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一、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的评价。
二、基础感知。
请按课文填写完整下列各题的空格。
(一)新经政策1、背景: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政策逐渐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2、年春开始实施,其内容:以征收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4、背景: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5、五年计划: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开始实施。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6、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的经济体制。
(三)农业体化7、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
8、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实施,其措施是:开展了消灭;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9、结果: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10、确立:1936年,苏联公布了,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的形成。
11、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
三、问题导学。
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自主学习课本,并思考回答。
1.新经济政策从哪一年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苏联是怎样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从何时开始的?其主要措施有哪些?4.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四、探究学习1、探究一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千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淡于崩渍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第三单元第11课导学案过秦论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预习案【预习指导】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2、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重点难点】1、总结归纳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2、阅读文本,体会本文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情景导学】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我所认识的秦兴亡的原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1、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
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二、预习自学三、合作探究1.伽利略的贡献和牛顿的成就有何内在联系?2.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如何?3.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有何重要意义?4.(1)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为什么说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四、检测反馈知识点1 经典力学1.伽利略被称为“天上的哥伦布”,这是因为他A.发现了落体定律 B.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C.在天文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D.注重实践和实验2.经典力学成熟的标志是A.惯性定律的发现B.作用和反作用等定律的发现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D.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3.下列人物属于经典力学创立者的是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知识点2 相对论的创立4. 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他是A.牛顿B.达尔文C.法拉第D.爱因斯坦5.中新社台北2005年4月19日电: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十九日晚七时许,呼应“物理照亮世界”的活动,点亮灯光,凸现“E=mc2”,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一百周年。
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有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③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④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不属于狭义相对论内容的是A.尺缩效应 B.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C.钟慢效应D.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知识点3 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7.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的标志是A.量子力学 B.广义相对论C.经典力学 D.狭义相对论8.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量子理论发展的是A.牛顿 B.普朗克 C.波尔D.爱因斯坦9.有关量子理论,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B.改变着人们的生活C.引发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D.是由普朗克完成的★10.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机遇与挑战【一】学习目标★知识:了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能力: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复杂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全球观念、国际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自觉维护世界和平。
【二】学习重难点1.和平与发展问题及相互关系。
2.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知识梳理第一节当今世界的主旋律1.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2.新的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与合作不断增强,_______________趋势愈益明显。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国际格局向_____________发展。
4._________________,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两大问题。
6.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____是各国共同发展的_____________,各国的共同发展,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世界舞台上的中国1.我国经过50多年艰辛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习目标]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成就突出(2)边疆农业的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问题思考材料北宋时期,农具种类十分齐全,从犁耕、播种、灌溉、中耕到收获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当用的工具。
灌溉多用龙骨翻车或人力翻车(踏车)。
还有一种“筒车”,可利用水力或高力推动运转,扬程较高,也适用于山田的灌溉。
——摘编自邱树森《新编中国通史》思考据材料指出北宋农业生产的重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成就:耕作和灌溉工具的改进。
影响:反映出农业耕作程序增多,重视精耕细作,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2.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①地位: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成就: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③影响: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的发展①地位: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②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判断正误(1)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海上丝路由此开辟。
( × )提示汉代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路,宋元时期,海上丝路繁荣,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印刷业是北宋新兴的手工业,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 √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2.货币需求量剧增(1)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2)表现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第11课渐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第11课渐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慷慨刑笞拥衾潜移纨绔痴态芥子答案kichqnqinwnkchji2多音字渐佣轧答案jin/jinyn/yny//zh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答案1鞭笞/苔藓2牛犊/木牍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纨绔子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真烂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秋代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衣着华丽的年轻人。
泛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
2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3季节更替,时光转移。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2整天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他的心也年轻了许多。
答案122辨词填空流连留恋流连也作“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多用于对某地某景。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多用于人与人之间。
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非常________。
这次爬山,我分________山间的野花.小溪。
答案留恋流连三.名言警句与“积累”相关的名句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偶成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现代作家.画家.艺术教育家。
反对党八股(节选)【助读链接】一、作者简介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整风运动中的重要文献《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重要报告,是整风文献之一。
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
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
这篇演讲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是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是我党思想建设的重要文献,也是发动全党整风的动员报告。
当时,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右倾错误,特别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系统地彻底清算,党内对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党的高级干部中对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党内的“三股歪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还较为突出。
同时,抗战以来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大量新党员、新干部加入党的队伍,他们常常把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党内,成了党内各种错误倾向滋长的温床。
复习课: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指导依据说明教学理念: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P4)“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P59)《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具有强化思维,连结不同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指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小标题: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名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梁启超: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三、学情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2和3都有相关内容,“中国”这一概念能很好的统摄这些知识,有利于知识结构化。
四、学术分析本课参考书目:1.葛兆光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
2.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
3.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6.韦兵:《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通过对这些学术著作的阅读,我很快的找到了本课的大概念——中国。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核舟记【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1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三个目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大成就: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建立、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这一时期物理学方面的文字、图片、人物介绍等资料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等基础知识。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理解科学进步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为科学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态度。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荆棘遍布,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伽利略、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使学生首次接触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该重点讲解。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思考、讨论,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借助物理学方面比较丰富的课外资料、图片、人物等资料,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课前准备 找物理学方面的课外资料、图片、人物等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世纪的牛顿是牛顿力学的创始人,随着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达到了高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研究发现对它提出了挑战,导致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对其他科学产生了历史性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2
1.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认为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他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 提问:这是受什么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人思想解放的影响) 提问: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在160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下落时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这就是著名的落体定律。他还通过实验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 伽利略的研究表明,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对天文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并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月球表面是光滑的;木星有四颗卫星,很相似于行星绕着太阳转,他看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还观察到哥白尼曾推论的金星有盈亏现象。 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的这些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对哥白尼学说的传播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经典力学的建立 1.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 17~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中突出发展起来的是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 提问:在经典力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 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这些成就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内容。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也是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 1687年,他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书中他首先给力学的基本要领如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下了定义。指出物体引力与彼此吸引的物体的质量体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此外,牛顿还确立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即惯性定律、比例定律(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力学运动有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 2.经典力学的显著特征及影响 经典力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实验,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 提问:经典力学主要影响有哪些?预见性和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是经典力学预见性的主要体现。经典力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的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但是牛顿力学体系本身还有不完善之处,随着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来解释。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即物理学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理论──相对论。 3
三、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提出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界的重大事件。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深入了一个层次。以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为物理学开辟了新天地。 过去的物理学认为宇宙在任何情况下,它的速率永远都是相同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在时间上都以它为度量标准。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被考虑的主要问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对论可以引用一个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的幽默。这个幽默是: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创立相对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晚年时一群青年学生请他解释什么是相一个对论,他生动而幽默地打了一个比方:“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感到好象坐了一分钟;但要是在炽热的火炉边,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却感到好象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2.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同时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四、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量子论的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的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位即能量量子的整数位跳跃式地变化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经过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2.量子论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氢原子结构的理论以后,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和建立了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带动了20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