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姓名:刘瀚骋

班级:10级资环一班

学号: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10级资环一班刘瀚骋

摘要: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到现在为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流失强度堪称世界之最,该问题已经很长时间成为约束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而且还大大的限制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列举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及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危害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图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图1 黄土高原的范围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1.1.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3]

1.1.2 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

1.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1.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1.2人为因素

1.2.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区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樵采使该地区大片森林遭到砍伐,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1.2.2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

1.2.3各项工程建设中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该地区政府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水土流失,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特点

(1)水土流失面积广: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到处都存在水土流失,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水土流失面积×104km2,占该区总面积的%,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104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大于5000t/km2的面积有,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

(2)流失强度大:该区具有土质疏松、沟多沟深、地面坡度陡峭、雨量稀少、暴雨集中植被稀少的特点。不利的自然条件以及该区域的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中面蚀与沟蚀都十分严重。

(3)流失强度大: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16×108t,筑成截面为1 平方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 圈半。水土流失使黄河水平均含沙量高达35kg/m3,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4)流失时空分布密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6月~9月,在此期间的沙土流失量占年总流失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104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年产沙量却达×108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其中粒径大于毫米的粗泥沙×108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

(5)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恶化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黄土高原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环境极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该区能源、化工、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日趋加大,开发建设中忽视环境保护,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

引发旱涝灾害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短缺,迫使广大农民上山开荒。虽然解决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却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贫穷落后以及黄河下游干流的泥沙淤积,从而使黄土高原地区长期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使黄河下游的防洪处于被动局面。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2008年统计显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见表1)。

表1 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统计单位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贫困人口(万人)国家重点扶贫县

合计1081773331264115

山西3372222334435

内蒙古894464918

河南966663543

陕西2845200827529

甘肃1760130232824

宁夏6044151108

青海376258628

参考文献:

[1]李永红,高照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治理,生态经济2011年08期.

[2]张喜荣,蔡艳蓉,赵晶,高照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776~15781.

[3]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0~2030年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国法律信息,2011(1),1~9.[4]朱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浅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所以又称地域分工学说,其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

①亚当斯密主张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②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要便宜(生成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便宜)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③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总之,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这就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所以发生的原因。

但是,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别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不能发生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是否能增加生产总量,对双方是否有利(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

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区域规划的工作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调查区域发展现状的和收集有关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条件、各种要素的基础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区域的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力,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订区域发展目标及设计规划方案提供依据。(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目标是发展的导向。在区域规划方案设计之前,必须首先决定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有了目标,才能研究发展的方针,组织合理的结构,提出实现目标的对策和建设的方案。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意想状态,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发展目标有高目标、低目标和适中目标等多种层次。为决定发展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区域内外的条件和资源状况,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进行大量的预测工作。(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实际是对区域各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或重点开发区域、不许开发的保护区域的深化研究,这是生产力总体布局的工作基础。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的课题有: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4)规划方案设计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规划工作者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工作者在规划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他们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

示,同时编写规划报告或附上规划说明,往往还同时附上其他有关的图表和研究资料作为补充。(5)规划方案评估这一步骤可分为两个不相连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未决定之前,对若干个供比较、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以判断规划设想或规划方案构想的合理性和优劣性。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定出较为适当的方案。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的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6)规划定案根据规划评估、论证或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规划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机构或政府权力部门审批,方具有实施的权威。(7)实施阶段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