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 ,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之下5个方面:1、是智力正常,2、是情绪健康,3、是人格统一,4、是良好的心理适合水平,5、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做为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提升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有的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这是他们幼稚的想法,恰恰相反,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2.体育与情绪

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所以,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体育与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但失败也是对人格的考验,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挖掘失败中的有利因素,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升学生的心理耐挫水平,使学生能准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4.体育与心理适合

人类的心理适合,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合.人的交往不行反应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但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善于与他人相处,建立互敬,互爱,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项目都能增进学生中的友谊,提升学生的适合水平.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在增强人际关系,促动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合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体育与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是自信心,勇敢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力,自制力及自我心理调节水平等.相对体育来说,意志坚韧顽强是十分重要的.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锲而不舍,勇于拼搏,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风采,让他们自信地参入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意志和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二,心理缺陷与体育锻炼

任何个体生命的存有总是不完善的,或多或少都不同水准存有着心理方面的缺陷.体育锻炼对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特殊的作用.

1,急躁,易怒的体育疗法

倘若你发现学生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可引导学生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再加上教师针对性的工作,能协助孩子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

点得到改善.

2,遇事紧张的体育疗法

遇到重要事情容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就引导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竞赛,如篮球或竞技性强的游戏.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那么他们遇事就不会过份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3,孤独,怪僻的体育疗法

有的学生不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教师就应引导他们选择篮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协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合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

4,腼腆,胆怯的体育疗法

有的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易难为情,那么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多参加溜冰,单杠,越过各种障碍物等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们持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疼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

5,自负,逞强的体育疗法

有的学生好强,自负,教师可选择1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活动,像长跑,技巧等体育项目.喜欢下棋,打球的孩子,教师可找1些实力水平超过他的对手和其比赛,甚至亲自上阵,以持续地提醒他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的治疗方法,教师还要注意有1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同时还要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3,心理健康保健方法

社会适合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对于学生教师要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以便能在必要时,即时而恰当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实行调整.现对一般性心理健身的方法做以简单的介绍.

1.乐观——情绪乐观稳定,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状态,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提升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2.幽默——幽默风趣的言行可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助人战胜危难和增强生活的信心.

3.沉思——劳作之余,闭目静思,在愉快的心境中,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或遐想未来的种种妙事,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健身运动.

4.信心——信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人生的向往.信心可使人产生和保持愉快的情绪.

5.激情——激情来自对目标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及新奇的感受.经常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扩大社交圈子,陌生人,新鲜事会给你带来激情与喜悦.

6.行善——乐善好施之人,不但自己问心无愧,而且易得到社会的肯定,人际关系也好,因而心地坦荡,从而得以心宽体健.

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教师也应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带动学生,使他们遇到各种情况时能坦然面对,合理处置.这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健康生活一辈子打好坚实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附:资料(一)

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

由北京体育大学的钱铭怡等10名教授组成的体育科研组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的情况,并对影响人们参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些因素实行了探讨。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为访谈部分,通过对20名大学生(女生9人,男生11

人)40分钟至1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收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访谈主要内容涉及:受访者体育运动的情况,体育运动对个体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坚持运动与否是否体验到差异,能否坚持运动的原因等。

结果发现:将除体育课外每周能有固定次数的运动,且每次运动一定时间的受访者评定为能够坚持有规律运动者。按照这个标准20人中有11人被评定为坚持规律运动者。其每次运动时间基本为1-2个小时或以上,运动强度中等以上。其中,女生4人,占全部女生的44%,男生7人,占全部男生的63.6%。未能坚持规律运动组共9人,其中无不运动者。比较坚持规律运动组和非坚持规律运动组发现:(1)规律组成员所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比非规律组整体多,并且规律组成员掌握了运动技能的项目也多于非规律组。(2)规律组多有组织训练,常自发参与到某个运动组织中去。而喜欢运动的人就可能自愿加入这种组织,并且能够在训练中坚持下来。规律组在参与这个运动外,常常还参与其它运动。

体育对于个体身心的影响主要被归纳为即时影响、短时影响和长时影响。对即时影响的身体感受多报告为累、疲劳感、出汗、发热,正性感觉为舒展;心理感受则多为开心、放松、平静、可发泄情绪。短时影响的身体感受主要是身体上的疲劳感;心理感受多为开心或是心情放松。短时影响的感受通常持续1-2小时,最长持续1-2天。受访者对所获得的心理感受实行了归因,主要涉及以下几种原因:(1)运动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2)运动中人的生理变化对心理产生了影响,即生理因素影响了心理感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后能对生理起作用,加速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从而使身体也更健康。二是认为在运动中生理感受起了优势作用,即运动时只能体验到身体感觉,此时忽略了心理上的负性情绪,从而使心理更健康;(3)运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由好的心理感受;(4)运动促动了人际交往;(5)运动改变了心理感受是因为运动使生活有所变化;(6)运动中的胜负影响了心理感受。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在运动锻炼后的长期身体感受时,多数受访者都提到了身体体质变好,不容易生病。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在运动锻炼后的长期心理感受时,受访者提到的内容很多,涉及运动可使自己心情平和,放松,找到自信,心态强,注意力集中,能够应对挑战,开朗积极,人际交往好,具有团队精神。

影响个体坚持运动的因素主要包括:(1)个体因素:如运动是集体的活动、运动技术好、运动具有对抗性/美感;(2)运动目的:如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放松心情、保持身材,还可促动人际交往、增强运动水平;(3)个性特点:多数人认为运动与性格有点关系,即性格开朗者多从事运动,而性格内向者多从事非集体运动或是不从事运动。另外,性子急的人可能参与爆发力型运动,而性子慢的做长跑之类的运动;(4)外部因素:很多受访者提到运动场所和器械的便利与否、社会环境特别是周围人对运动的态度,周围的运动氛围与能否坚持运动锻炼相关,其中多数受访者的家人对体育运动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大学中同学及朋友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一致。

研究二通过在研究一基础上得到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由研究者自编了体育运动情况调查问卷,同时参与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中国修订版、 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北京5所大学566名本科学生实行了调查。研究目的包括:(1)体育运动的基本情况,包括运动态度,参加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运动后感受,能够/不能坚持体育运动的原因等内容;(2)分别以被试情绪、心理症状得分情况以及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考察了被试在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上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运动状况为每周1次,每次1-1.5小时,中等运动强度。报告自己坚持运动的被试有243人,占总人数的42.7%。男生在运动频率和时间上都要高于女生。在被试对运动后主观感受的报告中,被报告频次最多的三类感受分别为:心情愉快、放松和身体疲劳。对于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兴趣、增强体质、放松减压、娱乐(玩)和改善体型成

为最为重要的坚持锻炼的因素;而无时间、无运动伙伴、无毅力和运动场地不便利则成为了大学生们报告的不能坚持运动锻炼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跑步、篮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和足球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并且最为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男生更多地参加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而女生则更多地参加羽毛球、跑步和游泳等体育项目。以被试在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比较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在两个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时发现,在男性化量表上,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差异显著(t=-4.149,P<.000);在女性化量表上,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得分差异不显著(t=.244,P=.807)。

对体育运动态度和坚持性的影响的考察结果发现: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1,558)= 11.491,p<.05);运动态度在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1,558)= 6.781,p<.05);运动态度在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不显著(F(1,558)= 2.908,p>.05)。而坚持性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上主效应不显著(F(3,558)= 1.283,p>.05);坚持性在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3,558)= 3.720,p<.05);坚持性在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3,558)= 3.537,p<.05);两者的交互作用在各个量表得分上均不显著。对坚持性作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积极锻炼、坚持锻炼组与不坚持组之间在主观幸福感、POMS、SCL-90量表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积极锻炼与坚持锻炼组之间在主观幸福感、POMS、SCL-90量表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一般组在主观幸福感和POMS上与坚持锻炼组存有显著差异,SCL-90量表上与其他组均无显著差异。即坚持锻炼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不坚持锻炼的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心理症状得分更高。

对于喜欢体育运动的个体,坚持性水平更高则意味着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高,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低;对于不喜欢运动的个体,在锻炼坚持性因素的不坚持、一般和积极锻炼3个水平上,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趋势与喜欢水平上的趋势相似,即坚持性水平更高代表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高,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低。不过对于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其较积极锻炼组和一般组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 量表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

本研究的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从质和量的角度围绕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的主题实行了探讨。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表明:(1)体育运动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其中性别与性别角色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有影响。(2)个体的运动态度和坚持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坚持性与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不同。(3)态度与坚持性行为一致者心理健康水平更可预测,即喜欢运动并积极坚持运动者主观幸福感更高,负性情绪更少,心理症状得分更低;但不喜欢运动却坚持运动者却显示了不一致的结果。这个研究结果将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展开体育运动的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研究一和研究二的情况还表明,参加运动者大多主动参加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或喜欢有其他人一起实行的运动。这些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人际之间的交往;同时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能够促动参加者持续坚持实行体育锻炼。这提示体育运动可满足人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这有助于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促动作用的产生。

研究一和研究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大学生体育运动情况及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理解,对提升在大学生中广泛展开体育运动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进一步看,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可使用于加深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理解,促动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展开。

本研究中访谈结果提示,组织体育运动锻炼时,需要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量。这样在体育运动后个体虽有疲劳感但其可在短期消失,对个体不会造成长期不良影响,结合个体在体育运动时获得的即时强化的结果和可能得到的长期获益,有助于促使个体之后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频率的增加。

进一步,注意提升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展开是非常必要的。在组织体育运动团体时,可首先确立相关活动的中坚力量,使其形成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良好的团体气氛,有益于进一步扩大相关团体的活动,吸引其他人员的参与。同时,可考虑由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每人带动其周围1-2人参与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传帮带,促动周围人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出体育活动的良好气氛,推动和促动全民体育氛围的形成。

此外,由访谈部分能够看出,形成运动习惯需要从小抓起,最好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因为中小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促动其形成运动习惯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学生在校时便于组织其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在运动器械和场地方面均具备有利条件。而且体育运动可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特质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外,还有助于开发其智力。从访谈结果能够看到,即使是小时候被家长、老师、同学带动而非自觉地加入到体育运动锻炼之中,一旦形成习惯,具有持续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育是当前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探讨和研究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但将对社会体育事业起到推动作用,还将使社会体育朝向更科学、健康的道路发展。希望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理解,对促动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资料(二)

试论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摘要】该文用文献综述法介绍了国内外心理健康的定义和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从智能发展、情绪控制、提升自我知觉、消除疲劳、增强社会适合水平、缓解心理疾病这六个方面讨论了体育运动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效益,尝试性探讨了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指出当前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推测和实证出发,很少有明确的结论。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

【关键字】心理健康;应激反应;自我效能;内啡肽假说;胺假说

一、引言

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全方位的提升自身水平,谋求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更具备竞争力。健康的心理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先决条件。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现代人不但要具备高智商条件,还要有非常好的心理调适水平,适合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个体如何实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合水平,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已成为人们越来越注重的话题。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犯罪率的上升,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备受注重,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行干预是必要的。体育运动作为多种干预手段之一,有相当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国外很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 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 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的作用问题已有研究,但是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的发展变迁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并没有确定的说法。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健康定义实行了进一步解释:“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合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但仅是没有疾病”。

早在1930 年的一份白宫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心理健康能够界说为个体以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纳的行为,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个体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合。”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能对社会作出良好适合,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心理状态。很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操作性定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西方心理学家雅荷达提出六大要素,以协助我们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分别从个体的自我理解、人格、人际关系、社会适合水平、解决问题水平方面实行了论述[1]。祝蓓里与季浏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 1. 智力正常; 2.适当的情绪控制水平; 3.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毛志雄和王则珊提出心理健康包含四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合维度。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含义,虽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是深化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1.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体育锻炼是指使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德国的K. Bos与 F. Grobe(1991)统计73个相关实验的研究结论(其中30%是实验研究,其余是准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共识,即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承。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但能够有效改善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而且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功能有促动作用。

2.体育运动能促动智能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动人体感知水平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升。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试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实行实验,结果显示,经常协助婴儿屈伸右手指运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体育锻炼能提升大脑皮质反应的灵活性,激活脑细胞的功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琴森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能够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动脑细胞反应速度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运动感知水平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升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水平。

3.体育锻炼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能够降低肾上腺素能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我国着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能够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心理学家指出,与习惯坐着的人比较,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如果有应激反应,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Long(1993)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以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急情景的水平强。Roth关于有氧健身运动与心理应激和紧张的研究显示,有氧运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试验组参加持续25 分钟的,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而控制组是观看电视。报告结果发现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持续30 分钟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产生如下短期情绪效益:可改善心境状态,可缓解

焦虑与紧张情绪,活动中可产生一些良好情绪体验;研究发现,坚持每周2- 4 次的运动锻炼,持续8- 10 周以上,可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觉相关,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有治疗作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刺激。要适合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

4.体育锻炼提升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运动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水平,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点,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个体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与其他参加体育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水平等实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动积极自我知觉。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内容绝绝大部分是根据自我兴趣、水平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Albinso,Wheeler的研究认为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7,8]。Schuele,Young,Adame等学者的测量研究发现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躯体概念[9,10,11]。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心。在美国,很多成名的大企业家或多或少都有体育经历。体育锻炼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Self - efficacy)。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水平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信念,它包含很多元素,即能够是认知的、社会的和身体活动的。自我效能最初由Bandur提出,他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感到自我效能提升。研究表明,人们对运动水平的自信心与完成这个行为的现实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经常锻炼者相比,非锻炼者对于完成同样工作的水平具有较小的自信心。效能、信心、效率等在体育锻炼中均有体现。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消除与抑郁、焦虑和其他消

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改善心境,增加对影响心理健康事件的处理水平。所以,身体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

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相关。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水平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感。不过,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感。有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提升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分散注意力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认为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们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身体抱怨中解放出来。有学者认为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使运动参加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能够促动思维的反醒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转移,能够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但是,哪种体育活动更能够有效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在学术界上仍有争议。

6.体育运动增强社会适合水平

我国着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合,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合,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楼的老年人群) ,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所以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锻炼者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不论职务、层次文化水平,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

育锻炼过程能够促动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合。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体育运动一般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这对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7.体育锻炼缓解心理疾病

即使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等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 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12]。North (1990)等人对1969- 1989 年的80 项研究实行运动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支持两者间的正相关,特别指出剧烈运动与缓慢运动有效地降低临床抑郁;他认为长期的身体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更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更有效地达到运动的愉快感[13]。拉方丹(1992)等人对1985-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实行分析,结果发现:有氧运动能够降低焦虑、抑郁,对于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运动者参加运动前的焦虑、抑郁水准越高,收益于体育运动的水准也越大。Petruzzello等的元分析表明,有氧锻炼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具有降低效应。Bosscher(1993)调查了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实验对象采取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一种运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运动结合放松练习。报告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的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自尊感增强。与此相反,剧烈运动(如:踢足球、打排球等)和缓慢运动(如:散步、慢跑)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方式对患者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协助。“虽然我们还没有明确体育锻炼有益

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调节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哈佛大学的心理健康专家说[14]。

三、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

1.内啡肽假说(Endorphin hypothesis)

内啡肽假说是一种用来说明身体运动影响心理健康的流行假说[15]。内啡肽是由脑垂体、下丘脑等分泌和释放的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具有与吗啡类似极强的镇痛作用,并出现欣快感。内啡肽能够使人振作、精神愉悦、引起欣快感,同时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水准。体育运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左半球电活动在运动后降低,运动中和运动后生化活动的改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到愉快的水平。人体在实行长时间运动时(60分钟以上) ,体内内啡肽能保持较高水平。在激烈的比赛中,很多受了重伤的运动员仍然能坚持比赛并得到好成绩,可能与内啡肽的镇痛作用相关。有氧运动作为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其原因是有氧运动能够引起内啡肽的释放,从而能缓解精神疾患的某些症状,是最好的生理镇静剂。为此,很多坚持锻炼者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都与内啡肽效应相关。这种效应还能影响到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增强。

2.胺假说(Amine hypothesis)

运动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增强脑内单胺类神经突触的传递。脑内第一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基能够影响机体的觉醒和注意力,同时也与抑郁和睡眠失调相关。有研究表明,机体抑郁现象可能因为产生、传递、重吸收或代谢缺陷而损害了胺类突触的传递[16,17]。人体运动研究表明,抑郁病人在运动后,胺的代谢产物在尿中排泄增多[17]。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单胺假说在

解释运动抗抑郁效应时过度单纯化,但它仍是可靠的[17]。仍然需要学界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这种似乎真实的假说。

3.结语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注重的焦点,体育运动如何促动心理健康这个课题已经成为医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引起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注重。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根据自身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等具体情况安排适宜的体育锻炼能够促动心理健康,但是,当前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推测和实证出发,很少有明确的结论。此外,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虽然大量研究从运动项目特点、人群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到底哪种因素真正发挥了作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即使当前这些方面研究缺乏较明确的结论,但是,因为体育锻炼促动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随着这个领域研究的持续深入,我们会更深的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在孕育过程中,气质、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等就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心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心理和遗传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会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心理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都市文化、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大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即为生活事件。如考试、升学、亲人的病故等。这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它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3)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住房困难等一些问题。由于繁杂的人际关系、噪音、交通拥挤等影响,实在难以避免产生情绪紧张。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住房拥挤、居室层次较高,公寓楼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使焦虑、恐惧、寂寞等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二)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以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想像力等能力得以改善提高,还可以令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汇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 o l 30N o 1J a n 2006 护理与康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刘 娅 浙江省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绍兴 312000 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分析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509(2006)01 0087 02 P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L iu Ya P E and S p or ts S chool of S haox ing City ,Zhej iang P rov ince (312000) Abstract:PE exer cise and psy cho log ical health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field o f spor t psy cho log y study.T hroug h analy sis,it t races back so me import ant r esear ch fr uits at home and abr oad o n the eff icacy o f PE ex ercise and psy cho lo gical health,explo res the sta tus quo ,ex isting pr oblems and future dev elo pment in the field.Key words :P E ex ercise,psycholog ical health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这己为许多人所熟知。当一些人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不佳时,除服药打针外,他或她会考虑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然而,当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长期低沉,或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时,他或她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脑半球,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 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它是研 究者们用来检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包括短期情绪效 应和长期情绪效应。 2 1 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 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良好。体育运动可以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但锻炼后即刻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锻炼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 2 2 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 H avden 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人心率的60%~75%)的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2 3 体育锻炼的应激效应 M org an 等人研究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80%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降低应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国内学者朱健民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30卷第1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文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 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 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 改善情绪状态 ,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 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理论 知识 , 论述体育锻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英文摘要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i s t h e m a i n f o r c e o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r i v e , th e y ar e su p p o s e d to ac c o m p l i s h th e gr e a t 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is an im p o r t a n t st a g e of de v e l o p m e n t , an d id e a s an d v a l u e s is a cr u c i a l ti m e. An d sp o r t s tr a i n i n g fo r th e pr o m o t i o n o f me n t a l he a l t h is a ve r y im p o r t a n t po s i t i v e ro l e to al l e v i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s t r e s s , m o o d , e s t a b l i s h g o o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o t h e c o n c e p t an d tr a i n i n g of st r o n g wi l l , to he l p st u d e n t s ac q u i r e a g o o d m i n d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p r o p e r l y f a c e d s e t b a c k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i l l r e v i e w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o c u m e n t s , s p o r t s ex e r c i s e s an d an a l y z e st u d e n t me n t a l he a l t h , sp o r t s an d h e a l t h a n d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v a r y i n g d e g r e e s o f th e un i v e r s i t y of m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so m e ve r y so u n d ad v i c e. 中文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p o r t s e x e r c i s e s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东莞市常平中学罗凯雍 [摘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并提出了锻炼方法。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也带来了拥护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有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这种快节奏、高强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 是抓不抓的问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

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增强,但是锻炼身体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规律,才能收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 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 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学校体育由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四年部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有关文献的阅读分析,指出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认为应该加强对学校体育指导较强的实践性心理学研究,体现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研究 0 前言 体育教学从一维的生物观转化成多维的教育观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入试验阶段以来,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心理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潘书波在文章中指出“‘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心理健康的任务变得繁重起来”。仅从相关书籍、特别是文章的数量来看,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容是一点都不夸张的。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自己对相关书籍的阅读来熟悉体育心理学的这一相关领域,熟悉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从中找出一点规律,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方向。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章与书籍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信息学的常规检索统计方法,以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为依据,收集2006—2012年学校体育领域内论文题目中直接出现“心理健康”的论文和部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论文,进行题目的摘抄与统计。并辅之相关书籍的阅读,进行总结与归纳。 2 结果分析 2.1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目前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不管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之前还是体育教学改革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都把促进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现在新课标还把“心理健康”单列出来作为五大领域之一。从这些举措中,都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都为学校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支持。研究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并经常参加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我国的学者通过研究后指出:体育教学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都有正面的影响。“体育教学以其特殊的活动方式,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 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探究体育活动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探究体育活动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回顾以往国内外对领导心理健康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并采用SCL-90量表对河南省参加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统计,探究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较高的领导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参与程度较低者,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促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体育活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学 前言 近年来,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领导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领导干部是一个需要很高综合智能的职业,领导要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本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领导的有效性,所以,领导干部应该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只有领导干部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能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转。目前,领导干部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健康水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从河南省参加党校学习的领导者群体中进行取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探索河南省领导干部参加体育活动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望研究结果能揭示体育活动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内容结构,为提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一、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达成共识:心理健康与参与体育活动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能够明显改善一些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且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维持。持续30min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改善心境状态并且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常常会产生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情绪,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1]。 (一)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智能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人自发而主动的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让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可以发展人感知能力,让大脑思维想象的反应速度提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思考,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他们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阐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利用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大学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

好的思考能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的转移而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认识能力的强弱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与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基础的知识也有关系。 2.情绪健康,拥有优良的意志品质 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心理健康的人应是情绪积极,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绪健康者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3.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际关系和谐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合理的行为和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其行为上。

论述体育运动为什么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述体育运动为什么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让群体中成员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第四,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与长处,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第五,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

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最后,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 这种竞争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是包括个人的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将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喊了许多年,看来,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人的体质,而且对健康也益处多多。刚结束的校运会在校园里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运动热潮,无论您如何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吧,既促进心理健康,又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呢?(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 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conceptandstandardaboutmental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中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原因,从理论上阐释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从体育运动对人的情绪调节、对陶冶情操、对人脑功能及不同的体育运动形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并在实际操作性上,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措施。 【英文摘要】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ason, it explains the positive role of sports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From different sports form of mental health effect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spor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imulative effect. And in operational, provide some practical reference measures.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含三个因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认识,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和谐,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健全和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同步。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引人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否成为人才和将来是否适应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怨视的地位和影响力。科学研究证明,体育活

(一)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对健康三维观的全面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概念。讲解身心辩证关系时,建议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实例,从身体对心理的影响和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两方面加以讲解。 1.知识点 知识点①──“了解健康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WHO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曾对健康下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良好的状态。” 知识点②──“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学生从事正常的学习、生活都需要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联系,相互影响的。 知识点③──“运动愉快感”。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感受到愉快的心情,产生运动愉快感,有助于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以往的运动体验,通过活动园地“走迷宫”,加深对身心关系的了解。 知识点④──“从事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1)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的发展(如:强健骨骼、肌肉、关节,增强柔韧性,发展力量,改善有氧能力等)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性和做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此为良性循环。(2)相反,如果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肠癌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此外,对心理健康也有负面的影响。 2.教学提示 (1) 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三维观。教师可采用教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用“提出问题接着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例如,教师提出“什么是健康”的问题,请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举手发言,教师将学生的发言分类写在黑板上,最后归纳并提出正确的健康观。接着,教师可以用健康三维挂图或幻灯片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健康的三维结构,从而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健康含义的理解。 (2)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正确认识身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讨论身心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数据引用法和实例法生动形象地讲解身心的辩证关系。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辅栏“六种肿瘤与精神压抑的关系”和参考资料中的内容,进一步阐明身心二者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3) 本节内容涉及到一些新的概念,如“运动愉快感”、“健康三维观”等。因此,必须让学生弄懂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选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启发学生回忆以往参加体育运动的切身感受,以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运动愉快感。 (4)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法结合实例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体育锻炼对参加者的身心影响”制成挂图或幻灯片,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中学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新文档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目前有3600 万左右人口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心理异常的重灾区之一就是学生群体。据卫生部门估计,北京地区的大学生抑郁症患率已经达23.66%,不少于10 万人。在2006 年第三届“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日”活动上,陕师大心理学副教授李录志也称,近三成大中学生存在精神卫生问题。 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领域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是“健康第一”这一核心思想的体现。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界定了健康的涵盖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必将被提出来。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们在当今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重要基本素质。 但至今也有人轻视或反对把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认为这是“过分地夸大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众多的体育教师们也有具体操作上的困惑。 那么,心理健康这一目标到底合适不合适呢?又该如何去达成呢?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丁雪琴教授等所作的一个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

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无论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现出经常参加运动群体在受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不少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这表明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上大有可为。 、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标准的分类有很多种,一般来说,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有: 1)智力正常(2)自我评价适当(3)情绪愉快稳定(4) 意志品质坚强(5)人际关系融洽(6)环境适应力强。以上标准 也应是我们体育课程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二、体育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在体育运动中,通过技能和体能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一个个 困难的克服,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运动具有的艰苦、疲劳、激烈竞争等特点,使参与过程 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优良品质。 3、体育运动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体育运动及学习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教师很容易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使紧张、忧愁、焦

体育教案-健康在心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doc

体育教案-健康在心理—心理健康与身体 健康 课型:理论课时:1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二、心理健康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1、自我控制的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3、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四、心理健康测试五、如何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与人的交往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正确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协调融洽的生

活与学习氛围;要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与失败,做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要建立正常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与学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努力克服一切不良行为,积极持久地坚持健康锻炼和各种有意的文化娱乐活动六、课后作业:1、什么叫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2、怎样才能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七、总结八、教学后记 课型:理论课时:1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二、心理健康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1、自我控制的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3、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四、心理健康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