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有理数的乘方(2)教学目标: 能进行乘方的运算,处理好幂的符号 教学重点: 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 负数底数幂分数底数幂的认识与理解教法与教具: 探究分析 4开白纸一、复习:1、 上节课细菌分裂的问题的数等 例,分裂成2其数学模型是 1 × 2 × 2 × 2×……×101次 2次 3次 10次即2×2×2×……×2 = 21010个2相乘二、新课:1、数学实例师: 取一X4开白X 纸,说明原厚度为毫米 问: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多少?生: 集体回答:(×2mm )师: 将它对折2次后厚度是多少?生: ×2×2师: 对折20次后呢?×2×2×……××22020个2师:问题,如果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 样对折20次后有几层楼高(104.8570米)生:相当于35层楼师:你能感知264的数量,即印度国际高楼生:回忆,启示。
2、例题讲解例3、计算(1)(–3)2 , 32(2)–32(3)–(–2)3(4)–(–23)3 (5)–32 4分析:学生的 数,分数底数的书写与理解相对策:先写后辩认师: (–12)2 (23)3的底数是多少解:①辩认底数②辩认:–32的“–”与32的关系③辩认:–324中的“–”与—4及32的关系④处理运算顺序p75随堂练习1、抓住例数的要点①辩运算关系,底数,符号处理②读一读要求:体会乘方的意义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P76习题:1、师:组织学生的自行练习生:个别引黑板板演2、体会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模型3、试一试:一个数的平方与它的绝对值相比较,能够确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让学生自行学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2.9有理数的乘方(2)教学设计课题 2.9有理数的乘方(2)单元第二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七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学习有理数的乘方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既是有理数乘法运算的延伸,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有理数乘方运算及四则运算等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等等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已学习了一个数的平方、立方运算。
上节课又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本课学习其应用。
所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大胆说出自己的认知、体会。
在动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能主动探索,敢干实践,勇于发现,学生对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应用也很兴趣。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际计算发现底数为10的幂的特点.2.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3.参与操作折纸活动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习惯.重点利用有理数的乘方法则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适时总结运算规律.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计算(1)63(2)(-2)4(3)动手计算通过熟悉的计算,让学生热身讲授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看一看:观察图片:教师以对底数是10的幂的特点引入:例3:(1)102 = 100, 103 = 1000, 104 =10000, 105=100000(2)(-10)2 = 100,,(-10)3 = -1000, (-10)4 =10000,(-10)5= -100000.教师向提出问题:观察例3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进行交学生通过观察底数是10的幂的特点,交学生对有理数乘方运算已有认识,以底数是10的幂的特点流从而引出今天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及应用。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教学关键:na)(-与n a-的区别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胶片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a·a记作2a,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3a,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一般地,我们有: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a·a·a…·a,记作na,这种求n个数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n a 读做a的n次方,na看作是a的n次方结果时,也可读做n a的次幂na读做a 的n次方,n a看作是a的n次方结果时,也可读做n a的次幂。
练习:在49中,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_,49读作________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15,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因为na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例1计算、(1)3)4(-;(2)4)2(-解:64)4()4()4()4(3-=-⋅-⋅-=-16)2)(2)(2)(2()2(4=----=-练习:请同学们观察:2)21(-,2)21(,3)32(-,3)32(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作业:P113——4。
有理数的乘方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教案如下: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
2.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3. 能够计算简单的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重点:1. 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
2.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1. 计算涉及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
2.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
2. 教师解释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Step 2: 讲解和练习运算规则1. 教师通过教材的相关内容,逐步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2. 教师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Step 3: 拓展练习1. 教师提供一些涉及有理数的乘方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给予适当指导。
Step 4: 总结和归纳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2. 学生进行复习和整理,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Step 5: 课堂小结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有理数的乘方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要注重提供简单易懂的实例,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
2. 教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则时,要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该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的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知识。
2.9 有理数的乘方学习目标: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理解乘方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 主动学习态度。
知识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乘方运算学习过程:激情引趣:听故事,尽猜想 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 一个要求。
大臣说:“陛下,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 1 格放 1 粒米, 第 2 格放 2 粒米,第 3 格放 4 粒米,然后是 8 粒、16 粒、32 粒…,一直到第 64 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 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如果这节课你认真听讲,这个问题你可以帮国王回答。
【活动 1】温故知新1.边长为 a 的正方形(图 1)的面积如何表示?=2.棱长为 a 的正方体(图 2)的体积如何表示?=a 图1aa aa图23.按照上面的规律,那么 a a a a aaaaa aaaaaaaa n 个 a 相乘呢?【活动 2】探究新知 某种细胞每过 30 分钟便由 1 个分裂成 2 个。
现有 1 个细胞,经过 5 小时能分裂 成几个?思考:分裂5小时 会有多少 个细胞?一次:2个;两次: 2×2个;三次: 2×2×2个;四次:2×2×2×2个.5小时要分裂10次,所以共有细胞:2×2×2…×2×2=1024个想一想: 10个22×2×2…×2×2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10个22×2×2×…×2 =21010个2【活动 3】知识总结n 个相同的因数 相乘,即 aa a a ...... a{ 我们把它记作 a nn个这种求 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课题:2.9 有理数的乘方(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学习目标:1、通过现实背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
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学习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仔细想一想!)1、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棱长5厘米的立方体的体积(1)你是怎样计算的?(2)两个乘式有什么共同点?(3)为了写法简单,问题1算式可以记作问题2算式可以记作类似地,(-2)×(-2)×(-2)×(-2)×(-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可以记作(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认真填写,注意小结!)(1)、一般的,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
(2)、求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
(3)、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a叫做幂的,n叫做幂的。
读作a的n次方,也可读作a的n次幂。
(提示:以上是概括出的乘方定义)(4)、小组合作并展示:小组一个成员随意写出一个数乘方的形式,找另一组员说出底数、指数并读出来,其他成员聆听并参与意见。
而后展示教师板书;一起总结。
(5)、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种运算,请把下表补充完整:小结:1相同因数的个数即指数应写在底数右上角,字号小一号。
2底数是分数或负数时的乘方写法:必须用括号括起。
31)当n=1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即一个数可以看做是这个数本身的1次方。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注意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及步骤)1、计算(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温馨点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进行,所以幂的符号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符号的法则来确定。
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数学《2. 10有理数的乘方》教案(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a\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 • a • a • a(n是正整数)呢?在小学对于字母a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a还可以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二)、讲授新课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的结果叫做幕,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a"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幕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 次幕.3.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a"就是表示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例1 计算:教师指岀:2就是才,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幕之间有什么关系?(1)横向观察正数的任何次幕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幕是负数,偶次幕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幕都是零.(2)纵向观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幕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幕相等.(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幕是什么数?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幕都是非负数.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当a>0时,a a>0(n是正整数):当a二0时,a a=0(n是正整数).(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aF-aHn是正整数);a沖二_(_a)旳(n是正整数J : a=R>O(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例2 计算:(1)(-3尸,(-3)3, [-(-3)] 6;(2)-3=, 一3‘,-(-3)';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第(1)题和第(2)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a)c 的底数是-£,表示n个(-a)相乘,-屮是£的相反数,这是(-aF与-a「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第(3)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写分数的乘方时要加括号,不然就是另一种运算了.课堂练习计算:(2)(-1严,3X2=, -4=X(-4):, -2—(-2)';(3)(-l)c-l.(三)、小结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1.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练习设计3.“当a二-3, b二二5, c二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1) (a+b)3;(2)a-b3+c5:(3) (-a+b-c)3;(4) a2+2ab+b5.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l)a'= (~a)';(2) a'二(-a)';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6*.若(a+l):+ b-2 二0,求a3000 - b#的值.板书设计§2.10有理数的乘方(1)(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1.例2(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教学后记1.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发展智力,提髙能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既要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又重注重观察、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再一次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列入了教学目标.2.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是从三个方而前进的:第一是不断的推广;第二是不断的精确化:第三是不断的逼近.在引入新课时,要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数学家的研究方式类似,不断进行推广.£是由计算正方形而积得到的,a3是由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得到的,而J, a5,…,£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推广后的结果是还要有严密的立义,让学生从更高的观点看自己推广的结果.一般来说, 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形成后,要对其字母的意义、相互的关系、应用的范围逐项分析.在a「•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的说明还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3.把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总结运算规律放在一起进行,其效果就远远超岀了巩固性练习的初衷.我们知道,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体验数学、做数学.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 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例如,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负数与分数的乘方要加括号.4.有理数的乘方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主要是分类讨论思想,在例1中,精心设计了三组计算题,引导学生从底数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分析、归纳、概括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语言的使用,优化了表示分类•讨论思想的形式,尤其是负数的奇次幕和偶次幕是大分类中的小分类,用符号语言就更加明显.在练习中让学生完成问题(-l)a-l,进一步巩固了分类讨论思想,使这种思想得以落实.。
2.9 有理数的乘方【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并掌握幂、底数、指数的概念;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与他人的合作,增强团体意识;3.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难点:与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处理带各种符号的乘方运算【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馈一、学习准备1.平方和立方:24=___表示:___个___相乘。
32=___表示的意义:___个___相乘。
2.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二、教材精读4.乘方的意义2×2×2=23(—3)×(—3)×(—3)×(—3)= ________(32-)×(32-)×(32-)×(32-)×(32-)×(32-)=_______________归纳:一般的,n个相同因数a相乘,记作____。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__记作:n a,乘方的结果叫做_____a叫做______,____叫做指数.实践练习:(1)()35+(2)432⎛⎫- ⎪⎝⎭(3)3( 1.2)-注意:乘方运算的符号:(1)底数为正时,结果为___(2)底数为负数:①当指数为奇数时,结果为____;②当指数为______时,结果为正.三、教材拓展5.指出底数和指数,再计算:(1)()23--; (2)4(2)--; (3)332⎪⎭⎫ ⎝⎛--; (4)432- 6.计算,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210, 310, 410 (2)()210-, ()310- , ()410-归纳:1.10n 的结果中的0的个数与指数一样,2.任何非零数的偶次幂为正。
北师大版初一上册2教学目标1.明白得并把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通过观看、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会;培养学生观看、分析、归纳、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3.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明白得.教 学 设 计一、说(3分钟)知识回忆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即。
做一做1、(口答)把下列相同因数的乘积写成幂的形式,并说出底数和指数。
(1)(-6)×(-6)×(-6) (2)23 ×23 ×23 ×23设计意图 其中乘方的结果na 叫幂,相同的因数a 叫幂的底数,相同因数的个修改与补充2、把(-12 )5写成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形式。
3、把(-2)×(-2)×(-2)×…×(-2)写成幂的形式。
二、导入新课:(7分钟) 问题情境:做一做有一张厚度为0.1mm 的纸,将她对折1次后,厚度为2*0.1mm.(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假设对折2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3)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m ,这张纸对折20次后又多少层楼高? 想一想你见过拉面师傅拉面条吗?拉面师傅将一根粗面条拉长、两头捏合,再拉长、捏合,重复如此,就拉成许多根细面条了。
据报道,在一次竞赛中,某拉面师傅用1kg 面粉拉出约209万根面条,你明白是如何样得出那个结果的吗?例1 例1:运算上述(2)中各式提问:如何样进行乘方运算?注意: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用小括号括起来.其意义不同.方式:学生板演,并自我纠正摸索: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能发觉底数是正数的幂的特数n 叫幂的指数。
有理数的乘方课题 2.10.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材分析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n个a相乘,n是正整数)呢?二、解决问题阅读了解、归纳:阅读课本第58页内容,你知道了什么?明晰: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a 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 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3.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a n就是表示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三、应用、拓展例1 计算:(1)53;(2)(-3)4(3)(-1/2)3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例2 计算(1)102;103;104;(2)(-10)2;(-10)3;(-10)4问题1:观察、比较、分析这二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1)横向观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2)纵向观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课时教案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字母表示数【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目标达成: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出示小题【创境激趣】提供便于学生感受需要使用一般性符号表达事物的实例。
如:“一支青蛙一张嘴,两支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想方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整。
【自学导航】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利用图形解答以下问题〔利用电脑或投影仪〕问题〔一〕【合作探究】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①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
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③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待学生解答完以上问题后,出示引申题:④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学交流?【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提供教材上的实例,师生共同活动。
要求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强化训练】①要求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式中字母可表示什么数。
②练一练:1、小明步行上学,速度为v米/秒,亮亮骑自行车上学,速度是小明的3倍, 那么亮亮的速度可以表示为_______米/秒.2、如图, 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是_________3、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 十位数字是b, 百位数字是c, 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归纳总结】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方面的。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按照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根本模式展开教学,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核心环节〔第二环节〕均由学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成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兴趣盎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开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感形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 北师大版 总课时:23课时第十四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2、通过实例初步感受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大很快。
(二)能力训练要求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合情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乘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会求代数式的值并解释代数式值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应的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二、新课的进行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阅读理解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计算每一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五小时经过十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为了简便,可将它写成210,表示10个2相乘,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指出这就是乘法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1)教科书第84页例1计算:① 53 ;② (-3)4;③ (-1/2)3.例题讲解是为了熟悉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规范幂的书写格式明确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是由有理数的乘法来进行的,并指明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书写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再把指数写在右上角.如(-3)4 不能写成-34,(-1/2)3不能写成-1/23.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回顾幂的意义. an 指数 运算的结果叫做幂底数(1)教科书第84页例2计算:①102,103,104;②(-10)2,(-10)3,(-10)4.(2)从以上特例的计算结果中,归纳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3)问题:0的任何次幂等于多少?1的任何次幂等于多少?以10为底数的幂有何特点?目的:活动(1)的目的除了继续练习乘方运算的技能外,主要是为活动(2)和活动(3)提供特例以便于归纳;活动(2)活动(3)一方面是为了归纳得到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以及0的任何次幂等于0,1的任何次幂等于1,10的n 次幂等于1的后面有n个0,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熟练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另一方面要指出题目的特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从运算结果中观察、发现正数幂的符号特点,负数幂的符号特点,并总结以10不底数的幂的特点三、课堂练习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如:“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乘方运算与四则运算有何联系?”四、小结五、作业设计A组:课本P42 习题2.3 1、3、4、5 练习册B组:50页1 2 3C组: 50 页 4反思:幂运算和乘法混淆,幂运算符号不清。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索
精神;
3、情感态度: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 点
: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难 点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你见过拉面师傅拉面吗?拉面师傅先是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起
来拉长,然后再把两头捏起来拉长,不断地这样,就将一根粗面条拉成许多根细面条了。如
果要拉出1000多根细面条,拉面师傅要拉多少次?
待学生讨论后,指出结果1000多根需要拉11次。调动起生的兴趣,并引入本节内容。
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作a3,
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
呢?
a·a·a……a ( 共有n个a, n是正整数)呢?
在小学对于字母a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a还可以取
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及应用
1:知识点归纳;: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以后我们还要学习a取非有理数,n取非
正整数的情况。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
以读作a的n次幂。
3)、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na就是表示n个a相乘,
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应用举例:
(1)2,212,323,24; (2)-2,212,32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然后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议一议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底数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正负性和指数的奇偶性分析)
(1)横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三、拓展创新
1、你能再算一下以下各题吗?
(1)(-2)2,(-2)3,[-(-2)]5;
(2)-22,-23,-(-2)5;
(3)232,.322
学生做完后小组互相对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1)题和第(2)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
生自己体会到,(-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an是an的相反数,这是(-a)n与-a
n
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第(3)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写分数的乘方时要
加括号,不然就是另一种运算了。
练一练(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225,225,225,-225,225;
(2)(-1)2000,2×32,-42×(-4)2,-23÷(-2)3;
(3)(-1)n-1
四、小结回顾
谈谈自己的收获。
1、乘方的意义
2、乘方的运算
3、括号的作用
说一说这节课中自己的困惑
五、布置作业
1、计算:
1)83与8×3 2) 4×52与(4×5)
2
2、平方得16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16的有理数? 一个数的平方可能是
负数吗?为什么?
3、一根绳子有10000米长,现要把它对折成长度相同的若干段,使每段刚好低于10
米,则要对折多少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出发,具体地阐述了乘方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了“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
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真正地做到了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
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小结时,对容易出现的错误概括地非
常全面,甚至把课堂上没出现的错误也进行了举例,如:26不能写成2×6。可见,本节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较好,教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