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部分 说课稿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部分 说课稿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部分 说课稿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部分 说课稿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这一课题选自鲁教版《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部分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部分进行:1、说教材2、说目标3、说教法4、说教学过程5、说总结

【说教材】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是对上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教材包括了两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习过,而高二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绘图和读图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巩固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叫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地、高

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能用等高线图上表示

它们的形态。

2、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的学习,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

法。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系的分布

4、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画等高线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

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

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说教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探究活动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清楚了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那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2、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投影片】(40°N贯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发现这里的地表并不平坦,而是有高低起伏。因起伏的程度和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总结出,地形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

【板书】一、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的地形形态特征

【板图】教师一边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一边地逐一把五种基本地形用素描手法画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特征。

【总结】教师把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板书】

1.山地海拔较高,高于500米

起伏大,坡度陡峻

2.丘陵海拔较低,低于500米

坡度和缓

3.高原海拔较高,高于500米

地面坦荡,边缘陡峭

4.平原海拔较低,低于200米

地面平坦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四周被山岭环绕

(讲解完毕,板图画好)

【作图】教师示范山地的等高线图,其余的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

【提问】我们在分析地形时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总结】 1.海拔、地势起伏

2.地形的种类和分布

(请学生分析40°N贯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的地形特征)

【承转】陆地地形多种多样,海底地形怎样呢?

【板书】二、海底地形

【讲解时边讲边板书】讲解大陆架概念,作用及富含的资源,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等的形态。(教师画出海底地形图)

【提问】陆地地形用等高线来表示,那海底地形呢?

【说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底地形,重点是陆地的5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及地形特点的描述。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下)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 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一线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看图H——P,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 四.作业 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世界气候》说课稿

《世界气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XX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世界气候》,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五、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小组交流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等学习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而同学们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等增强互助能力,增加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家乡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专题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知识点一:世界地理空间定位 1.知识概述: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才能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 2.知识要求: (1)在世界政区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o、30oE、60oE、90oE、120oE、180oE、120oW、60o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oN、40o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与这“16条线”的关系。如喜玛拉雅山在30oN附近,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东南亚北部地区等。 (3)关注热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如西亚、里海(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地中海周围地区、东南亚、朝鲜半岛等。 (4)以某一地理事物为参照物,熟悉它与周围地理事物的关系:方位、距离等。 (5)将同类的地理事物从大小、长度、形状上进行比较:如岛屿、水系、国家等。 3.几种常见的空间定位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Oo经线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o: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oE东侧)、莫斯科(30oE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第 1 课时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1、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理区域? 2、我国可划分哪四大地理区域? 3、尝试划分不同的地理区域。 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 (二)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去过别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自己的家乡有何不同?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五带、地形区、工业区、温度带、干湿地区等的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三)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3,思考下列问题,约10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请你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你的家乡所在的地理区域。 (在长江中游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鱼米之乡”的美称。) 2.读P3图5.2:说明划分区域的理由? 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颜色、等高线密;——林区。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农耕区(农作物分布)。 3.读P4图5.4:说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限。 四大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 以北,东临黄、渤海季风区的北部,一月0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以南,以东, 东南部临、海季风区的部,一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 山—阿尔金山以北非季风区,西北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 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课堂活动 1.读P5图5.5:请你说出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它与四大地理区域的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练习题)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对应不正确的是() A北方地区——平原、高原、山地B南方地区——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C西北地区——山地、丘陵D青藏地区——高原、山地 3.北方地区中,各地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A均在地势第三阶梯上B河流均有较大的含沙量 C农作物均为一年两熟D1月份平均气温均在0摄氏度以下 4.下列描述中,表示北方地区的是() A四季有花常见雨B旱地麦浪泛金黄C大漠黄沙驼铃响D青稞美酒锅庄舞 5.黄河干流流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1)北方地方(2)南方地区(3)西北地区(4)青藏地区 A(1)(3)B(1)(3)(4)C(2)(3)D(2)(3)(4) 6.某中学初一(3)最近转来了一位新同学,他说他们那寒假长达40天,滑雪是他喜爱的运动。他可能来自() A杭州B深圳C哈尔滨D珠海 7.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 A阴山——黄河—线B巫山——长江一线C南岭——珠江一线D秦岭——淮河一线 9.四川盆地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10.我国耕地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存在差异B耕作制度存在差异C光热条件存在差异D降水量存在差异 11.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限的主导因素是() A季风B气候C海拔D气压带和风带 6.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是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 C.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 D.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7.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藏地区海拔最高,气候严寒,冰川广布

湘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世界地形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祖国宝岛台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第二部分:说教法 包括教法及依据、教学手段及依据两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说学法 包括学习方法及学法指导两部分内容 第四部分:复习过程 介绍本节课的复习设计 第五部分:知识检测 检查学生复习效果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标解读: 在本条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 展特色,以及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 《“祖国宝岛”—台湾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50页至53页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十节的内容,内容较丰富。教材主要讲述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主要内容有①位置与范围;②地形与河流;③资源丰富的宝岛;④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⑤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沿海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 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沿海万里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 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

高线地形图说课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李店初级中学黄欣 一、说教材 1、说地位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形图分析是以后学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的重要基础,所以这节课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怕图到习惯用图,到综合分析地图,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说联系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如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计算、经纬度的应用,同时对学习后面的知识也有铺垫作用,如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聚落的形成、环境的治理与改善。 3、说课标 根据初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能由实际具体情况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本节课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地形图,来为生活和生产服务。 4、说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一节的第二部分地形图判读部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掌握判读方法。 二、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对后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放在下节课中。在拓展延伸方面,对前面的知识如方位、比例尺,后面的知识如经济的发展等进行了串联。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图上识别六种地形。 (2.)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基本形态,并会综合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以图片引导为主,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拓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动手临摹,观察对比,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 六、说教学手段 教师以图片教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备进行引导。 七、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2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3、课件展示内容( 18 分钟)。 ?4、综合应用(10分钟)。 ?5、小结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后提问: 你游览过中华山吗?你是怎样登山的? 你玩过蹦极吗?蹦极通常在什么地方? 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 二、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方法。 3、掌握六种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会综合应用。 三、讲授新课 1、讲授基本概念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学生练习:教师展示两山高度,让学生填写海拔、相对高度。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图1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2.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2.27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收集陨石5千多块。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30度纬线多少圈?南极地区陨石丰富的原因是()A.2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多 B.1 圈多;气候寒冷,陨石容易保存 C.2 圈多;磁场强、能吸引更多陨石 D.1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大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 4. 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 红海、亚丁湾 B. 安达曼海、泰国湾 C. 地中海、波斯湾 D.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5. 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 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 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 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 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6.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 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 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7.起源于西亚地区的世界性宗教包括() A.基督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 D.印度教、伊斯兰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8~9题。 8.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9.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 C.1200千米 D.1500千米 读上图沿南北半球分界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0 题。 10.a、b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 A.a受暖洋流的影响,b受寒流的影响 B.a地位盆地地形,b地为高原地形 C.a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少,b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D.a受赤道低压的影响,b 终年受信风的控制 某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这里有阳光灿烂的海滩、五彩缤纷的珊瑚、独特众多的珍禽异兽……。据此回答11题。 11.该国最可能是() A.印度 B.英国 C.南非 D.澳大利亚 12.从自然条件考虑,图7中的甲、乙、丙、丁四地,可借鉴该国农业发展经验的是()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 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 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 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 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 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 运动有关,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1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盘,小组合作制作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区域地理(非洲)知识点讲解学习

区域地理(非洲)知识点 一、位置: 1、绝对位置 2、相对位置 半岛、岛屿、边缘海、海峡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高原大陆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海岸线平直,海湾、岛屿都较少 【思考】描述非洲大陆地形的特点 (1)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和缓;(2)高原逼近大陆边缘,使得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半岛、岛屿、海湾及良港;(3)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思考】描述东非大裂谷的走向和地表特征 (1)东非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2)两岸悬崖壁立,附近还有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谷底湖泊连串。 2、气候——对称分布 气温: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20℃以上,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

降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几个地区的气候的成因: (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①热带雨林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②非洲赤道附近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弱,降水少 (3)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 【思考】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1)以热带气候为主;(2)干旱沙漠面积广大;(3)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呈带状分布。 【思考】分析几内亚湾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东北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几内亚湾:受赤道低压和西南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多雨;沿岸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增温增湿。马达加斯加东岸:南回归线穿过南部,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湿增温。 【思考】非洲赤道穿过东部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由于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河流 (1)尼罗河 水文特征:上游、中游、下游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下游农田的肥力下降,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 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2)刚果河 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 成因:内陆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概况:向心状;水文特征:水位高、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喊杀两肖、无结冰期、富水能;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上游流经刚果盆地边缘、落差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流量大;下游深切西部山地,形成串珠状峡谷,水能丰富 流量大而稳定(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 水力资源丰富 河段特征:①上游:水流湍急;②中游:流经刚果盆地中部,地势低平,落差小,水势平稳;水量丰富,河宽水深,利于航运。 (3)尼日尔河:

初中地理美国说课稿

初中地理美国说课稿 篇一: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初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初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

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为了更合理更精准的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接下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 说学情 初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初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 说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选择题 1、下列区域中,属于我国一级行政区域的是:() A、长春市 B、东北地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北方地区 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突出的因素是:()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3、我国四大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4、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 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 B、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的分界限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5、“早穿棉袄午穿纱”描述的地区位于:()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北京市位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8、下列区域中,属于不同级别并且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城市、乡村、农田、森林 B、温带、热带、亚热带、寒带 C、省、市、县、乡 D、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吉林省、华北地区 9、邮政编码的数字中,表示省级行政区的是:() A、第一、二位 B、第三、四位 C、第五、六位 D、第七、八位 10、北方地区的著名温带水果是:() A、香蕉 B、菠萝 C、柑橘 D、苹果 非选择题 一、连线题 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四合院 南方地区竹楼 西北地区碉房 青藏地区蒙古包 二、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3、举例说明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以及划分这些区域的标准。 4、说明我国居民身份证数字编码的含义。 三、综合题: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②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A 3.D 4.A 5.C 6.A 7.A 8.C 9.A10.D 非选择题 一、 北方地区――四合院南方地区――竹楼西北地区――蒙古包青藏地区――碉房二、 略 三、 1.①北方地区②南方地区③西北地区④青藏地区 2.淮河秦岭 3.①为旱田②为水田 区域③内有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 区域④内有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世界地形说课稿

世界地形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着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着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初中地理埃及说课稿

《埃及》说课稿 地理12-1 振坤 各位老师:早上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二节,适用于初一年级学生学习使用。今天我将会从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文明古国,发展中的农业。各部分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初中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一是气候的地区差异。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世界的气候》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一是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二是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为此,我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三)教学重点: 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四)教学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二、教法阐述: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图、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指导:

初中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模板三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模板三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目标的设定: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