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8
山东菏泽丧事流程Attending a funeral in Shandong Heze, like in many other places in China, is a solemn affair that follows a traditional set of customs and protocols. In Chinese culture, funerals are seen as an important event to honor the deceased and show respect to their family members.在山东菏泽参加丧事,就像在中国的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是一个庄严的仪式,遵循一套传统的习俗和礼仪。
在中国文化中,丧事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事件,可以向逝者致敬,并向其家人表示尊重。
The process of a funeral in Shandong Heze typically starts with an announcement of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 This announcement is often made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newspapers, social media, or word of mouth within the community. Family and friends of the deceased are expected to wear traditional mourning attire, usually in black or dark colors, as a sign of respect.在山东菏泽,丧事的过程通常从宣布亲人去世开始。
这一消息通常通过各种途径传达,如报纸、社交媒体,或在社区内口口相传。
逝者的家人和朋友被期望穿着传统的丧服,通常是黑色或深色,作为对逝者表示尊重的象征。
山东丧葬习俗•相关推荐山东丧葬习俗茶桌人员:供转人员:(端菜)看车人员:家族人员:女同志帮忙人员:主要工作:撕三升。
缝香帽子。
缝孝衣。
裱鞋。
撕包头。
缝罩衣。
给去世者按民间风俗准备办理带走的物品。
事先没有做好送老的衣服,组织人员做。
停灵:就是将去世的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泼汤(攉汤):就是去世者儿女们和送丧的亲戚到土地庙攉汤。
行拜:出丧那天来的亲戚要去世者“行”(九个头)。
这个行拜当中礼节很讲究,是根据亲戚的远近而定“行”的礼节,有三升“行”,有承升(香帽子)“行”,有孝衣“行”,有鞠躬“行”。
入殓:要给去世者镜面。
出殡:亲人将去世者哭送到车上,事先安排人员护送去世者到火葬场火化。
(来送丧的亲戚可以回去了)下葬:就是火化后骨灰直接送到林上土葬。
晚上:帮忙人员坐席,家族人员伺候。
(家族人员对明天圆坟和送进行安排)圆坟:就是出殡的第二天,安排家族人员早上一早先到林上游坟,吃了早饭后去世者的儿女们和家族人员到林上圆坟。
吃了中午饭,安排家族人员送去世者闺女(已出嫁)回婆家。
晚上承老:内外柜人员,举重头,执事客等重要人员在去世者家里坐席,称为承老。
守期:从一七到四七都烧纸,五七那天到林上烧(提前安排扎札彩),五期那天《一》亲戚《二》家族人员《三》帮忙人员到林上上坟,中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8-5-29 22:49 作者: admin 来源: 新泰信息港转载的作者:曹平先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区域农村的丧葬习俗可谓十分复杂,旧的礼仪和行拜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不懂,就是有点年纪的,家中有故去老人和亲人也得现学现卖。
隔村三分俗,也就是说风俗不一样,这可能也与古时的.齐鲁礼仪之邦有关。
旧时新泰丧葬有停灵,戴孝,泼汤,入殓,出殡,下葬,圆坟,过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现在更重视,亲人去世,告知(请)家族人员前来帮忙,在去请执事客,举重头,厨师人员,到齐后与家人商量和决定出丧日期,然后安排报丧人员,安排赶集人员,租赁丧事用的炉子,凳子,茶壶茶碗,酒盅筷子,扎蓬的架子,碟子(盘子),预计多少个席,在谁家坐席。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优选篇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 1初丧建国前,青岛农村死了人在治丧开始时为初丧。
民间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__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气。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一般要先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丧”,亦谓之“送终”。
一旦措手不及,病人没换衣服就死在里间的床上(炕上),俗谓之“老人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因此而遗憾终生。
临终之前的沐浴更衣,事实上是给死者进行一次化妆整容。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女来料理。
死者为女姓,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
除擦洗脸面、手脚和修剪指甲外,还要梳头、穿衣、插带等。
也可请人来料理。
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去世”、“逝世”;年轻人__称“少亡”;即墨县对小孩__称“抛撒”等。
死人穿的衣服谓之“寿衣”,或称“送老衣裳”。
缝“寿衣”用的针线,末端不能系疙瘩,以免死者在阴间同活着的人“结疙瘩”。
“寿衣”的质料,不能用毛皮和绸缎,怕来生“变”为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棉和绢,取“绵绵”和“眷眷”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
服装样式多采用同时代的礼服,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
灵床,亦称“尸床”,通常设置在__者居住的堂屋__。
病人临终,穿好寿衣,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腿,由病床抬上灵床,等候咽气。
病人咽气后,用一块类似床单的布盖住尸身,此布有蓝、黑、黄和白等不同颜色,上面绣着经文和八仙等,称作“衾”。
覆衾之前要先给死者口内衔一小制钱或者银锭,仿古人含玉之意。
死者头枕一个倒三角式的枕头,谓之“鸡鸣枕”。
即墨在死者脸上还要遮上一张黄表纸。
灵床下放一盏豆油灯,谓之“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
死者尸体安排就绪,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幡上缀一串纸钱,钱数与死者年龄相等,有的还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
“招魂”之后便是指路,所谓“指路”就是为鬼魂指明“升天”的道路。
此俗在建国前的青岛市区比较简化,建国后随着丧葬__推行火化,农村“初丧”之俗也大为简化,只给死者沐浴穿“寿衣”。
栖霞传统丧葬习俗栖霞西南部与招远东南部、莱阳西北部及莱西北部四县市交界处丧葬习俗略同。
尤其是莱西、莱阳如今其旧的传统习俗延续仍处兴盛,丧葬大多雇佣吹鼓手和道士及大摆筵席。
受其影响,邻近的栖霞、招远这种习俗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相继有所沿用,且新旧结合不断变革。
我的爷爷当年曾经在登州府学过礼仪。
在那个年代我们村及周边村庄的红白喜事他不请自到,且料理的头头是道,就连宾客的吃住迎送都安排的滴水不漏。
如今比我年长几岁的常在我面前说:“您家老三爷爷咱们这里的红白喜事全靠他张罗,你的作为就有点像他”。
只可惜我是爷爷去世后出生的,一切都不知情。
有位前辈曾经想将他看日子及有关婚嫁迎娶、殡葬等礼仪知识传承给我,那时候只因我身在学校无时间学习而拒绝。
地域不同习俗有别,它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是我的爱好和夙愿。
以下是我整理的栖霞传统丧葬习俗,敬请诸位光顾指正充实。
另,有些词语属于地方语言只能根据发音来组词,用字词肯定有不准确的,这里只能说声抱歉。
(1)家人备好棺材。
以往老人都说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个棺材本。
就是人到了晚年都要积攒点钱,打算后事。
一是选好坟地,死后有落脚处,二是打造棺材并缝制寿衣及发殡的钱。
一般到了六十岁左右的都事前买木料打棺材,做好西去的准备。
最好的棺材是副面板的,就是除了上等木料,还有棺材天盖两层,里边的那层画有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及花鸟等。
其次棺材为123型,尤其是楠木做的。
123是指棺木厚度而言。
即底厚为一寸,两梆(边)二寸,棺材盖子三寸。
常言道“我若有个三长两短……”,是指着棺材木板块数来说的。
三长是指棺材底、左右棺材边(梆),两短是棺材的两个堵头。
上部棺材天也属于一长,但都不说,若有了四长就是盖上了盖,上了棺材天(盖子),人就是没了,不吉利。
老丧棺木为栗红色,父母尚在早逝者为白色棺木(不刷色)。
(2)将寿衣由柜子中取出,含衣冠鞋袜、殓单、首饰等,看其是否齐全,以便补充。
另将所有的都放在簸箕中,以便应急。
曲阜丧事规矩一、引言曲阜,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之一。
古代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儒家文化遗产。
其中,曲阜丧事规矩是古代曲阜地区人民过世后举办葬礼、安葬的一系列仪式和规矩。
这些规矩主要由本地人民沿袭并继承下来,彰显了丧葬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基本概念1. 丧事规矩的含义丧事规矩指的是曲阜地区人民在举办丧葬仪式时要遵循的一系列传统礼仪和习俗,包括丧家、亲友、各界前来吊唁的礼仪,以及丧葬期间的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矩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弘扬孔子家风,塑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2. 曲阜丧事规矩的起源曲阜丧事规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与孔子的故乡关系密切。
在孔子时代,曲阜已经有了一定的丧葬礼仪,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曲阜丧事规矩逐渐形成并完善,传承至今。
三、丧事规矩的主要内容1. 丧家的准备工作在曲阜地区,当有亲人去世时,其家属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习俗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丧家要购买一副适用于去世人的棺木,同时准备所需的丧葬用品,如纸钱、香烛等。
其次,要根据逝者的身份和亲属的奉养情况,选择适当的丧葬地点。
2. 亲友前来吊唁的礼仪亲友前来吊唁是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曲阜地区人民注重亲友的前来,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安慰。
吊唁时,亲友要穿着黑色或素色衣服,手持香烛,低声悼念。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还会准备花圈或寿衣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3. 丧葬期间的仪式丧葬仪式是曲阜丧事规矩的核心部分。
在丧葬当天,会请来专业的丧葬师傅负责主持仪式。
仪式开始前,亲友要将花圈等祭品摆放在灵堂前,点燃香烛并进行祭拜。
随后,丧葬师傅会领导家属和丧家亲友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之情。
4. 丧葬期间的饮食和服饰曲阜地区人民在丧葬期间有特定的饮食和服饰要求。
在丧期,多数家庭不烹制鱼肉等肥重的菜肴,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亲友前来吊唁时也不应佩戴过于华丽的饰品,以示对去世亲人的哀悼之情。
山东聊城农村出殡礼仪丧葬建国前,境内丧葬礼仪极其繁琐铺张,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均为木棺土葬,尤以柏木棺、杨木寿为最荣耀。
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子百日不理发,儿女服孝期3年,侄孙辈1年,房门帖白条,3年内不帖春联。
一般要经过守灵、报丧、入殓、殡葬、圆坟、祭祀等主要程序。
长辈一般到迟暮之年,晚辈多为其做寿衣、打棺材、修墓穴准备后事。
富裕人家的寿衣、棺材用料考究,贫寒之家则难以讲究,极贫者仅用芦席或草苫一卷土埋了事。
殓衣、含殓死者将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穿寿衣。
男用棉袍马褂,头帽足靴;女用手帕、大袄、裙子。
寿衣全用布条系上,取“带子”即后继有人之意。
殓衣后,移尸于堂前灵床之上仰卧,口中放铜钱或玉石l枚,称“含殓”。
同时,请人帮助治丧。
先请“总理”1名,统管丧事,并由“总理”指定“内、外柜”各1人,分别负责内务和接待礼仪,然后由“总理”差人给亲友送讣贴报丧,搭设灵棚,开启墓池。
停灵亦称守灵,又称“小殓”。
尸身停于灵床之上仰卧,身下铺草纸,盖白布单子,谓之“铺金盖银”。
也有的面盖火纸,身覆棉被,头枕三角式枕头,叫作“鸡鸣枕”,双足用苘麻系绊。
灵前摆一小桌,放面条1碗,称“倒头面”。
桌上置长明灯,燃香,摆供,供死者牌位。
灵床两侧,谷草铺地,子女眷属男右女左,跪于草上,称为“守灵”。
攉汤亦称“送汤”。
停灵期间,要到土地、庙祭奠。
侍候丧局者托供晶于前,孝子提汤罐其后(多为米汤或面条汤),家眷相随至土地庙哭奠。
传说死者鬼魂在去见阎王之前,先被土地爷在土地庙羁押3天。
故死者亲人为其鬼魂“送汤”,连送3次。
“攉汤”完毕之后,接着是送“盘缠”。
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三天晚上,也有在当天晚上的,地点在村庄的十字路口。
送盘缠时,除烧纸钱,还要带些花生、红枣和其他食物等一同烧掉,并特地扎一纸轿和纸人烧掉,意为亡者坐轿上西天。
全家人都跪在纸轿和纸人前,一直等到全部烧完后才节哀返回。
人殓亦称“大殓”。
人死后3日内入殓。
其时,奏乐、诵经,先由孝子为死者净面,用镜子“开光”,后将死者抬入棺材,背下铺铜钱,盖棺、口口钉,全家举哀痛哭。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
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
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
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
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
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
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
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
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
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
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
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
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荣成俗称“挂挑信”。
丧幡,过去用“毛太”纸,一裁两截,每截为一张,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
第一、二节分两列,一列宽二寸许,一列宽寸,长等于纸宽,皆凿制钱印痕;第三节,成长方形,下方中间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用长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
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对道又称报丧。
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
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
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
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
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否则是不能入殓的。
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口传。
报丧人每到一家,必须吃点饭或点心,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
讣文的格式如下:显考某府君(女则写显妣某大君)享年某某岁,于本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写内寝),泣于某月某日成服,即于是日治丧候唁,过时掩柩,忝在至戚,谨此讣闻款落到缌服以内:,灵奠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
大户人家于这一阶段开灵,停灵三日、五闩、七日甚至百日,平常百姓只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入殓死者遗体入棺称之为入殓。
入殓的时间各地不一,荣成都在死后当天进行。
灵堂即设于灵床处。
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
这—切铺好后,将死者的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将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周围塞以谷草,大户人家用灯草。
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架在灵床处,撤下门板。
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
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
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
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设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
供桌两旁分列手捧盆、巾、栉和酒、茶具等的纸扎童男童女。
点燃的信香,横卧香炉之卜,等外甥吊唁时将其竖插于香炉之中,谓之“扶香”。
如逢重丧口,需扎一小棺材置于死者棺下,以免灾祸。
成服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
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
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
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
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
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
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
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
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
尽管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
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
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
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许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
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
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
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
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即将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黄布缝制。
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
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
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
女人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
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成服,得请礼宾司仪,孝子穿戴孝服孝帽,随礼客赞礼,行俯匐叩礼(俯,折腰跪;匐,以首及地),加梁冠(用纸糊带梁的帽子,梁上画白杠,孝子五道;侄、孙辈一道),束首(以青麻或稻草搓绳,绳卜拴罗底一块,长约四寸宽约寸许,遮盖眼睛,使其“目不斜视”,两边各缀棉球两个,以塞耳朵,使其“耳不旁听”),披麻衣(通常用长约三尺、宽约尺半的麻袋布将前半中间剪开,分别搭在左右前胸,后半披于后背,裹额(将扎头孝带由中间从前额围于脑后系结,剩余双股拖于背后),束腰(即用麻绳或草绳扎腰),执杖(俗称孝棒或哭丧棒,用高梁秸糊剪穗的白纸为之),撒履(将鞋后跟踏倒趿着),至此礼成。
破孝是对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当地俗称“撕孝帽子”。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必须按齐缞用布分给所有服齐缞的人,但农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
其他服丧者全由自己操办筹借,好在齐缞以下均穿沿边衣服,借身白褂子即可,所以,农村破孝比较简单。
奔丧俗称“哭道”。
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
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
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
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
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
因此,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
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
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报庙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领众子众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
去时默不作声,同时—路举哀。
实际上,去时是同死者的灵魂一起去的;回时,土地爷将死者的灵魂给留下了,因此举哀。
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
因此,报庙之后,紧接着要给死者的鬼魂送汤水,以免鬼魂饿着。
送汤水与报庙不同,报庙女眷不参加;送汤水男女眷属均需参加。
首先要请一位同辈的长者为前导,一手提盛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飨野鬼游魂,所有眷属男前女后,一行尾随。
行到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于路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到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拜神致祭,谓之送汤水,也叫送纸,每天早中晚三次,连续三天。
祭完后,男眷返回时,女眷站起与其同归。
至家门,儿与儿媳按男左女右跪于门两侧,让其他孝眷进灵堂后,再起立进屋。
“送纸”结束后,要烧倒头马或轿。
过去,分三次进行,后来人们把报庙、送浆水、烧倒头马并在一起进行,即送完浆水接着就要烧倒头马。
烧倒头马要头向城隍庙。
过去,荣成属文登县地,城隍庙位于西北方向。
西北属乾、属阳,但因城隍所在,也只得向西北.烧前,要在地卜画…圆圈,西北处断开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