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疗感染性疾病抗体药物的概况及趋势

治疗感染性疾病抗体药物的概况及趋势

治疗感染性疾病抗体药物的概况及趋势
治疗感染性疾病抗体药物的概况及趋势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目的分析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方法对胰岛素、格列美脲、阿司匹林、胰岛素笔、胰岛素泵、联邦·焕胰素等治疗糖尿病药物进行全面的描述分析。结果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药物日趋多样化,作为新时代的医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医疗药物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结论通过探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不断研发新药剂,使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加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标签: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发展状态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1],此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包括[2]: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于患者机体,降低胰岛功能,提高胰糖、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患者临床突出症状为高血糖,伴随尿量多、消瘦等表现。在长期的治疗中,患者可能出现广泛的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需要控制血糖正常水平,才能降低代谢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保护肾、眼、足等部位,增强治疗效果。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保持患者的正常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关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 1.1降糖药的服用经常服用非胰岛素的患者,在遵循饮食方案进行体重控制后,如血糖还是高于14mmol/L,可指导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组成了口服降糖药的三大类型[3]。 1.1.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的功效在于[4]: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防止出现肝糖原异生现象,加速糖的无氧酵解,强化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等。①二甲双胍作用持续可高达6h,服药最大剂量必须<1500mg/d,此药物不会造成乳酸性酸中毒。双胍类在伴肥胖症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疗效受到人们的认同与肯定;②苯乙双胍作用持续高达5h左右,服药最大剂量必须<75mg/d,避免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1.1.2磺酰脲类磺酰脲类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治疗优势,有效增加靶细胞胰岛素数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5]。①第一代以甲磺丁脲作用持续可高达8h,服药最大剂量必须<3000mg/d;②第二代以优降糖作用持续可高达1d,服药最大剂量必须<15mg/d。 1.1.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生物合成的拟四糖体,经口服用后,将会降低糖尿病患者饭后高血糖。特别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患者在采取科学的饮食方案后,加以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治疗愈合率更高。但是,患

中药治癌五大法

中药治癌五大法 1清热解毒法 常用药物 白英、龙葵、蛇莓、青黛、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鱼腥草、金银花、野菊花、凤尾草、鬼针草、土茯苓、红藤、蒲公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白头翁、苦参、猫人参、石上柏、猫爪草、佛甲草等 疗效评价清热解毒药多属苦寒,有抗菌消炎作用,癌症合并感染、水肿者用之均可见到症状明显改善。个别药物的提取物,如白英碱、靛玉红等在体内外有一定抑癌作用。但那种误认为此类药为抗癌药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注意事项 清热解毒药性味苦寒,癌症治疗使用时剂量往往偏大(30~60克),故对癌症热毒型较宜,脾胃虚寒型用之必有消化道反应,应慎之,宜配伍护胃药。晚期癌症正气虚型更应配伍扶正药,且剂量小于30克为好。

2以毒攻毒法 常用药物 水银、砒石、轻粉、信石、斑蝥、全蝎、蜈蚣、蜣螂、蜂房、蛇毒、毛莨、商陆、雷公藤等。 疗效评价 该类药物均有毒性,可直接破坏癌细胞。如含砷的砒石可与DNA聚合酶上的羟基相结合,从而干扰DNA修复,使癌细胞凋亡;另从基因调控方面看亦有不少科学依据,用于白血病及体表癌可见其疗效。而斑蝥素的抑癌作用亦通过14C-亮氨酸和32P作渗入实验得到证实。 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有剧毒,一般仅外用,内服须注意剂型、剂量。 如《黄帝内经》所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体质差及晚期癌症患者绝不能内服。

3化痰软坚法 常用药物 半夏、南星、(又名蛇六谷、魔芋)、黄药子、海藻、昆布、山慈菇、泽漆、天葵、荸荠、皂角刺、瓜蒌、夏枯草、龟板、鳖甲、穿山甲、蛤壳、蟹壳、蜒蚰、海龟、田螺、瓦楞子等 。 疗效评价 此类药物的抑癌作用,临床和体外实验均已取得证实。与 以毒攻毒药物相比,显然毒性小得多,只要合并感染不明显, 似乎比清热解毒药更适合于癌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品分类管理的现状分析

摘要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回顾一下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的时间表:在1999年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启动之前,我国药品市场除对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实行特殊限制外,其它药品基本上处于自由销售状态,到2000年1月1日,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开始实行;从2004年10月1日起,所有注射剂必须凭处方销售;到2005年7月1日开始,未列入非处方药物的抗菌药物须凭处方销售. 关键词: 关键词1:药品 关键词2:处方药 关键词3:非处方药 关键词4:特殊管理

目录 一、前言…………………………………………………………………………P 4 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概述………………………………………………………P 4 2.1、药品分类管理基本概念………………………………………………………P 4 2.2、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发展历程……………………………………………P 5 三、药品分类管理具体规定………………………………………………………P 5 3.1、药品生产………………………………………………………………………P 5 3.2、药品流通………………………………………………………………………P 5 3.3分类管理中药品的使用…………………………………………………………P 6 3.4、标识物及广告…………………………………………………………………P 6 四、处方药和处方药转换评价………………………………………………………P 6 4.1、处方药转换评价为非处方药…………………………………………………P 6 4.2、非处方药转换评价为处方药…………………………………………………P 7 五、双跨药品…………………………………………………………………………P 7 六、结束语……………………………………………………………………………P 7 七、参考文献…………………………………………………………………………P 8

肝癌的五种治疗方法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原则。目前公认,早期施行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好配以中药进行调养护理。有效缓解痛苦 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中医肿瘤科刘献周说: 一、手术治疗 (1)患者一般情况:①全身情况良好,心、肺及肾功能无严重损害,估计可以耐受手术:②肝功能代偿良好,或仅有轻度损害,按肝功能分级属1级;或属Ⅱ级,经短期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到I级;③无广泛肝外转移性肿瘤。 (2)下述情况可以行根治性切除:①单发的微小或小肝癌;②单发的向肝外生长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表面较光滑,周围界限比较清楚,受肿瘤破坏的肝组织少于1/3;③多发性肿瘤,肿瘤结节少于3个,且局限于肝的一叶或一段内。 二、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消痛治疗 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行射频、微波、冷冻或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以及体外高频率聚焦超声等局部物理疗法。这些方法适用瘤体较小而又不能或不宜手术切除者,特别是肝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者。其优点是:疗效确切,安全简便、副反应较小。有些患者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化学药物治疗 原则上不做全身化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的区域化疗,如经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隔离灌注有可能提高疗效和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可望提高疗效。有价值的是术后选择性的区域化疗,对预防复发确实有作用,这一点已被多方证实。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对一般情况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道静脉曲张,肿瘤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又不适合于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者,可采用放疗为主的综合洽疗。 五、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主要是免疫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已被广泛证实,也提示了免疫治疗及生物治疗的可能性。生物治疗虽然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有时虽然应用多种生物反应调节剂,几种免疫指标也可望恢复正常,但仍不能彻底消灭癌细胞,甚至不能阻止肿瘤的发展。

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

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25T13:31:12.0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作者:马韬 [导读] 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开展有效药物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良好预后,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红河 661199) 【摘要】目的:进行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156例心绞痛患者,以患者临床资料为依据开展分析,并研究使用药物情况和随访1年结果。结果:治疗后156例患者全部生存,具有100.0%生存率;共出现心血管事件32例,再次出现心绞痛患者为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例,非致死心肌梗死患者2例,心衰4例,心血管发生率为2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开展有效药物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良好预后,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关键词】心绞痛;治疗效果;临床药物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195-02 心绞痛患者主要症状为心肌缺血,存在心前区疼痛等临床表现[1]。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生率逐渐提升,对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冠心病包括不同类型,患者具体疾病类型会发生转换,其发展和变化取决于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156例患者,对心绞痛药物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156例心绞痛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疗效,全部患者均经心绞痛诊断确诊,并且其中不存在近期施手术、有凝血障碍、脑出血、外伤、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中重度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者。患者中包括88例男、68例女;患者年龄范围45~82岁,平均年龄为(62.4±3.7)岁;156例患者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冠状动脉脑供血不足70例、心率失常患者52例。 1.2 方法 1.2.1基础治疗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心绞痛诱发因素、治疗措施、临床症状讲解,同时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进而引导患者提供有效配合。 1.2.2药物治疗 156例患者均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药联合治疗,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过不适患者4例,并使用替代药物氯吡格雷。其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曲美他嗪患者6例,服用尼可地尔患者2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10例,服用长效硝酸酯类药物70例,服用ACEI药物30例。①改善临床症状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血现象与相关症状药物包括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是常用硝酸酯类药物,不同药物的服用方法和类型不同,需要依据患者患病程度进行确定。②改善预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开始服用时需小剂量,然后依据患者病情进行剂量的逐渐增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缓释片、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阿罗洛尔等是临床常用药物种类。氯吡格雷,该药物通常服用剂量为75毫克/天,但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该药物达到所需血药浓度需要2小时。阿司匹林,该药物通常服用剂量为75~150毫克/天。调脂治疗,通常选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因为该药物不仅抗炎、抗动脉粥样斑块、氧化应激作用稳定,还能够使患者胆固醇含量降低,临床上经常使用普伐他汀、舒瑞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存在缺血表现,然后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电图缺血性下降部分回升1毫米以上,T波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超过50%,还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以上指标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1.0软件。 2.结果 一年治疗后156例患者全部生存,具有100.0%生存率;共出现心血管事件32例,再次出现心绞痛患者为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例,非致死心肌梗死患者2例,心衰4例,心血管发生率为20.5%。共出现不良反应病例8例,主要表现是注射瘀斑,其严重不良表现未出现。 3.讨论 在治疗心绞痛过程中,需要纠正患者心肌缺氧情况,使患者心肌供血能力得到改善[2]。运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和心脏死亡,提高患者生存率。氯吡格雷在患者无法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或使用心脏支架治疗情况下能够收获良好疗效[3]。心绞痛患者可在治疗中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关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脑卒[4]。常规药物治疗后仍存在显著心绞痛症状,可针对患者施钙拮抗剂,磷酸酯类药物能够促进心肌耗氧量降低,促进冠状动脉灌注增加,进而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5]。患者在运动前使用该药物,能够实现较好的预防,避免患者产生心绞痛[6]。本研究中,经过一年治疗后生存患者156例,具有100.0%生存率;共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32例,24例患者再次出现心绞痛,2例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2例患者非致死心肌梗死,4例患者心衰,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0.5%。共出现8例不良反应病例,主要表现是注射瘀斑,其严重不良表现未出现。可见,在心绞痛患者中采取有效药物治疗措施能够收获显著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7]。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中采用药物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显著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3):49-50. [2]严华,罗倩.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1):4676. [3]高艳霞,王立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113-113.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为当机 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低毒性,可以准确地攻击靶分子, 且毒副作用较低,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单克隆抗体抗肿瘤机制包括:免疫介导的效应功能,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和补体依 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单抗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效应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发挥效应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的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肿瘤细胞,有释放蛋白酶、活性氧和细胞

因子等加强ADCC作用。此外,一些偶联抗体通过连接细胞毒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如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Zevalin等。1997-2013年FDA 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列表如图15。图15:1997-2013年FDA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点开大图观看更清晰?)截至目前,全球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共51个,其中鼠源单克隆4个、嵌合抗体7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3个、全人单克隆抗体17个。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占了一半左右。截至目前,中国上市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为百泰药业治疗鼻咽癌的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2008年4月被正式批准联合放疗治疗EGFR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比埃克替尼早了3年),这是全球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15年,中国国内单抗药物销售额约为72亿元人民币,其中肿瘤药占了80%,约为57亿元,同比约占全球抗药市场的1.13%。对比小分子靶向药物,2014年国内22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市场为13.21亿元,根据2015年样本医院全年靶向小分子药物购入金额为14.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4%。 从全球市场上看,2015年靶向抗肿瘤药物TOP10中有6个是单抗,前3名全是单抗,且销售额差距明显,前3名2015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7-06-14T11:42:37.9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作者:胡丽丽 [导读] 综上所述, EMAB、AOAb、AZP的临床检测对女性不孕不育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 目的探究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不孕不育女性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继发性不孕患者136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EMAB、 AOAb、AZP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EMAB、AOAb、AZP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AB、AOAb、AZP的临床检测对女性不孕不育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免疫性抗体;女性不孕不育;检测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immune antibody in female infertil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e antibody in the detection of female infertilit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in our hospital, 128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fertil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other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infertility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n = 136).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of the patien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EMAB, AOAb and AZ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EMAB, AOAb and AZ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detection of EMAB, AOAb and AZ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female infertility. [keywords]Immune antibody; female infertility; detection 目前,女性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各研究学者及生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女性不孕不育率发生率也呈逐年上涨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生活。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孕不育患者中,与免疫性抗体有关因素占了30%,如抗子宫内膜抗体,故通过有效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不孕不育并及时进行治疗尤为重要[1]。办研究将进一步探究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不孕不育女性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继发性不孕患者13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1.24±7.25)岁;不孕不育病程2-17年,平均病程(7.93±1.26)年。对照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 2.13±7.16)岁;不孕不孕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53±1.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子宫内膜(endometrial,EMAB),抗卵巢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ovarian,AVOAb)和抗透明带抗体(Anti zona pellucida antibodies,AZP)。抽取患者肘静血脉3-5ml,不抗凝,进行离心分离血清,将其置于-20℃冰箱保温或者立即进行测定,如冰箱保温后测定,需将血清解冻至室温,然后严格遵照检测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检测操作。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EMAB、AVOAb、AZP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EMAB、AVOAb、AZP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EMAB、AOAb、AZP阳性率检测结果对比n(%)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有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女性不孕不育发生率越来越高,不仅影响女性正常生活,也给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上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害女性健康,故临床及早实施有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必要性[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EMAB、AOAb、AZP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表明女性患者在诸多至不孕不育因素中,EMAB、AVOAb、AZP 均具有密切因素,其中EMAB是因子宫内膜为靶抗原引起的乙烯类免疫反应的自身抗体,其产生原因为子宫内膜刺激系统,导致机体内免疫系统失常及自身的免疫缺陷;AVOAb在感染、创伤、反复穿刺取卵或使用促排卵类药物状况下,使卵巢组织的抗原成分刺激机体合成对应抗体,致使患者自身出现免疫性卵巢炎,从而影响患者体内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出,使孕激素分泌量减少,严重会引起卵泡发生闭锁、退化,更严重会导致患者卵巢功能闭经及早衰;AZP能够阻碍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并破坏卵细胞,干扰受精细胞着床,导致女性生育能力下降。AZP是一种附于卵母细胞和着床前受精卵外的一层基质,其主要由糖蛋白组成,其在正常受精过程中和孕卵早期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透明带抗原可诱发异种和同种免疫反应,产生AZP抗体,阻止精子穿过透明带与卵子结合,从而干扰着床,导致不孕。因此EMAB、AVOAb、AZP可作为检测女性不孕不育症及卵巢早衰的有效辅助诊断指标[3]。 综上所述, EMAB、AOAb、AZP的临床检测对女性不孕不育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参考文献

浅议我国药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

浅议我国药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的 商品,药品市场反映了中国制药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全国人民对健康的提升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制药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药品市场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药品市场、现状、对策

索引 摘要-----------------------------------------------------1 一、中国药品市场发展现状---------------------------------3 1、数量巨大但分布不均衡----------------------------------3 2、盈利空间逐步压缩--------------------------------------3 3、药品财产集中度整体呈提升趋势--------------------------3 二、我国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3 1、制售假劣药品的行为屡禁不止----------------------------3 2、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长期存在--------------------------4 3、药品虚假广告铺天盖地----------------------------------4 4、药品购销不规范,商业贿赂严重,回扣风行------------------4 5、零售药店和生产企业管理不规范--------------------------4 三、规范我国药品市场的对策-------------------------------5 1、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5 2、建立完善的药品市场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5 3、加强政府监管------------------------------------------------5 4、完善药品流通方式--------------------------------------6参考文献-------------------------------------------------7

治疗癌症新兴方法

治疗癌症新兴方法 癌症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命健康,现在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很多,都有不错的效果,不过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采取癌症晚期的最佳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关于新兴的治疗方法 一个癌细胞只要分裂40次,就可以夺人性命,一旦发生转移,手术往往就束手无策,因为手术只能切除肉眼能看到的癌细胞,对于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却无法消除,而一个癌细胞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分裂出十几亿个癌细胞,可直接致人死亡。 放化疗本身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不仅很难从根本上治疗癌症,而且放化疗治疗癌症毒副作用很大,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很多患者都很惧怕放化疗治疗。很多患者虽然早期采用了放化疗治疗,但因毒副作用大身体不能承受而不得不中途中断放化疗,即使那些身体素质不错的患者,由于放化疗都具备骨髓抑制的副作用,也导致部分病人因骨髓抑制血相低而无法继续治疗,错失了原本有利的治疗时机。 而特异性生物免疫疗法的介入能消除残存的微小肿瘤细胞,触及到手术、放化疗所不能达到治疗区域,有效遏制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同时还能修复因常规治疗造成的机体损伤,增强治疗效果,巩固疗效。大大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显着延长了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 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生物免疫治疗具有抗癌谱广、靶向性强、显效性快等显着特点。临床显示,免疫治疗能有效的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且没有明显不良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手术后肿瘤患者清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治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膀胱卵巢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显着。 临床治疗还显示生物免疫疗法在治疗胸、腹水患者时,在控制胸、腹水,杀灭胸、腹水中的癌细胞,防治癌细胞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无法手术或对化疗不耐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起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积极作用。

治疗性抗体的改造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3(4):245 249 JM ed M o lB io,l2006,3(4):245 249 院士述评治疗性抗体的改造 沈倍奋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市, 100850 沈倍奋,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 人民解放军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发明家学会副理 事长。从事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多年,近年来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合 作致力于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立体结构信息设计新功能分子的研究。在国内外学 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4部。 【摘要】 市场上已有18个被FDA批准的单克隆抗体,它们用于治疗如肿瘤、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等人类疾病。治疗性抗体代表了生物制药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工程抗体被构建来改善它们的特性和效能,包括:鼠抗体人源化,提高生物学活性,如亲和力成熟,改进效应功能,改善药代动力学。文章评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也讨论了工程抗体的免疫原性和亲和力。【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治疗性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抗体人源化 【中图分类号】 R392 116 I mprove m ent of Therapeutic Anti bodies SHEN B eifen Institute of BasicM edical Sciences,Acade my of M ilit a ry M edical S ciences,B eijing,100850,China 【Abstract】 I n the m ar ke,t t h ere are eighteen m onoclonal anti b od i e s approved by the FDA They have been used to trea t hum an d i s ease,such as cancer,transplan t rejection,auto i m m udisease,an ti v ira l prophy lax is and so on The therapeu tic antibod ies represent one of the fastest gro w ing areas o f t h e b i o phar m aceutical industr y W ith the techno logy develop m en,t a diversity of eng i n eered anti b ody for m s have been created to i m prove their characteriza ti o n and efficacy,i n clud i n g hum anization o f m uri n e anti b odies,enhanc i n g t h e ir b i o log 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ffi n ity m aturation,i m prove m ent o f effector functions,and alteri n g phar m acokinetics This revie w summ arized recent deve lopm ents i n t h is fie l d,also discussed t h e i m munogen icity and affi n ity of engineered anti b od i e s 【K ey w ords】 monoclona l antibody;therapeutic anti b ody;eng i n eered an ti b ody;hum an ized anti body 治疗性抗体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抗体,因此也称它们为抗体药物。截至2005年5月,美国FDA已经批准18个抗体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和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等[1]。同时有100多种治疗性抗体正在进行临床试验,500多种抗体处于临床前研究。2003~ 2004年抗体药物销售增长48 1%,突破100亿美元。在以后几年里,抗体药物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可达到300亿美元[2]。从抗体药物的发展速度来看,目前它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最重要的一大类,也是世界生物工程制药业的支柱产品之一[3]。 抗体作为治疗性药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时主要用抗血清进行治疗,由于其成分太复杂、多变,而且是异源蛋白,在治疗时会出现严重副作用。1975年,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它是一种均一性好,且可无限生产的、抗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1982年,Levy制备了针对一个B淋巴瘤患者瘤细胞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对该患者的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这一结果引起了人们对单抗用于治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心肌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损伤性变化。其临床主要表现以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1]。由于本病发病较慢,多数患者病史较长。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冠心病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主要治疗手段[2]。但是目前临床上仍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目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状况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做一综述。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41-02 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目前随着我国老年化的不断加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3]。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根据不同患者的发病及症状不同,常用的治疗冠心病药物有: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抗心绞痛类药物(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 1 抗血小板类药物 抗血小板类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作为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抗血小板类药物,它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在血管内的聚集,防止血小板聚集收缩,从而到达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4]。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我们应该研发一种个体差异性较小,不良反应少的新型药物,既可以发挥较好的药物效果,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抗凝类药物 抗凝类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常用于溶栓的辅助治疗和栓塞高危患者的预防治疗。低分子肝素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类药物,给药后通过有效的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从而发挥较强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由于肝素在体内代谢较快,半衰期短,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5]。因此多数患者需每日经皮下注射给药,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一种可以一次注射可于体内维持恒定血药浓度,避免患者多次主要的疼痛。 3 他汀类药物 目前大量研究发现,冠心病病理基础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多数患者血中胆固醇水平较高,他汀类药物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调脂类药物,可有效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从而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脂质斑块,防止其破裂及斑快继续增大[6]。目前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降脂作用之外,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对抗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的作用[7]。因此在我们以后的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当合理联合用药,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4 抗心绞痛类药物(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 抗心绞痛类药物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中,主要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降低心肌氧量,从而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的抗心绞痛类药物有硝酸脂类及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通过物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和冠状动脉,降低心脏氧耗量并增加侧枝循环血液,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8]。β受体阻滞剂类药可降低患者心率、血压及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患者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发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一线用药[9]。但是今年的临床用药研究发现,硝酸脂类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耐药性,许多患者在多次给药后便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研发一种可使用于几乎全部患者的药物,减少临床耐药性的发生。β受体阻滞剂类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患者心率调节作用效果明显,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治疗早期的给药剂量及治疗后期的减药剂量。研究发现,突然停用可导致患者病情复发甚至加重。

单克隆抗体和重组治疗性蛋白质的聚体分析

单克隆抗体和重组治疗性蛋白质的聚体分析 生物制品中的聚体的来源,类型和大小不同,并且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监管机构特别关注的是具有增强免疫应答从而引起不良临床反应的蛋白质聚体,或可能损害抗体或蛋白药物产品安全性和功效的聚体。在动物和临床研究中已经报道了蛋白质聚体可以增强免疫反应。尽管可以预期对人外源蛋白物质的免疫反应,但免疫系统可能会通过耐受性分解机制对具有内源性的聚集蛋白制品产生强烈反应。在耐受性破坏机制中,蛋白质聚体可在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中充当促进剂,这些蛋白质复合物可触发B细胞针对该蛋白质抗体的产生,而与T辅助细胞无关。这类反应的基础来自免疫原概念,其中抗原具有多于半抗原的聚合结构形式存在,在病毒样颗粒组织中间隔5-10nm,大小超过100kDa,可以克服免疫力。这种情况可能解释了内源性蛋白质的意外中和,并且产生了深远的临床效果。这种类型的机制最受关注的是高分子量(HMW)聚集体,这些聚体保留了其单体对应物的大多数天然构型,并且可以以这种方式使抗原成核。另外,显示非天然蛋白质构象的聚体可能被免疫系统视为新抗原,这可能会触发抗抗体形成。在这里我们提供了有关蛋白质药物中的聚体的表征,检测方法以及药物制造商已实施的各种控制措施的监管观点。 抗体或蛋白聚体的分类 聚体的分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全面的分类方法。分类的困难在于可以对聚合进行多个类别的分组。下表1列出了生物制

药中最常见的聚体类别。为了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聚体类型,常见的聚体类型有:二聚体,可逆聚体,共价聚体和颗粒,这些都是蛋白聚集中常见的形式。聚体的其他分类可以基于聚体的大小,因为这可能与潜在的不良临床反应直接相关。聚体的大小范围从可溶性二聚体和其他多聚体(表观球状直径约5-10nm),包括高分子量(HMW)聚集体到可溶或不溶的有核聚集体,到较大的不溶性物质(被识别为亚可见和可见)颗粒(表观球状直径约20–50μm)。在可溶性聚集体组中,较大的聚集体(例如HMW物)可能更能引发产生不良临床后果的免疫原性应答。就其分子量而言,大小大于10的二次方kDa的聚体潜在的不良免疫原性反应潜力,值得更仔细的评估。 聚体除大小外,聚体随时间的大小变化率是一个有用的参数,可以提供聚体的功能特征,其中时间对应蛋白质产品的有效期。聚体最初可以小二聚体或碎片的形式存在,并朝着更大的聚集结构变化,例如亚可见或可见颗粒(如果这种转变在热力学上温度变得快速)。在任何给定的时刻,蛋白质可能在有利于蛋白质单体或天然构型的热力学状态与有利于展开的天然蛋白质构型状态之间转变。在某些的条件下,未折叠的蛋白质可能与其他天然和非天然形式形成复合物,在获得足够的自由能以转变为可能成为新蛋白质实体而形成稳定状态的聚体。科学家Lumry和Eyring在1960年代研究了这些转变的基础,他们提出了溶液中蛋白质聚体的动力学转变,并在干扰素-γ聚集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变为一级转变反应动力学。评估药品聚体总增长率的

单克隆抗体药物

浅谈单克隆抗体药物 摘要:单克隆抗体药物是生物医药领域中最耀眼的明珠。该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代表了药品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升级过程中,单抗药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已经成为全球靶向治疗药物的主流。在刚刚兴起的细胞免疫治疗中,单抗药物同样是位列第一的品类,单抗产业是目前乃至未来医药行业中极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本文从单克隆抗体简介,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国内外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对单抗药物的展望几个方面做一简介。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研发现状 1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2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2.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CD20单抗 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CD20结合,导致B淋巴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抑制其增殖,诱导成熟B淋巴细胞凋亡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90%以上的B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均有CD20表达,不表达于非定向干细胞或浆细胞。本药可使耐药淋巴瘤细胞对VP-16、顺铂重新敏感,用于CD20表达的复发或化疗耐药的惰性B淋巴细胞淋巴瘤,有效率46%。利妥昔单抗+CHOP 方案为治疗弥漫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标准方案,可使全完缓冲(CR)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2-3]。 2.2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2单抗 为重组DNA人源化的抗p185蛋白(癌基因)单克隆抗体-IgG抗体。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与由细胞核内表皮生长因子2基因调控的p185糖蛋白结合。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