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物理考点提升训练:物态变化

初三物理考点提升训练:物态变化

初三物理考点提升训练:物态变化
初三物理考点提升训练: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考点、考题与提升训练

【考点一】温度与温度计

★典例一:亲爱的同学们,经过两年的初中物理学习,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学到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7cm

C.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220V D.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0g 【答案】B。

【解析】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7cm,故B符合题意;

C.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故C不符合题意;

D.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D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典例二:下列测量仪器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用刻度尺测量物块的长度B.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C.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D.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B。

【解析】A、图中所示刻度尺没有放正,故A错误;

B、图中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使用方法正确,故B正确;

C、用镊子夹取砝码,用手会腐蚀砝码,故C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B。

【考点二】熔化与凝固

★典例一:下面对哈尔滨美景描述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初春,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盛夏,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深秋,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

D.隆冬,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

【解析】A.初春,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属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盛夏,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滴形成的,故属于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深秋,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形成的,故属于凝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隆冬,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是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题意。正确答案是A。

★典例二:把酒精擦在手背上后,擦酒精的部位会感觉凉。这主要是因为酒精()。

A. 凝固放热

B. 升华吸热

C. 液化放热

D. 蒸发吸热

【答案】D。

【解析】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凉的感觉。是因为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时,从手背中吸热,使手背的温度降低,所以感觉到凉。故选D。

★典例三: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这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图象(选填“熔化”或“凝固”)。

(2)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或“液”)。

(3)该物质的熔点是℃。

(4)组装图1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组装。

(5)灯内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酒精的热值(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晶体;熔化;(2)液;(3)80;(4)从下往上;(5)不变。

【解析】(1)由图象可知,第3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在第9min熔化结束,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80℃不变,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2)由图象可知,在第9min熔化结束,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3)由(1)分析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4)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

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故从下往上安装;

(5)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则剩下的酒精热值都不变。

故答案为:(1)晶体;熔化;(2)液;(3)80;(4)从下往上;(5)不变。

★典例四:如图甲所示,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答案】慢;固液共存态;不变。

【解析】(1)冰的熔点为0℃,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由图象可知,冰从4min开始熔化,到10min熔化完成,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慢;固液共存态;不变。

【考点三】汽化与液化

★典例一: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升华C.凝华D.液化【答案】D。

【解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白气”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选D。

★典例二:对下列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春天,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农作物上露珠的形成,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需要吸热;

D.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A、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水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属于汽化过程。故A正确;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A。

★典例三: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成小水滴或直接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答案】汽化;液化;凝华。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江河湖海里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从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形成小冰晶属于凝华。

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

★典例四: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

(3)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还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答案】(1)A处向上;(2)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3)98;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合理即可)

【解析】(1)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需要将温度计向上调整,即将A处向上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可以提高水的初温,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

(3)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

可获得的信息有:①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②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A处向上;(2)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3)98;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合理即可)

【考点四】升华与凝华

典例一:邵阳新宁崀山是国家5A级景区,2019年春节期间,崀山八角寨风景区山顶出现大量雾凇,十分美丽迷人!雾凇的形成所属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液化C.凝华D.汽化

【答案】C。

【解析】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雾凇是水蒸气在较冷的冬天凝华的结果。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属于凝华现象。故选C。

★典例二: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积雪消融B.湖面起雾C.瓦上结霜D.衣服变干

【答案】C。

【解析】A、积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湖面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瓦上结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衣服变干是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汽,是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一、选择题

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止常体温约为42゜C

B.人的止常步行速度约为1m/s

C.一层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0m

D. 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2N 【答案】B。

【解析】考查常见量估测,属于简单题。

人正常一秒行走两步,大约一米,所以正常步行速度为1m/s,所以选B。

2.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A.清晨枝叶上形成露珠

B.太阳升起后浓雾渐散

C.气温升高使冰雪消融

D.冬天铁丝网出现白霜

【答案】C。

【解析】A、清晨枝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的;故A错误。

B、浓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浓雾散去是因为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水是熔化现象;故C正确。

D、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C。

3.装有半杯水的封闭玻璃杯,放入冰箱被冷冻较长时间,取出后用干毛巾擦干玻璃杯表面,放一会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这是由于()。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造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造成的

C.玻璃杯中的冰升华成水蒸气造成的

D.玻璃杯中的冰熔化成水造成的

【答案】B。

【解析】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物体时,就会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由于从冰箱取出的玻璃杯,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玻璃杯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一会儿又变湿。故选B。

4.对下列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春天,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农作物上露珠的形成,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需要吸热;

D.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A、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水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属于汽化过程。故A正确;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A。

5.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积雪消融B.湖面起雾C.瓦上结霜D.衣服变干

【答案】C。

【解析】A、积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湖面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瓦上结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衣服变干是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汽,是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雨、云、雪……实质上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热空气升上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就形成了云。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A.汽化或升华B.汽化或凝固C.液化或凝华D.液化或凝固【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云是由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的,因此,若云由水蒸气变成小水滴形成,则属于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物态变化是液化;若云由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形成,则属于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物态变化是凝华。故应选C。

7.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大地上冰雪的消融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D.寒冬草地上霜的形成【解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8.装有半杯水的封闭玻璃杯,放入冰箱被冷冻较长时间,取出后用干毛巾擦干玻璃杯表面,放一会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这是由于()。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造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造成的

C.玻璃杯中的冰升华成水蒸气造成的

D.玻璃杯中的冰熔化成水造成的

【解析】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物体时,就会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解答】由于从冰箱取出的玻璃杯,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玻璃杯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一会儿又变湿。故选B。

9.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箱,这是()。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答案】C。

【解析】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由于猪肉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凝华成固态的霜附着在猪肉表面,凝华时放热过程,故C正确,ABD 错误。故选C。

10.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利用干冰使食物降温,这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

C.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关键要记住哪种物态变化是如何定义的。(1)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2)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分析物质的初、末状态即可判断,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A、蜡属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A 错误;

B、由于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从而可以使食物降温,防止变质,故B正确;

C、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 错误;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小水滴吸热汽化成了水蒸气,故D错误。故选B。

1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大地上冰雪的消融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D.寒冬草地上霜的形成

【答案】D。

【解析】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

12.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答案】B。

【解析】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壶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C、草叶上形成“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手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选B。

13.如图是酒精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的沸腾属于液化现象;

B.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C.酒精沸腾过程中要放热;

D.酒精在任何情况下的沸点都是78℃

【答案】B。

【解析】A、酒精沸腾时,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C、由图象可知,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C错误;

D、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所以酒精在任何情况下的沸点都是78℃的说法不对,故D错误。故选B。

1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B。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形成过程分别是凝固和凝华,故A 错误;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 正确。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 错误。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 错误。故选B。

15.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 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

16.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C。

【解析】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故A错误;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B错误;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C正确。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故D错误。故选C。

17.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答案】B。

【解析】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晶体在熔化前后以及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所以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增大,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18.水不同状态的循环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冰晶。

【答案】凝华。

【解析】雪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小冰晶,是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

故答案为:凝华。

19.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中擦干后过一会几又会变湿,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液化;放热。

【解析】由于从冰箱取出的饮料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液化,附着在饮料瓶外壁上,表面会变湿。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

度低的饮料瓶外壁发生液化,一会几又会变湿;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

20.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min时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答案】晶体;固液共存。

【解析】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3min到第7min,因此在第5min时晶体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晶体;固液共存。

2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成小水滴或直接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答案】汽化;液化;凝华。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江河湖海里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水蒸气遇冷液化化形成小水滴。从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形成小冰晶属于凝华。

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

22.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答案】升华;凝华;霜。

【解析】(1)在烧杯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固态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过一会儿,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片上,发生了凝华现象;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屋顶及地面形成的;

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所以,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霜。

23.春节联欢晚会为了打造舞台效果,常用干冰(固态CO2)在舞台上产生淡淡的白雾,是由于干冰的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形成的。

【答案】升华;液化。

【解析】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液化成为小水滴。

初三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摄氏温度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1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______。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 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 现象叫______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______ 。 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______ ,它有两种方式:______和 ______。 4.物质从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所有气体,在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家用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 5.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成小水滴落下来。 6.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______至______,最小分度值是______。 7.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会发黑,这一变化中,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和。 8.海波的溶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态,10℃的海波呈态。 9.用质量相等的O℃的水和O℃的冰来冷却物体,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过程中要 ______热量。 10.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汽化 夏天湿衣服晾干熔化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凝固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液化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华 吃冰棒解热升华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2.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一组是( ) A.熔化、汽化 B.熔化、液化 C.液化、凝华 D.液化、升华。 4.把盛水的试管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试管里水的温度( ) A.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B.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D.无法确定 5.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这是因为( )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DIV.MyFav_1213255007402 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H1{FONT-WEIGHT:normal;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STYLE: italic;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H2{FONT-WEIGHT:normal;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10pt; MARGIN: 0cm 0cm 0pt; COLOR: black; FONT-STYLE:italic; FONT-FAMILY: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DIV.Section1{page:Section1}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备战2020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专题五十五:物态变化(word版无答案)

备战2020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专题五十五:物态变化考点一:温度与温度计 1.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4.温度计的使用: (1)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下面的操作次序依次为。 a.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 c.让其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的时间 d.让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2)上图为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时的情景,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 ①;②。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冰块在饮料中逐渐“消失”,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熔化C.汽化D.凝固 2.下列现象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A.钢块轧成钢板B.木头制成课桌C.冰块化成水D.玻璃碎了 3.今年四月下旬,新疆多地州普遍降雪,融雪时气温下降,这是因为雪() A.熔化放热B.熔化吸热C.凝固放热D.凝固吸热 4.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沸点是80℃ B.30min时它是液态 C.它不是晶体,熔化所用的时间大约是36min D.它在第10min~20min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5.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物态变化》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相等 B 、甲高于乙 C 、甲低乙 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 A 、不变B 、降低C 、升高 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上升 C 、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 A. 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 、凝固 B 、升华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凝华 时间

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物态变化)

最近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解析专题3--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 (2013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滑 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 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 而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1所示。 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 图1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答案:B 解析: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选项B正确。2.(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答案:D 解析: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的原因是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选项D正确。 3.(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 B.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C.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 D.雾和霾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 解析: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选项B正确。 答案:.B 4(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如图所示的4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专题训练及答案

专题训练二 物态变化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 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 的酒精倒入10ml 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 ,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 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 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 20 10 10 20 甲 乙 图2-1

物态变化竞赛题

初中物理竞赛中的物态变化题型赏析 初中物理知识竞赛旨在考查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能力,强调物理来源与生活用于生活的导向非常明确,而物态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历届初中物理知识竞赛都少不了物态变化的题目。 1.(07年物理竞赛)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2.(08年物理竞赛)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罐,要求在钢罐内表面牢牢地压接上一层0.25mm 厚的铝膜。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提出了以下方案: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排出铝膜与钢罐之间的空气,再向钢罐内灌满水并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可以与钢罐接触牢了。对于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方法,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冰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使铝膜焊接在钢罐表面上了 C.大气压的作用把铝膜压接到钢罐上了 D.水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把铝膜与钢罐紧紧地压牢在一起了 3.(09年物理竞赛)炎热无风的夏天,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一辆洒水车洒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你认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内能增大,温度很高 B.地面上的水使被反射的阳光增多,身体获得更多热量 C.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4.(10年物理竞赛)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液化C.蒸发D.升华 5.(10年物理竞赛)2010年1月2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降雪天气袭击。大雪严重影响了民航、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在遇到这种天气时,为了尽快清除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这是因为() A.“融雪盐”与少量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冰雪熔化 B.“融雪盐”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熔化 C.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 D.“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熔化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例子大全

说明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冬天,河内冰层的形成 (2)雾的形成 (3)霜、雪的形成 (4)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5)用久的日光灯两端管壁发黑 (6)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 (7)冰箱冷冻室里的冰变小 (8)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9)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10)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11)暖瓶口出现朦胧的“白气” (12)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13)铁矿石变成了铁水 (14)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 (16)冰雕没看见“化”就变小了 (17)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子上面有一层“汗” (18)冬天开车出行,发现汽车前车窗的玻璃上有一层水雾 (19)①冰棒从冰柜里拿出后,发现冰棒粘着白花花的“粉” ②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冒“气”; ③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外出“汗” (20)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21)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22)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消失,出现紫色的碘气体(23)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24)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25)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 (26)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27)狗喜欢把舌头伸出 (28)开锅盖,带眼镜看不清,哈上一层“雾” (29)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30)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31)夏季,冰雹的形成 (32)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 (33)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①先向外拉动活塞,乙醚液体消失 ②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 (3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①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②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

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侧出现冰花,这是现象。 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13.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反映的一共性是。

§3物态变化专题训练课(孙得梅)

第三章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编写人:孙得梅 课 前 预 习 一、预习目标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二、预习内容: 根据预习目标复习课本,并完成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B 、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 、南风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 、春天来到,积雪熔化 B 、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 、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 D 、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 3、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 、水从瓶中渗出的结果 B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 C 、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4、深秋时节,在教室的玻璃内表面有时会看到一些水珠,这是 现象;严冬时节,玻璃内表面有时会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5、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 ,而使油污 的缘故。 6、去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 ; (2) ; (3) . 三、预习自测: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以下事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 .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 .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 .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 .冬天,湖水结冰 3.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物态变化)

最近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解析专题3--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 (2013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 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 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 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1所示。对于 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 图1 中正确的是() A.凝华B.凝固C.升华D.液化 答案:B 解析: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选项B正确。 2.(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答案:D 解析: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的原因是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选项D正确。 3.(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 B.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C.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 D.雾和霾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 解析: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选项B正确。 答案:.B 4(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如图所示的4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中考物理常考考点:物态变化

2019中考物理常考考点:物态变化2019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2019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2019中考物理常考考点的内容。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 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

【精选】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实验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_℃.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_______(选填“多”或“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 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8多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 (2)在相同的酒精灯下,向相同的烧杯加热,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而实验中加热食盐水所用时间多,则其吸收的热量也多; (3)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必须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保证质量不变,还有一个因素,得使两者的温度差相同,才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详解】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所以水的沸点为98℃; (2)我们知道要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 (3)要比较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就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所以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才能比较,而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1)98;(2)多;(3)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2.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 (2)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 (3)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_____(填“A”“B”“C”或“D”)。 (4)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正确读法是_____。 (5)当水沸腾时,若水中有一个气泡从A 位置(体积为V A )上升至B 位置(体积为V B ),则V A _____V B ,(选填“>”“<”或“=”下同)。气泡在A 、B 两位置受到水的压强分别为p A 和p B ,则p A _____p B 。 (6)以下表格中的内容是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则水的沸点是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7)完成实验后,烧杯内水的质量与实验前相比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89 吸热 A 乙 < > 98 变小 【解析】 【详解】 (1)温度计的每一个大格表示10℃,每一个小格表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89℃; (2)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水在各个部位都要汽化,需要不断的吸热,所以酒精灯要持续加热; (3)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A 图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的变化; (4)温度计的正确读法是视线垂直刻度线读数,所以乙的读数方法正确; (5)当水沸腾时,水在各个部位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并且越往水面水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所以A B p p ; (6)观察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7)烧杯瓶口敞开,在烧水的过程中,水不断蒸发,所以完成实验后,烧杯内水的质量与实验前相比变小。

初三物理知识点复习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考纲要求】 1、知道常见温度值;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的测量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 3、认知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知识结构】 【中考考点】

因这一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中考主要集中在选择或填空、探究中。考点主要内容为: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判断物态变化、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区别、晶体熔化实验、熔化、凝固的条件、不同物体沸点不同、沸腾的条件、“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沸点受气压的影响、影响蒸发的因素【知识梳理】 一、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 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 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其步骤为: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E、根据题意求解。 二、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物态变化中考练习题

物态变化训练题 一、选择题 1. (2016河源)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 2. (2016巴中)我国北方的冬季,有时房顶上会出现霜,树枝上会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A.汽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凝固现象 D.凝华现象 3. (2016黄冈)下列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B.夏天湿衣服很快变干是液化现象 C.秋天早晨的雾是汽化形成的 D.冬天早晨的霜是凝固形成的 4. (2016雅安)雅安的蒙山茶自古为贡茶之一, 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打开茶叶盒, 茶香飘满屋———是茶叶的升华现象 B. 泡茶时, 部分茶叶上浮———是由于茶叶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C. 茶水太烫, 吹一吹凉得快———是由于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 D. 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二、填空题 5. (2016河源)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像可知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6.(2016枣庄)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 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时液体 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 度不可能超过℃,只有当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7. (2016镇江)如图所示,注射器内密封有适量刚烧开的水,向下拉动活塞,水双沸腾 起来,这是由于拉动活塞后,水面上方气体的压强,使水的沸点的缘故.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1.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如图,表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 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的图象,A符合题意; 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但图象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B不符合题意; 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C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 2.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 A.37.0℃ B.39.5℃ C.42℃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 3.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B. 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C. 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 D. 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 【答案】 A 【解析】【解答】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进行着物态之间的变化. 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冬天湖面结冰 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 【答案】 B 【解析】【解答】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专项训练(三)物态变化(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复习专项训练(三)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液化形成的是 A.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 B.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C.大雪时节落在地上的雪 D.立春时节化成的水 4.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5.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此时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凝华 6.下图所示四个实例中,与“雾凇”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山间的“云海” B.瓜叶上的“霜降” C.花草上的“露珠” D.江河的冰雪“消融” 7.如图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变成液浆,再由喷头喷出固化而成。此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凝固 B.先液化后凝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熔化后凝华 8.某县于2018年进行完“雨污分流”后,重新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A. B. C. D. 9.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 80℃

初中聚焦2020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专题一:物态变化(答案解析)

聚焦2020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专题一:物态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2.如图是“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烛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烛蜡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烛蜡受热均匀 D.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烛蜡是晶体 3.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A.没有熔化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D.熔化超过一半 4.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5..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6.对下列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中冰凌的形成过程是凝固,需要吸热 B.乙图中雾淞的形成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 C.丙图中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 D.丁图中湿衣服变干过程是汽化,需要放热 7.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 8.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如图所示的警示性标志牌“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9.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冰冻的衣服直接变干 B.草叶上形成的“霜” C.草叶上的露珠

中考物理大全物态变化

07年物态变化中考试题汇编 选择题 1.(07年福州市)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07广州 (江苏镇江)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7.(江苏南京)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 .(1)(2) B .(2)(4) C. (1)(3) D .(3)(4) 4.(山东济宁)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4. (山东大纲)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 威海市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 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9(山东潍坊)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07年烟台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D A.熔化B.凝华C.汽化D.升华 20. 07年四川绵阳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6、四川省自贡市2007年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07年北京)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2.茂名市2007年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3.2007年广东省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桂林)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