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大家好!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发展规划编制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等三类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即共性的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讲一些这三类规划的特征与功能以及如何在规划中体现这些特征和功能。

第一部分发展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

在各类发展规划中,除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因为独特的功能、明显不同的技术分析手段和流程,而使其内容有较大的不同外,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但其基本的内容和要求有其共性。通常均包含了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总体思路、任务与举措、政策措施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的主要内容----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深刻分析发展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是编制好发展规划的基础。发展条件分析虽然不会大篇幅地体现在规划文本中,但在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中占很大比重,是构成整个规划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

1、上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情况

编制好发展规划,必须全面总结上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

在回顾总结上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时,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也要十分重视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围绕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逐一进行测评,肯定成就,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反映上一轮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除了以文字进行描述外,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地表现,也可以用专栏的形式灵活地表现。

2、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判断

首先,分析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

分析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问题,重点是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明确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基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阶段的认识,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在分析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条件时,重点需要把握:一是改革开放将释放极大的发展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二是国内需求继续拓展的空间广阔,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不断提升过程中。三是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仍然存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迎头赶上的极大可能性。

其次,分析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问题

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从全国看,我国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领域,要立足自身的发展实际,清醒认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有待克服的薄弱环节。

3、现状与形势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容简明

现状与形势分析作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重点内容,也不是最主要的内容,而只是规划的辅助内容,甚至有个别的规划并不设这部分内容,而直接展开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等内容。因此,其内容应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一是篇幅不宜过长,避免虎头蛇尾。一般应掌握在总文字量的15%以内,绝不能超过四分之一。曾经看到过一些规划文本,现状与形势的内容十分庞杂,大多是从网上摘来的资料的堆砌,没有经过自己的筛选和分析判断,如此的现状与形势分析根本起不到应有作用,相反,有关规划的思路与任务等主要内容则十分简单,让人对整篇规划产生虎头蛇尾的感觉。

二是内容不宜过杂,避免喧宾夺主。现状与形势的分析应紧扣规划的主题,对现状作出明确的分析和描述,对于发展面临的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一些规划往往缺少针对性,现状分析事无巨细,作面上的罗列,对于发展形势的分析则从国际到国内,从区域到当地,各个层面作详细的分析,对于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分析则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到其他领域,再到特定领域,常常在外围绕圈子,进行了大量相关性不强的分析,而对于与当地,与本领域密切相关的内容则一笔带过。存在明显的为了分析而分析的现象。

三是数据不宜过多,避免自相矛盾。常有一些规划,不分青红皂白,把统计公报的数据或统计报表上的数据简单地搬到规划上,以此来分析和表现现状,甚至以此来代替现状分析。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反而影响了分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问题和主要趋势。有一些规划因为引用数据多,且由于口径不同,来源不同等原因,不同的数据出现矛盾,更造成分析判断的失误。

(2)数据可靠

分析现状和形势,离不开数据,数据是现状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发展规划作为政府组织编制并由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引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

一是引用官方数据。作为分析基础的数据,首先应引用官方公开发布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其次可引用政府各部门的内部统计分析资料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半官方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资料等。

二是注意口径的一致性。相同的指标,由于内涵不同、统计口径不同,其数值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距甚远,引用时必须仔细鉴别。例如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就有很大的差别,在国外,不同国家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作相互比较。在国内,虽然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分类与统计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地方还是有口径上的差异,不能简单照搬和比较。又比如关于流动人口的统计,目前国内有两套数据,一套是公安部门的数据,另一套是人口部门的数据,从各自管理的要求出发,两个部门对于流动人口的理解不一致,统计对象也不一致,导致统计数据的不一致,在进行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时必须使用同一套数据,避免因数据引用不当,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使规划产生偏差,影响规划的质量。

(3)分析权威

现状与形势分析必须权威,必须与国家对大的形势判断相吻合,不能以一家之言和学术讨论作为依据。

一是以官方正式文件为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发展现状的评价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常常会体现在重要会议的决议(决定、意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等文件中,

是发展规划分析的重要依据。

二是应用专题研究成果。编制各类发展规划时,为了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通常会开展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前期研究,围绕着规划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是作出分析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三是在引用其他来源的观点时,必须认真鉴别,从各种不同的观点中选择相对被政府和社会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四是避免对规划区外的行政主体作出评价。发展规划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将以政府或部门的名义正式向社会发布,一个地方的规划在对现状进行分析时,应避免对于其他地方的工作和发展情况作出评价。一些地方为了分析当地的发展阶段、发展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其他地区作对比研究,从而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虽然从研究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作为一个政府发布的文件去评价另一个政府的工作成效是十分不妥的,而作出负面评价且评价只代表一家之言、并不客观的时候,更是不严肃的。然而,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是分析一个地区发展现状和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通常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规划研究中去,而不是直接表现在政府发布的规划文本中。

(4)前后呼应

现状与形势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一般应该在规划任务和举措中落实,分析中指出的发展趋势应该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任务措施中得到体现,使现状与形势分析与规划的主体内容相呼应。有些问题和趋势如果确实无法在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以及规划任务措施中体现和落实,至少也应该在保障政策中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得到体现。使分析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与规划内容相脱节。

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总体思路

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通常包括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两部分。

1、指导思想

规划指导思想是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家“八五”计划纲要中称为基本指导方针,“九五”计划纲要和“十五”计划纲要均称为指导方针,“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同期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一般均称作指导思想,虽然名称不同,但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同一回事。

(1)指导思想在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思想顾名思义是用于指导规划编制的,是规划的顶层设计,是规划的灵魂,应该体现在规划的方方面面,落实在规划的各个部分。

指导思想是规划的核心,其内容包括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精华,通过规划指导思想就能准确地把握规划的基本要义。

规划指导思想决定了规划的质量,也是判断规划编制水平的标志。

从实际出发,提出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对成功编制规划至关重要。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需要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最新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根据地区发展的新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概况提炼出准确鲜明、符合实际、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提法,以体现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2)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规划指导思想一般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举起旗帜。也就是规划必须遵循的大的方向和原则。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国家级的发展规划中都明确举起了旗帜,在省市县级也普遍都有大致相同的表述。充分说明现阶段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必须树立旗帜、明确方向。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转型发展要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也正成为一切开发建设活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党委政府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与思路,也是规划指导思想中必须举起的重要旗帜。

二是拟定战略。发展规划具有战略性,尤其是总体规划,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必须在发展规划中体现,首先应该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来,并落实在规划的各个方面。发展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变化无常的,发展战略具有延续性,重大的战略是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必须一届接一届持续坚持,一以贯之。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发展战略也应适时作出调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既体现了延续性,又体现与时俱进和创新性。

三是明确要求。也就是发展中应该把握的原则或重点。这些原则和重点应该在规划目标、任务与措施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等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

四是设计路径。即达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的途径或必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重要节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设计的发展路径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则提出了“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这一发展路径。

五是提出任务。根据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发展原则等,从战略层面提出规划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中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原则性的,是十分简要的,需要在规划的后续篇章中展开和深化。

六是推出举措。规划举措是规划任务的细化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规划的重要手段。在规划指导思想中,应从战略层面,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出重要的规划举措。

与指导思想中的任务一样,在指导思想中推出的措施也是原则性的,十分简要的,需要在规划的后续篇章中展开和深化。

七是描绘目标。即到规划期末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如在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指导思想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这一发展目标。

八是指出意义。指导思想还应指出规划实施后,将取得的效果,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则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3)拟定指导思想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做好顶层把握。指导思想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思维,着眼于从大局、从高处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思路,统领规划的各个方面,具有导向性、纲领性、原则性,忽略细部细节。

内容简洁。用极精练的文字,作出精准的表达,避免篇幅过长而不得要领,内容过多而淹没主题。

真正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指导思想必须在制定规划目标、提出规划任务与措施等方面得到落实。

循环调整,在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中,应时时对照指导思想的要求,展开相关规划内容的编写,同时随着规划研究和编制的深入推进,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指导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前后一致。

由于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历史有差异,研究基础也不同,不可能所有的规划指导思想都能包含上述的八个方面内容在实际规划编制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如有的领域,由于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对于该领域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一时还提不出普遍认同且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则可以提出一些发展原则和方向代替发展的战略,可以提出几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代替发展的总体目标。假以时日,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或许下一轮规划就能提出被广泛认同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了。

2、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主要目标以及具体指标。三者关系可以概括为总体目标分解为主要目标,主要目标量化为具体指标。总体目标是第一层次的目标,主要目标是第二层次的目标,具体指标是第三层次的目标。

(1)提出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定性的,原则性的,通常以一句话高度概括。

规划的总体目标一般应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表述。而总体目标的确定通常经过自上而下提出和自下而上验证两个阶段。提出的总体目标应该恰当,需要深入研究,对目标从各个主要方面进行测算验证,即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国家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总体目标一般是根据党治国理政的要求、国家的发展战略、人民的期盼等提出的。国家“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均提出了到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总体目标,“十一五”到“十二五”则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根据中央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的总体目标是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各地区各领域的总体目标通常也围绕着国家和领域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地以及

该领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2)确定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需要分解落实到相关的重要方面,即根据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相关领域的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在内容上应该能充分体现总体目标,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定性为主。有一些发展规划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提出总体目标,则主要目标也应该涉及该地区或领域发展的各主要方面。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领域。《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一总体目标分解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等几个主要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则提出了“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等主要目标,覆盖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主要方面。

(3)确定具体指标

具体指标是主要目标的量化,发展目标只有量化为具体指标后,才可评估、可考核,才能使总体目标和主要目标落到实处。确定具体指标包括指标项和指标值。

约束性与预期性相结合。约束性指标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有关指标的实现。约束性指标体现政府职责,带有政府向人民承诺的性质。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后,这一做法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规划中普遍得到运用。尤其是约束性指标更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终指标与过程指标相结合,更加突出最终指标。最终指标是直接反映发展最终成效的指标,是规划希望达到的目标的量化,因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过程指标是反映为达到最终成效而进行的建设、投入等间接指标。为达到规划最终目标,有利于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设置一定的过程指标是当前国情和政府管理的要求。然而,达到过程指标未必一定能达到规划希望达到的最终成效,即在某些情况下,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建设或投入,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产生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在规划中,过程指标宜少不宜多,而应当更加突出最终指标,过程指标可以在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年度计划、行动计划等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安排中体现。

关注指标的相互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有其规律和内在联系,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内部的发展变化也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一项指标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指标的一系列变化。切忌因关注和重视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切实际地一味提高相应的指标,导致规划指标不实而影响规划实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确定规划指标时,应统筹兼顾,全面分析,在初步确定指标后,应根据相关指标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多维度的验算,提高指标的准确性。

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任务与举措

规划任务与举措是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是围绕着实现规划目标而作出的一系列行动与制度安排。

1、主要任务

(1)按实现目标的主要领域提出任务

规划的主要目标通常包括了该规划的各主要领域,即每一项主要目标对应着一个或数个主要领域,为达到该主要目标,必须在相应的领域内推进相应的行动,即为该领域的主要任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基本围绕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展开,即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重点领域的规划任务。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又各有不同的重点和布局形式。

在当前的一个时期,提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总体规划中,要坚持把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总体规划编制中,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总体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入地部署了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是科教文化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战略,重点阐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内容。

五是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重点是要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六是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经验。扩大对外开放,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七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和系统谋划,重点是推进六大领域15个方面的改革任务。为此,在各地的总体规划中,要以中央的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布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确立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

(2)按实现目标的相关要素和环节来提出任务

除了按实现目标的主要领域提出任务,根据规划的不同特点,以及规划对象的特点,按实现目标的相关要素和环节来提出任务。在一些专项规划中普遍采用这种方式。相关要素和环节包括规划实施的相关主体、要素资源、配套条件、政策环境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围绕着“人”这一主体,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重点任务,围绕着“城市”这一主体,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任务,围绕着“农村”这一主体,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重点任务,围绕着政策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这一重点任务。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围绕着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出了“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等主要任务,围绕着物流业发展的领域提出了“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等主要任务。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则围绕着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各主要领域提出了相应的重点任务,并就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创新供给模式等重点环节提出了相应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围绕着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服务、安全保障和节约环保等环节和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任务。

2、规划举措

(1)内涵与作用

规划举措也常称作重点工程,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而推出的重要措施、载体、平台和抓手,可以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也可以是政策措施。

规划举措是规划任务的细化和落实,比规划任务更具体,更强调可操作。在一些规划中,规划任务与措施并没有明确区分,统称为任务措施,或直接纳入到规划任务中。

规划举措区别与政策措施。规划政策措施是为了使规划有效实施而进行的相关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内容偏向于要素保障和制度保障。而规划举措则与规划任务密切相关,是完成和实施规划任务的举措。规划政策措施是规划举措顺利推进的制度保障。

提出规划举措有利于推进规划任务的落实,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细化和落实规划任务,增强规划的操作性,突出规划实施的重点。

(2)根据主要任务提出规划举措

针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研究提出推进实施的重点内容、形式、方法与具体要求。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基本公共教育这一领域,提出了“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一年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针对这些任务,规划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规划举措。使前述规划任务的实施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支撑和手段。

(3)将已有的相关工作措施纳入到规划举措中

在实际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在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推出或正在实施相关的行动计划或工作措施,又与本规划密切相关或需要在本规划中继续推进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常将这些行动计划或工作措施纳入规划,作为规划举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任务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这一规划举措。在“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这一任务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

(4)规划举措的表现形式

规划举措在规划文本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些规划并不明确区分规划任务与举措,统称为任务与举措,一些规划则以独立的形式在规划的主要任务后提出来。

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中并没有明确区分任务与措施,而是内含在主要任务中。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在主要任务后以独立成章的形式提出规划举措。

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则在每一项主要任务后,紧接着写推进和落实该项任务的规划举措(保障工程),即每一重点领域均按“重点任务、基本标准、保障工程”展开相关规划内容。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规划,以专栏的形式比较系统地分布在各主要任务章节中,这些举措通常是针对该规划专门研究提出来的,是规划的紧密组成部分。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以专栏的形式将规划举措有重点地分布在相关任务中,这些规划举措通常是引用已有的规划和政策并提炼整理,与规划内容密切相关,但可以相对分离。

第四方面的主要内容---- 政策措施

规划的政策措施是围绕着保障规划实施而作出的相关制度安排。重点是体制机制改革、法制保障、要素保障等相关内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机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