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⑵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1、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

未来人地关系研究的方向有:①加强经济全球化与人地关系机理响应、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模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②采用RS GIS 和GPS技术手段加强人地系统的动态模拟、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③ 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④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问题及其区域响应问题的系列研究,推动人地关系研究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方向转变;⑤加强人地系统中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研究,道德文明的力量将最终取代资金、技术、政策等手段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最主要力量

2、顺应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构建“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科体系。

一是要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强化应用性。二是将“引进来”与“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三是在学科间交流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在与其他学科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做好学科“边界跨越者”。

3、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

①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等多学科视角把握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②加强认知地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深化认知地图空间分析,扩宽研究领域,解释其背后的深层次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③加强对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的正面实验性研究,探索新的时空数据生产与管理方法,以促进理论和方法的提升。④加强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社会分层、不同类型群体的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研究,实现提高每一个居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目标。

4、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

①加强新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探讨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全球城市体系的新霸权、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格局变动、欧盟、亚洲太平洋地区、东盟等大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等,为新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30]。②开展都市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如城市快速建设引发的恶性强制拆迁问题,开发区建设造成的农民失地问题,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剥夺问题等,为推进城乡社会公平、加强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③逐步开展地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包括选举地理学的“地方”研

究、新区域地理学的“地方政治”研究和显性的“政治力学”和“政治生态”的研究。

5、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

①从居民个体行为和微观层次推进社会地理学研究手法的多样化;②进一步丰富社会地理学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建成区尺度、市区尺度、都市区尺度延伸到郊区的社会空间、村落和社区的社会空间甚至更小尺度的社会空间中去;③注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社会地理研究方法论的互补;④抓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进新一轮社会地理研究迈向新高潮。

第一题

1、地理教学与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地理专业队伍逐渐扩大

2、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

3、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

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其后的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4、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综合研究。70年代末,以土地类型为基

础的土地资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的研究,已经全面发展为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近年,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相联系,开展了土地

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冰川、冻土、沙漠、湖泊、湿地等专门领域自然地理研

究的进展显著。自然历史过程即古地理方向是区域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学者通过黄土、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及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5、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

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领域。人文地理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并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开展了城市化过程的研究。区位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在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研究。地理学家积极开拓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集成研究,成为当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流。地理学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人地系统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其内容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指标体系、模型、动力学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并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6国家及区域地图集系列的编纂

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思维和第二语言。20世纪,国际地理学界掀起3次编制国家地图集的高潮,大致30年一个周期。30年代中国的申报馆地图也跻身于先进行列。60年代中国先后编制国家及省区的历史、自然、人口、经济、农业地图集系列30余种。其中国家自然地图集、人口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农业地图集、数字化专题地图集的规模和质量均达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100万土地利用图、土地资源图、草场资源图、土地类型图、地貌类型图等在国际地理学界也有重大影响。地方病图集、癌症地图集、鼠疫地图集及环境、灾害地图集的出版,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和环境科学界的关注。

7、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相结合,具有对时空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和发现新的信息,为区域开发和宏观决策服务。从学科发展趋势看,正逐步形成一门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仅使地理学传统的区域性、综合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

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资讯产业,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清查与评估、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作物估产、灾害预警与损失评估等许多方面,成为地学、宏观生物学、环境科学等许多研究单位和部门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亦迅速、深入地切入信息时代,显现出蓬勃生机。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地理学经历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顾和瞻望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不足,前瞻了21世纪未来若干年我国地理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地理学应加强在基础理论、地理环境的变化和保护、地区资源系统、区域综合发展、地理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回顾;发展趋势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 (学科体系)。其对象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演化过程、区域分异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地理学的方法论的精髓是在于把握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地理学与其它研究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学科的重要不同点。 无论古代、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都在于地球表层。而且,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不是个别事物的规律,而是现象之间的联系。“地理学存在的理由在于综合。”(英国地理学家强调)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主要关系。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和范围愈来愈大、因而愈来愈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时候,紧紧把握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人—地”关系是更加重要了。黄秉维、陈述彭、吴传钧、侯仁之、郑度等在论述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时,总是强调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地理学成为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基础学科”[1]。老一辈地理学家还经常教导我们: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1 地理学发展的回顾 1.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地理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历史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包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而自成一格[2]。早在战国后,我国就出现了《山经》、《禹贡》等区域地理著作;公元前2世纪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旅行记著作《穆天子传》[3]。从2世纪即开始,我国各地编撰的各类区域地理志、地方志迄今保存有1万多种。我国古代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公元3世纪裴秀(224~271年)对地图的编制、6世纪郦道元(466~527年)发表第一部水文地理名著《水经注》、11世纪沈括(1031~1095年)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海陆变迁规律的记述、15世纪郑和(1371~1435年)大规模航海考察、17世纪徐霞客(1587~1641年)对岩溶地貌的研究等[4]。 15、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洪堡(1769~1859年)及李特尔(1779~1859年)对地理的重要贡献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促使了世界古代地理学迈入了近代地理学。19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 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 1922年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简称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而这一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与世隔绝,使我国古代地理学缺乏发展动力。直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后,近代科学技术才转辗传入我国,西方地理思想观念开始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 1.2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派遣考察人员,深入我国内地进行地理、地质和资源考察,扩大和促进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19世纪末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外国地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方法。新式学制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开始设置地理课程。特别是1909年9月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1899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4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浅论现代地理学的特点以及未来 2013级地理科学曹哲晖2013221108110058 一、摘要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主要由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方志学三部分组成。从时间上看, 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人类进入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地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推动 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关键词 现代地理,描述,新技术分析,邱维理,分布,关系,位置 三、正文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邱维理曾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里提到: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而现代地理学在研究上有又有以下特点: 1.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 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2.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 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3.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

地理学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摘要: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既古老又年轻,20世纪它经历了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巨大成就。 1 进展和成就 由于研究背景的差别和学术观点的不同,在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区位学派和数量学派等若干不同的研究传统和风格。这些主要研究传统与学派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相反,它们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如关于地表事物分布的区域研究必然涉及到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容,也离不开景观的发展和演变;而区位学派的空间分析,数量学派的数值化和模式研究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又和区域研究及生态学派的人地关系研究互为补充[1, 2]。 面对地球表层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地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人文以及区域的综合内容,包括人地关系机理及其优化调控等重大问题。因此,地理学要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果,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必须兼容并蓄、互相渗透、彼此促进,加强不同研究传统和各个学派之间的合作,使地理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断扩大并深化其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与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地理专业队伍逐渐扩大,地理科研成果和地理科学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地理学在地域分异和区域系统、地表自然过程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国家及区域地图集系列的编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的进展与成就[3~6 ]。 1.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其后的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1. 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

地理学发展前景和自己的未来发展

地理学发展前景和自己的未来发展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气候变暖等)。“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类,就难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均以煤为主要燃料,CO2,排放量在近期内恐难于减少,这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也受人关注(京都气候议定书)。 “行”的问题在地理环境研究中也很重要。美国是汽车王国,两口之家常有三辆汽车,是世界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如华盛顿郊区树木、草地很大,但空气质量仍较差。因此有识之士都主张发展公共交通(如轨道交通),减少私人汽车。我国近来却反其道而行之,竭力鼓励私人购车。有人估计,如中国每人有一辆汽车,全世界所产石油还不够供中国一国需用。这是我国交通地理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

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主要开展了城市市场空间研究,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边缘区研究,

地理学四大传统新论(翻译)汇编

地理学四大传统新论(翻译) 在1964年5月出版的《地理》杂志中,威廉·d·帕蒂森对于地理的主题做了一个简单而优秀的阐述。从那以后,他的四个传统的文章被广泛引用,它有助于减少用一两个句子定义宽泛的学科的问题,使公众、教师和专业地理学家可以接受和理解。任何的简单定义中一个明显的困难是:什么是一个综合陈述中所忽略的。而不是试图将产生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帕蒂森建议我们应该为少数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坚持学科发展的人巩固地理的概念和主题。因此他认为地理学的四个传统:空间、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和地球科学。很多人以及众多课程委员会列出了地理学的主要概念和原则;每个地理教授或老师可能有他或她自己的列表。帕蒂森学习的四个传统在学习尺度上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折衷在编译一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地理“主要概念”的列表和记忆一个令人沮丧的栏目中定义。 那些相近学科的学者有时候忘记了对于地理的学科知识的定义不是唯一的。因为“知识爆炸”的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科为了研究的目的都不断变化的试图将知识划分为方便盒地理和物理或化学的界限在哪里线在哪里地质和物理或化学,交叉区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的领域了吗?当历史可以处理世界上任何地区所有时间所有的事情时,历史的边界怎样定义?我们知道的社会学家的人类的概念吗?它们是如何不同于那些心理学家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是一个反应部分,渴望消除学术界限和定义它们的难度。学生和 老师总是面临着一个困境:即知识是如此巨大,我们必须为了理解和掌握一些它的一部分而将其分开,然而所有的知识是相联系的我们必须试着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必须面对学习一部分知识的“所有”这样不可能的任务的专家,还是同样有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清“所有”的通才,他们的言论都并不新鲜。 尽管去定义研究领域或学科是个学术难题,仍然有很多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他们的方法、兴趣、研究的对象无论如何都不同于那些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或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有一个长久的传统,它告诉我们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为什么研究。哈维告诉我们关于一个学科的一切,而方法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在讨论四大传统时我们更关心哲学而不是方法论。我们在定义上的部分困难也许在于区分学科的核心,那应该在学校和大学里教授,据调查,这通常学科边缘并且和其他学科交叉和使用。 12年前,帕蒂森的“四个传统”是对地理学中心和主题的一个优秀的阐明。,但地理,像其他学科一样,已经改变了。学者们不断地试图定义和分析我们的发展。一旦看到学科的变化,一个人如何区分从潮流中区分一个趋势。在一个分支学科被认识之前需要多少实验者、多少文章和书要写?帕蒂森的传统仍然合适的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地理趋势吗?我认为依然适合。我们用它们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所有英国哥伦比亚大学三年级地理专业所需要。 帕蒂森说,在现代历史上地理处理至少有四个中心主题。我们认识到,所有地理工作并不限于这些主题。但这其中一个或多个通常是包含在大部分地理工作。它可能是有用的对于再次讨论这些传统,就一些近来的趋势评估它们。 空间的传统 如果一门学科可以浓缩成一个词(或许比一个句子简单),人们可能会认为地质学是岩石,植物是植物,历史是时间,社会学是人,地理学是位置。地理学家一直关注的位置属性——它的位置、方向和方位和距离以及和这些属性相关的形式和运动方面。一部分空间地理学关注的传统分布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地理区域或只关心空间排列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足够大的“看到”一些类型的分布,地理也不应该包容的断言所有现象。将地理定义为“分布”不是很有帮助。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分布,例如,岩石,植物,和民族;我们应该高兴的是,他们关心分布而不是声称这些是单纯的地理研究。

地理学发展方向

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 任美锷 (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一、地理学内容不断发展更新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气候变暖等)。“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 ,引起全球变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 2 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类,就难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在,发展 ,排中国家的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均以煤为主要燃料,CO 2 放量在近期内恐难于减少,这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也受人关注(京都气候议定书)。 “行”的问题在地理环境研究中也很重要。美国是汽车王国,两口之家常有三辆汽车,是世界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如华盛顿郊区树木、草地很大,但空气质量仍较差。因此有识之士都主张发展公共交通(如轨道交通),减少私人汽车。我国近来却反其道而行之,竭力鼓励私人购车。有人估计,如中国每人有一辆汽车,全世界所产石油还不够供中国一国需用。这是我国交通地理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二、钱学森的学说及对地理学的重视 钱学森院士从世界科学的高度,早已确认综合性科学的重要性。前几年,他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大的地理科学系统。因此,他很重视以综合研究为核心的地理学,前几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建立地理科学学院,钱老亲笔题写院名,现挂在该院大楼的门口。这生动地证明地理学的重要性及有巨大发展前景。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摘要:认识一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必须要了解学科的特性,通过研究学科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把握学科的前沿,以至于研究可以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地理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地理学分离的“二元化”甚至可以说是“多元化”,“二元化”是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这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地理学科综合发展的进程。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来说明现代地理科学综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综合 一、前言 地理学有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科。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和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拓宽实践应用研究领域,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等。[1]在地理学的发展初期,地理学只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理学成为了一门研究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性学科。 二、理论 20世纪以来,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随着学科发展阶段的不同再加上社会的进步,对于地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不同,人们对地理学的概念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郑度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⑵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谈谈我对人文地理学发展进程的认识

谈谈我对人文地理学发展进程的认识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人文地理学是地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它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为此,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不包括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广义的则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社会性是指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区域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地相关以后,在一个更高地层次上发现问题。 人文地理学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达内涵。 古代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