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平水韵和中华新

韵》

【著名诗人、文学家桑子女士图片来自桑子博客】

xx琦

格律诗词声韵的运用应适应时代的需要

盛世诗词盛,今朝更繁荣。但五千年的文明诗国,而今使用的声韵尚未统一,是值得诗友们共同探索的。我不自量力提一点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应有切合实际的正确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完全否定,也不可墨守成规完全继承;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都是不可取的。应占有,挑选,创新。

格律诗词这种文学艺术样式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语言精炼,短小精悍,寓意精深,句式整齐,音韵优美;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音律铿锵,朗朗上口。它那优秀的形式和内涵应当继承。如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固定的字数、句数,注重意境美,应当继承。对于其中声韵的运用,不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字的发音和字义都有很大变化。如果我们不革新发展,吟诵起来就不是顺口,而是咬口了。因此声韵重新整理编撰很有必要。

纵观历朝历代对声韵的要求来看,都有所发展变化。就拿“平水韵”来说,它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平水韵”是由其刊行

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其实隋朝时就已讲究声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唐代时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的《切韵》实际简化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应是一部经典的韵书。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从以上情况看,隋朝时206韵,到唐朝时简化为193韵,到南宋时的“平水韵”已合并成106韵,但它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的字的读音。到了清朝时的《佩文韵府》虽然继承了《平水韵》的106个韵部,但其中有些字因读音不同,肯定有所变化发展。因《平水韵》书已佚,无从查考,我只有推测。这说明对声韵的运用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现时代字音变化更大,对声韵的运用应该有所更大的变化革新。1965年出版的《诗韵新编》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拼音,编为18韵部,保留了入声,这应是一本新旧韵过渡的韵书。这说明声韵改革早已就有。现在普通话已全国普及,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中华诗词学会又编了《中华新韵》14韵部,这完全是为了适应时代的

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繁荣现代文化的需要。将来语音有变化,我想仍然有新的韵书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平水韵”应取精革新

现时代早已在全国推行普通话,并有了汉语拼音,人们更懂得音韵了,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是“韵”。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或相近,《中华新韵》叫“同身同韵”。对“平水韵”来说,如果用汉语拼音来衡量,那简直是乱得很。如“东与冬”(dōng)、“中与钟”(zōng),拼音声调完全相同,却分属“一东、二冬”;“融、容、荣”(róng),拼音声调完全相同,却分属“一东、二冬、八庚”;“移与衣”(yí、yī)、“为与微”(wéi、wīi)拼音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却分属“四支、五微”;“佳jiā、柴chaī、皆jiē”韵母并不相同,却同属“九佳”;“杯bēi、才cái”韵母并不相同,却同属“十灰”。像这种情况“平水韵”中很多很多,原因大概唐宋时的读音与现在不同所致,也许当时是同韵的。因此现在写诗填词对声韵的运用重新规范很有必要。

我曾在课堂上讲杜甫《春望》一诗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就有学生问道:“老师,深shēn、心xīn、金jīn的韵母相

近尚可押韵,簪zān的韵母不同啊,怎能押韵。”我还要解释一番,唐朝时“簪”的读音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与前面三字的韵母大概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唐朝时“簪”究竟怎么读,我也读不来,我们不能说杜甫用错了,时代不同,语音有变化啊。“平水韵”中这四字同属“十二侵”,是同韵的。又有学生说:“‘恨别’的‘别bié’是平声啊,你说那里应是仄声,不对呀。”我又解释说:“‘别’在唐朝时是入声字,平水韵中入声属仄声。”

因此我用“平水韵”写的诗词尽量避免用新韵中是平声的入声字,更不用古代读音与普通话读音不同的字押韵,尽量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以便向新韵靠拢,以便今人和后人吟诵时不再产生误解。大概我常与青少年学生打交道,他们讲的都是普通话,我可不想做现代的“老古董”。现代制作的“老古董”是赝品,没有什么文化研究价值,更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平水韵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学术研究,以便更好地欣赏古代格律诗词的艺术。如果一味的强调现在写格律诗必须用平水韵,就会害得一些年轻人鹦鹉学舌,难以适从了。因为汉语拼音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而某些字的古代读音与现代不同,如“婀娜”的“娜”,汉语拼音读第二声(平声)“uuó”,平水韵读上声“uuǒ”,他们若用平水韵就不习惯了,就像用惯平水韵的人叫他用新韵不习惯一样。特别是入声字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如“杰jié、国guó”等,汉语拼音都是第二声(阳平),平水韵却是入声(仄声),增加了他们写诗的难度,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一些想写格律诗词的青少年

望而却步。与我接触的一些想学格律诗词的青少年学生就说:“搞什么入声,汉语拼音中根本就没有啊。这是古人的声韵,我们又不是古人。现代人还用入声,是故弄玄虚,故意刁难我们年轻人,现在应用现在的声韵啊。”我说:“你们说的有理,就像古人写文言文,现代人写白话文一样,声韵也应革新,你们就用《中华新韵》写格律诗就行了。一张汉语拼音韵母表再对照格律诗词的格律就可写诗词了。”

再说“平水韵”的“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四寒、十五删、十三覃”等等,它们中许多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为什么要分得那么琐细。也许当时它们的读音差别较大,只是到今天,才相同或相近罢了。因此现在将它们的同韵各个合并使用,不是更简洁方便些吗。唐代人都知道相近的韵可以合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相近的韵再合用,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因此对“平水韵”而言,应吸取其精华,将其中读音与现代不同的字重新组合规范,编辑更简洁的新韵书,以便年轻一代使用起来更方便,才能繁荣格律诗词创作,也才能吸引年轻一代将格律诗词发扬光大。

《中华新韵》能繁荣格律诗词创作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因此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音,将

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 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只分平仄,不辨入声。十四韵部中,每一韵部又分为平声和仄声。

这样划分完全是根据现代字的读音划分的,避免了古代字与现代字不同的读音,是精确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年轻人凭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能写作格律诗词。写作起来更方便,读起来更顺口。何况《中华新韵》也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继承了它的精华部分,修改了它的不适应现时代需要的某些部分,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写诗是给人看的,而且要给大众看,不只是自我欣赏,也不是给

少数人看。我认为现在的格律诗词是写给今人和后人看的,而且要让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不是给古人看的。今人和后人绝大多数以普通话为准,平水韵中的一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今人和后人读起来就咬口了,又怎能体现格律诗词的音韵美。我们要考虑现代大多数欣赏者的感受,因此怎能完全继承“平水韵”呢。

当然一些用惯了“平水韵”的人,是从“平水韵”时代过来的人,仍可使用平水韵,让他使用新韵还不习惯,就像吃饭用惯了筷子而改用刀叉很不自在一样。但是不可认为“平水韵”比《中华新韵》高人一等,从而反对推广使用《中华新韵》。在这旧韵和新韵交替时代的格律诗词爱好者更有责任推广《中华新韵》,为年青一代和下一代人负责,为繁荣格律诗词创作献策献力,发一份光和热。

但是有人说。“格律诗是古人创造的形式,就应当用平水韵,用新韵就不是格律诗了。只有用平水韵才显得古色古香。”依此说法,散文也是古人创造的,古人写的是文言文,难道我们现在写散文也要写成文言文吗。否则就不是散文吗。古人是用繁体字,现在为什么要用简化字。古人用雕版印刷,现在为什么要用激光照排印刷。古人用毛笔,现在除了练书法外,写文章为什么要用硬笔。还不是时代进步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啊。古代男人穿长袍,现在除了戏台上有人穿之外,现实生活中还有人穿吗。那可是古色古香啊。夏天古人消暑是用蒲扇,那也是古色古香,今人为什么要用空调。何况现在的字音、字形、词语、词义与古时相比,不少的字词都有所变化,特别是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为什么写格律诗词的声

韵不能革新发展。非要死抠教条要用“平水韵”呢。

我在用《中华新韵》写诗时曾不把“杰、学、国”等旧韵中的入声字作为平声韵脚来押韵,甚至音节位置也尽量避免用这一类型的入声字,以免用惯平水韵的人读起来不习惯。难道用惯平水韵的人写诗,就不考虑一下习惯讲普通话的人的欣赏和感受吗。我这样写是因处在新旧韵交替时期,为了照顾新旧韵两类人便于吟诵罢了。我们要想让格律诗词传承发展,靠的就是年轻一代,希望在他们身上。普及他们的格律知识,才能繁荣格律诗词创作,才能将格律诗词创作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他们只懂汉语拼音,让他们再学繁琐的入声字,就有一定的难度,一些人可能就不想写了。这也扰乱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也不利于格律诗词的创作普及,不利于格律诗词的发扬光大,这不是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是阻碍了中华格律诗词的传承发展。所以我认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是用《中华新韵》为好,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创作格律诗词。与时俱进嘛,免得给后人留下话柄。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