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4)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4)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展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3页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3页

考点一实践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2016·高考海南卷)

纠错: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现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2.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纠错: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2016·高考浙江卷)

纠错: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间接

经验。

4.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2015·高考海南卷),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2015·高考安徽卷)

纠错: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题2实践与认识(重难问题师生共研)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提升]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实践的特点

1.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其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材料从哲学上提醒我们( )

①要认识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③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无限性。材料强调,现在我们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变化、新条件,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

答案:C

2.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养老金并轨启动。目前,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陆续公布了当地的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由此在我国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成为历史。这表明实践( )

①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②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④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而不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①观点错误;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而不是认识,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题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求真务实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在我们生活中熠熠生辉。“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所体现的认识论哲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④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④正确;②不符合题干要求;③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

答案:B

4.“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

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材料中的话告诉我们,“想”要靠“做”来实现,要在实践和行动中实现理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C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A项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项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D项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解析: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资源就有四十余种。早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沙河市就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年来,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该市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道理的?

解析:本题以某个城市的发展思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理解。在回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主要观点,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然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将课本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便是答案。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改革开放,沙河市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该市认识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该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7.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在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它属于( )

A.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D.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解析:革命运动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故选B。

答案:B

8.100多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可以说没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的发生。这次变革可以说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把“三民主义”的理论变成了一次变革社会的实践。这说明了( )

A.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目的、动力和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三民主义理论属于认识的范畴,辛亥革命运动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没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的发生”表明理论对实践的作用。故选C。

答案:C

考点二真理与认识过程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真理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温馨提示]

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1.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2016·高考全国卷Ⅰ)

纠错: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