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

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

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
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由来

一、费希纳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2、创造了对心理现象定量研究方法

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3种感觉测量方法,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的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二、冯特

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研究对象,为心理

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对心理学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

3、运用了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

三、艾宾浩斯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如学习、记忆及遗忘等)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境。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第二节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现象的过程。

自然观察法: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

试验观察法:在一定的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相关研究法

定义: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用以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评价: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前提条件是否满足;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改进:将相关研究建立在观察研究基础上;利用交叉-滞后法来逼近因果关系解释

三、实验法

定义:人为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一)实验假设和推论

假设:用来说明某种现象的未经证明的论题

推论:从假设出发做出某些适合于实验检验的推论。必须是客观的、可具体测量的,这直接影响到实验变量的选择;合适的推论能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验直接可以采用的指标

实验法通过对基于假设的推论的检验,来判断最初的假设是否正确

二)实验变量

自变量(实验变量)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必须能被很好的操纵。

因变量(实验变量)在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必须能被客观的测量。

控制变量(额外相关变量extraneous relevant variable)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

实验控制:对实验精度的保障工作,以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消除额外变量和实验误差,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三)实验法的结果

1)实验符合假设

A实验所直接检验的不是实验假设,而是假设衍生出的推论。因此推论成立不一定假设成立B实验法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某种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存在因果关系,而此关系不一定推广到所有场合

2)实验不符合假设

零结果: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在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地板效应(floor effect)

4、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三)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课题

1、选择课题: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1)实际需要2)理论需要3) 个人经验4)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确定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factorial type experiment)--定性实验

探明规定行为的要因的实验(主试要逐个排除或变化那些被认为是规定行为要因的几个条件,然后根据行为有无相应变化,来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是行为的要因,此时研究者应当对被操作的条件之外的其他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

函数型实验(functional type experiment)--定量实验

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也即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3、提出假设

因素型假设:如果把条件(自变量)记为A,把行为(因变量)记为B,那么因素型假设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

函数型假设:它用方程式b=f (a) 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

(二)选择被试

(三)确定实验控制—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

(四)数据整合

计数资料:计数资料只反映个体间质的不同,而没有量的差别。如性别、婚否。

计量资料: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如年龄、智商。

等级资料: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如领导能力强、中、弱。

描述性资料:非数量化的资料。

1、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

方差分析:将对应自变量每个水平的因变量数据叫做一个组,并告诉研究者各组数据间是否存在差异。

2、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多元回归

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阙限测量实验

4、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

(五)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变量(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

相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简称R.V.)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简称I.V.)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extraneous relevant variable)(extraneous variable);或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

二、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若把作业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

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实验者可以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内驱力强度,生理自变量

被试本身固有不能主动操纵,只能进行测量:智力、教育程度、人格特征、性别、年龄

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纵定义:如何变化自变量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

3)自变量的水平: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操纵结果)。

三、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分类(强精难速数)

(1)反应速度简单反应时间、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

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的(精度)正确性如选择反应正确的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追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

(3)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者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4)反应的次数或机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者能做出某种反应的次数,例如在心理物理学实验中,根据机率来规定阈限。

(5)反应的强度如情绪实验中的出汗量,皮肤电反射电阻变化的大小

(6)被试者的口语报告内容(即口语记录),(protocol)是指被试者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者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目的: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

方法:在人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

指导语: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能够为被试设定课题,也就是控制被试的反应。要求如下:

1)内容确定,主试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完全,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

3)简单明确:指导语要写的简单明确,保证被试确实理解指导语。

4)标准化:指导语所用的词语以及说明指导语时主试的表情、语气、声调等方面都要进行

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操作性定义,有助于明确某些原本含糊不清的行为变化

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恰当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1)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validity)

2)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指标,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

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统计与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

如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都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

做法: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

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四、控制变量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

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实验中,被试不是消极被动的,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因而实验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恒排配随统)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隔音室、双盲实验。

缺点:结果通常很难推广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同类行为中。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

2)操纵的自变量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把被试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被试内抵消平衡法:向同一被试呈现不同的处理顺序。

组内抵消平衡法:向不同被试呈现不同的处理顺序。

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五、实验效度

实验效度(experimental validity)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实验目的是验证假设,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结果的推论可用以解释和预测其他同类现象。

(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的因素(生前被统实)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

1.生长和成熟: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2.前测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

3.被试者的选择偏性

4.被试者的缺失

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控制方式的不一致,测量程度的变化,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等都可能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实验者知道实验目的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以及被试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等都将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降低内部效度。

6.统计回归: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回归(statistical regression)后,可能使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产生误解。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下列三方面的影响: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定义: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

目的: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实验设计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多少自变量、因变量

2、各自变量、因变量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组合,就可把实验设计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

1)被试者内设计: 被试者在自变量发生变化的所有情况下接受实验

2)被试者间设计:被试只接受多个自变量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自变量的处理

3)混合设计mixed design:是指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

被试者间的。如一个被试者接受甲变量的每一种情况,但只接受乙变量的一种情况。

一、多变量设计

多变量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一)多自变量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2个或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优点:1、效率高2、实验控制好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二)多因变量实验设计:一个实验中包含有2个或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三)拉丁方设计:(Latin-square design)

是多变量实验设计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案。心理实验中采用循环法平衡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就使实验顺序、被试者差异都作为一个自变量来处理。只要是实验中自变量的个数(因素)与实验处理水平数相同,而且这些自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时,都可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案。这里对于这些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假设是很重要的。否则,若按没有交互作用的统计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只能是准实验设计。

拉丁方设计能够抵消实验中因实验顺序、被试者差异等造成的无关变量效果,因此在心理实验中经常被应用。

二、被试间设计(between subjects design)

定义:每一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1、匹配: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中。

步骤:先对被试进行前测,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

2、随机化:把被试随机的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缺点:1)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

2)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一)随机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random-groups design)是将被试者随机地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

处理。

随机分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同时分配法

同时分配的条件是,被试者同时等候,而实验者可随意调派其中任何一个被试者。

(1)抽签法:先将所有被试者编号,记入纸片,每一纸片号码代表一个被试者,然后将纸片放入容器内搅匀,按组抽取。若要将40 个被试者分为四组时,第一次抽10 片,代表第一组,第二次也抽10 片,代表第二组,依次类推。假定40 个被试者中有16 个女生,则每组应各有4 名女生。所以可以在16 名女生中先随机选4 名,再在24 名男生中随机选6 名,归入第一组,依次类推。

优点:

(1)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可控制两组被试者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验误差,如消除学习误差的影响。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的偶发事件,影响因变量的观测结果。(二)配对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或对等组设计)(matched-groups design)这种设计可控制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这一设计要求把共变量分成几个等级,经过测量,然后把具有同一等级特征的K个被试者加以配对,此时,每一个配对组便是一个层级。配对组的K个被试者每人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至于谁应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来决定。两个步骤:

第一步:共同作业

共同作业(common task)。配对组设计的优劣完全依赖实验作业是否与共同作业有高度的相关。先检验与实验作业的相关越高,组间差异越小,则接受不同处理后的实验结果越能反映实验处理的差异。先检验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和实验作业有高度相关的其他作业;另一种是利用被试实验作业的初期表现。通常,同一作业两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是相关的。

第二步:配对分组

配对分组(matched groups)乃是取得先检验测试分数后,再用两种方法形成配对组。

方法一:将被试者按先检验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现设有三种自变量处理(情况),将前三个被试者依区内随机方式派到A、B、C三组,接着将后三个被试者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按这种方法分配的各组在平均数和标准差上都很接近。

配对组设计的作用在于控制组内变异与组间变异。

优点是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和要求两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小型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分组的效果更为显着。

缺点是,实验者因分配被试者而大大增加其工作量。

三、被试者内设计

被试者内设计(within subjects design):每个被试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要求每一个被试者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关键是如何安排各处理的先后次序。

基本原理: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这种实验设计下的同一被试者既为实验组提供数据,也为控制组提供数据。因此,被试者内设计无需另找控制组的被试者。

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者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一般可考虑采用被试者内设计。

(一)实验前后设计

实验前后设计(experimental before-after design)是指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者进行观测的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的设计。优点:

(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因为在这种实验中,前、后被试者是同一的,如果能够控制好无关变量的话,那么实验处理前后的差异,就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2)对被试者的需要量较少,一组被试者当二组被试者用,无须再增设被试者控制组。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被试者变量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不足

(1)这类设计需被试者在实验中花费很多时间。通常一个被试者被要求执行几项任务,这势必会产生疲劳,影响实验结果。

(2)两次观测间时间间隔,会带来外来影响。一般来说,前、后间隔时间愈长,则影响就愈大。反之,如果前、后两次观测时间很接近,倒可以认为这是实验处理引起的行为差异。(3)容易产生顺序误差。即前面的观测影响后面观测的结果,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第一次观测会产生学习、疲劳、情绪等效应,从而影响第二次观测的结果

(二)定时系列设计

定时系列设计(time serial design)实验处理前对一组被试者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然后

实施实验处理。处理后对被试者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分析自变量(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关系。定时系列设计可以看作是前、后设计的扩展形式。定时系列设计,一般先分别求出实验处理前和实验处理后的平均数。

优点

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2)对被试者的需要量较少

3)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者不正常行为的机率。

4)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无论是在实验处理前,或是在实验处理后,均对被试者进行一

系列的观测,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看出发展趋向。

不足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延长实验时间,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影响实验结果。

(三)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revers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 design)是指抵消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一种设计。有些无关变量在某些实验情况下既不能被消除,又不能保持恒定。例如,单组实验往往由于前一处理影响后一处理的效果,产生顺序误差。为了抵消顺序误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ABBA 的排列顺序来安排实验顺序。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A/B),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试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优点:

(1)能较好地控制被试者变量,这是单组实验设计的共同优点。单组实验设计不但比两组实验设计用的被试者数量少,而且由于两种实验条件使用同一被试者,从而较好地控制了实验变量。

(2)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在心理实验中有许多变量与时间有关,例如学习、练习、迁移、挫折、疲劳等等。这些变量特别需要用这类实验设计来消除顺序误差。如果一半被试者所作的顺序为ABBA,另一半被试者所作的顺序为BAAB,那就抵消得更彻底。

(3)时间上比较经济。

不足

(1)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关系是线性时才能使用。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反

应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2)对有些实验不适用。

(四)拉丁方设计

当自变量的水平有2个以上时

四、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者内设计处理,而另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如被试者间设计处理。这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两个实验。

第三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第四节实验研究的仪器

一、几种常用实验仪器

听力计(audiometer):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声音的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的比较,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

立体镜:是一种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

深度知觉仪:是用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

时间知觉测试仪:时间知觉实验的基本仪器,可用于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计算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优点:1较好的控制变数2计时精确 3 减少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4 记录方便

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2程序编写耗费时间3剥夺主试观察被试的机会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二)脑电图

原理:大脑在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电位,脑电装置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

优点:直接反映了神经的电活动,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造价低,无创性。

缺点:空间分辨率低,各种算法可靠性有待证实。

(三)脑磁图(MEG)

原理:大脑工作时,形成电流,在头颅外表产生感应磁场,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极微弱的磁信号,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基本原理:通过记录神经元突触后电位产生电流所形成都脑磁场信号,神经元动作电位沿细胞膜到达突触时,蘘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产生突触后电位。当突触后电位明显大于动作电位时,在单位面积的大脑皮层区域的椎体细胞同步形成神经冲动(汇集成电流),并形成与电流方向呈正切的脑磁场,通过MEG就可以在颅外与电流呈正切的方向能检测到脑磁场信号的强度。

优点:神经电兴奋源所引起的感应磁场基本上能够穿透颅骨和组织到达头的表面而不受干扰,因此它对神经兴奋源的定位比较直接与准确。

缺点:造价高,只对某些流向的兴奋源敏感,而对其他流向的兴奋源则无法探测到。

条件:1具有可靠的磁场屏蔽系统2处理脑磁场信号时,还需要安装抗外界磁场干扰的软件3具有灵敏的磁场探测系统4具有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原理:将被试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测量被试在强磁场中活动时的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神经活动的情况。

基本原理:当人接受外界信息时,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对这些刺激信息会做出相应都反应,并激活该皮层区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激活脑区会有大量的能量消耗,需要额外补充葡萄糖和氧等能量物质,这就会导致大脑局部血管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Rcbf)增加,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红血球数量和含氧量都生化变化会引起其磁场发生变化,形成该脑区磁场都不均匀性(呈现梯度变化),这种微观磁场梯度都变化会使磁共振信号增强,信号增强程度与血液磁化率(血氧浓度)有关,因此,功能磁共振成像又叫血氧水平相关(BOLD)成像。

神经细胞活动都增强会引起局部血流都增加,当向被试周期性呈现和去除特定都刺激信息,脑皮层受激发区的磁共振图像信号就会相应的周期性增强与消退,由于这些脑区域的血流量和葡萄糖的新陈代谢与该区域神经活动情况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考察大脑局部血管血流变化及脑血流中血氧含量都变化获得大脑各区域神经细胞都激活情况,并对不同脑区都认知功能进行定位。

优点:1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功能性变化,无创性,统一被试可反复参加试验2可以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的图像

3极高的空间分辨率4有大量参数供试验者自由控制

缺点:1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检测滞后于神经活动5-8秒的氧信号,故其时间分辨率低于脑电图和脑磁图

2实验环境不适于幽闭恐惧症患者

3扫描过程中的巨大噪声也影响其在听觉研究上的应用4系统造价高

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核对清单阅读法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第四节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第四章反应时(reaction time, RT)

定义:刺激适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的时间。包括以下几个时段:

第一时段:接受刺激信息和信息上行传导过程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第二时段: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加工和决策的过程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的时间

第三时段:大脑将加工后作出的判断下行传递给效应器并做出行为反应效应器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第一节反应时的性质

一、种类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要求立即作出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也称基线时间

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

二、反应时间实验的要求

1)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像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的时间等等。

2)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

3)要测量得准确可靠,并要有足够的精确度

4)避免出现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的反应。

5)选择反应数目需要与辨别的刺激数目相等,即每一种反应必须是针对同它相应的预定刺

激而作出的。

三、反应时间的因变量

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speed)和准确性(accuracy)

第二节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一、反应时间受刺激变量影响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的不同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及刺激呈现的方式等。

(一)刺激的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刺激通过特定的通道作用于各个感官,它们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在同一感觉道里,刺激的部位不同,反应时间也有差异。敏的部位、离大脑较近的地方,反应自然就比较快。另外,神经纤维粗细也影响着传导速度和感觉性质。由于传导痛觉的神经纤维细弱,传导速度也比较慢的原因,痛觉反应时间很慢。

(二)刺激的强度不同

刺激强度含义很广,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强度,也包括其他类似的因素,如视刺激的光强、空间面积、时间久暂及两个以上刺激的累积等。受刺激强度影响一般的情况是,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间就长,而当刺激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间便缩短了。

(三)刺激的复杂程度

(1)刺激选择数目越多,愈复杂;

(2)刺激相似程度越低,则愈复杂。

(四)因刺激呈现方式不同而异

二、反应时间受机体变量影响

(一)适应水平

适应(adaptation)在此处意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器发生的变化。感受器的适应水平对反应时间有着明显的影响。

(二)准备状态

准备状态(readiness)是指机体对于某种行为作出的准备情况。被试者在主试者发出“预备”口令到刺激呈现这段预备时间内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在这时距内,被试者处于积极准备状态,力求尽快对刺激作出反应。如果预备时间太短,被试者可能来不及准备;如果太长,被试者的准备状态又可能出现衰退而延误反应。许多研究说明,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最有利的预备时间大约是1.5 秒。

(三)练习次数

在心理实验中,练习(exercise)是一个控制变量,即一个潜在的自变量。练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在一定范围内练习次数越多(上百次),反应会越快,反应时间减少的趋势是逼近一个极限而稳定下来。

(四)动机

动机(motive)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反应时间实验中被试者易受某种额外动机的影响。

(五)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

(六)酒精及药物的作用

刺激中枢神经的心理杀伤性药剂,分三类,即镇静剂、兴奋剂和致幻剂。

镇静剂虽能消除情绪紧张、焦躁、恐惧感,但会使驾驶员肌肉活动能力下降,并出现睡意,以致反应迟钝。

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镇静剂作用相反,它可以消除疲劳,驱逐睡意,改善思维活动力,提高反应速度,但会使各类职业人员思想麻痹,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致幻剂会使人有时产生幻觉。如伤风感冒服用过量解热镇痛剂,会使人的注意力、精力、反应能力下降。其他诸如安眠药、麻醉药品、止咳药、止痛片,咖啡因、非那明、利血平等药品。

第三节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的方法

反应时间测量有两个用途:

(1)作为成就的指标,因为你对一件工作越精通,你就完成得越快;

(2)也可作为借以产生一种行为结果的内部过程复杂性的指标,因为内部过程越复杂,它所消耗的时间便越长。

信息加工理论用抽象的方法分析人的心理过程,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处理,这些操作处理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处理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特定的心理操作能按它所需要的时间来测量,不同的心理操作按它们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同而区分开来。认知心理学家强调研究内部心理过程,并将它看作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要把握这个过程,则需要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论。反应时实验恰好可以为此提供极为重要的客观材料。

一、减数法

减数法(subtractive method)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又称唐德斯减数法(Donders subtractive method)。

唐德斯最初应用这种实验来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此特定心理过程即为所要测量的心理过程,而二者在其余方面均相同,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过程所需的时间。

(一)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

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 三种反应:

A 反应(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A 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

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B 反应(B-reaction),又称选择反应( choice reaction)。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也就是说,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如在一个实验中,对红光信号灯按A 键,对绿光信号灯按B 键,对蓝光信号灯按

C 键,对白光信号灯按

D 键,共四个刺激和四个对应的反应,在这样的选择反应中,不仅要区别信号,而且还有选择反应。因而在这样的反应中包括了刺激辨认的心理操作和反应的选择。

C 反应(C-reaction),又称辨别反应(indentification reaction)。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 反应和B 反应有相同点: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C 反应和B 反应也有区别之处:C 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而其余刺激是不要求作出反应的,即不要求做任何事。B 反应既有刺激的辨别,还有反应的选择。而C 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但没有反应的选择。

减数法 A、B、C 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根据减数法法则来分析A、B、C 三种反应。

C 反应就等于辨别时间加同类的基线时间(神经传导时间等)。从C 中减去A,就告诉我们辨别时间。从B 中减去C,就告诉我们选择时间。因为B 包括了辨别、选择和基线等三个时间。而C 只包括辨别和基线两个时间。

三种排队:B 类反应时间最长,C 类次之,A 类最短。

唐德斯明确提出了反应时间的成分说。即:反应时包括了三个成分

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

辨别时间(indentification time)

选择时间(selection time)。

反对三成分说理由:B 反应决不是在C 反应上简单地加上些什么;C 反应也决不是在A 反应上简单地加上些什么。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现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减数法的典型实验

1. 心理旋转实验

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

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实验步骤:1.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R)为实验材料,将R取正或反以及6种不同的倾

斜度。被试的任务是辨别正写的R还是反写的R,并在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不同旋转角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说明在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然后取辨认,这样就造成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2.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由科拉克和蔡斯设计:实验时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一个图画,例如“星行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句子有8种,主语有“星形”和“十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

信息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将句子转换为深层结构,即以命题表征句子,且否定句要长于肯定句。对之下的加工要长于对之上的加工。

第二阶段:将图画转化为命题。

第三阶段:将句子和图画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所需时间较少,如果两个命题都是肯定,则比含一个或两个否定时所用的时间少。

第四阶段:作出反应。

3. 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70年代波斯纳实验表面: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

实验过程:给被试并排呈现2个字母(AA 或Aa),2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让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

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读音写法相同AA 读音相同写法不同Aa),两种情况

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1秒、2秒。实验结果:

1. AA对反应时(视觉编码)< Aa对反应时(听觉编码);

2. 随着2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先发生视觉编码,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后,才发生了听觉编码)

3. 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直是听觉编码)。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这个差别就已经很小了。

实验解释: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二、加因素法

(一)加因素法

斯顿伯格发展了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统考2016年研] A.笛卡儿 B.冯特 C.铁钦纳 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统考2016年研] A.历史因素 B.成熟因素 C.统计回归效应 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 【答案】A 【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

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统考2016年研] A.库珀(L. 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 B.汉密尔顿(W. 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 C.克拉克(H. 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 D.斯腾伯格(S.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答案】B 【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该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特点,就好像打开窗子一样,一目了然。“开窗”实验以字母转换实验为例,根据反应时间的数据揭示了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统考2016年研] A.PET B.fMRI C.MEG D.ERPs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勤思心理学魏老师整理这里是我总结的实验心理学的一些复习题,都是各高校内部的一些复习题,如果需要其它科目的复习题,可以与我索要。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单选题) 1、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 ) A. 冯特 B. 费希纳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 2、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听到枪声就起跑,起跑时间属于( ) A. 视觉反应时 B. 听觉反应时 C. 触觉反应时 D. 视听联合反应时 3、配对组设计在性质上属于下列哪种设计范畴() A、实验前后设计B、混合设计 C、拉丁方设计 D、被试间设计 4、如果被试接受多个自变量情况中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被试内实验设计 B、被试间实验设计 C、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混合设计 5. 强度不同的声音作为自变量,那么这种自变量属于( ) 。 A. 刺激特点自变量 B. 环境特点自变量 C. 被试特点自变量 D.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6. 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所罗门设计 7.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 A 可靠的 B 有效的 C 敏感的 D 有信度的 8. 1 / 2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 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 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朱莹 实验心理学笔记

北大朱滢《实验心理学》教材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17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觉得复习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17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

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3章反应时法 3.1考点归纳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1)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包含以下几个时段:第一时段,剌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以上三个时段的总和即是反应时间。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2)反应时的研究意义 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使用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实验研究,曾对解决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反应时研究,几乎奠定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对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①反应时间是一种反应变量,它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及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对一件工作越熟悉,反应时间就越快;内部过程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反应时间随多种原因而变化,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很方便的反应变量来运用。由于这些原因,反应时的研究就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心理实验中常用速度作为反应变量,这个速度称作反应的时间,而反应时只是它的基本成分和最简单的例子。

速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做一定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所完成的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测量工作速度。速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量数,是因为每个动作都需要时间,而时间是可以测量的。速度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对一件工作完全精通,就会做得很快。速度也可以作为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内部过程越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因而测量反应的时间,即执行反应的时间就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而反应时,就是测量反应的时间中最简单的例子。 (3)反应时研究的历史发展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天文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赫尔姆霍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使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具体内容将在后面介绍),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在冯特早期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观题

目录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 二、实验设计(一) (1) 三、实验设计(二) (2) 四、实验设计(三) (3) 五、实验设计(四) (8)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请阐述或简述某一人物的贡献(方法学&后续影响) 1. 费希纳 感觉测量;发展出了心理物理法 2. 冯特 心理学独立;实验法;培养学生;促进心理学诞生 2. 艾宾浩斯 高级心理过程;无意义音节;节省法;遗忘曲线;拓展领域 (二)请简述开展人类或动物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类:知情同意;退出自由;免遭伤害;保密 动物:人道;遵法;培训;减少不适感;不可替代才可伤害;麻醉;接受生命减少痛楚 (三)请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或文章的基本构成 课题选择和文献检索;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标题或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被试、仪器和材料、程序、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和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结果分析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脚注,附录等。 二、实验设计(一) 题目: 1.中度怎样诊断:要有判断标准;研究参与者要给出年龄;分组方法要给出(随 机分组);问卷的数据:信度、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训练时间要给出;组内设计则需要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请简述心理实验的特点 1. 操纵或控制变量; 2. 目的在揭示因果关系; 3. 严格的设计、程序 (二)请简述三种变量及相应的操控方法

1. 自变量:选择、操纵;操控:操作定义和处理水平(数量、间距和范围); 2. 因变量:行为结果、测量;操控:操作定义和标准(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3.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有一定影响、控制;操控: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三)实验设计题1 考察陪审员行为中性别和体态吸引力偏见的实验。 1.请问最少有几个自变量? 2.并由此产生最多可能有几个主效应? 3.最多可能有几个交互作用》 参考答案: 1.最少有三个自变量:性别(男女)、体重水平(平均和超重);吸引力(吸引 力高低); 2.根据三个自变量可推测,3个主效应; 3.(2^n-n-1=8-3-1=4)四个交互作用,自变量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有3个,三 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有1个; (四)实验设计题2 说明本方案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给的内容很简单:自变量和因变量)注: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是从自变量的划分和控制是否合理,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考虑。 参考答案: 1.自变量的选择: 5分钟和7分钟之间的界定依据不充分,有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可以选取刚学会和150%学会的时间。 2.因变量的测量: 10词词表有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反应时的测量。可以增加词量,测量反应时。(五)实验设计3 自变量:圆儿的个数、训练时间 问: 1. 请拟定该实验的目的; 2. 最好采用何种实验设计,如果有180个研究参与者该如何分配被试; 3. 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 4. 该实验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不同训练时间和任务难度对图形追踪正确率的影响; 2.(学习的任务往往有延后效应/学习效应/训练效应,不适合做组内设计)采 用组间设计,每组30人; 3.有两个组间自变量,训练时间3个水平、任务难度3个水平,因变量是自变 量; 4.因变量敏感性问题,存在天花板效应(4个圆儿的时候不同学习时间之间没 有差异)。 三、实验设计(二) (一)请简述三种实验的关系(紧紧抓住随机和控制)

考研实验心理学书目

考研实验心理学书目

————————————————————————————————作者:————————————————————————————————日期: ?

实验心理学书目 坎特威茨版 这本首推,我前前后后看了共3遍,由于我记性很差,每次看了都有新收获,但是真的很值得一看,提高锻炼实验思维吧~ 2.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最近在看Sherlock Holmes,很喜欢啊~~嘿嘿,你想成为实验心理学的侦探高手吗?是不是听着都感觉很有趣呢?这个是入门级书籍,真心好看,推荐~~~建议把目录画成一张思维导图,有时间拿出来看看自己设计一个哦~

3.朱滢版实验心理学? 这个有两个版本。新版加了很多认知神经方面的内容,更加与时俱进,但换句话说有很多地方如果没有时间就不用看了。重点看记忆这一章,因为大纲上的新增考点(重中之重)这本书的新版里面有。实验设计这块写的也是特别的好~~特别说下,如果能够借到旧版就更好了!因为旧版的“注意”那一章写的很好,特别是对负启动有很详细的说明,而这一部分正好是新版里面删去的重要考点。?4.郭秀艳版实验心理学 ?这本必看哇~因为参考了很多坎版的内容, 所以带点外国人写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当年我就把上面的实验一个个内化成了自己的笔记。情绪那章写的特别好~另外一本也是郭老师写的《基础实验心理学》和这个书内容差不多,但是增加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师兄说那个也挺重要的,所以可以的话还是买那本吧~

5.杨治良版实验心理学? 这本挺厚的,可以略看~~好处是每一个章节前面都有提纲挈领的说明,具体内容方面会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哪些,所以可以很好的训练实验心理学的思维。 6.孟庆茂版实验心理学 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姐说过,孟老师的这本实验心理学是最严谨的,这可能是因为孟老之前是学数学的原因吧。这本的经典之处在实验设计和心理物理法这两大块~很值得一看。再就是大纲上的学习这章实验也只有这本书上有。不过普遍反映这本书太多公式比较难看懂,但其实这些公式你也不用去深究,绝对不会考的,了解下就行了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2,分数:38.00) 1.单项选择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拉丁方实验设计属于 (分数:2.00)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对照组设计 解析:解析: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是被试内设计中平衡实验材料顺序误差的两种方法。因此本题选A。3.在一个2×2的被试内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分数:2.00) A.30 √ B.60 C.90 D.120 解析:解析: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因此每种处理使用多少被试,整个实验就需要多少被试,因此本题选A。 4.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分数:2.00) A.30 B.60 C.90 √ D.180 解析: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故本题选C。 5.在2×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2种水平。在这个实验中,研究的因素有 (分数:2.00)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解析:解析:当实验设计用A×B表示时,说明研究的因素有两个,研究因素的数量与设计类型和每种因素涉及的水平数没有关系。因此本题选A。 6.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分数:2.00) A.二因素设计 B.三因素设计√ C.四因素设计 D.三水平设计 解析: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该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因此是三因素实验设计。故本题选B。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各科复习方法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各科复习方法 312统考心理学试卷满分300分,涉及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和实验心理学6门科目的内容,其中心理学导论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实验心理学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针对各门科目性质特点以及在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博仁教育心理学老师为广大备考312的考生提出以复习建议供参考。(1)心理学导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门,普通心理学是进行心理学复习和以后进行进一步心理学知识深造的基础,从考试分值上,也可以看出这门科目的重要程度。社会心理学是从2011年开始大纲新加入的内容,涉及的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基本原理。 在复习程度上,首先,要对基本的基本概念、事实和理论都很熟悉,要达到能再认的程度,对于心理学基本的流派以及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也要很清楚;其次,按照大纲列出的心理学导论的13章内容,前五章是比较简答和基础的,在考试当中是次重点,但一些基本的理论或心理现象也是需要理解记忆的,从第六章记忆到十二章人格,这部分内容比较多,特别是涉及一些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部分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第十三章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涉及比较简单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要达到能够对知识点再认的程度。 在复习方法上,普通心理学在刚开始看的时候要认真看教材,不要只背简化版的大纲或是背诵版资料,因为普心涉及的小知识点或有助于理解的内容,在教材上会更加形象和明晰。在对教材熟悉一两遍后,可以形成这部分知识的框架,接着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记忆。社会心理学部分是相对简单的,对于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能够达到再认的程度。 (2)发展心理学。这门课涉及的是个体从胎儿到死亡的一生中心理的发展与变化。 在复习程度上,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年龄段划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现象出现的时间等能够熟悉和再认;其次,对于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要能够非常熟悉,一些重要的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要能够回忆。 在复习方法上,在对教材基本的框架熟悉后,可以按照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纵向上,就是按照年龄段从胎儿、婴儿一直到成年、老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总结出各个心理发展期的主要特点。横向上,按照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总结个体从出生一直到老年的变化特点。 (3)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涉及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教与学的心理,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等。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但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特别是学习理论这部分。 在复习程度上,学习理论部分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这部分知识点最好能够记忆。学习动机、学习迁移等部分的小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复习时,可以将各个部分的知识点列出一个大的框架,按照分类、理论等的思路进行复习。 (4)心理统计。这门课是心理学复习中更偏重理解性的知识,也是一门方法基础课,主要涉及心理学数据的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在复习程度上,关键是要理解基本的概念,明确各种统计的基本方法,同时能正确解释统计

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第二节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 他因素的影响。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心 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 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 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指在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是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变量。 实验的三个要素:假设、变量和控制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二、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 (二)对在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1972年提出,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 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一)因变量的分类对因变量测量的指标 (1)客观指标:反应的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是对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的 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目的: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待任务时所说的话。指导语的要求:内容确定;指导语要完全;简单明确;指导语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反应指标选择的标准:有效性(最重要),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影响有效性的典型情况: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它们统称天地效应。 天地效应: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使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从而使指标有效性遭受损失。 四、控制变量(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的对主 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 额外变量的控制事前控制: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事后控制:5、统计控制方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等)。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