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彭海涛《汉代政府对宗室的褒赏与惩罚》

彭海涛《汉代政府对宗室的褒赏与惩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第4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95期)

古史考辨

汉代政府对宗室的褒赏与惩罚

彭海涛

摘要:汉代宗室在受到政府褒赏与惩罚时,因亲疏不同、在籍与否而待遇有别。在

每年朝请、

新君登基和皇帝大婚等情况下,宗室集体受到封赏。个别宗室成员会因德行出众而受到褒赏。通常宗室王侯受厚赏,在籍宗室受薄赏,无属籍宗室则不再受到赏赐。宗室违反礼制和法律会受到相应处罚,

如牵扯到在籍宗室,须由地方报知宗正,再由宗正报告皇帝量罪定刑,无属籍者则视同平民对待。拥有爵位的宗室有可能受到削地、除国、废迁、耐刑等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宗室妇女则可能没入宫中为奴。关键词:

汉代;宗室;褒赏;惩罚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4-0012-05

收稿日期:2009-11-03作者简介:彭海涛,男,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9)

中国古代皇权家产制与皇位世袭制的政治体制,

决定着血缘因素与权力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嫡庶之别、亲疏不同关系着皇位继承权及其他政治特权、

经济特权的分配。从长远意义上说,这关系着政权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对宗室成员的奖惩是一种非常引人注意的政府行为,同时也是皇帝作为大家长奖惩族人的家族内部行为。政府给予宗室成员的奖赏,对于获奖人来说是极大的荣誉,对于整个宗室也具有鼓励作用。而对于违反礼教、违法犯罪的宗室进行处罚,则具有相当大的警示作用。因此,奖惩制度作为对宗室的一种管理手段,

对整个宗室群体至关重要。奖用以收族,罚用以惩奸。汉代对宗室的奖惩,给后代皇朝提供了极好的借鉴。笔者不揣冒昧,对汉代政府对宗室的奖惩制度稍作讨论。

一、汉代宗室的界定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宗室似乎也包括外戚家族,称为“宗家”[1](卷122,p.3135),也拥有属籍。但本文讨论的只限于刘姓宗室。那么,哪些人可以算作刘姓宗室呢?王莽摄政之时,

曾借平帝之名下诏

:“盖闻帝王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尧睦九族,舜惇叙之。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之后。

”[2](卷12,p.358)根据此诏,我们可将宗室界定为高祖刘邦

及其兄弟刘仲、刘交的子孙。

但是,并不是每个具有宗室身份的人都有权利拥有王国和爵位。随着血缘逐渐疏远,虽然他们自认为宗室,

也是高祖子孙,但其实地位与普通2

1

庶民无异。而与皇帝亲缘关系较近的宗室,则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甚至成为地位仅次于皇帝的诸侯王。那么如何确定哪些宗室成员可以享有特权呢?主要根据宗室属籍。

宗室属籍保证了疏远的宗室在亲尽属绝之后成为庶民,而不至于出现宋明时期那种宗室泛滥、寄生于国家、虚耗钱粮的现象。后人大都肯定汉代的宗室政策,如朱熹就曾说:“如汉法:宗室惟天子之子,则裂土地而王之;其王之子,则嫡者一人继王,庶子则皆封侯;侯惟嫡子继侯,而其诸子则皆无封。故数世之后,皆与庶人无异,其势无以自给,则不免躬农亩之事。如光武少年自贩米,是也。“[3](p.2721)

汉代的宗室属籍政策,将皇帝的同姓亲戚按亲疏分为在籍宗室和不在籍宗室两个群体,二者受到的奖惩待遇有明显差别。下文拟对这两个群体受到赏罚的情况进行初步考察。

二、政府对宗室的褒赏

汉代对于宗室成员,尤其是近支宗室,一般都有常规赏赐,往往是在每年正月诸侯王及宗室朝觐皇帝时。皇帝既是天下臣民领袖,又以大宗身份赏赐诸侯宗室,以示亲亲之意。史载:“二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赐宗室。”[2](卷6,p.211)新君登基之后也要对宗室进行物质赏赐。如汉昭帝即位,“赐长公主及宗室昆弟各有差”[2](卷7,p.218)。

此外,汉代皇帝重视祥瑞,所以在国家出现祥瑞时,政府往往会有一系列后续工作,其中就包括对宗室成员的赏赐。如“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于是汉昭帝“赐诸侯王、列侯、宗室金钱各有差”[2](卷7,p.218)。武帝也曾因获麟而下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2](卷6,p.206)

皇帝大婚,或者册立太子,对于整个宗族,整个帝国,都是一件大事,因此要大赦天下,并对包括宗室在内的臣民进行赏赐。如汉昭帝立上官氏为皇后,便在谒见高庙后“赐长公主、丞相、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以下及郎吏宗室钱帛各有差”[2](卷7,p.221)。宣帝“立皇太子,大赦天下。赐广陵王黄金千斤,诸侯王十五人黄金各百斤,列侯在国者八十七人黄金各二十斤”[2](卷8,p.249)。又如安帝“立皇子保为皇太子,改元永宁,大赦天下。赐王、主、三公、列侯下至郎吏、从官金帛”[4](卷5,p.231)。

皇帝去世之前,有时会在遗诏中赏赐宗室诸侯,吕后和景帝都曾这样做过。“甲子,(景)帝崩于未央宫。遗诏赐诸侯王列侯马二驷。”[2](卷5,p.153)“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1](卷9,p.406)

宗室成员中,最受皇帝重视,受赏赐最频繁、最丰厚的还是要算诸侯王,“五年春正月,广陵王来朝,益国万一千户,赐钱二千万,黄金二百斤,剑二,安车一,乘马二驷”[2](卷7,p.230)。“十二月辛巳,赐王、主、贵人、公卿以下布各有差。”[4](卷6,p.253)

除了赏赐金钱财物,皇帝有时还会赐予诸侯王一些特殊的礼仪上的优待,如赐予年老的诸侯王几杖,免除其每年朝请的义务,这是一种针对年老诸侯王的优礼。如吴王刘濞因对儿子被杀怀恨而“诈病不朝”,文帝为了安抚刘濞而赐其几杖[1](卷10,p.433)。又如,“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2](卷6,p.170)。

但是,随着宗室繁衍越来越多,这一群体渐渐庞大,政府的财力不可能令每个宗室都沐浴在皇帝的恩典之下。于是,朝廷对于宗室的赏赐便有了特殊的规定,如限定受赏的宗室必须要“有属籍”。如史书所载:

赐宗室有属籍者马一匹至二驷,三老、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鳏寡孤独二匹,吏

民五十户牛酒。[2](卷9,p.279)

赐宗室子有属籍者马一匹至二驷,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鳏寡孤独二

匹,吏民五十户牛酒。[2](卷9,p.285)

赐诸侯王、丞相、将军、列侯、王太后、公主、王主、吏二千石黄金,宗室诸官吏千石以

下至二百石及宗室子有属籍者、三老、孝弟力

田、鳏寡孤独钱帛,各有差,吏民五十户牛酒。

[2](卷10,p.303)。

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

31

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赐宗室王子有属者马各一驷,吏民爵,百户牛

酒,三老、孝弟力田、鳏寡孤独帛。[2](卷11,

p.334)

赐九卿已下至六百石、宗室有属籍者爵。

[2](卷12,p.357)

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宗室的赏赐,是随着关系亲疏、封爵高低递减的。与皇帝血缘关系近的受赏多,血缘远的受赏少。爵位高的,如诸侯王,动辄受赏黄金千斤,爵位低或者无爵者,如普通在籍宗室,相对王侯来说获赐就要少很多。但总体来看,在西汉前期,政府对普通宗室的赏赐还是很丰厚的,如昭帝时曾达到每人二十万钱,这还不包括对宗室王侯、公主的赏赐。而从元帝开始,便强调只有在属籍的宗室才能受赏,对受赏宗室进行了区分,且赏赐的财物也从原来的二十万钱降为“一匹至二驷”。这一方面说明政府财力下降,无力支付对于众多宗室过高的赏赐,另一个方面也佐证了宗室人员的膨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西汉时期,政府对于宗室的赏赐要比东汉丰厚得多,且不仅仅限于宗室。西汉皇帝颁赏的次数和数额都要远远多于东汉,这大概是因为东汉时豪强地主势力强盛,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与西汉无法比拟所致。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黄金大量减少所致。这一问题前人学者自有探讨,笔者不再赘述。

除上述针对整个宗室的赏赐外,对德行出众、足为宗室表率者,朝廷要进行特别的褒扬,这属于针对个人的赏赐。如哀帝因河间王居丧三年,孝行出众而下诏曰:“河间王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益封万户。”[2](卷11,p.336)

如果担任官职的宗室任职勤勉,政绩突出,也会受到朝廷的奖赏。如宗室刘恺为官,“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且“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在刘恺称病致仕后,“有诏优许焉,加赐钱三十万,以千石禄归养,河南尹常以岁八月致羊酒。时安帝始亲政事,朝廷多称恺之德,帝乃遣问起居,厚加赏赐”[4](卷39,p.1308)。此后,刘恺又受到尚书陈忠举荐,被拜为太尉,位居三公之位。三年后,“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下河南尹礼秩如前”。

刘恺死后,皇帝“诏使者护丧事,赐东园秘器,钱五十万,布千匹”,可谓位极人臣,生荣死哀[4](卷39,p.1310)。

此外,汉代重视教育,对于通晓经典者十分尊重,而善治儒经的宗室也更受朝廷的推崇和优待。如和帝初年执政的外戚窦宪因“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而任命刘方为帝师,教导年轻的皇帝[4](卷37,p.1256)。

政府也会出于激励目的而对宗室进行赏赐。汉代制度,无功不侯,且汉代秉承秦制,对于军功非常重视,沙场建功封侯成为多数人的追求。汉武帝时期,海常侯刘福因酎金不足被夺爵,后来他从军征讨闽粤,官拜横海校尉,被封为缭嫈侯。实际上,刘福“从军亡功”[2](卷95,p.3863),但朝廷似乎因其身为宗室,能从军为国出力,殊为不易,且刘福当初失去侯爵是因为酎金不纯所致。我们知道,汉武帝酎金夺爵的起因,就是他对列侯不助朝廷征讨外夷不满,因此,刘福的从军也是响应皇帝诏令,向汉武帝认错的一种表态,汉武帝当然要对其进行奖励,于是给与他封侯的奖赏。

三、朝廷对宗室的惩罚

刘姓宗室作为汉代最高贵的家族,掌握足够的社会资源,因此人口繁衍也是最快的。在这众多的宗室成员中,难免良莠不齐,出现违反法纪,违反礼制的人,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大宗的皇帝宝座,这些人往往都要受到朝廷的处罚。

但宗室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如果是在籍宗室犯罪,需先告知宗正,由宗正上报皇帝,再进行裁决和处罚。“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4](卷26,p.3584)不在籍的宗室则视同庶人,适用一般的汉代法令。据《甘谷汉简》记载,“审诸侯五属内居国界有罪请五属外便以法令治”,可见,在五属外的宗室便视同平民,犯法就要“以法令治”了[5](p.87)。

宣帝时,广川王刘去暴虐杀人,大臣认为其“逆节绝理”,应当处以显戮。但皇帝明确下令:“朕不忍致上于法,议其罚。”于是,“有司请废勿王,与妻子徙上庸”。由此可见,废迁不属于汉法规定的刑罚,而是朝廷针对贵族的一种惩罚方式。对于有爵位的宗室,这种惩罚可能会是削除他的

41

封地、食邑,或者降低他的爵位,甚至夺取他的爵位,取消其封国。如武帝时的祝兹侯刘延年,“坐弃印绶出国免”[2](卷15,p.476),因不敬罪失去了封国。胡孰侯圣,“坐知人脱亡名数,以为保,杀人,免”,这是因杀人而国除[2](卷15,p.437)。武帝朝对匈奴作战时期,由于列侯无人响应号召从军赴南越,汉武帝即借酎金不如法夺去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史载,“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羌、越。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1](卷30,p.1439),其中就有极多的宗室列侯。

相对于除国来说,削地这一处罚显得十分温和。它一方面削弱王侯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因此汉代统治者乐于利用这一方式来惩罚宗室王侯。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乱”,就是因为晁错以各种罪名削除诸侯王封地而引起的。虽然景帝时期因削地引起了大规模叛乱,但这一方式还是成为后世皇帝常用的处罚宗室诸侯的手段。

比如,广川王海阳的亲属收留盗贼,后受到削减食邑的处罚。据史书记载:“广川王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刘调等通行为之囊橐,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张敞)因劾奏广川王。天子不忍致法,削其户。”[2](卷76,p.3225)又如,宣帝时东平王刘宇因杀人而导致皇帝下诏,“削樊、亢父二县”[2](卷80,p.3323)。

除此之外,汉代对于犯罪王侯还有一些其他的惩罚方式。如武帝时衡山王刘赐犯法,皇帝下令朝廷为衡山国“置吏二百石以上”[1](卷118,p. 3095),以示惩罚。明帝时广陵王荆犯法,明帝“下诏不得臣属吏人,唯食租如故,使相、中尉谨宿卫之”[4](卷42,p.1448)。

生前犯法的诸侯王,死后在葬制上有时也要有所减免,以此来表示汉代政府对他们的处罚。如山东双乳山发现的济北王墓中,不见诸侯王下葬时必备的玉衣,只有一副玉敷面,这显然有悖于汉代诸侯王的丧葬礼制。有些学者推断,双乳山汉墓主人即武帝时祝诅皇帝的济北王刘宽,因其犯有重罪,所以没有资格再使用玉衣[6]。

以上种种处罚,都是限制王侯的政治、经济权利,降低其享用的礼秩,并没有对王侯人身进行刑事处罚。但在有些情况下,宗室王侯也无法避免被处以刑罚;若犯下重罪,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甚至有可能将他们处死。比如,氏兵侯偃、营平侯广、宛朐侯埶等多位宗室,都因参加七国之乱而受诛国除[2](卷15,p.431)。“(兹)侯明坐谋反杀人,弃市,国除。”[1](卷21,p.1071)武帝对待宗室法令严苛,这段时期屡屡有宗室被显戮的记载,如《汉书·王子侯表》所记:

元狩四年,(葛魁)侯戚嗣,五年,元鼎三年,坐缚家吏恐猲受賕,弃市。

元鼎元年,(宜成)侯福嗣,十二年,太初元年,坐杀弟弃市。太初元年,(攸舆侯则)

坐篡死罪囚,弃市。

元狩元年,(有利侯钉)坐遗淮南王书称臣弃市。

(驺丘)侯毋害嗣,本始二年,坐使人杀兄弃市。

征和三年,(原洛侯敢)坐杀人弃市。

征和二年,(甘井侯光)坐杀人弃市。

有时宗室还会被处以耐刑:

孝景四年,(杨丘侯偃)坐出国界,耐为司寇。

元狩五年,(沈猷侯受)坐为宗正听请,不具宗室,耐为司寇。

坐上书谩,(涉侯绾)耐为鬼薪。

罪行比较严重的宗室,有时还会在废除封爵之后附加迁刑,这是一种自由刑。如《汉书·诸侯王表》记载:

建元三年,(济川王明)坐杀中傅,废迁房陵。

(济东王彭离)坐杀人,废迁上庸。

(清河王年)坐与同产妹奸,废迁房陵,与邑百家。

建昭元年,(河间王元)坐杀人,废迁房陵。[2](卷15,pp.407 409)

有些女性宗室会因犯罪而被没入宫中为奴婢。比如武帝时曾赦免“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

51

应邵认为这些人便是“吴楚七国反时,其首事者

妻子没入为官奴婢”[2](卷6,p.157)。殇帝时邓太后下诏说:“自建武之初以至于今,八十余年,宫人岁增,房御弥广。又宗室坐事没入者,犹托名公族,甚可愍焉。”[4](卷4,p.197)于是,“诏诸园贵人,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令园监实覈上名,自御北宫增喜观阅问之,恣其去留,即日免遣者五六百人”[4]卷10,p.422)。可见当时宗室犯罪后确实有没入宫中充作奴婢者,估计人数还不会很少。

在籍宗室还可能受到取消属籍的处罚。这是因为宗室成员的犯罪行为使整个宗族都蒙受不光彩,所以不配继续留在宗室之列。如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诏:“楚元王子蓺等与濞等为逆,朕不忍加法,除其籍,毋令污宗室。”[2](卷5,p.143)

当然,皇帝作为整个刘氏家族的大宗,有时也会格外开恩,令因罪绝属的宗室成员恢复属籍。所谓恢复属籍,即是使这些人的属籍重新由宗正管理。如史书所记:“夏四月,赦天下,赐民长子爵一级。复七国宗室前绝属者。”颜师古注曰:“此等宗室前坐七国反,故绝属。今加恩赦之,更令上属籍于宗正也。”[2](卷6,p.160)这种恢复宗室属籍的行为,在汉代非常常见,一方面说明在籍宗室犯罪往往会失去属籍,另一方面说明皇帝作为宗族的大家长,对这些族人还是相当宽宏的。恢复属籍这一作法的目的,其实与对宗室的赏赐一样,都是为了起到收族的作用,体现传统宗法制度下的亲亲精神。如宣帝曾下诏曰:“盖闻尧亲九族,以和万国。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惟念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若有贤材,改行劝善,其复属,使得自新。”[2](卷8,p.246)东汉同西汉一样,常有宗室因获罪而失去属籍,所以东汉皇帝也屡屡有复其属籍的诏书:

夏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元元兴。宗室以罪绝者,悉复属籍。[4](卷4,p.193)

永建元年春正月甲寅,诏曰:“大赦天下……宗室以罪绝,皆复属籍。”[4](卷6,p.

252)

帝临辟雍飨射,大赦天下,改元阳嘉。诏宗室绝属籍者,一切复籍。[4](卷6,p.260)

值得注意的是,皇帝恢复因罪绝属的宗室属籍的命令,往往是随大赦天下而发出。因为大赦本身含有“与民更始”的意味,是向全体臣民施恩,这一恩泽当然要惠及皇帝本家,恢复其犯罪前的宗室待遇。

总之,汉代政府对宗室无论褒赏还是惩罚,都是为了起到收族作用,使宗族团结在皇帝这个大宗周围。《白虎通·宗族》:“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7](卷8,p.394)朝廷对于宗室,尤其是有属籍的宗室不吝厚赏,而且总体来说受罚者少、受赏者多,这是因为,只要宗室不扰害皇帝的统治秩序,甘心做富家翁,皇帝还是乐于善待宗室的。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南宋)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宋)范晔.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张学正.甘谷汉简考释[A].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6]任相宏.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考略[J].考古,1997,(3).[7](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责任编辑:梁二南)

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