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值得研究的六个问题

马哲值得研究的六个问题

马哲值得研究的六个问题
马哲值得研究的六个问题

关于马哲说点啥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值得好好去读,然后想想,最好能够经过自己的深入了解后去确定些什么。现在也只看完三个问题,选着来看的,生产问题,伦理问题以及哲学观。这里谈谈哲学观这个问题。

读研后,就感觉马哲并没有读西哲的那种感觉,也一直想赋予马哲一种那样的感觉,现在看来这样真的大为错亦。首先,我所了解的哲学之划分,似乎停留在教科书式的一种分解中,中哲,马哲,西哲,还是在哲学的大体系之下,似乎分得也挺清楚,中哲与马哲、西哲分得清楚没有什么非议,但马哲和西哲的区分一直就是直线式的,最最开始的印象即为高中时候政治老师所讲,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进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哎,这种刻板印象伴随了我好久,并且深受其害,教科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教条比较严重,再加上应试的缘故,这种刻板印象的知识轮廓就定型了。当然这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危害没有那么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贻害无穷啊~~~

其次,再回到我对马哲和西哲的一种感受来说。既然马克思师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既然马克思的哲学真正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真正地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的哲学又分流于西方哲学,那么马克思的哲学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大的问题提出,有一个真正的值得那个时代又或者这个时代去解读或继续解读的问题?这个问题才是真正需要我去了解的吧!至于说要去追求那种看西哲的书的那种似而灵性似而虚无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溢于言表),似乎在马哲与其分流的那一刻,就不该在马哲的内容里去奢望。如果要因为从马哲的内容中找不到这种感觉而去批评马哲的话,是不是自己太冥顽不灵了点,打个比方就是,就是英语中根本不用有德语中的那个小舌音,干嘛非要因为这个原因来说读英语和读德语的感觉不一样呢?这不是自己在给你自己找困难吗????这样想来,不带着刻板印象来理解马哲,似乎会更好地看待他的特点。

那就说说它的特点吧,感觉马哲走的不是学院风,之所以这样说,有好多好多论证,这里不一一详述(哈哈,主要是不具备这个能力),只简要说明一下,马哲产生的时代以及马克思本人的个性,就足以说明这些。马克思不是没有经受过学院派的熏陶,也不是没有做学术的潜质,只是当时国际那个大局势,马克思他老人家在中学毕业都说了要为人民服务(有据可考《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何况那时广大人民(指备受剥削的工人阶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怎么能熟视无睹,还温文尔雅地坐在研究室里翻翻康德,驳驳黑格尔啥的呢???显然,他战斗力十足,激进起来能够气势颇大地写出深刻分析当时局势的《共产党宣言》,也为那时的革命人民准备了精神十足的共产主义畅想,我们终会失去锁链,我们得到的将会是整个世界!!!!呵,这个范儿,似乎在读那谁的词中也有类似的感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所以说,读马哲真的不必刻意去追求西哲给予的那种传统的学院风感,不要给自己添堵,既然抱着马克思的东西,就好好去理解人家马克思的所思所想吧~~~

既然说到了马哲产生的年代,就必然要说说产生要给予解决的问题。那自然就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了,那个时代充溢着的是这些,也是时代必须要去面对的,它也的确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又让我们的执政党加以利用,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所以,说起马哲,大家似笑非笑,那一抹笑总让我觉得似懂非懂,却不得不说语:你懂的!!!呵

呵,你懂什么????那现在呢,马哲研究,研究什么呢?从接触西马那一刻起,我就更加混乱了,不知道这些人要说什么,我了解太少,于是就更加难以接受这些人的语词~~~不过,这个必须去了解,要融入,才能去说些什么……现在的我只能抱怨的是自己对很多问题都太浮光掠影,太不求甚解了,不好不好,要改要改!!不说西马、后马问题,就说说马克思提出的总问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就困境重重,而现在对这个总问题的研究似乎渐渐淡化,不知这个不研究清楚是不是真正的在融于马哲。毕竟,这个问题,从产生开始,到现在没有说清楚,也一直因为时代的各种变化而以新的形态得以展现,但对这个实质性的问题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似乎好多时候在回避,这种回避是合理的吗???不知。自我感觉,马哲作为这样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提出来,有其自己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管怎样去发展,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回避。就像现在提倡多元化,但多元化存在的前提似乎是各显其能,各展其功,所以个体才能多元共生。呵呵,又不禁想起社会学老师经常说的费老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美美大同。呵,现在对这个的理解,比大一的时候似乎理解的又厚重了点,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201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_共4页

表三 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 (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 说明: 1.本表旨在了解考生专业水平,拟订的研究计划入学后可以根据导师的意见作出调整。 2.考生填写本表必须严谨求实,一旦成果部分的陈述发现弄虚作假,将视为学风问题而不予录取。 3.本表连同报考登记表等报考材料同时交回报考院系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科、处或部)。 填表日期:2014年12月7日 姓名吴新风报考专业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导师吴义雄

一、近年来考生本人的专业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 1.考生的专业研究情况: 2005年-2008年,本人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左双文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政治史方向的研究工作。在三年的研究中,本人翻阅了大量民国期间的报刊杂志和史料, 顺利完成了导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中国外交中的民众因素》中的一部分,项 目编号:03BZS023。 2.考生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请注明发表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 (1)《战争的代价》,《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2)《“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1期。 (3)《倭弟的贪婪》,《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1、2期合刊。 (4)《1919-1920年京教职员风潮》,《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双月刊)(合著),第5 期第25卷,2007年9月15日出版。 (5)《热河抗战前国民政府对时局的应对》,《井冈山学院学报》(增刊)(哲学社会科学), 第28卷,2007年12月出版。 (6)《<塘沽协定>和社会各界反应》,《岱宗学刊》,第4期第11卷,2007年12月25日出版。 (7)《榆关抗战与国际舆论的反应》,《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第29卷,2008年3月 出版。 (8)《高职院校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透析—以某高职院校2001-2005级毕业生为例》,《高 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第2卷第1期。 (9)《高职院校欠费问题研究—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出国与就业》,2010年6 月30日出版。 (10)在申报2012—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中,本人主持的《关于大学生 学习倦怠的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应对模型构建》获得省级立项, 2014年3月结题。课题编号:012C078。 (11)2013年8月,参编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军事课教材《新编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现已完成,共15978字。 (12)《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与解决路径》,《文教资料》,2014年第18期。

马哲课学习感悟与体会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四至二○一五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感悟与体会 学生姓名:朱箫箫王鑫蒙国仕周家安 学生学号:20130962320137,183,102,136 所在学院:旅游学院 年级专业: 13 级旅游管理(应用型)专业任课教师:颜洪平 完成日期: 2014 年 12 月 14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感悟与体会 (朱箫箫,王鑫,蒙国仕,周家安13级旅游管理专业)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课程感悟与体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感悟,体会 为期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可以说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深了我们的思想,丰富了我们的内涵。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还初步学习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相信,这些知识将会使我受益终生,我将会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我平时的工作学习当中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健全的人。 因此,我非常感激老师这一年来对我们的教诲。特别是老师为我们播放的关于马克思的非常有意义的科教片,作为本学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这门课的学习,是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在这里就把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与体会讲一讲以谋求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答案2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对自己有何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其基本思想是,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中起作用,也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 自然辩证法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表现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体悟。进入新世纪的自然辩证法以新的面貌活跃在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是新世代科技工作者的必修之课。 第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极大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对立。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第二,学习自然辩证法是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奥秘的需要 正确的哲学理论可以启迪科技工作者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思路,有助于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和技术研究离不开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和灵魂,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科学技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哲

内容和形式 首先,内容和形式相互区别。这种区别不仅表现为二者的含义和所指不同,而且也表现在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内容是活跃多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都是二者的统一体。其中,任何形式总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是一定内容的形式;而任何内容总有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的表现方式,是一定形式的内容。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再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合一定内容的需要,它才能产生和出现。 不过,不应机械地理解内容决定形式: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可采取不同的政体);同一形式可以适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内容(市场经济);新事物可以利用旧形式而发展,旧事物也可能采取新形式而复活。 第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使内容成为某一特定事物的内容(变为现实);形式还能够促进或阻得内容的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 3.方法论的意义 既然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着重注意事物的内容,不要为形式所迷惑,特别是要反对那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既然形式对内容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我们就应反对形式虚无主义,要根据内容发展的要求,抛弃妨碍内容发展的旧形式,适时地采取适合内容发展的新形式,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现象和本质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象是个别、层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着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作为共同本质的外部表现的现象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态的。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列宁曾以海水作比喻形象地指出,现象如同浮在水表面的泡沫,本质就象水底层的深流。 第三,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一定本质的表现,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本质的。在现实中本质和现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存在的,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现象。 意义 把握了现象和本质的真实关系,我们就应该从现象入手认识本质,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既不能撇开现象去寻找所谓的本质,又不能为现象特别是假象所迷惑,而应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 【绪论】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 (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 (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研究生马哲课权威答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是什么? 随着马克思深入研究经济学,考察社会现实,到1845年春天,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对费尔巴哈由赞扬变为批判。马克思思想转折的标志体现在: 其一、形成了自己的“人的学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二、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提纲》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决裂,由此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上建立起来。 2.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一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巨大重要性,不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脱离了实践,因此(1)对自然、现实社会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方面去理解,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学说则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过分地加以了夸大。(2)不能理解人的本质,而是错误地把人的理论活动看作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实践活动则是卑污的、低级的。(3)不仅抽象地理解人,而且也抽象地理解宗教。(4)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的本质,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的社会关系。 二马克思认为,新哲学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实践。马克思当时的设想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哲学。由此可见,《提纲》是马克思阐述“新世界观”的准备阶段,它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的萌芽。(简答题)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因此他们看不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双重性。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却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思维活动,同时夸大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尊重对象的客观性。 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贬低实践,因而他们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做出理论说明和解释,不主张在实践中或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进行实际的改变。 新世界观的“新”就在于抓住了实践的本质,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把实践观点看做是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社会、自然和人本身,因而新世界观不仅要对现实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使之革命化。 二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哲思想小论文 导读: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经过一学期短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特别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何为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

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能够指导现实学习、生活,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智慧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领略其博大精深,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理论,使自己生活在高品质中。 【马哲思想小论文】 1.研究性马哲小论文 2.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卷及参考答案

姓 名: 报 考 专 业 : 准考 证号码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题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A 卷√B 卷)科目代码:610 考试时间: 小时 3小时 满分 150 分 可使用的常用工具:√无 □计算器 □直尺 □圆规(请在使用工具前打√)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一、简答题(共 5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50 分) 1、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价值 4、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5、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 二、论述题(共5小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阐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2、什么是辩证思维方法?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3、为什么说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4、阐述本质与现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把握这一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5、阐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卷参考答案要点 一、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地位和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实现分化和统一;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答: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价值 答: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两大根据,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4、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5、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二、论述题(共5小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阐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答: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凡是在性质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和发展方向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否则就意味着这种上层建筑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才能形成正面效应,否则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情况,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绝不会让这种不适合的情况长期存在下去的。 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自觉地把握这两个规律,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辩证思维方法?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 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马哲单选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肿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l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久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

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社会形态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更替的原因 社会形态就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因此,社会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有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具有必然性。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属于历史必然性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形态更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3)社会发展的选择性 就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一个必然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民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有三层意思: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二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三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是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第一、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的利益是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规定着历史选择的方向。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只有社会主义才符合拯救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利益。 第二、取决于交往。任何一个民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国际交往中。而国际上先进的社会形态对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能为这个民族提供了“历史的启示”。中国人民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第三、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这个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有着直接联系。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选择。 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历史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改变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0.00分已经批改 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哲学是()。 A、自觉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个人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从()来把握。 A、唯物主义角度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 C、辩证法角度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