关重要,对于维持生命、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压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处理颈脊髓损伤最有效、确切的方法。目的在于:使颈椎恢复解剖位置并永久稳定;解除脊髓压迫。减轻脊髓水肿及继发性损害;避免脊髓进一步受损。 1.1手术时机 损伤后长期卧床可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文献报道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损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神经恢复的效果。符合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 1.2手术方法前路手术:主要指征是椎体前部损伤,包括压缩型骨折、屈曲型骨折、爆裂型骨折、椎间盘破裂以及前纵韧带过伸性损伤。后路手术:主要指征是椎体后前部损伤,包括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棘上和棘间韧带以及关节囊与黄韧带断裂。 2并发症护理 1呼吸系统并发症 2.1-1呼吸道感染 是颈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之一。下颈脊髓损伤肋间肌麻痹,上颈脊髓损伤全呼

吸肌麻痹.患者可出现无自主呼吸,很快死亡。下颈脊髓损伤后,可因脊髓上升性水肿导致全呼吸肌麻痹,咳嗽反射被抑制,尤其是有吸烟史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肺感染。鼓励并指导帮助咳嗽、排痰。嘱患者行腹式呼吸,先深呼吸5—6次,于深吸气末屏气,继而咳嗽,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口。根据排除气道异物腹部冲击法的原理,应用在排痰护理中,并与常规排痰法进行比较,效果好。对于高位截瘫而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咳嗽无效由护士给予吸痰并常规给予静脉化痰药物。 2.1.2颈部血肿 颈前路手术后48 h.尤其是在12 h内,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应密切注意颈部外形是否肿胀.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量,有无呼吸异常,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警惕血肿压迫气管引起窒息。对高血压病史者,应注意控制血压,预防和减少切口出血。若遇上述紧急状况及时通知医生立即行二次手术。清除伤口内积血。 2.1.3喉头水肿 术后4~7天是水肿高峰期。因术中长时间牵拉气管,加之全麻插管引起喉头水肿而影响通气功能。颈前路手术术前l周练习气管推移,每天3-4次.每次5~10 min。术后心电监护并观察记录生命体征至平稳,询问有无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等,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缺氧表现,根据血氧浓度调节给氧流量及时间.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手术后常规雾化吸入3天。每天2。2.1.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术后常规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负压吸引装置,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即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

(完整版)脊髓损伤的评定量表

表1 脊髓不同节段的运动、感觉平面及损伤时的功能预后 代表肌肉运动功能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平面 损伤水 平 颈部 C1-C3 胸锁乳突肌颈屈曲、旋转电动轮椅若干呼吸器,完全 依赖 C4 膈肌呼吸同上完全依赖肩锁关节斜方肌肩胛上提 C5 三角肌肩屈曲外展轮椅驱动大部分依赖肘前外侧肱二头肌肘屈 C6 胸大肌肩内收前屈轮椅实用中度依赖拇指 桡侧腕伸肌腕背伸 C7 肱三头肌肘伸轮椅实用轮椅上基本自理中指 桡侧腕屈肌腕掌屈床、轮椅转移 C8-T1 屈指肌手指屈轮椅实用同上小指 手内部肌手指灵活运动驾驶汽车 上体稳定轮椅实用基本自理第6肋间 T6 上部肋间 肌 上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 T12 腹肌操纵骨盆轮椅实用同上腹股沟上 缘胸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上下阶梯 L2 髂腰肌屈髋同上自理股前中部 L3 股四头肌伸膝不用轮椅同上膝上内侧 带短腿支架步行 L4 胫前肌踝背伸同上同上内踝 L5 拇长伸肌伸趾同上同上足背 S1 腓肠肌踝屈正常步行同上足跟外侧比目鱼肌

表3 ASIA损伤程度分级 级别指标 A 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 B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 D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或以上 E 正常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 表4 肌张力分级评定 分级神经科分级SCI分级Penn分级Clonus分级0 肌张力降低无肌张力增高无肌张力增高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轻度增高,被动活 动时有一过性停顿肢体受刺激时出现 轻度肌张力增高 踝阵挛持续1~4s 2 稍高,肢体活动未 受限较明显增高,活动 未受限 偶有肌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5~9s 3 肌张力高、活动受 限较明显增高,被动 活动困难 经常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10~ 14s 4 肌肉僵硬,被动活 动困难或不能 肢体僵硬,被动活 动不能 频繁痉挛〉10次/h 踝阵挛持续15s 表5 SCI的Frankel功能分级 分级标准 A 完全性瘫痪 B 运动功能完全丧失,部分感觉保留 C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 D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如行走) E 完全恢复

脊髓损伤诊断

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目前在我国,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已经逐渐被大众接受,并且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三十年,脊柱脊髓一旦发生,解决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对脊髓损伤全面系统的管理治疗,在我国也仅仅是近十几年的事。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需要标准化,首先要明确诊断的方法和标准。目前国际上,脊柱脊髓损伤的国际分类为ASIA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类是目前国际脊柱脊髓损伤协会在全球推荐共同使用的分类标准,从科学和临床科研的角度讲,ASIA的存在相当于形成了同样的语言,大家用同样的分类方法,对于标准化和科学规范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ASIA分类最早被提出是在1982年的国际学会,随后,1987、19 90、1992、1997、2000, —直到2006年共进行了6次的修改完善。A SIA的不断更改,也说明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是非常艰难的工作,而分类的不断变化说明在这方面的发展也非常具有潜力。ASIA在国际通用的定义目前比较乱,最常用瘫痪、截瘫等。实际上,脊髓损伤这个名词,国外与国内一样,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叫截瘫、瘫痪、麻痹

等,目前逐渐规范分为截瘫、四肢瘫、皮节和肌节,根据不同的节段和水平,命名是不同的。

截瘫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不包括颈段)椎管内脊髓损伤之后,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损害或丧失。截瘫时,上肢功能不受累,但是根据具体的损伤水平,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可能受累。此外,还包括马尾和圆锥损伤,但不包括腰骶丛病变或者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四肢瘫指由椎管内的脊髓神经组织受损而造成颈段运动和感觉的损害和丧失。四肢瘫导致上肢、躯干、下肢及盆腔器官的功能损害,但不包括臂丛损伤或者椎管外的周围神经损伤。 皮节是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肌节指受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运动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的一组肌群。从临床上明确这两个名词,对于理解ASIA分类内容非常重要。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水平问题,它与皮节和肌节都有关系。一般来讲,在ASIA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类,即神经水平的分类,包括神经平面、感觉平面、运动平面、椎骨平面。神经平面是指在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运动平面的概念与此相似,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椎骨平面指X线检查发现损伤最严重的脊髓节段。 定义神经水平非常重要,神经平面的定义中,“最低的”是一个关键词,此外是“正常平面”。脊髓损伤的平面,例如损伤平面如果定在颈5水平,是否表示颈5已经损伤了呢?并非如此。其意义是指颈5

脊髓损伤严重评定标准

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定标准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等级功能状况 A 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B 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包括骶区感觉 C 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 D 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 E 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Frankel法1969年由Frankel提出。其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 Frankel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一定的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又在Frankel的基础上针对颈、胸、腰等不同平面的脊髓或马尾损伤的恢复标准进行了综合的修订(14,16,17),制订出了适用于胸腰椎损伤的标准一和适用于完全性颈髓损伤的标准二(16)。它的每一评价标准均分为5个等级,使脊髓损伤分级更为细致,优点是对于颈脊髓损伤、双下肢无功能者也能依据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也在Frankel分级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ASIA脊髓损伤分法与Frankel法相比区别不大,仍是一种划分等级的方法,而且各等级间的界限也不十分的清楚,因此也不能很好地克服Frankel法的缺点。上述各种修订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属于同一种划分损伤等级的方法,都没能将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加以量化,其结果为各级损伤间划分界线模糊,所得资料可比性差。 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国际脊髓损伤评分标准是参照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会(NASCIS)评分标准制定出的一种用积分的方式来表达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方法。其将脊髓损伤程度进行量化,便于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这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一、康复评定 1、损伤平面 (1)定义:神经损伤平面是指脊髓损伤后在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2)运动神经平面: ①关键肌是指确定神经平面的标志性肌肉(表1); ②由于一条神经支配多块肌肉和一块肌肉受多条神经支配的特性,因此根据神经节段与肌 肉的关系,用肌力3级以上的关键肌来确定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达到4级; ③运动积分是将肌力(0~5级)作为分值,把各关键肌的分值相加。正常两侧运动平面总 积分为100分。NT表示无法检查; ④确定损伤水平时,该节段关键肌的肌力必须达到3级,此关键肌头端节段的另一肌的肌 力必须达到4级以上。 ⑤对于临床应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无法检查的肌节,运动平面可参考感觉平面来确定。如果 这些节段的感觉是正常的,则认为该节段的运动功能正常;如果感觉有损害,则认为运动功能亦有损害。 (3)感觉神经平面: ①关键点指标志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 ②感觉检查必查部分是身体两侧28对皮区关键点(表1); ③每个关键点要检查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缺失;1=障碍(部 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④正常者两侧针刺觉或轻触觉的总积分为112分(需要分别计分)。积分可以敏感地反映 感觉损伤程度的细微变化。 表1 运动神经平面的关键肌以及感觉神经平面的关键点

(1)部分保留区:是损伤水平以下仍有感觉或运动功能残留的节段;或感觉和运动均保留而功能弱于正常的区域。 ①在不完全性损伤时,常有这种区域,而且其范围常超出三个节段; ②在完全性损伤时,也可有这种区域,但其范围不应超出三个节段。 (2)骶残留:是骶部神经传导束幸免于损伤之意,是不完全性损伤的重要特征。骶残留的原因是由于不完全性损伤多属挫裂伤,容易引起出血,而脊髓中央灰质血运丰富,容易发生出血性坏死,但皮质脊髓束下行到骶部的纤维最靠近外侧,因而常能幸免。(3)完全性损伤:是指损伤后不存在骶残留。如有部分保留区也不超过三个节段。完全性损伤的确定必须在脊髓休克消失后才可作出,原因是在脊髓休克节段,一切反射均暂时消失,因而无法判断。 (4)不完全性损伤:是指有明确的骶残留和部分保留区超过三个节段即可确定。 (5)脊髓损伤程度的ASIA损伤分级: A完全性损伤S4~S5无感觉、运动功能,亦无骶残留 B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S5保留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品下保留运动功能,且损伤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的关 键肌肌力小于III级 D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品下保留运动功能,且损伤平面以下至少一半的关键肌 肌力大于或等于III级 E 正常运动与感觉功能正常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4、功能恢复预测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损伤平面预测其功能恢复情 况(表2) 表2 损伤平面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