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两会提案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两会提案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和改进金融扶贫工作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来看,在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影响了金融扶贫政策效能的发挥。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上,金融支持作用仍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市的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有:

(一)银行机构支持意愿不强,非银机构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显示,大多参与调查的农民表示脱贫欲望强烈、融资需求旺盛,但融资难度较大。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吸收了大量社会资金,但是存在银行有钱放不出,需要钱的群体在银行借不到钱的现象。剖析原因,一是银行贷款程序繁琐,审批严格有余,灵活性不足;二是银行对基层信贷人员惩罚有余,保护不足,贷款出现不良后,上级行直接追责,影响从业人员积极性;三是目前所处经营环境比较严峻,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在制定信贷产品和信贷政策上,银行过于保守,直接导致“惜贷”。由此导致银行机构对于贫困地区的融资支持存在不足。而以农信社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植根基层,但是由于体制和经营上的问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农信社

实质上是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的具有国企性质的非银行机构,行政对经营干预太大,造成不良资产较高,服务打折扣,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明显动力不足。

(二)地方政府和银行业务间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部分银行机构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民贷款,譬如农行的惠农贷款,工行等金融机构出台的银政通贷款,农业银行系统甚至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缓解了贫困地区的部分资金需求,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贷款一旦出现不良状况,政府设立担保金的“资金池”正式起到作用的时候,政府部门往往推脱责任不履行担保的义务。各级政府虽然制定了多项金融扶持政策,各家银行也相应出台了多项金融信贷产品,但由于政府和银行沟通不畅,“最后一里路”没有打通,双方也都是自唱自说,没办法落地。地方政府有资金需求和银行放贷后形成不良资产由谁来最终协调处理的问题如不能充分的协商妥当,政策和执行永远两层皮。政府政策与银行提供产品的脱节,充分的说明业务交叉咬合部分需要双方进一步创新作业模式和相互妥协。

(三)金融扶贫渠道和方式有待提升

通过走访和调研,农户普遍反映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不够,和农民期望的还有很大距离,现金存取款不方便,支付和收款方式比较落后。一是工、农、中、建、交等国有

股份制银行主要在县区设置网点,农合行、邮储等商业股份制银行及农信社对于乡镇也是有限覆盖,这些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还没有摆脱以往高成本铺设网点的老路,造成金融服务难以下沉到急需资金的贫困农村地区。二是地方政府对除了银行之外的泛金融机构在扶贫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扶贫工作指导性文件还没有完全吃透,没能够理解金融扶贫是社会扶贫体系的重要力量,鼓励泛金融领域扶贫创新的举措很少,拓展渠道的思路还不够广泛。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度较慢。互联网金融依靠的是基础骨干网络,山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宽带覆盖及应用较少,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在精准扶贫领域作用的发挥。未来,互联网农业、互联网观光旅游等以互联网金融为依托的结算形式将快速发展,急需基础宽带网络建设。

二、加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精准扶贫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全民发展的长期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乡经济协调的重要举措。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扶贫如何平衡盈利、责任与风险,既做到精准施策、全面覆盖,又确保风险可控、兼顾效益,是贯穿金融扶贫始终需要面对的,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与银行间合作,尽快推动农信社的改制

一是各级政府和各银行成立联署办公的办事机构(秘书处),健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建议各家银行成立相应金融扶贫办公室,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产品。各级政府成立相对的联席工作小组,与本级的银行对接。通过银政共建、财政补贴等方式建立健全贫困地区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组建一个金融扶贫不良贷款评估委员会,银行本身经营发生问题的由银行负责,非人为因素导致由基金现行垫付,再启动追责机制。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分清责任,最大限度保护各方面利益。

二是强化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引导银行业机构规划网点服务建设和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适当放宽贫困地区现行存贷比监管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以及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的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

三是加快农信社改革发展。目前由国务院主导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农商行经银监会批准后可在异地开设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类似其他母子企业一样,是属于农商行的一个子公司。各地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尽快实现农商行小规模低成本的村镇化运营。

(二)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坐实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

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选活动以及“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开展普法培训,增强农民合同意识、契约精神。这是推动金融扶贫的基础,是提高金融扶贫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

二是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大力发展大型农机具、林权抵押、仓单、保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重点加大对管理规范、操作合规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贫困村扶贫互助社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各类重点项目、基地、村集体企业等金融支持。

三是加大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在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原则下,根据各贫困地区需求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积极引导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向贫困地区倾斜。

(三)夯实互联网金融的扶贫基础,扫清发展障碍

扶贫工作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还包括信息不对称、产业技能缺乏、销售市场等问题,为此,要利用互联网金融,把普惠金融送达千家万户,通过金融技术市场的方式,让农民在宽带上增收,在键盘上致富。

一是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动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跨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建设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证券和网络基金销售等创新型互联网平台,整合信

息流和资金流。

二是加快推进宽带下乡“光纤”小镇工作。支持发展基于宽带应用的互联网金融的自助银行“镇镇通”、电话银行终端(或POS机)“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等。

三是力争2018年底基本实现宽带线路的大面积覆盖和升级。同时创建20个左右电商小镇,叠加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拉动电商企业以云技术为依托,为部分贫困地区创业的经营者授信贷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