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的的医学渊源

很多中医古籍将肝肾同列为“先天之本”,将脾胃同列为“后天之本”,这样的依据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医海钩沉,做一次“考古”。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肾属于母子关系,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

概括来说,肝肾同源含义有三:1、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2、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3、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

“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之间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如肝气郁结日久则使肝阴耗伤,肝阴损耗又导致肾阴虚亏;但也常有因肾阴虚而致肝阴不足的,中医上也有肝肾两虚的说法,治疗的时候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肝肾同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脾胃同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同属土而居中央,生理相依,病理相

及,功能相近,共主水谷运化、气血生化、肌肉生长、充养四肢等功能,故而《黄帝内经》中脾胃同论。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脾胃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脾主升,胃主降,相辅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

脾胃共同承担着从外界摄取养分并化生为气血的重任,是后天的能量之源,故历代医家均称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为胃行津液,则不思饮食,四肢瘦弱无力,面黄肌瘦,故后世医家主张脾胃同治,如健脾开胃等。

脾肾同补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左房贷,右车贷……闭上眼梦见钱,睁开眼得挣钱;胡吃海喝伤脾伤胃,拼酒熬夜伤肝伤肾……严重透支了身体。常常感觉腿脚乏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脑胀、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赤黄、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等待……这是典型的脾肾双亏,气阴两虚症!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年轻时用身体换钱,年老了用钱换身体”的发家路径,拼的是前途,但透支的是身体,是生命!体弱多病,未老先衰,雄风不再,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精气神……盲目服用壮阳药后,感觉身体被掏得更空!

河西脾肾双补丸专家组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脾为后

天之本,能量之源。两者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缺一不可”。故发出严重警告:身体被透支,光补肾,是不够的!必须先天后天一起补,一起固。补肾又补脾,才能重振精气神!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

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 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肝肾阴虚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肝肾阴虚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肝肾阴虚证,为中医证型,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致的证候。多由久病及肾;或情志内伤;或房室太过;或温热病后期,损伤肝肾之阴等引起。常见证候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胁肋胀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现代医学诊断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出现上述症状可以按肝肾阴虚证治疗。 二病因病机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久病失调,房室不节,情志内伤,导致肝肾之阴耗伤,或温热病后期,损伤肝肾之阴,而形成肝肾阴虚证。 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血是相互资生的,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因此肾精亏损必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也。血不足以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故知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说也。"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肋胀痛,视物不清,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肝肾同源,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肾阴不足则耳鸣健忘;腰膝失于滋养,则腰膝酸软;阴虚肝脉失养则胁肋胀痛;肝肾阴虚,目失涵养,则视物不清;阴虚则热,虚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失眠多梦;津不上润,则口燥咽干;虚热内扰则五心烦热;虚火上扰则颧红;内迫营阴则盗汗;虚火扰动精室则男子遗精;肝肾阴虚,冲任失充,则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四审证要点本证以腰膝酸软,胁痛,耳鸣遗精,眩晕,伴见虚热之象为审证要点。 (1)有久病失调、房室不节、情志内伤等耗伤肝肾之阴之病理基础。 (2)可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经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肾阴虚的表现。 (3)兼见视物不清,胸胁疼痛等肝阴虚的症候。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浅谈中医肝与肾

浅谈中医肝与肾的关系 摘要:中医肝与肾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经络上的联系、肝肾精血同源、肝肾同司相火、肝肾母子相生及与耳目、筋骨 运动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中医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论述 中医肝与肾在藏象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笔者就中医肝肾之间多方面的联系问题作如下浅述。 一、经络上的联系 肝肾同居下焦,有经络相互贯通。《灵枢·经脉篇》载:“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1]这是肾的经脉直接与肝相贯通。此外,足厥阴肝脉足少阴肾脉都和冲脉、督脉相会,通过冲脉、督脉取得间接联系。《灵枢·经脉篇》载:“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2]《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其络……别绕臀,至少阴(肾经)”。[3]这两段经文说明了通过督脉相会的情况。又《灵枢·经脉篇》指出:“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4]《灵枢·逆顺肥瘦篇》“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并于少阴(肾)之经。”[5]冲脉在上与厥阴肝经会于颃颡,在下并于少阴之经。这是通过冲脉的间接联系。 二、肝肾精血同源 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属一类,皆属阴精范畴。肾水是肝血化生之源,肾精充足则肝血旺盛,临床上肾精不足引起肝血虚少者,通过补肾则可获良效。血属阴类,靠阳气的温煦,特别是命门真火的温煦才能生化不竭。肾精是肝血化生的物质基础之一,肾阳则为肝血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临床一些严重贫血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常从肾施治,在养血益精基础上兼以温肾,药用熟地、肉桂、鹿茸、紫河车、枸杞子等,常获良效。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亦可营养肾精。血藏于肝,运于诸经,输布水谷精微以养五藏。肾精靠后天之精不断补充,后天之精来源于五藏,而血营五藏,五藏精盈乃下流于肾,所以血不足可影响五藏生化,引起肾精不足。同时肝血入肾可直接化为肾精。既然肝血可以化生肾精,那么血虚必然是肾精虚少的原因之一。所以临床治疗肾虚精少者,每于补肾益精药中加以养血药,取效更速。肾精肝血相互资生,荣枯相系,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三、肝肾同司相火 中医认为人身火分君火相火,君火为心所主,相火则为肝肾所司,同时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有一定关系。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肝有此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此火才能助脾运化,助肺纳气,温精秘气,主生殖机能,又能调节水液为胃之关。所以明代张景岳认为相火属正气范畴。但相火亢而为害的情况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从《内经》火分“壮火”、“少火”的观点出发,相火亦具两重性,也有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欲维持相火的正常生理功能,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相火乃下焦水中之火,赖肝肾之阴的滋养,涵育,始能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发挥其生理作用。如若肝肾阴血不足,则相火易亢,相火亢旺则燥热内生,内生燥热进而耗损阴液,这就是相火亢而为害。肝肾之阴易耗,相火常常亢张,亢张的相火为病理之火。相火妄动,系内生之火,内伤虚热,与外来实火病症有异,治则不同。外来六淫之火是贼邪,其来也暴,其去也速,可直清直泻。而内伤虚火,由内而生,源于肝肾阴血亏损,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关系总结,中西医考生速记! 心与肺的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肺与脾的关系 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与肝的关系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肝与牌的关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肾与命门的关系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关系密切,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是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之一,又称“乙癸同源”。由子肝与肾在五行、天干、方位等配属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与天干相配属甲;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腑与天干相配属壬。所以肝脏属“乙木”、肾脏属“癸水”,习惯又称“乙癸同源”。 “肝肾同源”,主要是阐述肝与肾二脏关系之密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肝肾二脏之阴可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化源于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在生理活动中还可互生,即肾精可化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为肾精。所以称“肝肾同源”。 二、肝和肾均内藏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临床上肝或肾之阴虚而致相火妄动,常是二者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采用补肝兼养肾之法,便是以此立论的。也可以说肝肾两脏在临床上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其补泻原则皆是二者兼顾的。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另外也有人认为肝与肾两脏,同居于下焦,在生理上自然关系密外也做为解释“肝肾同源”的理由之一。 由于肝肾两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生理上,肝血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动;反之,也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才能有藏精,主生殖发育等功能活动。所以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又由于肝肾同居下焦。肝血与肾精互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种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还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习惯称“水不涵木”。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亦可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疲软,盗汗等证。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决定了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当二者兼顾,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又如肝阳上亢往往是阴不足而致,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 心:心主血、藏神,主喜。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为火之源, 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助心行血, 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 失健运则血液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若干失疏泄则气机 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 精,气虚则精泄。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 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 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所以我们也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和敏感度。《3》体质衰弱,也就是说的是元气亏虚。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精力不足,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勃起就无力了。坚持的时间自然就短了困难了。

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肝阴虚与肾阴虚同时存在所引起 临床以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虚劳、胁痛、腰痛、眩晕、头痛、关格、月经先期、闭经、痛经、绿风内障、圆翳内障,以及西医的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白血病、高血压病、尿毒症、青光眼等疾病。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谓(在五脏与天干相配关系中,肝为乙,肾为癸)。若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素亏,或老年精血亏损,或久病失于调理,或房室不节,或劳倦过度,或情志内伤均可耗损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证。温热病邪伤津耗液,末期也常见到肝肾阴虚证。除各种原因直接损伤肝肾两脏之阴外,肝肾阴虚证也有肝阴先虚病久及肾,使肾阴亦虚;或肾水先亏,水不涵木致肝阴亦亏,最终形成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 肝肾阴虚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头目失于阴精的滋养,故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肝脉布于两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故见胁痛;阴虚内热,虚火上扰,故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冲任隶属肝肾,肝肾阴伤,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也为阴虚内热之象。 并发症 肝肾阴虚可累及其他脏腑转为他证。如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肝阳升发太过,可形成肝阳上亢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甚则四肢抽搐、震颤,形成肝风内动证;肝肾阴亏,病久及肺,使肺阴也现不足,肺失清肃,阴虚火旺,灼伤肺络,则见干咳短气,痰少而稠,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咳痰带血或咯血;肝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阴亦亏,阴虚内热,心神不宁,则出现心烦不寐,多梦健忘,惊惕不安等;肝肾阴虚,阴损及阳,可致肾阳亦虚,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皎白,腰膝酸冷,小便清长等症状,以致形成肾之阴阳两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肝肾两胜阴液不足所致的病证。多由久病及肾,或房事过度,情志内伤,精血不足,损伤肝肾之阴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目涩目糊,耳鸣健忘,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男子造精,女子经少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为特征。 肝肾同源,病理上肝肾之间也常互相影响。肝肾阴虚不能儒养筋脉测腰膝酸软;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目涩目糊;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则耳 鸣;肝肾阴虚,髓海失充,则健忘;筋脉失养,则胁痛;阴虚

肝肾亏虚怎么补

肝肾亏虚怎么补 肝肾亏虚是指肝肾两个器官出现两虚的现象,中医理论认为肝肾同源,所以两者经常是相伴亏虚的。肝肾亏虚经常会表现为没有食欲、失眠、腰酸背痛等现象。肝肾亏虚最好使用食疗的方法慢慢调理,平时要注意保持生活环境舒适,经常晒太阳,不要吹凉风,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 肝肾亏虚的表现 肝肾两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能互相转化滋生,故曰“肝肾同源”。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若损精太过,肾气不足,累及肝脏,进而引发肝肾藏泄失调,则会出现阳痿、遗精、滑精、阳强不懈。 临床表现: 1、失眠多梦、浑身燥热、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 2、食欲不振、恶心胃疼、腹痛腹泻。 3、畏寒怕冷,腰酸背痛、腿脚转筋。 4、“性趣”下降、抑郁、焦灼、心慌。 肝肾两虚食疗方法 1、生地30克,粳米30~60克。将生地洗净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把粳米煮粥,待八成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食粥,可连服数日。 2、鸽蛋5个,30克。先将阿胶置碗中,入清水适量,无烟火上烤化,趁热入鸽蛋和匀即成。早晚分作2次食用,可连续服用至病

愈。 3、羊肝1具、熟地200克、枸杞30克,捣烂为丸。每次9~15克,日服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4、胡桃仁、首乌各15克、天麻6克,与龟头或鸡头或猪脑炖至肉烂,吃肉喝汤。 5、猪脑1具、天麻9克、枸杞子30克,隔水炖熟服食。 6、鹌鹑1只(去毛及胆肠)、枸杞30克、杜仲10克,煮熟后去杜仲,吃肉喝汤。 肝肾两虚注意事项 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 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因。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

浅析肝肾同源和脾胃同论的的医学渊源 很多中医古籍将肝肾同列为“先天之本”,将脾胃同列为“后天之本”,这样的依据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医海钩沉,做一次“考古”。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肾属于母子关系,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 概括来说,肝肾同源含义有三:1、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2、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3、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 “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之间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如肝气郁结日久则使肝阴耗伤,肝阴损耗又导致肾阴虚亏;但也常有因肾阴虚而致肝阴不足的,中医上也有肝肾两虚的说法,治疗的时候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肝肾同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脾胃同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同属土而居中央,生理相依,病理相

及,功能相近,共主水谷运化、气血生化、肌肉生长、充养四肢等功能,故而《黄帝内经》中脾胃同论。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脾胃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脾主升,胃主降,相辅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 脾胃共同承担着从外界摄取养分并化生为气血的重任,是后天的能量之源,故历代医家均称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为胃行津液,则不思饮食,四肢瘦弱无力,面黄肌瘦,故后世医家主张脾胃同治,如健脾开胃等。 脾肾同补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左房贷,右车贷……闭上眼梦见钱,睁开眼得挣钱;胡吃海喝伤脾伤胃,拼酒熬夜伤肝伤肾……严重透支了身体。常常感觉腿脚乏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脑胀、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赤黄、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等待……这是典型的脾肾双亏,气阴两虚症!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年轻时用身体换钱,年老了用钱换身体”的发家路径,拼的是前途,但透支的是身体,是生命!体弱多病,未老先衰,雄风不再,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精气神……盲目服用壮阳药后,感觉身体被掏得更空! 河西脾肾双补丸专家组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脾为后

肾与五脏的关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

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 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 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肝肾同源,男人养肾先养肝

肝肾同源,男人养肾先养肝 肝肾同源,男人养肾先养肝中医自古就有“肝肾同源”、“精血同生”的说法,我们认为,男人补肾先养肝。 肾虚在中医上有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三种情况,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先补肝血。肝血充盈,血液才能顺利转化为肾精,肾精才能充满,肾藏精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可以说,补益肾精的时候应当先补充肝血。 男女通用·养肝护肾之粥/粉 女孩子要学会养肝肾,肝肾不仅对男人重要,对女人更重要! 女子以肝为先天,养肝先养血“女子以肝为先天”,养好肝,就能拥有好气色,好身体。

女人一辈子都和血有不结之缘,除了每个月必须来的“好朋友”,之后怀孕、生产,甚至哺乳,女人一生所经历的每一个生理过程都和血息息相关。 因此,“女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要想一生健康幸福,就一定要从养血养肝护肾做起。 我自小就有点畏寒怕冷,我妈为了家人能够身体健康,曾经向一位资深的老中医朋友微信号runlik请教如何养肝护肾,她教妈妈煲了2道夏季养肝护肾的粥:红枣绿豆芝麻粥、山药薏米芡实粥! 这2道粥的做法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看到你就赚到了! 红枣绿豆芝麻粥 食材:核桃仁3个,红枣四个,山药4小片,黑豆、黑芝麻、绿豆、黑米各一把,枸杞子一小把。(这是一家三口的量)

步骤:黑豆、黑米、绿豆、山药先浸泡最少一个钟,然后把黑豆、黑米、绿豆、山药、黑米、红枣、下锅,核桃仁敲碎下锅,煮沸,关火焖最少半个钟。放入黑芝麻、枸杞子,煮沸熬半个钟,成糊状,加入冰糖。 据说这红枣绿豆芝麻粥可以补肾固精,乌泽秀发,平降肝火,疏肝理气,健脾柔肝,补充肝血。 众所周知,核桃、黑芝麻是天然补肾佳品;而黑豆被称为“肾之谷”,补肾固精,乌发黑发;黑米滋阴补肾,健脾益气,将黑豆、黑米加入熬粥,搭配在一起熬粥,再好不过了! 虽然这个粥煮起来比较麻烦,但每个星期吃几次,坚持喝上一个月,全家人的气色明显比原来好了,也很少感到烦躁、焦虑和忧郁,腰酸腿疲惫,睡眠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人的睡眠一好,心情也就好了,给我们肝肾造成的压力自然而然就小了。 红枣绿豆芝麻粥有助于我们肝脏正常代谢,肝气疏泄正常了,气血就不会瘀滞,体内毒素也排出了,乏力感减少,精力充沛,你会发现喝了这个粥气色、心情、精神都明显变好了。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 的治疗法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 “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肝肾同源”又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某些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目录 1含义 2理论渊源 3分类 1. 3.1 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2. 3.2 经气互通,八脉共隶 3. 3.3 同居下焦, 共寄相火 4研究进展 1含义 《医宗必读》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含义有三: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2理论渊源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内经》 ,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 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髓海”,“肾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故有“恐伤肾”之说。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相火与真阴。北宋·钱仲阳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题记;肾火泻肝,肝阴补肾,肾不可泻,肝不可补。}至明·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

现代人的体质――肾虚和肝胆湿热

肾虚不会独立出现!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最易与肾虚相伴的是肝胆湿热。热由肝生,湿由肾走,湿热既生,则肝肾同病,非独一脏失职。 肾虚多由纵欲伤精而来,肝胆湿热多由情绪失衡、饮食肥甘油腻而生。两者应该不具有密切的关系,何以放在一起理论?这和现代社会的基本状况有关。社会环境构成了两者之间发生关联的媒介。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去享受生活中的一切,这包括生理和精神物质上的享受。合理有度的生活是不会伤及肾阴肾阳的,肾虚有因,纵有肾虚,消除肾虚之因比径直补肾更具理性;肝胆湿热犹然,酒能乱性,使人失却定力,肝胆内寄相火,易致肾之欲火茫生,欲清肝胆湿热不外饮食素淡、心情平和。 感受生活的是心理,体验生活的是肉体;对各种希求和愿望落空反应最激烈的是肝胆。 情事的不调易致恼怒,久郁的肝胆尤易生火。肾虚并不会轻易出现,感觉上的肾虚与实际上的肾虚距离还很遥远。倒是肝胆湿热更容易出现,以热火之实煎熬肾精而生相火本属失常,假以肾虚之名而妄求医治则属失智。 单纯的肾虚尽可以在金匮六味之属中取药治疗。夹杂了肝胆湿热的肾虚滥用滋补之品于事无补。肾虚是一种暗耗,肝胆湿热是一种明损。暗耗是指其虚在于精力智力的“浪费”,是所谓“生理需求、生活必需”;明损是指生活压力、情绪紊乱对机体的“戕害”,是所谓“为了生活,为了事业”。肾虚之度不好判断,盖因人而异。肾虚之名不是自我的感觉,却往往被理解为个人的感受。肾虚里隐藏着许多秘密,肾阴肾阳只是表面的现象。许多人怀疑自己肾虚,煞有介事的进补以壮阳益精,不知却正中肝胆湿热的圈套。 怀疑肾虚的不但有中老年人,还有青年人。以青年人之朝气蓬勃,疑及肾虚恐有隐情,此时补肾无疑于火上浇油,实在是多因少不更事、文化感染助生相火,如此欲念妄动而纵欲不迨,却又精力不及,岂有肾虚之说?中年人的精力过多地放到了事业家庭之上,身体之疲惫秧及肾力却是事实,少量进补倒可以添油加醋、味道更浓,但因酒食失度助生肝胆湿热者,应该先清后补。老年人精力体力都已虚弱,此时不单肾虚,诸脏皆虚,这些本属自然,若以滋情之实妄用助欲之药,无异于火中取栗,竭阳耗阴,临到头,伤及的仍是自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