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

关键词:昆虫病毒,杆状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

杆状病毒是一类在自然界中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分子,DNA以超螺旋形式压缩包装在杆状衣壳内,大小在90~180 Kb之间。目前杆状病毒作为高效、安全的无公害生物虫剂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杆状病毒只来源于无脊椎动物,虽然已发现600多种杆状病毒,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到20种。杆状病毒的基因组为单一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大小为80~160 kb,其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复制和转录。DNA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病毒的核衣内,后者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可容纳较大片段的外源DNA插入,因此是表达大片段DNA的理想载体。其中,用作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的杆状病毒,目前仅限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该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可由多角体蛋白包裹形成长度约1~5 m的包含体病毒,呈多角体形状。核型多角体病毒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包含体病毒(occluded virus,OV),

另一种则为细胞外芽生病毒(budded virus,BV)。

它们在病毒感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包含体病毒是昆虫间水平感染的病毒形式,昆虫往往是食入污染OV的食物后引起感染。包含体病毒外层裹了一层蛋白晶体,即为29 000的多角体蛋白,它对病毒的水平感染起以下作用:①保护病毒颗粒在外界传播过程中免遭环境因素

的破坏而失活。②保证病毒颗粒在适当的位置释放,引起感染。昆虫中肠上皮局部的强碱性环境(pH=10.5),可使病毒颗粒释放蛋白酶溶解多角体。BV病毒是个体内细胞间的感染形式,由细胞芽生出BV,进入血淋巴系统中感染其它部位的细胞或直接在临近细胞内感染。近几十年,有关杆状病毒基因结构、功能和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迅速,其中研究最深入的是mùxu苜蓿银蚊夜蛾(autogra—phacalifornica)多核型多角体病毒(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MNPV),简称AcMNPV或AcNPV。该病毒是杆状病毒科 Baculoviridae的原型,是一种大的、带外壳的双链DNA病毒,能感染30多种鳞翅目昆虫,被广泛用作基因表达系统载体。其它作为表达载体的杆状病毒,主要是来自家蚕的NP~(bombyx moil,BmNP~)。由于家蚕幼虫体内系统适合大规模地制备生产外源蛋白,且成本低,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 AcNPV病毒,BmNPV在许多方面与其具有共同的特征。 AcNPV的基因表达分为4个阶段:立即早期基因表达、早期基因表达、晚期基因表达和极晚期基因表达。前两个阶段的基因表达早于DNA复制,而后两个阶段的基因表达则伴随着一系列的病毒DNA合成。其中在极晚期基因表达过程中,有两种高效表达的蛋白,它们是多角体蛋白和P10蛋白:多角体蛋白是形成包含体的主要成分,感染后期在细胞中的积累可高达30%~50%,是病毒复制非必需成分,但对病毒粒子却有保护作用,可使之保持稳定和感染能力另一类高效表达的极晚期蛋白为P10蛋白,也是一类病毒复制非必需成分,可在细胞中形成纤维状物质,可能与细胞溶解有关。多角体基因和P10基因现

在都已被定位和克隆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具有较强的启动能力,因此这两个基因位点成为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理想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

1.杆状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杆状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分子。DNA以超螺旋方式被压缩包装在杆状核衣壳(rod.shaped nueleocapsid)内,核衣壳包被脂质蛋白囊膜(envelope)后形成病毒粒子。核衣壳包括衣壳(capsid)蛋白和髓核(COle)。其中衣壳蛋白是杆状病毒粒子的主要结构蛋白;髓核由病毒DNA分子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碱性蛋白构成。碱性蛋白同DNA紧密结合以维持其复杂有序的超螺旋结构。

目前已知基因组全序列的杆状病毒有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b]、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 、黄杉毒蛾多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OpMNPV)、舞毒蛾多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LdMNPV) 、甜菜夜蛾多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SeMNPV)、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以及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hMNPV)。目前AcMNPV 基因组的研究最为深入,它是双链超螺旋大分子环状DNA,其大小为90~160kb,约编码154个基因。AcMNPV基因组的基因组织(gene organization)较为复杂,基因组的不同区域具有功能分化,基因的分布尚无规律可循,但AcMNPV基因组含有8个同源区,每区含有不等的重复或倒置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由位于中间的不完整回文序列及其两侧各约20bp的序列构成。同源区是杆状病毒基因组普通存在的功能域结构,对于基因表达的调节具有增强作用,同时也

是DNA复制的原点。

杆状病毒中现已鉴定的基因近70种,可分为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两大类。结构蛋白基因如polh、P10、gp64、p6.9、gp41、vp39等基因。非结构基因中,与DNA复制相关的重要基因有helicase基因(he1)、dnapol、lef-1、lef-2、lef-3、ie-1、/ie-2、p35、pe-38等;起表达调节作用的基因主要有ie-1、ie-2、lef类基因、p35、pe38等。这些代表性基因与其功能的关系见表1。

2.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的特点

AcNPV病毒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通常是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的方法,用外源基因替代多角体蛋白基因而构建重组病毒。由于多角体基因启动子在感染后18~24h开始转录和翻译,一直持续到70 h。外源基因置换掉多角体基因后,并不影响后代病毒的感染与复制,意味着重组病毒不需要辅助病毒的功能。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自从第一次用来表达干扰素以后在许多重组蛋白的表达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用于表达白介素(IL)一2,3、BMP及多种病毒蛋白等。相对其他表达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组蛋白具有完整的生物学功能: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为高

表达的外源蛋白在细胞内进行正确折叠、二硫键的搭配及寡聚物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使表达产物在结构及功能上接近天然蛋白。

②②能进行翻译后的加工修饰: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具有对蛋

白质完整的翻译后加工能力,包括糖基化、磷酸化、酰基化、信

号肽切除及肽段的切割和分解等,修饰的位点与天然蛋白在细胞内的情况完全一致:对比实验证明,在昆虫细胞发生的糖基化位点与哺乳动物细胞中完全一致,但修饰的寡糖种类却不完全一样。这种不一致对不同目的蛋白的活性影响不同,所以昆虫表达系统还可作为一个研究糖基化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影响方面的理想模型。

③③表达水平高:与其它真核表达系统相比较,此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获得重组蛋白高水平的表达,最高可使目的蛋白的量达到细胞总蛋白的50%。④能容纳大分子的插入片段:杆状病毒毒粒可以扩大,并能包装大的基因片段,但目前尚不知杆状病毒所能容纳的外源基因长度的上限。

④⑤能同时表达多个基因: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具有在同一细胞内同时表达多个基因的能力。既可采用不同的重组病毒同时感染细胞的形式,也可在同一转移载体上同时克隆两个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可加工形成具有活性的异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另外,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具有剪切的功能,能表达基因组DNA;还有对重组蛋白进行定位的功能,如将核蛋白转送到细胞核上,膜蛋白则定位在膜上,分泌蛋白则可分泌到细胞外等。最后,杆状病毒对脊椎动物无感染性,现有研究也表明其启动子在N-%动物细胞中没有活性,因此在表达癌基因或有潜在毒性的蛋白时可能优于其它系统。

3.杆状病毒载体的重组与筛选

杆状病毒由于基因组庞大,外源基因的克隆不能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直接插入,必须通过转移载体的介导.即将极晚期基因(如多角体基因及其边界区)克隆入细菌的质粒中,消除其编码区和不合适的酶切位点,保留其5’端对高效表达必需的调控区,并在其下游引入合适的酶切位点供外源基因的插入,即得到转移载体。将要表达的外源基因插入其启动子下游,再与野生型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通过两侧同源边界区在体内发生同源重组,使多角体蛋白基因被外源基因取代。而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病毒基因组的相应位置,由于多角体基因被破坏,则不能形成多角体。这种表型在进行常规空斑测定时,可同野生型具有多角体的病毒空斑区别开来,这就是最初的筛选重组病毒的方式。但由于重组效率较低(0.1%-1%),表型差别不显著,应用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经过不断探索,在重组杆状病毒的筛选与鉴定方面取得了很大改进,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1.非典 2003年春天,我国各省市都爆发了一种名为“非典型肺炎”的传染病,据科学家研究,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病毒(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细胞 繁殖。利用人细胞的原料进行复制RNA和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并装配成新病毒排到细胞外,再侵蚀其他细胞。当RNA病毒在活细胞内迅速增殖时,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较容易地在不同组织中改变其遗传结构,变异性极强。非典型肺炎还没有特定的疗法,世界各地的医务人员一直在用抗病毒药物和类固醇药物治疗。有人尝试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血清,用来治疗病情严重的病人,结果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血清成了许多重症患者的救命良药。 [例16]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冠状病毒的化学元素一定有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2)非典病毒与人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冠状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后,便很快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生物只能适应_________的环境。 (3)非典病毒的变异性极强,其变异类型应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不遗传的变异 (4)非典病毒变异的频率比人体细胞高上百万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回答): ①DNA的复制②转录③逆转录④RNA的复制⑤翻译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④⑤ D.①②⑤ (6)这种冠状病毒,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 (7)研制、生产抗病毒药物可能涉及到的生物技术有。 (8)据专家分析得过“非典”的病人将获得抵抗力,此种免疫属于免疫。 (9)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的血清可以成为许多病重者的救命良药,这是因为康复者血清中有。 (10)如用小鼠细胞与康复者的某一种细胞融合,所得的融合细胞能大量增殖,产生康复者血清中含有的物质,可以快速使易感者获得抗病能力和治疗病人,该融合过程需在的诱导下完成。在人体内,抗体的产生及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证明某种病毒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12)2003年春季,在非典爆发时,人们为了预防非典和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大量购买各种抗病毒和增强抵抗力的药物,请你发表一下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3)为了预防非典的发生,今年春季广东省采取了捕杀非典的元凶――果子狸的做法,请阐述一下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 (14)根据你的理解,预防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 2.禽流感 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常见的动物病毒

常见的动物病毒 一、口蹄疫病毒 1、群体:口蹄疫病毒是牛、猪等动物口蹄疫的病原体,人类偶能感染 2、防制:由于病毒高度的传染性,防制措施必须非常严密。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入牲畜,一旦发病,立刻样封锁现场,焚毁病畜,周边地区畜群紧急免疫接种疫苗,建立免疫防护带 二、狂犬病病毒 1、群体:引起人和各种混血动物的狂犬病,感染的人和动物一旦发病,几乎都难免死亡 2、防制:目前各国采取的控制措施大致为几个方面 1)、扑杀狂犬病患畜、对家养犬猫定期免疫接种、检疫控制输入犬、捕杀流浪犬,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人和动物狂犬病的发病率 三、痘病毒 1、群体:各种动物的痘病中以绵羊痘和鸡痘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2、防制:主要采用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良好 四、猪瘟病毒 1、猪瘟病毒只侵害猪,使之发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2、防制: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疫苗,得到广泛应用

五、犬瘟热病毒 1、群体:是引起犬瘟热的病原体,本病是犬、水貂及其他皮毛动物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2、防制:检疫、卫生及免疫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六、兔出血症病毒 1、简介:是兔出血行败血症的病原体,一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 2、防制:除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外,用组织灭活疫苗对兔群进行免疫接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七、新城疫病毒 1、简介:能是鸡和火鸡发生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 2、防制:新城疫是OIE规定的A类疫病,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立法,防制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卫生、消毒、检疫和免疫等 八、禽流感病毒 1、简介:能使家禽发生禽流感,又称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 2、防制:预防措施包括国际、国内及局部养殖场3个不同水平 国内是防制病毒传入及蔓延;养殖场还应侧重防止病毒有野禽传给家禽,要有隔离措施阻挡野禽。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浅析病毒对人类的利于弊 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经过人类100余年的研究历程,逐步揭示了病毒的特性以及病毒与人类、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按宿主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 人们往往谈病毒色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的很多疾病确实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人们比较熟悉的病毒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和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能够引发艾滋病;单纯性疱疹病毒能够引起唇疱疹、水痘和多发性硬化;而人乳头状瘤病毒则是成年女性宫颈癌的根本诱因;流感病毒则是生活中人们最可能感染的病毒。 病毒可以引发人类社会毁灭性流行病的爆发,它的这种能力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生物战中病毒武器化的关注。在消灭天花病毒之前的整个历史上,它多次对人类社会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灾难。根据官方说法,现在世界上仅有两个天花病毒储存中心——俄罗斯向量实验室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令人担忧的是,天花病毒可能被用作生化武器。更让人忧心的是,天花疫苗具有强烈的副作用,在天花消除之前的最后一年中,因为接种天花疫苗而患上天花的人比因天花病毒感染天花

人类与病毒关系溯源(优.选)

人类与病毒关系溯源 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由来已久。 史料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三个世纪,中国就存在天花;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也有患过脊髓灰质炎的人像。 对狂犬病毒引发的病症,亚里斯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就作了详细记述,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病毒的记载。当然,那时人们还不可能对病毒本身有什么认识。 昆虫病毒病可能同高等动、植物的病毒病一样历史悠久。十二世纪中叶我国《农书》(1149年出版)中,已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等病症的记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作怪。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当时一个得病郁金香的球茎竟能换来牛、猪、羊甚至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只因当年荷兰疯狂的“郁金香热”,使我们知道在十七世纪就存在一种植物病毒病———郁金香碎色病。 东方的智慧 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医生已经注意到一件奇妙的事情,就是某些病一生只患一次,得过之后再不会重患,“天花”就是其中一种。那时“天花”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患者全身起满水疱,多半会发着高烧死去。 令医生们束手无策的“天花”,土耳其的农夫却有预防的办法。一有人染上天花,他们就用针刺患者的水疱,然后再用针刺健康人的皮肤,这些人也会出现一些相同症状,但通常比较轻。 这项技术很有效。虽然危险性也很大,一些人被针刺伤后,病症也会日益加重,甚至丧命,但被一位名叫蒙塔古的英国贵族女性带回英国后,还是逐渐传开了。后来,詹纳医生在这种来自土耳其的法子的基础上,发现了“牛痘”———一种牛身上的类似天花的疾病,是更好的预防天花的替代品。 关于“预防天花”的发明权是谁,历史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既非土耳其人,更非英国人,而是属于中国人。中国从公元10世纪宋真宗时代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了。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人痘预防天花推行甚广,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等地,后来才到了英国及欧洲。 不管最早的发明权属谁,这都是人类与病毒之战的第一场真正的胜利。 巴斯德的酒 就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而言,法国人巴斯德也许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 虽然今天的医学已经进展到分子水平、基因层面,但就在十九世纪中叶,也就是距今150年前,欧洲的诊所和医生甚至还没有手术前要洗手的概念,因为那时的人们对已经和人类共生共存了千万年的病毒、细菌这些微生物一无所知。 人类对细菌和病毒的认识就是从巴斯德的一只酒桶开始的。 酿酒业是法国经济支柱。传统的酿酒方式,是将葡萄汁添加酵母后倒进大木桶,放置几周后葡萄汁就成了美酒。但问题是,有时出来的却不是美酒,而是变了味的酸水,只能倒掉。 已是著名化学家的巴斯德受酒厂老板之托,要查出酒变酸的原因。巴斯德于是从酵母入手。他发现人们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的酵母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这些小颗粒就是“菌”,是活性的。它们不断增长、不断繁殖、摄取养分、逐渐长大,简直和生物一样。酒精可以说就是这些酵母菌的排泄物。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对于被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朋友来说,一定很想知道相关的治疗方法,那么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治疗: 一、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二、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上就是关于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的相关介绍。从上面的

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出血热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一旦发现感染了出血热就应该及时隔离治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的风险。此外,在康复的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的,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哦!

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介绍

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介绍 本文导读:水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安全跟我们健康是息息相关,为了我们的健康,一起来了解一下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 一些肠道病毒在水中能存活较长时间,例如在自来水中可活2-168天,在海水中可存活2-130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中病毒常与污水处理厂的的出水和自然水体中的悬浮物有关。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海底污泥中可检测到人类肠道病毒。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 一、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小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ms) A、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B和埃可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简称ECHO virus)。肠道病毒是在水体环境中最常见、也是水病毒学研究最多的一类病毒。在研究水的病毒学安全性中,常以肠道病毒作为代表,因为这类病毒病患者排毒量大、排毒时间长,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存活时间较久,可以通过水体以外的途径传播,而且比其他病毒易于检测。

肠遭病毒具有以下共性:①病毒体呈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 22~39nm,无囊膜;②核酸为单股正链RNA;③肠道病毒耐乙醚、耐酸(pH3~5),对胆汁,普通消毒剂如70%酒精、5%来苏儿等有抵抗作用;对氧化剂如1%高锰酸钾、1%双氧水和含氯消毒剂较敏感。此外对高温、干燥、紫外线等敏感,56℃ 30min 可灭活病毒。病毒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④均能在肠道中增殖,并能侵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病症。 1、脊髓灰质炎病毒 这种病毒是一种圆形的微小病毒,直径8~30nm,属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是-种急性传染病。染病后常发热和肢体疼痛,主要病变在神经系统,故部分病人可引发麻痹,严重者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此病多见于小儿,所以又名小儿麻痹症。 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均可排出此病毒。食物和水可能被粪便感染,所以经口摄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水源被污染了,可促成较大的流行。 此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可在水中和粪便中存活数月,低温下可长期保存,但对高温及干燥较敏感。加热至60℃及紫外线照射均可在0.5~1h内灭活。各种氯化剂、2%碘酒、甲醛、升汞等都能有一定的消毒作用。用0.3~0.5mg/L 的余氯进行消毒,接触1h,可灭活此病毒。 2、其他肠道病毒 除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还有柯萨奇和埃可病毒,这两种病毒在世界上传布也极广,主要侵犯少儿。一般夏秋季易流行。它们都具有暂时寄居人类肠道的特点。这些病毒都较小,一般直径小于30nm,抵抗力较强,能抗乙醚、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但对氧化剂很敏感。 这两种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症侯,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一般症候有以下几种: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胸痛;疱疹性咽峡炎;出疹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等。

知名感染性病毒基本介绍

【适用范围】: 想知道最强的电脑病毒是什么吗?最强的电脑病毒都有哪些呢?本文介绍最强的电脑病毒。 自从计算机病毒出现以来,电脑病毒带给了人们无数的危害,其破坏力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些年来最强的电脑病毒。 第一,CIH病毒 CIH病毒恐怕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电脑病毒了。它是由是一位名叫陈盈豪的台湾大学生所编写的,从台湾传播到全世界。CIH以一个名为“ICQ中文Ch_at模块”的工具为载体。经互联网各网站互相转载,使其迅速传播。 CIH病毒属文件型病毒,主要感染Windows 9X下的可执行文件。其v1.0,v1.1、v1.2、v1.3、v1.4总共5个版本。 第二,爱虫(Iloveyou)病毒 爱虫是著名的邮件病毒。它主要是通过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传播,向联系人列表中的联系人发送主题为“I Love You”的邮件,并且包含带毒的附件 “Love-Letter-for-you.txt.vbs”。用户只要打开这个病毒附件,就会被感染。感染后病毒将自动向通讯簿中的所有联系人发送带毒的电子邮件,其能够感染拓展名为.VBS、.HTA、.JPG、.MP3等十二种数据文件。 第三,梅利莎(Melissa)病毒 梅利莎也是著名的邮件病毒,它主要也是通过微软的Outlook软件,向用户通讯簿名单中的50位联系人发送病毒邮件来进行传播。包含“这就是你请求的文档,不要给别人看”是这个病毒发送的邮件的标志,此病毒发送的邮件还带有一个Word文档附件。用户访问这个文档,就会被感染。 99年,因为这个病毒,很多公司被迫关闭整个了电子邮件系统。 第四,冲击波病毒 冲击波病毒属于蠕虫病毒,它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系统为Win2K或XP的计算机,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有害的一面: 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 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最近,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

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 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最新口腔执业医师(含助理)精品资料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 包括: 乙型(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人兽共患,经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结构 核心:(+)ssRNA 衣壳:20面体 包膜:刺突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传播途径 传染源:家畜(幼猪——重要的中间宿主和扩散宿主)、家禽 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储存宿主) 2.致病性 潜伏期:10~15天 隐性或轻型感染,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后遗症 3.免疫——稳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防治原则 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中国儿童计划免疫规程) 驱蚊灭蚊;猪防治 二、登革病毒 1.致病性 流行区域——热带、亚热带(广东、海南、广西) 传染源——人、猴 传播途径——伊蚊叮咬 疾病——登革热 普通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 (既往感染,再次感染) 【例题】下列主要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的病毒是 A.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森林脑炎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1] 【正确答案】E 【例题】不需要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耶尔森菌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普氏立克次体 D.钩端螺旋体 E.登革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2] 【正确答案】D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1.汉坦病毒的特性 引起出血热症状体征的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形态:有包膜;-ssRNA(L、M、S);螺旋对称衣壳 主要型别: Ⅰ型(汉坦型);Ⅱ型(汉城/首尔型)——东亚和中国流行且危害严重培养:鼠类,多形性包涵体 2.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人兽共患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高热、出血、肾脏损害、免疫功能紊乱 传染源:啮齿类动物(主要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 气溶胶——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鼠-人) 吸血虫媒(螨类和蜱类)(鼠-鼠) 潜伏期:2w 致病机制: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力持久,重点人群接种 【例题】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森林脑炎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3] 【正确答案】A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 孙孝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北京摘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与对抗、共存与依赖的关系。以积极进取中的必要妥协策略来对待病毒是人类的理性抉择由此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相应的人类生存观念和生产方式。关键词病毒与人类对抗依赖必要妥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具有如下特点对人类的威胁具有超国界性造成的危害具有突发性和极端严重性人类应对能力的有限性等。人们不禁要问病毒和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真的能成为自然的主人吗人类如何更加理性地生存人和自然关系的研究必定要包含人和病毒关系的研究。那种撇开和轻视人和病毒关系研究的人和自然关系研究注定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甚至会得出某些错误结论。因为病毒客观存在着病毒和人类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也客观存在着。我们不能回避之也无法回避之。寄生与对抗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从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来看病毒界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居于最低级动物界则居于最高级而人在动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居于最高级。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生命形式之一地球病毒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根本不能定量界定。病毒普遍寄生或潜伏于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之内因而可以分类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就目前科学进展而言。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爱滋病病毒等具有传染

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病毒只是动物病毒中的一小部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一部分病毒来研究病毒和人类关系。从人类病毒性传染病和病毒破坏人类经济生产来看待人和病毒关系只是这一关系问题的一个维度人类历史上各种瘟疫和传染病表明具有传染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病毒等微生物并不少【由病毒导致的人类传染病并不少有些后果非常严重和严峻。比如世纪有亿人死于天花病毒流感病毒从年大流行至今令多万人丧生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感染死亡率最高的病毒在全球已造成多人死亡爱滋病病毒至今已使全球六七千万人感染等【。病毒对人类生存的间接危害是它们能够直接而普遍地破坏人类的经济生产。众所周知人类是以多种不同的营养级位进入互相适应、彼此依赖的食物链关系网的不同层次网结。无机物如水及水中矿物质等、肉眼可见的动植物和某些微生物如啤酒中的酵母等等都可以成为人类食物的来源它们与人类最基本的代谢生存密切相关。而不少病毒可以使酵母、蘑菇等真菌受到感染或者使家畜家禽等动物生病死亡或者使农作物、蔬菜、花卉、药材和林木等植物生病减产给人类的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包括病毒等寄生微生物在内的任何生物都一直在变异和进化着病毒对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病毒分别和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之间的对抗关系从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来看却是

常见病毒

第六节病毒与实践 病毒与实践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可给人类健康、畜牧业、种植业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它们进行疫苗生产、生物防治、作为实验材料及基因工程载体等为人类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病毒增多 近年来,新生病毒病层出不穷。如 1994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Hendra病毒病,1997年发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地区Menangle病毒病,1998年至1999 年在马来西亚暴发的Nipah病毒病,2003 年暴发的SARS,以及2004年在东南亚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新发和再发传染性疾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应该说,病毒性流行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包括病毒本身的变异、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一些所谓的“新”病毒只是刚刚发现,并非是真正新生的病毒。归结起来,病毒越来越“多”的原因有如下几个:基因组变异:病毒基因组的变异能导致其表型发生一些改变,其中宿主范围的改变能使本来不感染人的病毒对人具有致病性,毒力的提高能使本来不致病的病毒具有致病性,而抗原性的改变使得病毒能感染已对原始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群体。由于新的群体没有针对已经改变了的病毒的免疫背景,因而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流行。 生态环境的改变: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宿主中早已存在,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黄热病病毒首先只是存在于猴子中;汉坦病毒只是存在于啮齿动物中,它们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但是,一旦环境条件改变就可能流行。例如,人类进入如热带雨林等新的动物栖息地后暴露在新的病毒病原体面前,使得病毒能很快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尼巴病毒原本存在于果蝠身上,而果蝠分布于原始的热带雨林;由于人类不断砍伐热带雨林,使得果蝠失去了栖息地,它们才飞到人类生存的地方。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一方面能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动的本身也有助于病毒的流行。全球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病毒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如来自于非洲的猪瘟病毒通过猪的长途运输很快在葡萄牙、西班牙流行。艾滋病等通过性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正由于人的社会活动而得以大规模流行。 二、病毒与人类健康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 irus,HBV)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 1963年Blumberq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

病毒与人类

病毒与人类 【摘要】本文从各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包括病毒早期的发展进程与概念,病毒的现代概念,肿瘤病毒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及其致瘤机制,肿瘤病毒的分类,病毒与人类传染病的关系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及其传染机制。 【关键词】病毒人类肿瘤HIV 【前言】目前,全球爱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总数约为4000万,其中250万是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南非每天有600人死于艾滋病。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传染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正文】 病毒早期的发展进程与概念 在病毒概念产生之前,人类对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病)早就给予了极大关注,粗略记载描述了某些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毒病,如天花、狂犬病、郁金香花叶病等,并积极探索了防治措施,例如中国古代的人痘术、英国詹纳(E. Jenner)的牛痘术,便是这些探索的成果.但当时人们对病毒病的研究纯粹是从防治疾病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都是在对病毒的本质茫然无知的状况下进行的。[1]到了19世纪末叶,由于烟草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严重危害烟草生长的烟草花叶病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直接导致了病毒的发现和病毒概念的产生。 1892年,D, I, Ivanovski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过程中,发现该病的致病因子能通过细菌滤器,但他认为致病因子是细菌产生的毒素。①六年以后,M,W,Bei jerinck重复并肯定了D, I, Ivanovski的实验结果,提出该因子有三个特点: 1,能通过细菌滤器; 2.仅能在活组织内繁殖; 3.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进而得出结论,认为该病原不是细菌,而是比细菌小且有感染性的活毒液(Contag-ium virum }luidum ),并给这种活毒液以名字virus,原是毒的意思②。Beje-rinck提出了新的病毒概念,打破了当时人们一直公认的“病菌说”传统观念。病毒概念的形成,是人类认识病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它标志着人们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由感性阶段深入到了理性阶段。20世纪初,病毒的概念有两种:微生物概念和非微生物概念。长期的学术争论激发了大量有关病毒的研究。例如,植物病理学家发规,植物病的病原体是细菌,把病毒引起的疾病误认为是由植物的酶和一些化学介质所致,因此倾向于非微生物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细菌噬菌体的大量研究,使病毒的微生物概念处于主导地位。1915年T, W, Twort发现了一种能裂解细菌的“过滤性要素”,这种裂解现象能传递给新的一代细菌。1919年,F, d, Heredli 证明这种裂解因子在传递一中还能增殖,是一种超微型微生物,并命名这种裂解因子为细菌噬菌体,属于“过滤性病毒”。噬菌体的发现开辟了病毒研究的新领域,对病毒概念的发展和生物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20世纪的头30年,由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科学工作者测试了许多传染性物质的滤过性,结果发现黄热病、狂犬病、鸡Rous肉瘤、兔粘液瘤、细菌的传染性裂解等疾病的病因都归于新的一类“过滤性病毒”。因此,“过滤性病毒”这一概念被广泛采用,它作为人类对病毒认识的一定阶段的总结,对指一导人类寻找传染病的病因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事实证明一些病毒虽然很小,但因荷电和吸附而不能通过细菌滤器,而有些过滤性因子不一定是病毒,所以“过滤性”这个前缀词,最后还是被抛弃了,仅用病毒这一概念代表一类微小的传染因子。可见,病毒概念同其它科学概念一样,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15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学习要点 一、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为单正链RNA病毒,有包膜。基因组为单正链RNA,编码3种结构蛋白(E 蛋白、M蛋白、C蛋白)和至少7种非结构蛋白(NS)。E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并可诱生中和抗体。小鼠和乳鼠是易感动物,病毒培养常用C6/36细胞。 (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驴、羊等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病毒后仅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区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流行为主,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相一致。易感者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 (3)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多为隐性感染和顿挫感染。少数免疫力不强的感染者,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内增殖,损伤脑实质和脑膜,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惊厥或昏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部分患者恢复后可有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防治原则:防蚊和灭蚊是关键。在易感儿童接种灭活疫苗。在流行地区可给幼猪接种疫苗。 2.登革病毒 形态和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有四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性。病毒易在C6/36、Vero等细胞中增殖,亦可在蚊体内和乳鼠脑内增殖。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引

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前者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后者病情较重,可出现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并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是DHF/DSS的重要的发病机制。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无免疫力,可再次感染。 可用白纹伊蚊C6/36株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防蚊和灭蚊是主要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防治方法。 3.森林脑炎病毒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多种野生动物是其传染源,人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脊髓炎和脊髓炎。特异性预防方法是对有关人员接种灭活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 1.汉坦病毒 (1)生物学性状:为单负链RNA病毒,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基因组分为L、M、S三个片段。分为十多个型别。 (2)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传染源为鼠类,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病毒在鼠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等污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HFRS是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HPS是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而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在美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 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3)防治原则:可用灭活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野生啮齿类动物以及羊、牛、

坦布苏病毒简介

坦布苏病毒简介 1、坦布苏病毒病概述 2010年4月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养鸭地区发生了一种以传播迅速、突发性的产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点的新鸭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产蛋鸭产蛋严重下降,产蛋率从90%降至10%以内,甚至绝产,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李玉峰,2011)。该病最初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病毒性脑炎”,“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传染性卵巢炎”(黄欣,2011;李玉峰,2011;廖敏等,2011)等。苏敬良等从病鸭中分离出了一种新型黄病毒,并命名为BYD病毒,属于在鸭上首次发现。2012年该病被确诊是鸭坦布苏病毒(DuckTembusuvirus,DTMUV)。到目前为止,更有报道本病在蛋鸡、鸡群及鹅群(傅光华等,2011;黄欣梅,2011)中发现。关于本次在鸭上传播的鸭黄病毒,病毒学家,法国马赛第二大学的访问学者ErnestGould表示,由蚊子造成的传播不应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并指出这种病毒传播期间的温度变化与由蚊子传播的其他黄病毒并不一致。(鸭子在早春的寒冷气候中开始患病,而推测起来,蚊子种群在此时还很虚弱,而疾病的暴发则会一直持续到秋季。) 鉴于该病为鸭群新发生的疫病,除该病的病原学外,其致病机理、免疫机理、快速诊断技术和防制措施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病原学 鸭出血性卵巢炎的病原与恩他耶病毒群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virus,TMUV)印尼和泰国病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7%~91%,氨基酸同源性为98%~99%;而与同群的Ntaya病毒、Sitiawan病毒、Theiler'smurineencephalomye-litisvirus(TMEV)、Bagaza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大于70%,国际上对黄病毒属成员的分类标准为NS5基因3'端长约1kb的区域中同种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大于84%。因此确定该病原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他耶病毒群的TMUV。鸭坦布苏病毒(DuckTembusuvirus,DTMU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TMUV的病毒粒子直径40~50nm,有脂质囊膜(胡旭东等,2011)。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大小为。 病毒基因组结构 鸭坦布苏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分子量约为×106(Shustov,AVetal.,2007),由10990个核苷酸构成(Yun,Tetal.,2012)。病毒基因组由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region,UTR),5’非编码区(5’non-codingregion,NCR)及一个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它对我们产生好的帮助,也伴随着不好的危害。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相信,微生物最终会成为我们好帮手,打倒疾病与危害的! 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通常不被肉眼所见,却富含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土壤里,水中,我们的皮肤和头发上,我们的口腔和肠道里,我们吃的食物内外。它们使土壤肥沃,使环境清洁。它们改变我们的食物。其中有些保护我们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犯。然而,大多数人几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他们生了病。人们叫做“细菌”的微生物被认为是肮脏的,不受欢迎的东西,因为它们中有少数会让人生病,有少数会使食物变质。然而,总的说来,微生物把一个迷人的微小生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微生物联合起来可以完成地球上所能实现的全部过程,对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带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中国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由于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以及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生物武器也随之出现,它就是利用微生物技术的代表。其中利用炭疽作为生物武器的,一度引起了世界的恐慌。2001年10月3日美国发生了炭疽事件,5人在短时间内暴死。炭疽恐慌逐渐散播到全世界,几乎各国都声称发现了病例,虽然大多被证实只是虚惊一场,但也着实让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因此,了解微生物,从而能有效的防御生物武器的袭击是十分重要的。 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发生病害,这类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但正是这少数的病原微生物给人类带来了无数次的灾难。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患各种疾病,影响人的健康、生活和生存质量,乃至致命。同时,它们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繁衍变种,原有的很多病原微生物得到了控制,新的病原微生物又出现了。 在20世纪后半期HIV、西尼罗河病毒、莱姆病、军团病以及其他30余种疾病一个一个被发现。抗药性结核苗、耐抗生素肺炎链球菌、肺炎、脑膜炎、狂犬病等也都在20世纪末期泛起。与此同时,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又成为新的威胁,它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夺取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