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系统快捷操作指南V1.0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系统 快捷操作指南

目录 1 系统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系统登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个人信息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修改密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员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项目审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报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监督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备案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登记表备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运行备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和要求,提高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编制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应当依据气象台站所在城镇经批准实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统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经批准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是气象台站周边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第三条本指南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环境空间。 本指南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3.《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 4.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 (气发〔2004 〕247号); 5.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的通知》(苏气发[2008]83号) 6.《地球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

第二章探测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第五条编制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应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规定的保护标准: 1.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如下:

注:“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的障碍物。 “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2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的障碍物。 “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是指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距离与障碍物最高点超出观测场地面的高度的比值。 “大型水体距离”是指水库、湖泊、河海等水体的历史最高水位距观测场围栏的水平距离。 2.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卫星地面接收站、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保护标准如下:

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根据资料,分析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3.根据资料,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根据资料,了解贵州省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命安全或财产构成危害的极端事件或条件。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还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利用地球资源的过程与自然界的天然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对任何人类社会都是负资源。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严峻的。环境问题源于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等)及人类行为(如气候变暖、荒漠化、污染等)。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也不相同。掌握区域自然灾害和环

境问题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才能提出应对自然灾害和整治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条“标准”要求学生既要了解当地有哪些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还要学会根据资料分析某一类或几类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区域会制定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获得不同的成功经验。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本条“标准”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根据资料了解当地环境保护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不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当地所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例如,贵州省从生态环境的恢复入手,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区保护与恢复、森林抚育、林业绿色产业、绿色通道等十大工程,促进生态建设,减缓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灾害的危害,学生对上述十大工程没有必要作全盘了解,侧重了解其中一种即可。 一个区域的资源有很多类型,不同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本条“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某一类或几类资源利用的资料,了解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例如,贵州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水资源利用较为困难。在长期的区域发展实践中,贵州积累了许多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自然地理概况”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贵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气候、资源特征。为配合正文内容,安排了“贵州在中国的位置”、“贵州地形分布”2幅地图。教材P.93~94安排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贵州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贵州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在“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介绍了贵州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重点讲述了石漠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扼要说明了影响贵州的主要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石漠化现象,分析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教材P.94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在“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介绍了贵州正在实施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工程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等措施。为引导学生了解贵州石漠化地区应如何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材安排了“贵州的石漠化治理”的“阅读”材料;为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移民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教材P.96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上述“阅读”和“活动”内容都是紧扣课标要求安排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在“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从水资源、煤炭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介绍了贵州省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为配合正文内容,引导学生走近贵州著名的旅游景观,教材安排了“黄果树瀑布与织金洞”的“阅读”材料。教材P.98安排了一组,“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贵州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了解贵州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成功经验,这个“活动”也是对“自然地理概况”中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困难”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中的“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贵州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这两个内容的呼应;“活动”2引导学生了解贵州探索立体农业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立体农业的“五子登科”既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动”3引导学生了解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合理利用旅游的成功经验,巧妙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提纲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全文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贵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区域控制,综合治理;实行谁决策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无污染或少污染、低消耗、综合利用率高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重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及科技交流。 第七条省和各自治州、市、县、自治县、特区、市辖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环境保护资金,按有关规定列支。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条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自治州、市、县、自治县、特区、市辖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督检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协调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察; (二)拟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中有关环境保护部分的制定工作; (三)统一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及其它公害的防治工作; (四)统一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工作; (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

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郑州市陇海路快速通道工程 紫荆山路下穿陇海路隧道工程 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K0-030.54~K0+861.79) 审批: 复核: 编制: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郑州市陇海路快速通道紫荆山下穿陇海路隧道工程项目经理部

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一、紫荆山路下穿陇海路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辨识: (1)噪声:施工噪声主要由①隧道主体支架拆卸作业、②空压机、钻孔机械、场站加工机械等施工机械作业、③车辆运输产生。 (2)大气污染:①紫荆山路通行车辆繁多、客流量大,造成整个路段产生大量扬尘; ②本工程施工运输等施工过程和露天堆料场会产生大量扬尘;③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炉灶等燃具也排放废气。 (3)水污染:施工产生的废水有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等。其中施工废水含泥沙量较大,车辆冲洗废水含油量较大。 (4)固体废弃物污染: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工程弃土、建筑废料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5)植被毁坏:在施工区内由于植被覆盖良好,可能引起乱砍乱伐的现象问题。 (6)道路污染:由于水泥、砂石骨料、成品混凝土等材料离施工点较远,砂石料的运输和成品料的运输可能存在漏料在道路上的现象。 (7)光污染:钢筋焊接作业,施工现场夜间照明灯光。 二、环境保护目标 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扬尘、振动、光线、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的标准》。做到文明施工、保护文物和当地设施与绿化,维护施工区域整洁,创建文明施工现场和环境保护典范。具体保护目标为: 1、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环境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做好支护及排水措施,避免由于施工造成水土流失; 3、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珍惜水源,尽量循环使用,禁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4、加强对噪声、粉尘、废气的控制和治理,做好降低噪音、控制粉尘和废气浓度; 5、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6、遵循“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工作过后随手清”; 7、加强植被的保护,施工中植被被破坏,及时修复; 8、合理布置通风排烟设施,加强维修、保养确保通风排烟正常; 9、施工完毕后,根据监理的要求对现场进行清理。 10、严格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

《阜南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09-2020)》主要内容(精)

《阜南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09-2020)》主要内容 一、规划年限 2009年—2020年。 二、规划范围 阜南县国家一般气象站,以气象观测场为中心,半径2公里范围内及以远地区。 三、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需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准绳,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技术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力保气象台站大气探测环境和设施处于优良状态,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提高天气、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四、控制界限的划定与环境保护控制要求 (一)保护范围分为三大部分:观测场外围500米为核心保护区范围,观测场外围500—2000米为重点保护区范围,观测场外围2000米以外地区为泛保护区范围。 (二)核心保护区范围明确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三线位置。三线:本体界线、建设保护范围界线、建设控制地带界线。 1、本体界线

1)界线划定 气象观测场本体25m×25m范围。 2)主要控制 在对气象观测场本体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后,协同气象局在地形图上进行确定。 ①确定气象台站观测场范围。 ②观测场本体界线范围内不准建设任何与观测无关的建、构筑物以及植物、作物。 2、建设保护范围界线 1)界线划定 根据观测场自身的级别、相关规划确定保护范围界线,规划为观测场本体界线外移30米。 2)主要控制 ①不准有危害观测场本体安全的钻探、爆破以及堆放危险物品等危害到观测场安全的活动。 ②不再建与观测场无关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③观测场围栏四周10米内不得种植高于1米的植物。 3、建设控制地带界线 1)界线划定 规划气象台站观测环境建设控制地带为观测场围栏外移30—500米空间范围内。 2)主要控制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说课稿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说课稿 说课人:杨涛一、教材分析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包括“自然地理概况”、“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四部分内容。“自然地理概况”主要介绍了贵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气候、资源特征。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贵州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重点讲述了石漠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简要说明了影响贵州的主要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贵州正在实施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工程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等措施。引导学生了解贵州石漠化地区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措施,有助于学生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内容,教材从水资源、煤炭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介绍了贵州省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在“自然地理概况”中“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困难”,在“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这部分知识中“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贵州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这两部分内容遥相呼应,学生通过分析贵州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了解贵州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成功经验。学生通过了解贵州探索立体农业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让学生知道立体农业既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了解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传统教育。 二、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 本节课对应课标内容: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贵州省丰富的资源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过程与方法:分析贵州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石漠化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贵州省的自然特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学会合理协调人地关系。 三、学情分析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办事指南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办事指南 ●适用范围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 ●业主应提交的资料 ●审批时限 ●办理流程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一式10份。

受理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办毕。 ●适用范围 建设项目对环境有轻度影响的。 ●业主应提交的资料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一式10份(含电子文档); ●办理流程图

●审批时限 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适用范围 合格

建设项目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 ●业主应提交的资料 ●审批时限 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本(含电子文档); 2、技术评估意见16份;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备案表》各4份及电子文档(环评单位制作、填写); 4、主管部门预审意见(有主管部门的提交); 5、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6、需要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的,提交听证会(论证会)意见。 ●适用范围

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已同步建成或落实,已具备试生产(运行)条件。 ●业主应提交的资料 ●审批时限 试生产请示。 现场检查确实具备试生产(运行)条件的下达同意试生产(运行)通知单,不符合试生产(运行)条件的下达《整改通知》。5个工作日内办毕。

●适用范围 经试生产(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能稳定运行,生态保护措施已落实,污染物排放能满足环保要求,且环保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建设项目。 ●业主应提交的资料 ●审批时限●办理流程图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各10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登记表》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备案表》各4份、环评资料电子文档1份。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表》各10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登记表》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备案表》各4份、环评资料电子文档1份。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卡》10份。 收到齐全、规范的资料,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 内办毕。

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教材

某市“十二五”环境爱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

目录 一、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8) (一)“十一五”环境爱护工作成效显著 (8) 1.环境规划指标差不多达到预期要求 (8) 2.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 (9) 3.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10) 4.生态环境爱护和建设接着加强 (11) 5.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12) (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 (14) 1.进展与爱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14) 2.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存在 (14) 3.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 (14) 4.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15) (三)“十二五”环境爱护面临的形势 (15) 1.环境爱护面临的有利条件 (15) 2.环境爱护面临的压力加大 (16) 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差不多原则 (18)

(三)环境目标 (20) (四)要紧环境指标 (20) 1.环境质量指标 (20) 2.生态建设指标 (20) 3.污染防治指标 (21) 三、要紧任务 (21) (一)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爱护与建设 (21) 1.夯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 (22) 2.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3) 3.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和治理 (23) 4.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爱护与建设 (24) 5.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 (25) (二)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 (26) 1.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27) 2.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治理减排 (27) 3.全面实施全过程治理 (28) 4.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 (30) (三)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核心,持续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0 1.优先爱护饮用水水源地 (31) 2.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31) 3.完善流域综合治理 (33) (四)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推进都市环境综合整治 (33) 3 / 3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黔府发〔2012〕1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同时,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不高,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现就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时期,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环境压力将继续增大,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任务日

益繁重,区域、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压力增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任务艰巨。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二)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

526.贵州省污水排放标准

贵州省污水排放标准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条的规定,对DB52/12-1999进行修订。本标准与DB52/12-1999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修改了适用范围(1999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1999年版的第2章;本版的第2章); —增加了部分术语的定义(1999年版的第3章;本版的第3章) —取消了按污水排放去向分级控制的规定,调整了标准分级,取消了污染源时间段分级标准(1999年版的第4.1.1和4.1.2;本版的4.1.1、4.1.2和4.1.4); —取消了大气污染物的第三级排放标准(1999年版的第4.2.1;本版的4.2.1); —增加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制(见本版的4.2.3); —取消了固体废物的处置(1999年版的4.3); —调整了控制排放的污染物项目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1999年版的4.1.2和4.2.2;本版的4.1.3和4.2.3); —更新部分污染物项目的分析方法(1999年版的5.1和5.2;本版的5.1和5.2)。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DB52/12-1999废止。 本标准于2013年12月11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263号文批复同意,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互为补充;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本标准适用范围重叠的,从严执行。 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永霞、黄代宽、刘晓静、孙幼萍、周思、余志、张琳。 本标准于1987年7月1日首次发布,1991年根据国家标准体制的要求,统一改号为 DB52/12-1991,1999年第一次修订,2013年第二次修订。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的指南(试行)-贵州环境保护厅

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指南 (试行) 为促进管理,提高质量,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依据《中华人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现状,制定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指南。 一、评估要素和指标。评估要素分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和管理进展两个方面,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现状及所形成的管护能力、发展潜力和存在的工作差距等。共设评估指标20项,其中“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管护设施”、“管理目标与规划计划”、“法制建设与执行情况”、“日常管护”、“科研监测”和“保护对象现状与前景”等7项,因其重要性而作为特定指标。 二、评估等级和赋分。评估采用打分法,每个指标有4个高低不等的分值与其实际状况相对应,评估赋分应恰当选择其中之一。每个自然保护区20项指标评估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优秀:评估总得分在85分以上。但特定指标中有1项得分为5或3分时,评估结果得降为合格。 合格:评估总得分在70-84分之间。但特定指标中有1项得分为3分时,评估结果得降为基本合格。

基本合格:评估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但特定指标中有1项得分为3分时,评估结果得降为不合格。 不合格:评估总得分在59分以下,或特定指标中有O分。 三、评估围与频率。根据需要每次评估可以是行政管辖围的全部自然保护区,也可抽样评估部分或某一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工作一般5年进行一次。一个自然保护区两次评估间隔期不得少于4年,但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可以在1年后申请复评。 四、评估信息来源及其有效性。评估的信息和资料,指现有与20项指标相关的信息,如自然保护区职工和社区群众反映的情况,保护区所在地县、乡人民政府提供的情况,保护区管理机构调查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和日常管理文字记录,有关文件、科研报告、论文以及评估活动中听取汇报、查看现场、组织民意测评所获取的情况等。 五、评估审核工作。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审核工作由省环境保护局抽查、审核。市(州、地)级和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评估审核工作,由同级环境保护部门抽查、审核。 组织评估应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技术要求,正式行文通知被评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六、评估结果处置。评估结果将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建立的时间和中央与地方资金投入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并经相关部门商定后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DB 5212-1999 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

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DB52/12—91)《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考虑标准的实施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衔接,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删除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保留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增加在我省范围内排放量大,排放单位多,或虽排放量小,排放单位少,但其本身毒性强,对环境影响大而且持久,各地区反应强烈的污染物项目。 以分级标准代替原标准的分类标准,用分年限标准取代原标准现有企业和新扩改企业分级执行的标准。以本标准实施之日为界限划分为两个时段,1999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标准,2000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标准。 本标准颁布实施后,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含行业标准)己作规定的项目,执行国家标准(含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标准的规定),未作规定的项目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污染物项目减少,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合执行,实际上是增加了。除水污染物项目保留2项,大气污染物项目保留8项,第一时间段基本维持原标准新、扩、改的水平,第二时间段标准值和新增加的水污染项目6项,大气污染物3项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均适当从严控制。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DB52/12—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光寿、熊宜合、刘宝力、王翊、薛友梅; 本标准于1987年首次发布,1991年根据国家标准体制的要求,统一改号为DB52/12—91; 本标准于1999年第一次修订。

关于印发《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和《贵州省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7〕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强力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的安排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贵州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善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目标,以实施污染源治理工程为抓手,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对象 对贵阳市小寨坝片区开磷集团污染源、贵阳市开阳县洋水河磷矿开采及磷化工企业污染源、老干妈遵义分公司污染源、六盘水市水城河环境污染源、安顺市贯城河河道污染源、毕节市威宁县草海生活污染源、铜仁市大龙片区电解锰污源染、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120万吨氧化铝项目赤泥尾矿库污染源、黔南州福泉马场坪片区瓮福集团及川恒公司等磷肥废水污染源、黔西南州万峰湖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实行工程化治理。 三、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2017年3月15日-3月31日,各有关企业及所在地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的污染源治理实施方案,明确年度治理目标、季度进度要求和具体措施,实行“挂图作战”。 (二)组织实施。2017年4月1日-11月30日,各有关企业及所在地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集中开展专项治理,确保取得实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定期督促检查。 (三)检查验收。2017年12月1日-12月31日,按照治理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进行检查验收。省环境保护厅将邀请省 人大常委会环资委、省监察厅、省政府督查室等部门和单位参与。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夯实责任。各地要充分认识十大污染源治理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问题导向,紧抓污染源治理,防止流于形式,切实推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要建立动态调度机制,对涉及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台账化管理,做到“一工程一台账”、“一企业一台账”、“一县一台账”、“一市(州)一台账”,构建省市县三级及相关行业条块结合的工作调度体系。各市(州)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切实抓好辖区内污染源治理工作,并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社会稳定。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督促企业既要制定污染源治理实施方案,承担治理任务,减少污染存量;又要控制新增污染排放量,减少污染增量。 (二)精心组织,相互配合。各责任单位要组织专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治污任务不折不扣完成。环境保护部门及

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为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指导城镇环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合《全国城镇环境卫生“十一五”规划》、《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等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本纲要。 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要从促进城镇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高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城镇环境卫生工作的战略与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实现城镇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使环卫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前言 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是对城镇总体规划的深化,应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其有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制定城市详细规划时作出具体安排。 应简述前几轮环卫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对历次环卫规划的实施情况作出回顾和分析评价。 本次规划编制组织与人员的落实情况。 第一章城镇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城镇区划范围内地貌、地质、水文情况,主导风向、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区域地震烈度等方面情况。 第二节社会经济情况 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目前城镇社会经济概况,人口及其结构(见附录三)、产业结构、GDP 和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文明素质等方面情况。 第三节城镇建设与规划 城镇性质与规模,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及市政公用等用地布局,人口分布情况,城镇基础设施(主要是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气、绿化等)现状。 城镇总体规划概要:城镇规划区范围、面积,城镇性质、规模,总体规划年限,城镇空

间结构与各类用地布局规划,各类城镇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第二章城镇环卫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环境卫生管理 环卫组织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设置、运行管理方式和环卫执法机构情况。 环卫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九五’’“十五”“十一五”以来的环卫投资情况及其结构。 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情况。 第二节环卫从业人员 环卫职工基本情况。一、二、三线人员比例,环卫各工种人员比例,基本职工、合同工、季节工等的比例,职工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环卫职工占城镇人口比例。 其他从事环卫服务的人员情况(数量、结构等)。 第三节环卫作业和生活废弃物处理处置 道路清扫作业系统:城镇道路面积、清扫保洁面积,作业等级、机械化作业面积。清扫、保洁、洒水等作业与管理。。 生活垃圾作业系统:近三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清运量(台车站、码头);垃圾成分、含水率、低位热值等特征(详见附录三)。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中转作业与管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路线与作业管理。 粪便作业系统:粪便管道化排放的情况,近三年清运(清掏)量,粪便处理、处置的主要工艺及其管理情况。 水面漂浮垃圾作业:水面(河道)面积、保洁面积,水面漂浮垃圾打捞、运输等作业及管理现状。 建筑垃圾(渣土):年产生量,收运、处理、处置及管理情况。 医疗垃圾:目前管理现状及处理、处置方式。 车辆清洗与楼宇清洗:设施、人员及管理情况。 第四节环卫设备、设施及用地情况

8.4《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参考教案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根据资料,分析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3、根据资料,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教学重点:贵州省存在的石漠化现象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贵州省存在的石漠化现象和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识图与学生合作识图、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谚语导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是对某省级行政单位自然地理环境的写照,你知道这是哪个省级行政单位吗?(贵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 二、新授 (一)自然地理概况 1、读图归纳贵州省的地理位置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56、8-57,完成下列任务。 (1)贵州位于中国的什么部位?是否濒临海洋? (2)说出贵州大致的经纬度范围。 (3)找出与贵州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教师归纳 2、读图归纳贵州省的地形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57,完成下列任务。 (1)贵州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贵州所在的地形区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高度表和河流流向,判断贵州的地势特征。 (3)完成P93“活动”1。 (4)贵州省石灰岩广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貌,这种地貌的名称是什么?这种地貌对地表起伏状况有何影响。 3、引导学生读贵阳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表,说出贵阳的气候特点。 师生归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集中在夏季。

4、引导学生读图8-57,分析贵州省河流的特点:有乌江、北盘江等,水能丰富,多地下河,地表水资源缺乏。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2)贵州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造成贵州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引导学生完成P94“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石漠化现象严重,多干旱、冰冻、冰雹天气。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相关内容和P95“贵州的石漠化治理”材料,说一说贵州为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贵州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再完成P98的“活动”。 教师归纳:①并建水利基础设施,合理用水。②加大建设力度,发挥“水火互济”优势。③旅游业增长迅速。 三、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贵州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办法(试行)

贵州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办法(试行) 颁布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号:黔府发〔2013〕17号 颁布日期:2013-07-24 执行日期:2013-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章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第三章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 第四章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 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是指用于集中式供 应生活饮用水的江河、湖泊、水库、溪潭、地下河(泉)、地 下水井等水源,供水人口原则上1000人以上。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饮用水水源环境保 护负责,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保证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情况纳入政府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各饮用水水源责任政府名单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规划项目布局,应当符合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的义务,有权检举、控告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 第二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第七条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应当划分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依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执行。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非完全封闭式饮用水输水河(渠)道应划为一级或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水源根据技术规范可以只划分为一级保护区。 第八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类别分为地表水水源保护区 和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按类型分为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和湖库型水源保护区,按级别分为中心城市水源保护区、县城水源保护区、乡镇水源保护区以及农村水源保护区。中心城市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