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功能对等理论考察日语惯用句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考察日语惯用句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考察日语惯用句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考察日语惯用句的翻译

摘要: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陆续在多个领域都有交集,文化方面自然也会有所接触,而笔译是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环境和笔译者水平的差异,导致翻译的作品参差不齐。本文将引入奈达对功能对等理论,进一步探讨笔译中的译者对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笔译;中日文化

奈达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是:所谓的翻译,即在译入语中选择一种既贴切又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原文的各种信息。最重要的即意义,然后是文体和风格。后期又在《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提出“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一、笔译中意义的理解和分类

《心》是夏目漱石写于1914年的代表作品,文章中出现很多惯用句,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一方面,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利于惯用句的翻译,另一方面,考虑到中日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惯用句表达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翻译时很容易出现问题。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中文的语言习惯进行准确的翻译,并不容易。夏目漱石《心》共有七个版本(董学昌、周大勇、于畅泳、林少华、陈苑瑜、竺家荣),本论文选取其中的两个版本(林少华、竺家荣),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惯用句方面,采用实例分析法,对意义契合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语感、语法层面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惯用句的中译本。因为功能对等概念相对模糊,为了能够达到量化,本文引入刘宓庆对意义的理解和分类。

“概念意义”指词、词组、句及超句群(语段)等四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或语义内容。

“语境意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还包括由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及接受者因素所决定的以上四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情感、暗含义等等,统称为“情景意义”或“功能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属于词语的联立含义。

“形式意义”是指语言文字形式或章句安排及篇章结构在形式上的特征。

“风格意义”指原文风格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意义,包括问题特征及作家个人的用语及行文特征。

“形象意义”指词语的修辞比喻义。

“文化意义”指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里素质。

二、笔译中的的量化标准及考察办法

文学作品的翻译很难通过一个量化考察,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处,我们为了考察惯用句的翻译和原文意义的契合程度,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比较。作品中的惯用句的翻译,“概念意义”和“语境意义”非常基础,按照各3分计算,其他的“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按照各1分计算。本文将结合上下文对惯用句,从意义这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一:

身を切られる

「どうぞ?lさずにいって下さい。そう思われるのは身を切られるより辛いんだから」と奥さんがまたいった。「これでも私は先生のためにできるだけの事はしているつもりなんです」

林译:“尽管直说好了。被人那么认为真的比切腹割肉还痛苦。”太太继续道,“不过,我还是自以为是为先生竭尽全力了的。”

竺译:“你坦率地说吧。被别人这么看,比杀死我还痛苦。”她又说“我自认为为他做了

自己该做的一切。”

根据新明解国语词典“身を切られる”意思如下。

からだが切られると非常に痛みを感じるように、ひどい寒さやつらさがその人を苦しめる。(就像感受到身体被砍一般的疼痛,严寒和痛苦折磨着那个人。――笔者译)当“我”和夫人谈话,问及先生为什么不参与些社会活动时,并不知道确切原因的妇人的一句回答。

从概念意义上来说,林译更胜一筹,基本是完全贴合了惯用句的意思,竺译和原文的概念意义是有距离的。从语境意义来讲,竺译采取夸张的手法翻译了惯用句的意思,更深刻的表达出夫人当时痛苦的心情,让读者切实体会到那种无法理解身边的丈夫,还被外人误解的悲痛之情,略胜一筹,当然,林译的译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形式意义上虽然没有翻出被动态但是并不影响意义的理解。风格意义来说,夏目漱石的《心》是“后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先生”的悲剧和孤独,剖析人性深处的利己主义和妒忌心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同于《我是猫》,并没有什么诙谐的的描写,也很少出现夸张、比喻等等手法,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林译更符合原作的风格意义。修辞角度来说的话,竺译的夸张自然更好的发挥了修辞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惯用句在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两个翻译都可以认为处理的非常好。换算为分数表示,概念意义:林译3分,竺译1分;语境意义:林译2分,竺译3分;形式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风格意义:林译1分,竺译0.5分;修辞意义:林译0.5分,竺译1分;文化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各意义总和来看,林译:8.5分,竺译:7.5分。

表格表示如下,

例二:

仕方がない

先生も奥さんも、今のような?b度でいるより他に仕方がないだろうと思った。

林译:无论先生还是太太,想必都只能采取现在这样的态度。

竺译:我想先生也好,夫人也罢,除了现在这样的态度之外,不会有其他可能吧。

根据大词林“仕方がない”意思如下

①する手段的方法がない。(没有办法――笔者译)

②どうにもならない。困ったものだ。(无论如何也办不到。为难困扰。――笔者译)

③やむをえない。(没办法,不得已。――笔者译)

④たえがたい。がまんできない。(不能忍。不能忍受――笔者译)

“我”在回家前曾经拜访先生,讨论起“我”父亲的病,先生问夫人是否会死在自己的前面,尤此引起两人对死亡的讨论,我坐在反乡的车上,回忆起先生的话,不禁发出上句中的感叹。

从概念意义上来看,是表达一种毫无办法的消极的意义,林译完全贴合,而竺译在这方面离的有点远。从语境意义来讲,后文我们知道“先生”最后走向了自杀,前面和夫人讨论死亡所采取的悲观的态度并非不无道理,此处“我”的想法也透出那种对于无可改变的事儿的悲凉无奈的态度,林译充分的将这层语境意义表现了出来。形式上来讲,原文并没有使用特殊的形式以达到某种效果,两种翻译都说的通。风格意义,林译的翻译风格更符合夏目漱石的风格。修辞意义,原文并没有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译文也是自然的翻译,都处理的没问题。文化意义,并没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换算为分数表示的话,概念意义,林译3分,竺译1分;语境意义,林译3分,竺译1分;形式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风格意义,林译1分,竺译0.5分;修辞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文化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各意义总和来看,林译:10分,竺译:5.5分。

三、结语

功能对等认为翻译即是翻译意义。对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本文采取刘宓庆的对意义的定义和分类。在翻译惯用句,因为很难有定本,因此译者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很大。从功能对等角度来看,林译本在这两处惯用句的处理上和原文的意义的契合程度相对较高,成功地在译文中表达了原文的意义。而竺译在意义的传达上和原文意义契合程度较低。

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采取问卷的形式,尽可能客观的分析意义契合程度,并分析契合程度低分原因和问题,总结契合程度高的经验。此论文仅提供一种方式,作为今后论文的参照。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日语句子的翻译技巧-加减

句子的翻译技巧 第三章加、减译 ※加译 1、定义:加译,也称作增译,是指因表达习惯、语法原因、文化背景或原文使用省略手法等原因,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会使译文不畅,为使译文通顺、易懂,而增加语言文字等的一种翻译技巧。 例:「わあ、立派なマンションですね。そして、三種の神器もそろっていますね。」「いいえ、それほどでもないです。」 参考译文:“哇,你家真漂亮,而且‘三大件’——电视机、冰箱和吸尘器都配齐了。” “哪儿啊,没你说的那么好。” 分析:加译往往用于翻译原文语境下熟悉或特有的、译文语境下不熟悉或没有的事物。日语中的指是“电视机、冰箱和吸尘器”,中国人数“三大件”时指的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所以翻译时要加译。 2、加译练习 ◎加译人称代词(参见第1章第3节“代词的翻译”) ◎加译指示代词(参见第1章第3节“增译指示代词”) ◎加译动词 例:ハイヒールの奥さんも可愛い洋装の女の子もおそらく心臓がどきんどきんするほど走っていたのだが。 参考译文:穿高跟鞋的夫人和穿西服的女孩都跑得心脏咚咚直跳。 例:それから十年。私は母と一度もあわない。 参考译文:从那以后10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母亲。 例:さらに個個の芸術がそのなかの不純な要素を追放し、それぞれ固有の表現領域を求めて努力した。建築は絵画的、彫塑的要素を、絵画は建築的、彫塑的要素を、彫塑は建築的、絵画的要素をそれぞれ追放するという具合にである。 参考译文:进一步说,每一种艺术都要排除其中不纯因素,为追求其各自固有的表现领域而努力。建筑排除了绘画、雕塑的因素,绘画排除了建筑、雕塑的因素,雕塑排除了建筑、绘画的因素。 例:算盤をはじいていた駅員は窓口の鉄格子越に僕の顔を見返した。

日语翻译的成长之路

日语一级通过了!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你是否想过接下来你要做什么?你还会学习吗? 一级有多厉害?日语的最高等级。应聘日企必须的敲门砖。恭喜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有资格应聘了。 但是也许你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考过了,你经过了多少艰苦的复习?你复习过的内容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再去看,觉得很吃力?及格有没有侥幸的成分在?你能保证再考几次你每次都能过吗?是不是老师上的课你都听懂了?课文变简单了? 还是觉得张不开嘴,想用日语表达一个意思,总觉得不顺利?随手打开任意一个网站看任意一段文字,还是不会翻译?让你写一篇作文,你多久能憋出来? 一级的大概要求:掌握一万个单词,2000个常用汉字的音读和训读。 一级,是不是作为你学习的阶段性终点? 鉴于很多同学在考完一级以后或迷失或傲慢的种种表现,所以写一篇小文。由于实在没太多的时间去把它写得很有系统,只能罗列一些简单的事项,不足不到位不深刻是必然的。只想根据一些翻译实践经历,对大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一个基本的标准,大概指明一下努力的方向。 一、单词量扩展。“时间会带走你的青春,带走你的生命,但它带不走你的词汇量!”哪位新东方老师说的,真是有才! 我们的目标就是,大大增加词汇量。不用找借口,我亲眼看到一个清华学生,走路都拿着一本厚厚的字典在背的,回家的火车上除了吃饭上厕所就一直在背。他很黑很瘦,但他的词汇量。。。。。。。有木有? 方法一:背字典。 一级的1万个词不是我们的目标,3万才是。所以背一本2000页左右的字典是应该的。 背诵时注意:选择单词词义较多的,带有例句搭配和惯用句的字典;要循序渐进,字典要从小到大;要保证背牢,定期重复。首先选择一本词汇量在15000左右的小词典。别小看他,翻翻你就知道了,毕竟是字典,你不一定都认识。(外文出版社有一本新日汉词典16000字符合要求。)背完了,开始下一本,第二阶段,3万字的。(推荐外教社现代日汉双解词典35000字,两千页,约8厘米厚。其他的也可以。)第三阶段,6万字左右。(?)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可以考虑。一般来说,能做完第二步的就是有毅力的人了。基本可以了。第三阶段属于残忍的猛人牛人级别的做法。猛人可以加一条:再背诵一本新明解国语辞典。 另外:一本小型的外来语小词典(大连理工有一本17000字)和谚语惯用句词典(外研社仓持保男)也可使用。 三四万字不要嫌少了!应用的时候举一反三她就是十万字了。很了不起! 方法二:词汇分类整理背诵篇。 这个可能字典上不一定有,或者太过分散,需要大家自己利用google去搜索,整理,每个行业的术语在网上都能找到资源的。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日语翻译(1.9.3)--人称代词与指示词的翻译

第9课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的翻译 一、翻译下列句子 1.父親が弱病でへっぴり腰だから、子供たちがのさばる、と妻にしかられます。 2. わたしは、人の恋愛感情というものが想像できない。この人たちがどういう感情の元で結びつき、留まっているのか、大きな謎だ。少なくとも、今目の前を通り過ぎていく彼らと、わたしが昔からやっていることは、別だという気はする。 3.「最悪だ」そういい残して、出てきてしまった。恋の終わりは予想以上にあっけなかった。わたしが待っていた自然の流れというのは、こういうことなのだろう。いってはみたが、よく考えてみれば言葉に出すほど最悪でもなかった。 4.雨の日、私はこの家にやってきた。その部屋には、立派な額縁に入れられた猫の写真が鴨居の上に並んでいた。 5.家に帰ると吟子さんはこたつで刺繍をしていた。この家のこたつ布団は異様にぶ厚い。毛玉だらけのベージュの毛布の上にもう一枚茶色い毛布、その上にさらに赤い羽根布団を重ねている。 二、翻译短文 1.「僕、結婚しますから」 と鮮やかに宣言されたのだから、親たちとしては手の出しようがなかった。別に、文句をつけねばならぬ娘ではなかった。料理も下手だと言うが、それはおおかたの娘がそうであろう。短大出だとは言うが、嫁には学者をもらうのではないのだから、それで充分だと依岡は考えていた。先方の家は、父親が五年ほど前に亡くなっていた。暮の忙しい時に、羽田事務所で斃れたのだそうで、一種の殉職とみなされ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会社が遺児の淳子を採用したのも、いくらかそういう背景があったからかもしれなかった。 2. 詳しいことは電話だからわからないが、骨折もしていないし、出血個所もない。歩行にもなんの支障もないという。――そんななんでもない相手を病院に入れるのも、こんなことにかけては万事神経質に振舞う慎重居士の父親のやりそうなことであるし、それからまた、忙しいにも忙しいだろうが、相手を病院に入れておいて、その見舞いの役を娘にやらせようというのも、いかにも父親らしいことである。面倒なことや厄介なことには極めて臆病である。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日语谚语、惯用语课外积累

1 相手のない喧嘩はできぬ: 一个碗不鸣,两个碗叮当 2 会うは別れの始め: 天下没不散的宴席 3 青息吐息: 长吁短叹无计可施 4 青菜に塩: 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5 足掻きがつかぬ: 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6 赤子の手を捻る: 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 7 秋葉山から火事: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8 悪妻は百年の不作: 娶了懒嫁妇,穷了一辈子 9 悪事千里を走る: 恶事传千里 10 悪銭身につかず: 不义之财理无久享;悖入悖出 11 朱に交われば赤くな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2 明日は明日の風が吹く: 明天吹明天的风;明天再说明天的话 13 味なことを言う: 妙语连珠 14 足元から鳥が立つ: 使出突然,猝不及防 15 足下に火がつく: 火烧眉毛 16 頭隠して尻隠さず: 藏头露尾;欲盖弥彰 17 当るも八卦当らぬも八卦: 问卜占卦也灵也不灵 18 あちらを立てればこちらが立たぬ: 顾此失彼 19 暑さ寒さも彼岸まで: 热到秋分,冷到春分 20 後足で砂をかける: 过河拆桥 21 後の祭り: 马后炮 22 後は野となれ山となれ: 将来如何且不管它;只顾眼前不管将来 23 痘痕もえくぼ: 情人眼里出西施 24 虻蜂取らず: 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25 雨だれ、石をうがつ: 水滴石穿 26 雨降って地固まる: 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 27 嵐の前の静けさ: 暴风雨前的宁静 28 案ずるより生むがやすし: 车到山前必有路 29 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 说来容易做来难 30 行きがけの駄賃: 顺便兼办别的事 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 1、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文。如: ひゃくぶんいっけんし “百闻不如一见”----「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 2、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如: けがこうみょう “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日语句子的翻译技巧---复杂长句专题

一、如何分析理解长句和复杂句 (一)掌握日语句子结构特点: 1、谓语位于句子的末尾。 2、谓语是整个句子的重点和核心。 (二)分析日语的句子结构: 日语和汉语一样,有单句和复句。单句主要是由句节和词组构成,而复句是由分句构成, 还可分为联合复句(由表示并列、选择、递进等关系的分句构成)和偏正复句(由表示转折、假设、因果、推论、取舍、让步等关系的分句构成)。分析单句着眼于分析各句节或词组在句中所属的成分;分析复句则应该弄清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再逐一分析各个分句。 ○約束の時間にたがわずはいってこられたその方はわたしの隣の椅子に腰を下ろすや否や、十年の知己でもあるかのように、日中友好運動の発展ぶりについて質問され、運動の現状 をいろいろ聞かれた。 ●他按约定的时间走了进来,刚在我旁边的椅子上坐下,就像十年的知己似的,问起中日友好 运动的发展情况,并详细询问了运动现状。 ○同様に、西欧的文明圏に普遍的なエチケットで無作法とされている行為の中で、食卓で音をたてて飲み食いすることの与える不快感の度は、今日の日本人の想像しうるよりもはるかに強いものがあるのである。 ●同样,在西欧文明世界所普遍通行的礼节中,餐桌上吃喝时发出响声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 为。这种行为给人们带来的不愉快的程度是远非日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頭脳全体の働きは非常に複雑なもので、神秘的にさえ見えるが、これを構成する個々の脳細胞に関しては、それが他の脳細胞に刺激を与える興奮状態にあるか、逆に非興奮状態にあるかの二つの状態の差があるに過ぎない。 ●整个大脑的活动非常复杂,甚至令人觉得神秘。然而,构成人脑的每一个细胞却只有两种状态的差别: 或处于刺激其他脑细胞的兴奋状态,或与此相反,处于非兴奋状态。 (三)分析长句和复杂句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抓住句子的重点和核心:句子末尾的谓语 第二步:找出与句末位于相呼应的主语以及与句末谓语有直接关系的其他谓语,并分析其关系 第三步:逐一找出与上述主语、谓语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并分析其关系 第四步:分析剩余的部分,并准确理解它们在句中的作用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

日汉互译日语句子的翻译技巧-变译

句子的翻译技巧 第四章变译 1、定义:所谓变译,在翻译中是指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原文作出不影响原文信息内容表达的、非原则 性变通。它的特点是,行文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在思维方式上,在表达形式上,在句子结 构上都可以打破原文的程式,以独特的形式来完成语际间的转换。 1)词语的变通(参见第1章第1、2节) 2)句型句式的变通 ◎被动句 *汉语被动态 汉语被动态的表现形式是由及物动词前加被动介词(如:被、叫、让、挨、遭、受、为…所 等)构成,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三种: A 动作承受者、动作发出者、被动式(由被动介词和及物动词构成)三者俱全,为完全被 动式 例:弟弟被他们打了。 B 动作承受者、被动式(省略动作发出者,仍属完全被动式) 例:小李家被盗了。 C 句中由及物动词作谓语,含有被动式意义,但形式上却无被动介词,称为简化被动式或 不完全被动式 例:王老师的文章发表了。∕麦子收割了。 汉语被动式所表达的内容:多为受害、受损、或感到不快、不利。但受外国文字的影响,现在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也已打破传统用法的限制。如有时也用于中性场合。例如:“他被选为代表”,另外无生物也可作动作的承受者,构成完全被动式,但仍以受害意义为限。例如:可以说“信被人拆了。”(受害),却一般不说“信被写好了。” 日语中使用被动句的场合比汉语多得多,很多情况下日语被动句需要译成汉语主动句, 日译汉时一定要根据汉语表达习惯,结合上下文的关系和修辞要求进行翻译。 ①日语中由自动词构成被动句很多时候需要翻译成主动句 ○君も現実離れしたそういう夢をみているから、女にも逃げられたりするんだ。 参考译文:你脱离现实在做梦,所以连老婆也跑掉了。 ○猫の手も借りたいほど忙しい時に君に行かれたら、こっちはどうするんだ。 参考译文: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一走叫我们怎么办啊! ○夕べは一晩中子供に泣かれて一睡もできなかった。 参考译文:昨晚小孩子哭了一夜,吵得我一觉也没睡成。

日语说明文

沙包お手玉作り方 まず、六つの同じ大きさのチィック布を切り抜きます。②四つの同じチィック布を繋げて縫います。③両側を合併して縫います。 ④もう一つのチィック布を使って、上の四方を縫います。⑤同じく下の三方を縫って一面を開いたままにします。⑥開いている残りの一面から適量のコウリョウ或は小米など小型の軽いものを入れます。 最後、開いている残りの一面を縫います。篇二:说明文和科普文 公开课教案 说明文 与 科普文 适用年级:高一 执教:胡昌烈 2013年4月 教学目标: 1、回顾初中所学的说明文,了解科普文的文体特色。 2、初步掌握科普文“筛选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快速、高效地完成阅读和文后习题。 授课类型: 自主式、交互式和导引式相结合。 授课步骤: 一、限时训练:《动物游戏之谜(压缩版)》(不超过9分钟) 二、检查练习效果,交流学习经验。 三、回顾初中知识:说明文 1、怎么“说”的:说明的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2、怎么做到“明”:说明的方法。 数字、图表、定义、阐释、例子等。 四、科普文 1、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看科普文。 “科”: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 “普”:语言通俗易懂。 重点在“科”上做文章。 2、科学知识(提钩玄要) (1)科学内容: 关涉的对象,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概念的解说; 当前研究的程度; 对未来的展望。 (2)准确的语言表达 文中的代词; 文中的关联词; 表程度、范围、方式的词语。

动物游戏之谜 在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在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在大海里,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它们在干什么呢?动物学家对此做出解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操纵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就常常玩这样的游戏。 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呢?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然而,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提出新假说——“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下面对“动物游戏之谜”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认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b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c“学习说”是由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提出的。 d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认为“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很不容易”。 2、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动物单独游戏时,动物个体无需伙伴而独自进行。 b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的游戏是操纵事物的游戏。 c“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是所有动物游戏的表现形式。 d“学习说”,是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提出的,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演习说”、“学习说”这些观点的科学家,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圆满解释。 b动物最基本的游戏行为是单独游戏。 c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动物游戏的行为是复杂的行为。 d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具有游戏行为。篇三:说明文篇四:703 综合日语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03] 考试科目名称:综合日语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功能对等理论分析

翻译理论之功能对等理论浅述 作者:钱余 中央财经大学 文献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对后来的翻译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很多人都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过研究和应用。 吕朦,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就曾写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里面主要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近来这个翻译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作者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于是在文中简要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原则,以及怎样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比较可取。他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是相对的灵活的动态对等,而对“功能对等”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对“对等”的理解过于绝对化了,并没有真正知晓奈达要表达的意思。奈达曾指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更谈不上两种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吕朦也在文中说到“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必须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顾及信息表达的形式。” 另外赵丹丹,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发表过《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标准以及适用范围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正确的看待,并且合理的使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而在使用该理论的过程中,翻译者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应怎样恰当的采取翻译策略的问题,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意义,并为以后的翻译工作锦上添花,添砖加瓦。 以及石锡书,杜平的《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从盛而衰,体现了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否则怎么会产生这种衰弱的倾向,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它。他在文中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把它作为译文的判断标准,但是读者的水平层次不一样,有高知识分子,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即使在一个群体,他们经历的不一样,看待一个事物的观点也不同,很难把译文判断标准定下来。总体来说,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现在的翻译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还有很多人研究过功能对等理论,一般来说较多是应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个案。例如一个文学翻译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还有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如陈苗苗的《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栾晓莉的《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2010-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很多学者都对字幕翻译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有所研究和探讨,如陈玉的《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史春颖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绝望主妇>字幕翻译研究》,等等。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领域范围之广我对功能对等理论比较感兴趣,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结合文学名著的译文来浅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理性看待它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从他的理论中学习翻译的技巧,实现翻译水平的提升。

日语入门重点句子翻译

第二課だいにか、初対面しょたいめん 始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 初次见面, 请多关照 張ちょうさんも李りさんも留学生りゅうがくせいで、みな私わたしの友達ともだちです。 小张小李都是留学生,是我的朋友 では、学校がっこうをご案内あんないしましょう。 那么, 我请诸位去看看学校吧 第三課だいさんか、学校案内がっこうあんない 歴史れきしは長ながくありません。割合わりあい新あたらしいです。 不, 历史不长,比较新。 英語科えいごかはこの大学だいがくで一番いちばん大きいです。 在这里英语专业是最大的。 中国語ちゅうごくごの発音はつおんは日本語にほんごより難むすかしいですが、文法ぶんぽうは日本語にほんごより簡単かんたんです。 中文专业发音比日语难,但语法比日语简单。 日本語にほんごの文法ぶんぽうの中なかで助詞じょしの使つかい方かたは一番いちばん複雑ふくざつですが、文ぶんの構造こうぞうは複雑ふくざつではありません。 在日语的语法中,助词的用法最复杂,但句子结构并不复杂 日本語にほんごの文ぶんの構造こうぞうは中国語ちゅうごくごより簡単かんたんです。 日本语的句子结构是比中文简单。 第四課だいよんか、図書館としょかん で ずいぶん大おおきくて、立派りっぱな図書館としょかんですね。

这真是又大又气派的图书馆啊 これは新あたらしい図書館としょかんですから、部屋へやはみなきれいで、しかも広ひろいです。 啊, 这是新的图书錧,所以房间即整齐又宽敞 この図書館としょかんでは日本語にほんごの本ほんが一番いちばん多おおく、中国ちゅうごくの本ほんも英語えいごの本ほんも少すくなくありません。 这个图书馆日语书最多,中英文的书也不少 あの色彩しきさいが豊ゆたかな本ほんは 何なに/なんの本ほんですか。 那本色彩丰富的书是什么? 貸かし出だしの手続てつづききは複雑ふくざつですか。 借书手续很复杂吗? 貸かし出だしの手続dつづききは複雑ふくざつではありません。割合わりあい簡単かんたんです。 借书手续一点儿也不复杂,比较简单 第五課だいごか、私わたしの部屋へや 部屋へやにはベッドべっどと机つくえが一ひとつずつありますそれから椅子いすと本棚ほんだなが二ふたつずつあります。 房间里有床和写字台各一张,还有椅子同书架各二张 私わたしたち中国人ちゅうごくじんにはそれほど難むずかしくありません。 这种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那么难 中国ちゅうごくはさすが漢文かんぶんの故郷ふるさとですね。 中国到底是汉文的故乡啊! 第六課だいろくか、出掛でかけますか 今日きょうは日曜日にちようび ですから、どこかへ出掛でかけますか。 今天是星期天,您外出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