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诗

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诗

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诗
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诗

杨万里送別林子方的诗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下面和小 编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杨万里送別林子方的诗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 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 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 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 展开去, 与蓝天相连接, 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 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 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 英译 What is West Lake in June the day scenery,The scenery and the other seasonsare different.Lotus leaf by God as a green,The sun is bright red lotus。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曲 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 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 ,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 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 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 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 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 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 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 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萧伯纳是一个有着幽默细胞的戏剧作家, 在他的一生当中, 有着不多的经典 幽默。那么萧伯纳经典幽默都有哪一些呢?萧伯纳经典幽默有很多,诸如“不值 一块钱”、“夫人问年龄”、“外貌和智慧”等等。“不值一块钱”是这样的: 有一次,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便对他说: “萧伯纳先生, 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 我愿意给您一美元。 ”“啊, 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萧伯纳回答道,“我所思考的正是您!”也就是说在 他看来这位美国的金融学家一美元都不值。 “夫人问年龄”是这样的: 一位年过 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看您晶莹的牙齿,像 18 岁;看 您蓬松的卷发, 有 19 岁;看您扭捏的腰肢, 顶多 14 岁。 ”萧伯纳一本正经他说。 贵妇人高兴得跳了起来:“您能否准确他说出我的年龄?”“请把我刚才说的三 个数字加起来!”萧伯纳的回答先是让这位贵妇开心的不能自已,又让她白开心 一场。 “外貌和智慧”是这样的: 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 溢的信,她在信中建议道:如果让他俩结婚,那将对后代和优生学都是件好事。 她着重指出: “将来, 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 该有多么美妙!” 之后,萧伯纳在回信中表示不能接受她的这番好意,他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 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 就槽透了。 他贬低了自己的外貌也贬低了对方的 智商。 在萧伯纳的一生当中, 有着很多的作品。 作为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

家的萧伯纳的作品都有哪些呢?1879 年的时候,萧伯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未成熟》,但是却被拒绝出版。1884 年,萧伯纳发表了长篇小说《业余 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强烈地批判。之后,萧伯纳在研究了易卜生的 剧本 之后写下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并于 1891 年发表。1885 年,萧伯纳 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凯雪尔·拜伦的职业》和《不合理的姻缘》。1892 年起, 萧伯纳开始正式创作剧本。1893 年开始,萧伯纳相继发表了第一个戏剧集《不 愉快的戏剧集》:《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第二个戏 剧集《愉快的戏剧集》:《康蒂坦》、《武器与人》、《风云人物》、《难以预 料》;第三戏剧集《为清教徒写的三剧本集》:《魔鬼的门徒》、《布拉斯庞德 上尉的转变》、《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除了这三个戏剧集之外, 萧伯纳的作品还有 《皮革多利翁》 、 《伤心之家》 、 《圣女贞德》、《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等等。其中,皮革马利翁本是罗马神 话中的一位不爱女色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的雕像,便去请求维纳斯女神。在 皮革马利翁触碰了雕像之后, 雕像成了一位活生生的美貌女子。 皮革马利翁非常 高兴,为其取名为伽拉忒娅,并带她一同去感谢维也纳女神。而《皮革多利翁》 便是在这个故事 的基础上展开的表现两个人之间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得戏剧。 扩展阅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这是一首至今万口传颂的咏西湖荷花七绝诗,诗题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的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历任太常博 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南宋杰出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 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 创作上自成一家,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这首诗写诗人清晨步出净慈寺, 送别友人林子方到福建去做转运判官, 看见 西湖的十里荷花,触景生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 眷恋。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 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 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 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 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读过之后,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 光。杨万里这首西湖咏荷诗,华美中见壮阔,明快中见豪放,至今脍炙人口,长

期以来被作为古诗 名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杨万里在诗题中提到的这位友人林子方究竟何许人也?历来注家语焉不详, 笔者也一直不求甚解。 最近见莆田阙下林氏族裔重修甘露林陵园倡议书, 方知林 子方即南宋名臣莆田人林枅(音 jī,莆仙方言读如“街”)。经查莆田县旧志及 阙下林氏族谱, 可知林枅系莆田乌石山(即东岩山)下义门(今拱辰仪门)“孝子公” 林攒之九世孙。枅之父林孝泽,宋宣和间进士,历知南康军,提举广东市舶,除 转运判官,知漳州,除直秘阁。林孝泽是宋代著名廉吏,夜里私室读书,竟嘱咐 家人不用官烛,其清介特甚。年八十余卒,诗人杨万里为其撰写墓志铭。 林枅字子方, 少年时即勤勉好学, 性情豪爽而胸怀壮志, 慨然以大丈夫自期。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511)登进士第,授福州闽县主簿,后转福清县丞。因奏 陈朝政切中时弊,宋孝宗嘉勉其“尽忠实”,除秘书省正字,参与编修《中兴会 要》,迁校书郎。补外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任上关心民瘼,力主罢征物力 钱(即各种杂捐苛税),并以公帑代输物力钱,民感其德,秩满离任就道时,数千 郡民高举“恋德”旗送其出境。转任广东转运判官。后移使江西,任上大力推行 救荒惠政,救灾恤患,不遗余力,为瘟疫死亡者、士大夫贫困无力治丧者营冢埋 葬。朝廷以“风力之士”继授泉州太守,召除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判官,申请豁 免汀州额外税负,减放宁化、泰宁二县苗米。宋光宗即位,诏拜吏部郎中,不久 除直焕章阁、江东转运副使,改知庆元府。又以直徽猷阁知福州,一如既往勤于 公事,主持修筑月城四千丈。年六十二,卒于福州任上,归葬莆田华岩寺后。林 枅为人刚方廉介,居官惜民财,宽民力。史称其“持节分阃(任京外要职),所至 有声”,“吏畏民怀,为当世所称道”。有《林枅诗文集》二十卷存世。 后来林枅第三子林应之自义门迁阳城 (今新度镇洋城村),这一阙下支系称 “阳城房”,其裔孙奉林枅为始迁开基祖,阳城大宗祠及孝子祠均立像奉祀,世 代谒祭纪念。 关于这首诗的含义,有网友另持一说。论者以为林枅召除直秘阁时,时任秘 书少监、 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 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抗金 强国主张,也曾一道切磋诗文,可谓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 被调赴福州任知州,杨万里为林送别时写下此诗,劝告林不宜去福州赴任。诗中 之“西湖”乃指代南宋首都临安。 认为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 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 “天”和“日”都是指皇帝。 “接” 有“挨着接近”的意思。“映日”即喻指受皇上眷顾。“莲叶”、“荷花”都是 代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仕途看好,一片光明。说整首诗的隐 喻含义是: 毕竟在朝为官和当地方官不一样, 你只有在皇帝身边, 才能有所成就, 官运亨通。 以上毕竟是论者演绎的一家之言。 笔者以为如此解读, 于封建王朝之官场逻 辑不一定能说得通。 自古当京官的“伴君如伴虎”的案例不胜枚举, 岂能说“只

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当然,从来“诗无达诂”,我们也 不应苛求读者能把诗人的原意完全诠释准确, 对以上说法不妨聊备一格供参考罢。




闲聊送别诗的几种类型

闲聊送别诗的几种类型 ——第二届读书节读书笔记征文来稿选登 闲时聊起语文课前“日有所诵”的内容,谈到小学生熟悉的几首送别诗,突然有所感悟。古人交通不甚发达,“相见”与“送别”的仪式就成了朋友亲人之间很重要的生活内容,骚人墨客的“送别诗”佳作颇丰:一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还有一些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它真诚情谊、壮阔的意境,为古人赠别诗篇增添了另一番别致的魅力。细品之,便觉因各人的性情与遭遇不同,送别诗思想倾向与情感格调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和阔别等几种。 一、谢别 谢别,顾名思义,是为了感谢别人而写的诗。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与李白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汪伦热情款待李白数日,临行时,为感谢汪伦,便写下了这首谢别诗。 二、恋别 恋别即依恋和牵挂。这类送别诗较多,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较为出彩。“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赠友送别诗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 第三讲 一、学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解说这首诗 银烛吐青烟,银色蜡烛兀自吐着青烟, 金樽对绮筵。手持金色酒杯面对着华丽的筵席,主客相视无言。 离堂思琴瑟,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厅堂,回想起我们深厚的友谊, 别路绕山川。此后一别长路独行山川绵延环绕。 明月隐高树,明月从高高的树丛中隐去 长河没晓天。银河淹没在破晓的天空。 悠悠洛阳道,想起这悠长的洛阳古道, 此会在何年。不知此地一别何年才能再相会。 注: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2、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怎样的转换? 时间上:由夜晚→天亮;空间上:由室内→户外→遥想洛阳古道 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联描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蕴含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烘托出即将分别时的怅然。 4、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情感的? 颈联抒发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怅惘缠绵。诗人借景物的变化来抒情,“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5、尾联写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感触? 诗人联想到悠悠不尽的洛阳古道,不禁产生后会无期的感触,忧伤哀愁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 二、学习李颀《送魏万之京》 1、解说这首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你才和薄霜一起刚刚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怀愁之人最不能承受鸿雁的鸣叫, 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令人生畏,更何况是在作客途中来跋涉。 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促着寒气越来越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长安城的深秋捣衣声越接近晚上就越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请不要只看到那长安是行乐所在, 空令岁月易蹉跎。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轻易消磨。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首联、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寒气逼近,万户捣衣的景象。营造出寒冷萧瑟、急迫忙碌的意境。包含了作者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 4、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送别诗(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反思总结】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二、送别诗的类别: 谢别: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恋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壮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阔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送别诗常用意象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8

专题03 赠友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概说 送别诗, 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代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 另外, 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 或为求取功名, 或为生活所迫, 或为仕途奔走, 或为建功立业, 或为战争充军, 或为遭遣贬谪, 不得不远走异域, 都使人“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 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 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 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另外, 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送别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 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 位于南京, 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 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 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 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自东吴后, 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那里原有一条灞水, 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 常在那里分手。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一、基本特点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 (1)时间(傍晚、月夜)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夕阳等)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梅花落) 3、基本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彩: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谐音、双关)手法 二、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送别诗(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七 送别诗(教师版) 【专题简介】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或“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风?渭阳》)。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苏东坡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思想内容: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方法指津】 1、常见的意象: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送别诗的一般分类

送别诗的一般分类| 古诗词鉴赏分题材大精析001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壮别和阔别等几种。 1、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因羡慕大诗人李白,于是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玩,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当李白见到汪伦时,才知道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虽然这位冒失的汪伦的做法有点让李白哭笑不得,但他欲见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热情好客又让他感动,数日汪伦都好酒好菜招待李白,并亲自引导李白游历泾县的名胜古迹,临别时,汪伦又送给他许多的礼物。李白深受感动,为感谢汪伦的深情厚意,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这首诗赠别,表达对汪伦的深深谢意。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2、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看来平平常常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情真意挚,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更”字,意蕴很深,不仅写出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不难使人想到此前的频频祝酒,殷殷话别。末句更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试想,西出阳关已无故人。况且,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无故人"而已,眼前的一切包括如此熟悉的美好的渭城风物不是也统统见不到了吗?再说,"无故人"的又何止是远行的友人,诗人自己不也为身边少了一位故人而深感惋惜和遗憾吗?总之,两句诗将惜别、留恋、体贴、关切、祝福等情感,都包含在其中。既真挚动人,又耐人回味。 3、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诗人因友人返京的惆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诗歌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4、阔别 主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尤其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显示出大丈夫宽阔胸襟,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以上仅是从送别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分类和探究,当然还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如:可以根据送别诗所写具体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

送别送别诗(57首)

送别-送别诗(57首)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送别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代表人物:李白、王维、王昌龄、刘长卿、王勃、岑参、高适、

骆宾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2确定稿

建安区三高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 第1页 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一、高考真题感知 (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 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 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 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 诗作。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认识常见意象 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 (二)意境: 幽静、宁谧、繁丽、苍茫、悠远、深远、热烈、高远、空灵、辽阔、寥廓、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三)情感 ①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友人离去后茫然、怅然若失)②激励劝勉(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③表明志节、坦陈心志④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⑤朋友间友谊深厚 (四)把握诗歌风格 伤感型:哀伤凄婉 豪迈型:慷慨旷达、坦陈心志 (五)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六)表达方式:1、动静结合2.烘托 3.衬托(以乐景衬哀情 )4.想 象(虚实结合)5.比喻 三、解题方法 (1)考查角度 内容、情感、手法 (2)鉴赏方法 ①品意象 ②抓关键词句: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③注意手法: 常用借景抒情、衬托等 四、巩固练习 1、(2015南昌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 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 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 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分) 3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 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 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2、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 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 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分) 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

赠友送别诗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 【宋】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

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 一、类型特征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人世死前惟有别。”(李商隐) 。 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二、历史渊源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从“送别”的角度来说: 首先,交通不便。中国古代土地辽阔,交通却十分落后,行舟骑马耗时巨大,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盼团聚,苦别离的传统。 其次,通讯滞后。由于交通影响,科技不兴,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无法及时联络,难报平安,也难知晓对方的近况,即使书信送达也已时过境迁,这不免也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浓雾。 再次,社会混乱。漫长的路途上,且不说荒山野岭,波涛汹涌这些“天灾”,就是盗贼横行,战乱频发这些“人祸”也使前途难测的阴影袭上离人心头,每一次的分别都有可能是永诀,因此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更添一层痛楚。 再者,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从“诗”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兴起较早,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无疑成为送别的最佳载体。所谓“吟诗话别”,人们重视离别,逢别必送,赠之以诗,以诗为礼成为古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这也为送别诗的繁兴奠定了基础。 三、常见意象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②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③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④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送别诗28首

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 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高考语文复习赠友送别诗鉴赏

高考复习赠友送别诗鉴赏 江苏省镇江中学张正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