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鲁科化学一轮复习题库 氮的循环 含解析

高三鲁科化学一轮复习题库 氮的循环 含解析

高三鲁科化学一轮复习题库  氮的循环 含解析
高三鲁科化学一轮复习题库  氮的循环 含解析

第二讲 氮的循环

一、选择题

1.中新网沈阳4月18日电,沈阳市公安局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的毒豆芽二十余吨。经检测,毒豆芽中含有亚硝酸钠(NaNO 2)等有害物质,过量或长期食用含亚硝酸钠的食品会致癌。亚硝酸钠是一种防腐剂和增色剂,其在酸性条件下会产生NO 和NO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NaNO 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B .亚硝酸钠属于离子化合物

C .NaNO 2与胃酸作用的离子方程式为: 2NO -

2+2H +

===NO ↑+NO 2↑+H 2O

D .1 mol NaNO 2在酸性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NO 和NO 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解析 NaNO 2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既能升高又能降低,A 正确;NaNO 2是离 子化合物,B 正确;胃酸属于强酸,NaNO 2是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C 正确;根据C 中 离子方程式分析可知:1 mol NaNO 2在酸性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NO 和NO 2,转移电子 的物质的量应为0.5 mol ,D 不正确。 答案 D

2.将22.4 L 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1.2 L(体积 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 A .NO 2 B .N 2O 3 C .N 2O D .N 2O 4

解析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由题知气态氮氧化合物和生成的 N 2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可知1 mol 该氮的氧化物中含有1 mol 氮原子,故设该氮氧化

合物的化学式为NO x 。NO x +x Cu=====△

x CuO +12N 2,可知x =1或2均可(根据原子

守恒,

观察可得出)。 答案 A

3.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有NO 、CO 2、NO 2、NH 3、N 2中的几种,将100 mL 甲气体

经过如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B.NH3、NO、CO2

C.NH3、NO2、CO2D.NO、CO2、N2

解析由题意,无色混合气体中一定无NO2,100 mL气体通入浓H2SO4后,体积变为

80 mL,一定有NH3,经Na2O2后变为红棕色,则含有CO2和NO,最后无气体剩余,则

不含N2。

答案 B

4.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物质

a b c

选项

A Al AlCl3Al(OH)3

B HNO3NO NO2

C Si SiO2H2SiO3

D CH2===CH2CH3CH2OH CH3CHO

解析A项,Al(OH)3变为Al不可能一步实现;B项正确;C项,SiO2变为H2SiO3、H2SiO3

变为Si都不可能一步实现;D项,CH3CHO不可能一步变为CH2===CH2。

答案 B

5.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NH3

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发生电离生成OH-,遇酚酞使之

显红色;H2S和CuSO4反应生成CuS黑色沉淀;HCl极易溶于水,且与AgNO3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A不正确。

答案 A

6.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气体 a b c

A NO2浓硝酸铜片浓硫酸

B SO2浓硫酸Fe 浓硫酸

C NH3浓氨水生石灰碱石灰

D Cl2浓盐酸MnO2粉末浓硫酸

解析B中Fe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C中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方法不正确;D 中用

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需要加热。

答案 A

7.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态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分别是表中的( )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 2 H 2O

B NO 4 mol ·L -1

NaOH 溶液 C Cl 2 饱和NaCl 溶液 D NH 3

1 mol ·L -1盐酸

解析 A 项能形成喷泉,但最终溶液充满烧瓶的2

3

,不符合题意;B 、C 项不能形成喷泉;

D 项能形成喷泉,且溶液最终充满烧瓶。 答案 D

8.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 ,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 g 。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 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 )。

A .原混合酸中NO -

3物质的量为0.1 mol

B .OA 段产生的是NO ,AB 段的反应为Fe +2Fe 3+

===3Fe 2+

,BC 段产生氢气 C .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 4 D .H 2SO 4浓度为2.5 mol·L -

1

解析 关键看图,铁粉既能与硝酸反应也能与硫酸反应,从题干图看出(注意只是第二份 100 mL)OA 段产生的是NO ,AB 段的反应为Fe +2Fe 3+===3Fe 2+,BC 段产生氢气,反应 为Fe +2H +===Fe 2++H 2↑,可知NO -3反应完了,第二份中NO -3应为 5.6 g 56 g·mol -1×3÷3=

0.1 mol ,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 4,此时反应的铁的质量是14 g ,即0.25 mol ,故原混 合酸中H 2SO 4浓度为0.25 mol

0.1 L =2.5 mol·L -1,NO -3物质的量为0.2 mol 。所以选A 。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高氯酸铵(NH 4ClO 4)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分,实验室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NaClO 4(aq)+NH 4Cl(aq)=====90℃

NH 4ClO 4(aq)+NaCl(aq)

(1)若NH 4Cl 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得到的混合溶液中NH 4ClO 4和NaCl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和0.15(相关物质的 溶解度曲线见下图)。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NH 4ClO 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填操作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燥。

(3)样品中NH 4ClO 4的含量可用蒸馏法进行测定,蒸馏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和仪器固定装 置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按上图所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准确称取样品a g(约0.5 g)于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50 mL 水溶解。 步骤3:准确量取40.00 mL 约0.1 mol·L -

1H 2SO 4溶液于锥形瓶中。 步骤4:经滴液漏斗向蒸馏烧瓶中加入20 mL 3 mol·L -

1NaOH 溶液。 步骤5:加热蒸馏至蒸馏烧瓶中剩余约100 mL 溶液。

步骤6:用新煮沸过的水冲洗冷凝装置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

步骤7:向锥形瓶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用c mol·L -

1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

标准溶液V1 mL。

步骤8:将实验步骤1~7重复2次。

①步骤3中,准确量取40.00 mL H2SO4溶液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

②步骤1~7中,确保生成的氨被稀硫酸完全吸收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填步骤序号)。

③为获得样品中NH4ClO4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

解析(1)氨气和浓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2)由于NH4ClO4受热易分解,其溶解度受温

度的影响变化很大,且温度越高其溶解度越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因此要获得其晶体,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为了减少其溶解,采用冰水洗涤。(3)①滴定管能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因此选择酸式滴定管量取稀硫酸。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免氨气逸到空气中;充分加热蒸馏烧瓶中的液体,使氨气完全逸出被吸收;

把冷凝管洗涤,并将洗涤液也加到锥形瓶中,保证氨气不损失。③硫酸的浓度约为

0.1 mol·L-1,要求获得NH4ClO4的含量,需要知道硫酸的准确浓度。

答案(1)氨气与浓盐酸反应放出热量(2)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

(3)①酸式滴定管②1,5,6③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2SO4溶液的浓度(或不加高氯酸

铵样品,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进行蒸馏和滴定实验)

10.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1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

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___________。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解析实验题要先看目的,即要验证什么,由此再来理解或设计实验。“目的决定过程!”

本题要证明浓HNO3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①产生NO2,而非NO,所以②中盛水与NO2反应生成NO。而NO极易与O2反应产生NO2,故反应前应用CO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6)的思路是从溶液中赶出NO2,或在Cu(NO3)2溶液中通入NO2,不能采用稀释绿色溶液的方案,是因为Cu(NO3)2溶液稀释后,颜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1)3 mol·L-1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将NO2转化为NO3NO2+H2O===2HNO3+NO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

11.硫氮化合物是现代无机化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某硫氮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84,S、N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6∶7。

(1)X的分子式为________。

(2)X在常温下还算稳定,但研磨、摩擦、撞击、震动和迅速加热时,会剧烈分解并引起

爆炸,生成非常稳定的单质A、单质B,A、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64,则X在研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B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________。

(3)氯化铵作用于S2Cl2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可发生反应生成X、单质B和化合物C,C

遇浓氨水可生成氯化铵。试写出氯化铵与S 2Cl 2反应生成X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4N 4

(2)2S 4N 4=====研磨

4N 2↑+S 8 SO 2 (3)4NH 4Cl +6S 2Cl 2===S 4N 4+16HCl +S 8 12.在50 mL a mol·L

-1

的硝酸溶液中,加入6.4 g Cu ,全部溶解,假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

NO 2和NO ,将反应后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时测得c (NO -

3)=3 mol·L -

1。 (1)求稀释后的溶液pH =________。

(2)若a =9,则生成的气体中NO 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3)治理氮氧化物污染的方法之一是用NaOH 溶液进行吸收,反应原理如下: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2NO 2+2NaOH===NaNO 2+NaNO 3+H 2O 若将上述的NO 2和NO 的混合气体通入1 mol·L -1

的NaOH 恰好被吸收,NaOH 溶液的

体积为________mL 。

解析 (1)HNO 3

―→????

?

氧化剂:生成NO 、NO

2

酸性:生成Cu (NO 3)

2

余酸:HNO

3

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忽略OH -) c (H +)+2c (Cu 2+)=c (NO -3) c (Cu 2+)=0.1 mol

0.1 L =1 mol·L -1

c (NO -3)=3 mol·L -1 c (H +)=1 mol·L -1 pH =-lg c (H +)=0。

(2)设生成气体中NO 2的物质的量为x ,NO 的物质的量为y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 子数相等得出x +3y =0.1×2

???

??

x +3y =0.1×2 mol

x +y +0.1×3 mol =0.05×9 mol

解得:x =0.125 mol y =0.025 mol

(3)由化学方程式知1 mol N 对应1 mol NaOH

n(N)=0.125 mol+0.025 mol=0.15 mol 所以V(NaOH)=0.15 mol

=0.15 L。

1 mol·L-1

答案(1)0(2)0.125(3)150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2009级高一化学教、学、练一体化编制人岳荣芝审核人教学案编号

学案设计 教案设计(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2、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氨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3、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NO2B.NO C.O2D.Cl2 4.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C.NO2D.Cl2 5.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6.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7、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高一化学模拟练习题2(氮的循环) (1)

高一化学模拟练习题2(氮的循环) 1.下列试剂①浓氨水②氯水③硝酸银④浓硝酸⑤浓盐酸其中必须用棕色瓶装的是() A.全部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3.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4.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骗人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A.测定密度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5.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是() A. N2 B. NO C. NO2 D. NH3 6.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 ..的是() A.浓硝酸保存在无色玻璃试剂瓶中 B.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C.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有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D.新制的氯水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7.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是易溶于水的晶体②铵盐中的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草木灰混合施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④8.城市粪便的排放,化肥的使用,会使地下水中含氮量增高,其中对人体有害的含氮污染物主要形态是() A. NO3- B. NO2- C. NH4+ D. 有机氮 9.往一由铁、铜组成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 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O4,充分振荡后,余下金属m2 g,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为() A.m1>m2 B.m1<m2 C.m1=m2 D.无法确定 10.能表示浓硝酸有强氧化性的事实是() A. Na2CO3遇浓硝酸放出CO2气体 B. Cu(OH)2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浓硝酸 C. Fe在冷浓硝酸中呈钝态 D. 分别沾有浓氨水和浓硝酸的两支玻璃棒相靠近产生白烟 11.a mol Cu与含b mol 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被还原的 3 HNO的物质的量一定是() A.(b-2a)mol B. b/4 mol C. 2a/3 mol D. 2a mol 12. 把a L含(NH4)2SO4和NH4NO3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b mol烧碱刚好把 3 NH全部赶出,另一份与BaCl2溶液完全反应,消耗cmol BaCl2.则原溶液中c(NO3-)(单位:1 L mol- ?)为() A. a c2 b- B. a c4 b 2- C. a c b 2- D. a2 c2 b- 13.将盛满NO2的大试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充分吸收后,试管内溶液的浓度为(设试管内溶液没有逸出)() A. 0.036mol·L-1 B. 0.018mol·L-1 C. 0.033mol·L-1 D. 0.045mol·L-1 14. 3.2 g铜与过量硝酸(8 mol·L-1,30 mL)充分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和NO,反应后溶液中 所含H+为amol,则此时溶液中所含NO- 3 为() A.(0.2+a)mol B.(0.1+a) mol C.(0.05+a) mol D.a mol 15.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①>② B.①< 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 - 1 -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高一化学 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3.2 氮的循环

3.2 氮的循环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N2与O2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NO2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HNO3、氮肥等)。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放电2NO ?与氧气:N2+O2===== ?与氢气:N2+3H22NH3 ?与镁:N2+3Mg点燃Mg3N2 3.用途 ?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氮气因为性质稳定,经常用作保护气,比如用于焊接金属 ?液氮可用作冷冻剂,应用于医学领域 4、氮的固定 (1)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 分类: ?自然固氮:主要包括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 ?人工固氮:主要包括合成氨固氮和仿生固氮

三、氮的氧化物: 1 2. 注意事项: ?酸酐的问题:N2O3是亚硝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 ?颜色的问题:只有NO2是红棕色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污染的问题:氮的氧化物都具有毒性,而且都是大气污染物,3. NO和NO2 (1)物理性质 ?色味态:NO是无色无味气体,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溶解性:NO难溶于水,NO2易溶于水 ?密度:NO比空气略小,NO2比空气大 (2) 相互转换 ?NO→NO2:2NO+O2====2NO2 ?NO2→NO:3NO2+ H2O====2HNO3 + NO (3)影响 ?NO:是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但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NO2:能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腐蚀作用。 四、氨气: 1.物理性质 (1)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教案-新版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 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第1课时 【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018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同步练习鲁科版必修1

第2节氮的循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有1或2个正确答案) 1. 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 A. 氯化物 B. 硫酸盐 C. 硝酸盐 D. 磷酸盐 2. 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 H2、O2、N2 B. O2、NO、NO2 C. H2、N2、NH3 D. NH3、HCl、NO2 3.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 4. 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NH3 B. O2 C. H2O D. CO2 5. 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 O2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 A. 1/4 B. 3/4 C. 1/8 D. 3/8 6.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 H2SO3与稀HNO3反应 B. 铁和热的浓HNO3 C. Ag 和稀硝酸共热 D. F e(O H)3和稀HNO3 7. 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 ,则() A. a 可能等于b B. a 一定等于b C. a 可能小于b D. a 一定大于b 8.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 3:2 B. 2:3 C. 8:3 D. 3:8 9.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 A. 测定密度 B. 放入硝酸中 C. 放入盐酸中 D. 观察外观 10.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 A. NO2 B. NO C. N2O D. N2 二、填空题 11. 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②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 ③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4)》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3 章第2 节氮的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 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 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1、教学媒体、课件; 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 课时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 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N2+O2 2NO (有毒、无色、难溶于水) 2NO+O2=2NO2 (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一)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并破坏这种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2)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三、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NO2的性质、制法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因此反应在

______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 2或 N 2O 4并___纯。 ③NO 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硝酸工业用NaOH 吸收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______SO 2;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原理:2NO+O 2 =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 + NO ………② ① x 3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 、NO 2的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N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典题解悟 【例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 ( ) A .工业合成氨 B .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 .动物尸体腐烂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E .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3H 2 + N 2 2NH 3 ,硝化细菌的硝化 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 高温、高压 催化剂

3182高一化学氮的循环测试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 [知识回顾] 1、氮气及氮的固定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为色味溶于水的气体。 由于氮分子结构,所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 ....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并熟记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 ①N2和O2 , ②N2和H2 ③N2和Mg 3Mg + N2 点燃Mg3N2。 2)可逆反应指 3)氮的固定是指,简称。 (即:N2氮的化合物) 固氮: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固氮:通过豆科作物的_______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________ 合成氨: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固氮 固氮 2、NO和NO2主要性质 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则对应的氧化物为 等。 1)NO 物理性质:色溶于水的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 化学性质:NO + O2 == 现象: 用途:传递神经信息的,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NO2 物理性质:NO2为色有气味,溶于水的气体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 化学性质:NO2 + H2O == 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制。

农业上俗语“雷雨肥庄稼”指什么?(用方程式及适当文字说明)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NH3) 物理性质: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 (1)氨气与水的反应NH3 + H2O [思考] ①氨水中含有哪些微粒? ②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 。(2)氨与酸反应 NH3 +HCl == NH3 + HNO3 == 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3)氨的催化氧化 NH3 + O2催化剂 △ 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2)铵盐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 为)、氮肥——尿素[CO(NH2)2] 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受热容易分解。NH4Cl △ ; NH4HCO3△ ; ②与碱反应 NH4Cl + NaOH △ 铵盐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铵盐与碱液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填“能”或“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 氨气的收集方法: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高一化学学案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化学学案(三十) 撰写人:陆化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 2、理解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 3、了解硝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硝酸的性质 三,学法指导 1, 学习本学案之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79---P82 2, 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本节内容要多记、多理解、多掌握实验现象,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支离破碎”的知 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和考试中才能自由发挥。 3,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知识归纳与解析 一辆装载了12吨浓度为69%的浓硝酸的铝槽车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一瞬间看到车辆 周围升起一团白雾,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还不停地冒出浓浓的红棕色的“雾”……消防员紧急的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这次事故…… 同学们你想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故吗?首先我们要了解硝酸的性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硝酸的世界…… [实验1]观察浓硝酸的色、态、味 1.物理性质 (1)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硝酸低沸点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95%以上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既然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为什么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显黄色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硝酸的化学性质。 2.硝酸的化学性质 一、不稳定性 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分解放出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所以才会显黄色。 32224HNO ===4NO O +2H O ?↑+↑或光照 请同学们思考实验室里浓硝酸应如何保存呢? 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放入棕色细口瓶中(避光),阴凉处保存(避免受热分解),且不能用橡胶塞。 特别提醒:凡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试剂均须避光放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如:氯水、HNO 3 、AgNO 3等。 在上述硝酸泄露事件中,因为硝酸是溶解于水的,所以消防员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硝酸有腐蚀性,因此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高一化学上册氮的循环同步训练题(附答案)

第一课时: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气及其氧化物 课时达标 1(原创)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 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原因是两原子间的结合比较牢固 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的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3.(原创)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工业上合成氨 B.雷雨天氮气被氧化为氮的氧化物 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由氨制备碳酸氢铵或硫酸铵 4.(原创)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却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CO与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5.(变式)N2与其他单质化合,一般需要高温,有时还需要高压条件,但金属锂在常温、常压下就与N2化和生成氮化锂,其原因可能是①此反应过程可能吸收能量②此反应过程可能释放能量③此反应中可能氮分子不必先分解为原子④此反应中氮分子可能先分解为原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变式)下列对氮的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氮的氧化物都是无色气体 B.氮的氧化物都难溶于水 C.氮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D.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7(变式)在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 和b mol O2,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A.a/b B.a/2b C.a/(a+2b) D.a/2(a+b) 8.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从某种角度上讲可将CO2、SO3、P2O5、Cl2O7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他们同属于一类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一 氮及其化合物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一 氮及其化合物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自然界中,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以实现氮的循环的途径有( ) A .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B .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氢气结合成氮的化合物,并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C .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为其他氮的化合物 D .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 2.实验室不需要棕色试剂瓶保存的试剂是( ) A .浓硝酸 B .硝酸银 C .氯水 D .浓硫酸 3.烧瓶中放入铜片和稀硝酸,来制取较纯净的一氧化氮,反应开始后发现烧瓶中充满棕红 色气体,这时的操作应是( ) A .立即接上收集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 .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 .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 D .立即用排水法收集 4.下列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步反应就能完成的是( ) 3 NH →2N ⑤NO →2N ④ 3HNO →2NO ③ NO →2NO ② 2NO →2N ① A .① B .②⑤ C .④ D .③④ 5.都能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体是( ) 和NO 2D .NO 和CO 2C .SO 4和CH 3B .NH 2.HCl 和CO A 6.如图所示,在一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有一悬浮的小球,当向烧杯中加入或通入下列物质后,小球沉到水底的是( ) A .HCl 4SO 2C .浓H 3.NH B 3D .浓HNO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 、CO 2、NO 2、NH 3、N 2中的几种,将100 mL 甲气体经过下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的组成为 ( ) 2 、N 2D .NO 、CO 2、CO 2、NO 3C .NH 2、NO 、CO 3.NH B 2、N 2、NO 3A .NH 8. A 、B 、C 、D 、E 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 它们均含有同一种短周期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 化,其中A 是单质,B 在常温下是气态氢化物,C 、D 是氧化物,E 是D 和水反应的产物.下列判断中不. 合理的是( ) A .A 不可能是金属 B .由C 生成D 肯定发生了电子转移

高中化学必修一氮及其化合物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一氮及其化合物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自然界中,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以实现氮的循环的途径有() A.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B.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氢气结合成氮的化合物,并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C.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为其他氮的化合物 D.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 2.实验室不需要棕色试剂瓶保存的试剂是() A.浓硝酸B.硝酸银C.氯水D.浓硫酸 3.烧瓶中放入铜片和稀硝酸,来制取较纯净的一氧化氮,反应开始后发现烧瓶中充满棕红色气体,这时的操作应是() A.立即接上收集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 D.立即用排水法收集 4.下列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步反应就能完成的是() ①N2→NO2②NO2→NO③NO2→HNO3④N2→NO⑤N2→NH3 A.①B.②⑤C.④D.③④ 5.都能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体是() A.HCl和CO2B.NH3和CH4C.SO2和CO D.NO2和NO 6.如图所示,在一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有一悬浮的小球,当向烧杯中加入或通入下列物质后,小球沉到水底的是() A.HCl B.NH3C.浓H2SO4D.浓HNO3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甲气体经过下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的组成为() A.NH3、NO2、N2B.NH3、NO、CO2C.NH3、NO2、CO2D.NO、CO2、N2 8. A、B、C、D、E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 它们均含有同一种短周期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 化,其中A是单质,B在常温下是气态氢化物,C、D是氧化物,E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三案齐全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预习学案№55 高一化学组2010.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 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重点难点】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含氮的化合物。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与化合生成NO,NO 和O2迅速生成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在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知识点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及氮的固定 1)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 ①N2和O2,②N2和H2,此反应是工业上的反应原理。 2)氮的固定是指。氮的固定主要有和 两种方式。自然固氮有:和等。人工固氮的方式有

和。 2、NO和NO2主要性质 1)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其中NO 、NO2均为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NO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CO 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NO2为色溶于水的气体。 2)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的文字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2)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跟踪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工业合成氨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3.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是 A. N2 B. NO C. NO2 D. NH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