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膝关节镜外科

膝关节镜外科是通过关节镜设备,对各种原因所致膝关节病损进行诊治的骨科、运动医学科一门兴起学科。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其由国外引进至今30余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1 关节镜检查诊断膝关节病损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翟桂华教授、孙材江教授等先后引进关节镜设备对膝关节病损进行检查,使我国骨科界部分医生有一些认识[1]。

2 膝关节镜外科在我国第一次热潮

1983年沈阳举办第一次全国关节镜学习班引起了骨科界注意,在我国掀起第一次热潮。很多医院购买国产(沈阳)关节镜设备,少数大医院购置国外设备,由于国产关节镜设备不过关,有的单位购置关节镜设备不全,打击很多热情医生情绪,没有坚持下来。但是上海、北京等几家大医院仍在进行关节镜下手术,不仅完成了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并继续办班传播关节镜技术[2]。1991年以前仅少量文章报告关节镜下ACL重建方法。

3 膝关节镜外科在我国第二次热潮

由于钱不凡、董天祥、杜莉茹等教授努力,1991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在骨科界又掀起第二次关节镜热潮。设备以国外为主,国内有些厂家设备质量提高,也有应用为辅。在此期间学术活动活跃,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地举办共6届全国关节镜大会、及多种类型相关学习班。取得骨科界普遍认可,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人才及接班人。这段时间关节镜外科论文反映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切同时、半月板缝合已经开始普及[7]。关节软骨、骨软骨损伤仍停留在钻孔,微骨折[7]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单位增多,用髌骨、髌腱中1/3、胫骨粗隆(骨-腱骨)移植物为主[6],人工韧带也有报告[8]。膝关节各种疾病之滑膜炎的诊治文章渐多。影像学MRI 开始为膝关节镜术前诊断、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由于激光设备引入、为关节镜治疗疾病、损伤增添理想工具[4、5]。这段时期我国有二部自己著作[1、3]。

4 膝关节镜外科在中国全面快速发展期(第三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这段时期膝关节镜外科以陈百成、敖英芳、吴海山、刘玉杰、陈世益、赵金忠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主体,他们是在老一代学者引导、培养下,自己努力成长起来的。他们全面、广泛与国外交流,高密度在国内举办各种关节镜学习班、研讨会,著书立说,展示其临床、基础研究成果,他们凝聚力强、事业心强、在骨科界老前辈及相关各级领导支持下,使膝关节镜外科在我国迅速普及、发展,有些领域接近、达到国际水平同时还有自主创新。

由于膝关节镜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成为金标准,而且使治疗水平大大提高,使传统由切开修补加强、重建发展到关节镜下重建,在等长理论指导下,不同厂家设计出不同设备及固定耗材,利于稳定及隧道愈合。ACL重建胫骨推崇Intrafix、股骨用Bone Mulch Screw横钉固定最牢。同时膝后外侧角、膝后内侧角、多发韧带损伤治疗水平大大提高[30]。韧带重建自体移植物由单一骨腱骨发展到腘绳肌[9~12]、股直肌。异体移植物不仅应用,也被广大学者接受[13、14]。有争议、已放弃人工韧带随着其相容性解决,LARS品种在国内开始用在多发韧带损伤、翻修及特殊人群。

随着生物力学深入研究,我国一些学者开发了双隧道重建ACL、PCL,加强了韧带与隧道愈合的研究[18~20]。膝髌脱位研究,使概念更清,治疗适应证明确,方法简单,并有创新[15、26]。这段时间,将软骨损伤由单纯钻孔、打磨,扩展到微骨折技术,Matsusne镶嵌式自体软骨移植术,国人也开展了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基础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报告[21]。在普及关节镜下精确修切损伤半月板和盘状半月板形成术同时,半月板损伤修补技术不断改进、简单化已成为很容易完成手术。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虽然掌握在少数学者手中[22],会给下一步普及打下基础。由于关节镜技术提高,人员普及,在本学科滑膜疾病治疗同时,已介入到内科某些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关节炎)的治疗。我国关节镜学者这段时间写了大量相关文章,有些刊登在国外杂志。敖英芳、陈百成、刘玉杰、侯筱魁、王立德、赵金钟、董启榕、倪磊、陈世益、王予彬等发表了自己的著作[21~30],还有

许多学者翻译国外经典相关著作,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临床、基础研究硕果累累,这一段时间必将给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向更高一层发展打下基础。

5 展望

虽然我国膝关节镜外科30余年发展迅速,但还是引进的多,创新的少,临床的多,基础研究的少,膝关节镜外科国内发展也不平衡,大多数患者得不到先进技术治疗。完成这些需要国力增强条件下,几代人努力才有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在发展膝关节镜外科技术同时,一定要培养好青年一代,走中国自己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材江,滕学仁.关节镜学(第一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2] 雍宜民,经关节镜髂胫束重建前交叉韧带[J].创伤骨科学,1991,2:22,100,

[3] 吴海山,王立德,蒋垚,等.膝关节镜外科[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0.

[4] 杜莉茹.努力提高我国关节镜外科水平(评论)[J].中华骨科杂志,1998,4:195.

[5] 王立德,姜长明,齐志明.钬激光在骨关节外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7,1:29.

[6] 何国础,钱不凡,杨庆铭,等.膝关节镜内自体1/3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7:1:23.

[7] 钱不凡.第六届全国关节镜外科手术会议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1999,2:127.

[8] 何国础,王丹,杨庆铭.关节镜内人工韧带治疗后十字韧带损伤初步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9,11:673.

[9] 赵金钟,蒋垚.关节镜下采用四股半腱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J].中华骨科杂志,2001,10:593.

[10]李学金,王立德,齐志明,等.四股半腱肌和髌韧带修复陈旧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7:385.

[11]赵金钟,蒋垚,沈灏.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和微型钢板和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J].中华骨科杂志,2003,4:206.

[12]赵金钟,蒋垚,沈灏.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和微型钢板和纽扣重建后交叉韧带[J].中华骨科杂志,2003,4:129.

[13]常青,黄迅悟,王伟,等.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十字韧带[J].中华骨科杂志,2001,11:670.

[14]张春礼,范宏斌,吕荣,等.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止点转归的组织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4,3:146-149.

[15]于利,王立德,吕德成,等.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6:332.

[16]王立德.LARS人工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6:1-3.

[17]陈世益,洪国威、陈疾忤,等.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早期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5:537.

[18]赵金钟,何耀华,王建华.关节镜下采用四股和八股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比较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6:

381.

[19]陈百成,高石军,王晓峰,等.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4,3:129.

[20]张春礼,范宏斌,吕荣.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止点转轨的组织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4,3:146.

[21]张继春,高石军,陈百成,等.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股骨关节面软骨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04,3:158.

[22]余家阔,于长隆,敖英芳,等.关节镜辅助下的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附4例术后20个月以上随诊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3:261.

[23]侯筱魁,王友,王立德,等.关节镜手术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4]刘玉杰,王岩,唐佩福,等.关节镜手术色彩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杜,2003,11.

[25]敖英芳,于长隆,王予彬,等.膝关节镜手术学[M].北

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

[26]刘玉杰,王岩,王立德.实用关节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

[27]董启榕,汪益.膝关节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图谱[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

[28]王予彬,王慧芳,王立德.关节镜手术与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

[29]刘玉杰,敖英芳,陈世益.膝关节韧带损伤与修复重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2.

[30]赵金钟,皇甫小桥,袁峰,等.膝关节重建外科学[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

[31]刘玉杰,王志刚,李众利.关节镜下骨栓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重建膝前后十字韧带[J].中华骨科杂志,2004,3:133.

[31]陈世益,王予彬,李国平,等译.实用骨科运动医学——高级理论与关节镜外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

腹腔镜手术发展史

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历史,腹腔镜手术从1901年就已在俄罗斯被应用,到1991年我国才成功完成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 1901年,俄罗斯彼得堡的妇科医师Ott在腹前壁作一小切口,插入窥阴器到腹腔内,用头镜将光线反射进入腹腔,对腹腔进行检查。同年德国的外科医师Kelling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使用腹腔镜检查这一名词,他用一种套管针制造气腹。 1911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的外科医师Bernhein经腹壁的切口把直肠镜插入腹腔,用发射光做光源。 1924年美国堪萨斯的内科医师Stone用鼻咽镜插入狗的腹腔,并推荐用一种橡胶垫圈帮助封闭穿刺套管避免操作中漏气。 1938年匈牙利的外科医师Veress介绍了一种注气针,可以安全地做成气胸;在做气腹时,可以防止针尖损伤针下的内脏。用折中安全穿刺针制作气腹的主张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真正针对性腹腔检查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胃肠病学家Kalk,他发明了一种直前斜视135°的透镜系统。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检查术的奠基人。他于1929年首先提倡用双套管穿刺针技术。 1972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计划在以后几年中要完成近50万例的腹腔检查,这种检查法已被妇科医师广泛接受。洛杉矶的Cedars-Sniai医学中心有近1/3的妇科手术使用了诊断或治疗的腹腔镜技术。 1986年Cuschieri开始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动物实验,1988年首届世界外科内镜代表会议上他报告了一例实验动物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于1989年2月应用于临床。在人身上首次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的法国外科医师Philipe Mouret,1987年他在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给同一个病人做了病变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但未报告。 1988年5月,巴黎的Dubois在开展猪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验基础上也应用于临床,其结果在法国首先发表并在1989年4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的年会上放映了手术录像,一举轰动了世界。它首先震动了美国的外科界,在美国兴起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热潮,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动物实验、临床探索阶段进行到临床发展阶段。 1991年2月,荀祖武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 1993年,第二军医大学刘彦教授进行了国内第1例子宫切除术,并率先进行巨大卵巢肿瘤切除、休克性宫外孕、重度子宫内异症等腹腔镜下手术。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史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史 腹腔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主要作为腹腔疾病的诊断手段。直到1985年德国的MUhe和1987年法国的Mouret分别成功地完成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后,腹腔镜才真正进入了以干预性治疗为主的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现代外科腹腔镜时代。LC的成功引发了普通外科在手术技术上的革命,目前几乎所有的普通外科手术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外科造就的内镜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以外的其他领域,如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科、骨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等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以腹腔镜外科为主的微创外科,连同器官移植和重症医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三大重点课题,必将在新的世纪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从事腹腔镜外科专业的同仁们深知自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因此.认真复习腹腔镜的发展历史,对于把握腹腔镜外科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经历了诊断性腹腔镜、治疗性腹腔镜以及现代腹腔镜三个时代。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渐进式和跳跃式的交替是腹腔镜外科发展的趋势,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构成了腹腔镜外科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腹腔镜的起源 1804年,德国人Bozzini首先提出了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构想,并于1806年制造了第一台他自己称之为“Lichtleiter”的器械。他

也因此被称为第一个内窥镜的发明者。但由于这一器械使用蜡烛作为光源,因而从未在人体上使用过。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发明的意义,倒是Vienna医学委员会在评估后,认为其有“不适当的求知欲”对他进行了惩罚。 1853年,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第一个将Bozzini的“Lichtleiter”改进后用于患者。因此有人称他为“内镜之父”。他使用的仪器是一个由镜面和透镜组成的系统,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光源为燃油的火焰,烧伤也成为了当然的主要并发症。 1877年Nitze与人合作设计了直接插入膀胱的内镜,并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采用了Idison发明的灯泡后,1879年,膀胱镜正式问世。 1901年9月,在Hamburg的德国生理和医学会会议上,Kelling 报告了他为观察腹腔内注入了过滤空气的反应而将膀胱镜插入密闭的狗的腹腔做的研究结果。他称这一方法为Koelioskopie。这种首先在腹腔内注入气体制造气腹,然后插入膀胱镜进行观察的方法与我们现在的腹腔镜操作非常接近。但是Kelling并没有机会将其用于人体。尽管如此,这一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腹腔镜检查,连同其发明着Kelling(图1-1)的名字,永远载入医学史册。 二、诊断性腹腔镜时代 虽然Kelling是用腹腔镜观察狗的腹腔的第一人,但第一次在人身上使用这种方法的却是瑞典的Jacobaus(图1-2)。在1911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王国政包荣广(搜集整理) 微创外科从起步构想以至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从零星仪器、器材的凑合以至成套设备的供应与不断改进,从个别动物实验和临床尝试以至在广大外科领域各个专科内的普遍应用,持续逶迤不下一百余年。1901年德Kelling首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1910年瑞典Jacobaeus用腹镜检查人的腹腔。1928年俄Ott以额镜为光源,用陷凹镜观察孕妇腹腔。1928年德Kalk用之作肝穿活检。1938年匈Veress发明安全气腹针。二战期间,阻难频频,进展缓慢。50年代,英Hopkin发明柱状透镜,提高了光导效率。60-70年代,德Semm 配套设计了气腹机、冷光源、热凝装置及其他专用器材,施行大量妇科手术。1983年,英Wickham一位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泌尿外科医生,首次提出了显微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的概念[1]。使MIS的诞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条件均告具备。至1987年,法Mouret成功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1988年法Dubois连续完成了LC36例,并在翌年结合录像公布于世,引起哄动。1990年以后,MIS发展迅猛,在普外、胸外、妇产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科领域内遍获开花、增华。整个90年代可称是MIS得到全盛发展的时代:初期,MIS已在外科各个领域中有所施展;中期,MIS进入相对成熟期;后期,开始探索肿瘤的微创治疗。一时间,彻底改变了外科界毫不问津内镜诊断治疗的局面,对长期统治外科医师头脑的:"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手术范围扩大,则治疗更彻底"的传统理念提出了质疑。于今,

xx一人民医院发展历程

XX医院发展历程 逝者如斯,沧桑阅尽,在历史长河中悠然积淀的总会是那些最沉甸的精华。回望历史,XX医院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曾经留下了许许多多浓墨重彩的时代印记;鸟瞰现在,XX医院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矗立在XX之翼,以它的圣洁和神圣关爱着一方生命,护佑着一方健康。 XX医院的前身是XX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始建于1953年,1955年改为“xx”,1957年改为xx人民医院,1983年又改为“XX市第二人民医院”,随着1993年XX建县更名为现在的“XX医院”。医院于2003年12月26日实现主体搬迁,新址位于XX县站前一路(107国道旁)。新医院占地57余亩。 在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医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80代初医院是十多个乡镇30几万人口的医疗中心。进入90年代,由于多方面原因医院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医院技术水平、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其它医院。特别是1990年前后,广大职工人心浮动,骨干力量大量流失。1993年建县后,医院抓良机,进行改革面对挑战,医院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医院业务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1995年5月15日,医院向银行贷款并自筹资金兴建了4200平方米门诊大楼即“急救中心”,1999年投入使用后,医院迎来它低迷以来的第一个春天,拥有职工319人,完成业务流水近650万元。但由受业务发展空间的限制及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松懈,人才流失严重,加上就医环境不优,至使病源流失,导致医院发展后劲不足。 进入21世纪医院积极争取到各级工程专项资金的扶持,加之医院领导励精图治,进行长远规划,使医院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医院开始进入慢步回升的发展中。2003年12月,医院实现了主体搬迁。开设了内、外、妇产、儿等七个住院科室及放射、B超、检验等12个辅助科室,继续开设“120”急救中心和急诊科。独立设置院办、党办、医务科等18个职能科室。 2008年对于医院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主体搬迁五周年,医院的各种服务功能得以跨越式提升。经过“4·26”事件救治,手足口病防治、结石患儿筛查,“二优”医院称号的取得,与协和医院技术协作医院的挂牌,标志着我院在整体功能上又上了一个台。 2009年医院以开展“医院管理年”、“行评”,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活动为契机,促进医院水平提高,医院继续执行《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和《医务人员准入制度》,要求临床人员持证上上岗,对无职业资格人员实行转岗、待岗。 2011年,医院购进多参数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骨密度测定仪,DR等设备的投入使用,为临床科室开展相关新业务、新技术提供了支撑。普外科将传统手术与腹腔镜外科技术有机结合,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腹腔下手术;脑胸泌外开展的经尿道输尿管镜尿管镜火激光术等手术;医院为提高专科医疗水平和疑难生症的救治能力,医院申报并评审通过了ICU、耳鼻喉科作为市级生点专科。 2012年是医院发展进程中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医院不仅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和就地改扩建工程建设,同时还被卫生部评定为省级“二级甲等”医院。不仅开展了“三好一满意”“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等主题实践活动,而且重新规划了肾内科、单独设置普儿科与新生儿科、并将妇科与产科、胃肠外科与肝胆外科专业分开、病区分开,新增新生儿科和急诊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签订医疗技术协议书,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团签订“冬病夏治”技术援助协议

我国医院发展史

医院是人们防治疾病与康复的机构。在《汉书》上记载有我国最初的医院形式: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平帝纪》卷十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康·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病人和乞丐,并设有专门隔离及治疗麻疯病人的“疠人坊”。到了宋代,医院的内涵更加丰富,各种组织、章程渐趋周密。当时由政府出资办的医院大多叫“安剂坊”;一些私人办的医院叫“养济院”。医院的内部有专职管理人员,有病房、医生、有病历表。政府还根据医院的医疗业绩给予规定的奖励。这样的医院除在北宋的京城(开封)设立外,还在当时的一些大城市也可看到,如苏州城内的“济民药局”、杭州太守苏东坡办的“病坊”等等。 建立接近于现代形式的分科医院大约在1850年以后,如太平天国末年(约在1860年前后),干王洪仁轩当政,曾在天京办了一个医院,由他本人亲自领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用“常胜军镇压农发革命运动,曾经聘用外国医生在松江、昆山开设军队医院。1918年建立的北京中央医院,是现存的国人创办的最老的现代化医院。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除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侵略我国外,还派遣了大批的医学传教士在我国民间行医、办医院,在利用小恩小惠蒙蔽中国人民的同时,还把办医院作为了一种侵略手段。如1828年,英国传教士高立支在澳门建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又在广州建了医院(即后来的博济医院),这也是美国在远东及我国建立的第一基督教会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在我国发展较快,结止到解放前,据不完全统计,基督教会医院达340所,遍布全国许多城镇,其中不少教会医院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教会医院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传统医院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军队里,虽然缺医少药,但是也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许多医院(其中一些是秘密的地下医院或疗养院)。如工农红军长征时就设有18所医院、2个疗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地下医院达50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军队中有各级各类医院,而且解放区的许多县城里也都建有医院。这些医院中的人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下,我国的医院建设日新月异,为院形式亦多种多样。近年来,我国各级卫生部门坚持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深化卫生改革,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止到1999年底,我国有医院16678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5413个)、卫生院5.03万个(其中城市街道卫生院5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4.97万个)、疗养院485个。

腹腔镜发展的历史

腹腔镜发展的历史 文章来源: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属生殖专科医院发布时间:2008-3-13 【关闭】 核心提示: 1901年,俄罗斯彼得堡的妇科医师Ott在腹前壁作一小切口,插入窥阴器到腹腔内,用头镜将光线反射进入腹腔,对腹腔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检查。 同年德国的外科医师Kelling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使用腹腔镜检查这一名词,他用一种套管针制造气腹。 1911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的外科医师Bernhein经腹壁的切口把直肠镜插入腹腔,用发射光做光源。 1924年美国堪萨斯的内科医师Stone用鼻咽镜插入狗的腹腔,并推荐用一种橡胶垫圈帮助封闭穿刺套管避免操作中漏气。1938年匈牙利的外科医师Veress介绍了一种注气针,可以安全地做成气胸;在做气腹时,可以防止针尖损伤针下的内脏。用折中安全穿刺针制作气腹的主张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真正针对性腹腔检查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胃肠病学家Kalk,他发明了一种直前斜视135°的透镜系统。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检查术的奠基人。他于1929年首先提倡用双套管穿刺针技术。 1972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计划在以后几年中要完成近50万例的腹腔检查,这种检查法已被妇科医师广泛接受。洛杉矶的Cedars-Sniai医学中心有近1/3的妇科手术使用了诊断或治疗的腹腔镜技术。 1986年Cuschieri开始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动物实验,1988年首届世界外科内镜代表会议上他报告了一例实验动物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于1989年2月应用于临床。 在人身上首次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的法国外科医师Philipe Mouret,1987年他在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给同一个病人做了病变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但未报告。 1988年5月,巴黎的Dubois在开展猪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验基础上也应用于临床,其结果在法国首先发表并在1989年4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的年会上放映了手术录像,一举轰动了世界。它首先震动了美国的外科界,在美国兴起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热潮,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动物实验、临床探索阶段进行到临床发展阶段。 1991年2月,荀祖武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10年来,我国已开展40多类腹腔镜外科手术,病例已超过100多万。术前吃一些清淡的,提前一天住院,遵医嘱进术前准备。 术后的调养: 一、伤口护理: 通常腹腔镜的伤口在肚脐处是一公分长,在下腹部侧则各为0.5公分的伤口,在手术完后,一公分的伤口通常或做简单的缝合,此时可能使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缝合,若使用不可吸收线缝合,则应于手术后七天予以拆线,若用吸收线缝合则不需拆线;至于0.5公分的伤口,使用透气的胶布贴合就可,但有时为增加伤口愈合的整齐性,也可能用缝针、简单的缝合。对于这些伤口的护理,要注意的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等伤口完全愈合后(约十天),方可淋浴或弄湿。最重要的是,因腹腔镜的患者,住院天数极短,所以患者返家后,每天一定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的现象,以防感染发炎的发生,不过腹腔镜术后伤口的发炎相当少见。 二、阴道出血:

医院发展史简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医院的起源与发展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紧密地联合着,特别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医院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医院萌芽——古代医院时期 这个时期从公元前七世纪奴隶社会晚期到18世纪末叶。相应的医学发展时期为古代——经验医学时期。医院首先起源于社会抚恤组织的建立。我国周代已开始起步。《管子·入国篇》记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挤困,九曰接绝”。在这九件事中,特别是慈幼、恤孤、养疾和问疾都与保健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公元前七世纪时,管仲辅助齐桓公执政,在京都建立了残废院,收容残废人,供给食宿,给予治疗。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形。 据湖北睡虎地出土之秦简中有关于疗坊的记载,表明秦代已开始有收容麻风病人的医院;《后汉书》载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规征陇右时,因为军队中发生流行病,死亡的占十之三、四,皇甫规便将传染病患者安置在临时指定的庵庐中,使之与健康的士卒隔离,并亲自巡视,给予医药。一般认为它是在军队中设立

隔离病院之始。此后,有隋唐时代的收容麻风病人的“疠人坊”、唐宋时期有为病残而设的“病坊”、“养病坊”、“安济坊”等,元代军医院“安乐堂”……除了在民间或军队中设立一些医院外,历代封建王明都为自身设立医事组织为其服务,其中如东汉时期皇后宫中设“暴室”作为宫女养病场所。 在国外,印度于公元前600年就有医院的雏形,收容贪病的人;公元4世纪在罗马有教会医院,属于修道院。6世纪以后,西欧开始建立医院。542年在法国里昴641年在巴黎建立医院。医院当初兼做旅店,是患病的教徒、旅客和香客的医务所或避难所。由于教会日益把持社会的医疗组织,特别在中世纪早期,医院的组织与工作都具有宗教性质;它的护理重于医疗,主要目的在于洗净病人的灵魂。医院的最高理想是对上帝的虔诚,根本不考虑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此时的医院因其目的不同,名称各异,例如,照料病人者称医院,接收病人者称为收容院,收容穷人者称为济贫院,收容妇女及女孩者称为妇婴院。在整个中世纪,除在9世纪出现产科医院外,医院几乎不分专科。12世纪后,收容病人的机构进一步独立,正式医院开始兴起。第一个正式医院是1204年建于罗马的圣灵医院(Hospital of the Holy Ghost)。14世纪后,欧洲麻风病人减少,许多麻风院便逐渐改做普通医院;医生亦渐由非神职人员从事;医院规模由中世纪初期一般只容十几名病人的小医院,发展到一些城市有最多达220张病床的医院。 总的说来,在这个时期的医院有以下的特征:一是由于社会的医疗形式主要是个体行医,因此医院仅是一个补充,数量很小,规模小,常不固定,条件差。二是医院主要起源于传染病、麻风病人的隔离需要,军队受伤者的收容,以及社会残疾人员、贫困人员的收容,具有隔离和慈善的性质。三是在欧洲的中世纪,医院成为

(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范文最新推荐------------------------------------------------------ (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一、四十一载春光好五年一跃又峥嵘 ××医院建于1956年,她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相伴而生,随“黄河明珠”三门峡的成长不断发展壮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医院致力于为三门峡人民和水电十一局职工的健康服务,把发扬优良传统与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相结合,医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95年,黄河医院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从1986年至今,黄河医院连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黄河医院现有职工600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300余人。住院部设有内、外、妇、儿、五官、中医等13个科室,开放床位380张,门诊部设有电话咨询、急诊科、社区服务科以及检验、放射、CT、核磁共振、药剂、功能等9个医技科室。黄河医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大型C型臂、X-刀、心血管造影仪、体外血液循环机、彩超诊断仪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黄河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专家型医疗队伍,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高难度 1 / 17

的手术先后在该院成功实施,受到患者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近年来,黄河医院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三门峡市、水电十一局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数十项。黄河医院已经成为豫西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党的十五大以来,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五年来,医院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水电十一局党委及医院历任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以医院质量建设为生命线、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先后开展了争创“百佳医院”、“最佳医院”和“三级医院”等活动,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医院固定投资总额、业务总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xx年,黄河医院新门诊大楼、住院部竣工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大患者创造了一流的就诊环境,同时还为医院病房的布局调整及整体规划创造了良机。由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黄河医院多次受到国家电力公司卫生处和水电系统兄弟医院的好评。 二、“科技兴院”春风劲勇克难关荟精英 五年来,黄河医院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在抓好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同时,瞄准当代临床医学中的尖端、前沿技术,加大医疗科

我与医院共发展

十年与共,不离不弃 我自2005年进入医院工作到现在已10余年,在这10余年近4千多个日子里,我有机会见证了医院发展的每步历程,每一天每一年我都在和医院一同成长,十年风雨无悔,十年荣辱与共,医院一天天壮大,而我也从一个稚嫩青涩的少年,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稳重成熟的医务工作者。 初到医院时,被分配在3楼护士站,第一次穿上洁白的护士服,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每天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而我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科室用的棉签还要每位科室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卷。但是大家都乐此不疲,没有人觉得我们条件简陋,大家都满腔热血工作在一线岗位,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尽心尽责做好每一点工作。 随后,医院成立了新的科室,住院病房也得到了扩展,住院患者也逐渐增多,工作也逐渐忙绿。由于工作需要,我也被调到收费室,开始新的工作,每天清晨,从睁开眼睛就开始忙碌的一天。新的工作岗位,新的挑战,收费工作听着简单,但是涵盖了门诊的收费、各种医疗的报销,住院部的收费、登帐工作和出院报销手续。这些工作与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并不相符,当时的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自己从未退缩过。各级领导都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我看着同事们工作认真努力的工作劲头,我也被深深的感动着。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厚重、什么是荣辱、什么是理想。我深切感受到了医院那种勤奋务实,诚信

求真的工作作风。 这十多年间,医院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第二个家。如今我们在为医院努力工作的同时,医院也在为我们、为每位患者不断努力创新改进着。为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服务要求,医院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以患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为了给患者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我们医院于2016年10月29日正在搬迁,医院是个“大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她的一点一滴;更需要我们发扬以院为家的高尚情怀,用勤劳的双手去装扮我们的“家”。 如今医院以往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发展的前景更催人奋进。作为医院的一员,传承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是我们的责任,顽强拼搏不断竞取为医院效力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在传承中汲取、在拼搏中奋进。人生短暂,我庆幸我生命中上一个十年与医院一同度过,我也希望我生命里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能够和医院共同前行!

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中国医院60年的发展历程.doc

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中国医院60年的发展历程1 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 60年来,我国中医医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她的历程可分为5个时期。 1.1 初创时期 建国初到“文革”前是中医医院的初创时期。 1950年全国仅有中医医院4所,平均每所医院只有30张病床。 1965年已发展到131所,院均床位79张。 这一时期中医医院从少到多,那 ***中医药队伍逐步扩大,1958年大跃进时中医医院骤增至2\305所,1960年曾高达330所。 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医医院基本沿用了西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尚无自己的建设思想与管理思路。 1.2 挫折时期 文革时期是中医医院受到严重摧残的时期。 全国中医医院由“文革”前1960年的330所至1976年时只剩171所,很多中医院被“拆庙赶神”,中医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相当一部分中医医院条件较差、管理较乱、严重西化。 1.3 恢复发展时期 粉碎“四人帮”以后至1990年是中医医院恢复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我国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例如“五五”时期中医医院由1975年的160所增长到1980年的678所,年递

增率33.48%;“六五”时期由1980年的678增长到1985年的1455所,年递增16.90%;“七五”时期由1985年的1455所增长到1990年的2141所,年递增8.00%。 XXXX年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衡阳会议)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会议针对中医医院“桂梅兰芳的牌子,唱朱逢愽的调子”的普遍问题,第一次提出了中医医院必须突出中医特色这个关键问题,是中医医院在办院指导思想方面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1984年全国中医医院建设检查标准(省地市和县区级两种)的制定是这一时期第2阶段的标志。 这时中医医院由西医模式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开始引进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方式,并大量注入中医内容,形成了一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后来又陆续增加和完善。 1986年“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工作会议”(沙市会议)是第3阶段。 这次会议将中医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从城市扩大到农村,提出了普及县级中医医院的号召,产生了重要效果。 会议提出了3个重要的导向性指标:门诊、病房中医药治疗率85%和70%;中医药人员不少于医药人员的70%;中医药人员应占院级领导的多数。 这以后又颁布了一批管理规章与标准。 1.4 步入科学管理时期

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历程

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国的医院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经验,医院信息化建设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未来我们还需做哪些努力?对此我们采访了北大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马 靖翔,他详细介绍了北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以及未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HIS和PACS并行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是今后各级医院必备的系统,HIS和PACS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HIS 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PACS是用于医院 的影像科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 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 北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其他医院中还是比较早的。北大医院IT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3年,到了1995年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两大系统就开始有一个大发展。马靖翔详细介绍到:“从1995年以后就开始规范化,包括住院和门诊系统的合并,到了2000年左右HIS就 初具规模了,LIS也开始投入使用了。”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数据量也是不断的在增长。“HIS系统最早是基于财务的信息系统,在当时建这个系统也有它的局限性。北大医院最近做了一个统计,HIS每年的数据量增长在七八百兆左右。PACS的数据量增长比较大。PACS系统是从2008年开始启动,到2009 年每天的增长差不多是3到4个G,盘阵当时的总容量是26T,能坚持3到4年。LIS的数据量相对来说比较少。”马靖翔说到。 现在医院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许多传统的做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系统。马靖翔指出,现在北大医院的PACS就已经铺到全院这个系统,它跟HIS也有接口,通过HIS也可 以调PACS的信息。“医院的HIS和PACS还没有达到完全一体化的地步。但是已经有接口, 一体化也是未来的趋势。” 加强各方面建设促业务发展 我国前几年主要还是基础网络,网络负载非常大。在病人就诊集中的时段会造成网络拥堵。“随着现在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现在交换机的性能也提高了,比以前要增了好几倍,这样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北大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当中还是存在不足。像HIS 稳定性还存在问题。”马靖翔说到。 为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发展,北大医院也做出一些应急措施。马靖翔详细介绍到,“比如网络的停,网络的阻塞,或者服务器的当机,在恢复这段期间,比如住院的时候,像收费划价,还有医生工作站,他们都马上起他的本地机器,起单独的机器的话会使病人可以看病,当网络恢复的时候,或者比如服务器从新起它已经恢复正常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回传的功能,把数据同时就回传回去,这样就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完整,药库药房信息的完整。”

医院发展史简介

医院的起源与发展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紧密地联合着,特别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医院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医院萌芽——古代医院时期 这个时期从公元前七世纪奴隶社会晚期到18世纪末叶。相应的医学发展时期为古代——经验医学时期。医院首先起源于社会抚恤组织的建立。我国周代已开始起步。《管子·入国篇》记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挤困,九曰接绝”。在这九件事中,特别是慈幼、恤孤、养疾和问疾都与保健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公元前七世纪时,管仲辅助齐桓公执政,在京都建立了残废院,收容残废人,供给食宿,给予治疗。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形。 据湖北睡虎地出土之秦简中有关于疗坊的记载,表明秦代已开始有收容麻风病人的医院;《后汉书》载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规征陇右时,因为军队中发生流行病,死亡的占十之三、四,皇甫规便将传染病患者安置在临时指定的庵庐中,使之与健康的士卒隔离,并亲自巡视,给予医药。一般认为它是在军队中设立隔离病院之始。此后,有隋唐时代的收容麻风病人的“疠人坊”、唐宋时期有为病残而设的“病坊”、“养病坊”、“安济坊”等,元代军医院“安乐堂”……除了

在民间或军队中设立一些医院外,历代封建王明都为自身设立医事组织为其服务,其中如东汉时期皇后宫中设“暴室”作为宫女养病场所。 在国外,印度于公元前600年就有医院的雏形,收容贪病的人;公元4世纪在罗马有教会医院,属于修道院。6世纪以后,西欧开始建立医院。542年在法国里昴641年在巴黎建立医院。医院当初兼做旅店,是患病的教徒、旅客和香客的医务所或避难所。由于教会日益把持社会的医疗组织,特别在中世纪早期,医院的组织与工作都具有宗教性质;它的护理重于医疗,主要目的在于洗净病人的灵魂。医院的最高理想是对上帝的虔诚,根本不考虑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此时的医院因其目的不同,名称各异,例如,照料病人者称医院,接收病人者称为收容院,收容穷人者称为济贫院,收容妇女及女孩者称为妇婴院。在整个中世纪,除在9世纪出现产科医院外,医院几乎不分专科。12世纪后,收容病人的机构进一步独立,正式医院开始兴起。第一个正式医院是1204年建于罗马的圣灵医院(Hospital of the Holy Ghost)。14世纪后,欧洲麻风病人减少,许多麻风院便逐渐改做普通医院;医生亦渐由非神职人员从事;医院规模由中世纪初期一般只容十几名病人的小医院,发展到一些城市有最多达220张病床的医院。 总的说来,在这个时期的医院有以下的特征:一是由于社会的医疗形式主要是个体行医,因此医院仅是一个补充,数量很小,规模小,常不固定,条件差。二是医院主要起源于传染病、麻风病人的隔离需要,军队受伤者的收容,以及社会残疾人员、贫困人员的收容,具有隔离和慈善的性质。三是在欧洲的中世纪,医院成为教会的工具,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此,在一千多年里,医院虽然表现出逐渐发展的状况,但十分缓慢,尚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医院。

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10月

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机单用户应用阶段,到部门级和全院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从以财务、药品和管理为中心,开始向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尝试。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相比,虽然在整体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尖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已经相当接近。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和应用效益上,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避免分散建设和缺乏规划导致的集成与整合方面的难题,实现了能够以较低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达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计算机和网络,门诊和住院业务如何处理。对于一个大型医院,即使是医院信息网络的暂时瘫痪,也会导致医院业务系统的混乱,其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必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正在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先进地区的信息化要继续迈进,落后地区的医院正在向领先发展的医院看齐。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今年对全国 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

为了配合卫生部在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各地医院纷纷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挂号等候时间,实行挂号、检验、交费、 取药等一站式、无胶片、无纸化服务,简化看病流程,杜绝“三长一短”现象,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根据2005年CHIMA医院信息化调查资料数据,在我国许多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LIS系统占39.14%,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5.04%,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2.99%。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突出的医院,电子病历、全院PACS、移动、无线、PDA、Tablet PC、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先进的IT技术已经开始应用。这些调查数据充分表明几年来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是健康的、迅速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我们看到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同时,也应察觉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缺乏规划,项目成功率、投资效率和信息共享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由于技术人才短缺,医院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很少,缺乏长期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由于基础研究投入少,信息标准研发能力差,目前

腹腔镜基础知识介绍

腹腔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一、目录 第一章医用内窥镜定义及发展历史 第二章腹腔镜系统的基本组成 第三章腹腔镜摄像系统 第四章气腹机

第一章医用内窥镜定义及发展历史 一、医用内窥镜的定义 医用内窥镜泛指经各种管道进入人体,以观察人体内部状况的医疗仪器,其最大的好处是微创。部份内窥镜同时具备治疗的功能,如膀胱镜、胃镜、脑室镜、支气管镜、腹腔镜等,本文着重介绍的即为其中的一类——腹腔镜。 二、医用内窥镜的起源及发展 1795年,德国Bozzini制成的"Lichtleiter"(德文,意思是光线传导装置) ,用于探索人体的各个孔道和管腔,开创了内窥镜的起源。早期内窥镜都是从人体自然腔道进入,如泌尿科膀胱检查、妇科宫腔检查、五官科检查等。 人类运用内镜探测腹腔始于20世纪初,1901年,VonOtt将阴道后穹窿切开,利用头镜反射光照明使用膀胱镜首次检查了孕妇的盆腔,成为第一个穹窿镜专家。1902年,Kelling向德国生物医学会报告了通过膀胱镜检查人的食管和胃,以及通过膀胱镜检查狗的腹腔。直到1910年,瑞典Jacoaeus 首次报道用腹腔镜检查了人体的腹腔、胸腔、和心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腹腔镜检查。由于Von Ott、Kelling和Jacoaeus在腹腔镜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称为腹腔镜之父。 1960年KARL STORZ发明了第一台医用冷光源,为内窥镜显影带来了光明。1964年,HOPKINS柱状晶体镜的发明是内窥镜发展的里程碑,这种柱状晶体镜具有:超广角,大视野,无球形失真,亮度高等优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窥镜影像系统的诞生,人类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启了内镜治疗的新篇章。 1991年2月19日,云南曲靖第二人民医院荀祖武使用KARLSTORZ设备完成了中国内地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这是国内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随后腹腔镜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手术的发展与手术器械、设备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不断拓展手术开展范围,由最初的良性病变治疗发展到恶性肿瘤切除,腹腔镜成为一个又一个疾病诊疗的金标准。 ? 第二章腹腔镜系统的基本组成

最新世界医院发展概况资料

世界医院发展概况 一、医院发展的基本历程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医院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古代医院—— 经验医学时期,近代医院实验医学时期和现代医院——科技医学时期。 医院的历史演进,甲期应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奴隶社会,晚期到18世纪末叶。相应的医学发展 时期为古代医院——经验医学时期。 医院最早起源于社会抚恤组织的建立。我国周代已开始起步。在《管子?人国篇》中,就有关 于是“慈幼、恤孤、养疾和问疾”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时,管仲辅助齐桓公执政,在京都建立了残废院,收容残废人,供给食宿,给予 治疗。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形。 印度于公元前600年就有医院的雏形,收容看病的人;公元4世纪在罗马有教会医院,属于修道院。6世纪以后,西欧开始建立医院。542年在法国里昂,641年在巴黎建立医院。医院当初兼做旅店,是患病的教徒、旅客和香客的医务所或避难所。在整个中世纪,除在9世纪出现产科医院外, 医院几乎不分专科。 12世纪后,收容病人的机构进一步独立,正式民院开始兴起。第一个正式医院是1204年建于罗 马的圣灵医院(HospitaloftheHolyGhost)。 14世纪后,欧洲麻风病人减少,许多麻风院便逐渐改做普通医院;医生亦渐由非神职人员从事;医院规模由中世纪初期一般只容十几名病人的小医院,发展到一些城市最多达220张病床的医院。 在这个时期的医院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一是由于社会的医疗形式主要是个体行医,因此医院仅是一个补充,数量少,规模小,不固定,条件差。 二是医院主要用于传染病、麻风病人的隔离需要,军队受伤者的收容,社会残疾人员、贫闲人 员的收容等,具有隔离与慈善性质。 三是在欧洲中世纪,医院已成为教会的工具,具有十分明显的宗教色彩。因此,在一千多年的 时间中,医院虽然也表现出逐渐发展的状态,但非常缓慢,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医院。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近代医院——实验医学时期由于欧洲文艺复兴,促使近代科学的快 速形成与发展,而与之相应的医学科学由经验医学转变为实验医学。医学从宗教与神学中分离出来,中欧出现医学繁荣,人体解剖作为一种科学问世,随后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相继建立。尤其 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皇家科学院的相继诞生,兰州军康医院使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和医院管理的进步。由此步入由古代医院向近代医院的转型时期。 古代官办医院——惠民药局 宋朝时期医院得到了迅速发展。北宋时,在汴梁四郊出现了官办的慈善医院,该院以佛家“三 佛田”之说取名“福田院”,沿袭了唐代时期的“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办院宗旨,每年有经费五千贯,用来收养老人、病人和乞丐,有着浓重的社会救济色彩。

日本民营医院发展历程

日本民营医院发展历程 日本医院的起源与欧美国家不同,欧美国家的医院多是源于病人收容机构,日本的医院多起源于诊所。二战结束后,日本主要学习美国的医院管理经验,建立起自身的产权制度,日本医院设立所依据的法律是《病院法》,该法律对医院的规模和设施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也对医院的产权制度作了规定,战后五十年来,日本医院的产权制度几经变革,现在已基本稳定。 日本官方医院分类统计中,按医院产权所属统计可以将产权分为22类之多。但在日本医院管理学界,习惯上将医院分为公有和私有两大类。所谓公有的医院是指国立医院和各类公有制医院,所谓私立医院是指民营医院和私人医院。 一、民营医院和私人医院 民营医院是日本医院的主体,占日本医院总数近70%。主要分为四类,一类是医疗法人开办的医院,约占民营医院总数的85%,其主体是病床在300张以下的中小医院。所谓医疗法人就是由理事会领导下由医疗法人独立经营的医院。医院所有者是理事会,一家理事会可以有一家至几十家医院不等,一般不超过十家医院。管理体制是理事会选聘院长,院长经营医院。第二类是私立大学和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第三类是公益团体和宗教团体举办的医院,第四类是各种经营保险团体举办的医院。民营医院的特点是产权所有者是理事会,多数是股份制,但不分红,这是因为日本法律规定医院赢利只能用于医院发展。 私人医院就是产权完全归个人所有,完全由个人经营管理的医院。 二、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引进的是德国的卫生管理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美国模式。卫生总费用支出占GDP的7-8%。政府支出是私人支出为4倍。二战结束后,日本面对战后医院的困难现状,开始学习美国的医院管理经验和医院产权制度。结合日本战后医院的现状,着手对战后遗留的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包括:1.将战时的大多数军人医院、疗养院改为国立医院。2.将国立的结核病疗养所和麻风病疗养所改为公立医院。3.将部分国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出售,改为民营医院。4.鼓励民间保险公司和团体兴办民营医院。5.鼓励宗教团体兴办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此外,政府举办的健康保险联合会还将所属的几所医院转为民营医院,以应付医院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困难。 医疗保险经费来自日本公立医院,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民营化的方式有三种: 1、BOT:医疗机构由民间企业建设、所有、经营一定时间以后,再移交给政府; 2、BTO:医疗机构由民间企业建设,建成后所有权立即移交给政府,但拥有一定期间的运营权; 3、BOOT:医疗机构由民间企业建设,建成后立即移交给另一企业,由后来的企业运营一定期间以后,再移交给政府。 通过公立医院的民营化,民间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得以进入公立医院,其成本控制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使得民营资本有了投资机会。 到1998 年,日本全国有9088 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815 家,占20%,私立医院有7273 家,占80%。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公共事业法》的政令。该法规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公共事业的投资过程中,使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事业投资者恰当的分担,使财政资金有效地利用,尽量用该事业产生的收益来支付所需的费用。适合民间事业者做的事情,尽可能委托民间事业者做。充分发挥民间事业者的技能、经营资源和创意,国家对民间事业者的干预保留在所需的较小的限度内,以期达到利用低廉的费用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