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报告概要

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报告概要

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报告概要
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报告概要

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报告概要

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报告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概况

兴山县闽兴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吊溪岩花岗岩矿)主要开采花岗岩,其用途主要用于建筑及装饰材料。该采石场始建于1999年。

该矿地点位于宜昌市兴山县水月寺镇北东坟埫坪林场,与宜昌县樟村坪林场毗邻。距水月寺镇约10公里,矿区有简易公路与水月寺至坟埫坪林场公路相接,交通运输方便。现属兴山县所辖。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1°03′35″,北纬31°17′20″。范围拐点坐标为:

1、X=3459580 Y=37505800

2、X=3459850 Y=37505800

3、X=3459570 Y=37504550

4、X=3459100 Y=37505800

5、X=3459250 Y=37506070

矿区生产规模:0.20万立方米/年,服务年限为47.8年。

现有从业人员30人。

矿区(矿床)及水文地质情况

一、矿区地质

1、构造

矿区内未见褶皱、断裂构造形迹,但因受区域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构成节理密集带,矿区内构造简单。

2、地层

矿区内主要分布钾长花岗岩岩体,未见沉积岩及变质岩地层出露,仅在矿区西部边缘和谷沟中,有第四系残坡积层分布.第四系地层岩性较单一,上部为黑色砂质粘土腐植层,厚0.1~0.3米;下部为黄褐色中粗砂及层, 砂砾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花岗岩碎块,粒径一般为0.1~0.5厘米,大者一般为1~3厘米。滚园度较差,显示残积相、坡积相沉积结构的特点,厚度一般为0.5~1.2米,下部与花岗岩风华带接触。

3、岩浆岩

(1)花岗岩岩体

矿区出露的花岗岩岩体为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少量中细粒钾长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分布广泛,为本次主要勘查评价对象;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仅在局部分布。花岗岩岩性分布不均一,规律性较差,可能因为岩浆侵入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及区域变质作用所致。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的矿物颗粒较粗,长石、石英、黑云母分布较均匀,新鲜岩石颜色为暗红色;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矿物颗粒较细,暗色矿物含量比前者略少,石英、长石含量略高,颜色偏浅。此外,岩体内部在节理裂隙带附近,受节理裂隙影响,岩石见破碎结构;岩体边部因受平行节理影响,岩石具似层状构造。在钻孔中,深部节理裂隙发育地段,岩石蚀变退色现象明显,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岩石颜色由红色变成灰白或灰绿色,但岩石矿物成分均无大的变化,可能与后期热液蚀变作用有关。

(2)脉岩

矿区所见岩脉为辉绿岩脉、斜长角闪岩脉、煌斑岩脉和少量石英脉、伟晶岩脉。其中以辉绿岩脉、斜长角闪岩脉分布较广,延伸长,具一定规模,对矿体有一定影响。而煌斑岩脉、石英脉和伟晶岩脉,仅在局部见到,一般规模甚小、延伸较短,对矿体影响极小。

二、矿床地质

1、矿体特征

吊溪岩花岗岩矿体位于圈椅埫钾长花岗岩南西部的过渡相带内。工业矿体主要根据采场划定的采矿边界、地形条件及开采难易程度进行圈定,空间上呈一不规则状大透镜体,似板状产出,矿体与围岩岩性一致。矿体基岩大部分裸露地表,风化带厚度较小,岩石多形成陡壁,其块度较完整。矿体以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体;局部岩石因受风化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及节理裂隙影响,在颜色、结构、构造上有差异,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含量略有变化,从而相交成中细粒钾长花岗岩。

2、花岗岩岩石特征

(1)矿物成分

岩石矿物成分主要是:钾长石含量45%~60%,斜长石含量10%~20%,石英20%~30%,黑云母及白云母含量2%~8%,其它副矿物有:绿黝帘石+绿帘石1%~3%,磁铁矿+褐铁矿0.5%~6%,按矿物成分含量定名为粉红~暗红色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2)矿石结构构造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中~粗粒花岗结构,似班状结构,块状结构。长石类矿物粒度2~5mm,其中钾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在岩体中常形成粗大班晶,粒度达6~8mm,含量达30%~40%,岩石中的石英矿物呈它形粒状镶嵌于长石矿物之间,粒径2~3mm,黑云母呈鳞片状均匀分布。

(3)矿石类型

矿石主要为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似班状结构,块状结构,自然类型为块状矿石。矿区范围内岩石的色调均匀稳定,由粗大的肉红色~暗肉红色钾长石与灰白~粉红的斜长石组成基底,分布在肉红色基底上的乳白色花纹。根据岩石磨光面观察,整个表面显示柔和的色调,具有较好的装饰和观赏价值。

三、水文地质

1、地形地貌条件

矿区属鄂西中高山区,区内地势为北西低,南东高,山峦叠嶂,沟谷纵深,山势陡峭,山坡坡角约40°以上,最低海拨标高+1360m,最高海拨标高+1700m,相对高差340m。开采最低海拨标高+1500m,最高海拨标高+1700m,相对高差200m,开采标高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140m以上。

2、岩石的富水性及透水性条件

矿区出露岩石为晋宁期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石富水性极其微弱,属不含水地层;浅部强风化带因风化作用造成岩石破碎、松散,其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属含水地层;强风化带厚度 2.91~16.38m,平均9.63m;弱风化带,根据钻孔岩性观察,节理裂隙不发育,属弱含水地层;总之,本矿区岩石富水性和透水性极其微弱。

3、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矿区内无地表水体,地表水与地上水的来源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大部分形成径流水,少量补给地下水,由于地形坡度陡,地表迳流条件好,地表水与地下水均向南西方向排泄,不会造成露天采坑充水。综上所述,矿区范围内无地表水体,地下水赋存于浅部弱、强风化带中,基岩裂隙富水性极其微弱;最低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地表迳流条件好,有利于自然排泄,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因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四、其他开采条件

1、矿体和围岩条件

岩石稳定性:矿体与围岩均由块状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结构致密,坚硬稳固,稳定性好,为预防边坡滑落,开采边坡不得大于60度。

2、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露天开采,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可能诱发地表开裂、滑坡、地面崩岩等地质灾害。

3、地震条件

近四十余年来,在鄂西山区范围内,由仪器记录到5.1级地震一次,4~4.9级地震10次,且均属浅级地震,矿区一带属Ⅵ级地震烈度区范围。

开拓方式

开拓方式为公路开拓,手动葫芦装车,汽车运输。

第二节评价对象

兴山县闽兴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吊溪岩花岗岩矿)。

第三节评价范围

本评价针对兴山县闽兴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吊溪岩花岗岩矿)涉及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四节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3.《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1999年国家经贸委令第13号

4.《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04.4.1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9号

5.《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6.《安全评价通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7.《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8.《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1996

9.《矿山安全标志》GB14161-1993

10.《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11.《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4387-1994

第二章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第一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经现场调研、检查和检测,采用类比的方法,认为该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边坡坍塌、爆破、水害、机械伤害、厂内机动车辆运输、粉尘、噪音、高温、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有害因素。

第二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辨识与分析

一、露天边坡

露天矿开采一般采用公路运输开拓,按照自上而下分台阶开

采,使周边形成阶梯状的台阶。而有些露天矿,往往不分台阶开采,一次采全高,边坡高度、边坡角严重超标,甚至在边坡底部掏采等违章作业,作业环境极不安全,容易发生高空坠落、坍塌、物体打击等事故。特别是采埸台阶与断层、节理面相交,或岩层倾向与边坡方向一致时,很容易发生楔形滑落甚至造成大范围滑坡。

二、爆破

爆破是目前采矿应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破碎岩石的有效手段,由于炸药本身的易爆性、炸药在爆炸过程中不确定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当或爆破后处理不当会产生爆破伤害事故。其主要原因一是布孔位置、孔距与装药量的关系处理不当、炮孔最小抵抗线过小或方向偏差;二是起爆(点炮)方法、因爆破材料的质量引起的早爆、迟爆、盲炮;三是安全距离不够造成爆破伤人事故;四是飞石伤人事故;五是违章作业等。

三、水害

(一)水害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无防排水措施,特别是凹陷采挖,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容易大面积积水,一是破坏边坡的稳定,形成滑坡和坍塌;二是损坏机械设备,造成经济损失。

(二)造成水害的原因

1、排水设施、设备施工不合理;

2、排水设备的供电系统出现故障;

3、没有采取防水措施;

4、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采石场积水增大。

四、厂内机动车辆运输伤害

厂内机动车辆虽然只是在矿区内进行运输作业,但如果对安全驾驶和行车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违章驾驶、管理不善和车辆带病运行等,就会造成车辆伤害事故。

(一)厂内机动车辆伤害事故的分类:

1. 按车辆事故的事态分:有碰撞、刮擦、翻车、坠车、失火和搬运、装卸中坠落及物体打击等。

2. 按厂区道路分:有交叉路口、弯道、直行、坡道、狭窄路面、仓库、车间等。

3. 按伤害程度分:有车损、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二)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 违章驾车:

(1)酒后驾车;

(2)疲劳驾车;

(3)非驾驶员驾车;

(4)超速行驶;

(5)争道抢行;

(6)违章超车和装载等。

2. 疏忽大意:

(1)情绪急躁;

(2)精神分散;

(3)心理烦乱;

(4)身体不适等。

3. 车况不好:

(1)安全装置不齐全;

(2)工作装置工作不可靠;

(3)安全防护装置工作不可靠;

(4)车辆维护修理不及时,带“病”行驶。

4. 道路环境:

(1)道路条件差;

(2)视线不良;

(3)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

5. 管理因素:

(1)车辆安全行驶制度不落实;

(2)管理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不健全;

(3)车辆维修不及时;

(4)交通信号、标志、设施缺陷等。

五、粉尘危害

露天矿是特殊场所,危害很大,由于长期进行采装和运输等作业,产生大量土尘和呼吸性粉尘,此类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对人体危害极大,长期接触容易导致尘肺病。

六、其它危害危险因素

(一)行为性危险因素

行为性危险因素既是非煤矿山造成工伤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发生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

1)指挥错误

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指挥失误(其中包括因通讯联络信号、安全信息传递不清引发的指挥失误)或违章指挥等易造成工伤事故的发生。

2)操作错误

在作业过程中,因误操作、违章作业及思想麻痹等引发的伤亡事故屡见不鲜,是导致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3)缺乏安全意识、自我防护能力差

缺乏安全意识、自我防护能力差虽不能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有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却未能避免,这类事故时有发生。

(二)心理或生理性危险因素

在作业过程中,有些作业易引起疲劳或体力、视力、听力超负荷,或健康状况异常,或过度紧张等,导致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异常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工伤事故。

(三)安全管理危险因素

(1)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或不健全;缺乏对工人进行安全操作培训,或对工人执行与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必要的督促检查;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在检查指导上出现错误,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

(2)劳动组织安排不尽合理

a. 根据各工艺环节或各岗位的特点,配备作业工人时应考虑知识、技术、经验、健康状况及性格特点等,合理安排人选。像边坡管理、机动车辆驾驶、爆破作业和电工作业等特种作业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b. 组织好班组工人及相关环节人员的整体协作配合,适量安排生产任务。劳动组织安排合理不仅可以提高生产作业效率,提高员工危险性意识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更能防止工伤事故。反之会出现超负荷工作,人员配合失误等情况,这样既影响了劳动效率又易引发工伤事故。

(四)噪声与振动

噪声与振动主要有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和气流的空气动力噪声。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和场所主要有:

1、挖掘机和作业场所;

2、运输设备和设备通过的道路;

3、水泵;

4、附近的机械设备等。

(五)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危险因素

在开挖、运输等作业过程中,存在砸伤、摔伤、撞伤等危险性。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边坡顶部高处坠落;

2、检修、安装设备时的高处坠落;

3、设备、工具等坠落物的砸伤;

4、金属突出物的刺伤和扎伤。

第三章划分评价单元

该采石场属于小型采石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设备单一,人员少等特点,其采场工艺流程如图一所示:

剥离土石→凿岩机穿孔→爆破→花岗岩荒料装载→汽车外运

图一采场工艺流程图

按照采石场的不同对象和工艺流程来划分评价单元,其评价单元如下:

一、采矿场平面位置

二、安全管理

三、采场

1、凿岩

2、爆破

3、采装

4、场内运输

5、露天矿边坡

6、电气设备

7、排土场

8、粉尘

第四章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

第一节评价程序

专项安全评价程序:

第二节评价方法

本评价采用的方法是安全检查表(SCL)。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节评价方法简介

安全检查表(SCL)

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 List,简称SCL)用来检查安全,是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系统地发现工厂、车间、工序或机器、设备、装置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剖析,把大系统分割成小系统,查出不安全因素所在,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

目按系统或子系统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避免漏检,这种表就叫安全检查表。

对于安全检查工作不仅可起到指导和备忘录的作用,而且会使安全检查工作更为系统、全面和准确。

事故树分析(FTA)

事故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又称故障树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分析方。1961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沃特森(Watson)在研究民兵式导弹反射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时,首先提出了这个方法。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应用FTA对商用核电站的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发表了拉斯姆森报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此后,FTA从军工迅速推广到机械、电子、交通、化工、冶金等民用工业。

事故树是从结果到原因描绘事故发生的有向逻辑树。它形似倒立着的树,树中的节点具有逻辑判别性质。树的“根部”顶点节点表示系统的某一事故,树的“梢”底部节点表示事故发行的基本原因,树的“树叉”中间节点表示由基本原因促成的事故结果,又是系统事故的中间原因。事故因果关系的不同性质用不同的逻辑门表示。这样画成的一个“树”用来描述某种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称之为事故树。

事故树分析逻辑性强,灵活性高,适应范围广,既能找到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又能揭示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既可定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事故树分析用来分析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因果关系。

第五章定性定量评价

第一节露天矿平面位置危险性评价

该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建矿以来,由于矿体裸露,目前以采石为主,采石场布置在碾盘村,周边无其它建筑物和农田。

根据现场检查、检测,参照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1996,该矿位置能满足安全卫生要求,周围无居民区、厂区、公共设施,其它项目基本符合要求。

道路及采石场未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牌。

露天矿平面位置安全检查表见表5.1.1所示:

安全检查表(表5.1.1)

第二节安全管理评价

对安全管理采用检查表法(SCL)进行评价,主要分为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应急计划与措施等。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表表5.2.1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检查表

安全教育与培训检查表表5.2.2

三、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检查表表5.2.3

四、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检查表表5.2.4

五、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检查表表5.2.5

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检查表表5.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